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经济学第一讲 导论
环境经济学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部分。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2、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领域:(1)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2)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3)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及其应用(4)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5)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6)国际环境问题3、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和评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逐渐成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发展方向;(2)环境与自然经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对环境管理和政策的关注。
4、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发展起作用的各人物、时间、理论、著作等。
环境经济学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包括帕累托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庇古的外部性理论;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奠基人为约翰·克鲁梯拉和艾伦·克尼斯,代表作为《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1967);科斯(Coase,1960)的“社会成本问题”;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66年,鲍尔丁(K.Bolding)提出了“太空船地球经济学”;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20世纪70年代初期,艾伦·克尼斯等提出了物质平衡模型;1972年,米都斯等人提出了《增长的极限》;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1980年起,美国东西方中心环境和政策研究所一直倾力于环境经济学研究,其著名环境经济学家梅纳德·胡弗斯密特(Maynard M.Hufschmidt)和约翰·狄克逊(John Dixon),其代表作有《环境、自然资源与开发:经济评价指南》;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80年代后期开始,联合国统计署组织专家研究资源环境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问题,经过多年探索和多次国际专家会议研讨,于90年代中期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应用手册,并建议世界各国试/施行;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格罗斯曼和克鲁格,谢弗克和班德帕亚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的假设;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和伏·诺德豪斯(W.Nordhaus)针对国民生产总值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福利的缺陷,提出了“经济福利量”;90年代以来,英国环境经济学大卫·皮尔斯(David W.Pearce),在围绕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环境经济问题研究1997年,Constanza等人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
环境经济学导论
MU GEP F
GNP 0 QGEP或QGNP
图1.1 人类对自然财富与国民财富需求的边际效用规律
图中MU(marginal utility)为边际效用,GNP(gross of national production)为国民财富,GEP(gross of environmental production)为自然财富,QGEP、QGNP分别表示二者的产出总量,F表示均衡点。
第1章环境经济学导论 1.1 环境的经济故事
1)环境是人类的起源地,提供了生命进化的经济资源。
“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发生在距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地球上生命突然爆发
而且出现了从单样性到多样性的飞跃;这已被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发现的伯基斯(Bsurgess
Shale ofBritish Columbia) 动 物 群 , 澳 大 利 亚 弗 林 斯 德 山 脉 发 现 的 埃 迪 卡 拉 ( Ediacarans)动物群和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澄江县发现的澄江生物群(1984)的寒武纪 化石所证实。
第1章环境经济学导论 1.1 环境的经济故事
1)环境是人类的起源地,提供了生命进化的经济资源。
2)环境是人类的福祉,提供人类幸福的经济财富。
3)环境饱受人类的践踏,成就“吃草挤奶”的牧童经济。 4)环境报复人类,频繁爆发环境经济危机。
第1章环境经济学导论 1.1 环境的经济故事
1)环境是人类的起源地,提供了生命进化的经济资源。
第1章环境经济学导论 1.1 环境的经济故事
1)环境是人类的起源地,提供了生命进化的经济资源。
2)环境是人类的福祉,提供人类幸福的经济财富。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纲⼀、教学⽬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法研究⾃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题的科学,属于西⽅经济学的分⽀学科,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和应⽤性等特征。
通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与课堂讨论,使同学们了解到国内外的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形势,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提⾼运⽤所学理论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树⽴统筹⼈与⾃然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
⼆、教学内容第⼀讲导论第⼀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诞⽣及成就贡献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第四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未来的发展⽅向第⼆讲可持续性问题第⼀节可持续性问题的由来第⼆节可持续性的概念第三讲资源配置理论第⼀节效率与最优化第⼆节在市场经济中实现有效配置第三节市场失灵、公共政策与环境第四讲⾃然资源管理第⼀节不可再⽣资源经济学第⼆节可再⽣资源经济学——森林资源第三节可再⽣资源经济学——渔业资源第五讲环境污染控制第⼀节污染控制⽬标第⼆节污染控制⼯具/⼿段第六讲环境资源评价第⼀节成本收益分析第⼆节市场价值法第三节替代市场价值法第四节假想市场价值法三、主要参考教材1.沈满洪,2007.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Perman, Roger, Yue Ma, James McGilvray, Michael Common, 2003.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3rd edition.罗杰. 珀曼等,2002. 《⾃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版,1999)》,中国经济出版社3.Jon M. Conrad, 2010. Resource Economics, 2nd edition.四、作业与考试作业:40%课堂讲座(presentation):20%课程论⽂:40%通过阅读⼀定数量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献,并在此基础上就某个问题写作⼀篇不少于3000字的规范论⽂。
第1章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发展
四、中国资源环境经济学的演变
分为四个阶段
1、古代至新中国成立以前——萌芽与土地经济学 产生
《周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 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中国古代:形成了以天、地、人的整体系统观看待 人与自然和利用资源的观点。
1949年前,中国的大学中开设过《士地经济学》课 程,引用伊利等人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和后来的 《土地经济学》
五、定义与研究内容
1、含义
含义: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 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 学科。
可定义为: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中资源环 境需求与资源环境供给之间的矛盾过程 中,资源环境在当前和未来的配置及其 实现问题规律的学科。
自然环境具有四种竞争性的用途: 公共消费品的供给者 自然资源的提供者 废弃物的接受者 生命支持系统。 四种功能间相互竞争,同一功能相互竞争。 问题: 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优化配置问题; 研究如何使自然资源与环境在不同用途之间和同一
土地沙化碱化、生物多样性消失等; (4)资源耗竭问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能源资源的耗竭问题; (5)固体废弃物问题等。
从介质上划分环境问题: 大气环境问题 水环境问题 土壤环境问题等。
从地理空间划分环境问题: 地区环境问题 国家环境问题 区域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十大问题:
第1章资源环境经济学的 产生、发展
2021年8月31日星期二
经济学家的定位
曼昆:经济学家:经济科学家、经济工程师。 “经济科学家”任务:主要是做学问,发现经
济规律,提出经济定理、建立经济模型,发表 经济论文,推动经济学科建设,做出理论创新 和知识创新的贡献。其科学成果,可能是基础 的,探索规律的,也许暂时是无用的,但是从 长远看,能推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引起人 们的启发。可将其归为“科学性贡献”。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讲义(ppt 17页)
•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 两个基本的经济主体∶企业和家庭 相互之间的关系∶两种市场 其中没有环境。
家庭
劳动力市场
提供劳动力
企业
提供产品
产品市场
•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有限资源的配置∶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怎样 生产
环境经济大系统
生活废弃物
生产废弃物
劳动力市场
环 境
提供劳动力
家庭
企业
环 境
提供产品
产品市场
非使用价值: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环境,相当于遗产的福 利。存在价值。与物种存在必要性,伦理道德相关。
克鲁蒂拉《自然保护的再认识》:之前的自然资源研究多集中于开采 型资源(可耗竭资源的最佳开采速度和规模),提出舒适型资源。
三、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命令控制型(行政手段)——环境标准和强制规章 市场激励(经济手段)——环境税费和可交易许可证。
第七节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 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把环 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 看作经济系统的一部分。)
2方法 定位于经济学科,运用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工具对环境 科学的发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判断,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实现总体效益最大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经济 学是不是科学,看不见的手原理)
环境经济学经典文献导读
环境经济学经典文献导读摘要:1.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及意义2.环境经济学的经典文献3.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4.环境经济学的应用案例5.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正文: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问题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环境政策的经济影响、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激励等。
一、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及意义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
它主要关注环境问题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问题的影响。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效的环境政策建议,为企业提供环境友好型的经营策略,为公众提供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权衡思考。
二、环境经济学的经典文献环境经济学的经典文献主要包括以下几篇:1.《环境经济学导论》(Introductory Environmental Economics),作者:彼得·科伊(Peter Coy)2.《环境资源配置与政策》(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作者:丹尼尔·科曼(Daniel Kammen)3.《环境与经济》(Environment and Economy),作者: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4.《环境经济学手册》(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作者:罗杰·斯托(Roger Stowe)等。
这些经典文献为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
三、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通过比较环境政策或环保措施的成本与效益,评估其经济合理性。
2.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通过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以便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 导论
土地经济学
3、调节人地关系、人人关系的土地经济制度
土地经济制度是指土地经济关系得以存在和运 行的体制和制度框架,包括土地所有制度、使用 制度和管理制度。反映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要 求。
二、土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位置的固定性 2、面积有限性 3、质量的差异性或异质性 4、功能永久性
土地经济学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经济学
第二节 土地的功能和分类 一、土地的功能 1、承载功能 2、生产功能 3、资源功能 二、土地的分类
土地经济学
三、土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2、土地经济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之一 3、土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 4、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 5、房地产经济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土地经济学
第三节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 一、土地的概念 (一)土地的横向范围(空间范围) 1、土地即土壤,是陆地上覆盖土壤的部分。 2、土地是陆地或陆地的表层,不包括陆地的水面。 3、土地即地球的陆地及其水面。 4、土地即地球表面,包括地球的陆地部分和海洋部分。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庇古税
章节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微观经济学基础 第三章 环境恶化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章 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 第五章 环境经济评价的应用
第六章 污染控制总论 第七章 排污收费 第八章 排污权交易
第九章 绿色GDP
第七章 排污收费
第一节 庇古税(排污费)
一、庇古税的概念 二、庇古税的确定 三、庇古税的优缺点
公司、居民
威斯康星州
英国 RR,I
1974
公司、居民
全国
*王玉庆 环境经济学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12:214.
二、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的提出和试行阶段
• 1978.12.31,中共中央批准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的《环境保护工作汇 报要点》,提出实施排污收费制度。
• 1979.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明确该项制。 • 1981年底,全国已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排污收费试点。
最优收费标准 t =最优排污量(生产规模)时的边际私人净收益MNPB=最优排污量(生产 规模)时的边际外部成本MEC。 (如图t所示 )
税t使企业的私人净收益向下平移至MNPB’。
(边际)成本C (边际)收益B
MNPB
MEC
t
MNPB′
t
o Q*
Q 生产规模 (污染物排放量)
三、庇古税(费)的优缺点
T
MNPB
D
Y
t1
FB
A
E
o
Q3
Q* Q2 Q1
Q0 Q产 量(污染物排放量)
如果企业生产规模保持在Q3,企业的缴纳排污费后的净收益?
DEHt1面积所示
(边际)成本C (边际)收益B
庇古税PPT课件
MEC
T
MNPB
D
Y
t1
FB
A
E
o
Q3
Q* Q2 Q1
Q0 Q产 量(污染物排放量)
如果企业生产规模保持在Q3,企业的缴纳排污费后的净收益?
DEHt1面积所示
8
(边际)成本C (边际)收益B
MEC
T
MNPB
Y
t1
FB
A
ED
o
Q3
Q* Q2 Q1
生产规模(污染物排放量)
Q0
如果企业生产规模保持在Q*,企业的缴纳排污费后的净收益?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
章节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微观经济学基础 第三章 环境恶化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章 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 第五章 环境经济评价的应用 第六章 污染控制总论 第七章 排污收费 第八章 排污权交易 第九章 绿色GDP
1
第七章 排污收费
第一节 庇古税(排污费)
一、庇古税的概念 二、庇古税的确定 三、庇古税的优缺点
狭义的庇古税指排污费,(只要排污就收费的收费方式。 庇古税不同于超标排污费(或超标罚款)。
4
二、庇古税的确定
最优污染水平:能够使社会净收益最大的污染水平,即,使边际私人 净收益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生产规模或排污量。如图Q*所示。
最优庇古税(费):使排污量等于最优污染水平的收费(税)额 最优庇古税是多少?
DYTt1面积所示
9
(边际)成本C (边际)收益B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MEC
T
MNPB
Y
t1
FB
A
Q产 量(污染物排放量)
o
Q3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注1:平时考核(%)=课程作业(%)+研讨交流(%)+期中考核(%);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1、马中主编,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W.P David etal.1990.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3、Tom Tietenberg, 1992. Environmental &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4、A.Myrick Freeman III, 1993. The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Values :Theory and Methods, Washington,D.C :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5、Thomas Sterner, 2003. Policy instruments for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world bank.6、Kerry Turner, David Pearce & Ian Batema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Harvester Wheatsheaf, Cornwall, 1994.7、William J.Baumol and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8、Roger Perman、Yue Ma & James Mcgilvray, Natural Resource &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Longman Singapore,1996.9、陈振明,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资源与环境
第一章导论学习要求一、资源及资源经济学(一)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物质世界支撑现代文明社会的三大根本支柱:物质、能量、(信息)1、资源的概念“在现代生产发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李金昌,1991)A、狭义,资源等同于自然资源。
可见,狭义,指人与自然关系时用。
B、广义,全面,延至社会经济因素与劳动力因素。
可见,广义,一般经济学用。
C、定性到定量。
定性。
只表达其有用性内涵。
如广义定义。
[以美国资源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Alan Randall,1981)定义分析:“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核心内涵:“由人发现” ,动态。
“有用途”,可用性,使用价值。
“有价值”,经济理性。
“物质”,广义物质含物质、能量、信息属性。
一般限于自然性。
]2、资源的分类若按资源再生与增长机理可分自然资源为(1)非再生资源(也称可耗尽、可耗竭、限量资源)含义为“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储量一定,越用越少,不能更生)多如矿产资源。
特点为A、强烈的地域性。
B、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C、无生命性。
D、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E、多为一次性消费。
(2)可再生资源含义为“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又分①生物资源(不绝对,可增、持平、减量)。
含义为“在太阳能、水土条件一定,生物繁殖能力一定,以及人类自我约束的条件下,生物资源可再生。
”特点为A、生命性。
B、再生性。
C、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D、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E、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②可循环利用资源(如流动资源:水、风,或恒定资源:太阳能)。
含义为“以其本身的运动及物理等变化而可重复地供给者”。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流过性,不及时利用可能白白流失。
另一方面,在一定技术下,其部分资源可转化为“贮存资源”。
(3)可看作可再生与非再生混合者,如土壤。
3、资源的“一般”特征(1)赋存的自然性(2)开发利用的社会性4、资源的作用(1)功能性:满足人类需要。
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
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一、引言资源与环境问题在当代社会中日益凸显,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并掌握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教案旨在为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巧;3. 理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4. 运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资源经济学导论1.1 资源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2 资源的分类与特征1.3 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分析1.4 资源配置与效率2. 第二单元:环境经济学导论2.1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2 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2.3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2.4 环境政策与可持续发展3. 第三单元:资源环境价值评估3.1 资源环境价值的概念与分类3.2 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方法与工具3.3 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案例分析4. 第四单元:资源与环境的市场失灵4.1 外部性与环境损害4.2 公共物品与资源的非竞争性4.3 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5. 第五单元: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政策5.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5.2 资源环境政策的设计与实施5.3 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加深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3. 期末论文:学生独立撰写一篇关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问题的论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课堂演示:学生小组展示一篇论文或案例分析,以便增加实际应用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导论》(第三版),作者:XX2. 课件:教师将准备针对每个单元的课件,供学生掌握课程重点内容。
第一讲导论(宏观经济学-南京大学,耿强)
2020/6/17
南京大学 耿 强
4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政府政策与专家意见(为民请命) 个人理性选择: 看不见的手(用脚投票) 民主的力量(用手投票) 看的更远、生活的更“明白”? 拓展职业的发展机会
经济学家的思想,无论正确与否,都比人们通常所意 识到的影响力更大,这个世界的确被少数人所控制的。 讲求实际的人自认为他们不受任何理论的影响,可是 他们确经常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俘虏。
货币主义(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 量。稳定了货币供给,就稳定了经济。
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等)认为由于行为人的理性预期,政
府的20宏20/观6/1经7 济政策失效。
南京大学 耿 强
11
2020/6/17
南京大学 耿 强
12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古典宏观经济学 (17世纪中叶——20世纪 30年代)
2.新古典经济学
(1)边际革命 在1870年左右,杰文斯、门格 尔、瓦尔拉等不约而同地运用微积分等数学知识 研究经济学,使经济学在形式化方面踏步前进。 (2)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集新古典经济 学之大成。
2020/6/17
南京大学 耿 强
10
3.宏观经济学
(1)凯恩斯经济学 1936《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正视经济危 机现象,得出了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的政策结论。
大卫.李嘉图
共产主义理想
马歇尔
凯恩斯 1936年《通论》
马克思 1876年《资本论》
现实共产主义
列宁
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斯大林
行 货理供新创新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前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资源经济学第一讲导论整理by助教李治琴2014.9.23说明:斜体部分仅为老师上课讲授内容的补充说明,是我的一些理解,仅供参考。
本讲导入:玉米,大家看到什么?——玉米是一个很好的蓄水构造,首先是玉米中间是一个输水的结构,其次每一个玉米粒都具有一个小小的蓄水囊。
——关于清华和北大打水井的故事:深度竞赛——重要的不是谁能够打水井出水,重要的是在这背后已经损害到环境资源,损害到资源——那么,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呢?导论是为了引导大家关注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一、环境资源经济学的工程定义和经济学定义a)工程定义:(E.G.Nisbet1991:leaving Eden:to protect and manage the earth)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蛇的诱惑。
走出伊甸园,实际上想表明我们所处的世界的资源和环境不是伊甸园那样可以予取予求,资源是有限的,由此引出资源的定义。
工程学环境的定义:是指生命所在的地表与地壳薄层,——生物圈、大气层、岩石层(位于生物圈的下层和地壳的上层)及动植物群整体形态的构造。
核心点:生命体、物质资源、能量、平流层和对流层的形成。
制度学的角度?环境:是指人类耐以生存(可持续)的所有物质要素的总和。
去年笔记:a)Nesbet《leaving Eden(走出伊甸园)——to protect and manage the earth》i.环境是指“生命所在的地表薄层”biosphere——生物圈、大气层、岩石圈(位于生物圈以下地层部分)以及所有的动植物。
(关于石油:有机成油说与无机成油说)ii.定义的四个点:生命体、能源、物质资源、平流程和对流层iii.更加关注的是:人类的广义经济活动与工程定义下的环境之间的互动形成的福利经济学后果Ps;搜狗百科: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存在的条件,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通常所说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百度百科: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围绕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构成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不同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内容也不同。
二、环境资源概念拓展2.1引入资源的巨大影响:储蓄:放弃今天的消费为代价换取明天的消费。
Eg:猴子掰玉米的故事——猴子吃足玉米以后,选择储蓄换位明天的消费。
物理储蓄——动员:动员经济体制内的资源,eg猴子可以再身上放一些包谷,但是有玉米的上限,猴子的经济学记忆很短暂,只能够动员四肢资源储蓄,上线就是两个玉米棒;另外一群猴子,发现旁边的柳树枝,可以通过其变成一个筐装更多的玉米,上限变为20个玉米;——动员新的资源进入经济中,带来的发展是不可想想的。
正如故事中的柳条的加入。
寻找新能源,新一纬度增长方式:太阳能的例子在总能源中,在海洋地下资源之中,占太阳能辐射到地面的总能源的比重较低,植物绿色作用固定队额太阳能比较高。
地球可开采的煤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等化石能源占比比较低。
实际上可再生资源比如风能太阳能所占比重是最高的。
地表与地壳薄层这个工程定义的范围是可以扩展到更大的空间。
本图的启示:人类不应该继续从地下挖掘能源,应该利用好太阳能。
人类的建筑如果改造为太阳能电池板,储蓄能源输入全球电网,光电转化率能利用比率15%,80万平方公里就够美国中国利用一年。
需要重新思考资源技术进步的方向,不是今天的石油开采——天然气开采——页岩气开采这个个方向,而是考虑更多的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发展。
比如北极附近缺少阳光,可以将赤道附近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输送到北极,到了极昼的时候可以,可以把北极的资源用到赤道降温。
(思考一下是否关系正确)主要是两个方面:地区和季节之间的能源转换。
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两种观点:经济乐观主义的前提:技术进步管理经济效率——经济悲观主义:主要是技术悲观主义。
2.2经济学环境资源定义:1.机制mechanism:一组规定互动实体间规则的组合,机制设计的目标是最大化行为激励。
机制是一组规定了互动实体(经济人或者国家)间的规则组合(a mechanism is a set of rules to govern the interactions of participants)定义机制的数学表达:由一个三维变量形成的一个整体,v(N,M,H)N=1、2、……n设计者参与者的集合M=结果(给定设计者参与者的情况下)H=H1*H2* ……H N特征向量,其中每一个Hi都表示每个N1的各种特征,所以由相乘得到H的维数(——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设计参与者的产生各种结果的行为过程,包含不同的偏好和特征)经济学含义的环境:给定的一个三维变量的经济活动机制中,对实体疏于控制或者无法控制结果的那一部分的集合。
(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2.环境资源经济学定义经济人与环境互动形成的福利经济学后果及改进途径。
三、环境资源经济学的典型观察事实引入:比如宏观经济学的观察事实,凯恩斯30年代大萧条时候,劳动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条件下;新古典:生产函数、理性人偏好——一般均衡;其他经济学家发现,长期过程之中货币中性—长期过程中因为货币是中性的,调整在长期过程之中不是必要的。
1.人然和自然生态过程的互动机理资源类的环境:物质与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可再生资源(海洋中)2.人类经济从哪里来?摩梭人与复活节岛人的故事冰河时期,到人类出现,首先出现的是移动和采摘经济,不会种植和收获,只会通过环境获取食物,得以生存,特征是:通过体力获取生活的资源。
人类迁徙形成中华民族——摩梭人的过程分析。
分析人类的迁徙路线:可参见曹和平;张博;周建波;张志祥;《不同文明间经济动力学机制共源性因子管理初探——复活节岛和摩梭人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比较研究》。
已经上传到教学网课程内容-参考资料文件。
3.摩梭人经济学分析摩挲人经济故事:原始时期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采集和收集,女系氏族形态,是一种移动经济,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移动和迁徙。
历史学家猜测,非洲人不断向亚洲迁徙,通过由冰构成的大陆桥,关于人类迁徙运动的一种可能路径。
黄河流域地区非常适合定居,从mobile economic为变为settle economic,经济从采集变为狩猎和畜牧、农业,男人适合狩猎,初期女人的生产能力比男人强。
部分人迁移到长江流域,摩挲人是有部分往南迁徙停留在泸沽湖的人形成的。
摩挲人1972-2007年一共增加4人,是处于比较稳定的人口规模,是母系氏族,结婚的形式:体力的一场考试;母系氏族,可能会有近亲繁殖,群居相互之间需要为所有家人负责,自然的人口控制;对于山林保护非常合理:山林柴林(西游记中的女儿国)。
是一个对外比较封闭的世界。
摩挲人与自然界的互动实质的参照和学习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环境资源经济学的后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摩梭人:/v756099.htm4.复活节岛人经济复活节岛人的故事:人口过度繁殖带来的灭亡。
值得思考的是人类过度的发展会不会使得人类社会走上复活节岛的悲剧。
5.中国在老挝的企业在老挝的橡胶种植补贴,为了获取补贴,在接受检查之后,放火烧山,并没有产生实在的收益。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人物第一讲导论参考资料:1.见教学网:easter island2.百度百科:复活节岛/v55971.htm3.人类迁徙路线和人种的形成(仅供参考)/s/blog_485192470100bok4.html大约在8万年前,地球经历一次冰期,这是距今最大一次。
整个欧压大陆北部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中部和南端则躺大片的沙漠,淡水资源被稀少,气候干燥,植物大都枯死。
这时现代人的祖先被挤压到非洲东部海岸。
另一支生活在欧洲大陆的尼安德特人则由于无法抵御天气的寒冷和食物短缺而被灭绝。
随着人口逐渐增加,食物越来越少,迫使人们寻求新的生活。
由于冰期的原因红海的海平面比现在低约160英尺,站在东非的海岸大约可以看见对岸也门的山头。
所以少数人类的祖先开始试着游过这片浅海,到达了今天的也门。
事实证明也门的食物极为丰富,因为古人类学家在也门的海滩和海底还能找到一些埋在沙砾下的石器工具的化石,可以证明当时人类的却是有一定数量在此生活。
随着人口的增加,这里的食物也变得的稀少。
人们继续沿着海岸线往东走,行进的速度大约每代人2公里,也可以说是向东扩散。
这时期人类还不可能向大陆内部移动。
因为整个大陆仍然被冰层和沙漠覆盖,只有浅海的贝壳和鱼类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
大约在四万年时,全球气候开始变暖,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人类的骸骨被冲进了大海,所以想找到古人类化石证明这一点已经很困难了。
人类的祖先沿着阿拉伯半岛海岸继续前进,走到今天伊拉克境内,偶过短暂的停留,便开始了分道。
一部分人留在此地繁衍,另一支则继续延着海岸前行。
这次分别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这两支人的后代分别进化给不同的人种,而此后的几万年,他们大部分人之间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留在此地和沿途留在阿拉伯半岛海岸的人的后代后来进化成为白种人,他们是白人的祖先。
在气候变暖之后,冰川开始融化,大陆的植物开始茂盛起来,生活在草原和树林的动物也就多起来,足以为古人类北上提供食物。
这支通过阿拉伯半岛逐渐向北移动,进入伊拉克、叙利亚、伊朗,然后向欧洲和中亚移动,他们在若干年后进化成为白人。
进入地中海和里海西面的人成为今天早期欧洲人和西亚人的祖先。
自里海东前进的人一支进入中亚,中国新疆,成为那里的土著居民;进入中亚的一支继续向东北前进,他们穿过西伯利亚,大约在距离今天2.5万年前越过白蛉海峡冰桥进入美州,但这一支并不时今天印第安人的祖先。
根据北美洲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显示在2.5万年前有白人进入该地区,而选择的印第安人则属于东亚人种,因此可推断他们被选择印第安人的祖先取代。
可能还会有很多进入今天的中国境内,他们大约后来被绕道到达这里的另一支人消灭。
留在西伯利亚的白人可能由于人口稀少后来被黄种人取代。
在今天的日本北部生活着一支依阿努人,他们长相和日本人差异极大,属于白色人种。
在此之前,很多学者无法弄明白他们是如何达到东亚的,今天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是最初的白种人的遗留的一支。
在黄种人的祖先到达日本之前他们曾经统治着整个日本岛屿,但是随着黄种人的迁入,他们的竞争能力落后而逐渐被淘汰,赶到北部最荒凉的岛屿,所剩人口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