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
资源科学导论练习题
第1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分)1. 环境问题:2. 环境(狭义上的):3. 资源问题:4. 资源(广义上的):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8分)1. 狭义上的资源指的是()2. 资源问题的根源是()。
3. 自然资源有两个基本的特征,即()、()。
4. 中国政府在分析中国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刚要》中提出了创建()社会,以求缓解资源短缺的影响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1分)1. 资源的短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随着人口数量、科技水平、生产力、人类生活质量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2. 资源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彼此交叉、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
()3. 广义上的资源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离开了人类本身资源则无从谈起。
()4. 环境与资源不同,但它仍然强调有用性。
()5. 我国水资源总量2.8 万亿m3, 水资源可利用量8140亿m3, 仅占水资源总量的29%,人均和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6. 中国天然草原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退化。
()7. 自然资源不具有各种政治属性。
()8. 仅仅有用但不稀缺的空气不能构成资源,只能称之为环境要素。
()9. 占世界人口总数约1/20的美国,消费了几乎1/2的矿产。
()10. 环境是一种公益,它不属于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由全球或某个区域所共有。
(11.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受到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但不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四、简述题(每题5分,共15分)1. 环境的属性。
2. 自然资源的权属制度。
A.占有权是对自然资源实际掌握和控制的权能。
B.使用权是按照自然资源的性能和用途对其加以利用,以满足生活、生产需要的权能。
C.收益权是收取由自然资源产生的新增经济价值的权能;D.处分权是依法对自然资源进行处置,从而决定自然资源命运的权能。
自然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四种权能,既可以与所有权同属一人,也可以与所有权相分离。
资源科学导论
上篇1、资源:狭义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会经济条件下,能过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2、资源的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属性。
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差别,资源的权属与流转的特性。
3、林德曼定律,即“十分之一定律”。
又叫“百分之十定律”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使用的能量均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其余90%的能量因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小部分未被利用。
4、资源科学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规律,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地域分异规律,资源价值与价格规律,区位论原理。
中篇1, 土地资源:是人类发展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综合性自然资源。
它是指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自然特征表现为面积有限,利用永续,位置固定,质量差异。
3,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表现为供给稀缺性,用途多样性,土地价值的增值性以及报酬的递减性。
4,土地资源的分类是科学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
中国目前采用的分类体系主要是三大类:按照土地自然属性进行的分类(土地类型分类),按照土地利用属性进行的土地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按照土地利用功能进行的分类(土地利用功能分类)。
5,土地资源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目的,对土地资源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的过程。
它大致可以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土地经济评价。
6,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是,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较低,耕地退化现象严重,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后备耕地资源缺乏。
水资源1,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可利用的或者可能被利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更新的那部分淡水。
2,水资源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从人类活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循环性与流动性;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多用途性;利弊两重性。
金陵学院资源学导论复习
气候资源1.光能资源(51%的太阳常数)与光能生产潜力光能生产潜力是指在水、土、气、热、肥等其它因素都能充分满足绿色植物生长需求的情况下,由某区域光能资源因素决定的理论最大产量。
(1)光量、光质和光时光量:亦称太阳总辐射,是指太阳辐射的数量和强度。
具体是指在一定时间(年月日、植物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量(焦耳/平方米)。
光质是指太阳辐射的光谱组成及其各波段所含能量。
光时是指光照时间,包括可照时间(日长,太阳升出地平线直到落入地平线地时间)和实照时间(实际观测到的日照时数)(2)光合效应、光形态效应和光周期效应光合效应: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碳水化合物和其它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光形态效应:太阳辐射的不同光谱组成对植物的生命过程与生命特征产生不同的作用。
光周期效应:昼夜光照与黑暗的交替及其对植物发育,特别是开花有显著影响的现象。
(短日性植物:水稻、玉米,长日性植物:麦类、油菜,光期钝感植物:西红柿)3)生理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生理辐射:绿色植物能接受的太阳辐射在0.3~0.75µm之间,这部分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作用的辐射光合有效辐射(PAR):对植物光合作用有益的太阳辐射,即具有光合效应的辐射。
2.热量资源与光温生产潜力(1)衡量热量资源的主要指标在进行农业气候资源分析时,通常将界限温度期间的积温、最冷、最热月均温、无霜期等作为衡量热量资源的主要指标。
3.水分资源与气候生产潜力(1)衡量水分资源的主要指标:降水量、蒸散量、水分盈亏量、水资源1水资源管理(1)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权属管理: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制,同时说明在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即集体所有制。
需水管理:使各类需水指标合理化,以达到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目的。
供水管理:在供水过程中尽量采用各类措施以减少水量在输送过程中的无效消耗。
用水管理:则是在用水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水量浪费。
06 资源学导论第6讲矿产资源ZZ
自 然 资 源 学 概 论
自 然 资 源 学 概 论
我国主要铁矿的分布
自 然 所在省 河北 内蒙古 辽宁 安徽 湖北 海南 四川 资 源 学 铁矿 迁安 白云 鞍山 马鞍山 大冶 石碌 攀枝花 概 名称 鄂博 本溪 论
自 然 资 源 学 概 论
7.2.2 中国矿产资源的分布
自 然 资 源 学 概 论
主要煤矿的分布 主要油气田的分布 主要铁矿的分布 主要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自 然 资 源 学 概 论
自 然 资 源 学 概 论
自 然 资 源 学 概 论
自 然 资 源 学 概 论
我国主要油田的分布
矿产资源的储量管理与价值核算 矿产资源综合分析与政策研究制定 矿产资源规划管理 地质资料汇交管理
7.3.3 矿产资源管理的现状
自 然 资 源 学 概 论
、1 ﭳ管理体制从分散管理转向集中统一管理,从政企合 一到政企分开; 、2 ﭳ矿产资源使用机制从无偿开采转为有偿开采,矿业 权从无偿取得转为有偿取得;
矿产资源主要特性
自 然 资 源 学 概 论
1、耗竭性 2、隐蔽性 3、分布不均衡
4、可变化性
7.1.2 矿产资源的分类
自 然 资 源 矿产资源 学 的分类1 概 论
黑色金属:如铁、锰 金属矿产 有色金属:绝大多数金属 非金属矿产
属 于 非 可 再 生 资 源
金属矿产
自 然 资 源 学 概 论
自 然 资 源 学 概 论
自 然 资 源 学 概 论
资源学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的性质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形成的天然生成物。
•自然物是否被看作资源,取决于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以及人类需求和开发利用能力。
•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还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
自然资源的类型•恒定性资源:按时间尺度来看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储存性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它们不能由自然过程再生,其数量必然存在某种极限。
•可更新资源: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只要利用强度不超过其再生能力,可无限更新的流动性资源。
自然资源的性质•资源的两个本质属性:有用性和稀缺性•在可预见的将来,世界经济发展还不会由于资源可得性的限制而突然停滞。
•尤其发达国家不会造成矿产稀缺问题。
•很多关于世界矿产资源即将枯竭的预言,虽然理论上不无根据,但仅仅是―狼来啦‖式的警告。
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资源价值随人类需求和能力的发展而变化●不可更新资源的耗竭性和可循环利用●可跟新资源的恢复性和重复利用地区性资源稀缺•在国家和区域尺度上,资源稀缺、贫困和饥饿广泛存在•这些问题并非自然资源达到极限,而是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经济秩序不合理、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阶段,自然资源稀缺尤为突出,且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改善。
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资源分布不平衡。
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矿藏和森林,而另一些国家拥有迷人的沙滩和休闲胜地。
•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历史不同。
发达国家长期的资源开发,消耗了优质资源。
现在,他们利用先进技术、雄厚资本和强权政治甚至武力,掠夺其他地区的资源。
•发展中国家却处在以原料生产为主的阶段,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开发,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本和政治支持。
•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差异,造成人均资源消耗大不一样。
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联合行动,造成全球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冲击尤其剧烈。
资源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1、资源:指人类生存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
2、资源的分类:按属性把资源分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类别,其中将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合称为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按圈层特征分为: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自然资源按利用目的分为:农业资源、药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自然资源按特性可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3.人地关系是指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协调人地关系就是处理和协调好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协调人地关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5、人口资源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二章气候资源1、气候资源的概念:是指气候条件中可被利用来产生经济价值的物质和能量,是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气候条件,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
2.气候资源的主要特性:①光、温和水的综合效应②时段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性③在时间上不仅有节律性的周期变化,而且还有异常性④空间分布上的区域差异性⑤非资产性;有价值,无价格3.太阳辐射量:指一定时间内投射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量,亦称为光量,单位焦耳/㎡4.光强: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量,单位为瓦/㎡5.太阳年总辐射量的分布:太阳年总辐射量的大小取决于纬度、海拔高度和云量的多少。
我国太阳能辐射资源丰富,等值线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向西南至青藏高原东侧,将全国分为两大部分,西部地区地势高,干旱少雨,云量少太阳辐射强6.光质是指太阳辐射的光谱成分及其各波段所含能量。
7.光时是指光照时间,包括可照时间和实照时间,即日长和实际观测到的日照时数。
8.日长:表示光合作用时间的长短,即光期。
9.≥0℃期间的积温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地区弄湿季节内的热量资源。
一个地区的≥0℃积温的高低,不仅影响作物种类和品种的选择,而且影响作物的熟制。
10.日平均气温≥10℃是一般喜温作物生长的起始温度,也是喜凉作物积极生长的温度,≥10℃积温具有最重要,最普遍的意义,它是评价一个地区热量资源的基础。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资源的广义概念: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精神上所需求的物质、能量、信息、劳力、资金和技术等“初始投入的”总称。
自然资源: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社会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类通过自身劳动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所提供的物资和精神财富的统称。
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与分类(P3 图1.1)3、资源的特点:①整体性(综合性):指各种资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②层次性:表现在资源的空间范围和构成两个方面;③地区性:指由所在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④适宜性与限制性:某类资源适合于作某种用途的特性称为资源的适宜性;⑤有限性和稀缺性: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表现为资源的稀缺性;⑥可增值性:资源的开发意味着它的价值增长,表现了资源可增值性特点。
4、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2)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3)自然资源是社会劳动的对象。
5、可再生资源:是指可连续而稳定地为人类提供各种所需的物质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相对于人类的自身再生产及人类经济再生产的周期内不能再生的各种地质和半地质资源,这些资源是随着消耗而逐渐减少的,短时期内不能恢复。
6、硬资源:是指主要在量上,或归根结底表现为量上地稀缺性地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是指主要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地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软资源的特点:①软资源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②软资源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③软资源具有共享性。
软资源的作用:1)软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使自然资源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多;主要表现在:①使原先不为人们注意或不明其用途的资源得以利用;②不但降低矿产资源利用的品位界限,使以前难以利用的低品位矿藏获得了工业利用价值;③拓宽了资源利用的深度3)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7、资源科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方法。
资源学复习
5. 土地资源的分类 1. 土地分级、土地分类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土地分级的任务就是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
础上,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出一些等级不同、复杂程 度有别的土地单位,这些土地单位构成一个土地等级系统。
分类必须按一定的层次逐级进行,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 向划分,土地分类则是同一级土地的横向类群归并。
2. 低温冷害类型 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混合型冷害。各种农作物的冷害类型以 延迟型冷害为主,水稻、高梁兼有障碍型冷害。 3. 水资源
1. 水资源的概念及其特性 概念:水资源是指在目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比较容易被人类利用的
补给条件好的那部分淡水量,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 地表、地下淡水水体的动态水量。 特征:循环再生性、时空差异性、厉害两重性、利用多样性、 开发整体性 2. 水资源评价
探明储量: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 采价值的资源藏量。
条件储量:已被查明的,在当前价格水平下以现有采பைடு நூலகம்技术和生产技术来 开采是不经济的。 2. 生存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容限承载能力的概念
生存承载能力:有足够的食物保证生存,但既不能保证所有个体的茁壮成长, 也不能保证种群的最优增长,而且当周围环境稍有变动就有可 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最适承载能力:有充分的营养保证绝大多数个体茁壮成长。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现状水资源供用水情况调 查分析、存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3. 水资源管理
1. 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权属管理,需水管理、供水管理和用水管理,水质管理 2. 中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 基本要求:水量与水质并重、资源和环境管理一体化。 基本目标:
资源学导论要点
2)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脱胎”还是“延续”
脱胎——生态文明完全诞生于现代工业文明,与原 始文明和农业文明没有必然联系,着重比较工业文 明与生态文明的差异。 延续——生态文明涵盖历史的整个阶段,具有人类 从古至今生存繁衍、行为实践的一个绵延不绝的大 背景。
2020/10/2
——“独立”亦或“附属” 4)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类社会的意识主流 5)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行为主导
2020/10/2
1)基本立场——自然本位还是人本位
自然本位 将自然赋予生命,强调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实
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人本位
提倡自然为人所用,强调在促进人(社会)全面发展 的前提下,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因具有不同上述三种文明的“生态化” 的独特性质而有着独立的发展路径。
怎么做? 以生态技术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奠定生态文明
的物质基础; 生活模式以实用满足为原则,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加强环境立法,从中央到地方建成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
度势在必行。
2020/10/2
生态文明的内涵辨析
1)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2)生态文明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基础 3)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生态文明必将成为社会文明的独立部分
资源节约型社会与 生态文明建设
2020/10/2
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
1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2 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 3 资源节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经验 4 资源节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选择
2020/10/2
2020/10/2
12.1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资源学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资源学导论期末复习资料1.全球性自然资源问题1.大气圈――全球的共同资源○2.世界人口趋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3.粮食和农业,○4.生物资源○5.能源与矿物原料○6.水资源短缺○7.海洋和海岸带资源○2.我国自然资源特点–自然资源总量大,类型齐全。
–人均资源量少。
–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
–资源质量不一,潜力可观。
3.我国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粮食安全-----粮食增产受限制1.耕地限制○2.水资源限制○3.化肥投入报酬递减限制○-矿产资源短缺的危机(现状)总量较大且种类比较齐全主要矿产储量占世界的比例较低人均占有量很低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质量差–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承载力一定范围内生境(或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垃圾成灾○2资源退化: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耕地占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荒)漠化、盐碱化;森林面积锐减;草地退化;4.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悲观派(新马尔萨斯主义者)持续地球世界观:地球资源是有限的,无限度的增加生产和消费将会给自然过程加上严重的负担,使空气、土壤、水的更新和自我维护不能正常进行,影响地球对生物多样性的支持。
6.研究对象:单项和整体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及管理等。
7.研究范围:时间维——过去,现在,将来。
空间维——地方,区域,国家,国际,(地球,星际宇宙)论题维——生态,经济,政治,伦理,法律,技术。
8.我国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发展萌芽阶段:20世纪初-新中国成立;起步阶段:建国后开始到七十年代;发展阶段:七十年代末至今。
9.自然资源学的框架结构10.我国自然资源学面临的使命1.资源学科本身的建设2.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论证及研究3.普及宣传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思想4.促进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11.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资源科学导论考点整理.
资源科学导论第一章资源概念资源的广义理解: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精神上所需求的物质、能量、信息、劳力、资金和技术等“初始投入”均可称为资源。
资源的狭义理解:“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
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等。
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的场所(辞海)指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
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林木、草地、矿产和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能、地球物理化学循环机能等(英国大百科全书)自然资源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区别自然资源是针对人类利用而言的;自然环境属于环境的范畴,它是针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系统作为中心而言的外部自然要素的总和。
资源的属性:空间与时间属性、数量与质量的差别(绝对、相对)、权属与流转的特性环境的属性:空间与时间属性、利与害的差别、公益与转移的特性第二章资源科学发展简史资源科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短缺;世界人口增长对地球资源产生的压力。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具有全球性。
世界人口增长对地球资源产生的压力:水分过少和土壤贫瘠成为影响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主要环境限制因素生活水平提高对自然资源产生了更大的压力:资源的消耗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高收入国家对资源的人均消费量远远大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
汽车的发明显著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显著地增加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与对环境的破坏。
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环境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的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干旱区土地严重退化;化肥的广泛使用,在导致全球粮食产量显著增加的同时,其导致的污染也越严重;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资源学导论
资源学导论一、单项选择题1.按照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关系〜自然资源通常可分为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
A、旅游资源B、生物资源C、能源资源D、海洋资源2.太阳辐射能的光量、光质和光时所产生的植物效应分别是,,。
A、光合效应〜光形态效应〜光周期效应B、光合效应〜光周期效应〜光形态效应C、光形态效应〜光合效应〜光周期效应D、光周期效应〜光合效应〜光形态效应3.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的土地潜力评价方案中潜力亚级包括潮湿、排水和洪涝亚级〜根系亚级〜气候亚级和,,。
A、土壤亚级B、侵蚀亚级C、植被亚级D、管理亚级4.生物多样性一般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
A、环境多样性B、景观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D、形态多样性5.下列哪种能源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要地位。
,,A、水能B、煤炭C、石油D、生物质能6.现阶段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包括循环型企业模式、循环型园区模式和A、逆向物流模式B、生态工业模式C、循环型社会阶段D、循环型区域模式7.生物在经受干扰后保持原有功能的能力〜如草类在经过一定程度的啃食后可不断更新生长〜体现的是生物资源的哪种特性,,,A、抵抗性B、缓冲性C、恢复性D、可再生性8.下列资源中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是,,。
A、风能资源B、生物资源C、矿产资源D、森林资源9.以下哪个指标是衡量工业用水水平的主要指标,,A、总用水量B、人均用水量C、重复利用率D、耗水量10.处于土地规划核心地位〜对土地利用起到主导控制作用的土地利用规划类型是,,A、土地利用详细规划B、土地利用专项规划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1.《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评价》中的评价系统分为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资源单元和,,A、土地适宜亚类B、土地质量级C、土地限制型D、土地基本单元12.从循环经济的实践角度〜其发展基本上经历了废弃物回收利用阶段、废弃物/污染防治阶段、生态工业阶段、延伸生产者责任阶段和,,。
资源科学概论 考试重点 复习资料
1、人地关系:环境决定论、人地协调论、人类决定论。
2、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走向综合与交叉。
3、资源科学分为自然资源学和社会资源学。
4、资源地理学:研究资源种类、数量和质量的地域组合特征,空间结构与分布规律,以及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保护和经济评价,最终提出对资源开发的远景估计与战略规划,并从中揭示资源利用与地理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5、资源的特征:1)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最本质的特征)、整体的系统性、地域的差异性、功能的多面性和限制性、可更新新性;2)社会资源:易变性(最大的特征)、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
6、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经济资源与人力资源称为社会资源。
7、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和位置的固定性)、水资源(可循环性、可流动性)、矿产资源(不可更新性和隐含性)、生物资源(可再生性)、气候资源(明显的季节性)。
8、土地资源:它是地球上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地位、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变化,在社会物质生产中起着生产资料的作用。
它具有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土地所有制是土地制度的核心。
9、气候资源:是一种非常活跃的自然资源,其数量和质量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与区域差异,对其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10、水资源: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基本要素。
11、矿产资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人口膨胀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难题。
12、生物资源:生物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物质形式,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起着重要作用。
13、人力资源是社会资源的核心。
人的数量和人的素质14、资本资源:是发展生产的基础和条件,其含量的多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有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15、科学技术资源:即是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性因素,又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最重要的资源。
16、教育资源包括学生资源、教师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
17、人文资源:指狭义的文化资源的概念,即能够为人类利用或再利用并创造价值的文化现象,特别指人类所具有的非物质的精神财富。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2资源可持续利用:充分、合理、节约、高效利用现有资源,不断开发新的替代资源,以保证人类对资源的永续利用,满足当代与后代发展的需要,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一种新型价值观念。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满足后代需求不会构成危害的资源永续利用方式。
3资源存量:存量(stock)是指某一指定的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储备、资产负债的结存数量。
如某年某月某日银行的金库中存有500美元,则银行的存量为500美元。
某年某月某日某一时刻全球的人口数有60亿,则此时全球人口的存量为60亿等。
存量与流量有区别。
流量是指一段时间(period)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它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而存量则是在某一时点上测度的,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
4自然资源流量:5可再生资源: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物质,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以各种形式储存,但可通过不同加工途径而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物料的总称。
具有自我更新、复原的特性,并可持续被利用的一类自然资源。
6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7水资源评价:对某一地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进行定量计算,并分析供需平衡及预测其变化趋势。
在确定水资源的来源、数量、变化范围、保证程度及水质的基础上,评价其可利用及控制的可能性。
8,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水环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专业性水域排放标准的依据之一,环境管理部门还利用它确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许排入多少污染物。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 [名]资源科学概念: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2.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资源系统、资源管理3. 资源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⑴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⑵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平衡机制⑶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与潜力⑷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⑸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⑹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4. 资源科学的研究特点:⑴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区域性⑵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综合性⑶资源系统的全球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国际性⑷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5. 资源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⑴从个体、局部走向一般、整体,日益注重国际合作和全球性问题研究⑵从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区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研究日趋活跃⑶从自然资源评价转向注重社会经济分析,以合理化为内容的资源管理研究正逐步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热点⑷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半定量研究,日益模式化和数量化⑸从常规手段转向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方法和手段日益现代化第2章资源与资源系统1. [名]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自己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2. 资源系统的特征:⑴构成的复杂性⑵内涵的动态性⑶结构的层次性⑷功能的多样性3. [名]自然资源: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4. 自然资源的类型: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5. 自然资源的特点:⑴有限性⑵区域性⑶整体性⑷多用性6. [名]社会资源:指自然资源以外的其他所有资源的总称。
资源学导论第一讲ZZ
源
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
学
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与潜力
概
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
论
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自
然
资
源
1.3 资源科学的
学
研究内容与方法
概
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3.1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
自 然 资 源 学 概 论
学 第一类是作为生产要素,具有“传染扩散”
概 性能地信息和技术类资源。
论 第二类是作为经济活动外部“软环境”附
着于地理空间地区位和市场类资源。
第三类是文化。
软资源的特点
自
然
软资源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
资
源
软资源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
学
概 论
软资源具有共享性
软资源的作用
自 然 1)软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资 2)使自然资源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多 源 主要表现在:① 使原先不为人们注意或不明其用途 学 的资源得以利用②不但降低矿产资源利用的品位 概 界限,使以前难以利用的低品位矿藏获得了工业 论 利用价值③ 拓宽了资源利用的深度
然
途的特性称为资源的适宜性。
资
源
学
多宜性
双宜性
单宜性
不宜性
概
论
资源限制强调资源的不适
宜性与不利因素。
有限性和稀缺性
自
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然
内,资源是有限的。
资
源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
学
的无限性的矛盾表现为资源的
资源科学概论复习
资源科学发展概述1.资源科学:是研究自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2.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资源系统(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资源科学也是研究资源管理的科学。
3. 资源科学的研究内容:A.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B.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理。
C.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与潜力。
D.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E.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F.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放利用中的应用。
4. 资源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A.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B.物质循环原理C.地域分异原理D.因地制宜原理E.自然节律原理F.生态平衡原理G.林德曼定律原理H.最低因子限制律原理I.系统论原理K.价值规律原理5.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新理论支柱A.自然资源生态学理论B.自然资源地理学理论C.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D.自然资源地质学理论6. 资源科学研究的特点A.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区域性B.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综合性C.自然资源的全球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的国际性D.自然资源的复杂性决定了资源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7.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A.资源调查法B.定量研究法C.跨学科综合研究法D.3S技术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8. 资源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A.从个体、局部走向一般、整体,日益注重国际合作和全球性问题研究B.从静态分析走向动态分析,区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研究日趋活跃C.从资源资源评价转向注重社会经济分析,以合理化为内容的资源管理研究正逐步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特点D.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半定量研究,日益模式化和数量化第二章资源与资源系统1.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2 山东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资源学导论 重点 归纳
绪论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3、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环境问题,即生态破坏问题(是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加剧,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和环境污染问题(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排放的有害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改变了原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4、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生态系统受损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学科任务(发展趋势):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人为干扰下生态演替规律;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生态系统管理;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生物与环境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 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7、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生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
每个种适应生境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生态幅就是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性结果的反映。
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9、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对于具体的生物, 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又称阈值), 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 其中包括最适区, 适宜区和高低死亡限(见耐受曲线) 。
自然资源学导论讲义
自然资源学导论讲义一名词解释资源科学:以人与资源关系为对象,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化,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预测,调控,利用和保护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学科。
气候资源:气候条件中可被利用产生经济价值的物质和能量,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气候条件,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
水资源:以自然水为载体的相对于人类生存发展而可为人类利用的物质。
土地资源:在生产上能够满足或即将满足人类当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利用需要的土地。
土地利用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按照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在时间和空间上所作的安排和布局。
生物资源;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既包括作为物种的个体部分,也包括决定个体性状的基因部分和作为生态系统组成的群体部分,是对人类具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总称。
矿产资源:经过一定的地质过程形成的。
赋存于地壳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就其数量和形态而言,在当前或可预见的将来它们能成为经济上可以开采和提取的矿产品。
能源资源: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生物多样性: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包括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它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有时也增加功能多样性)海洋资源:狭义上讲它是指海水中存在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运动如波浪,潮汐等所产生的能量,海水中贮存的热量,海底蕴藏的资源等等。
广义上讲它是除上述物质和能量之外,还把水产资源的加工,海洋上的风,海底地热,乃至于港湾,沟通地球各大陆的海上航运,在海上建设工厂城市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学导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资源的广义概念: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精神上所需求的物质、能量、信息、劳力、资金和技术等“初始投入的”总称。
自然资源: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社会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类通过自身劳动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所提供的物资和精神财富的统称。
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与分类(P3 图1.1)3、资源的特点:①整体性(综合性):指各种资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②层次性:表现在资源的空间范围和构成两个方面;③地区性:指由所在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④适宜性与限制性:某类资源适合于作某种用途的特性称为资源的适宜性;⑤有限性和稀缺性: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表现为资源的稀缺性;⑥可增值性:资源的开发意味着它的价值增长,表现了资源可增值性特点。
4、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2)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3)自然资源是社会劳动的对象。
5、可再生资源:是指可连续而稳定地为人类提供各种所需的物质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相对于人类的自身再生产及人类经济再生产的周期内不能再生的各种地质和半地质资源,这些资源是随着消耗而逐渐减少的,短时期内不能恢复。
6、硬资源:是指主要在量上,或归根结底表现为量上地稀缺性地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是指主要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地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软资源的特点:①软资源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②软资源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③软资源具有共享性。
软资源的作用:1)软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使自然资源的品种、数量不断增多;主要表现在:①使原先不为人们注意或不明其用途的资源得以利用;②不但降低矿产资源利用的品位界限,使以前难以利用的低品位矿藏获得了工业利用价值;③拓宽了资源利用的深度3)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7、资源科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方法。
1)对象:资源科学是以人与资源关系为对象,研究资源形成、演化、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预测、调控、利用和保护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科学。
2)主要研究方法:传统的研究方法、资源的遥感调查、资源数据库、资源信息系统、投入产出分析法、系统分析法3)任务:①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②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理;③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④研究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与潜力;⑤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⑥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⑦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
4)理论基础:①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②物质循环原理;③地域分异规律原理;④因地制宜原理;⑤自然节律原理;⑥生态平衡原理;⑦林德曼定律原理;⑧最低因子限制原理;⑨系统论原理;⑩价值规律原理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区域增长极理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思考:地域分异规律是什么?它如何影响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纬度地带性: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引起的,如太阳辐射吸收量经度地带性:大地构造和大地形引起的地域分异,如降水分布垂直地带性:山地高度引起的地方性分异: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下水埋深不同引起的第二章气候资源1、气候:是指某一个地区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往往是由某一地区的大气环流、地面特征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2、气候资源:是指气候条件中可被利用来产生经济价值的物质和能量,是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气候条件,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
气候资源的主要特性:1)光、温和水的综合效应; 2)时段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性;3)时间上的节律性与波动性; 4)空间上的区域差异性3、光能资源:又称太阳辐射资源,主要是指被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
4、光质与光形态效应1)光质:是指太阳辐射的光谱组成及其各波段所含能量。
2)光形态效应:是指太阳辐射的不同光谱组成对植物的生命过程与生命特征产生不同的作用。
5、生理辐射:绿色植物能接受的太阳辐射在0.3~0.75μm之间,这部分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作用的辐射,称为生理辐射。
6、光合有效辐射:对植物光合作用有益的太阳辐射,即具有光合效应的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
7、光周期效应:昼夜光照与黑暗的交替及其对植物发育,特别是开花有显著影响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光周期效应。
8、光能生产潜力:是指在水、土、气、热、肥等其它因素都能充分满足绿色植物生长需求的情况下,由某区域光能资源因素决定的理论最大产量。
9、≥0℃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后,农耕活动开始,喜凉耐寒植物开始萌动生长,此期间内的热量资源不仅影响作物品种选择,而且影响熟制。
10、无霜期:地面温度≤0℃时,大多喜温植物将受到霜冻危害,所以将地面最低温度>0℃的日数(无霜期)衡量作物大田生长时期的长短。
11、中国气候区划:国家气象局按照≥10℃活动积温及其天数、最冷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等指标,将中国划分为9个气候带和青藏高原气候区。
(具体看PPT)12、光温生产潜力:是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水分、二氧化碳供应充分,其他环境条件完全适宜的情况下,理想群体在当地光、温资源下,能达到的最高产量。
13、水分资源:包括大气降水、土壤水和地表水、地下水。
14、年降水量与植被类型和作物分布的关系1)降水年内分配表明作物各生长阶段的水分供应情况,水热同季有利于农业生产,但过于集中会引起洪涝灾害。
2)降水年际变化表示水分供应的稳定程度,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特别是日均温≥0℃和≥10℃期间的降水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
15、蒸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总耗水量应包括植物蒸腾和株间蒸发两部分,合称为蒸散。
16、水分盈亏量:同一地区同一时段的降水量与最大蒸散量之差。
17、气候生产潜力:是指其它环境因素和作物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时,在当地实际光、热、水气候因素作用下,单位面积内农作物达到的最高产量。
18、风能资源:是指能为人类利用的近地面风。
影响因素:1)受地形影响很大,加之形成风的环流条件各异,风能资源地区差异很大。
2)沿海及岛屿地区,风能资源比较丰富且稳定,如荷兰、埃及、中国沿海省份等;3)环流系统交汇地区,有较大的气压梯度,产生丰富的风能资源,但不稳定,与环流系统的强度、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如我国西北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副极地低压的交汇地区;4)单一稳定的环流系统控制区或山谷盆地区,是风能资源匮乏区,如副热带高压控制区、我国四川盆地等19、气候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旱涝:是指在降水量显著减少或降水过多、强度过大的情况下,由于未能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力,或无力抵御,从而危害正常的生产生活的缺水或多水的灾害。
2)低温冷害:是指农作物生育期间,在重要阶段的气温比要求的偏低(但仍在0℃以上),引起农作物生育期延迟,或使生长器官的生理机能受到损害,造成农作物减产。
3)霜冻:是指土壤或植物株冠附近的气温降至0℃以下,体内水分发生冻结,代谢过程遭到破坏,细胞被冰块挤压所造成的危害。
4)冰雹:直径为5mm至100mm的落向地面的冰球或冰块叫雹。
直径小于5mm的小冰雹又称冻雨或冰丸。
5)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灾害性天气。
20、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1)合理利用气候资源;2)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提高防御灾害性天气的能力;3)人工调控和改善农田小气候;4)狠抓污染防治,搞好环保建设。
第三章水资源1、水资源:是指在目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比较容易被人类利用的补给条件好的那部分淡水量,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地下淡水水体的动态水量。
2、对水资源概念的理解应该形成以下几方面的认识:①水资源是相对于人类需求有效用的,而且具有多用途性,对水资源的利用应做到一水多用的综合利用;②水资源是相对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可控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变化会引起水资源内涵的变化;③水资源利用是以不引起水量枯竭和水质恶化为前提的,即必须维护水资源的再生性;④水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具备了资产的特性,水权水市场的建立是现代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3、水资源的特性:有效性、可控性、再生性4、以鄱阳湖为例说明水利工程的利害两重性。
以鄱阳湖为例,有关研究表明,三峡建坝之后,将对鄱阳湖的水情、动植物栖息环境等产生影响。
汛期可减少洪水下泄量5000~7000m3/s,使湖面水位下降0.8~1.3米,从而缓解鄱阳湖的洪涝危害。
(水利)10月份下泄量的减少将加速鄱阳湖的退水过程,使相应高程的湖滩提前出露,减少了湖泊的淤积量。
(水利)1~4月份泄流量的增加可使湖口附近的淤积量增加,造成入江过水断面的进一步缩小。
(水害)减少在江湖之间作半洄游的青、草、鲢、鳙等鱼类的产卵场,使其产卵条件恶化,进入鄱阳湖的鱼苗就会大量减少。
(水害)各种珍禽良好的栖息地将受到破坏或面积大量减少,导致珍禽向其它地区转移,寻找新的栖息地,不利于珍禽的保护。
(水害)5、中国水资源特征:①时程分配不均,年际年内变化显著;②空间分布不均,水土匹配矛盾突出;③天然水质差异明显,河流含沙量大;6、中国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1)水资源开发程度大,农业用水比重高,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量增长显著;2)水资源紧缺与浪费并重;3)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环境受损;4)地下水开采过量、环境地质问题突出;5)水环境污染严重;6)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7、水危机产生的原因1)自然条件的影响:①淡水在地球上分布不均;②气候变化的影响2)城市与工业区集中发展①世界人口趋向于集中在地球较小部分的城镇和城市:41.6%人口集中于占0.3的土地面积的城镇;②城市及其周围大量建设工业区,集中用水量很大,超过当地水资源的供水能力。
8、水体污染: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和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9、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发展的危害;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与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10、水资源评价:是指对于水资源的源头、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其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