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主观题全新答案
导论1.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第10-13页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表现。
(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
(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它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紧密结合。
(四)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时间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5-28页(参考2018年版教材第54页思考题第2题)(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体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我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各单元主观题 解答及评分指导
0 导论1( 30分)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得分指导:答案字数要求:0~10字0分,11~100字1分,101~300字2分,301字及以上3分。
基本观点:认为这种观点不正确的得5分,认为这种观点正确的不得分。
论据一:阶级性是具体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否相容的问题关键取决于所指称的阶级是否有自己的私利,从而制约这个阶级对科学的态度。
有该论据的得4分,没有的不得分,不全的酌情给1~3分。
引用材料: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引用了列宁讲话材料的得3分,没有的不得分,不全的酌情给1~2分。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得5分,没有的不得分,不全的酌情给1~4分。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的得5分,没有的不得分,不全的酌情给1~4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基础内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基础内容汇总(打印版)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深刻性、包含了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以及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它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彻底的批判精神。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而工人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它必须科学的认识世界,进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
2.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答】(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面对现实生活。
(2)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并对其进行批判性的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
(4)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之中。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品质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为它的后继者继承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4.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答】(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了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问题和同一性问题。
(2)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源。
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意识决定物质的,是唯心主义。
(3)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问题,是指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
凡是认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世界可以被认识的为可知论,反之则为不可知论。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参考答案
2020年10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参考答案【注意】文中教材指的是8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学习读本》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6.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含义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
[参考答案] 教材P89-90(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二者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发展过程。
27.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 教材P133(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2)表现: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这是相对独立性重要表现。
2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年4月第16题考过“经济危机的实质”选择题)[参考答案] 教材P196(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29.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货币流通量的必要性及主要手段。
(与6年10月第30题基本相同)[参考答案] 教材P222(1)必要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
(2)手段:①公开市场业务。
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调节货币量;②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观题以及答案
1.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认识与实践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行动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总之,认识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但另一方面,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也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深刻揭示了实践在自然演化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实践的本质、结构和表现形式,为科学把握认识到本质和规律奠定了基础。
第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第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活动的基本结构。
第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从内容上看,实践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马原主观题
马原主观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案: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有哪些?答案: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3、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答案:(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1.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2.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3.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1.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2.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3.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结合自身)4、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答案: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2.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第四,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合自身)5、什么是物质?答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答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主观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主观题汇总.主观题汇总(2008.10----2015.4一、简答题 (共 85题绪论:5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3 0-5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2、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 0-13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2 0-14、 27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2 0-165、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0-26第一章:12题6、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1-357、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2 1-37、 388、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409、简述实践的含义与基本特点。
(2 1-4410、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4811、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
1-5412、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 1-5613、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5714、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7215、简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7516、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7717、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1-78第二章:11题18、简述意识的本质。
(2 1-P8219、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2 2-93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0、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 2-9521、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3 2-10123、简述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2-102、 1112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2-10625、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实现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及答案
辨析题部分绪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
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
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人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马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答案
目录辨析题部分 (5)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5)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5)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5)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史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5)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6)6)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6)7)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6)8)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6)9)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7)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7)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7)12)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7)1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7)14)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8)15)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8)16)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8)17)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8)18)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9)19)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元物别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9)20)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9)21)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
(9)22)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9)2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9)24)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10)25)“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10)26)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
马原理期末考主观题
马原理期末考主观题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与产生背景2.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二、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1.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2.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与区别3.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含义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作用与影响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和相互关系四、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革命1.阶级斗争的起源、发展和本质特征2.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科学分析和认识3.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特点五、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1.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追求和核心价值观2.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途径3.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探索与路径选择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基本运行机制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道路七、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1.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意义和作用2.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方向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特点八、马克思主义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意义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和奋斗目标以上是《马原理期末考主观题》的内容大纲,其中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革命、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马克思主义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内容。
这些都是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我们应不断强化对这些题目的学习和思考,以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马克思原理主观题
马克思原理主观题马克思原理中的主要观点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形态的变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引发的。
2.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社会性已经非常明显,但私有制却限制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程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建立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制,可以实现生产资料的最大社会化。
3. 马克思主义将阶级斗争视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马克思认为,历史上的社会变革都是由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而引起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
4. 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替代品,它摒弃了剥削和压迫,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
共产主义则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实现了人类社会的彻底解放。
5.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是其重要观点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压迫,劳动者被迫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则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而获取利润。
6. 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了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文化等领域)的性质和发展。
这意味着改变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关键。
7. 马克思主义倡导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手段之一,它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社会的彻底转变。
这些是马克思原理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它们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题库主观题
马原题库主观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它包括了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
下面将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对立统一体。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意识是主体对事物的反映和认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能主动地改变物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认识的活动。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刻的认识。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目的,只有实践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是由各种不同阶级的利益相互对立和斗争组成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通过阶级斗争,剥削阶级被推翻,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4.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基本原理,它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历史过程。
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项基本原理,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辩证整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实现的。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阐述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论述题三、论述题(备注:参考答案请自行整理)1.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书P28)答: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方法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定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论述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中的作用(书P107),论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书P108)答: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士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②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论述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书P227)用相关哲学理论谈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
马克思概论主观题
辨析题: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正确。
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说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和变革世界,再正确的认识如果不用于指导实践,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2、垄断消除了竞争。
错误。
垄断从自由竞争中形成,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首先,垄断没有消除竞争产生的条件。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垄断形成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不可能消除竟争。
其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维持。
垄断组织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的外在竞争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最后,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不同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总之,垄断阶段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3、“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错误。
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各是什么?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2、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马原理主观题和答案
马原理主观题和答案一、题目一题目:列举三个您认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思想,并解释其意义。
答案: 1. 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的,它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一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产生新的生产关系,这就是社会的历史演进。
这一核心思想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指导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变革的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一核心思想引导我们深刻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提供了理论指导。
3.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即人类历史上最高级别的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是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除了阶级对立和剥削,实现了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这一核心思想指引着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目标,鼓舞着我们为之奋斗。
这三个核心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进步性,对于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题目二题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是什么?请阐述其意义和作用。
答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和行动指南,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历史地位是一种科学的真理,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为基础,充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它是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分析的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提供了科学指导。
2.实践性和指导性:马克思主义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要求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它不仅提供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分析,还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路径提供了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概论主观题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与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
答:(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的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的得到解决。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4.简述垄断阶段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
答: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的走向垄断。
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的竞争。
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他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关系。
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序,都较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资产阶级政党有着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主观题)
2015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学生版)2015—05—27一、客观题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②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③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④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⑥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⑦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⑨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⑩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主观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目录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4)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5)
第四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7)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9)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1)
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2)
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假定工作日为八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四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
如果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一小时,由此增加的剩余价值即为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主观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内容 1、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这是最基本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以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的标准。
2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 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 不同的哲学是如何理解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怎样正确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马哲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意义(1).理论意义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2).实践意义1.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对僵化和无序。
3.既然物质是运动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P11)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1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实惠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2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4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平直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P2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三、物质和运动、静止的辩证关系(P2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及其辩证关系(P30)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五、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重要意义(P42)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激烈而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七、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是什么(P44)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
八、辩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意义(P44)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九、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是什么(P6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P6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十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P7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含义: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辩证关系原理:其一,二者相互依存;其二,二者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十二、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是什么(P104)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十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P107)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十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113)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十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什么(P14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十六、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内容(P143)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十七、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是什么(P155)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十八、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意义(P160)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3、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十九、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意义(P175)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应该拿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
二十、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原因和实质(P208、2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二十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表现、原因和实质(P221-228)表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