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墓丝缕玉衣导游词

合集下载

广州南越王墓导游词介绍五篇

广州南越王墓导游词介绍五篇

广州南越王墓导游词介绍五篇广州南越王墓导游词介绍(一)一、概况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上一个工地发现的这个大墓。

深入地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

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

前室居中,室的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朝堂。

斜坡墓道残长10.46米,宽2.36~2.59米。

墓内的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规格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

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达1000多件(套),内涵非常丰富,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

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二、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镇墓之宝”——“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

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

但是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

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泰同太)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

“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为饰物。

而金花泡普遍被认为是海外输入的“洋货”.三、银盒、银洗与银带钩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呈扁球形银盒在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十盒药丸。

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经分析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

追寻岭南文化之光一一叩访南越王墓记

追寻岭南文化之光一一叩访南越王墓记

M st rieuse tom e ancienne
1983 年 6 月 9 日上午,在广州市越秀区象岗山一
处工地,工人们在向下挖掘时,意外发现了一块块排
列整齐的大石板,从石板的缝隙间还隐约可以看见
黑漆漆的空间,施工当即被叫停。之后,随着广州市
文 管 会 考 古 队 紧 张、 有 序 的 科 学 发 掘, 一 座 封 尘 了
这座墓葬未经盗扰,经过科学发掘,被确认是目前所发现的岭南地区
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汉墓,也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最重大的考
古发现之一。
La tombe, qui n’avait jamais été volée, après des fouilles scienti ques, a été con rmée comme étant la plus grande et la plus riche tombe de la dynastie des Han dans la région de Lingnan, et l’une des découvertes archéologiques les plus importantes en Chine dans les années 1980.
放置炊具和储容器 ;墓室后部左右为侧室 :东侧室为 4 位妃妾的葬所 ;西侧室为 7 位仆役的葬所。
Cette tombe mesure 10,85 mètres de long du nord au sud, 12,5 mètres de large d’est en ouest, et 2,1 à 2,3 mètres de haut, avec une surface d’environ 100 mètres carrés, divisée en parties avant et arrière, avec sept chambres au total et adoptant la structure funéraire d’un hall avant et d’un entrepôt arrière. Il y a trois chambres à l’avant, celle du milieu étant l’antichambre, qui équivaut à un hall. Les quatre murs et le dessus sont peints de motifs de nuages en rouge et noir. Des grattoirs en fer, des groupes de pendentifs en jade, des miroirs en cuivre, des pierres à encre et d’autres vestiges y ont été mis au jour. À l’est et à l’ouest se trouvent de petites chambres latérales : la chambre est servait à ranger les instruments de musique et de fête, et trois ensembles d’instruments de musique en bronze et deux ensembles de carillons en pierre y étaient soigneusement placés ; la chambre ouest contenait toutes sortes d’ustensiles, de médicaments et d’objets de curiosité. La chambre centrale, vers l’arrière de la tombe, est la chambre à coucher du maître, dans laquelle se trouvent le cercueil extérieur, le cercueil central et un ensemble de paravents en bois laqué d’une grande beauté. Le maître du tombeau, vêtu d’un ensemble de vêtements de jade cousus avec des

南越王墓导游词

南越王墓导游词

导游词墓室部分:你好!欢迎来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我就是今天带你们游览这个迄今为止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随葬品最多的汉代彩绘石室墓的志愿者。

现在就先让我为你介绍一下这个埋葬着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墓的象岗山吧。

象岗山坐落在广州市越秀区,它的海拔是49.71米。

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墓就在此凿山为藏,深埋于20多米的山腹深处。

1983年广州市政府基建处在削低17.7米的象岗顶部开挖公寓楼的墙基时发现了这座南越王墓。

1989年的时候维护和复原工作竣工,同年10月1日便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个墓室里参观一下吧。

现在你所看到的就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墓了。

先请看一下在这里的缩略图,这个墓室的建筑面积约为100平方米,坐北朝南,共有7个室,分前后两部分,象征前朝后寝,各室的功能不同。

墓内有15个殉人。

现在就让我们进去墓室看一下吧。

现在我们正走在南越王墓的墓道上,这个墓道位于墓室的南边,现存长10.46米。

发掘的时候上面都是分层填塞的泥土和大石,用以防盗。

在墓道斜坡尽头发现有陶鼎、陶罐、铜镜、铜带钩和牌饰等器物,可以看这里的出土时的图片。

而且从器物的性质及安放位置来看,这里应埋有一个殉人。

还有在墓门前有一个长4.12米,竖约2米的竖坑,坑中有长方形木椁室,叫外藏椁。

因为椁木历经多年已经朽烂,所以只留下了板灰的痕迹,椁内也发现了一名殉人。

好了,接下来就到象征着墓主生前的朝堂的前室拉。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在门后面并排着的的这五块石板吧。

这个是顶门器,是古人发明出来的用以防盗的工具。

首先在左右两边的石板都是固定不动的,而在中间的那三块石板是可以围着中间的轴转动的,三块石板都前轻后重,因此平时石板是会向前翘起来的,而当门顺着木石板关上之后,石板会再次翘起来,这时就会把门给顶住了,大门就不能再打开了,这就有效地阻止了盗墓者的侵扰。

不过这个顶门器只能用一次,因为关上了之后就不能打开了。

如果不太明白的话,就请看一下这个缩小的模型吧。

定:南越王墓博物馆导游词

定:南越王墓博物馆导游词

南越王墓博物馆导游词(南越王历史概况及墓原址介绍)大家好,我们马上要参观的景点是南越王博物馆,博物馆里面珍藏了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文物一千多件套,共万余件,集中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南越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

南越王墓是广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参观博物馆之前,我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南越国的历史。

各位朋友,在广州历史上有一个重要的朝代,就是南越古国。

南越国开国之君是赵佗,即南越武帝。

赵佗是战国时的真定人,真定即今河北省的正定县。

他青年时代随秦军出征岭南,英勇善战。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岭南设臵桂林,南海,象郡三郡,赵佗被任命为南海郡中的龙川县令。

秦始皇死后,农民起义席卷中原,天下大乱。

当时任南海郡最高长官的任嚣病危,便把赵佗召到身边共商大计,并任命赵佗为南海郡郡尉。

任嚣死后,正值秦末楚汉相争,时任南海郡尉的赵佗趁中原大乱无暇顾及岭南之际,发兵吞并桂林,象郡,于公元前203年建立越国,定都番禺。

赵佗自称南越武王。

赵佗在位期间,积极传播中原文化,推广铁器和农耕,发展海上交通贸易,促进岭南地区社会历史的全面发展,是岭南开发史上的重要时期。

公元前137年,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时已达101岁高龄,其儿子和长孙都先于他去世,所以他的王位交由次孙赵眜,是为南越国的第二代王,南越文王。

赵眜在位16年,这位祖籍河北,在广东土生土长的年轻国王,体弱多病,性格内向,贪图享乐,碌碌无为,喜爱服食丹丸以追求长生不老,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他大约在公元前122年就病逝了,经测定年龄仅40多岁。

临死前召回儿子婴齐(在汉都长安当人质)继位,为南越明王。

第三代王赵婴齐、第四代王赵兴及第五代王赵建德都比较平庸,没什么作为,对汉朝的依附也越来越深。

特别到了第四、第五代王,南越国内部分裂,樛太后和吕嘉之间的矛盾非常深,并最终导致了他们之间的互相残杀,最终被汉武帝大军所败,公元前111年,南越国亡。

给小学生的解说词-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给小学生的解说词-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南越故事(给小学生的解说词)各位同学: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在很久很久以前,广州出现了一个很传奇的国家,名叫“南越国”,赵佗就是这个国家的第一代国王。

相传赵佗的陪葬品里有大批金银珠宝,为了防止有小偷光顾,聪明的赵佗想出了一个妙计,他吩咐亲信,在他死后出殡时,让四辆一模一样的灵车同时从四个城门驶出,同时全城响起一片哀乐,使人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2000多年来,一直有人不断探寻着这座神秘的王陵。

希望能发现“新大陆”。

可是都是失望而归。

(指墓原址)这座古墓并不是赵佗的,而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墓。

墓室一共有七个房间。

(进前室说明模型),这是用来防盗的顶门器的模型,它是由五块石板构成,两边的石板是固定的,中间三块是活动的,五块石板前轻后重,石门从外面关上时,石板会自动将门顶死,再也无法打开。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墓主人的客厅,四周绘满了红黑两色的卷云纹,富丽堂皇,这里埋葬了一位能干的管家。

东面的音乐间内出土了一批乐器、酒器,还有一名年轻的乐师。

西边的仓库是用来储放各种用品、药品和玩具的;主棺室是墓主寝宫,也就是他休息的地方,里面出土了很多稀世珍宝;东侧室是南越王4位妃子的房间,她们都各有一枚印章;西侧室是仆人的住所,一共有7人。

他们的残骨和猪、牛、羊的骨头放在一起,说明他们的身份十分低下,后藏室是储放炊具,容器的地方,就等于现在的厨房,在里面还找到了很多美味的食物,光禾花雀就有200多只呢!(出墓室)接下来我们要去珍宝馆,其中所陈列的文物都出自墓中。

走出墓室,同学们会发现,博物馆设计也是很有特点的,到处都是红砂岩作外衬的墙壁,墙上的浮雕形象也是出自墓中文物的。

(进入珍宝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2000多年前南越国的领土疆域:(手指疆域图),它包括了今天的的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的一部分,疆域十分辽阔。

这是南越国的世系表,南越国第一代王赵佗是秦始皇征服岭南时的一名将领,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服岭南后,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广州南越王墓墓主丝缕玉衣的“功利和非功利性”

广州南越王墓墓主丝缕玉衣的“功利和非功利性”

广州南越王墓墓主丝缕玉衣的“功利和非功利性”一、南越王墓概况南越王墓坐落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据《史记》记载,赵眜被称为赵胡,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的第二代王(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 ,是南越国第一代王赵佗的孙子,号称“南越文帝”。

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南越王墓于1983年6月被考古人员揭开其神秘面纱,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广州南越王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考古队在南越王墓中所发现的大批震惊海内外的臻品玉器,有力地证明了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一脉相连。

在过去,岭南地区普遍被认为是文化沙漠、蛮夷之地。

而随着南越王墓的出土及挖掘出的物品,越来越多的专家们、学者们也投入西汉南越文化的相关研究中。

这不仅为空白的历史填上灿烂一笔,更为岭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增添不少炫丽色彩,让世人刮目相看。

(图1、图2、图3二、从“礼”开始的“物”一个民族的文化犹如陈年美酒,愈是古韵,愈是香醇。

源远流长的博奥华夏,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之石。

我国自古已有礼仪之邦的盛誉,礼,《论语》有载:“不学礼,无以立。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我国先秦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用“六艺”来传授弟子,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可见“礼”为“六艺”之首,是学习、学识之重要根本。

在中国古代“礼”不仅存在于意识形态或精神层面中,更是通过各种器物如玉器、器皿、雕刻等工艺美术品来传达“礼”的信息。

对中国古代殉葬器物的研究,可借鉴设计事理学的方法来进行,即是研究“物”背后的一连串“事”的过程。

“人”(已故之人) ,必定是通过某种“事(冥事)”方能与“物”(明器)产生联系。

所以礼仪之邦的文化,不仅传承于古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层面里,也在物质层面上对人进行干预。

恰是这种精神与物质、有形与无形相互交织的状态,产生出最能体现设计物之精髓的“本元文化[1]”。

南越王墓导游词

南越王墓导游词

南越王墓导游词【篇一:南越王墓导游词】导游词墓室部分:你好!欢迎来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我就是今天带你们游览这个迄今为止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随葬品最多的汉代彩绘石室墓的志愿者。

现在就先让我为你介绍一下这个埋葬着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墓的象岗山吧。

象岗山坐落在广州市越秀区,它的海拔是49.71米。

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墓就在此凿山为藏,深埋于20多米的山腹深处。

1983年广州市政府基建处在削低17.7米的象岗顶部开挖公寓楼的墙基时发现了这座南越王墓。

1989年的时候维护和复原工作竣工,同年10月1日便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个墓室里参观一下吧。

现在你所看到的就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墓了。

先请看一下在这里的缩略图,这个墓室的建筑面积约为100平方米,坐北朝南,共有7个室,分前后两部分,象征前朝后寝,各室的功能不同。

墓内有15个殉人。

现在就让我们进去墓室看一下吧。

现在我们正走在南越王墓的墓道上,这个墓道位于墓室的南边,现存长10.46米。

发掘的时候上面都是分层填塞的泥土和大石,用以防盗。

在墓道斜坡尽头发现有陶鼎、陶罐、铜镜、铜带钩和牌饰等器物,可以看这里的出土时的图片。

而且从器物的性质及安放位置来看,这里应埋有一个殉人。

还有在墓门前有一个长4.12米,竖约2米的竖坑,坑中有长方形木椁室,叫外藏椁。

因为椁木历经多年已经朽烂,所以只留下了板灰的痕迹,椁内也发现了一名殉人。

好了,接下来就到象征着墓主生前的朝堂的前室拉。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在门后面并排着的的这五块石板吧。

这个是顶门器,是古人发明出来的用以防盗的工具。

首先在左右两边的石板都是固定不动的,而在中间的那三块石板是可以围着中间的轴转动的,三块石板都前轻后重,因此平时石板是会向前翘起来的,而当门顺着木石板关上之后,石板会再次翘起来,这时就会把门给顶住了,大门就不能再打开了,这就有效地阻止了盗墓者的侵扰。

不过这个顶门器只能用一次,因为关上了之后就不能打开了。

广州市南越王墓导游词_导游词

广州市南越王墓导游词_导游词

广州市南越王墓导游词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以下是橙子整理的南越王墓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广州南越王墓导游词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赵昧的陵墓。

赵昧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0xx年在位。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发现的这个大墓,深入底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

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

前室居中,室内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超堂。

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

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1000多件(套),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

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南越王墓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1 / 3枚帝印。

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王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而且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蟠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

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银盒、银洗与银带钩]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

这个呈扁球行银盒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半盒药丸,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

经化学分析和专家们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

因此,银盒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铜鼎、铜壶与铜提筒]铜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共有青铜器500多件,不但品种数量多,而且工艺技术精湛,极具地方特色。

广州市南越王墓导游词

广州市南越王墓导游词

广州市南越王墓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广州市南越王墓参观游览。

我将为大家介绍南越王墓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广州市南越王墓是中国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墓葬之一,它是中国南方古代墓葬的代表之一,也是广州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南越王墓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翠华路西南侧,距离广州市中心约有8公里。

南越王墓建于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是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佗的墓葬。

赵佗高丽人,之所以能成为南越国王,是因为他机智勇敢,在外力压迫下成功保住了南方的一片土地。

墓葬建造的初衷是表达他对南越国的忠诚和奉献。

南越王墓后经过数次扩建,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南越王墓占地面积约为14万平方米,墓体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共有18个室内墓室。

墓葬的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突出了当时南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墓内装饰精美,陈设丰富,展现了南越王朝的繁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南越王墓的主墓室是墓葬的核心,它呈东西走向,长约33米,宽约24米,高约13米。

主墓室有两层,上层是天葬室,下层是地葬室。

主墓室的顶部是一块巨大的石板,重达100多吨,是中国古代墓葬建筑的奇迹之一。

主墓室内的陈设可见南越王的身份地位非常高,如玉座、金银器皿、陶俑等。

除了主墓室,南越王墓还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发现,如水井、漩涡、酒瓮、锦鸡墓等。

墓内的石墓道非常曲折,水流奔涌,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景观。

南越王墓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于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出土的文物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玉器、金银器等,同时也有一些有关南越王墓历史的文献记载。

参观南越王墓,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古代建筑的神奇和辉煌,还能体味到南越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越王墓与周边的其他景点如越秀公园、广州博物馆等相连,是广州市一个重要的旅游景观。

最后,希望大家在参观过程中保持文明秩序,爱护古迹,珍惜历史遗产。

谢谢大家的光临,祝大家有一个愉快的旅程!。

各位同学-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各位同学-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南越震撼(给中学生的解说词)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作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南越王墓出土了一千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文帝行玺”金印、丝缕玉衣、古波斯银盒、玉角杯等文物都是极富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稀世珍品。

今天,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追溯岭南久远的历史文化与广州早期的城市发展。

一、存世93年的南越国南越是“百越”中生活在岭南的一支,公元前219年,吞并6国后的秦始皇,发兵50万大军开始了统一岭南的战争。

在这50万大军中,有一位来自河北的普通将领,在十几年征战中,一跃成为封疆大吏,一国之主,他就是南越国开国君主——赵佗。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服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赵佗被派到南海郡龙川县作县令。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争雄天下,中原烽烟四起。

赵佗利用这个最佳时机,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广州。

南越国的建立,既开发了岭南地区,同时促进了岭南和中原的融合,也推动了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南越国在历史上存在93年,共有五代王:开国之君赵佗,自称“南越武帝”。

在统治南越国67年的时间里,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团结、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促进了岭南地区的早期开发。

现在广东龙川还有为纪念他而修建的越王庙,不过他的陵墓至今不知所在。

第二代王也就是墓主赵眜,是赵佗的第二个孙子,因为赵佗十分长寿,赵眜的父亲未能继位为王。

赵眜二十余岁继位,在位16年,对北方的汉朝采取“绥靖”政策。

他曾派儿子婴齐入朝当人质;当受到来自闽越国(福建地区)的侵袭时,还请汉朝出面解决。

总体说,他在位十六年南越国内政治平稳,但与日益强盛的汉朝相比,实力已在渐渐衰落。

第三代王赵婴齐,在位十多年。

他的陵墓在三国时被孙权派人盗掘。

第四代和第五代王都是婴齐的儿子,因争夺皇位兄弟相残,共在位三年。

当第五代王赵建德因谋反被汉武帝所擒,斩首悬级于长安城门上时,南越国就灭亡了。

南越王墓英文导游词

南越王墓英文导游词

南越王墓英文导游词篇一:20XX年西汉南越王墓导游词西汉南越王墓一、概况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考古五大新发现之一,现已辟为博物馆。

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上一个工地发现的这个大墓。

深入地下20米,用750多块砂岩大石构筑。

陵墓面积约100平方米,分前后两部分,共有7个室。

前室居中,室的四面及顶部都绘有朱、墨两色的云纹图案,象征朝堂。

斜坡墓道残长10.46米,宽2.36~2.59米。

墓内的前、后两部分各设有一道双扇的石门。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多样、墓主人身份规格最高的一座汉墓,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壁画石室大墓。

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达1000多件(套),内涵非常丰富,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

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二、金印、金带钩与金花泡“镇墓之宝”——“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

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

但是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

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泰同太)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

“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还有金带钩、金花泡和杏形金叶,均为饰物。

而金花泡普遍被认为是海外输入的“洋货”.三、银盒、银洗与银带钩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呈扁球形银盒在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十盒药丸。

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经分析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里面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

南越王墓综合片解说词(汉法)

南越王墓综合片解说词(汉法)

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10分钟综合片解说词片头一个王国的兴衰,伴随着强秦霸汉的风起云涌;一座神秘的汉墓,珍藏着奇珍异宝的精美绝伦。

它,翻开岭南历史崭新的一页,呈现出一个鲜活真实的南越王国……PréfaceUn tombeau mystérieux de l’époque Han, avec tous ses trésors extraordinaires,Témoigne de la grandeur et de la décadence d’un royaume face aux pui ssants Qin et Han ;Il ouvre un nouveau chapitre de l’histoire de la région LingnanEt nous déploie un rouleau de peinture représentant un vivant et véritable royaume de Nanyue...南越藏珍西汉南越王博物馆Trésors au musée du roi de Nanyue(一)话说南越I. Les Nanyue et les rois de Nanyue南越人,是古代百越民族中的一支,生活在珠江三角洲这片富饶的土地上。

秦军横扫六国之后,凿渠筑路,统一岭南,设立三郡。

未曾料到,在这些屯戍岭南的将士之中,日后会有一人裂土为王,在岭南建立一个强大的王国。

这个人就是赵佗,原为南海郡的龙川县令。

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逐鹿中原之际,他切断中原通往岭南的新道,阻挡了战火向岭南蔓延,占据三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南越国历时93年,传五代王。

赵佗在位67年,之后传位于孙赵眜,称文王;赵眜在位约16年,传子婴齐;第四、五代王都是婴齐之子。

南越王墓丝缕玉衣导游词

南越王墓丝缕玉衣导游词

西汉南越王墓—丝缕玉衣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1983年6月在象岗山开挖公寓楼的墙基时,发现一块块平整的大石板,好象一处地下建筑。

有的人猜想是防空洞,有的说是战争年代留下来的军火库,有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竟准备撬开石板一睹为快。

这时考古队赶来,判断出是座西汉的墓葬。

发掘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时在主馆室内发现了一套玉衣,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南越王赵眜的敛装--丝缕玉衣,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麻布粘贴编缀而成。

大家不免会有些疑问,不是金缕玉衣吗?怎么还有丝缕玉衣?这,说来话长。

秦朝灭亡后,赵眜的爷爷南海郡尉赵佗于公元前203年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然后拥兵自立,建立南越国。

公元前196年和公元前179年,南越国曾先后两次臣属于西汉,成为西汉的“外藩”。

可见南越国在当时还是一个小国,当时的经济状况不允许使用如此奢华的材料,而当时南越国的养蚕缫丝业却比较发达,用丝制衣,方便就地取材。

最重要的是,以玉衣作敛装的习俗在历史上风行了300余年,西汉时尚未形成规范的玉衣使用制度,东汉时期玉衣才明确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种,按照等级不同分级使用,三国时期玉衣制度被废止。

因为丝缕玉衣的特殊性,给后来的修复工作增加了很多的难度,专家先用竹签和石膏固定玉衣,然后整体运往北京,花了3年多时间才最终将其修复。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在玉衣的下面有一面大镜子,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玉衣的背面,在玉衣的背面由头至脚纵向排列着5块大玉璧,这样的玉璧,棺椁内外一共47块之多,玉璧是古代的一种礼器,用来祭天,祭先祖,还有就是殉葬,在西汉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玉能使尸体不朽,南越王使用大量的玉璧殉葬就是这个目的。

这套玉衣共分为头套、衣身、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及左右脚套等十个部分组成。

其中又数头套,手套和脚套的制作最为精致,每块玉都钻孔穿线,贴合较为精致,特别是头套的制作,不仅用料上乘,还设计了可以独立活动的面罩,头套顶端为一带孔圆形玉璧,大家猜猜这是做什么用的呢?古人相信,人的灵魂是永存的,那么这个带孔玉璧很可能就是引领墓主人灵魂升天的的通道。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导游词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导游词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导游词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位于越秀山西侧的象岗山上 , 是利用1983 年在象岗发现的第二代南越王赵昧的陵墓而建成的,也是广东省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馆内可分为三部分,一是面向解放北路的综合陈列楼, 主要陈列香港杨永德伉俪捐献的历代瓷枕和其他临时性展览。

二是南越王墓墓址,按原状保存,并对外开放。

三是于墓室西侧的主体陈列大楼,陈列南越王墓0土的文物珍品。

1983年6月,在广州象岗发现了一座大型南越国古墓,同年8月25 日至10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广东省博物馆联合组成象岗汉墓发掘队对该墓进行发掘,墓0土“文帝行玺”金印等一千余件珍贵文物,证明墓主就是第二代南越王赵?。

发掘结束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墓址就地保存并在此筹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南越王博物馆的筹建,得到国家文物馆的大力支持并拨出专款对陵墓进行维护和保护,还派出文物专家共商博物馆的筹建和文物保护工作。

广东省和广州市领导亦十分关心和支持南越王基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1987年和1990年广州市政府先后拨出近5000万元在象岗筹建南越王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由我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先生设计。

其中面向解放北路的综合陈列楼于1988年2 月建成并对外开放。

主体陈列室亦于1993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

南越王博物馆以保护古墓为主题 , 保持了古基的历史纯洁性和历史可读性,并参照文物保护的“威尼斯宪章”的原则,在遗迹与新构筑物之间,外观识别有明显的区分,不以今损古,不以假乱真。

南越王博物馆整座建筑外观均用红砂岩石砌筑,这红砂岩和墓室顶盖石相类。

博物馆正门面对车水马龙的解放北路,附近现代建筑高楼林立,为突出自己的独特形式和风格,显示自己的风采,刻意选用红砂岩砌筑了两幅高达12米,宽36米的巨幅石墙。

石墙上的建筑装饰的浮雕艺术图案共3组,其中浮雕主体是左女右男两个高达10米的越人 , 短袖、短裤、赤足。

广州南越王墓的导游词

广州南越王墓的导游词

广州南越王墓的导游词广州南越王墓的导游词「篇一」在广州,沙面是一个历史蕴涵丰富、积淀深厚、富于异国情调、风光旖旎、十分迷人的`地方。

因其特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19世纪中叶以后为英法殖民主义者所看中,辟为租界,后大兴土木,且成为驻穗外国人的乐园。

近百年后,沙面才被重新置于人民政府的管辖之下。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备,建筑主要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主宅,另外还有俱乐部、酒吧、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房,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高三层,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沙面大街54号的建筑,原是汇丰银行,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高四层,二层的外墙砌有通柱到三层顶,在西南面楼顶建有穹窿顶的亭子;沙面大街48号的楼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外墙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规模虽小,结构简单,但在其入口处仍然为仿哥特式。

该建筑群于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面有着与广州其他地方不同的氛围和生活节奏,由于岛上实行交通管制,因此没有那种交通拥阻、废气污染的问题。

像某些欧州的小城一样,这里的路边有许多家咖啡馆、餐店以及酒吧,人行道上放满了优雅的小桌椅。

沙面适宜漫步,东西长只900米,南北宽只300米,来回走上两圈也不会累。

今天,沙面处处树木葱茏,路灯、雕像、凉亭、花圃、木椅和喷水池都是西式的。

最佳旅游时间:如果是欣赏沙面的欧式建筑的话,就要选择白天,因为这样才能看得清楚。

南越王墓导游词

南越王墓导游词

Nanyue King Museum guides WordsName:Mai ZhuoHao Class:1311 No:04131127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Nanyue King Museum. I was the tour guide.My name is Mai ZhuoHao. Very happy to service for you. I hope we have a happy journey in this days.The tomb of Zhao Mo was discovered in 1983 ,20 meters under the Elephant Hill at Jiefangbei Road in Guangzhou . With an area of about 100 square meters. It is constructed with 750 blocks of red sandstones, with 7 chambers in all. This tomb is the most important Han Tomb so far discovered in South China – its size is the largest,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status of its occupant is the highest and the number of historical relics unearthed is the greatest – and so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5 major archaeological finds in modern China. Articles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totaled over 1000 pieces or sets, fall mainly into 4categories: copperware, ironware, earthenware and jade ware. Among all the articles unearthed, the gold seal inscribed with the words “The Seal of Emperor Wen” is the most precious because it’s the first emperor’s seal so far discovered in China’s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Now the tomb and the unearthed artifacts are all on display in the Nanyue King Museum.The gold seal of Emperor Wen unearthed from the Nanyue King’s tomb is the only extant emperor’s seal left over from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Until it was excavated, emperor’s seals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were known only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Moreover , the emperor’s seals record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are said to be made of white jade with a handle of a tiger , but this seal of Zhao Mo’s is made of gold with a handle of a dragon . It was made in the Nanyue Kingdom and was the real that Zhao Mo actually used during his lifetime.A white silver box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is quite unusual. It was found in the main coffin chamber, with half of it containing a kind ofsubstance that looked like medicinal pills. Judging from its shape and ornamental design , which are grea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ilverware , and by 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pills , archaeologists believe that it is a product of Persia and its contents are a kind of Arabian medicine . Other silver articles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are washbasins, wine-vessels, belt hooks and so on. They were all utensils for the royal family.Bronze articles excavated from the tomb amount to 500 pieces and more .They are kitchen utensil , tableware , musical instruments , horse cart harness , implements for production and other daily utensils such as tripods , mirrors , basins and candlewood-burners .They are all articles of excellent workmanship distinctive local feature , witch not only represent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of metal-casting of the Nanyue Kingdom but also sere as an evidence for the histo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of Guangzhou .One big bronze-basin when unearthed , was found containing bones of pig cow , goat , chicken , fish and turtle , witch is an evidence to prove that these animals were some of the staples of people’s diet .A lot of musical instruments were discovered in the east side-chamber of the tomb Among them the one called “Gou Diao” is especially worth mentioning .It is a chime of bronzes , 8 pieces in all , totaling 191 kilos in weight ,with one bigger than other and the biggest one is 64 centimeters high and 40 kilos in weight .On the surfaces of the 8 bronzes are cast with an epigraph “Made in the Official Conservatory in the Ninth Year of Emperor Wen ” , which shows that the instrument was made in Nanyue Kingdom in the year 129 BC .And , although over 2100 years old , the still produce clear and accurate notes !In the tomb , fifteen persons were found buried alive with the dead : one in the front chamber , who was perhaps a eunuch ; one in the eastside-chamber , who was buried together with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was probably a musician ; four women in the east side-chamber , who were concubines of the king ; seven in the west side-chamber , who were found staying together with kitchen utensils and would be cooks or kitchen helpers ; two in the passageway , possibly guards of the tomb ; and one in the outer coffin , probably a cart-driver .The institution of burying the living with the dead sovereigns had prevailed in Center China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1766-770BC.), but was on the whole abolished in the Han Dynasty (206BC – AD220) .The discovery of the sacrificial persons in the tomb of the Nanyue king shows that this cruel and savage institution was still practiced by the ruling class of the class of the Nanyue Kingdom.Jade articles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include a jade garment sewn with silk threads , 56 pieces of jade discs (called “bi” in Chinese ) , 9 jade seals , 130 pieces of jade pendant , jade boxes , jade cups , etc .Using jade garments as cerements for clothing the dead was a practice peculiar to the Han Dynasty .Such jade garments discovered before were sewn with gold , silver or bronze stands .But the jade garment for Zhao Mo was sewn with silk strands – the first and the only one so far discovered in China .This jade garment , 1.73 meters long , is made of 2291 pieces of jade that are strung together with red silk strands , forming different beautiful patterns .Of the 56 pieces of jade discs , 47 were discovered in the main coffin chamber , of witch one is 33.4 centimeter and is the biggest of its kind so far unearthed i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China .Of the 9 seals unearthed , 3 were found on Zhao Mo’s body and are inscribed respectively with the words “Zhao Mo” , “Tai Zi ” (the prince) and “seal of emperor” , which is an evidence for the fact that Zhao Mo overstepped his authority to style himself “emperor” to break away from the Han exercise local power .Altogether 371 pieces of earthenware were discovered in the Nanyue King’s tomb .Among them are 4 pieces of earthen jars and tripods that are stamped with the words “Article of Chang Le Gong” . “Chang Le Gong”(meaning Palace of Everlasting Joy ) was the name of the residential quarter for the mother and queen of the Han Dynasty emperor in the imperial palace in Chang’an (the present-day Xi’an ) .Do these 4 earthenware articles suggest that there was also a “Chang Le Gong” in the Nanyue king palace ? In recent years , archaeologists have excavated on trial 500 square meters of the ruins of the Nanyue king palace in the original site of Guangzhou’s Children’s park .They discovered that the place under excavation occupied just the same position in the Nanyue king palace as the Chang Le Gong was located in the Han imperial palace was located ? These questions remain yet to be decided by further studies and research work.Thanks for your cooperation. Today is the last day of the tour. I do hope the tour is rewarding and enjoyable. Wish you pleasant journey home and good health.。

丝缕玉衣,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丝缕玉衣,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丝缕玉衣,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到目前为止,汉代出土的玉衣不少于114套,西汉46套,东汉68套。

绝大多数残损严重,修复后可供展出的大概有10来套。

魂魄在古代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魂为阳气,构成精神。

魄为阴气,构成形体。

人死后,魂魄必须与尸体一起下葬,才不至于变成孤魂野鬼。

中国墓葬的发展:帷幔,帛画,壁画,墓室等都是围绕着魂魄这个核心服务。

入葬后,魂通过玉璧进出棺内,在壁画上看到墓主人自己的形象便附着在上面,跟着壁画上神兽,铺首的引导升天成仙,魄则与棺和肉身一起入地为安。

苏州博物馆有一套春秋时期的玉敛葬饰件可能是玉衣的前身,由玉覆面,珠襦,玉甲,玉阳具组成,这和后世的玉衣相比只是覆盖和全包的区别。

古人认为玉衣可以防腐,但实际把墓主人塞进玉衣也并不如我们想象的体面。

刘胜就被捆绑起来才能塞进去。

南越王墓的丝缕玉衣此前从未见载史册。

长1.73米,共用2291片玉,分为:头套、上身衣、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共十部分。

头手脚把玉片用绳子穿起来,贴在丝绢上定型。

躯干部分贴在麻布衬里上,再用红色丝带在表面X形粘帖。

经过检测,研究人员在玉衣样本中发现了假玉,成分为云母和石英岩。

《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记载:“天子用全,上公用䮾(páng),侯用瓒,伯用埒”。

《说文解字》:“全,纯玉也;䮾,四玉一石;瓒,三玉二石也,埒(liè),玉石半”,意思是不同级别人用玉的级别,只有天子可以全用玉,其他的爵位根据等级依次用相应比例的假玉。

现在没有证据汉代是否还要遵循周礼的用玉制度,但是鉴于中国悠久的制玉传统,这种混用很有可能是有意为之。

七十年代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出土的一些新时期时期玉器与玉衣上的假玉十分相似。

鉴于这种低劣材质的石材没有太大必要从远处运送过来,所以很有可能丝缕玉衣由本地工匠制作。

尤其躯干部分有不少玉片是由玉璧碎片等所改,说明当时岭南地区的玉资源仍然相当匮乏。

南越国虽然对内称帝,墓中也发现文帝行玺龙钮金印这种明显僭越的东西,但是总体来说无论是从墓葬规模,玉衣形制,陪葬物品等甚至算不上一个大诸侯王的规模。

南越王博物院简单介绍词

南越王博物院简单介绍词

南越王博物院简单介绍词《南越王博物院》篇一嘿,朋友们!今天我想给你们唠唠南越王博物院。

这地儿啊,那可真是个宝藏去处。

你要是初到南越王博物院,站在它的门口,可能就会有一种被历史的厚重感迎面拍了一巴掌的感觉。

那建筑就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站在那儿,诉说着千百年前的故事。

我刚进去的时候,心里就琢磨着:“这里面到底藏着多少我不知道的事儿啊?”走进博物院,就像走进了一个时间隧道。

那些陈列的文物啊,每一件都像是从历史的长河里游过来,搁浅在我们眼前的神秘宝藏。

就说那南越王的丝缕玉衣吧,我的天呐,它就那么静静地躺在展柜里,玉片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仿佛在向我们低语着当年的辉煌。

我当时就想,这得花多少功夫才能做出来啊?也许工匠们日夜雕琢,就为了给南越王打造这么一件死后的“豪华套装”吧。

这玉衣就像是一个精致的拼图,每一片玉都严丝合缝地拼凑在一起,感觉比我玩的那些高难度拼图游戏还厉害。

博物院里还有好多青铜器呢。

那些青铜器,有的造型奇特得让我忍不住想笑。

有个青铜提筒,上面刻着各种奇怪的图案,像是一群古人在举行什么神秘的仪式。

我看着就想,这古人的脑洞也太大了吧,他们是怎么想出来这些图案的呢?是喝多了酒突然灵感爆发,还是真的看到了什么神神鬼鬼的东西?也许在那个时候,他们觉得把这些图案刻在青铜器上,就能和神灵沟通之类的。

这就跟咱们现在发朋友圈希望被人点赞一样,他们就是想让神灵看到自己的诚意呗。

在博物院里转着转着,我就有点恍惚了。

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穿越者,周围的游客都像是古人在我身边穿梭。

我还跟朋友开玩笑说:“你看我现在像不像穿越到古代来盗墓的,只不过这个墓已经被开发了,咱光明正大地看。

”朋友白了我一眼,说我没个正形。

不过我觉得吧,这种感觉还挺有趣的,能让我们和历史有这么一种奇特的互动。

这里还有很多关于南越文化的介绍。

南越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就像是一颗独特的星星,它既有着中原文化的影子,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我就在想,南越国当时的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们现在一样,每天为了生活忙忙碌碌,但是又有自己的小确幸呢?也许他们在闲暇的时候,也会围坐在一起,谈论着今天打到了多少猎物,哪家的姑娘长得最漂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南越王墓—丝缕玉衣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1983年6月在象岗山开挖公寓楼的墙基时,发现一块块平整的
大石板,好象一处地下建筑。

有的人猜想是防空洞,有的说是战争年代留下来的军火库,有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竟准备撬开石板一睹为快。

这时考古队赶来,判断出是座西汉的墓葬。

发掘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时在主馆室内发现了一套玉衣,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南越王赵眜的敛装--丝缕玉衣,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麻布粘贴编缀而成。

大家不免会有些疑问,不是金缕玉衣吗?怎么还有丝缕玉衣?这,说来话长。

秦朝灭亡后,赵眜的爷爷南海郡尉赵佗于公元前203年起兵兼并
桂林郡和象郡,然后拥兵自立,建立南越国。

公元前196年和公元前179年,南越国曾先后两次臣属于西汉,成为西汉的“外藩”。

可见南越国在当时还是一个小国,当时的经济状况不允许使用如此奢华的材料,而当时南越国的养蚕缫丝业却比较发达,用丝制衣,方便就地取材。

最重要的是,以玉衣作敛装的习俗在历史上风行了300余年,西汉时尚未形成规范的玉衣使用制度,东汉时期玉衣才明确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种,按照等级不同分级使用,三国时期玉衣制度被废止。

因为丝缕玉衣的特殊性,给后来的修复工作增加了很多的难度,专家先用竹签和石膏固定玉衣,然后整体运往北京,花了3年多时间
才最终将其修复。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在玉衣的下面有一面大镜子,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玉衣的背面,在玉衣的背面由头至脚纵向排列着5块大玉璧,这样的玉璧,棺椁内外一共47块之多,玉璧是古代的一种礼器,用来祭天,祭先祖,还有就是殉葬,在西汉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玉能使尸体不朽,南越王使用大量的玉璧殉葬就是这个目的。

这套玉衣共分为头套、衣身、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及左右脚套等十个部分组成。

其中又数头套,手套和脚套的制作最为精致,每块玉都钻孔穿线,贴合较为精致,特别是头套的制作,不仅用料上乘,还设计了可以独立活动的面罩,头套顶端为一带孔圆形玉璧,大家猜猜这是做什么用的呢?
古人相信,人的灵魂是永存的,那么这个带孔玉璧很可能就是引领墓主人灵魂升天的的通道。

目前中国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几套,南越王丝缕玉衣的出土时间比世人熟知的发现于河北满城的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早十年
左右,因此它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充分反映了南越国统治者的崇玉观念和“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习俗。

好了,下面就请大家近距离欣赏这丝缕玉衣的美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