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概论联系观点主观题指导
主观题答题模板——马原部分
![主观题答题模板——马原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16f4509aaa00b52acfc7ca9c.png)
考研政治——马原主观材料题答题思路本科目一般只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命制分析题,分析题的答题思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辨明问题设定的范围——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第二步: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第三步:回忆与原理相关的知识点内容。
第四步:运用原理结合材料进行作答。
隆重推荐:攻克哲学分析题的必杀秘籍——主题背诵法。
(1)以主题关键词抓核心。
(2)寻找相关原理,借助思维网络,快速便捷覆盖所有考点,建立考点有效联络图。
先写所涉及的原理,再结合材料。
考生要注意,阅卷是采点给分的,在作答时一定要先写材料所体现的最重要的原理,再根据重要程度依次作答,答题的点数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以2015 年考研政治真题第34 题第(1)问为例:联系自身实际,分析为什么“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互联网的“命运共同体”。
第一步,从题干关键词可知,本题考查互联网即高科技的发展,因而确定考查范围为唯物史观。
第二步,带着问题通读材料。
在材料中,阿里巴巴的宝库代表的是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潘多拉的魔盒代表的是消极作用,因此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双重性。
第三步,追溯与材料相关的原理,在答案中明确原理要点。
唯物史观中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双重性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既可以积极造福人类,也能够带来消极后果。
第四步,结合原理,总结材料,运用材料进行作答。
材料强调“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这取决于‘命运共同体’如何认真应对”。
也就是说,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不是由科学技术本身决定的。
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它的作用取决于社会,所以根本的是要变革社会,通过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创造一个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https://img.taocdn.com/s3/m/29b80c0727d3240c8547ef35.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P11)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1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实惠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2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4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平直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P2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三、物质和运动、静止的辩证关系(P2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各单元主观题 解答及评分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各单元主观题 解答及评分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fd21dbe9f524ccbff121848c.png)
0 导论1( 30分)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得分指导:答案字数要求:0~10字0分,11~100字1分,101~300字2分,301字及以上3分。
基本观点:认为这种观点不正确的得5分,认为这种观点正确的不得分。
论据一:阶级性是具体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否相容的问题关键取决于所指称的阶级是否有自己的私利,从而制约这个阶级对科学的态度。
有该论据的得4分,没有的不得分,不全的酌情给1~3分。
引用材料: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引用了列宁讲话材料的得3分,没有的不得分,不全的酌情给1~2分。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得5分,没有的不得分,不全的酌情给1~4分。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的得5分,没有的不得分,不全的酌情给1~4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基础内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基础内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a33fc4f700abb68a982fbe0.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基础内容汇总(打印版)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深刻性、包含了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以及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它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彻底的批判精神。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而工人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它必须科学的认识世界,进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
2.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答】(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面对现实生活。
(2)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并对其进行批判性的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
(4)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之中。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品质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为它的后继者继承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4.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答】(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了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问题和同一性问题。
(2)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源。
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意识决定物质的,是唯心主义。
(3)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问题,是指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
凡是认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世界可以被认识的为可知论,反之则为不可知论。
(马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答案
![(马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7254d033d4b14e852468f9.png)
目录辨析题部分 (5)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5)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5)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5)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史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5)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6)6)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6)7)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6)8)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6)9)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7)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7)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7)12)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7)1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7)14)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8)15)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8)16)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8)17)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8)18)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9)19)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元物别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9)20)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9)21)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
(9)22)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9)2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9)24)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10)25)“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10)26)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
马原答题技巧如何高效应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目
![马原答题技巧如何高效应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e4a3243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9.png)
马原答题技巧如何高效应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每个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学生都要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
而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合理的答题技巧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分享一些马原答题技巧,帮助学生们高效应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目。
一、审题准确首先,对于任何一道马原题目,学生们都需要仔细审题,确保理解准确。
马原题目的表述常常相对抽象和深奥,因此在理解题目时,可以逐句阅读,梳理信息,弄清题目的要求。
特别是对于常用的关键词和短语,要注意理解其含义和作用,以便在回答问题时能够准确把握题干要求。
二、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回答题目时,需要注意结合具体案例或实践背景进行论述。
通过举例说明理论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可以增加回答的具体性和可信度。
三、逻辑清晰对于一篇马原答题文章来说,逻辑清晰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因果关系等不同的逻辑结构进行组织和表达。
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使得文章层次分明,观点清晰,更易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四、系统全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要全面考虑相关理论内容。
对于一道综合性的马原题目,学生们要尽量从多个维度进行回答,涵盖相关理论内容。
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寻找不同视角和观点,全面而系统地回答问题。
五、精炼准确在回答马原问题时,要追求精炼而准确的表达方式。
学生们可以通过引用经典文献、权威资料或者相关统计数据等方式,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分析。
同时,要掌握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的准确用法,避免概念混淆或误用。
六、实践运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能够实践运用所学知识。
因此,在回答题目时,学生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情况和时事热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读,体现出对马原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马原答题技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们要注重细节,理解题目要求,应用适当的逻辑结构,全面回答问题,准确表达观点,注重实践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https://img.taocdn.com/s3/m/e786752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f.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论述题三、论述题(备注:参考答案请自行整理)1.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书P28)答: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方法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定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论述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中的作用(书P107),论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书P108)答: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士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②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论述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书P227)用相关哲学理论谈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主观题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主观题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c0198c689eb172ded63b728.png)
复习题辨析题或者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2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3 ..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4、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原理主观题和答案
![马原理主观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3c877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6.png)
马原理主观题和答案一、题目一题目:列举三个您认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思想,并解释其意义。
答案: 1. 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的,它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一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产生新的生产关系,这就是社会的历史演进。
这一核心思想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指导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变革的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一核心思想引导我们深刻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提供了理论指导。
3.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即人类历史上最高级别的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是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除了阶级对立和剥削,实现了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这一核心思想指引着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目标,鼓舞着我们为之奋斗。
这三个核心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进步性,对于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题目二题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是什么?请阐述其意义和作用。
答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和行动指南,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历史地位是一种科学的真理,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为基础,充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它是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分析的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提供了科学指导。
2.实践性和指导性:马克思主义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要求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它不仅提供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分析,还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路径提供了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概论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概论主观题](https://img.taocdn.com/s3/m/c491b1274693daef5ff73d0a.png)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与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
答:(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的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的得到解决。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4.简述垄断阶段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
答: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的走向垄断。
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的竞争。
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他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关系。
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序,都较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资产阶级政党有着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题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题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861b3f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a.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题方法(一)客观题的答题技巧选择题答题一定要按要求每题必答,不要空题。
有的考生只答会的,不会的就不选了,态度很诚实,但肯定不得分。
需要注意的是,当判断不准究竟应选哪个选项时,可取的办法是选定一个,而不要写成似是而非的样子,通常写得不准确是不会给分的。
(二)主观题的答题技巧掌握知识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答题技巧的不同可能使总分相差8到10分。
1、原理阐释题:要努力地搜索记忆中的答案要点,作答时,答案要有层次性,要突出要点并且工整地写在试卷上,语言要做到简洁明了。
不管想出了几点,作答时一定要分段,切忌把几个要点写在一个自然段之中。
对原理阐释题来说,主要是答要点,必须把该题应有的几个要点都答出来,因为评分是按要点来进行的,有“骨头”没“肉”虽不能得满分,但得分肯定也不会太低,要得满分,必须加以说明,当然阐释不必过多。
最后,还要看一看该题目的要求中是否有必要批判一下错误观点,如果需要就应当批判一下。
批判的方法就是指出它们是错误的就可以了。
比如,在回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时,答完关系后,可以答上:只重视感性认识(的经验论)和只重视理性认识(的唯理论)都是错误的。
有这一句话就等于是批判了这些错误。
原理阐释题属于主观+客观性试题。
与论述题相比,要求应试者回答的内容比较简单。
回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点正确,论点全面。
回答问题要防止观点错误、遗漏论点。
(2)逻辑严密,语言通顺。
回答问题要层次分明,叙述清楚。
切忌层次杂乱,表达不清。
(3)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对论点既不可不作任何说明,过于简单,也不可分析说明过多,显得烦琐。
2、论述题:论述题也属于主观性试题,重在考核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观点正确,紧扣题意,联系实际,分析恰当。
与简答题相比,要求考生回答的内容要复杂一些,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1)观点要全面系统,论据要充分,对观点的分析要深入透彻,观点不得有遗漏,也不能只有观点,缺乏论据,没有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88b2b84b14e852458fb57ac.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知识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即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知识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除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知识点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1)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主观题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主观题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c1f21c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0.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期末复习重点主观题笔记整理马原主观题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why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why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why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如何理解实践概念?6、简述普遍联系原理。
7、简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8、谈谈你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10、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11、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13、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14、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把抓”的重要意义。
1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6、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17、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2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21、为什么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2、什么是相对真理?23、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什么?24、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25、怎么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7、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2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性的标准?29、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0、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31、当代大学生面对未来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2、怎么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3、社会意识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e9e7b169dc5022aaea0011.png)
辨析题部分绪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
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
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人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理论哲学主观题知识点
![马克思理论哲学主观题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242581c227916888486d7a4.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知识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即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知识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除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知识点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1)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主观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主观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e4233a3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5.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目录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4)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5)
第四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7)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9)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1)
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2)
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假定工作日为八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四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
如果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一小时,由此增加的剩余价值即为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
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答题的原理指导
![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答题的原理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6f346cab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60.png)
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答题的原理指导关于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答题的原理指导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及人和自然关系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需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它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制约,只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现实生活规律的意识,才能有效地发挥能动的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则只能导致行动的失败。
意识的能动性的实现最终还受制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
3.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
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
人类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主观题](https://img.taocdn.com/s3/m/9047f604bd64783e08122b16.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主观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内容 1、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这是最基本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以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的标准。
2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 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 不同的哲学是如何理解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怎样正确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马哲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意义(1).理论意义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2).实践意义1.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对僵化和无序。
3.既然物质是运动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概论联系观点主观题指导
![马克思主义概论联系观点主观题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6106df99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a.png)
(2009全国文综Ⅱ卷,39)材料三: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包括现在的湖北、 湖南部分地区。这一区域位于我国经济梯次发展战略的中部。为统筹 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确定其为重点开 发区域,拟加大对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投入,从而使该地区面 临吸纳资源、资金和人才的绝好时机。同时,东部发达地区进入产业 升级换代的新阶段,也使该地区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下,位于该地区 的甲地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产 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③在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中,“顶天”和“立地”各有侧重, 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必须把二者统一 起来,以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这体现了矛盾 的观点,要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4分)
因为……所以……,因此……,导 致……,后果
东、中、西部,组成部分,地区分 割,全局、大局、局部,三农工作 与全国工作,地方保护,结构调整, 优化升级,系统工程,地方与中央, 区域发展,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哲学观点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因果联系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
观点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联系的观点 5、普遍联系的观点 6、联系的观点 7、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①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体现了联 系的普遍性;
②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入发展,体现了事 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体 现了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2012高考四川卷,30)材料六 加快推进农业 科技创新,必须首先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农 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 要农业科技创新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机械研 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立地”,就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产业 需求导向,从农民地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论 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