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拓展课程教案
小学科学晴雨花(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

小学科学晴雨花(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晴雨花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晴雨花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掌握晴雨花的生长过程和适宜条件。
3.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晴雨花植物标本、图片资料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幻灯片、黑板、粉笔等。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引入:1. 给学生展示晴雨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晴雨花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探究与实践:1. 分组观察晴雨花标本,让学生亲自观察、摸索、发现。
2. 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讨论并总结晴雨花的特点,如:颜色、形状、叶子等。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发现,并记录在黑板上。
4. 利用投影仪展示晴雨花图片资料,介绍晴雨花的生长环境和适宜条件。
5. 学生分小组,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适合晴雨花生长的模拟环境。
实际应用与拓展:1. 每个小组根据设计,制作一个晴雨花生长环境的模型,并进行展示。
2. 小组之间互相比较、交流,评价不同模型的优缺点,并讨论如何进一步完善。
3. 学生展示制作好的模型,并给出模型的特点和改进的建议。
总结与评价:1. 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总结晴雨花的特点和适宜条件。
2. 小组展示的模型进行评价,学生讨论并给予改进建议。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培养这一能力。
四、课后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里种植晴雨花或其他植物,观察和记录生长过程。
2. 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晴雨花相关的科学实验,如:浇水法、音乐法等。
3. 学生可以收集和了解晴雨花的其他相关知识,如:传说、文化意义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在了解晴雨花的特点和生长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了观察与实践。
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设计等方式,培养了观察和记录的能力,并进行了拓展性学习。
同时,在展示和评价的环节,学生也锻炼了表达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拓展性课程水果电池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水果电池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水果电池的概念和原理。
激发学生对水果电池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引入水果电池的概念。
介绍水果电池的原理和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水果电池的概念。
第二章:水果电池的原理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水果电池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水果电池的原理,包括化学反应和电子传递。
演示水果电池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择水果、切割水果、连接导线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果电池的原理。
引导学生参与制作水果电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第三章:水果电池的制作实践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制作水果电池的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组进行水果电池的制作实践。
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3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制作水果电池。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章:水果电池的应用探索4.1 教学目标了解水果电池的应用和潜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水果电池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环保、能源等。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探索水果电池的潜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实验探索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探索水果电池的潜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总结水果电池的教学内容和制作过程。
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评价能力。
5.2 教学内容回顾水果电池的制作过程和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5.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个体反思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第六章:水果电池的环保意义6.1 教学目标理解水果电池对环境的友好影响。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笼中鸟(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笼中鸟(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教案名称: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笼中鸟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鸟类及其生活习性的兴趣和热爱;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鸟类的基本特征及分类;2. 鸟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 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活动:以一幅展示鸟类的图片或者一段有关鸟类的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鸟类的好奇心。
1. 探索性学习(课堂活动):活动1:观察鸟巢任务描述:鼓励学生团队合作,观察并描述找到的鸟巢。
步骤:- 分组让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鸟巢。
- 学生记录下观察到的特征,并提出问题,如何确定鸟巢是由哪种鸟建造的。
- 小组共同讨论并给出推测结果。
活动2:制作鸟类观察工具任务描述:学生们制作简易的鸟类观察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观察和记录鸟类的特征。
步骤:- 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制作鸟类观察工具,并指导他们进行制作。
- 学生完成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外出用观察工具观察周围的鸟类。
活动3:观察不同种类的鸟类任务描述:学生们观察不同种类的鸟类,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特征和行为。
步骤:-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在课堂外用鸟类观察工具仔细观察鸟类。
- 学生们记录观察到的鸟类的特征和行为。
2. 合作讨论与交流(小组活动):活动4:鸟类分类游戏设计任务描述: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一个鸟类分类的游戏,用于复习课堂所学的鸟类特征和分类方法。
步骤:-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并制定游戏规则。
- 每个小组演示游戏,其他小组参与游戏并提出改进建议。
3. 表达与评价(个人活动):活动5:编写鸟类知识小抄任务描述:学生们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编写一份鸟类知识小抄,并在班级分享。
步骤:- 学生们整理归纳所学的鸟类知识,并将其写成小抄。
- 学生们在班级中互相分享并进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参与度和合作程度,并及时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反馈;2. 关注学生观察和记录鸟类特征的准确性;3. 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讨论能力;4. 评价学生编写的鸟类知识小抄的内容是否全面准确。
拓展性课程旋转陀螺(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旋转陀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旋转陀螺的基本原理,探究陀螺旋转的原因。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旋转陀螺的原理2. 陀螺的制作方法3. 陀螺的竞赛规则4. 陀螺的制作与竞赛实践5. 陀螺的制作与竞赛总结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旋转陀螺的原理、陀螺的制作方法、陀螺的竞赛规则。
2. 教学难点:陀螺的制作技巧、陀螺旋转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旋转陀螺演示仪、陀螺制作材料包、计时器、测量工具。
2. 学具:学生制作陀螺所需的材料、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旋转陀螺的视频,引发学生对陀螺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探究:讲解旋转陀螺的原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陀螺的旋转现象。
3. 制作:发放陀螺制作材料包,指导学生按照制作方法制作陀螺。
4. 竞赛:讲解陀螺竞赛规则,组织学生进行陀螺竞赛。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陀螺的制作过程和竞赛心得,总结陀螺旋转的原因。
6. 拓展: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改进陀螺的制作方法,提高陀螺的旋转效果。
7.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陀螺制作记录表,反思自己在制作和竞赛过程中的收获。
8. 课后:教师收集学生作业,对学生的制作和竞赛情况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旋转陀螺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制作陀螺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学生参与陀螺竞赛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旋转陀螺的原理。
2. 教师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教师在组织陀螺竞赛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陀螺的历史和陀螺文化。
拓展性课程旋转陀螺(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旋转陀螺(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种神奇的现象——旋转。
通过制作和实验旋转陀螺,让学生感受旋转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1.2 教学目标(1)了解旋转的概念,知道旋转的特点。
(2)学会制作简单的旋转陀螺,并能够观察和分析陀螺的旋转现象。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1.4 教学准备准备旋转陀螺的制作材料,如硬纸板、铅笔、剪刀等。
第二章:旋转的概念2.1 旋转的定义旋转是物体围绕某一点或某一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
2.2 旋转的特点(1)旋转方向:物体旋转可以顺时针或逆时针进行。
(2)旋转速度:物体旋转的速度可以是恒定的,也可以是变化的。
(3)旋转轴:物体旋转可以围绕任意轴进行,如水平轴、垂直轴等。
2.3 旋转的表示用箭头表示旋转方向,用数字表示旋转速度。
第三章:制作旋转陀螺3.1 陀螺制作步骤(1)将硬纸板剪成一个圆形。
(2)在圆形中心钻一个小孔。
(3)用铅笔穿过小孔,作为陀螺的轴。
(4)将铅笔固定在桌面上,使陀螺能够旋转。
3.2 陀螺制作注意事项(1)圆形要剪得尽量平整,以免影响陀螺的旋转。
(2)小孔要钻得准确,确保陀螺轴的稳定性。
(3)固定陀螺轴时要牢固,避免实验过程中陀螺脱落。
第四章:观察和分析陀螺的旋转现象4.1 观察陀螺的旋转方向4.2 观察陀螺的旋转速度4.3 分析陀螺的旋转轴5.2 拓展活动(1)让学生尝试制作不同形状的陀螺,观察它们的旋转现象。
(2)邀请家长或老师参与,举行陀螺比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引导学生思考:陀螺的旋转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制作和观察旋转陀螺,让学生了解了旋转的概念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操作安全和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表达力。
拓展性课程旋转陀螺(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

拓展性课程旋转陀螺(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旋转陀螺的基本原理,探究陀螺的旋转与速度、平衡等方面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旋转陀螺的原理2. 陀螺的速度与旋转时间的关系3. 陀螺的平衡与形状的关系4. 陀螺比赛5. 总结与反思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旋转陀螺的原理,陀螺的速度与旋转时间的关系,陀螺的平衡与形状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陀螺的平衡与形状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旋转陀螺、计时器、测量工具、各种形状的陀螺。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旋转陀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旋转陀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探究旋转陀螺的原理: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旋转陀螺,观察陀螺的旋转过程,探讨陀螺旋转的原理。
3. 实验探究陀螺的速度与旋转时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陀螺的速度与旋转时间的关系,并进行数据分析。
4. 实验探究陀螺的平衡与形状的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陀螺的平衡与形状的关系,并进行数据分析。
5. 陀螺比赛:组织学生进行陀螺比赛,增加课堂趣味性。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旋转陀螺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陀螺比赛,评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总结。
2.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旋转陀螺的原理和相关科学知识。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科学展览,拓宽视野,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拓展性课程自制排箫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自制排箫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排箫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通过自制排箫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排箫的基本结构:介绍排箫的组成部分,如吹嘴、吹孔、共鸣腔等。
2. 排箫的制作方法:讲解制作排箫的步骤,包括选材、切割、打磨、组装等。
3. 排箫的演奏技巧:教授排箫的基本演奏方法,如指法、吹奏力度、音色控制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段优美的排箫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排箫的兴趣。
2. 基本知识讲解:介绍排箫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让学生对排箫有初步的认识。
3. 制作实践: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自制排箫的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 演奏展示:邀请学生展示自制排箫的演奏效果,鼓励他们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制排箫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制作的排箫是否符合基本要求,如结构完整、音色准确等。
2. 学生演奏排箫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3. 学生制作过程中的合作与沟通: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分工合作、互相帮助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排箫制作指南、排箫演奏技巧教程等。
2. 材料:排箫制作所需的木材、吹嘴、吹孔塞等。
3. 工具:切割工具、打磨工具、组装工具等。
4.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排箫音乐和录音。
5. 展示平台:用于学生演奏展示和作品展示。
六、教学步骤1. 准备阶段:教师提前准备制作排箫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践活动。
2. 讲解示范:教师详细讲解排箫的制作步骤,并进行示范,让学生对制作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自制排箫的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演奏练习:学生使用自制排箫进行演奏练习,教师指导演奏技巧,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
拓展性课程自制排箫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自制排箫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排箫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
2. 激发学生对自制排箫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排箫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展示排箫的不同种类和演奏效果。
3. 讲解排箫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材料。
教学活动:1. 播放排箫音乐,让学生感受排箫的美妙音色。
2. 引导学生讨论排箫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3. 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自制排箫的方案。
第二章:自制排箫材料的选择与准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制排箫所需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2. 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制作材料。
教学内容:1. 介绍自制排箫所需材料的种类和特点。
2. 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
3. 演示如何准备和处理材料。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材料的音色和耐用性。
2.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择合适的材料。
3. 教师演示如何准备和处理材料。
第三章:自制排箫的制作过程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自制排箫的基本制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讲解自制排箫的制作步骤和技巧。
2. 学生动手实践,制作自己的排箫。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看制作排箫的示范视频。
2. 学生分组实践,制作自己的排箫。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自制排箫的演奏与调试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排箫的基本演奏技巧。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力。
教学内容:1. 讲解排箫的基本演奏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进行排箫演奏,并进行调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学习排箫的演奏姿势和呼吸方法。
2. 学生进行排箫演奏,教师进行指导和调试。
3. 学生分组进行排箫合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章:自制排箫的创意与展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表达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自制排箫展示自己的创意。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制排箫展示自己的创意。
2. 学生进行创意排箫制作和展示。
拓展性课程撒尿娃娃(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撒尿娃娃(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撒尿娃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撒尿娃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撒尿娃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尝试用实验方法验证撒尿娃娃的原理。
第二章:撒尿娃娃的构造与原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撒尿娃娃的构造和原理。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撒尿娃娃的构造。
撒尿娃娃的原理。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撒尿娃娃的构造。
学生分组观察撒尿娃娃,分析其原理,并进行讨论。
第三章:撒尿娃娃的制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撒尿娃娃的制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内容:撒尿娃娃的制作材料。
撒尿娃娃的制作步骤。
3.3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撒尿娃娃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学生分组进行撒尿娃娃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章:撒尿娃娃的实验与探究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深入理解撒尿娃娃的原理。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撒尿娃娃的实验方法。
撒尿娃娃的探究问题。
4.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撒尿娃娃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五章:撒尿娃娃的应用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撒尿娃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撒尿娃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撒尿娃娃的创新拓展。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撒尿娃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学生进行创新拓展,提出新的撒尿娃娃设计和应用方案。
第六章:撒尿娃娃的文化意义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撒尿娃娃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和尊重。
6.2 教学内容:撒尿娃娃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
撒尿娃娃对文化的影响。
分光镜(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分光镜(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分光镜是一种常用的科学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研究光的性质。
通过学习分光镜,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光的折射、色散等现象,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1. 了解分光镜的基本构造和原理;2. 学会使用分光镜观察不同颜色的光线;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第二章:分光镜的基本原理2.1 光的传播1.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2. 光的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2 光的折射1.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2. 折射定律:斯涅尔定律,n1sinθ1 = n2sinθ2。
2.3 光的色散1. 色散现象: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2. 色散原理:不同颜色的光折射角度不同。
第三章:分光镜的基本构造3.1 分光镜的组成部分1. 物镜:收集光线;2. 目镜:观察光线;3. 焦距调节:调整物镜与目镜的距离;4. 支架:支撑分光镜。
3.2 分光镜的工作原理1. 物镜收集光线,形成实像;2. 实像通过焦距调节,放大后通过目镜观察。
第四章:分光镜的使用方法4.1 准备工作1. 确保实验室安全;2. 检查分光镜是否完好无损;3. 调整光源和分光镜的位置。
4.2 使用步骤1. 调整物镜与目镜的距离,使实像清晰;2. 观察不同颜色的光线;3. 记录观察结果。
4.3 注意事项1. 避免用力过猛,以免损坏分光镜;2. 实验过程中,保持专注和耐心;3. 及时清洁分光镜,保持设备完好。
第五章:拓展活动5.1 观察彩虹1. 利用分光镜观察彩虹;2. 分析彩虹的形成原理。
5.2 制作简易分光镜1. 准备材料:玻璃棒、水、透明塑料袋;2. 制作步骤:将玻璃棒插入水中,包裹在透明塑料袋中;3. 观察效果:利用自制分光镜观察光线。
5.3 总结与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3. 教师总结,强调分光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隔空点灯(教案)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隔空点灯(教案)一、教案简介《隔空点灯》是一节针对小学生的拓展性科学课程,通过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灯泡的原理和电路的连接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本教案共分为导入、实验操作、知识总结和拓展应用四个部分。
二、课程目标1.了解灯泡的原理,明确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学习连接电路的方法,掌握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
4.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关注节能环保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具:电池、导线、灯泡。
2.实验装置:实验电路板、开关。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灯泡,引起学生对灯泡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灯泡发光的原理。
并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实验操作(3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2-3人,每人一套实验电路板和材料。
(2)学生跟随教师指导,将电池、灯泡和导线连接成串联电路,并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灯泡明亮度与电池数量的关系。
(3)学生将电池、灯泡和导线连接成并联电路,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有何不同。
(4)学生自由探究其他连接方式,观察结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3.知识总结(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操作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并解释原理。
教师以简洁的语言讲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基本概念,确保学生有效理解。
4.拓展应用(15分钟)(1)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如何通过合理连接灯泡来节约用电?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更多的节能环保措施或实验方案。
(3)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结论,进行简单的演示或实验。
五、课堂延伸在课后,可以鼓励学生针对自己身边的常见电器设备,从电路连接及用电方面进行调查和了解,并向同学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
同时,可以借助家长的帮助,对家庭中的电器设备进行简单的实物解析,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电路连接和节能环保的认识。
拓展性课程笼中鸟(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笼中鸟》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笼中鸟的行为和习性,让学生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爱,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鸟类的基本特征和习性,学会观察和记录鸟类的活动。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鸟类的基本特征、习性以及观察鸟类的方法。
第二章:鸟类的基本特征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鸟类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和生理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鸟类的external features介绍鸟类的外部特征,如羽毛、喙、脚等。
2.2.2 鸟类的internal structure讲解鸟类内部的骨骼、肌肉、呼吸系统等结构。
2.2.3 鸟类的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阐述鸟类的体温恒定、心脏四腔等生理特点。
第三章:鸟类的习性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包括觅食、繁殖、迁徙等。
3.2 教学内容3.2.1 鸟类的foraging behavior介绍鸟类的觅食行为,如捕食、食虫等。
3.2.2 鸟类的breeding behavior讲解鸟类的繁殖行为,如筑巢、孵卵、育雏等。
3.2.3 鸟类的migration behavior阐述鸟类的迁徙行为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第四章:观察鸟类的方法4.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观察鸟类的方法,提高观察和记录能力。
4.2 教学内容4.2.1 观察工具的使用介绍望远镜、相机等观察工具的使用方法。
4.2.2 观察技巧讲解如何观察鸟类的外部特征、行为等。
4.2.3 记录方法教授如何记录观察到的鸟类信息,如绘制鸟类形态图、记录活动等。
第五章:实践活动5.1 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培养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拓展性课程水晶滴胶创意植物标本(教案)小学科学科普版

拓展性课程水晶滴胶创意植物标本(教案)小学科学科普通用版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水晶滴胶创意植物标本制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了解植物的特点、学习生物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如何采集植物标本,运用水晶滴胶进行创作,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植物标本作品。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学会使用水晶滴胶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1.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2. 水彩画基本技巧训练3. 水晶滴胶制作方法与技巧4. 植物标本与水晶滴胶的结合创作5. 作品展示与评价四、教学资源1. 植物标本采集工具:镊子、剪刀、标本夹等。
2. 水彩画材料:水彩纸、水彩颜料、画笔、水杯等。
3. 水晶滴胶材料:水晶滴胶、植物标本、装饰品等。
4.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植物标本和水晶滴胶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植物标本与水晶滴胶相结合。
2. 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方法学习:教师讲解植物标本的采集方法和制作步骤,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实践操作。
3. 水彩画技巧训练:教师教授水彩画基本技巧,学生进行练习,为后续创作打下基础。
4. 水晶滴胶制作方法与技巧学习:教师讲解水晶滴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5. 植物标本与水晶滴胶结合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植物标本与水晶滴胶的结合创作。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过程性评估:教师将在学生制作植物标本和水晶滴胶作品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给予个别化的帮助和反馈。
2. 作品评价:学生完成作品后,将进行作品展示,学生之间将互相评价,教师也将根据作品质量、创意程度以及制作过程中的表现给予综合评价。
拓展性课程笼中鸟(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笼中鸟》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第一章:笼中鸟的介绍1.1 教学目标:了解笼中鸟的定义和特点。
学习笼中鸟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教学内容:笼中鸟的定义和特点:介绍笼中鸟是什么,它们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
笼中鸟的生活习性:讲解笼中鸟的饮食习惯、活动规律和社交行为。
笼中鸟的生态环境:介绍笼中鸟的栖息地、迁徙习性和面临的威胁。
1.3 教学活动:观察笼中鸟:让学生观察笼中鸟的外貌和行为,并记录下来。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笼中鸟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师讲解:教师对笼中鸟的生态环境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笼中鸟面临的威胁。
第二章:笼中鸟的分类和分布2.1 教学目标:学习笼中鸟的分类方法。
了解笼中鸟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地理意识。
2.2 教学内容:笼中鸟的分类方法:介绍笼中鸟的分类依据,如体型、羽色和叫声等。
笼中鸟的分布情况:讲解笼中鸟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包括栖息地和迁徙路径。
地理因素对笼中鸟分布的影响:探讨地理因素如气候、食物资源对笼中鸟分布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分类游戏:学生进行笼中鸟分类游戏,学习笼中鸟的分类方法。
地图绘制:学生根据笼中鸟的分布情况,绘制出笼中鸟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图。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理因素对笼中鸟分布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笼中鸟的行为和适应性3.1 教学目标:学习笼中鸟的行为特点。
了解笼中鸟的适应性机制。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笼中鸟的行为特点:介绍笼中鸟的觅食、繁殖、防御等行为特点。
笼中鸟的适应性机制:讲解笼中鸟如何适应不同环境,如气候、食物资源的改变。
适应性对笼中鸟生存的影响:探讨适应性对笼中鸟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
3.3 教学活动:观察笼中鸟行为:让学生观察笼中鸟的行为,并记录下来。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笼中鸟,通过模拟笼中鸟的行为,理解其适应性机制。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适应性对笼中鸟生存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小学科学拓展课程教案

小学科学拓展课程教案【篇一: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一、常见的建筑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212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
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
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活动1:房屋的变化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学生回答。
(房屋)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
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提问:(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2(1p3的材料,说说房屋的发展过程?3.讨论。
(1)人类的房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人类房屋的发展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2)建筑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房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具、建筑机械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房屋的发展。
板书设计:第一课常见的建筑1.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生存、适应环境、抗御自然灾害。
2.房屋的发展过程。
天然洞穴——人造住所结构简单——结构复杂功能单一到综合。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房屋的变化,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这节课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学习房屋。
拓展性课程水果电池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拓展性课程水果电池教学设计(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果电池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 水果电池的原理:介绍水果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以及它们与金属的反应。
2. 水果电池的制作: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水果电池,观察其发电效果。
3. 水果电池的应用:探讨水果电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能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水果(如柠檬、橙子等)、金属片(如铜片、锌片等)、导线、小灯泡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水果电池制作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故事或问题形式引入水果电池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水果电池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水果中的酸碱物质与金属的反应。
3. 示范:教师演示如何制作水果电池,并解释每个步骤的重要性。
4. 动手制作:学生分组合作,制作水果电池,并观察其发电效果。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水果电池的应用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利用水果电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制作的fruit battery 是否成功?2. 学生是否能解释fruit battery 的原理?3. 学生是否能提出一些关于fruit battery 的创新应用?教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水果电池的原理和制作过程,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讨论环节,学生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水果电池的创新应用,如用柠檬点亮小灯泡、用橙子充电手机等,显示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六、教学延伸:1. 探索更多水果电池的种类,如苹果、香蕉等。
2. 研究水果电池与其他类型的电池在性能上的差异。
3. 尝试利用水果电池为小型电子设备供电。
七、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了水果电池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 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性课程旋转陀螺(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旋转陀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旋转陀螺的基本原理,探究陀螺的旋转与停止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陀螺的原理及制作方法2. 陀螺的旋转与停止的规律3. 陀螺比赛及评价标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陀螺的旋转原理及制作方法,陀螺的旋转与停止的规律。
2. 教学难点:陀螺的旋转与停止的规律的探究。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陀螺、剪刀、胶水、彩纸、直尺、铅笔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陀螺制作材料包(包含陀螺底座、陀螺顶部、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各种陀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探究陀螺的原理:教师讲解陀螺的旋转原理,学生动手制作陀螺,并观察陀螺的旋转与停止现象。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陀螺比赛,观察陀螺的旋转与停止的规律,记录实验数据。
4. 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陀螺的旋转与停止的规律,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
5. 陀螺比赛:教师组织陀螺比赛,学生根据陀螺的旋转与停止的规律,选择获胜者。
6. 评价与反思: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
7. 拓展活动: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不同形状、颜色的陀螺,并进行比赛。
8.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陀螺的旋转原理及制作方法。
9.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尝试制作一个陀螺,并观察其旋转与停止的规律。
10. 教学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理解陀螺的旋转原理及制作方法,能够独立制作陀螺并观察其旋转与停止的规律。
2. 学生能够参与团队协作,进行陀螺比赛,并能够根据陀螺的旋转与停止的规律进行评价。
3. 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安全,提醒学生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拓展性课程旋转陀螺(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版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旋转陀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旋转陀螺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旋转陀螺的原理,学会制作旋转陀螺。
2. 教学难点:掌握旋转陀螺的制作技巧,提高旋转陀螺的稳定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旋转陀螺制作材料(如纸杯、木棒、胶带等)、剪刀、胶水等工具。
2. 学生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纸杯和一根木棒。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旋转陀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旋转陀螺的兴趣,提问:“你们听说过旋转陀螺吗?谁知道它是如何转动的?”2.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旋转陀螺的原理,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旋转陀螺为什么会转动?它与什么因素有关?”3. 制作:教师演示旋转陀螺的制作过程,讲解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动手制作自己的旋转陀螺。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总结旋转陀螺的制作技巧和转动原理。
五、作业与拓展:1. 作业:学生回家后,尝试制作一个更稳定的旋转陀螺,并观察其转动情况。
2. 拓展: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旋转陀螺的原理,了解其他类似的科学现象,如陀螺仪等。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制作旋转陀螺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于旋转陀螺转动原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业,了解学生对旋转陀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馈与改进:1. 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 对于学生在制作和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和建议。
3.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八、安全与纪律:1. 提醒学生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时的安全注意事项,避免受伤。
2.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纪律要求,确保学生遵守实验规则。
3. 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情况,及时制止不安全的行为。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撒尿娃娃(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撒尿娃娃(教案)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通用版撒尿娃娃教案导言: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本教案设计了一堂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撒尿娃娃,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人体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能够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实验用品:透明塑料瓶、色水(黄色、蓝色)、滤纸、剪刀、小夹子、火柴、吸管。
2. 教具:PPT、人体排泄系统模型、图片、简笔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人体排泄系统模型,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知道人体排泄系统的功能是什么吗?2. 知识介绍(10分钟)通过PPT和简笔画,向学生介绍人体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包括:肾脏、尿管、膀胱、尿道等。
3. 实验操作(30分钟)(1)实验前准备:将透明塑料瓶剪去底部,用色水倒入瓶中约2/3。
(2)学生分组,每组2~3名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实验步骤:a. 用吸管吹气入瓶中,观察颜色水液体被吹进瓶子的过程。
b. 将瓶子倒置,放在滤纸上,滤纸下方放一小夹子。
c. 观察瓶子底部的液体渗出,滤纸上出现的颜色变化。
d. 利用火柴制作尿液,用吸管吸取尿液向瓶子中注入少量,观察液体的变化。
(4)学生观察尿液形成过程,以及瓶子中的颜色变化。
4. 实验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1)通过吸管吹气进瓶,颜色水液体被吹入瓶子中。
(2)倒置瓶子,液体通过滤纸底部渗出,滤纸上形成颜色变化。
(3)尿液的形成通过肾脏过滤、吸收和分泌的过程。
5. 知识拓展(15分钟)通过观察图片和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体排泄系统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1)人体为什么需要排泄废物?(2)如果人体没有排泄系统,会发生什么情况?(3)为什么尿液的颜色可以随着饮食、饮水的变化而改变?6. 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与学生互动,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拓展课程教案【篇一: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一、常见的建筑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212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
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
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活动1:房屋的变化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学生回答。
(房屋)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
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提问:(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2(1p3的材料,说说房屋的发展过程?3.讨论。
(1)人类的房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人类房屋的发展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2)建筑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房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具、建筑机械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房屋的发展。
板书设计:第一课常见的建筑1.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生存、适应环境、抗御自然灾害。
2.房屋的发展过程。
天然洞穴——人造住所结构简单——结构复杂功能单一到综合。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房屋的变化,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这节课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学习房屋。
(二)新课教学◆活动21教师:这些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等方面有什么不同?2.分析房屋的构成。
讲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房屋在很多方面有差别,但它们在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层次,你知道房屋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吗?教师出示楼房构成层次图,学生诉说楼房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
提问:外形不同的房屋它们在构成上有何相似之处?楼房构成的简图:一栋楼房(相当于一个系统)——单元房——房间——墙——砖3.分析自己熟悉的房屋是如何构成的,用简图表示出来。
★拓展活动:不同功能的建筑1.提问:除了我们居住的房屋外,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呢? 2.出示各种各样建筑物的图片。
讨论:图片所表示的建筑物是什么?有什么用途?教师:请学生根据不同功能对这些建筑物进行分类。
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课后调查:我们周围的建筑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板书设计:第一课常见的建筑1.认识不同风格的房屋。
等。
2.楼房的构成教学反思:2.巧妙的结构教学设计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设计思想:在学生认识了房屋的产生、外形和功能、结构与层次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房屋的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探究建筑物中力与结构的关系。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生命世界中某些结构的奇美,培养学生定性或定量地探究力与结构之间关系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设计出多种分类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2.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自己对研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方面感兴趣的问题。
3.能从选材或结构的角度分析出增加建筑物承受力的道理。
4.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到各种巧妙自然的结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同类事物的不同特点。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明建筑结构有哪些基本类型。
2.能举例说明建筑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2.能对仿生建筑感兴趣并大胆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第一课时(一)导课1.讲述:各种建筑物都有一定的结构,有的简单,有的复杂,这些不同的结构与建筑物的功能有什么关系呢?2.板书课题:巧妙的结构。
(二)新课教学◆活动1:常见建筑物的结构【篇二: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设计教案】绪论教学目标:了解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设计的涵义。
教学重点: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设计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
教学难点:小学科学教育的理念。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小学科学教法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
2、熟悉小学科学中常见现象的原理。
3、能自已设计、制作科学实验或科学教具。
4、能顺利完成小学科学课的组织教学。
5、通过学习能成为一名较为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
二、考核方法:1、上课情况(40分)⑴请假一次扣1分⑵迟到一次扣2分⑶旷课一节扣3分⑷挠乱纪律扣5—40分2、小制作作品2件(30分)⑴一等每件15分⑵二等每件12分⑶三等每件10分⑷不交0分3、教案(10分)⑴一等每件10分⑵二等每件8分⑶三等每件6分⑷不交0分4、课堂讲解、演示实验(10分)⑴一等10分⑵二等8分⑶三等6分⑷不讲0分5、讲解、演示实验的ppt(10分)三、教案一般格式:活动名称:活动目的:1活动重点:活动难点:使用仪器:活动过程:(含实验准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等)注意事项:(如何做到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后记:教案欣赏:温度和温度计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知道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3、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4、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小组:体温计、气温计、水温计1个(刻度范围-20℃— 110℃)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教学过程一、比较水的温度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板书:温度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
大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下列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4、汇报。
(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
)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
(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6、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2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板书:温度计五、拓展1、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2、师: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四、科学实践活动的理念。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求同伐异”,学生的创新精神几乎磨灭。
要使学生有创造性,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
1、小学科学课程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即创造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为什么要有这种理念?(1)、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主要精力不应当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教育观点是:要求每一个学生,有一门功课冒尖;有一批爱看的书(成才之书);有一项正常的兴趣爱好,突出个性。
(2)、美国副总统拜登前不久在西点军校,讽刺中国教育时说:“中国每年培养的大学生和工程师,比美国多6至8倍。
试问近百年来世界上有哪一项创新项目出自中国,有谁能告诉我?”(3)、日本每天有600万人在搞发明创造。
2、小学科学课程的意义:对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即创造力),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爱做科学研究”十分有意义。
3、小学科学教师最该干的事是:带领、指导学生探究大自然;先仿做,后创新;先制作,后发明。
2、太空中的科学(王亚平太空授课)五、小结3第二讲:科学小制作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小制作的特点、作用;2、掌握科学小制作的制作方法、原理;3、了解活动的形式、辅导方法;4、能举一反三,要有创新。
教学重点:掌握科学小制作的制作方法、原理,掌握活动的形式和辅导方法教学难点:科学小制作的原理和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课时:8课时教学过程:一、科技小制作的特点1、富含科技;2、结构简单:一般只要制做几个零件,再组装起来就做好了3、材料好找:很多材料在家里就可以找到,如空纸盒、牙膏皮、泡沫塑料、罐头筒、废圆珠笔芯、坏了的玩具、铁丝、铁片等。
4、加工容易:多数项目工艺技术要求低,小学生可以掌握5、花钱少:有些项目甚至可以不花钱,不会增加家庭负担6、不少项目只要一天、半天就可以做成,这符合少年儿童心理,容易推广普及。
二、科技小制作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科技小制作的类型根据科技小制作思考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模仿型、创造型两种。
1、模仿型:是指这类小制作主要是模仿别人而形成的。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这是可以的,而且大部分孩子的科技小制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由模仿开始,慢慢有了兴趣,就可以自己创作了。
2、创造型:是指孩子自己进行创造的。
如自己制造一辆小汽车等等。
创造有层次高低之分,一般孩子的科技小制作属初级的东西,因此不能要求过高。
四、活动形式1、开设科技课,使学生普遍受到科学教育,并学生制作。
2、建立兴趣小组,辅导学生制作。
3、鼓励学生自己选题,独立完成小制作,必要时给适当的辅导。
(每人交制作作品2件,每件15分,第6周交并评比)(先看视频掌握原理,灵活制作)参考作品名称及原理介绍:(视频)1、万花筒;2、潜望镜;3、水轮机;4、走马灯;5、风车;6、飞盘(剪150角);7、上滚子; 8、杆称; 9、肺呼吸演示器;410、反冲小车;11、竹蜻蜓; 12、中国飞板;13、电动机绕制; 14、滚摆(溜溜球)、摩罐;15、组装声光控路灯;16、潜水艇(浮沉子);17、肥皂动力船(或牙膏转盘);18、秒摆(或用单摆画振动图象);19、不倒翁;小丑走钢丝;或稳固的倒立;20、波动(或开动的小车或腾云驾雾(运动的相对性);学生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另行制作第一节:科学小制作1-7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