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灾害预警的分析维度及集成框架

合集下载

城市灾害评估及综合防灾能力分析

城市灾害评估及综合防灾能力分析

城市灾害评估及综合防灾能力分析摘要:当今世界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十分不利的隐患。

这里从城市综合防灾的发展现状、城市防灾基本内容、城市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城市抗灾能力分析、城市综合防灾信息系统这几个方面对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做了简单概述,简要分析了城市综合防灾的意义与作用,对加深人们的城市综合防灾意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城市;综合防灾;灾害评价;防灾信息系统1.引言随着人类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世界各国工业化显著提高,城市化的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人类的居住分布在城市越来越密集,以发达城市为中心形成了无数的环形城市圈。

这样的人口密度分布虽然可以让大城市的经济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但却把各种城市灾害的影响成倍放大。

现代城市事故与灾害的发生概率与规模呈现出增长趋势,以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为例,由于城市交通发达的缘故,疫情的传播速度比之前的疾病传播更快,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发展现状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了《国家地震减灾法》。

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1990至2000年期间的十年定为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这标志着国际灾害防治研究工作进入全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项目,在典型城市开展大规模防灾减灾项目和研究、地震减灾规划专题研究和城市综合减灾工程研究。

随着灾害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灾害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不断与相关学科交流和融合,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等多种新技术应用于灾难研究。

随着经济科技发展,我国国力逐渐强盛,对城市灾害的防治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目前为止,我国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研究工作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备成熟的综合体系,有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对于单项灾害种类的防灾减灾规划相对突出,但是综合性的灾害预防管理系统仍存在缺陷,防灾内容稍显不足。

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2023年度

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2023年度

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2023年度1. 背景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是一项关键的研究,旨在评估社区在面对灾害时的抵御能力和应对能力。

本文档旨在提供对2023年度社区灾害脆弱性的分析结果,并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应对方案提供依据。

2.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为了进行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1. 收集社区基本信息:我们调查了社区的人口统计数据、社会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情况等基本信息。

2. 灾害历史数据:我们收集了社区在过去几年里发生的不同类型的灾害事件的数据。

3. 脆弱性指标分析:基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计算了社区的脆弱性指标,包括社区的物质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

4. 风险评估:结合社区的脆弱性指标和历史灾害数据,我们对2023年社区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评估。

3. 结果和发现根据我们的分析,以下是我们得出的一些主要结果和发现:1. 社区的整体脆弱性水平:根据计算出的脆弱性指标,社区的整体脆弱性水平为中等水平。

这表明社区在面对灾害时具有一定的抵御和应对能力,但仍存在提升的空间。

2. 物质脆弱性:社区的物质脆弱性指标较高,主要源于基础设施的老化和缺乏维护。

改善基础设施的情况将有助于提高社区的物质脆弱性。

3. 经济脆弱性:社区的经济脆弱性指标相对较低,这表明社区具有一定程度的经济韧性,能够较快恢复和重建。

然而,提高社区的经济多样性和稳定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4. 社会脆弱性:社区的社会脆弱性指标表现一般。

社区的社会资本、社会联结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

4. 政策建议基于我们的分析结果,我们向社区提供以下政策建议以提高2023年社区的灾害韧性:1. 基础设施改善:加强对社区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以降低物质脆弱性。

2. 经济多样性和稳定性:鼓励社区发展多元化的经济产业,提高经济韧性和抵御能力。

3. 社会资本建设:加强社区内部与社区外部的社会联结,建立更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社会脆弱性的应对能力。

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

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
模型精度与可靠性
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是影响预警准确性的关键因素。目前评估模型仍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需要 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预警传播与覆盖
预警信息的传播和覆盖是灾害风险评估预警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快速、准确地传递预警信息,提高预警 覆盖面,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技术发展与展望
农业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
农业灾害风险评估
对农业生产中可能面临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气象灾 害、生物灾害等。评估内容包括灾害对农作物生长、产量 等方面的影响。
预警信息发布
根据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农民采 取应对措施。预警信息应包括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影响 范围和应对措施等内容。
农业保险与救助
02 03
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包括监测、预测、预警发布等环节。通过实时监 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灾害征兆,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市民采取应对 措施。
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预案应包括应急组织、救 援队伍、物资储备、救援措施等内容,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 地开展救援工作。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灾害风险不仅涉及自然环境,还 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未来 需要加强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的 评估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 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灾害预警系统是一种预防和应对灾害 的机制,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对可 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警,以减少人员 伤亡和财产损失。
预警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及时、准 确的信息,帮助决策者和公众采取适 当的行动来应对灾害。
预警系统组成

《2024年从应急到减灾_北京市社区灾害风险应对机制分析》范文

《2024年从应急到减灾_北京市社区灾害风险应对机制分析》范文

《从应急到减灾_北京市社区灾害风险应对机制分析》篇一从应急到减灾_北京市社区灾害风险应对机制分析一、引言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的挑战,城市的应急管理和减灾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其社区灾害风险应对机制不仅关系到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展现了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综合治理能力和社会责任。

本文将从应急到减灾的角度,对北京市社区灾害风险应对机制进行分析。

二、北京市社区灾害风险现状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灾害风险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例如,城市内涝、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频发,给社区安全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三、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与优化1.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北京市各级政府和社区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应急预案,包括灾害预警、应急响应、救援救灾、恢复重建等方面。

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北京市组建了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医疗、救援等各方面力量。

同时,还积极开展社会动员,鼓励市民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3. 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北京市建立了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

四、减灾策略的推进与实践1. 提升社区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活动,提高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例如,加强排水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加强房屋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

3. 推进科技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灾害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提高减灾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五、社区灾害风险应对机制的挑战与对策1. 挑战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灾害风险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给应急管理和减灾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2. 对策(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应急管理和减灾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灾害预测与预警的模型实现及应用研究

灾害预测与预警的模型实现及应用研究

灾害预测与预警的模型实现及应用研究一、前言自古以来,灾害就是人类生存不可避免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于预防灾害、减轻损失的迫切需求也越来越大。

行业专业技术的提升也为灾害预测与预警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技术。

二、灾害预测与预警的基本概念1.灾害预测灾害预测是指通过观测和研究自然现象,提前预知灾害发生时间、范围、强度和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信息,为灾害应对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

例如气象部门使用气象探测设备观测气象变化,预测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可能发生时间和程度,并加强预警和宣传措施,提高居民应急意识和减轻灾害损失。

2.灾害预警灾害预警是指系统、准确、及时地发布预测的灾害信息,以便受威胁的个人、社区和政府有充分的时间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例如当地政府发布台风、洪灾、地震等灾害预警信息,提前特别提醒或通知观察人员和车辆等避风和逃避灾难的措施。

三、灾害预测与预警模型的构建1.影响因素分析灾害预测与预警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其特征和规律。

例如地震灾害预测与预警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地震监测指标、历史地震数据等因素;暴雨灾害预测与预警需要考虑天气模型、气象监测数据、地形和土地利用等因素。

2.模型选择灾害预测与预警需要选择合理的模型,根据预测与预警的目标和需求,建立合理、准确、高效的模型。

例如,地震灾害预测与预警可采用震源机制、地球物理场、地貌结构等因素建立复合模型;暴雨灾害预测与预警可采用天气预测模型、径流途径分析模型等建模。

3.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是建立灾害预测与预警模型的基础,需要采集和整理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

例如地震灾害需要对地震监测设备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以建立完整的地震预警模型。

四、灾害预测与预警模型的应用1.高效警报系统的建立创建高效的警报系统对于减轻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例如,对于防止地震灾害造成损失,需要建立严谨的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网络和短信等方式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同时加强各类应急设备和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社区防灾工作的风险评估总结

社区防灾工作的风险评估总结

社区防灾工作的风险评估总结概述:社区防灾工作是确保社区居民的安全和生计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对社区防灾工作的风险评估进行总结。

通过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社区防灾工作的回顾与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风险与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升社区的灾害防御能力。

一、风险评估方法在社区防灾工作的风险评估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事件树分析(ETA)和风险矩阵分析。

ETA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于不同的灾害情景,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事件树,从而分析事件的发生概率、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风险矩阵分析则对各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和排序,以帮助我们确定哪些风险需要优先处理。

二、风险评估结果通过对社区防灾工作的风险评估,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主要风险:1.自然灾害风险:社区位于地震和水灾高发区域,地震和洪水是我们最主要的自然灾害风险。

此外,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也密切相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2.基础设施脆弱性风险:社区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供水系统等,存在老化和损坏的情况。

在灾害发生时,这些脆弱性会对社区的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3.社区居民意识和准备性风险:社区居民对灾害风险的意识和准备程度不足,缺乏相应的应急手册和教育培训。

这会降低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改进措施为了解决以上风险,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提高基础设施的韧性和适应性:加强基础设施的监测、维护和更新,确保其在灾害事件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同时,应该加强储备物资的储备和维护,以应对紧急情况。

2.加强社区居民防灾意识和准备性培训:制定并实施社区居民的防灾手册和教育培训计划,提高社区居民的灾害防御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组织模拟演练,确保居民了解相应行动步骤。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沟通:加强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救援队伍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与沟通,分享经验和信息,增加资源和知识的共享。

同时,建立社区灾害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向居民提供重要灾害信息。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空间分析与规划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空间分析与规划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空间分析与规划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且造成严重破坏。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防灾预警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空间分析与规划的角度探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建设。

1. 空间分析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应用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地质结构、气候等。

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可以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从而确定潜在的灾害风险区域。

通过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收集、处理和分析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数据,如地质地形图、降雨量数据等,为灾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2. 规划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作用规划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可以基于潜在的灾害风险区域进行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在高风险地区的建设,从根本上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其次,规划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防灾措施,提高预警效率和应对能力。

另外,规划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预警信息的准确、及时传达。

3.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空间分析与规划实践在实际应用中,空间分析和规划的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支持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建设。

以山体滑坡为例,可以通过对地表形态、土地利用、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分析,绘制出潜在滑坡危险区域图,为防灾规划提供科学支持。

同时,结合地震监测数据和雨量监测数据,进行灾害预警模型的构建,提前预测滑坡的可能发生时间和范围,为人们撤离提供有力依据。

4.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挑战与展望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是建立科学预警模型的基础,如何获取可靠的数据仍然是一个难题。

其次,地质灾害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同时,预警信息的传达和应对措施的有效性也需要不断改进。

未来,随着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空间分析与规划将更加精确和高效。

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2023年度

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2023年度

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2023年度背景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是评估社区在面临各种灾害时的抵御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过程。

本文旨在对2023年度社区灾害脆弱性进行分析,为社区提供相关决策和规划的依据。

方法1. 数据收集:收集2023年度社区的各类灾害数据,包括灾害类型、频率和影响程度等信息。

2. 脆弱性评估:基于收集的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对社区的脆弱性进行评估。

定量分析可以使用统计指标和模型,如灾害发生率、灾害损失比例等;定性分析可以采用专家评分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社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基础设施状况等进行评估。

3. 结果呈现:将评估结果以图表和文字形式进行呈现,清晰地展示社区在各类灾害中的脆弱性变化和差异性。

结果2023年度社区灾害脆弱性的分析结果如下:1. 灾害类型:整合各类灾害数据,分析社区所面临的主要灾害类型,并对其频率和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和评估。

2. 脆弱性指标:采用多个脆弱性指标,如社区贫困率、基础设施脆弱性、社会资本等,综合评估社区的整体脆弱性水平。

3. 影响因素:分析社区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理条件、气候变化、经济条件等,以更好地了解社区的脆弱性形成机制。

4. 社区间差异:对不同社区的脆弱性进行比较,找出脆弱性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社区间的资源分配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结论与建议基于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在灾害预警和响应方面,应加强社区居民的意识和培训,提高其抵御灾害的能力。

2. 加强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提高其抗震、抗洪等灾害的能力。

3. 加强社区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面临的灾害挑战。

4. 集中资源支持脆弱性较高的社区,降低其在灾害中的风险和损失。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方法研究[J]. 灾害学报, 2022, 26(1): 1-10.[2] 王五, 钱六. 社区灾害脆弱性评估与规划[J]. 灾害管理与减灾, 2021, 10(2): 50-60.。

灾害风险分析

灾害风险分析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总结词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对气象灾害可能造 成的损失和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气象灾害防范提供科学依 据。
VS
详细描述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需要考虑气象条件、地 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以及可能 受灾的对象和区域。评估结果可以为气象 灾害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如制定应 急预案、确定气象灾害设防标准等。同时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还可以为灾害保险和 灾害补偿提供依据。
风险指数法
总结词
风险指数法是一种基于灾害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的灾害风 险评估方法。
详细描述
通过构建灾害风险指数,综合考虑灾害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 脆弱性,评估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这种方法简单直 观,适用于快速评估灾害风险。
情景分析法
总结词
情景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未来灾害情景构建的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灾害风险分析
• 灾害风险概述 • 灾害风险分析方法 • 灾害风险评估实践 • 灾害风险管理策略 • 灾害风险沟通与教育 • 灾害风险研究展望
目录
Part
01
灾害风险概述
灾害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损 失的现象。
分类
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人 为灾害包括交通事故、火灾、核事故等。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灾害风险的实时监测、预警和 评估。
多学科交叉融合
加强地理学、气象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从 多维度研究灾害风险的成因和影响。
实验与模拟技术研究
发展灾害风险实验和模拟技术,深入揭示灾害发生、发展和演化机 理。

灾害管理分析框架-能力与脆弱性分析(PCVA)

灾害管理分析框架-能力与脆弱性分析(PCVA)

灾害管理分析框架——参与式能力与脆弱性分析(PCVA)
物质/环境层面:生态与自然环境是否安全、是否会增加灾害发生的可能?有哪些公共设施可以抵挡潜在危险?建筑是否牢固?有无紧急避险通道及通道是否有利于灾害发生时疏散?有无建立避难及救助场所?有无防疫人士、是否建立防疫点、防疫点是否能发挥作用等等
生产/生活层面;生产方式是否会增加环境的脆弱?哪些生产方式可能会诱发更大的脆弱性?种植及畜牧模式能不能抵御灾害?针对具体的潜在危险,产业结构是否太过单一?有哪些生活习惯应对潜在危险时风险很大或者可以预防灾害发生等。

社会/组织层面:社会内在关联度、互助程度如何?社会诚信度如何?社会/社区公益组织的数量及人民的参与度如何?社会/社区内部合作程度如何?社会/社区有无组织机制保证相关减防灾工作的落实?各社区有无专人协调减防灾工作?各社区有无能人可以处理好减、防灾工作、并且他们的经验可以在社区得到有效的传递?社区与外界的联络渠道是否建立并能保持畅通?社区有无建立预警机制并作好分工等?
态度/意识层面:社会/社区成员是否认为灾害是是无法避免的?各个具体社区的传统是否对灾害采取顺从、消极的态度?社会成员是否有减防灾意识?是否希望通过积极的行动,进行减灾、备灾等。

政策/行政层面:当地政府的发展计划对减、防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地方政策对环保、防疫等的重视程度及与社区的联结?地方政府在其它地方(如水源上游)的发展行动对本地会有什么影响,哪些内容会增加社区的抗灾能力、哪些活动会增加脆弱性?地方政府对当地社区的减防灾是否重视等。

防灾安全预警框架

防灾安全预警框架

防灾安全预警框架1. 背景随着灾害频发和严重性加剧,建立一个可靠的防灾安全预警框架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防灾安全预警框架,以帮助组织和个人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

2. 框架概述本防灾安全预警框架基于以下三个主要步骤:步骤一:灾害风险评估在此步骤中,我们将评估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的风险程度。

这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灾害数据、地理信息、气象数据等来完成。

评估结果将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灾害的潜在威胁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步骤二:预警系统建立基于步骤一的风险评估结果,我们将建立一个有效的预警系统。

该系统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收集和监测:建立灾害监测网络,收集实时的气象、地质和环境数据。

- 预警标准设定:制定一套明确的预警标准,用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判断是否发出预警。

- 预警信息传递:建立快速、可靠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相关利益相关方。

- 预警响应能力:组织培训和演练,提高灾害预警响应能力。

步骤三:应急响应与减灾措施一旦预警系统发出预警,我们需要迅速采取应急响应措施,并实施减灾措施。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应急响应计划: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包括组织和个人在灾害发生时应采取的具体行动。

- 资源准备:确保足够的人力、物资和设备储备,以支持应急响应工作。

- 协调与合作:加强不同机构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灾害。

- 减灾措施:制定和实施减灾措施,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3. 实施建议为了成功实施防灾安全预警框架,以下是一些建议:- 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

- 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如无人机、遥感和人工智能等,提高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

- 定期评估和更新预警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灾害风险和技术发展。

- 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高,提高灾害预警的响应率和减灾意识。

4. 结论本文提出的防灾安全预警框架将为组织和个人制定有效的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计划提供指导。

灾害社会学中的城市社区应灾能力研究

灾害社会学中的城市社区应灾能力研究

灾害社会学中的城市社区应灾能力研究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给中国的社会学者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场,使得多年的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探寻有了用武之地,社会资本、社会脆弱性、社会支持、社区抗逆力、社会生态韧性、永续社区等一系列视角得以融入灾区重建中,社会学家终于为灾害社会学的应用性找到了展现的平台。

在由社会、社区和家庭三个层面构成的社会应灾体系中,社区处于“上传下达”的枢纽位置。

社区可看作灾害应对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应灾单位和关键行动者,在此基础上考察影响其灾害应对能力的因素。

一、社区脆弱性的内涵社区脆弱性即社区在外界威胁作用下,因自身的某些敏感性或弱点而可能存有的易损性或易受攻击性。

易受攻击程度、敏感程度、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这几个方面是评判一个地区对某种突发事件脆弱性的主要指标。

易受攻击程度是指容易遭受攻击的程度;敏感程度是指遭受攻击后造成损害的严重程度,一般是指遭受攻击单位功能的重要程度;应对能力是指应对灾害或者事件的设施防备情况;恢复能力是指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

相同的灾害体对于不同的承载体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同的,而相同的承载体面对不同的灾害体所遭受的损失也是不同的,因此当一个社区在面临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时,要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或者灾害体对社区脆弱性进行分析。

二、社区应灾能力關注社区应灾能力的三个主要维度,即信息传播能力、社会支持提供能力和社区公共物品供给能力如何受到社区社会脆弱性变量和社区治理机制的影响同样十分重要。

1、灾害信息传播能力。

首先,社区在灾害信息(包括灾害预警信息、应灾知识、紧急撤离信息、灾后援助信息等)的“下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区在上述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扮演着“最后一公里”的角色。

其次,社区在灾害信息(包括灾区居民需求信息、社会公众对政府灾害治理的评价、建议等反馈信息)的“上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灾害冲击力和社区社会脆弱性差异,不同社区在灾后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准确收集这些差异性信息对于提高外部援助者(包括政府、社会组织等)更好地配置援助资源,提高援助的匹配程度非常重要。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综合防灾体系建设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综合防灾体系建设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综合防灾体系建设自然灾害是我们无法预测和控制的,但我们可以通过风险评估和综合防灾体系建设来减轻其损失。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在面临自然灾害威胁时,确定其可能性和对人类、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影响的过程。

综合防灾体系建设则是通过整合各种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措施,提高社会的抗灾能力。

一、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

它需要考虑自然灾害的潜在影响、暴露的程度和脆弱性等因素。

例如,在地震风险评估中,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是重要的评估指标。

暴露的程度指的是人口、建筑物、基础设施等暴露在地震危险区域内的程度。

脆弱性则是指暴露在地震危险区域内的人口和财产对地震的抵抗能力。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还需要考虑未来的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

因此,风险评估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以更准确地预测灾害的可能性和影响。

二、综合防灾体系建设综合防灾体系建设是为了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它包括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等各个环节。

预防是指通过限制暴露度和提高抵抗能力来降低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和影响。

例如,在防洪工程中,可以修建堤坝、护岸等结构来减少洪水对居民和农田的侵袭。

在防震工程中,可以加固建筑物、制定抗震建筑标准等来提高人们在地震中的生存能力。

预警是在自然灾害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时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以便采取适当的行动。

传统的自然灾害预警包括地震预警、气象预警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来提供更快、更准确的预警信息。

应急响应是在灾害发生后立即采取的紧急措施,以减少伤亡和损失。

它包括疏散人员、救援被困者、提供医疗援助、提供应急物资等。

有效的应急响应需要各级政府、民众和志愿组织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协调。

灾后恢复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活动。

它包括重建损坏的基础设施、恢复生计、提供心理支持等。

防灾减灾规划中的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防灾减灾规划中的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防灾减灾规划中的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构建灾害风险评估是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它可以帮助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灾害发生前做出及时且有效的应对措施。

为了构建一个可靠且符合实际的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在进行模型构建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并明确灾害风险评估的概念、目的和流程。

灾害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自然灾害相关的危险性、脆弱性和暴露性等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可能发生的灾害及其对人类、财产和环境的潜在损失。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灾害的性质和规模,为制定灾害风险管理措施和应急响应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构建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时,需要整合多个要素,包括但不限于灾害类型、灾害受影响的区域、物理、环境、社会和经济系统等情况。

以下是一个基于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构建的一般流程:步骤一:灾害风险背景调研在模型构建之前,首先需要对研究区域的灾害风险背景进行调研。

这包括了对历史灾害事件的分析,收集相关的地理、气象、环境和社会经济数据,了解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气候特点,人口分布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

步骤二:灾害风险评估指标确定在灾害风险评估中,需要确定一系列评估指标来评估灾害的危险性、脆弱性和暴露性。

例如,对于危险性评估,可以使用历史灾害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分析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对于脆弱性评估,可以考虑建筑物结构、基础设施状况、人口密度等因素。

对于暴露性评估,可以考虑灾害影响的区域范围和人口密度等因素。

步骤三: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基于以上确定的评估指标,可以使用数学公式、统计模型或者模拟方法来建立一个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常用的方法包括蒙特卡洛模拟、概率统计、多元回归分析等。

步骤四:数据采集和处理在模型构建中,必然需要大量的地理、气象、环境和社会经济数据。

因此,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是模型构建的基础。

在选择数据源时,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进行必要的数据预处理,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步骤五:模型验证和修正模型的验证是确保模型准确性的关键步骤。

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系统设计

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系统设计

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系统设计灾害频发,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灾害带来的危害,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系统架构、数据采集与处理、预警机制和实施措施等方面,探讨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系统的设计。

首先,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系统的架构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风险评估和预警发布等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主要负责获取各类灾害相关数据,包括气象数据、地质数据、人口分布等;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以便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模块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潜在灾害风险进行定量评估;预警发布模块将评估结果转化为预警信息,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

其次,数据采集与处理是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

数据采集需要涵盖多个领域的信息,如气象数据、地质数据、人口分布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现有的监测系统、传感器网络、卫星遥感等手段获取。

数据处理方面,可以采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模型训练,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评估灾害风险。

第三,灾害风险预警机制需要基于有效的模型和算法。

一方面,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可以构建适用于不同类型灾害的预测模型,如台风路径预测模型、地震震级预测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基于统计方法、物理模型以及机器学习等技术构建。

另一方面,基于潜在风险的评估结果,可以设置不同的预警等级和触发条件,以便在风险程度上升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最后,在实施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系统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多维度的数据共享与交流机制,不同部门之间应开展有效的数据共享和交流,以便全面评估灾害风险。

其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救援预案,包括应急人员的组织与培训、物资储备与管理等方面,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展开救援工作。

此外,还需进行定期的系统检测与更新,保持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系统的设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合理的架构设计、有效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科学的预警机制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可以提高灾害防范和救援的效率,最大程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综合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综合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综合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建设现代社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甚至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各国都在不断研究和发展综合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本文将从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两方面进行探讨。

1.系统设计综合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是一个涉及众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其设计需要兼顾技术与实践的需求,注重高效、精准的承接数据与信息,同时又要保证系统的智能化与便捷性。

首先,系统设计者需要着重考虑数据采集的方式。

现在,我们已有了大量的观测站、卫星、测绘、数学模型等手段产生了大量、高精度、多样化的数据,而系统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数据从而实现对自然灾害的预警工作。

数据包括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现象的相关监测数据,以及社会及气象等数据,系统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数据采集、处理与共享模块,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至系统中心,便于后续的处理和分析。

其次,系统需要一个完整的信息处理与分析模块,能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发现可能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和迹象,并提前发出警示。

此外,处理与分析模块也是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后进行信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布、信息保留的重要环节。

最后,系统的设计者需要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易用的界面和操作盘,以便他们快捷地获取系统中的信息和数据。

同时,系统必须满足实时预警、准确展示的要求,使预警信息和防御措施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用户,避免由于信息的延迟,导致人民的安全和财产遭受破坏。

2.系统建设系统的建设是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

系统建设需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硬件设备的选购、系统软件的编写、人员培养等。

首先,硬件设备的建设需要选购业内领先的技术,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硬件设备包括系统主机、服务器、存储设备、通讯设备、传感器以及其他辅助设备等。

同时,硬件设备的选择还需要考虑与系统软件的兼容性。

其次,系统的软件编写需要具备高度的技术水平和经验。

在编写软件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具备多种相应的功能,如:数据采集、处理、传输、统计分析、实时预警、人工干预等,并且兼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

灾害风险管理的多层次框架研究

灾害风险管理的多层次框架研究

灾害风险管理的多层次框架研究在当今社会,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日益加剧,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从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到人为灾害如工业事故、恐怖袭击等,各种类型的灾害都可能在瞬间打破我们生活的平静。

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灾害风险管理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框架不仅需要涵盖灾害的预防、应对和恢复等各个阶段,还需要从多个层次进行考虑,以确保全面、系统地应对灾害风险。

一、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灾害风险管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来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它不仅仅是在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更是在灾害发生前的预防和准备,以及灾害发生后的恢复和重建。

灾害风险通常由灾害的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三个因素共同决定。

危险性指的是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强度;暴露性指的是人员、财产等处于危险区域的程度;脆弱性则指的是人员、财产等在灾害面前的易损程度。

通过对这三个因素的分析和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二、灾害风险管理的多层次框架(一)个人层面在灾害风险管理中,个人是最基本的单元。

个人需要提高自身的灾害风险意识,了解常见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方法。

例如,在家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水、药品和手电筒等;制定家庭应急预案,明确在灾害发生时家庭成员的行动和集合地点;参加社区组织的灾害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自身的应急技能。

(二)社区层面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层面。

社区需要建立健全的灾害管理机制,包括成立灾害管理小组、制定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进行应急演练等。

同时,社区还需要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社区的抗灾能力。

例如,建设排水系统,以减少洪水的影响;加固建筑物,提高其抗震能力等。

(三)企业层面企业在灾害风险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企业需要评估自身的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确保员工的安全和企业的正常运营。

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一张图

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一张图

自然灾害的发生时我们无法预料的,所以我们只能在他发生时,做到减小生命财产的损失。

这就需要一整套应急通信和救援系统,可以对灾情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业务可以从灾害维、行业维、业务维、时间维等多维度来理解。

其中:1、灾害维:按照灾害的成因及特点,一般分为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林草火灾、海洋灾害、地震灾害等。

2、行业维:即灾害+行业,如农业气象灾害、电力气象灾害等。

3、业务维:即灾害管理的全业务流程,包括灾害风险区划、灾情调查、灾害监测、灾害预警、风险评估、影响评估、灾害应对、灾害恢复等。

4、时间维:即按照时间尺度对灾害管理业务进行划分,大的时间尺度包括过去(历史灾情调查、风险区划)、现在(当前灾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等)、未来(灾害预测、影响预评估);小的时间尺度即针对当下灾情按照灾前(监测、预警)、灾中(影响评估、灾害应对)、灾后(恢复建设)进行业务划分。

基于“一张图”的城市防灾减灾抗灾应急管理综合平台,需要实现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全业务流程覆盖,做到灾前监测预警、灾害防治的常态化管理与灾中灾情发布、应急处置的非常态化管理相结合,实现灾前提前预警、消除隐患,灾中预测评估、有力应对,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一张图”助力城市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抗灾自然灾害具有典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在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以及灾害应急指挥救援、研判决策等各环节都离不开空间信息及GIS技术的支撑,以SuperMap GIS空间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一张图”将在城市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抗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张图”即在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下,整合多要素、多时相和多区域的基础地理数据和各类自然灾害专题空间数据,并通过空间要素关联整合各类动态变化的业务信息,形成一个统一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时空信息数据库,并构建空间信息服务和空间信息软件支撑,面向各行业、各部门提供稳定、可靠的自然灾害时空服务,实现各部门自然灾害信息应急地理信息图层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各种灾害频繁发生,使得灾害预警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

灾害预警系统是一种用于监测气象、地震、洪水等灾害风险的技术方案,旨在对可能发生的灾害提供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方便相关部门以及民众积极应对灾害。

目前,全球灾害预警系统在数据采集及处理、预警类型及方式等方面都有了重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着重讨论目前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灾害预警系统的现状在当前的灾害预警系统中,地震预警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至几十秒的时间内发出警报并提供震级估计的技术方案。

目前,美国的P-Alert、日本的研究开发计划以及中国的短临预警系统等地震预警系统已经相对成熟。

其中,中国的短临预警系统自2018年运行以来已成功预警多次地震,并成功保障了当地民众的安全。

除了地震预警系统,气象预警系统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灾害预警系统。

随着气象预测技术的提高,气象预警系统已经成为了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重要手段。

目前,自动气象站、卫星遥感、雷达定量降水预报等信息技术均已应用于气象预警系统。

例如,中国气象局主管的中央气象台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气象预警体系,提供了针对暴雨、大风、高温、冰雹等极端天气的预警服务,有效保障了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总体来说,当前的灾害预警系统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然而,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灾害预警系统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二、灾害预警系统的挑战与问题(1)数据采集及处理灾害预警系统的数据采集及处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数据质量直接影响预警的准确性。

在当前的灾害预警系统中,数据采集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

例如,在一些偏远山区、水域地区等地,由于缺乏完善的数据采集设施,导致数据的缺失或不准确。

(2)预警类型及方式灾害预警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不同类型的灾害也需要不同的预警方案。

在当前的灾害预警系统中,各种灾害的预警方案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社区防灾减灾建设问题与对策分析

社区防灾减灾建设问题与对策分析

社区防灾减灾建设问题与对策分析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4 文献综述 (6)2. 社区防灾减灾概述 (7)2.1 社区防灾减灾的内涵 (8)2.2 社区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9)2.3 社区防灾减灾的历史沿革 (10)3. 社区防灾减灾建设现状分析 (12)3.1 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现状 (13)3.2 我国社区防灾减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4)3.3 社区防灾减灾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 (15)4. 社区防灾减灾建设问题与对策 (17)4.1 防灾减灾意识薄弱的问题与对策 (18)4.2 防灾减灾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与对策 (20)4.3 应急预案不健全的问题与对策 (21)4.4 人员疏散与安置的问题与对策 (23)4.5 宣传教育与培训的问题与对策 (24)4.6 政策法规与管理体系的问题与对策 (26)4.7 科技创新与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 (27)5. 社区防灾减灾对策实践案例分析 (28)5.1 XX社区的防灾减灾建设实践 (29)5.2 YY社区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31)5.3 ZZ社区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32)6. 社区防灾减灾建设的展望 (33)6.1 发展前景 (34)6.2 面临的挑战 (35)6.3 发展策略 (37)1. 内容概览本文档旨在全面分析当前社区在防灾减灾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改进建议,以期提高社区的整体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安全的居住环境。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居住区人口密集,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面临挑战。

就现状而言,多数社区在防灾减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防灾减灾意识薄弱,居民对灾害类型、应对措施的认识不足,应急知识缺乏;二是基础设施老旧或有待完善,如缺乏有效的预警系统、避难所设施不足、逃生通道不通畅等;三是防灾减灾规划欠缺科学性,未能充分考虑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导致一些地方防灾减灾设施使用率低,防护效果受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灾害预警的分析维度及集成框架沙勇忠钦晖(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兰州730000)提要:社区作为灾害发生的第一现场和直接应对者,其灾害预警即“最后一英里”的问题被普遍视为预警系统建设中现实而又具体的挑战,因此建立一种基于社区的全面有效的预警系统对灾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分析比较国内外关于社区灾害预警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过程与决策、信息与技术、机制与网络、资源与情境四个社区预警的分析维度,以及基于这四个维度的集成框架,目的是从社区预警的全面有效性出发,系统认识基于社区的预警系统以及如何从不同维度提高社区预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社区;灾害预警;分析维度;集成框架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2)02-0228-04一、引言2004年太平洋海啸引起了世界范围对预警和灾害准备的关注,联合国也开始部署覆盖所有风险和区域的全球预警系统。

为了发挥有效的早期预警系统在国家和社区减灾中的作用,《2005—2015年兵库行动框架:建立国家和社区的抗灾能力》把预警作为减灾行动的五个优先事项之一,同时强调了减灾必须被社区居民相互告知、相互激励及积极参与的途径所支持。

21世纪议程和多边环境协议等一些发展框架也呼吁地区、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用更为广泛、深入、强有力的创造性行动来发展早期预警,并把它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的重要工具。

2009年5月发布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把灾害监测预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

灾害社会学家Russell Dynes认为,社区是受灾害影响并进行灾害应对的公共单位,应该把社区作为首要的关注点[1]。

世界宣明会(Word Vision)、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也强调,备灾活动的核心是提高社区对于灾害“早预警、早行动”的能力,通过加强早期预警,能够确保已有发展项目、行动计划以及现行政策的可持续性。

另外,社区预警除了能够自主降低社区的脆弱性、增强社区的抵抗力以外,还具有提高社区的减灾意识及社会道德责任、为灾害风险提供基础数据,降低应急管理运作成本等优势[2]。

因此,研究社区灾害预警以构建全面有效的社区灾害预警系统,对灾害应急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社区灾害预警的内涵早期预警系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收集军事情报以及灾害准备———为探索自然灾害的起因而系统地收集信息。

一般来说,预警系统是指通过帮助决策者识别潜在的威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试图减少或消除将来的问题,降低危机爆发的风险[3][4]。

在应急管理领域,联合国把预警正式定义为:通过识别环境,为面临潜在风险的个体采取行动避免或者减少风险,以及为应对准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5]。

社区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

社区层面的备灾及预警日益成为降低脆弱性以及灾难管理战略的重要因素,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认为:基于社区的预警系统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people-centered)的系统,目标是增强面临风险或威胁的个人和社区在允许的时间内采取行动的能力,并促进其采取合适的方式减少人身伤害、生命或财产损失以及环境损害的可能性。

它既是自下而上的,即在社区层面有效识别社区的脆弱性和预警需求,并赋予社区在预警基础上采取行动的合法性;同时它又是自上而下的,即一些具体风险信息需要依赖于区域或者国家层面的监测系统。

从整体来看,基于社区的灾害预警既是联结区域预警系统的端系统,又是强调社区参与的自组织预警系统。

三、社区灾害预警的分析维度一个有效的预警系统能够使社区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准备并及时启动减灾及预警策略,制定一致的行动路线,来减轻风险或灾害带来的影响。

社区的预警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机制,它是一个跨学科、多方协作、多重性质的复杂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科学、管理、技术、社会等要素与通信过程进行的整合(sorensen,1993)。

鉴于预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本文分别从预警过程与预警决策、预警信息与预警技术、预警网络与预警机制、预警资源与情境意识四个维度对社区灾害预警系统进行阐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区灾害预警的集成框架。

(一)预警过程与预警决策完善预警过程与预警决策是社区预警能力建设的首要问题。

目前建立的一些预警系统虽然能够针对某些风险发布预警,但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发布预警的技术能力与公众针对预警进行有效应对的能力之间存在较弱的联系,比如预警之后应急管理机构、社区组织和公众合理应对的能力,还有公众和社区组织理解周围风险和脆弱性的能力都比较缺乏[6]。

基层的应急能力、公众的忧患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薄弱环节[7]。

与此同时,预警系统的角色不仅是监测风险或威胁,还在于通过可用的信息及时进行预警决策,以增加预警响应的行动时间。

因此,在社区层面建立监测、预警、准备、减灾、救灾多阶段一体化响应的全面预警过程,是社区预警研究与系统建设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为强调预警与准备和应对能力的联系,定义了以人为本的四个关键要素,提出一个全面有效的预警系统应包括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要素(UN/ISDR PPEW,2006):①风险知识:系统地收集数据并进行风险评估;②监测822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和警报服务:建立、完善危机监测系统和警报服务;③传播和交流:交流风险信息和预警信息;④反应能力:社区和基层政府的反应能力[8]。

这些关键要素已经在一些国家的社区预警系统建设中得到有效应用,比如日本在减灾与预警建设过程中提出通过社区风险地图的制作来培养公民的公共风险意识,在识别社区风险的基础上利用风险地图共享社区内各种灾害风险信息,同时进行参与式的讨论[9]。

韩国也建立了基于社区的预警管理系统,他们采用编制灾害风险图等方式向社区群众传递预警信息,便于社区人群获得相关灾害信息和指导帮助信息,例如,他们在主要江河流域建立洪水风险地图,并向当地社区和公众开放,帮助他们在遭遇洪水等围困时选择并采取正确的行动,风险地图既包括风险信息也包括如何疏散、撤离等信息[10]。

总而言之,建立决策支持的、与准备和应对无缝对接的预警过程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把监测预警纳入社区减灾框架;(2)把发布预警与理解预警和风险沟通结合起来;(3)把风险意识与行动决策联系起来。

有关研究表明,响应及行动决策与个体的风险感知包括理解程度、信念、个性等有关,计划和行动必须在理解环境及具有预测后果能力的基础上进行。

泰国通过与亚洲备灾中心(ADPC )及研究院校的合作,以参与式评估的方式咨询了解参与者在社区预警及减灾过程中的经验,促进预警的相关利益者对环境的理解并提供他们一些建议和行动指导,从而提高预警过程中技术与社区的联系[11];(4)把预警响应与能力准备结合起来。

预警的过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预警的过程要素与关系(二)预警信息与预警技术社区预警系统建设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把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与面临风险的社区联系起来,即如何通过预警信息与技术的能力来满足面向社区的预警系统的需求。

米托儿和皮尔逊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小时,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是“甄别伪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12]。

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说,预警系统是通过收集、共享、分析信息来识别威胁与风险以便采取预先保护行动与措施。

一方面,通过信息收集和共享可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形成精确的感知;另一方面,信息分析可以支持基于对潜在风险的感知发布预警的决策[13]。

预警的信息管理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监测与数据收集:监测某种特定的风险并获取必要的基础数据;(2)信息处理:通过分析数据来估计在一定概率下风险的发展趋势、持续时间及影响等;(3)生成预警:为不同的群体生成可以理解的预警信息;(4)发布预警:通过合适的通信渠道向决策者及面向风险的人员发布及时的预警。

社区虽属基层单位,同样需要完善的预警信息管理流程来支撑快速有效的灾害预警。

依据丹尼斯·米来提(Dennis Mileti )的危机沟通理论,人们听到危机来临时的反应步骤是:(1)听到警示;(2)确认它是可信的;(3)确认威胁的存在;(4)对警示和确认的威胁做自己的分析,开始留意相关信息;(5)确认是否采取保护性行动;(6)确定保护性行动是否可行;(7)确定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性行动;(8)采取保护性行动。

可以看出,预警信息管理与预警沟通的有效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预警效率。

另外,预警信息的生成及发布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个体的风险感知,包括接受者的理解程度、信念、个性等;(2)预警信息的性质,包括预警信息的特殊性、一致性、确定性、精确性、清晰性、媒体出现频率;(3)接受者的个体特征,包括人口、知识、风险经历、社会网络等(Milex&O ’Brien ,1993)。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预警的信息管理过程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或系统来实现,由于社区自身资源和能力的限制,社区的预警技术必须适应并满足社区需求,这需要:(1)成本有效、技术上易操作、易维护的风险探测和监测设备。

例如菲律宾针对社区防洪采取了一种基于社区的洪灾预警系统(CBFEWS ),授权地方政府单位(LDUs )和社区实施,并提供本地化的预警系统,使社区能够进行实时性的操作,简易而且成本低,还通过招募本地的自愿观测员来进行风险监测、信息共享及预警行动[14];(2)有效并全面覆盖的分布式监测网络。

比如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灾害信息收集网络。

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项目中的应急响应准备系统能够满足所有可及的网格管理的需求,确保风险管理能够到达基层单位,包括社区、企业等;(3)有一定技术与经验支持的风险分析与参与式评估,例如通过风险地图制作促进参与式的风险沟通与评估;(4)快速有效的预警生成和发布平台,比如警报器、广播、有线电视、电话、短信息、社区通告屏幕等多种通信方式集成并可以进行一体化操作。

韩国已经建成了CBS 移动电话广播服务系统、自动语音通知系统(通过连环呼叫实现乡村喇叭预警、村长预警、目标地区公共机构预警的三层呼叫系统)、灾害通知电子显示屏系统、灾害警报电视广播系统(具有电视自动打开,强行转播灾害预警信息的功能)以及无线电广播灾害警报系统等,形成了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预警发布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另外,一些免费开源软件如MapServer 、Jabber 、Wiki 、OpenVPN 等在社区预警应用中也可以起到支持作用;(5)能够抵抗风险的通信系统及基础通信设施。

通信网络是预警系统的心脏,日本通过建设市町防灾无线网这一综合通信网络,收集和传输当地灾情数据,并提供灾害管理全方位通信支持和信息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