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渠道分析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与传播实施细则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与传播实施细则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与传播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以下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与传播的实施细则:一、建立完善的预警发布体系:1. 在国家、省级、地市级等各级气象监测机构设立预警发布中心,并配备专业的气象预报员和信息发布人员。
2. 根据不同级别的灾害,制定相应的预警信号,如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等级别,以便民众理解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 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和传输的技术系统,包括气象仪器设备、通讯设施、数据传输网络等,保证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和传达。
二、加强预警信息的采集和监测:1. 加强对气象类传感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采集和及时传输。
2. 建立气象监测人员的值班制度,24小时不间断地对天气情况进行监测,一旦发现预警信号,立即采取行动。
三、快速发布预警信息:1. 在预警发布中心设立专门的预警信息发布岗位,配备专业人员负责信息的录入和发布。
2. 采用多种媒体渠道同时发布预警信息,包括电视台、广播电台、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确保信息能够覆盖到尽可能多的受众群体。
3. 预警信息的发布应简明扼要,直接表达灾害的类型、级别、影响区域、预计发生时间等重要内容,以便民众快速理解和采取行动。
四、加强预警信息的宣传和培训:1. 利用媒体宣传预警信息的重要性和采取相应措施的必要性,提高公众对预警信息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2. 组织定期的预警信息培训,培养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重点群体的灾害应对能力。
3. 制作宣传资料和教育手册,向公众普及常见的气象灾害知识和应对技巧。
五、强化应急响应机制:1. 各级政府应建立灾害应急部门,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
2. 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机构和人员的应对能力,磨练各项应急措施的执行效率。
3.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灾害联防机制,共同应对灾害的挑战。
以上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与传播的实施细则。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规范本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与传播工作,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与传播。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市和区县(市)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以下简称气象台站)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向社会发布的预警信息。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包括台风、大风、暴雨、暴雪、寒潮、低温、霜冻、道路结冰、冰雹、高温、干旱、雷电、大雾、霾等十四类,并根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以及发展态势分为一般、较重、严重、特别严重四个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标识。
第四条市和区县(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实行属地发布制度。
区县(市)气象台站负责发布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未设气象台站的江北区,由市气象台负责发布该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除气象台站以外的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及混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近似信号。
第六条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灾害防御、救助等相关部门报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及灾害防御、救助等相关部门接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第七条本市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权威媒体传播渠道。
“**发布”官方微博,**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电台新闻广播、应急广播,甬派客户端,宁聚客户端,中国**网、**天气网,“**气象”微信公众号,“**气象”官方微博,中国天气频道(**应急)等媒体作为市级权威媒体,承担本市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传播任务。
各区县(市)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会同当地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确定其他媒体作为权威媒体,承担各自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传播任务。
青岛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2024修正)
青岛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2024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6.04•【字号】青岛市人民政府令第305号•【施行日期】2024.06.04•【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青岛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2010年6月11日青岛市人民政府令第205号公布根据2024年6月4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市政府规章的决定》修订)第一条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的发布与传播,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预警信号是指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的发布与传播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本市预警信号包括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含雷雨大风)、大雾、雷电、冰雹、高温、低温、道路结冰、沙尘暴、干旱、霜冻等。
根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预警信号的级别通常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第五条市、区(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更新、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文化和旅游、工业和信息化、应急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预警信号传播的组织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预警信号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号覆盖范围。
第七条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指南,向社会公众发布实施。
第八条市、区(市)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公众统一发布预警信号,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
气象台站应当通过广播、电视、电信以及政府网站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号。
中央气象台预警发布机制
中央气象台预警发布机制
中央气象台的预警发布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监测:中央气象台通过气象卫星、地面气象站、海洋气象
站等多种手段,实时监测气象数据,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气压等。
2. 数据分析:中央气象台的气象专家会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气象灾害的可能性,并根据气象灾害的种类和强度,制
定相应的预警级别。
3. 预警发布:中央气象台会根据预警级别,通过电视、广播、互
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4. 应急响应:一旦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相关部门和单位会立
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
影响。
5. 后续跟踪:中央气象台会对发布的预警信息进行跟踪和评估,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或解除预警信息。
中央气象台的预警发布机制是一个科学、严谨、高效的过程,能够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
略论湛江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有效传播
统 建设
在 全市 各乡 镇布 设 气象 信 息大 喇 叭 和 电子 显示
步改进 和完善传 播方 式 和 内容 , 合信 息 传 播 资源 , 成 整 形
优 势互补 的 、 机立体 的传播 网 , 有 达到 “ 十1 ” 1 >2 的效 果 。 1 1 加强 与广 电部 门的 合作 当出现 灾 害性 天气 时 , . 推
1 6 加快 推进 农村气 象信 息大喇叭 和 电子显 示屏预 警 系 .
预警 信息传 播 , 实解 决 气 象 信 息传 播 “ 后 一公 里 ” 切 最 问
题, 是新 形势气 象为农 服务工作 的 紧迫任务 。
l 建立优 势互 补、 有机 立体 的传 播 网络
根据 电视 、 广播 、2 2 1 1 1电话 、 机 短信 、 手 网络 、 纸 、 报 电子显示 屏等不 同传 播渠 道 的特点 , 在原 有 基础 上 , 一 进
息, 并增加播 出次数 , 动播 出 , 滚 确保 气象信 息 和各种 预警
14 加强气 象信 息员 队伍 的建设 .
将气 象信 息员 的手 机
纳入气 象预警应 急 响应 体 系 , 一 时 间提供 气 象信 息 , 第 同
时定期对 他们进行 培 训 , 到 村村 有 气 象信 息员 , 做 个个 有
友也有 手机 , 动拨 打 111 但主 22 的或定 制气 象短 信 的却较
市气象 部 门依 托市纪委 党风 廉政建设 信息公 开平 台“ 务 村 e 路通 ” 开设 了农 业 气象 网页 , , 目前 该 系统 已经 覆盖 湛 江 地 区 1 个 县 ( 、 )8个 乡镇 10 行 政村 。气 象部 1 市 区 8 53个
门要 围绕农 业 、 村 和农 民对 气 象 信 息 需 求 多 样化 的实 农 际, 在原有 气象信 息 的基 础 上 , 设 农 时季 节 、 事 活 动 、 增 农 设施农 业 、 水产养 殖业 等 气象 信 息 与 资料 , 方便 农 户 了解 天气发 展情况 , 根据 提示做 出相 应防护措 施 。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气象灾害是大自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可能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损失。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灾害带来的危害,及时、准确地发布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至关重要。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与传播办法。
一、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及含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一般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包括暴雨预警信号、雷电预警信号、大风预警信号、高温预警信号、寒潮预警信号等。
每种预警信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标准。
暴雨预警信号通常根据降雨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来划分。
比如,暴雨蓝色预警表示 12 小时内降雨量将达 50 毫米以上,或者已达 50 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黄色预警则表示 6 小时内降雨量将达 50 毫米以上,或者已达 50 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橙色预警表示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 50 毫米以上,或者已达 50 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红色预警表示 3 小时内降雨量将达 100 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 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雷电预警信号主要依据雷电活动的强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来确定。
大风预警信号则是根据平均风力或者阵风风力的大小进行划分。
高温预警信号与气温的高低以及持续时间有关,寒潮预警信号则与气温的大幅下降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相关。
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主体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主体通常是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
这些专业的气象机构通过先进的监测设备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气象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发布相应的预警信号。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突发事件或者紧急情况,经过授权的其他相关部门也可能参与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工作中,以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快速、广泛地传达给公众。
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流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有着严格的流程。
首先,气象监测人员会通过各种气象观测设备和手段,对天气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收集大量的气象数据。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方式及频次表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方式及频次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方式及频次表传播方式:1. 媒体发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渠道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2. 互联网传播:通过互联网平台如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等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3. 短信通知:通过短信平台向符合条件的用户发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4. 移动App推送:利用手机应用程序向用户发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5. 电子邮件通知:通过电子邮件向指定用户或组织发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频次表:根据不同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和预警级别,预警信息的频次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常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频次表:1. 暴雨、暴雪等强降水天气预警:- 提前24小时发布第一次预警信息;- 预测发生范围及严重程度进一步确认后,再次发布更详细的预警信息;- 在灾情趋于稳定或解除前,每6小时更新一次预警信息。
2. 强风、台风等风力天气预警:- 提前48-72小时发布第一次预警信息;- 预测发生范围及严重程度进一步确认后,再次发布更详细的预警信息;- 受影响时间越近,更新频次增加,最后24小时内,每6小时更新一次预警信息。
3. 高温、寒冷等极端温度天气预警:- 提前24小时发布第一次预警信息;- 预测发生范围及严重程度进一步确认后,再次发布更详细的预警信息;- 高温、寒冷等极端温度天气预警持续时间较长,每24小时更新一次预警信息。
4. 海啸、地震等地质灾害预警:- 提前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发布预警信息;- 预测发生范围及严重程度进一步确认后,再次发布更详细的预警信息;- 灾害影响后,及时发布灾情通报信息。
以上是一般常见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方式及频次表,实际应根据具体的预警信息类型和灾情情况做出灵活调整。
同时,预警信息的传播需要及时、准确、全面,以确保公众能够得到有效的预警提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气象灾害是指由不利的气象条件或自然气象过程引发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强度,对人类社会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相关规定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相关规定首先,根据气象灾害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我国将气象灾害分为多种类别,包括台风、暴雨、暴雪、寒潮、高温、冰雹、雾霾等。
每一种类别的气象灾害都有相应的等级划分,从一级到四级,依次表示严重程度递增。
根据气象灾害的等级,预警信号也会相应地划分为相应的等级预警信号。
其次,气象部门在接收到监测数据后,根据灾害的发展态势和预测趋势,须及时准确地发布相应等级的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的发布应遵循以下原则:1. 及时性原则:预警信号应在气象灾害发生前足够的时间内发布,以便公众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2.准确性原则:预警信号必须准确描述灾害的发展趋势、影响范围和可能引发的灾害程度,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3.科学性原则:预警信号发布应遵循科学的灾害预测和监测方法,不得夸大事实,以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4.适度性原则:预警信号应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适度调整,避免频繁发布预警信号,造成公众疲劳和漠视。
此外,气象部门还应制定相应的发布程序和标准。
发布程序包括灾害监测、预测、评估和发布的各个环节,确保信息的传递流程顺畅、高效。
发布标准则规定了预警信号的划定依据、发布决策的原则和条件等。
在预警信号发布的过程中,应注重与其他部门和媒体的协调合作。
各地政府、公安、交通、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发布的预警信号,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媒体也应及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为了加强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的监管,建立健全的预警信号发布制度,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定期组织预警信号发布演练和评估,确保预警信号的准确性和执行力。
同时,还需加强技术手段的支撑,提高预警信号发布的时效性和精确性。
比如,利用现代化的气象监测设备、卫星云图,以及海量的气象数据进行灾害预测和监测,提高预警信号的准确性和预警时效。
总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是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相关规定的出台和执行,有助于提高预警信号发布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保障公众的安全和利益。
气象预警信息调研报告
气象预警信息调研报告气象预警是一种在气象灾害发生前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的重要手段。
这种信息的发布能够提前通知公众可能发生的灾害,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灾害的损失。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当前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情况及其对公众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政府部门、气象部门及公众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得到了以下调研结果:首先,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气象预警系统。
这些系统由气象部门负责,通过气象观测和预测技术,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主要包括台风、暴雨、大风、寒潮、高温等天气灾害。
其次,我们发现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渠道主要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
其中,电视和广播仍然是公众获取重要天气信息的主要渠道,但随着互联网和手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手机APP、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预警信息。
然后,我们发现气象预警信息对公众的影响较大。
根据调查结果,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根据气象预警信息采取相应措施,如避免外出、关闭门窗、备足水和食物等。
另外,近90%的受访者认为气象预警信息对他们的生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并表示他们非常重视这些信息的提供。
最后,我们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是信息准确度问题,部分受访者认为有时候气象预警信息的准确度不够高,导致误判和不必要的恐慌。
其次是信息传递效率问题,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能够更快地接收到预警信息,以便能够更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总之,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对公众的影响较大。
通过科学准确地发布和传递预警信息,能够更好地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但同时也需要持续改进气象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信息传递效率,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
中国气象局16号令《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中国气象局16号令《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16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经2007年6月11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局长郑国光二○○七年六月十二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第三条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本办法根据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特征、预警能力等,确定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级别。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预警信号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并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系统。
学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或者利用电子显示装置及其他设施传播预警信号。
第六条国家依法保护预警信号专用传播设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第七条预警信号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安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实施办法的通知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安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实施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5.09•【字号】淮政办发[2013]89号•【施行日期】2013.05.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审计正文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安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实施办法的通知(淮政办发〔2013〕8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淮安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组织实施。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5月9日淮安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工作,有效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作用,提升全社会防灾避险能力,最大程度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1〕131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220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加快推进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传播广泛、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条工作目标。
加快构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网络体系。
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与接收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接收“盲区”。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管治总结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管治总结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安全信息,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应对过程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管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管治进行总结,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管治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信息传递渠道不畅。
当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短信、手机APP等传统渠道传递,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是特殊时段,这些传统渠道的覆盖率有限,使得一些人无法及时获取到预警信息。
其次,灾害预警信息的准确性不足。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往往需要依赖科学技术手段进行预测分析,但是在一些新兴的气象灾害类型或者是复杂的地形环境中,科学技术手段还存在一些不足,导致预警信息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
再次,预警信息的应对能力不足。
即使是接收到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但是由于一些人对于灾害性质的认识不够深刻,或者是应对能力有限,导致在灾害发生时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救或者是避险,从而增加了对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首先,加强信息传递渠道的建设。
可以结合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建立起覆盖全国各地的信息传递网络,确保灾害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每一个人。
同时,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引导民众获取、分享和分析预警信息,提高公众对预警信息的感知和响应能力。
其次,提高灾害预警信息的准确性。
应当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测的科研力度,加强对气象灾害规律的研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灾害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同时,建立健全的数据共享机制,提高科研和应急救援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能力,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再次,加强灾害预警信息的教育和培训。
通过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培训课程等形式,加强对公众的灾害防范和应对意识的培养,提高公众对灾害性质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同时,加强对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的防灾意识教育,提高各级防灾组织和应急救援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现状与效果分析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现状与效果分析作者:刘红涛苏俊辉乐静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3年第08期摘要当前,县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虚警现象,精细到乡镇街道的难度更大。
为更好地了解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现状与效果,通过分析鄠邑区过去2年预警信号的发布情况和服务受众体反馈情况,挖掘县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气象预警信息在精细到镇街服务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以期进一步增强鄠邑区气象预警发布效果。
关键词预警信号;发布现状;效果评估;鄠邑区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8–0160-03气象灾害预警是氣象部门为社会公众提供应对重大气象灾害、指导开展灾害风险防范,从而规避灾害损失的一项重要服务。
近年来,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预报技术的提升,气象预警信息准确度明显提高,而预警信号发布数量也持续增加,尤其是2021年河南郑州“7·20”暴雨事件后,各级政府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关注度空前提升。
为有效减少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各地纷纷采取“以预报为令”、将各类应急预案与气象预警信号“硬挂钩”的措施,这就需要预警信号的发布尽量准确、及时。
但受科技水平和自然规律复杂性的限制,气象预警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情况,如虚报、空报、漏报等。
当前,发布到县的预警信号已经不可避免出现虚警的情况,精细到乡镇街道的难度更大。
国内学者杨荣芳等[1]利用2015—2018年河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资料,分析得出了近4年河北省各类预警信号发布的时空分布特征、发布频次。
陈周旺等[2]采用逐年数据纵向对比和市内县域横向对比的方法,研究了2013—2020年浙江省嘉兴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类发布次数、不同等级发布次数和县域时空分布。
乐静等[3]以鄠邑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为例,分析了县级气象预警等防灾减灾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将气象预警发布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等建议。
气象灾害预警规范
气象灾害预警规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如暴雨、台风、寒潮、高温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对我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还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应对气象灾害,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科学、规范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至关重要。
气象灾害预警是指气象部门通过各种监测手段,获取气象数据,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算法,对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进行预测和警报。
其目的是提前通知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气象灾害预警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预警信息的发布1、发布主体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由具备专业资质和授权的气象部门发布。
这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避免了因多渠道发布或非专业发布而导致的混乱和误解。
2、发布渠道为了让预警信息能够快速、广泛地传播到受众手中,应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发布。
常见的发布渠道包括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社交媒体、气象网站等。
同时,还应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如应急管理部门、交通运输部门、教育部门等,以便他们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发布内容预警信息应包含灾害的类型、可能影响的区域、预警级别、预计发生的时间以及相应的防范建议等。
内容要简洁明了、准确无误,让公众能够快速理解并采取行动。
二、预警级别的划分气象灾害预警级别通常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划分。
一般来说,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依次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以暴雨预警为例,蓝色预警表示 12 小时内降雨量将达 50 毫米以上,或者已达 50 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黄色预警表示 6 小时内降雨量将达 50 毫米以上,或者已达 50 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橙色预警表示 3 小时内降雨量将达 50 毫米以上,或者已达 50 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红色预警表示 3 小时内降雨量将达 100 毫米以上,或者已达 100 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山东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43号
山东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正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43号)《山东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已经2011年11月24日省政府第11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省长姜大明二○一一年十二月八日山东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以下简称气象台站)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第四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与传播工作坚持及时、准确、无偿的原则。
第五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一般由名称、图标和标准组成。
本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标准由省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第六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将该项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统筹规划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畅通、有效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渠道。
预警信号的发布及传播办法
11预警信号的发布与传播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本办法根据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特征、预警能力等,确定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级别。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预警信号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并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系统。
学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或者利用电子显示装置及其他设施传播预警信号。
第六条国家依法保护预警信号专用传播设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预警信号的发布与传播办法预警信号的发布与传播办法 2 2毁或者擅自移动。
第七条预警信号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发布权限、业务流程发布预警信号,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
发布权限和业务流程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有效传播渠道探究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有效传播渠道探究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公共气象服务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如何将公共气象服务信息有效传播给公众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有效传播渠道。
传统媒体是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能够将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给大众。
在传播气象信息时,媒体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气象现象和预警信息,提高公众的知晓度和认识度。
媒体还可以利用其新闻报道的特点,将气象服务信息嵌入到热点新闻中,增加公众关注度和吸引力。
社交媒体是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新途径。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通过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气象部门可以快速、准确地发布气象服务信息,实时与公众进行互动。
社交媒体平台还可以利用其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将气象服务信息广泛传播给更多的用户,并引发用户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社交媒体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地理位置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气象服务,增加用户体验和参与度。
移动应用程序也是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气象服务部门可以开发和推广移动应用程序,将气象服务信息提供给用户。
移动应用程序具有操作便捷、时效性强的特点,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气象服务信息。
通过移动应用程序,用户可以订阅气象预警信息,接收及时的灾害预警和应对指南。
移动应用程序还可以提供实时的气象数据和预测信息,帮助用户进行出行计划和决策。
公共场所和社区也是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学校、医院、商场、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可以设置气象信息展板或大屏幕,定期更新气象服务信息,使公众在生活和工作中随时了解气象情况。
社区可以组织气象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气象意识和应对能力。
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有效传播需要多种渠道的支持和整合。
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以及公共场所和社区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四川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规定
四川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规定(2009年8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237号公布2023年12月1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359号修订)第一条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与传播,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四川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以下简称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暴雨、暴雪、强降温、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雷暴大风、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1-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按照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分为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和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第四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工作遵循分级管理、统一发布、及时准确、快速传播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工作的领导,将其作为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同级预算,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统筹规划和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基础设施,建立畅通、有效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渠道。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明确人员,通过有效途径在本辖区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协助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隐患排查、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在人员密集区域和气象灾害易发区域设置广播、电子显示-2-装置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和播发设施,并整合气象、自然资源、水利、应急管理、广播电视等部门资源,实现传播设施共享。
应急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递
政府网站、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网络媒 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
短信通知
预警终端
通过手机短信向公众发送预警信息是一种 有效的方式,尤其适用于特定区域或人群 。
预警终端如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适用 于特定场所如学校、社区、工厂等。
预警信息发布与传递的标准和规范
信息内容标准
预警信息的内容应包括预警 级别、预警区域、预警起始 时间、预警事项、应对措施 等信息要素。
对策建议2
加强预警信息传递渠道的建设和管理,拓展传递渠道,提 高传递效率,确保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传递到目标受众 。
对策建议3
加强与媒体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共同推动预警信息的 传递和普及,提高公众对预警信息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对策建议4
建立预警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处理受众对预警信息 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预警信息发布与传递工作。
应急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递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2
目录
• 应急预警信息发布与传递概述 • 预警信息发布与传递的机制 • 预警信息的内容与制作 • 预警信息传递的效果评估 • 预警信息发布与传递的挑战与对策 • 案例分析
01
应急预警信息发布与传 递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应急预警信息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时,由政府、社会组织或个人发 布的警示性信息,旨在提醒公众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损失。
06
案例分析
某地区暴雨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递案例
总结词
及时、准确、全面
详细描述
在暴雨灾害发生前,该地区气象部门及时发布了预警信息,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向 公众传递,信息内容准确详细,包括降雨量、影响时间、可能造成的危害等,确保了公众的知情权和 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渠道分析
气象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其关系到我国经济、人们生产生活的发展。
目前气象预报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无论是传统的媒体渠道,还是现代新媒体渠道,气象预报的发布和传播及时准确。
但是对于气象灾害预警报告来说,其发布和传播必须及时,准确,而这种信号的发布一旦被一些动机不良的人利用很容易引起社会动荡。
所以,本文主要就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渠道进行分析,实现全面防灾减灾。
标签: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传播;渠道
1 传统媒体信号发布和传播渠道
1.1 电视、
电视一直以来在传统媒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也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电视节目覆盖面广,一旦广播电视接收了气象灾害的信息,一方面可以以滚动条的形式呈现在电视屏幕中,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插播的方式,强势引起电视观众的注意,缩短信号传播的时间。
但是,电视作为传统的传媒方式,其也有局限性,第一,其受时间段的限制,白天在上班期间,一些上班族的人很难接受到电视信号。
第二,在夜晚人们人睡期间人们很难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所以,可以说电视在传播气象预报上仍然是一种核心方式,但是在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由于其具有官方权威性,其可靠性较强,仍然值得推广和应用。
1.2 电子显示屏
现在几乎每个办公单位大厅都配备有电子显示屏,其分布面较广,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的办公区以及交通诱导屏具有较好的传播信息的作用。
但是如果想要合理的应用这些电子屏幕,就需要提前与这些单位做好沟通,完善信息发布的流程,提高信息发布效率,以便于在发生重要气象灾害时,能及时的利用这些单位的电子屏进行信号发布,为人们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做好险情预防。
1.3 手机短信
手机短信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因为现在人们的手机号都实行实名制,在相应的地区,一些规范的部门能通过短信渠道及时的向市民发布重要信息。
但是由于出于隐私保护的初衷,在发布这些短信之前可能会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决策,在整个决策的过程可能会耽误一些信息发布的时间,但也保证了信息发布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所以手机短信仍然是现代最重要的气象灾害预警的重要发布和传播渠道。
2 新媒体信号发布和传播渠道
2.1 微博微信
现在随着新媒体的流行,微博和微信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微博和微信的方式,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而且现代各地区的气象局微博官方账号以及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其设计更加入性化很符合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习惯。
并且其除了能及时的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也能通过这些官方平台向人们普及防灾自保的一些推文,其实用性更强。
但是,微博和微信的信息更新需要网友自主的去阅读,所以相关单位必须对该平台加大建设,吸引更多的网友及时关注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2.2 网站和手机APP
气象局为了能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时的发布出去,已经自主开发了气象局网站和一些应用APP。
气象局向利用这些网站和APP及时的向人们传播信息,气象局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些网站和APP的普及情况并不乐观,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网站和APP的存在,更不用说利用这些渠道。
所以,这种新媒体的局限性还较大,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需要进一步完善。
3 关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和传播的几点建议
3.1 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优势,增强部门间的联动机制
传统媒体在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和传播来说,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优势大于劣势,需要气象部门对其加以重视,充分利用其优势。
但是重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必须准确,以免引起人们的恐慌,所以要完善气象决策服务手机号,提升信息的准确性。
并且信息的传播,需要各地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其联动机制,缩短信息传播时间。
并且气象局应该与各种单位加强合作,实现电视、广播、信息、电子显示屏的全面应用,提高信息的覆盖范围。
3.2 优化新媒体模块,加大宣传力度
新媒体的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传统媒体仍然在气象灾害预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新媒体在信号发布与传播中的应用前景也不容忽视。
特别是现在气象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和APP客户端都是较薄弱的环节,其重要问题在于公众的使用体验较弱使得这些新媒体的普及度較低。
针对这些问题,气象局就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增加群众对这些新媒体的应用,体现这些新媒体的权威性,增加微博和微信流量,提高气象官方网站的知名度,提升气象APP的下载阅读量,实现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全面开展。
3.3 利用社会资源,扩大信息覆盖面
气象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来说其是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一些公司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在一些软件和APP中都会涉及气象预报板块,并且这些板块的利用率甚
至比气象官方媒体更容易受群众的欢迎。
因此,通过充分的利用这些社会资源,整合信号发布和传播渠道,让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覆盖面全面提升。
结语: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和传播效率和准确性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所以气象局需要全面增加信号发布和传播渠道,这不仅仅需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也需要响应时代潮流,提升新媒体的知名度,并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信号传播效率,以期我国在气象灾害上为人们防灾争取更多的时间,将人民群众的损失降低到最少。
参考文献:
[1]浅谈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的必要性[J].张连霞,徐佳梅,夏莹,李莉,李亚芬,邢明华.内蒙古气象.2017(05)
[2]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与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对接建设[J].隋剑利,刘克利,李杨,牛冬.内蒙古气象.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