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办发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意见(国办发[2011]33号)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标准规范目录清单
2015年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目录清单
目次
1、国家法律 (1)
2、地方法规 (2)
3、政府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3)
4、国家标准 (7)
5、电力行业标准 (9)
6、安全生产行业标准 (10)
7、风力发电行业标准、规范 (11)
8、其他标准、规范 (11)
9、公司现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12)
电力安全法律法规标准目录
1、国家法律
序号 文号 名称 有效性 备注1全国人大2004.3.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有效
2全国人大2011.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有效
3国家主席令[2008]第
6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有效
4国家主席令[2014]第
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有效
5国家主席令[1995]第
6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2009年修订)有效
6国家主席令[2001]第
6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有效
7国家主席令[2004]第
17号
TT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13年修正)TT
有效
8国家主席令[2005]第
3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有效
9国家主席令[2005]第
4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有效
10国家主席令[2013]第
6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有效
11国家主席令[2007]第
6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有效
12国家主席令[2008]第6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有效
13国家主席令[2008]第7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有效
14国家主席令[2008]第
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有效
15国家主席令[2009]第
1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09年修订)有效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滁政办[2011]111号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
意见
正文:
----------------------------------------------------------------------------------------------------------------------------------------------------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滁政办〔2011〕11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1〕69号)精神,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发布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市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着力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中的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快构建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实时监测、短临预警、中期预报衔接;建立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机制,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努力消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盲区,力争到2015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确保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更加准确,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应急联动更加有效。
江苏南通市安全生产产监督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可行性报告
江苏南通市安全生产产监督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建设背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法制、体制、机制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矿山、道路交通、水利水电工程、烟花爆竹和危化品、建筑施工、液化石油气、旅游安全、消防、民爆物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重特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了财产损失、生态环境污染的同时,严重损害了人民身体健康和安全,给人民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矿山、道路交通、水利水电工程、烟花爆竹和危化品、建筑施工、液化石油气、旅游安全、消防、民爆物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在国家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安监总规划〔2011〕189号)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安全监管系统,实现对矿山、道路交通、水利水电工程、烟花爆竹和危化品、建筑施工、液化石油气、旅游安全、消防、民爆物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的动态跟踪,掌握安全生产状态,为安全监管执法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南通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多,战线长,任务重,管理手段有限,综合监管压力大,已远不适应当前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发展要求需要。因此,项目建设显得更加重要。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2002]70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
中国气象局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孙健)- 应急管理信息化论坛-0421
激励机制
财产保费享受优惠 政府救灾经费优先补助 达标单位进行通报表彰
社会媒体联动机制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均已与广电 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视/ 广播即时插播 制度
与80家大型网站展开密切的战略性合作,共享气 象资讯与灾害预警信息
为超过500家报纸提供天气预报服务
机构逐步建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7
年7月)
《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11月1日实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办
发〔2009〕59号)
《“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 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建设 国家核生化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国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建设 国家空中紧急运输服务基地建设 国家公用应急卫星通信网络扩建 国家应急管理技术支撑机构建设 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建设 城市、社区、乡村综合应急管理示范工程建设
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作用和效益显著
164 部 新 一 代 多普勒天气雷达, 是世界上规模最 大、技术水平最 先进的天气雷达 观测网
我国生产的新 一代天气雷达已 出口到美国、韩 国、罗马尼亚、 印度等国家
地面气象观测站:2418个 气候观象台: 5个 区域气象站: 33111个 高空探测站 121个 土壤墒情监测站 1210个 大气辐射站: 98个 风能观测塔 400个 风廓线雷达: 16个 GPS水汽观测: 433个 农业气象观测站 653个 大气成分观测: 35个 大气本底站: 7个 雷电监测站 425个 酸雨观测站: 334个 沙尘暴监测站: 29个 高速公路监测站 743个 微波辐射计 近地层通量观测 海洋气象观测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
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东营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2.03.08
•【字号】东政办发[2012]3号
•【施行日期】2012.03.0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公安综合规定
正文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
布工作的通知
(东政办发〔2012〕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为有效应对各类气象灾害,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1〕33号文件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1〕57号),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对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市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占自然灾害的70%以上。近年来,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仍
然比较突出。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为全力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二、明确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扩大覆盖面为重点,着力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充分调动社会信息传播资源的积极性,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传播快捷、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术竞赛暨第一届全国气象行业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术竞赛实施方案
附件1
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术竞赛
暨第一届全国气象行业县级综合
气象业务职业技术竞赛实施方案
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术竞赛组委会
2021年9月
为深切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全面推动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以技术竞赛为导向,进一步培育县级综合气象业务人员业务素养和大体技术,增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进展,为推动气象事业又好又快进展做出踊跃的奉献。
一、竞赛组织机构
本次竞赛设立竞赛组织委员会、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竞赛实施组和竞赛监审组四个小组。人员组成及工作职责安排如下:
(一)竞赛组织委员会
1.人员组成
主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副主任: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盛明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副巡视员袁芳委员:
综合观测司司长王劲松应急减灾与公共效劳司司长张祖强预报与网络司司长顾建峰人事司司长胡鹏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宋云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曹晓钟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敬枫蓉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陈忠明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竞赛处处长贾伟一中国农林水利工会林业气象工作部部长刘季英2.工作职责
负责竞赛重大事项决策、竞赛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审定。
(二)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
1.人员组成
主任:综合观测司副司长李昌兴成员:
综合观测司地面处佘万明应急减灾与公共效劳司人工阻碍天气处孙锐预报与网络司预报处黄卓气象探测中心业务处雷勇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务处汤志亚四川省气象局办公室廖邕2.工作职责
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综合观测司),负责和谐、落实、检查与竞赛相关各项目的执行情形;负责竞赛组委会的日常工作;参赛人员抽取和确信。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房山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房山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气象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房政发[2012]27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12.09.28
【实施日期】2012.09.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房山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实施意见
的通知
(房政发〔2012〕27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中心,区直属各单位:
《关于加强房山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七届区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关于加强房山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京政发〔2012〕9号)等文件精神,为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进一步增强我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的原则,以提高全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全面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二)目标。建立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机制。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和手段更加完善,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全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及防范应对能力得到显著增强。高影响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实现分区
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
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监测
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威海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2.01.09
•【字号】威政办发[2011]83号
•【施行日期】2012.01.0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
正文
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
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
(威政办发〔2011〕83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为全面提升防灾避险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各类气象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1〕33号文件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1〕57号)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作如下通知:
一、明确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发布、分级负责,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时效性和覆盖率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建立健全预警联动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
预报准确、预警及时、传播迅速、应对高效,最大限度减少气象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 年,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至30 分钟以上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防灾减灾试卷答案
防灾减灾笔试试卷答案
(80个空)
1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 70% )以上。
2 防御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
3 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由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平均每年5000人左右,下降到本世纪平均每年(2000)人左右,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
4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对准备、(应急处臵)工作。
5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到202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比“十一五”期间降低(50)%,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20)%以上。
6 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内涝、干旱缺水、高温、(霾)等灾害日益严重,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以及其它导致人居气象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7 (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
8 每年平均有( 7 )个热带气旋(含台风)登陆我国,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9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主要任务:(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发布)能力建立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三)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10 规划到2020年,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每天向公众提供未来(10)天天气预报,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至少提前(15-20)分钟到达受影响地区的公众。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气象灾
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HSE管理体系
图9.3.1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HSE管理体系
1.1 项目HSE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改善环境,保护健康;科学管理,持续发展。
1.2 HSE管理目标:
IMT追求最大限度的不发生事故、不损害人身健康、不破坏环境,创国际一流的HSE业绩。
1.3 HSE管理指标:
1.3.1 项目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和行业HSE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1.3.2 因工死亡事故为零;
1.3.3 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为零;
1.3.4 高处作业和起重作业事故为零;
1.3.5 重大设备事故为零;
1.3.6 重大交通事故为零;
1.3.7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重大传染疾病为零;
1.3.8 损失工时事故率:<0.05(次数/200,000工时);
1.3.9 可记录事故率:<0.4(次数/200,000工时)。
1.4 HSE指导原则
1.4.1 通过执行连续性、系统化的程序来鉴别、评估和降低HSE风险/危险,防止可能的有害事件和事故发生;
1.4.2 明确传达、持续贯彻,做到全员参与,拥有权责,履行承诺;
1.4.3 与承包商及其分包商合作,在方针目标要求上达成共识,兑现承诺;
1.4.4 通过培训、正面引导、实施问责和举行庆功活动,鼓励员工时刻保持安全行为;
1.4.5 考评HSE管理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确保各级领导和工人称职;
1.4.6 通过系统跟踪项目安全、环境与健康的绩效指标和定期参与现场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活动,不断提高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的绩效,实施持续改进。
1.5 HSE承诺
1.5.1 在项目管理工作中,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江苏南通市安全生产产监督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可行性报告
江苏南通市安全生产产监督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建设背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法制、体制、机制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矿山、道路交通、水利水电工程、烟花爆竹和危化品、建筑施工、液化石油气、旅游安全、消防、民爆物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重特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了财产损失、生态环境污染的同时,严重损害了人民身体健康和安全,给人民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矿山、道路交通、水利水电工程、烟花爆竹和危化品、建筑施工、液化石油气、旅游安全、消防、民爆物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在国家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安监总规划〔2011〕189号)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安全监管系统,实现对矿山、道路交通、水利水电工程、烟花爆竹和危化品、建筑施工、液化石油气、旅游安全、消防、民爆物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的动态跟踪,掌握安全生产状态,为安全监管执法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南通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多,战线长,任务重,管理手段有限,综合监管压力大,已远不适应当前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发展要求需要。因此,项目建设显得更加重要。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2002]70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
城市热岛效应评估技术指南(第1版)
5 城市热岛效应评估报告编写提纲.......................................................................... 14
附件 1:分裂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计算步骤............................................................... 15
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指南系列之
城市热岛效应评估 技术指南
( 第1版 )
2014 年 11 月
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指南系列之
《城市热岛效应评估技术指南》
编写人员
主 编
编 写
陈新光(广东省气候中心) 唐力生(广东省气候中心) 李春梅(广东省气候中心) 陈慧华(广东省气候中心) 翟志宏(广东省气候中心)
编写指导 组织单位
宋丽莉(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编写单位
广东省气候中心
目
录
1 总则............................................................................................................................ 1
2 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 2000 年 1 月 1 日施行 (2)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6〕3 号) , 国务院 2006 年 1 月 12 日印发 (3) 《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令第 18 号) ,2009 年 1 月 1 日施行 (4)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570 号) ,2010 年 4 月 1 日施行。 (5) 《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 〔2011〕33 号)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3 年 9 月 1 日施行 (7)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建城〔2010〕125 号) (8)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建设部令第 146 号) ,2006 年 4 月 1 日施行。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74 号) ,自 200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10)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1991 年 3 月 1 日施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预警信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有关工作的意见
【法规类别】气象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京政发[2012]9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3.15
【实施日期】2012.03.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有关工作的
意见
(京政发〔2012〕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精神,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能力,现就有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首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宗旨,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全面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着力健全预警信息发布及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二)主要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使本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及防范应对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整体实力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到2015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和手段更加完善,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30分钟以上发出,信息发布时效性显著提高。在农村、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业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科普知识。
气象灾害预警规定
气象灾害预警规定
一、背景介绍
气象灾害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完全避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面
对突发的气象灾害时,及时、准确的预警成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气象灾害预警制度,并且
确保落地实施,对于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灾害预警的定义与目标
气象灾害预警是指基于气象科学技术手段,提前判断、预报灾害
事件并发布警报,以引导公众及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三、灾害等级划分
为了更好地指导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应对灾害事件,我们将气象
灾害按照其危害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特别严重级、严重级、
较重级、一般级和较轻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1. 特别严重级:可能引发大规模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
2. 严重级:可能引发重大人员伤亡和大额财产损失;
3. 较重级:可能引发一定人员伤亡和一定财产损失;
4. 一般级:可能引发个别人员伤亡和个别财产损失;
5. 较轻级:可能引发轻微人员伤亡和轻微财产损失。
四、预警发布机制
1. 预警发布程序
a. 气象预警中心接收到有关气象灾害的预报信息后,立即成立
预警发布工作组进行论证确认;
b. 预警发布工作组对灾害等级、范围、时效等进行细致评估,
确保预警信息准确无误;
c. 预警发布工作组将准确的预警信息发送至各级气象预警发布
机构,同时通知相关部门;
d. 气象预警发布机构根据预警信息制定预警方案,并按照预警
信息的等级和时效发布警报。
2. 预警发布渠道
a. 气象预警信息通过电视、网络、无线电、移动通讯等多种媒
体发布;
b. 气象预警信息通过地方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宣传,确保预警信息传达到每一位公民。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山州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山州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3.07.07
•【字号】文政办发〔2023〕77号
•【施行日期】2023.07.0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
正文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山州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政办发〔2023〕77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委、办、局:
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文山州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7月7日文山州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21〕17号)、《云南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保障能力的通知》(云人影办发〔2021〕1号)、《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明确人工影响天气财政分级保障要求的通知》(云财农〔2022〕289号)精神和要求,结合
文山州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到2025年,形成管理机构健全、投入稳定、组织完善、技术精良、服务精细、保障有力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代化水平和精细化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明显增强,全州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达到1500平方千米以上,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达到1280平方千米以上。到2035年,推动全州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科技和服务能力达到省内中上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1〕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准确预报,特别要针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强化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对灾害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等进行科学研判,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要建立
综合临近报警系统,在人口密集区及其上游高山峡谷地带加强气象、水文、地质联合监测,及早发现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险情。加强农村、林区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加强森林草原致灾因子监测,及时发布高火险天气预报。
(五)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做好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本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编制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在城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建设前,要严格按规定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三、加强预警信息发布
(六)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各地区要抓紧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明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权限、流程、渠道和工作机制等。建立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发布制度,对于台风、暴雨、暴雪等气象灾害红色预警和局地暴雨、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沙尘暴等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要减少审批环节,建立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各种手段和渠道第一时间无偿向社会公众发布。
(七)加快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形成国家、省、地、县四级相互衔接、规范
统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实现预警信息的多手段综合发布。加快推进国家通信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升级完善,提升公众通信网应急服务能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适应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捷发布的需要,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设备设施建设。
(八)加强预警信息发布规范管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发布,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发布。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细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标准,分类别明确灾害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等,提高预警信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预警信息传播
(九)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手机短信的作用。各级广电、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及有关媒体、企业要大力支持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社会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情况下要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甚至中断正常播出等方式迅速播报预警信息及有关防范知识。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求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预警信息发送效率,按照政府及其授权部门的要求及时向灾害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免费发布预警信息。
(十)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学校、社区、机场、港口、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建设电子显示屏等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设施。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传播预警信息功能。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