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定义标准
中国的电动汽车标准体系
中国的电动汽车标准体系——2011《汽车与配件》-平安证券新能源汽车研讨会系列报告(二)何云堂:教授级高工,全国标委会电动车分委会委员、灯光分委会主任委员、全国燃料电池标分委委员、联合国《燃料电池汽车全球技术法规》(HFCV-GTR)专家组中方负责人、联合国灯光专家组(UN/ECE/WP29/GRE)中方负责人、ISO标准《电动摩托车术语》负责人、起草人。
电动汽车标准体系电动汽车标准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整车标准,有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和电动摩托车;二是电动汽车部件标准主要是储能装置——蓄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还有电机及控制器;第三部分是基础设施标准,有能源动力、站车通信及接口、能源补给(见图1)。
在制定我国电动汽车标准时应做一下分析:·电动汽车标准是汽车标准体系新的组成部分,传统燃油汽车及部件标准也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类电动汽车。
·以现有的国际标准法规(ECE、ISO、IEC)和应用较广泛国外先进标准(如SAE、EN、JEVS)为参照,结合我国电动汽车产品研发情况制定。
·针对燃油汽车标准不适用电动汽车的结构、部件特点,除提出基础标准、结构安全要求及部分部件性能要求,大部分为测试方法标准,避免对产品设计和技术发展的限制。
·标准仍有待完善和提高,依赖于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积极跟踪,参与国际标准法规的制定,如燃料电池汽车标准在国际上非常少,很多是国家自行制定的。
因此,制定电动汽车标准是环境保护及能源安全需要,是节约能源和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需要。
国家在“九·五”和“十·五”期间重点进行燃气汽车、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初步建立了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并进行了燃料电池汽车标准体系的研究,“十一五”期间重点进行燃料电池汽车、替代燃料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及基础标准的完善。
我国在制定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时得到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国家标委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国家多项政策制定,促进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制定工作。
电动汽车管理规定
电动汽车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本规定为了规范电动汽车的管理,保障公共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环境保护,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电动汽车的定义和分类第一节:定义电动汽车是指以电能为动力,具备行驶功能的机动车辆。
第二节:分类根据电动汽车的用途和性质,将其分为以下三类:1. 纯电动汽车:完全以电能为动力的汽车,不使用任何燃油。
2. 混合动力汽车:既可以使用电能驱动,又可以使用燃油驱动的汽车。
3. 燃料电池汽车:以燃料电池和电池组为动力的汽车。
第三章:电动汽车的注册与许可第一节:注册要求凡符合以下条件的电动汽车,可以申请注册:1. 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汽车。
2. 经过检验合格,并具备安全性能。
3. 依法缴纳车辆购置税。
第二节:许可程序电动汽车注册的许可程序如下:1. 提交申请材料。
2. 车辆检验。
3. 缴纳车辆购置税。
4. 申请注册电动汽车。
第四章:电动汽车的使用和维护第一节:使用规定1. 电动汽车在公共道路上行驶时,应遵守交通规则。
2. 电动汽车不得超载。
3. 电动汽车应按时进行年检。
第二节:维护要求1. 经常检查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的工作状态。
2. 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电动汽车的正常运行。
第五章:电动汽车的安全与环保第一节:安全管理1. 电动汽车的生产、销售、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
2. 电动汽车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防抱死制动系统等。
3. 发生交通事故时,电动汽车驾驶人应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第二节:环境保护1. 电动汽车的生产应符合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电动汽车的使用应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3. 电动汽车的废弃物处理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第六章:法律责任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同时废止过去的相关规定。
以上为《电动汽车管理规定》的内容,供各界遵守与执行。
新能源车数据标准
新能源车数据标准
新能源车数据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车辆性能参数标准:包括速度性能、续航里程、电池能量密度、噪音标准和安全标准等。
例如,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应具备至少0到50km/h的加速
时间,最高50km/h的速度;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应不低于200km。
2. 电池组质保:电池组质保这个数据来自于厂商对外公布的质保周期或公里数,一般来说八年10万公里、8年12万公里不等,也有部分厂商提供不限里程/不限年限电池组质保。
3. 电动机相关指标:包括电动机总功率、电动机总扭矩、电机数量等。
电动机是一种能量转换效率很高的机器,相比内燃机30%多的工作效率,电动
机通常都在85%以上,而且功率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而大型电机的效
率甚至可以达到98%。
4. 行驶里程相关指标:包括工信部纯电续驶里程(km)、百公里耗电量(kwh/100km)等。
工信部纯电续驶里程,就是厂商宣传的可以跑的里程数;百公里耗电量,每一百公里所耗费电量kwh。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新能源车辆技术标准的相关文件或咨询专业人士。
新能源汽车标准定义
新能源汽车标准定义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以非化石燃料为能源的车辆,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
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能源种类:新能源汽车必须采用非化石燃料作为能源,包括
电能、氢能等。
2. 动力系统:新能源汽车必须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
3. 排放标准:新能源汽车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标准,具
有较低的污染物排放。
4. 续航里程: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
5. 充电设施:新能源汽车必须能够使用现有的充电设施或者具
有相应的充电设施建设计划。
6. 安全性能:新能源汽车必须具有相应的安全性能,符合国家
和地方的安全标准。
7. 技术水平:新能源汽车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包括电池
技术、电动机技术、充电技术等。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定义包括能源种类、动力系统、排放标准、续航里程、充电设施、安全性能和技术水平等方面,这些标准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 1 -。
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标准及道路交通管理
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标准及道路交通管理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标准及道路交通管理在当今社会,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纯电动汽车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与此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作为纯电动汽车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备受关注。
那么,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标准及道路交通管理问题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探讨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标准及道路交通管理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全面阐述这一重要议题。
一、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的定义和特点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是指车长、车宽、车高和发动机排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的纯电动车,能在市区内进行短途代步,通常速度不会超过60km/h。
这类车辆以其小巧灵活、零排放、低能耗等特点,逐渐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
二、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标准针对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其技术条件标准应当包括车辆的性能指标、动力系统、电池管理系统、车身结构等多个方面。
在制定技术条件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能效性等方面的指标,以及与其他类型纯电动车辆的区别和特点。
还需要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城市交通环境和道路条件,制定出符合国情的技术条件标准,为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道路交通管理在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的道路交通管理方面,需要充分考虑车辆的使用环境和特点。
是否允许在主干道行驶、是否需要设置临时停车点、是否需要设立专用车道等问题都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另外,还需要考虑到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与其他车辆的混行情况,如何有效地进行交通组织和管理,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对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标准及道路交通管理的深入探讨,可以看出这一话题涉及到技术、标准、法规、政策等多个方面,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也需要充分重视车辆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标准和管理办法,为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电动汽车相关技术标准
电动汽车相关技术标准电动汽车技术标准引言: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传统燃油车尾气排放的担忧,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电动汽车的技术标准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且不成熟的领域。
本文将探讨一些与电动汽车相关的技术标准,旨在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
一、电池技术标准: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组件,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决定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使用寿命。
因此,建立和完善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标准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技术标准建议:1.标准化电池容量单位:在电动汽车中,通常使用的是千瓦时(kWh)作为电池的容量单位。
建立统一的电池容量计量单位,有助于消费者对不同厂家和不同型号电池的比较和选择。
2.电池能源密度标准:电池的能源密度决定了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建立能源密度评估标准,以促进电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3.电池充放电效率标准:电池的充放电效率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能量利用效率。
建立充放电效率评估标准,推动电池制造商提高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减少能量损失。
二、充电设施技术标准:电动汽车的充电设施是保证其正常使用和续航的前提。
建立充电设施的技术标准有助于提高充电效率和保证用户的安全。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技术标准建议:1.充电接口标准:制定统一的充电接口标准,方便电动汽车用户在不同的充电站进行充电,并减少充电时间。
2.充电功率标准:建立充电功率评估标准,以确定充电设施的最大功率输出,保证充电效率和用户体验。
3.充电安全标准:建立充电设施的安全指导标准,确保充电设施的安全性能,避免潜在的电气和火灾风险。
三、车辆性能标准:车辆性能标准对于提高电动汽车的行驶安全和驾驶舒适度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技术标准建议:1.电池系统安全标准:建立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能评估标准,确保电池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过热、漏电等潜在风险。
2.动力系统效率标准:制定动力系统效率评估标准,鼓励车辆制造商提高动力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减少能量浪费。
电动车的定义标准
电动车的定义标准电动车是一种使用电能驱动的车辆,其定义标准包括车辆的动力来源、技术参数、性能指标、设计特点等方面。
以下是电动车的具体定义标准:动力来源:电动车的主要动力来源是电能。
电动车通过电池储存电能,然后使用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车辆行驶。
与燃油车不同,电动车不需要使用石油等传统能源,因此不会产生尾气和环境污染。
技术参数:电动车的技术参数包括电池容量、电动机功率、最大速度、最大行驶里程等。
其中,电池容量是电动车最重要的技术参数之一,它决定了车辆的行驶里程和充电频率。
电动机功率则决定了车辆的加速性能和最高车速。
此外,电动车的技术参数还包括充电设施、充电时间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电动车的使用便利性和普及程度。
性能指标:电动车的性能指标包括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
安全性是电动车最基本的性能指标之一,包括车辆的制动性能、稳定性、安全防护等方面。
经济性是指电动车的使用成本,包括电费、维护费用等。
环保性则是电动车最为突出的性能指标之一,由于电动车使用电能作为动力源,因此不会产生尾气和环境污染。
设计特点:电动车的设计特点包括车身结构、驾驶方式、智能化等方面。
电动车的车身结构通常较为简洁,没有传统的发动机、油箱等部件,因此具有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和美观度。
驾驶方式上,电动车通常采用电动转向、电动刹车等智能化控制系统,使驾驶更加便捷和安全。
此外,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动车还具有智能导航、远程控制等功能,使驾驶更加智能化和高效。
根据以上定义标准,电动车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纯电动车:纯电动车是指完全使用电能驱动的车辆,其动力来源仅为电池。
纯电动车无需加油或加气,只需通过充电设施进行充电即可行驶。
纯电动车的优点在于环保、零排放、低噪音、低维护成本等方面。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是一种同时搭载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的车辆,其动力来源为燃油和电能。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可以通过外接电源进行充电,也可以通过发动机进行加油。
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列表
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列表中国电动汽车标准是指在中国境内生产和销售的电动汽车需要符合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对于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中国电动汽车标准的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
1. 电动汽车整车标准。
中国电动汽车整车标准主要包括电动汽车的车身结构、动力系统、驾驶操纵、安全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标准涵盖了电动汽车的整体设计和制造,确保了电动汽车在各种道路条件下的安全和稳定性。
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标准。
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是其重要的能源来源,因此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充电性能等方面的标准至关重要。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标准,以确保电动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可靠性。
3.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
电动汽车的充电设施标准涉及到充电桩的设计、安装、使用和管理等方面。
这些标准的制定对于建设完善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提高充电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4. 电动汽车通信标准。
电动汽车的通信标准包括了车辆与充电设施、电网等之间的通信协议和接口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对于实现电动汽车与智能充电设施、智能电网的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水平。
5. 电动汽车安全标准。
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是保障电动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安全可靠的重要依据。
这些标准包括了电动汽车的防护、碰撞、火灾、电气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电动汽车在各种情况下的安全性能。
6. 电动汽车环保标准。
电动汽车的环保标准主要涉及到电动汽车的排放标准、材料使用、回收利用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总结。
中国电动汽车标准的制定是电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
这些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执行,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电动汽车的品质和竞争力。
希望各相关企业和机构能够严格遵守这些标准,共同推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迈向更加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电动汽车c级标准
电动汽车c级标准
电动汽车的C级标准通常是指车辆的尺寸和性能等方面的分类标准。
在不同国家或地区,C级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尺寸,C级电动汽车通常指车身尺寸在中等偏小的范围内,比如车长在4.3米到4.6米之间,车宽在1.8米到1.9米之间,车高在1.4米到1.5米之间。
这样的尺寸设计既适合城市行驶,也能提供一定的乘坐舒适性和储物空间。
2. 性能,C级电动汽车在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上通常也有相应的要求。
例如,动力性能可能要求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加速能力和最高时速都能够满足日常城市和郊外行驶的需求。
续航里程也要求在200公里以上,以满足日常通勤和短途旅行的需求。
3. 安全配置,C级电动汽车在安全配置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通常包括多项 passively and actively安全配置,如ABS防抱死制动系统、EBD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SP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多个安全气囊等。
4. 舒适性和便利性,C级电动汽车也会有一定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要求,比如舒适的座椅设计、智能互联功能、自动空调系统、倒车雷达和倒车影像等。
总的来说,C级电动汽车是在尺寸、性能、安全配置、舒适性和便利性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标准的车型,既适合城市日常使用,又能满足一定的长途出行需求。
ev的判定准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ev的判定准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在当今社会,电动汽车(EV)作为一种环保、经济和可持续的交通工具,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能源危机的逼近,EV作为替代传统燃油车辆的选择,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探讨EV的判定准则,旨在对于判断一辆车辆是否为EV提供一个可行的标准和方法。
EV的判定准则不仅仅包括车辆使用的动力系统,还涉及到与EV相关的关键技术、充电设施、行驶里程、绿色环保标准等多个方面。
在过去的几年中,全球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关于EV的政策和标准,以推动EV行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和国家对EV的定义和标准存在差异,使得EV的判定准则亟待明确和统一。
因此,本文将分析目前主流的国际和地区EV相关标准,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EV的判定准则。
这一判定准则将考虑EV的动力来源、纯电动和插电混合动力车辆的区别、电池容量和续航里程、充电设施的可得性、充电时间和效率等因素。
通过制定明确的EV判定准则,可以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对于EV进行有效的监管,并为消费者提供明确的购车指南。
同时,规范的判定准则也有助于推动EV行业的良性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将详细介绍EV判定准则的各个要点,并对其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讨论。
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和研究,能够为EV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推动做出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写作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和组织文章的内容。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ev的判定准则。
首先,我们将介绍ev的定义和背景信息。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学习ev的全称,即"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并了解其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
我们还将探讨为什么ev的判定准则如此重要,以及这些准则对于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
电动汽车法规和标准
电动汽车法规和标准
电动汽车的法规和标准主要是针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环保性和能效等方面进行规范和要求。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电动汽车法规和标准:1.电动汽车安全要求:该标准针对电动汽车载客人数多、电池容量
大、驱动功率高等特点,对电动客车电池仓部位碰撞、充电系统、整车防水试验条件及要求等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安全要求,增加了高压部件阻燃要求和电池系统最小管理单元热失控考核要求,进一步提升电动客车火灾事故风险防范能力。
2.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该标准在优化电池单体、模组
安全要求的同时,重点强化了电池系统热安全、机械安全、电气安全以及功能安全要求,试验项目涵盖系统热扩散、外部火烧、机械冲击、模拟碰撞、湿热循环、振动泡水、外部短路、过温过充等。
特别是标准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这些标准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保障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环保性,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要求电动汽车制造商和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要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生产销售的电动汽车符合要求,保障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中国新能源汽车定义
池油 组总
公 司
7.北 镍氢电 京 池、锂离 有 子电池、 色 太阳能电 金 池、燃料 属 电池相关 研 材料和动 究 力电池产 总 品的研 院 究、开发
与生产
8.中 锂电池生 国 产线 航 空 工 业 集 团 公 司
9.中 国 航 天 科 技 集
高端汽车零 部件、新能 源光伏、新 材料应用, 生产多晶硅 产品、太阳 能电池片、 特种高压气 瓶、复合材 料制造应用
中国新能源汽车定义
中国新能源汽车定义的适用范围最终明确,即为插电式混合动力 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新能源汽车;非插电式普通混合 动力汽车划为节能汽车。(8月初,经过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展 改革委等多部门反复论证)
从目前众多新闻媒体所披露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草案》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线,已经基本上确定了以电 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下同)作为主要 的战略取向,整个“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优先并重点扶持发展纯电 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大幅提高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 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累计产销量,并基本上确定了以动力 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为发展电动汽车需要突破的三个核心技术方 向。
工作模式工作原理有:
1.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SHEV) 工作原理图:
2.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工作原理图:
3. 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CHEV)工作原理图:
新能源汽车可汇表:
划分 分类
定义 特点
结构
原理
要求
插 电 式 混 合 动 力 汽 车
新 能 源 汽 车
1.串联式混 合动力汽 车 (SHEV)
而混合动力汽车(不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仅作为中国发展电动汽 车的过渡性技术安排的节能汽车,享受远远低于电动汽车所享受的财税 补贴或是财税优惠。这也基本上已经明确了中国发展电动汽车的技术路 线。
电动汽车国家及行业标准-新能源汽车标准清单
GB / T 24347—2009
电动汽车DC/DC变换器
GB / T 18384.1—2001
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1部分:车载储能装置
GB / T 18384.2—2001
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2部分:功能安全和故障防护
GB / T 18384.3—2001
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
GB / T 18385—2005
电动汽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污染物排放 测量方法
—燃料电池汽车标准—
GB / T 24549—2009
燃料电池汽车安全要求
GB / T 24554—2009
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GB / T 816—2009
加氢汽车技术条件
—储能装置、电机及充电等标准—
GB / T 20234—2006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插头、插座、车辆耦合器和车辆插孔动汽车 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 试验方法
GB / T 18387—2008
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9kHz~30MHz
GB / T 18388—2005
电动汽车 定型试验规程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标准—
GB / T 19750—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定型试验规程
已发布部分电动汽车国家及行业标准
标准号
标准名称
— 基础标准—
GB / T 4094.2—2005
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GB / T 19586—2004
电动汽车术语
GB / T 19836—2005
电动汽车用仪表
电动汽车标准
电动汽车标准G4094.2《GB/T4094.2-2005 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9.60G18332.1《GB/T 18332.1-2009 电动道路车辆用铅酸蓄电池》21.60G18332.2《GB/T 18332.2-2001 电动道路车辆用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9.60G18333.1《GB/T 18333.1-2001 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9.60G18333.2《GB/T 18333.2-2001 电动道路车辆用锌空气蓄电池》9.60G18384《GB18384.1~3-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18.00G18385《GB/T 18385-2005 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14.40G18386《GB/T 18386-2005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14.40G18387《GB/T 18387-2008 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宽带,9kHz~30MHz》19.20G18388《GB/T 18388-2005 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12.00G18487.1《GB/T18487.1-2001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16.80G18487.2《GB/T18487.2-2001 电动车辆与交流/直流电源的连接要求》14.40G18487.3《GB/T18487.3-2001 电动车辆交流/直流充电机(站)》15.60G18488.1《GB/T 18488.1-2006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第1部分:技术条件》24.00G18488.2《GB/T 18488.2-2006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19.20G19596《GB/T 19596-2004 电动汽车术语》19.20G19750《GB/T 19750-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12.00G19751《GB/T 19751-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安全要求》12.00G19752《GB/T 19752-2005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12.00G19753《GB/T 19753-2005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14.40G19754《GB/T 19754-2005 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40.80G19755《GB/T 19755-2005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污染物排放测量方法》16.80G19836《GB/T 19836-2005 电动汽车用仪表》9.60G20234《GB/T 20234-2006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插头、插座、车辆耦合器和车辆插孔通用要求》19.20G24548《GB/T 24548-2009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术语》21.60G24549《GB/T 24549-2009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19.20QC742《QC/T 742-2006 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12.00QC743《QC/T 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18.00QC744《QC/T 744-2006 电动汽车用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18.007.发动机、内燃机标准G725《GB/T 725-2008 内燃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12.00G727《GB/T727-2003 涡轮增压器产品命名和型号编制方法》9.60G1147.1《GB/T 1147.1-2007 中小功率内燃机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21.60G1147.2《GB/T 1147.2-2007 中小功率内燃机第2部分:试验方法》26.40G1149.1《GB/T 1149.1-2008 内燃机活塞环:通用规则》26.40G1149.2《GB/T1149.2-1994 内燃机活塞环:术语》12.00G1149.4《GB/T 1149.4-2008 内燃机活塞环:质量要求》19.20G1149.5《GB/T 1149.5-2008 内燃机活塞环:检验方法》26.40G1149.6《GB/T 1149.6-2008 内燃机活塞环:铸铁刮环》28.80G1149.7《GB/T1149.7-1994 内燃机活塞环:螺旋撑簧油环》42.00G1149.8《GB/T 1149.8-2008 内燃机活塞环:矩形钢环》24.00G1149.9《GB/T 1149.9-2008 内燃机活塞环:梯形铸铁环》28.80G1149.13《GB/T 1149.13-2008 内燃机活塞环:油环》24.00G1149.14《GB/T 1149.14-2008 内燃机活塞环:螺旋撑簧油环》48.00G1859《GB/T1859-2000 往复式内燃机辐射的空气噪声测量工程法及简易法》12.00G1883.1《GB/T 1883.1-2005 往复式内燃机词汇第1部分:发动机设计和运行术语》19.20 G1883.2《GB/T 1883.2-2005 往复式内燃机词汇第2部分:发动机维修术语》15.60G2497《GB/T 2497-2008 船用柴油机增压空气冷却器》19.20G2820.1《GB/T 2820.1-2009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用途、定额和性能》25.20 G2820.2《GB/T 2820.2-2009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发动机》21.60G2820.3《GB/T 2820.3-2009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发电机组用交流发电机》21.60G2820.4《GB/T 2820.4-2009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控制装置和开关装置》25.20 G2820.5《GB/T 2820.5-2009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发电机组》36.00G2820.6《GB/T 2820.6-2009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试验方法》21.60G2820.7《GB/T2820.7-2002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技术说明》14.40G2820.8《GB/T2820.8-2002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小功率发电机组》14.40G2820.9《GB/T2820.9-2002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机械振动的测量和评价》14.40G2820.10《GB/T2820.10-2002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噪声的测量》14.40G2820.12《GB/T2820.12-2002 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对安全装置的应急用电》14.40G3475《GB/T 3475-2008 船用柴油机调速系统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21.60G3821《GB/T 3821-2005 中小功率内燃机清洁度测定方法》12.00G3847《GB3847-1999 压燃式发动机排气可见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16.80G4556《GB4556-2001 往复式内燃机防火》9.60G4672《GB/T4672-2003 往复式内燃机手操纵控制机构标准动作方向》9.60G4759《GB/T 4759-2009 内燃机排气消声器测量方法》19.20G5741《GB/T 5741-2008 船用柴油机排气烟度测量方法》12.00G5770《GB/T 5770-2008 柴油机柱塞式喷油泵总成技术条件》19.20G6072.1《GB/T 6072.1-2008 功率、燃料消耗和机油消耗的标定及试验方法通用发动机的附加要求》28.80G6072.3《GB/T 6072.3-2008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试验测量》16.80G6072.4《GB/T6072.4-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调速》12.00G6072.5《GB/T6072.5-2003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扭转振动》12.00G6072.6《GB/T6072.6-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超速保护》7.20G6072.7《GB/T6072.7-2000 往复式内燃机性能:发动机功率代号》7.20G6784《GB/T6784-1999 M10X1平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9.60G6785《GB/T6785-1999 M12X1.25平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 7.20G6789《GB/T6789-1999 M14X1.25锥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 9.60G6809.1《GB/T 6809.1-2009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固定件及外部罩盖》21.60G6809.2《GB/T 6809.2-2006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气门、凸轮轴传动和驱动机构》14.40G6809.3《GB/T 6809.3-2006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主要运动件》24.00G6809.4《GB/T 6809.4-2007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增压及进排气管系统》19.20 G6809.5《GB/T6809.5-1999 内燃机冷却系统》12.00G6809.6《GB/T 6809.6-2009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润滑系统》21.60G6809.7《GB/T 6809.7-2009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调节系统》28.80G6809.8《GB/T6809.8-2000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起动系统》9.60G6809.9《GB/T 6809.9-2007 往复式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术语:监控系统》19.20G7184《GB/T 7184-2008 中小功率柴油机振动测量及评级》19.20G8188《GB/T8188-2003 内燃机排放术语和定义》20.40G8190.1《GB/T8190.1-1999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42.00 G8190.2《GB/T8190.2-1999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现场测量》15.60 G8190.3《GB/T8190.3-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稳态工况排气烟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12.00G8190.4《GB/T8190.4-1999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不同用途发动机的试验循环》14.40G8190.5《GB/T 8190.5-2005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试验燃料》19.20G8190.6《GB/T 8190.6-2006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测量结果和试验报告》24.00G8190.7《GB/T8190.7-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发动机系族的确定》9.60G8190.8《GB/T8190.8-2003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发动机系组的确定》9.60G8190.11《GB/T 8190.11-2009 往复式内燃机排放测量: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发动机瞬态工况下气体和颗粒排放物的试验台测量》62.10G8243.1《GB/T8243.1-2003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压差-流量特性》14.40G8243.2《GB/T8243.2-2003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滤芯旁通阀特性》12.00G8243.3《GB/T8243.3-2003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耐高压差和耐高温特性》12.00G8243.5《GB/T 8243.5-2006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冷起动模拟和液压脉冲耐久试验》12.00G8243.4《GB/T8243.4-2003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原始滤清效率、寿命和累积效率》18.00G8243.6《GB/T 8243.6-2006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静乐耐破度试验》9.60G8243.7《GB/T 8243.7-2006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振动疲劳试验》12.00G8243.9《GB/T 8243.9-2006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进、出口止回阀试验》16.80 G8243.11《GB/T 8243.11-2007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自净式滤清器》24.00G8243.12《GB/T 8243.12-2007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采用颗粒计数法测定滤清效率和容灰量》24.00G8409《GB/T8409-1999 汽车发动机旋装式机油滤清器连接尺寸》7.20G8840《GB 8840-2009 船用柴油机排气烟度限值》16.80G9485《GB/T9485-2003 径流式涡轮增压器:联接尺寸》14.40G9487《GB/T 9487-2008 柴油机自由加速排气烟度的测量方法》16.80G10397《GB/T10397-2003 中小功率柴油机:振动评级》14.40G10398《GB/T 10398-2008 小型汽油机振动评级和测试方法》19.20G10826.1《GB/T 10826.1-2007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1部分:喷油泵》21.60G10826.2《GB/T 10826.2-2008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2部分:喷油器》21.60G10826.3《GB/T 10826.3-2008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3部分:泵喷嘴》16.80G10826.4《GB/T 10826.4-2008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4部分:高压油管和管端连接件》16.80 G10826.5《GB/T 10826.5-2008 燃油喷射装置词汇第5部分: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16.80 G12773《GB/T 12773-2008 内燃机气阀用钢及合金棒材》21.60G14096《GB/T 14096-2008 喷油泵试验台试验方法》24.00G14097《GB14097-1999 中小功率柴油机噪声限值》7.20G15371《GB/T 15371-2008 曲轴轴系扭转振动的测量与评定方法》16.80G16305《GB/T16305-1996 扭转振动减振器》18.00G16570《GB/T16570-1996 汽车柴油机架装直列式喷油泵安装尺寸》7.20G17038《GB/T17038-1997 内燃机车柴油机油》9.60G17368《GB/T17368-1998 在用喷油泵试验台的校验》9.60G17691《GB/T17691-2001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24.00G17692《GB/T17692-1999 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法》16.80G17804《GB/T 17804-2009 往复式内燃机图形符号》25.20G17805《GB/T17805-1999 柴油机进排气流量的测量》16.80G18297《GB/T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34.50G18948《GB/T 18948-2009 内燃机冷却系统用橡胶软管和纯胶管规范》21.60G19055《GB/T19055-2003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14.40G20064.1《GB/T 20064.1-2006 往复式内燃机手柄起动装置第1部分:安全要求和试验》9.60G20064.2《GB/T 20064.2-2006 往复式内燃机手柄起动装置第2部分:脱开角试验办法》9.60G20651.1《GB 20651.1-2006 往复式内燃机安全第1部分:压燃式发动机》14.40G20714《GB/T 20714-2006 火花塞接线端子》12.00G20787《GB/T 20787-2006 往复式内燃机中、高速往复式内燃机底脚结构噪声测试规范》19.20G20800.1《GB 20800.1-2006 爆炸性环境用往复式内燃机防爆技术通则:可燃性气体和蒸汽环境用Ⅱ类内燃机》28.80G20800.2《GB 20800.2-2006 爆炸性环境用往复式内燃机防爆技术通则:可燃性粉尘环境用Ⅱ类内燃机》21.60G20800.3《GB 20800.3-2008 爆炸性环境用往复式内燃机防爆技术通则:存在甲烷和(或)可燃性粉尘的地下矿区巷道用I类内燃机》26.40G20891《GB 20891-2007 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55.20G21404《GB/T 21404-2008 内燃机发动机功率的确定和测量方法一般要求》33.60G21405《GB/T 21405-2008 往复式内燃机发动机功率的确定和测量方法排气污染物排放试验的附加要求》16.80G21406《GB/T 21406-2008 内燃机发动机的重量(质量)标定》12.00G22226《GB/T 22226-2008 发动机冷却液沸点测定法》16.80G23337《GB/T 23337-2009 内燃机进、排气门技术条件》21.60G23338《GB/T 23338-2009 内燃机增压空气冷却器技术条件》21.60G23339《GB/T 23339-2009 内燃机曲轴技术条件》25.20G23340《GB/T 23340-2009 内燃机连杆技术条件》19.20G23341.1《GB/T 23341.1-2009 涡轮增压器第1部分:一般技术条件》19.20G23341.2《GB/T 23341.2-2009 涡轮增压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25.20G23342《GB/T 23342-2009 往复式内燃机回弹式绳索起动装置基本安全要求》16.80G23640《GB/T 23640-2009 往复式内燃机(RIC)驱动的交流发电机》21.60G24140《GB/T 24140-2009 内燃机空气和真空系统用橡胶软管和纯胶管规范》19.20G24141.1《GB/T 24141.1-2009 内燃机燃油管路用橡胶软管和纯胶管规范第1部分:柴油燃料》25.20G24141.2《GB/T 24141.2-2009 内燃机燃油管路用橡胶软管和纯胶管规范第2部分:汽油燃料》28.80G24554《GB/T 24554-2009 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19.20G24748《GB/T 24748-2009 往复式内燃机飞轮技术条件》19.20G25361.1《GB/T 25361.1-2010 内燃机活塞销第1部分:技术要求》28.80G25361.2《GB/T 25361.2-2010 内燃机活塞销第2部分:检验规则》19.20G25363《GB/T 25363-2010 汽油机电磁阀式喷油器总成试验方法》19.20G25366《GB/T 25366-2010 柴油机电控共轨喷油系统共轨管总成技术条件》16.80G25367《GB/T 25367-2010 柴油机电控共轨喷油系统喷油器总成技术条件》16.80G25368《GB/T 25368-2010 柴油机电控共轨喷油系统高压供油泵总成技术条件》19.20GJ96A《GJB 96A-2001 标准试验发动机型式和尺寸》12.00GJ97A《GJB97A-2001 标准试验发动机技术要求和数据处理》9.60GJ216K《GJB/Z216-2004 K 航空涡轮喷气和涡轮风扇发动机通用规范使用指南》101.20 GJ224K《GJB/Z224-2005 K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稳定性设计与评定指南》26.40GJ931A《GJB931A-2005 K 装甲车辆柴油发动机曲轴用方钢规范》9.60GJ945A《GJB 945A-2003 航空发动机点火装置触点用Pl-Pt75Ir合金板材规范》9.60GJ1025A《GJB1025A-2005 K 固体火箭发动机直径系列》7.20GJ2640《GJB2640-1996 航空发动机重量平衡与控制要求》9.60GJ2641《GJB2641-1996 航空涡轮发动机重量特性与设计数据报告格式要求》36.00GJ2953《GJB2953-1997 军用汽车发动机技术要求》9.60GJ3568《GJB 3568-1999 航空发动机防火安全设计要求》9.60GJ5052《GJB 5052-2001 舰船柴油机增压器规范》9.60GJ5388《GJB 5388-2005 装甲车辆柴油机涡轮增压器系列》7.20GJ6227K《GJB6227-2008 K 装甲车辆柴油机设计准则》15.60H7719《HB7719-2002 航空发动机减速器通用规范》14.40H7762《HB7762-2005 航空发动机用定向凝固柱晶和单晶高温合金锭规范》9.60H7763《HB7763-2005 航空发动机用等轴晶铸造高温合金锭规范》12.00H7781《HB7781-2005 航空发动机点火器用贵金属催化网管规范》9.60H7782《HB7782-2005 定向凝固叶片中再结晶的检测与评定方法》9.60H7783《HB7783-2005 航空涡轮发动机点火系统通用规范》12.00H7806《HB 7806-2006 发动机数字样机通用要求》12.00WJ1623《WJ 1623-2005 柴油滤清器试验方法》21.60WJ2663《WJ 2663-2005 电子束焊活塞顶圈毛坯的超声波检测方法》9.60CB707.1《CB/T 707.1-2002 船用柴油机喷油泵总成技术条件》12.00CB707.2《CB/T 707.2-2002 船用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偶件技术条件》12.00CB707.3《CB/T 707.3-2002 船用柴油机喷油泵柱塞偶件技术条件》12.00CB709.1《CB/T 709.1-2004 船用柴油机喷油器总成技术条件》12.00CB709.2《CB/T 709.2-2004 船用柴油机喷油嘴偶件技术条件》12.00QC33《QC/T 33-2006 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试验方法》12.00QC39《QC/T39-1992 汽车、摩托车发动机活塞环检测方法》18.00QC275《QC/T 275-2008 汽车发动机镶耐磨圈活塞金相检验》18.00QC288《QC/T288.1~2-2001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18.00QC289《QC/T289-2001 汽车发动机油泵》12.00QC462《QC/T 462-2009 汽车发动机工作小时表》12.00QC469《QC/T469-2002 汽车发动机气门技术条件》12.00QC471《QC/T 471-2006 汽车柴油机技术条件》12.00QC481《QC/T 481-2005 汽车发动机曲轴技术条件》12.00QC515《QC/T515-2000 汽车发动机用调温器型式与尺寸》12.00QC544《QC/T544-2000 汽车发动机凸轮轴技术条件》12.00QC553《QC/T 553-2008 汽车、摩托车发动机铸造铝活塞金相检验》18.00QC691《QC/T691-2002 车用天然气单燃料发动机技术条件》12.00QC692《QC/T692-2002 汽油/天然气两用燃料发动机技术条件》12.00QC693《QC/T693-2002 液化石油气发动机技术条件》12.00QC694《QC/T694-2002 柴油/压缩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技术条件》12.00QC731《QC/T 731-2005 汽车用起动机技术条件》12.00QC736《QC/T 736-2005 轿车发动机钢带组合油环技术条件》12.00QC737《QC/T 737-2005 轿车发动机铸铁活塞环技术条件》12.00QC747《QC/T 747-2006 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技术条件》12.00QC748《QC/T 748-2006 汽车发动机气门气门座强化磨损台架试验方法》12.00QC794《QC/T 794-2007 内燃机工业滤纸》18.00QC812《QC/T 812-2009 柴油机曲轴箱油气分离器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18.00QC821《QC/T 821-2009 汽车用发动机冷却水及润滑油温度传感器》12.00QC822《QC/T 822-2009 汽车用发动机润滑油压力传感器》12.00Q/HB《Q/HBm 95-2001 汽车或发动机配套产品质量控制要求》46.00J5079《JB/T 5079-2008 中小功率内燃机燃油箱技术条件》12.00J5080《JB/T 5080-2008 内燃机铸铁气门导管技术条件》12.00J5081《JB/T 5081-2008 中小功率柴油机排气消声器》14.40J5082.1《JB/T 5082.1-2008 内燃机气缸套第1部分:硼铸铁金相检验》14.40J5082.4《JB/T 5082.4-2008 内燃机气缸套第4部分:风冷气缸套技术条件》12.00J5082.5《JB/T 5082.5-2008 内燃机气缸套第5部分:钢质镀铬气缸套技术条件》14.40J5083《JB/T 5083-2005 内燃机干式铸铁气缸套技术条件》12.00J5084《JB/T5084-2007 内燃机曲轴止推垫圈技术条件》14.40J5085《JB/T 5085-2010 柴油机水冷却器技术条件》16.80J5086《JB/T5086.1~2-1999 内燃机水封》24.00J5088.1《JB/T 5088.1-2008 内燃机旋装式机油滤清器第1部分:技术条件》12.00J5088.2《JB/T 5088.2-2008 内燃机旋装式机油滤清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24.00J5089.1《JB/T 5089.1-2010 内燃机纸质滤芯机油滤清器第1部分:总成技术条件》14.40 J5089.2《JB/T 5089.2-2010 内燃机纸质滤芯机油滤清器第2部分:滤芯技术条件》14.40 J5089.3《JB/T 5089.3-2010 内燃机纸质滤芯机油滤清器第3部分:试验方法》27.60J5135.1《JB/T5135.1-2001 通用小型汽油机:台架性能试验方法》19.20J5135.2《JB/T5135.2-2001 通用小型汽油机:可靠性、耐久性试验与评定方法》19.20J5135.3《JB/T5135.3-2001 通用小型汽油机:技术条件》19.20J5140.1《JB/T5140.1-1999 磁电机技术条件》12.00J5173《JB/T 5173-2005 喷油器总成安装方式及连接尺寸》12.00J5174《JB/T 5174-2005 喷油嘴偶件型式及连接尺寸》12.00J5175《JB/T 5175-2006 柴油机喷油泵、喷油器总成主要零件金相检验》14.40J5176《JB/T 5176-2005 单柱塞式分配泵总成技术条件》12.00J5241《JB/T 5241-2006 旋装式柴油滤清器技术条件》12.00J5239.1《JB/T 5239.1-2008 柴油机柴油滤清器第1 部分:纸质滤芯总成技术条件》12.00 J5239.2《JB/T 5239.2-2008 柴油机柴油滤清器第2 部分:纸质滤芯技术条件》12.00J5784《JB/T5784-1991 封闭型电热塞试验方法》12.00J6002《JB/T6002-2007 涡轮增压器清洁度限值及测定方法》12.00J6003《JB/T6003-2004 内燃机板翅式机油冷却器技术条件》12.00J6003.3《JB/T 6003.3-2008 内燃机机油冷却器第3 部分:传热性能试验方法》20.40J6004《JB/T6004-2007 内燃机油浴及油浸式空气滤清器总成技术条件》12.00J6007《JB/T6007-2007 内燃机油浴及油浸式空气滤清器滤芯技术条件》12.00J6008《JB/T 6008-2008 内燃机空气、柴油、机油滤清器型号编制规则》12.00J6012《JB/T 6012-2005 内燃机进、排气门技术条件》18.00J6012.2《JB/T 6012.2-2008 内燃机进、排气门第2部分:金相检验》12.00J6012.3《JB/T 6012.3-2008 内燃机进、排气门第3部分: 磁粉探伤》12.00J6012.4《JB/T 6012.4-2008 内燃机进、排气门第4部分:摩擦焊气门超声波探伤》12.00 J6013《JB/T6013-2000 柴油机低压金属油管组件技术条件》24.00J6014《JB/T6014-2000 柴油机高压油管组件技术条件》19.20J6015《JB/T6015-2000 柴油机低压输油胶管组件技术条件》24.00J6016.1《JB/T 6016.1-2008 内燃机活塞环金相检验第1部分:单体铸造活塞环》16.80J6016.3《JB/T 6016.3-2008 内燃机活塞环金相检验第3部分:球墨铸铁活塞环》12.00J6016.4《JB/T 6016.4-2008 内燃机活塞环金相检验第4部分:中高合金铸铁活塞环》12.00 J6019《JB/T 6019-2006 分流离心式机油滤清器技术条件》12.00J6289《JB/T 6289-2005 内燃机铸造铝活塞金相检验》21.60J6290《JB/T 6290-2007 内燃机筒体铸造活塞环金相检验》14.40J6292《JB/T 6292-2006 活塞式输油泵安装型式及连接尺寸》12.00J6293《JB/T 6293-2006 柴油机喷油器试验手压式喷油器校验器》14.40J6295《JB/T 6295-2005 柱塞式喷油泵安装型式及连接尺寸》12.00J6665《JB/T 6665-2007 轻小型柴油机-泵直联机组》14.40J6697《JB/T 6697-2006 机动车及内燃机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14.40J6698《JB/T 6698-2007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永磁发电机安装尺寸》12.00J6700《JB/T 6700-2007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交流发电机安装尺寸》12.00J6706《JB/T 6706-2006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起动机电磁开关技术条件》12.00J6707《JB/T 6707-2006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起动机技术条件》14.40J6708《JB/T 6708-2007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起动机换向器技术条件》12.00J6709《JB/T 6709-2006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交流发电机电子式电压调节器技术条件》12.00 J6710《JB/T 6710-2006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交流发电机技术条件》14.40J6711《JB/T 6711-2007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永磁发电机型号编制规则》12.00J6719《JB/T 6719-1993 内燃机进、排气门磁粉探伤》9.60J6721.2《JB/T 6721.2-2007 内燃机连杆第2部分:磁粉探伤》9.60J6722《JB/T 6722-1993 内燃机连杆磁粉探伤》9.60J6723.1《JB/T 6723.1-2008 内燃机冷却风扇第1部分:金属冷却风扇技术条件》12.00J6723.2《JB/T 6723.2-2008 内燃机冷却风扇第2部分:塑料冷却风扇技术条件》12.00J6723.3《JB/T 6723.3-2008 内燃机冷却风扇第3部分:冷凝式内燃机冷却风扇技术条件》12.00J6723.4《JB/T 6723.4-2008 内燃机冷却风扇第4部分:冷凝式内燃机冷却风扇试验方法》14.40J6727《JB/T6727-2000 内燃机曲轴技术条件》24.00J6728.1《JB/T 6728.1-2008 内燃机凸轮轴第1部分:技术条件》12.00J6728.2《JB/T 6728.2-2008 内燃机凸轮轴第2部分:楔横轧毛坯》12.00J6729《JB/T 6729-2007 内燃机曲轴、凸轮轴磁粉探伤》12.00J7173.1《JB/T 7173.1-2004 柴油机喷油泵柱塞偶件技术条件》14.40J7173.2《JB/T 7173.2-2004 柴油机喷油泵柱塞偶件性能试验方法》12.00J7174.1《JB/T 7174.1-2004 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偶件技术条件》12.00J7174.2《JB/T 7174.2-2004 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偶件性能试验方法》12.00J7292.1《JB/T7292.1-2007 内燃机衬套连杆衬套技术条件》12.00J7292.2《JB/T7292.2-2007 内燃机衬套凸轮轴衬套技术条件》14.40J7292.3《JB/T7292.3-2007 内燃机衬套摇臂衬套技术条件》12.00J7293《JB/T7293-2007 内燃机主轴承盖螺栓与螺母技术条件》12.00J7293.2《JB/T 7293.2-2010 内燃机螺栓与螺母第2部分:连杆螺栓技术条件》14.40J7293.4《JB/T 7293.4-2010 内燃机螺栓与螺母第4部分:连杆螺栓磁粉检测》14.40J7293.8《JB/T 7293.8-2010 内燃机螺栓与螺母第8部分:连杆螺母技术条件》9.60J7294《JB/T 7294-2008 内燃机气门推杆技术条件》12.00J7296《JB/T7296-2004 柴油机喷油嘴偶件技术条件》14.40J7297《JB/T7297-2004 柴油机喷油嘴偶件性能试验方法》12.00J7298《JB/T 7298-2006 出油阀偶件主要尺寸和安装尺寸》12.00J7299《JB/T 7299-2006 柱塞偶件主要尺寸和安装尺寸》12.00J7661《JB/T7661-2004 柴油机油泵油嘴产品清洁度限值及测定方法》12.00J7761.1《JB/T7761.1-2004 柴油机喷油泵供油角度自动提前器技术条件》12.00J7761.2《JB/T7761.2-2004 柴油机喷油泵供油角度自动提前器性能试验方法》12.00J7762《JB/T 7762-2007 内燃机气缸盖垫片技术条件》20.40J7763.1《JB/T7763.1-1995 内燃机起动液及装置技术条件》7.20J7763.2《JB/T7763.2-1995 内燃机起动液及装置试验方法》7.20J8118《JB/T8118-1997 内燃机活塞销技术条件》12.00J8118.2《JB/T8118.2-1999 内燃机活塞销金相检验》12.00J8118.3《JB/T8118.3-1999 内燃机活塞销磁粉探伤技术条件》 6.00J8120.1《JB/T8120.1-2000 压燃式发动机:单壁冷拉无缝钢管技术条件》19.20J8120.2《JB/T8120.2-2000 压燃式发动机:复合式钢管技术条件》14.40J8122《JB/T8122-1999 柴油机柴油滤清器试验方法》12.00J8123《JB/T8123.1~2-1999 磁电机用点火器》12.00J8124《JB/T8124-1999 内燃机离心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12.00J8125《JB/T8125-1999 内燃机管壳式机油冷却器技术条件》14.20J8126.1《JB/T 8126.1-2010 内燃机冷却水泵第1部分:总成技术条件》14.40J8126.2《JB/T 8126.2-2010 内燃机冷却水泵第2部分:总成试验方法》20.40J8126.6《JB/T 8126.6-2010 内燃机冷却水泵第6部分:V带轮技术条件》14.40J8413.1《JB/T 8413.1-2010 内燃机机油泵第1部分:总成技术条件》16.80J8413.2《JB/T 8413.2-2010 内燃机机油泵第2部分:总成试验方法》20.40J8413.3《JB/T 8413.3-2008 内燃机机油泵第3部分:粉末冶金转子技术条件》12.00 J8413.5《JB/T 8413.5-2008 内燃机机油泵第5部分:粉末冶金齿轮技术条件》12.00 J8414《JB/T8414-1996 内燃机机油泵传动轴端》12.00J8415《JB/T8415-1996 内燃机正时齿轮技术条件》6.00J8416《JB/T8416-1996 内燃机连杆螺栓技术条件》6.00J8417《JB/T8417-1996 内燃机连杆螺丝技术条件》6.00J8577《JB/T 8577-2005 内燃机水散热器技术条件》14.40J9747《JB/T 9747-2005 内燃机空气滤清器性能试验方法》25.20J8578《JB/T8578-1997 内燃机凸轮轴楔横轧毛坯技术条件》6.00J8579《JB/T8579-1997 内燃机进、排气管技术条件》6.00J8580《JB/T8580-1997 柴油机用氮化硅电热塞技术条件》12.00J8613《JB/T8613-1997 发动机综合测试台技术条件》9.60J8818《JB/T 8818-2008 柴油机喷油器总成技术条件》14.40J8819《JB/T 8819-2008 柴油机燃油喷射装置产品型号编制方法》12.00J8837《JB/T8837-2000 内燃机连杆螺栓金相检验》24.00J8890《JB/T8890-1999 往复式内燃机安全要求》14.40J8891《JB/T8891-1999 中小功率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7.20J8892《JB/T8892-1999 内燃机稀土共晶铝硅合金活塞金相检验》12.00J8894《JB/T8894-1999 往复式内燃机飞轮离合器用安装尺寸》30.00J8895《JB/T8895-1999 中小功率柴油机通用技术条件》16.80J8899《JB/T8899-1999 火花塞电极合金线》14.40J9728《JB/T 9728-2010 分配式喷油泵总成安装及连接尺寸》14.40J9729《JB/T9729-1999 柴油机喷油泵偶件径部密封值样品》6.00J9730《JB/T9730-1999 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偶件金相检验》36.00J9731.1《JB/T 9731.1-2010 柴油机喷油泵凸轮轴第1部分:技术条件》12.00J9731.2《JB/T 9731.2-2010 柴油机喷油泵凸轮轴第2部分:轴端尺寸》12.00J9732《JB/T9732-1999 轴针式标准喷油泵偶件》6.00J9733《JB/T9733-1999 标准喷油泵偶件技术条件》6.00J9734《JB/T9734-1999 喷油泵试验台技术条件》12.00J9735《JB/T9735-1999 喷油泵试验台用标准喷油泵总成技术条件》18.00J9736《JB/T9736-1999 喷油嘴,出油阀,柱塞偶件磁粉探伤方法》6.00J9741《JB/T9741-1999 内燃机气门挺柱技术条件》6.00J9742《JB/T9742-1999 内燃机灰铸铁气缸盖和机体铸件技术条件》12.00J9743《JB/T9743-1999 内燃机连杆螺栓磁粉探伤技术条件》6.00J9744《JB/T 9744-2010 内燃机零、部件磁粉检测》16.80J9745《JB/T9745-1999 内燃机硼铸铁单体铸造活塞环金相检验》 14.40J9746.1《JB/T9746.1-1999 船用齿轮箱技术条件》12.00J9746.2《JB/T9746.2-1999 船用齿轮箱灰铸铁件技术条件》7.20J9747《JB/T9747-1999 内燃机空气滤清器试验方法》30.00J9749《JB/T9749-1999 内燃机铸造铜铅合金轴瓦金相检验》12.00J9750.1《JB/T9750.1-1999 内燃机气门摇臂技术条件》6.00J9750.2《JB/T9750.2-1999 内燃机气门摇臂轴技术条件》6.00J9751《JB/T9751-1999 柴油机液压调速器技术条件》12.00J9752.1《JB/T 9752.1-2005 涡轮增压器第1部分:一般技术条件》12.00J9752.2《JB/T 9752.2-2005 涡轮增压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12.00J9752.3《JB/T9752.3-2004 涡轮增压器转子平衡品质及校验方法》18.00J9753《JB/T9753-1999 内燃机铸铁机体技术条件》7.20J9753.2《JB/T 9753.2-2008 内燃机气缸盖与机体第2部分:铸铁气缸盖技术条件》12.00 J9754《JB/T9754-1999 内燃机灰铸铁件缺陷补焊技术条件》6.00J9755《JB/T9755-1999 内燃机纸制滤芯空气滤清器总成技术条件》 7.20J9756《JB/T9756-2004 内燃机空气滤清器纸质滤芯技术条件》12.00J9757《JB/T9757-1999 内燃机空气机油柴油滤清器纸制滤芯系列尺寸》7.20J9758《JB/T 9758-2004 气缸套、活塞环快速模拟磨损试验方法》12.00J9759《JB/T9759-1999 内燃机发电机组轴系扭转振动的限值及测量方法》6.00J9760《JB/T9760-1999 内燃机整圆主轴承技术条件》12.00J9761《JB/T 9761-2008 内燃机曲轴止推垫片技术条件》14.40J9762《JB/T9762-1999 内燃机镶耐磨圈铝活塞技术条件》7.20J9763《JB/T9763-1999 内燃机精密电镀减磨层轴瓦检验规范》6.00J9764《JB/T9764-1999 内燃机卷制连杆衬套技术条件》12.00J9765.1《JB/T9765.1-1999 内燃机气缸盖螺栓技术条件》6.00J9765.2《JB/T9765.2-1999 内燃机飞轮螺栓技术条件》6.00J9765.3《JB/T9765.3-1999 内燃机气缸盖螺母及飞轮螺母技术条件》6.00J9766《JB/T9766-1999 内燃机铸铁气缸盖技术条件》7.20J9767《JB/T9767-1999 内燃机钢带组合油环技术条件》8.40J9768《JB/T9768-1999 内燃机气缸套平台珩磨网纹技术规范及检验方法》12.00J9769.2《JB/T 9769.2-2010 内燃机铸铁气门座第2部分:金相检验》24.00J9770《JB/T9770-1999 内燃机机油泵齿轮技术条件》6.00J9773.1《JB/T9773.1-1999 内燃机台架试验考核方法》14.40J9773.2《JB/T9773.2-1999 柴油机起动性能试验方法》12.00J9774《JB/T 9774-2005 中小功率内燃机清洁度限值》12.00J9860.1《JB/T9860.1-1999 断电器用钨触点技术条件》6.00J9860.1《JB/T9860.1-1999 断电器用钨触点技术条件》6.00J9860.2《JB/T9860.2-1999 断电器触点用钨杆技术条件》6.00J9864《JB/T9864.1~2-1999 磁电机用断电器》12.00J9865《JB/T9865.1~2-1999 磁电机用点火线圈》12.00J9870《JB/T9870-1999 水力测功器》14.40J10406《JB/T10406-2004 内燃机激光淬火气缸套技术条件》12.00J10407《JB/T10407-2004 内燃机铝活塞奥氏体铸铁镶圈金相检验》12.00J10408《JB/T10408-2004 内燃机换热器可靠性试验方法》12.00J10505《JB/T 10505-2005 内燃机机油散热器技术条件》14.40J10506《JB/T 10506-2005 内燃机增压空气冷却器技术条件》14.40J10591《JB/T 10591-2007 内燃机气门弹簧技术条件》14.40J10628《JB/T 10628-2006 内燃机活塞环矩形钢环》14.40J10629《JB/T 10629-2006 燃气机通用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18.00J10630《JB/T 10630-2006 通用小型柴油机产品修理、更换、退货工作导则》12.00 J10715《JB/T 10715-2007 柴油机喷油泵端面法兰安装尺寸》14.40J10716《JB/T 10716-2007 柴油机直列式喷油泵平底托架安装尺寸》12.00J10717《JB/T 10717-2007 柴油机直列式喷油泵弧形底安装尺寸》12.00J10737《JB/T10737-2007 内燃机粉末冶金气门座技术条件》12.00J10957《JB/T 10957-2010 内燃机用快速接头》20.40J11013《JB/T 11013-2010 通用小型汽油机用密封垫片技术条件》24.00J11014《JB/T 11014-2010 通用小型汽油机密封性能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14.40J11034《JB/T 11034-2010 内燃机气门弹簧座技术条件》14.40J11035《JB/T 11035-2010 内燃机气门锁夹技术条件》14.40J11036《JB/T 11036-2010 单缸燃气机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16.80J50032《JB/T50032-1999 内燃机板翅式机油冷却器芯子产品质量分等18.00J50033《JB/T50033-1999 内燃机冷却水泵台架可靠性考核》 18.00J50063《JB/T50063-2000 柴油机喷油泵供油角度自动提前器总成可靠性》12.00J50097《JB/T50097-1997 内燃机进、排气管产品质量分等》18.00J50141《JB/T50141-1999 内燃机气缸盖螺母及飞轮螺母产品质量分等》12.00J50142《JB/T50142-1999 电涡流测功机(器)产品质量分等》12.00J50143《JB/T50143-1999 水力测功器产品质量分等》12.00J50198《JB/T50198-2000 冷凝式内燃机冷却风扇产品质量分等》18.00J51002《JB/T51002-1999 内燃机机油滤清器纸质滤芯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08《JB/T51008-1999 柴油机柴油滤清器纸质滤芯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09《JB/T51009-1999 内燃机旋装式机油滤清器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11《JB/T51011-1999 内燃机连杆衬套产品质量分等》18.00J51012《JB/T51012-1999 内燃机水封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13《JB/T51013-1999 柴油机水冷却器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14《JB/T51014-1999 内燃机机油散热器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15《JB/T51015-1999 内燃机管壳式机油冷却器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23《JB/T51023-1999 汽油滤清器总成产品质量分等》18.00J51024《JB/T51024-1999 内燃机空气滤清器纸质滤芯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43《JB/T51043-1999 旋装式柴油滤清器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44《JB/T51044-1999 内燃机水散热器产品质量分等》18.00J51045《JB/T51045-1999 内燃机连杆螺栓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46《JB/T51046-1999 内燃机连杆螺母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047《JB/T51047-1999 内燃机连杆产品质量分等》18.00J51048《JB/T51048-1999 内燃机凸轮轴产品质量分等》18.00J51049《JB/T51049-1999 内燃机曲轴产品质量分等》24.00J51050《JB/T51050-1999 内燃机铝活塞产品质量分等》18.00J51051《JB/T51051-1999 内燃机机油泵台架可靠性考核》18.00J51094《JB/T51094-1999 船用齿轮箱产品质量分等》42.00J51104《JB/T51104-1999 中小功率柴油机产品质量分等》42.00J51105《JB/T51105-1999 内燃机活塞环产品质量分等》18.00J51106《JB/T51106-1999 内燃机活塞销产品质量分等》12.00J51108《JB/T51108-1997 内燃机气缸套产品质量分等》24.00J51109《JB/T51109-1999 内燃机主轴瓦和连杆轴瓦产品质量分等》18.00。
《电动汽车汇报》课件
能耗优化
分析如何通过优化驱动系统能耗 来提高电动汽车的经济性。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充电方式
介绍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如慢充、快充、无线充电等,并比较 其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充电设施
阐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包括充电站、充电桩等,以 及如何提高充电设施的覆盖率和便利性。
充电技术发展趋势
分析未来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方向,如高电压、大容量电池、 快速充电等。
分析影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因素 ,如电池容量、车辆重量、行驶速 度等,并提出提高续航里程的途径 。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技术
驱动电机类型
介绍电动汽车所采用的驱动电机 类型,如直流电机、交流感应电 机、永磁同步电机等,并比较其
性能特点。
控制系统
阐述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 工作原理,包括电机控制器、传
感器、执行器等。
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技术
车载智能系统
01
介绍电动汽车所搭载的车载智能系统,如语音识别、智能导航
、自动驾驶等。
车联网技术
02
阐述车联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如何通过车载设备与外部网络
进行信息交互,提高行车安全和便利性。
智能网联发展趋势
03
分析未来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趋势,如5G通信、V2X
通信、高精度地图等。
中国品牌在本土市场上表现优异,逐 步走向国际市场。
特斯拉在电动汽车市场上处于领先地 位,但其他品牌也在逐步提高市场份 额。
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趋势
01
未来几年,电动汽车市 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 势。
02
充电设施将进一步完善 ,充电网络覆盖面不断 扩大。
03
自动驾驶技术将在电动 汽车上得到更广泛应用 。
国标电动汽车标准2018
国标电动汽车标准2018导言: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
为了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和规范其生产和使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电动汽车标准。
本文将围绕国标电动汽车标准2018展开论述,介绍其背景、内容和影响。
一、电动汽车标准的背景电动汽车是指以电池或燃料电池等能量存储设备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
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交通工具,电动汽车的发展受到了各国政府的积极关注。
为了确保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互操作性,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在中国,为了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家质检总局于2018年发布了国标电动汽车标准。
二、国标电动汽车标准的内容国标电动汽车标准在整车、电池、充电设施、车用无线充电设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整车标准国标电动汽车标准对电动汽车的整车结构、电路设计、限值和性能进行了详细规定。
例如,对车身结构、防护性能、悬挂系统、制动系统、充电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电池标准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组件之一,其性能和安全性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国标电动汽车标准对电池的参数、充电和放电性能、容量和能量密度等进行了规范,以确保电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充电设施标准充电设施是电动汽车充电的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电动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和充电效率。
国标电动汽车标准对充电设施的连接器、接口、安全性、充电模式等进行了规范,旨在推动充电设施的统一标准和互操作性。
4. 车用无线充电设施标准车用无线充电技术是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创新进展之一,可以为电动汽车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方式。
国标电动汽车标准对车用无线充电设施的工作频率、效率、距离限值等进行了规定,以推动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国标电动汽车标准的影响国标电动汽车标准的发布对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该标准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增强了用户对电动汽车的信心,推动了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
上海市电动汽车标准
上海市电动汽车标准上海市电动汽车标准是针对电动汽车在上海市行驶和使用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充电设施建设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一些关于上海市电动汽车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技术标准:上海市电动汽车技术标准主要包括电动机、电池、控制系统、车辆结构等方面标准要求。
例如,对电动机的标准要求包括额定功率、额定电压、效率等指标,而对电池的标准要求包括容量、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指标。
此外,还应包括与电动汽车相关的通信系统、车载电气设备等技术要求。
2. 安全标准:上海市电动汽车安全标准主要包括车辆整车安全、驾驶员安全、乘客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例如,针对车辆整车安全,应明确电动汽车的整体结构要求,包括车身刚性、安全气囊、碰撞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而针对驾驶员安全,应对驾驶席位置、安全带、车门锁等进行明确的规定。
3. 环保标准:上海市电动汽车环保标准主要针对电动汽车的排放标准、噪音标准等方面的要求。
例如,对电动汽车的排放要求应符合国家或地方相关标准,包括排放物种类、排放浓度等方面的要求。
同样,对电动汽车的噪音要求也应符合国家或地方相关标准,包括静态噪音、动态噪音等方面的要求。
4. 充电设施建设标准:上海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标准主要包括充电桩技术标准、充电桩布局标准等方面要求。
例如,充电桩技术标准包括充电功率、充电方式、充电接口等要求;充电桩布局标准包括充电桩的位置、数量、布设密度等要求。
此外,还应明确充电设施的建设、维护、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以上仅为上海市电动汽车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
上海市电动汽车标准的制定旨在推动电动汽车的健康发展,提高电动汽车的使用安全性和环保性,在标准的指导下,推动上海市电动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
新能源汽车行业定义
新能源汽车行业定义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和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增加,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品和未来发展方向,正在迅速崛起。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能源驱动系统或者采用传统燃料与新能源混合驱动系统的汽车,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汽车行业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这些车辆采用不同的技术和能源来源,以实现减少或消除尾气排放的目的。
1. 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是指使用电池作为唯一的动力源来驱动车辆的汽车。
它们不使用化石燃料,而是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来驱动车辆。
电动汽车分为纯电动汽车(BEV)和增程式电动汽车(REEV)两种。
纯电动汽车(BEV)依靠电池组储存的电能来驱动电机,完全消除了尾气排放。
它们通常需要通过充电桩来充电,可以在家庭、工作场所或公共充电站进行充电。
增程式电动汽车(REEV)在电池放电后,还可以通过发动机驱动发电机发电,给电动机供电,实现更远的续航里程。
这种车型在电动性能和续航能力上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2. 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HEV)是同时使用传统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的汽车。
这两个动力系统可以分别或同时驱动车辆,以提供更高的燃油经济性和减少尾气排放。
混合动力汽车通常采用再生制动技术,将制动时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储存到电池中。
这种储存的电能可以用于辅助发动机驱动车辆,从而降低对燃油的依赖。
3. 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使用燃料电池作为能源来源的汽车。
燃料电池能将氢与氧气结合产生电能,并以此为电动机提供动力。
燃料电池汽车的尾气排放只有水蒸气,对环境零排放。
燃料电池汽车的优势在于续航里程较长,充电时间较短。
然而,该技术的前提是建立一个庞大的氢能基础设施,以便提供氢气供应和储存。
总结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定义主要是指采用新型能源驱动系统或者采用传统燃料与新能源混合驱动系统的汽车。
它们以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为主要代表。
2023年申请新能源汽车的条件
2023年申请新能源汽车的条件摘要:一、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及分类二、2023 年新能源汽车申请条件1.车辆购置税减免2.旧车报废换新车补贴3.推广示范应用4.消费者置换任务补贴三、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1.纯电动汽车补贴标准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补贴标准3.新能源专用车补贴标准四、申请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流程五、结论正文: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
为了鼓励更多人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3 年申请新能源汽车的条件及相关补贴标准。
一、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及分类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技术、具有节能减排特点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新能源专用车等。
二、2023 年新能源汽车申请条件2023 年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可享受以下申请条件:1.车辆购置税减免:全年品牌新能源汽车(含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仍旧按照市场标价实行按比例减免,最高减免不超过7.5 万元。
2.旧车报废换新车补贴:对于市场标价6 万元以下的新能源汽车,以及7.5 万元以内旧车报废换新车,给予单车最高3 万元补贴。
3.推广示范:为了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2023 年将实施推广示范,对应用新能源汽车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单位补贴最高10 万元,对个人补贴最高7.5 万元。
4.促进消费:对于按期完成置换任务的消费者,政府将在补贴之外,根据消费者置换任务和选购新车型,给予额外补贴,单车最高补贴金额可达2 万元。
三、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1.纯电动汽车补贴标准:补贴标准根据动力电池组的能量确定。
对符合配套条件的新能源汽车,给予3000 元/千瓦时的补贴。
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贴5 万元/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贴6 万元/辆。
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补贴标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贴5 万元/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贴6 万元/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动汽车定义标准
电动汽车定义标准
电动汽车是指使用电能作为动力源的汽车,通过电池或者燃料电池等设备储存电能,并将其转换为机械能来驱动车辆行驶。
相比传统的内燃机汽车,电动汽车具有环保、高效、低噪音等特点,在当今的汽车行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然而,由于电动汽车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目前尚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标准。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电动汽车的定义和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些常见的电动汽车定义标准。
首先,从动力源的角度来看,电动汽车可以分为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两种类型。
纯电动汽车是指完全依靠电能驱动的汽车,不使用任何传统燃料。
混合动力汽车则是指既可以使用电能驱动,也可以使用传统燃料驱动的汽车,通常是通过内燃机和电机的组合来实现。
其次,从充电方式的角度来看,电动汽车可以分为插电式电动汽车和非插电式电动汽车两种类型。
插电式电动汽车是指可以通过外部电源进行充电的汽车,常见的充电方式包括家用插座充电、专用充电桩充电等。
非插电式电动汽车则是指无法通过
外部电源进行充电的汽车,通常是通过回收制动能量等方式来获取电能。
此外,从续航里程的角度来看,电动汽车可以分为纯电动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两种类型。
纯电动汽车通常指续航里程完全依靠电能实现的汽车,其续航里程可以根据不同的车型和电池容量而有所差异。
增程式电动汽车则是指在纯电动模式下续航里程有限,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燃料电池)来延长续航里程的汽车。
最后,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动汽车可以分为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两种类型。
成熟市场指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地区,如欧洲、美国等。
新兴市场则是指在电动汽车领域发展较为初级的地区,如中国、印度等。
不同市场对于电动汽车的定义和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与当地政策、市场需求以及技术发展水平有关。
总体来说,电动汽车的定义标准涉及到动力源、充电方式、续航里程以及市场发展等多个方面。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统一的定义标准出现,以推动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