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重视改善发展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合集下载

我国的法治政策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我国的法治政策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我国的法治政策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我国,法治政策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推行公正司法、加强法治教育等多种措施,我国积极推进法治建设,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一、完善法律体系我国的法治政策首先体现在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上。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规范社会行为,保障公民权益。

例如,宪法明确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民法典规范了经济社会关系,刑法保护人身安全等。

这些法律构成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除此之外,我国还建立了一系列专门法律,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例如,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儿童权益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等。

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推行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法治政策的核心要素之一。

我国通过加强司法改革,建立独立公正的司法机构,推行公正司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首先,我国设立了独立的司法机构,如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为最高司法权力的代表,保障司法独立性。

其次,我国在司法领域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力度,提高法官和检察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确保司法人员公正行事。

此外,我国还推行了审判公开、律师参与等制度,增加司法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加强法治教育法治教育是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手段。

我国通过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法治宣传和教育活动,广泛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此外,我国还注重法治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将法治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

四、加强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是法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我国鼓励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加强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

同时,我国也倡导媒体监督,加大对违法行为和不正之风的曝光力度,推动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

重视改善民生 维护社会公平

重视改善民生 维护社会公平

知识回顾
1、社会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撑。 2、维护社会公平的意义: 对社会:①有利于社会合作的成功和延续②社 会的和谐发展 ③有利于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 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对个人:能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 会,满足人们的合理期望,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促进个人的进步与发展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的 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 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①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③符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考猜想
【新农合】2009年7月,卫生部下发《关于发展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2009年参加新农 合的人数达8.3亿,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 个人:使农民老有所养,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有利 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满 【新农保】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 足农民的愿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②城乡发展不平衡,差距大; 这意味着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 国家(社会)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缩小城乡差 党和政府关注民生,代表、维护人民的利益(落实 ③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多,老龄化速度快; 式的养老金。这是国家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和具 距,缓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 科学发展观) ④现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历史性创举。 正义、稳定和谐;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2分) 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2025年甘肃中考道德与法治热点专题突破 - 增进民生福祉 共享发展成果

2025年甘肃中考道德与法治热点专题突破 -  增进民生福祉 共享发展成果

2025年甘肃中考道德与法治热点专题突破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成果基础必背必背答题观点答题角度具体内容共享发展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4.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6.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7.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8.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9.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实干精神①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需要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②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劳动铸就的;③实干创造未来,只有继续发扬实干精神,才能用我们的劳动创造新的辉煌。

(发扬实干精神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2.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3.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尊重和保障人权1.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2.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3.我国的人权具有广泛性、公平性、真实性的显著特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国家有效地推进社会公平发展的重要措施。

只有全面改善民生,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人社会状况的改善和社会公平发展。

首先,政府应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调整,注重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提高基础设施支撑社会发展的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实施科学可行的政策,保障和改善民生。

其次,要切实改善社会服务系统,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

要推广新技术、新服务,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改善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和水平。

其中,加强健康服务,提高教育服务水平,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也是改善民生的重点。

此外,改善民生,还要改善市场服务,完善各项服务体系,促进居民尤其是低收入者、基层居民得到充分的市场服务。

同时,完善民生补助体系,为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提供适当的补助,以改善他们的生活。

总之,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政策调控、行政规范、社会依托以及社会动员等措施,有效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推动社会公平发展。

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人们对于社会公平的追求也越发强烈。

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改善民生来实现社会公平,从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与稳定的社会。

首先,为了保障改善民生,必须优先关注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需求。

贫困地区的落后和贫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政府应当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提高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农民工、老年人等,也应得到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例如,政府可以对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提供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资助,并完善养老金制度,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

其次,改善教育条件也是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

教育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社会流动性的保证。

只有让所有人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

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此外,要加强学前教育的普及,为每个孩子打下公平的学习基础。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政府还应当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等资助机制,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人生价值。

此外,促进就业也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也可以有效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企业发展,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应对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挑战。

对于失业人员,政府还应提供必要的救济和再就业培训,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在保障改善民生的同时,还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公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政府应当在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制定合理的政策,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福利和保障。

同时,还应当加强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为那些特殊困难的群体提供必要的救济和帮助。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真正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二轮时政热点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一--关注民生-共享发展(28张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二轮时政热点专题复习课件--专题十一--关注民生-共享发展(28张
负担”问题,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什么影响?
(1)加重学生学习压力和负担,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2)挤占学生宝贵的休息时间,影响学生的正常作息。 (3)违背了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 (4)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5)增加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和家庭经济负担。 (6)扰乱了教育教学秩序,不利于教育长期健康发展。 (7)不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公正等。
核心观点
法律意义上平等的内涵: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 待。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 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平等、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 公平 基础。 正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 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十年,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 步最大,百姓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十年;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 跨越,更好保障了人民受教育机会;综合交通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公 路广泛覆盖,民航快速发展,水运基础设施体系加速完善;现行标准 下9899万农村贫因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 ;这十年,是我国历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 时期……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二轮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十一 关注民生 共享发展
核心观点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 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 保障 华民族谋复兴。 民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我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生活幸福就是最大的人权。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 生产力。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知识点2改革开放进程3.重大战略中央还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知识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1.邓小平理论(1)概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地位: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概述: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2)地位: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1)概述: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地位: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考法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2.对外开放(1)过程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一时政热点:1、2009年6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黑龙江省考察工作。

胡锦涛强调,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更要大力弘扬大庆精神,努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民生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在发生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胡锦涛这次考察的一个重点。

2、2009年6月18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启动电视电话会议。

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医改近期重点工作,2009年先期启动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直接惠及亿万群众及家庭。

3、2009年10月1日,国庆庆典上设改革开放标语方阵。

胡锦涛发表讲话时指出:“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也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家电下乡信息系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累计发货分别达到近6,600万件和2,800万件,销售金额突破500亿大关,达508亿元。

其中,10月家电下乡销售额超过120亿元。

家电下乡需要进一步注意完善渠道、产品迎合消费者需求、售后服务到位。

5.2009年8月,国务院部署在10%的县市先行试点,10年内基本实现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一场亘古未有的变革即将在全国广袤的农村展开。

这是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的历史性一步。

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延伸,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6.2009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表示:加强社会领域立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成为今后立法的重点。

改善和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改善和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改善和保障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一、民生大综合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的转变是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它体现了民强和国富同步推进和统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大举措。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和政府顺民意,解民优,增民利,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民生、保障民生。

物价、房价、医疗改革、食品安全、教育改革、住房改革、社会保障、就业问题、收入分配改革、腐败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

其中物价、房价最为突出。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必须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加强社会保障薄弱环节建设,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年重点工作任务,坚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同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加强社会管理。

民生为重、富民优先。

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方针具体化为民生为重、富民优先。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将不再是为经济增长而增长,而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增长;不是为经济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发展。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国民合理分享财富蛋糕的基础上更加富裕,过上真正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民生本位的特点。

第一,公报提出了在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面应该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新期待。

第二,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在主要的目标上,体现了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把民富摆在国强前面。

第四,在发展的动力方面,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公报提出来把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把消费作为生产的根本目的,三驾马车的动力机制上的顺序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实际上我们的现状是投资,特别是在2009年,对GDP的贡献达到92%,主要是投资拉动的。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重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重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重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热点回放】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改善民生的重点:(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合理的收人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只有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条件。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基础,关系干家万户的幸福。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健康权是最重要的权利。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关链接】1.2007年8月1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务院7月11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国务院决定,2007年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续、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做好这一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民生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之举

改善民生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之举

改善民生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之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于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

改善民生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之举,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投入,才能逐步实现。

首先,改善民生必须从基础设施的投入入手。

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如交通、环保、市政设施等等。

政府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及时处理各类环保、交通等方面的问题,让人民有更为便利的交通和生活环境,也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其次,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改善民生推动公平正义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设立全民社会保险体系,为人民提供更为全面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对于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提供众多优惠政策,保障其基本民生需求,并在应对突发情况时,为其提供及时和充分的支持。

此外,政府也应适当提高退休金等社会保障顶升标准,提升老年人群体的生活品质。

第三,加强教育的投入也是改善民生推进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普及知识、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民才智和技能的重要保障。

除了加强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该加强高校教育的实践性,更多地鼓励和支持包括贫困家庭在内的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普及程度。

最后,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也是改善民生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国家应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公共卫生设施和技术的更新和升级。

同时,还应该优化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最终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综上所述,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之举。

政府应加强对民生的投入,提升社会各方的服务水平,兼顾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在全民共治方面,政府与人民应秉持共识,共同投入努力,共建和谐社会,为了公平正义的实现,我们应该一起努力!。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
(二)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3月9日下午,吴邦国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大会报告了工作。常委会过去一年的工作,突出体现了“五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有效发挥人大专项调研工作的优势,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实施;坚持法律的制定和清理“两手抓”,促进国家法律体系科学统一和谐;坚持围绕群众广泛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开展监督,推进一部部彰显民生关爱的法律得到贯彻实施;坚持开拓创新工作的方式,把人大调研与监督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监督工作实效。
(三)关于“两院”工作报告
11日下午,王胜俊院长和曹建明检察长分别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
最高人民法院报告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一年工作,提出2010年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本次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和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坚持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坚持狠抓队伍建设,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强化基层基础,努力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的新发展。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10年3月5日至14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一次民主、和谐、团结、审议和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审查和批准了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了2010年计划;审查和批准了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了2010年中央预算,圆满完成了会议的各项任务。
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一年工作,提出2010年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本次全国人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突出抓好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统筹做好各项检察工作,为全面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上海市高三历史等级考(高考)复习经典重难点专题11 社会主义国家的调整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上海市高三历史等级考(高考)复习经典重难点专题11  社会主义国家的调整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专题十一社会主义国家的调整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虽然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但是,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历史的潮流,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全球化、多极化、多样化、信息化的趋势不断增强。

(1)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苏联解体后,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仍然威胁着人类的和平与安全,国际社会并不太平。

(2)人类进步力量的不断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民权运动不断发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社会主义国家取得巨大成就;新兴民族国家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这些因素都使人类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不断增强。

(3)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后,欧洲一体化不断发展,日本、中国、新兴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多极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4)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共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市场向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苏联解体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同时,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根脉。

(5)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信息化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使人类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重难精粹内容41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机制的调整—苏联的改革42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新经济的形成精粹41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机制的调整—苏联的改革1.背景(1)取得成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面临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3)改革契机: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1)主要内容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摘编18个专题

摘编18个专题

摘编18个专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分18个专题,分别是:
专题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代化新的飞跃。

专题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专题三: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专题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专题五: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题六: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专题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专题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专题九: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专题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专题十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专题十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专题十三: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专题十四: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专题十五: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专题十六: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专题十七: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从严治党。

专题十八: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专题十一 重视改善发展民生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专题十一 重视改善发展民生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专题十一重视改善发展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教材的结合点1.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公平正义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课题。

2.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3.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

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权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健康权,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4.社会公平需要正义的社会制度来支撑,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

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6.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人民共享劳动成果。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8.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9.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0.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11.我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12.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

13.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14.受教育的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15.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教育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17.我们青少年要珍惜学习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得中途辍学。

1.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必须更加重视改善民生问题?(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关注民生,有助于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实现。

专题摘编第十一章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读后感

专题摘编第十一章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读后感

专题摘编第十一章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读后感读了专题摘编的第十一章“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心里那是感慨万千啊!这一章里讲的东西,让我回想起了很多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儿。

咱们先来说说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事儿吧。

以前我总觉得这是个挺宏观的概念,好像离咱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

但仔细一想,其实它就在咱身边,而且影响着咱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拿我住的小区来说吧,几年前,那环境真的是让人头疼。

垃圾乱扔,没人及时清理,夏天的时候那味道,简直了!小区里的路灯也有好多是坏的,晚上走路都得小心翼翼,生怕摔个跟头。

还有那健身器材,破破烂烂的,想用都没法用。

可这几年呢,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政府开始重视民生问题,加大了对小区环境的整治力度。

先是增加了垃圾桶,还安排了专人定时清理垃圾,小区里再也没有那种难闻的气味了。

路灯也都换成了新的,晚上整个小区都亮堂堂的,走夜路也不害怕了。

那些健身器材也都重新修好了,还增加了不少新的,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能看到好多大爷大妈在那锻炼身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还只是小区环境的改善,再说说交通方面。

以前出门坐公交车,那车又破又旧,开起来还“嘎吱嘎吱”响,而且车次还少,等车等得人心焦。

现在可好啦,新的公交车一辆接一辆,宽敞又干净,车次也多了,出门方便极了。

还有教育问题,我有个小侄子,以前上学的学校条件不太好,教室里的桌椅都旧得不行,教学设备也很落后。

但这几年,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盖了新的教学楼,教室里装上了多媒体设备,桌椅也都换成了新的。

小侄子回家跟我说,现在上课可有意思了,能学到好多以前学不到的东西。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了我家附近的那个菜市场。

以前那个菜市场又脏又乱,地上总是湿漉漉的,到处都是烂菜叶。

卖菜的摊位也不规范,有时候想买个菜都挤不进去。

现在经过改造,菜市场变得整洁有序,摊位规划得整整齐齐,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分区明确,一目了然。

而且市场里还设置了专门的检测室,对食品进行检测,让大家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国庆节演讲稿法治与民生改善的紧密联系

国庆节演讲稿法治与民生改善的紧密联系

国庆节演讲稿法治与民生改善的紧密联系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向大家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最诚挚的祝福。

今天,我将分享一些关于法治与民生改善紧密联系的观点。

法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繁荣的基石,而民生改善则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目标。

法治与民生改善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首先,法治提供了公平正义的保障,为民生改善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只有在法治框架下,每个人才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才能够在实现自身幸福的过程中不受到不公平对待。

通过法治原则的指导,社会资源可以更加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平正义也能够得到更好地维护。

这种公平正义的保障,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法治为民生改善提供了法律制度的支撑。

法律的存在和执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在法治国家中,公平的司法机构能够保障个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社会秩序。

同时,法律也规范了各类公共事务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了民生事业的有序发展。

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民生改善的进程。

第三,法治为民生改善提供了社会安全的保障。

法治不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也是个人安全感的来源。

人民群众对于法治的信任感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为民生改善创造安全的环境。

只有在法治的保障下,人民才能够更加安心地生活和工作,才能够更好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最后,法治能够为民生改善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法治的核心是保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良好的法治环境使得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从而有利于民生改善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我们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推动各项民生工作的持续进步。

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法治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法治意识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治素养。

我们要加强法治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让每个人都关注法治、遵守法治、维护法治。

政务民生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政务民生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政务民生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政务民生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在政务民生建设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公平和正义。

一、加强法治建设:在政务民生建设中,法治是保障公平正义的基石。

我们要加强法治建设,健全法律体系,确保法律的公正适用和有效实施。

同时,要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普及,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公平待遇。

二、推进社会公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社会公平是一个重要目标。

我们要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生活权益。

此外,要加强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机会平等的环境。

三、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社会治理是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措施。

我们要改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多元化、协同化的社会治理模式。

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共同发展。

四、深化政务民生改革:政务民生改革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加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推进政务民生改革。

通过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推进便民利民措施,为人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公平的服务,促进公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提高政务民生建设透明度:透明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条件。

政府部门要加强信息公开,提高政务民生建设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同时,要建立健全行政监督和问责机制,对于公正违法、职务失职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加强国际合作:政务民生建设公平正义的任务不仅仅是国内的事务,还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

我们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合作,共同推进全球公平正义的进程,为全人类的幸福和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政务民生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一重视改善发展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专题十一重视改善发展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教材的结合点1.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公平正义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课题。

2.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3.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

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权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健康权,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4.社会公平需要正义的社会制度来支撑,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

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6.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人民共享劳动成果。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8.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9.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0.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11.我国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12.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

13.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14.受教育的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15.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教育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17.我们青少年要珍惜学习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得中途辍学。

1.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必须更加重视改善民生问题(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关注民生,有助于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实现。

(2)入民群众是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关注民生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

(3)有利于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4)有利于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

(5)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6)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7)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8)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现。

(9)能够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早日实现。

2.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1)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2)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

(4)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5)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用制度来维护社会的公平,保障民生。

(6)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7)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

(8)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9)用共同理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等。

3.列举我国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具体举措。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和文化方面的问题;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遏制腐败问题等。

4.请你谈谈对“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解。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国家、我们党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怎样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持;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6.当前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教育投入公平问题、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司法公正问题、个别官员的腐败问题。

(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假冒伪劣产品投放市场、弱势群体受侵害、拖欠农民工工资、某些地区的教育乱收费、过高的医疗费、贫富差距过大等)7.为什么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现状:当前社会总体上是公平正义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地位:①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坚持社会公正,真正做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才能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社会公正,通过民主法制作为制度保证,才能真正走向依法治同的轨道;只有坚持社会公正,人们之间才能形成和谐相处的关系,社会才能稳定有序和长治久安。

②公平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③期盼正义是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实施正义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3)作用:①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公平。

②社会发展需要正义。

8.为维护公平正义,这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哪些政策和措施(1)努力缩小城乡之问、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及地区的和谐发展。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体系;减免和取消农业税。

(3)全部免除农村贫困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4)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5)全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农村低保从无到有;提高矿难人员的抚恤金。

(6)完善失业下岗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9.社会生活中通过哪些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1)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有法可依的法律制度。

(4)社会保障制度。

(5)民主权利保障制度。

(6)公共财政制度。

10.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教育公平(1)现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

(2)地位: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对个人来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对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

(3)意义: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提高公民素质;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11.国家关注教育公平的举措有哪些修订新《义务教育法》对于经费明确了政府投入的责任,要着力缩小地区间、学校间办学差距,学校免收学杂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分重点和非重点,东西部学校建设标准要一致;落实“两免一补”的政策。

12.请你为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1)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化,认真贯彻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为发展农村教育提供法律保障;采取措施严厉打击人为分班现象,严惩违法者;取消一些限制,保证适龄儿童和少年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2)加大政府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师资保障;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并采取措施,让每个学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3)加强社会监督,对违法者及时举报。

社会各界应当形成以城带农,以城促农的良好氛围,努力维护教育公平。

13.你是如何认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大”问题的 (1)现状: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建设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意义:解决好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人民共享改革繁荣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必要性: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14.请你为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大”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各地区之间的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鼓励自主择业;鼓励创新,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