Removed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知识点

合集下载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入门课程,也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

其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现代工业社会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诞生背景下产生的,是在人类思想史、哲学史、经济学史和政治史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中,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革命的根本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

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体,是一种无产阶级的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推动的,并且,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崩溃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等内容。

其中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内在矛盾和其崩溃的不可避免性。

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探讨在资产阶级文明的基础上,人民群众自觉地、创造地地从现实出发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的和原则性的社会理想;二是发展共产主义事业的总体科学规划和战略、战术。

本着与现实相符合的原则,人民所学到的修正主义、投降主义和机会主义等错误思想是无可开交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必修的内容。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基本内涵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创立背景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创新成就3. 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内涵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唯物主义的理论倾向和基本原则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3.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结论4.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2. 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经济危机周期性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4. 当代中国经济的阶级状况和发展趋势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1. 科学社会主义的学派与范畴2. 社会主义政治和政治体制的结构、原则和方法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和方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架构和国家建设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相关知识点和每章的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它包括矛盾、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基本范畴。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由一种质量转化为另一种质量,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

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惟独通过实践才干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分为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是劳动的凝结物,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占有的部份。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剥削的根源。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还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是由于剩余价值过度扩大和市场需求不足造成的。

3.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发展生产力和改革开放,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科学社会主义基础1.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无产阶级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3、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5、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基础内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基础内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基础内容汇总(打印版)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深刻性、包含了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以及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它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彻底的批判精神。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而工人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它必须科学的认识世界,进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

2.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答】(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面对现实生活。

(2)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并对其进行批判性的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

(4)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之中。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品质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为它的后继者继承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4.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答】(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了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问题和同一性问题。

(2)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源。

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意识决定物质的,是唯心主义。

(3)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问题,是指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

凡是认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世界可以被认识的为可知论,反之则为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实践之中。
第一章
第一节
一、物质
1、恩格斯对物质的初步概括: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事物辩证关系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三节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3)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目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1)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2)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3)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之风。
科学文化实践
2、人类实践新形式:虚拟实践
四、实践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选集》
2、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五、认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性总结。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发展具有矛盾性和规律性,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3.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社会主义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包括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远景等重要内容。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等。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工农联盟、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专政等。

第四章: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27(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27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30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2(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34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37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40(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事物的普遍联系402.事物的永恒发展41(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3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45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互相转化46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47(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48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48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50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54(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1.规律及其客观性54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55(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作用56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57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63(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3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64(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66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66(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682.从认识到实践69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70第二节,真理与价值71(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72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733.真理与谬误75(2)真理的检验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7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78(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1.价值及其特征79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813.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824.价值和真理在事件中的辩证统一83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85(1)一切从实际出发85(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87(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89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94(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94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95(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00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02(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05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07(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极其特殊形式1.社会形态的内涵109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09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10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行与曲折性111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12(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12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3(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115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16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118(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119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120(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20(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22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23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125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26(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1272.显示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1283.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128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305.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132(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133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1333.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134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134第四章资本主义的行程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式一级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矛盾139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1392.资本的原始积累140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42(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商品经济生产的历史条件143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443.价值量的决定145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1465.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47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49(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51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52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153(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53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54(2)资本主义所有制1.所有制和所有权155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156(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57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593.资本积累1624.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1655.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167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168(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69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70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国家的只能和本质171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72(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177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177第五章资本狐疑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182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1.生产集中于垄断的形成182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183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184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185(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186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1903.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193(3)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1.经济全球化表现194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196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196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8(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198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1993.社会阶级、阶级结构的变化200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2015.政治制度的变化201(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205 (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205(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207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209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13(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13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14(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217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220(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221(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231.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23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226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227(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2272.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228(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2312.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232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2352.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37(4)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2382.社会主义在自我反战和完善中走向辉煌239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42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243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244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245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246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247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2473.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248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253 (1)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53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254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相近的细节描绘254(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55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258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260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263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263(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2642.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265(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265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66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267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1)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268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269(2)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1.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271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27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起点。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对每章的重点进行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社会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指导实践解决社会问题。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造等。

4.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包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利益至上、社会公平正义等。

5.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通过国际传播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之一,并在中国经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以及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等。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作用等。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等。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指导意义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包括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详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详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详细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最新)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过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程式,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是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5.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是1848年《宣言》的发表。

6.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同时具有革命性,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8.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是: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XXXXXX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XXX(辩证法)、XXX (唯物主义)。

3.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和XXX,英国的XXX。

19世纪40-60年代,XXXXXX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以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特点包括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0.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被定义为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1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知识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即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知识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除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知识点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1)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产生的一种以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理论。

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点。

1.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对立统一规律和发展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动力。

发展规律是指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矛盾运动,善于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善于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2.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是一种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要善于抓住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善于分析社会的阶级斗争,善于把握社会的发展规律。

3. 社会革命理论。

社会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基础,它是一种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

社会革命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在社会革命理论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危机的社会,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够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革命理论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进行社会变革的时候,要善于抓住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善于分析社会的革命力量,善于把握社会的变革规律。

4.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基础,它是一种关于国家性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主观题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主观题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主观题笔记整理马原主观题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why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why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why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如何理解实践概念?6、简述普遍联系原理。

7、简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8、谈谈你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10、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11、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13、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14、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把抓”的重要意义。

1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6、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17、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21、为什么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2、什么是相对真理?23、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什么?24、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25、怎么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7、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2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性的标准?29、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0、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31、当代大学生面对未来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2、怎么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3、社会意识的构成。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观题复习主要内容整理

马克思主观题复习主要内容整理

马克思复习主要内容: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它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2分)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上揭示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同时,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创建了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此形成了紧密联系、完整统一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

(5分)(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代表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根本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而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论述也清晰地表明解放全人类的政治目标,这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分)(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体现了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使马克思主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这也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5分)(4)马克思主义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努力奋斗的终极方向。

(3分)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四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课程,它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是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下面是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方向等。

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论、革命论、革命策略与手段、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等。

5.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谋取解放和幸福,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行动指南。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不断运用它们指导我们的实践,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以下是第一章的重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且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这些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4.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指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知识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即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知识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除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知识点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1)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知识点4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基本特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3)基本形式:①生产劳动实践。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

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

知识点5联系的内涵和特点(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特点:①具有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②具有普遍性,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知识点6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知识点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知识点8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一方面,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斗争性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防止形而上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知识点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共性和个性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知识点10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量变是事物数量和次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是否超出度,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3)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4)质量互变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

知识点11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知识点1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知识点1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连结主客体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提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知识点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在受到客体制约的同时,又能使主体自身得到发展,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和完善。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①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②实施方案,把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③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知识点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提出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为认识提供必要的条件;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以更好地改造客体。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知识点4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知识点5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2)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知识点6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1)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的直观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

它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和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

知识点7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1)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局限性是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知识点8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或者说绝对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世界的可知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是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或者说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一定程度的和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深化和发展。

(3)二者辩证统一: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包含。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

知识点9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

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3)真理和价值统一于实践。

①实践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

②价值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