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办发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意见(国办发[2011]33号)

合集下载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标准规范目录清单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标准规范目录清单

2015年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目录清单目次1、国家法律 (1)2、地方法规 (2)3、政府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3)4、国家标准 (7)5、电力行业标准 (9)6、安全生产行业标准 (10)7、风力发电行业标准、规范 (11)8、其他标准、规范 (11)9、公司现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12)电力安全法律法规标准目录1、国家法律序号 文号 名称 有效性 备注1全国人大2004.3.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有效2全国人大2011.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有效3国家主席令[2008]第6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有效4国家主席令[2014]第1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有效5国家主席令[1995]第6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2009年修订)有效6国家主席令[2001]第6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有效7国家主席令[2004]第17号TT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年修正)TT有效8国家主席令[2005]第3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有效9国家主席令[2005]第4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有效10国家主席令[2013]第6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有效11国家主席令[2007]第6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有效12国家主席令[2008]第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有效13国家主席令[2008]第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有效14国家主席令[2008]第7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有效15国家主席令[2009]第1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09年修订)有效16国家主席令[2011]第4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有效17国家主席令[2011]第5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有效18国家主席令[2013]第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有效19国务院令[1993]第115号电网调度管理条例 有效20国务院令[1996]第196号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 有效21国务院令[1998]第239号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有效22国务院令[2000]第279号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有效23国务院令[2002]第352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有效24国务院令[2003]第393号令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有效25国务院令[2003]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有效26国务院令[2009]第421号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 有效27国务院令[2005]第44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有效28国务院2006年1月8日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2006年1月8日)有效29国务院令[2007]第493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有效2015年新增30国务院令[2009]第549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有效2015年新增31国务院令[2010]第570号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有效32国务院令[2010]第586号工伤保险条例 有效33国务院令[2011]第591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有效34国务院令[2011]第599号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有效35国务院令[2007]第493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有效36国务院令[2009]第549号国务院关于修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决定有效2、地方法规序号 文号 名称 有效性 备注1内蒙古人大常委会1997年第59号公告内蒙古自治区电力设施保护条例(1997年9月24日起施行) 有效2内蒙古人大常委会2005年第16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安全生产条例(2005年7月1日实施)有效3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公告[2010]第18号内蒙古自治区消防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有效3、政府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序号 文号 名称 有效性 备注1能源办[1993]45号 电力系统电瓷外绝缘防污闪技术管理规定有效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1999]第8号令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 有效3公安部[2001]第61号令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有效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3]第46号气瓶安全监察规定 有效5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改投资[2003]1346号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有效6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2004]第1号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安全生产令 有效7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2004]第4号电业生产事故调查暂行规定 有效8国家发改委[2014]14号令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有效2015年新增9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关于开展重点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有效2015年新增10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05]第1号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 有效11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2005]第9号电力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 有效12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2005]第15号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管理办法 有效13发改能源[2005]1690号关于切实加强电力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紧急通知有效1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06]第3号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 有效15国办发 [2006]10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有效16发改能源[2006]13号 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 有效17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2006]第22号电网运行规则(试行) 有效18国办发明电[2006]2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有效19电监安全[2006]28号 关于加强电力建设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规定有效20电监安全[2006]29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有效21电监安全[2006]34号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 有效 22电监市场[2006]42号 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规定 有效2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6]第92号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 有效24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2007]第2号电力安全生产监管办法 有效25电监安全[2007]11号 关于深入推进电力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有效2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07]第16号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有效27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2007]第24号电力可靠性监督管理办法 有效28电监安全[2007]38号 电力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有效 29电监安全[2007]45号 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有效30国发[2008]20号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电监会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救灾能力建设若干意见有效3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8]第21号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有效32电监安全[2008]43号 国家电监会印发《关于加强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监督管理的意见》有效33国能局电力[2009]13号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施工安全管理保护电力设施安全的通知有效3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09]第17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有效3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09]第23号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有效36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2009]第27号供电监管办法 有效37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2009]第28号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管理办法有效38电监安全[2009]22号 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导则(试行)>的通知有效39国资发群工[2009]52号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班组建设的指导意见有效40电监安全[2009]61号 电力企业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有效41内安监执法字[2009]116号关于加强风电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管工作的通知有效42安监管协调字[2009]124号关于做好建设项目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有效43安监总管二[2009]229号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生产突出问题排查工作的通知有效44国发[2010]18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有效45国发[2010]23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有效46安委办[2010]27号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加强企业班组长安全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有效47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0]第30号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有效48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010]36号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有效49内蒙古电力监管委员会办公厅文件办安全[2010]88号关于印发《重大活动电力安全保障工作规定(试行)》的通知有效50安监总办[2010]139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指导意见有效2015年新增51中电联标准[2012]16号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11年版)有效52安委[2011]4号 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有效2015年新增53中国气象局[2011]第8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有效54办安全[2011]26号 关于切实加强风电场安全监督管理遏制大规模风电机组脱网事故的通知 有效55国办发[2011]3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检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有效56国发[2011]40号 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有效57国家安监总局[2011]42号令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部分条款的决定有效58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11]140号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 有效59安委[2012]10号 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有效60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办安全[2012]11号关于做好电力安全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有效61电监安全[2012]11号 关于印发《电力安全事件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有效62电监安全[2012]16号 关于加强风电安全工作的意见 有效63电监安全[2012]28号 关于加强电力企业班组安全建设的指导意见有效64安委办[2012]34号 关于加大推进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有效6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49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 有效66电监安全[2012]66号电力行业反恐怖防范标准 有效67电监安全[2013]5号 关于印发《电力安全隐患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有效68电监安全[2013]6号 关于加强电力行业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指导意见有效69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3]第59号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有效70国能综电安〔2013〕210号关于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修订和补充的通知有效71国能安全〔2013〕427号关于防范电力人身伤亡事故的指导意见有效72国能安全〔2013〕475号关于印发《电力安全培训监督 管理办法》的通知有效73公治〔2014〕10号 关于贯彻执行《电力设施治安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的通知有效7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48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 有效275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2004]第1号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安全生产令 有效7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2001]第61号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有效77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安委[2011]4号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有效78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有效79安监总办[2010]139号 国家安监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模化建设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指导意见有效80国能安全[2014]317号 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有效81国能安全[2014]123号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电网安全风险管控办法(试行)》的通知有效8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47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有效83电监安全[2012]11号 电力安全事件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有效84国能安全[2014]254号 国家能源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电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的通知有效85国能安全[2014]161号 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有效86国能综安全〔2014〕469号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8号文件精神 进一步加强电力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有效87国能安全【318】号发 20141210关于转发国家能源局《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能安全【318】号发文正文有效4、国家标准序号 文号 名称 有效性 备注1GB 5082—1985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有效2GB 6441—19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有效3GB/T 14440—1993 低温作业分级 有效4GB 50222—1995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有效5GB/T 16178—2011 场(厂)内机动车辆安全检验技术要求 有效6GB/T 26218.1-2010 污秽条件下使用的高压绝缘子的选择和尺寸确定 第1部分:定义、信息和一般原则有效7GB 50260—1996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 有效 8GB 311.1—2012 绝缘配合 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有效则9GB 16847—1997 保护用电力互感器暂态特性技术要求 有效 10GB 50116—201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有效 11GB 5083—1999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有效 12GB 9448—1999 焊接与切割安全 有效 13GB/T 8349—2000 金属封闭母线 有效 14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有效 15GBZ 158—200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有效 16GB 50034—2013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有效17GB/T 2893.1—2013 图形符号 安全色和安全标志 第1部分:安全标志和安全标记的设计原则有效18GB 50140—200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有效 19GB 50354—2005 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规范 有效20GB 3787—2006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有效21GB 8958—2006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 有效 22GB 12158—2006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 有效23GB 50150—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有效24GB 50168—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有效25GB 50169—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有效26GB 50229—2006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防火设计规范 有效 27GB/T 14285—200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有效 28GB 50217—200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有效29GB/T 20840.5-2013 互感器 第5部分: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补充技术要求有效30GBZ 188—2007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有效 31GB/T 3608—2008 高处作业分级 有效 32GB/T 4200—2008 高温作业分级 有效 33GB/T 12801—2008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有效 34GB 2893—2008 安全色 有效 35GB 2894—2008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有效36GB 10963.2—2008 家用及类似场所用过电流保护断路器第2部分:用于交流和直流的断路器有效37GB 12348—200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有效 38GB 17622—2008 带电作业用绝缘手套 有效39GB 4053.1—2009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1部分:钢直梯有效40GB 4053.2—2009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2部分:钢斜梯有效41GB 5053.3—2009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3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有效42GB 6095—2009 安全带 有效 43GB 12011—2009 足部防护 电绝缘鞋 有效 44GB 18218—2009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有效 45GB/T 6096—2009 安全带测试方法 有效 46GB/T 13861—2009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有效 47GB/T 6067.1—2010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第1部分 总则 有效 48GB 26164.1—2010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有效49GB/T 26218.3-2011 污秽条件下使用的高压绝缘子的选择和尺寸确定 第3部分: 交流系统用复合绝缘子有效50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有效 51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有效52GB 50147—201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有效53GBZ 1—201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有效 54GBZ/T 225—2010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 有效 55GB 12523—2011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有效 56GB 26859—2011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电力线路部分) 有效57GB 26860—2011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部分)有效58GB 26861—2011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高压试验室部分 有效59GB 50201—2012 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有效5、电力行业标准序号 文号 名称 有效性 备注1DL 5027—1993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 有效2DL/T 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有效3DL 5009.3—2013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第3部分:变电站 电力行业标准有效4DL/T 620—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有效 5DL/T 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有效6DL/T 639—1997 六氟化硫电气设备运行、试验及检修人员防护细则有效7DLGJ 154—2000 电缆防火措施设计和施工验收标准 有效 8DL/T 722—2000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 有效9DL/T 724—2000 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 有效10DL/T 5136—2012 火力发电厂、变电站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有效11DL/T 755—2001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有效 12DL/T 856—2004 电力用直流电源监控装置 有效 13DL/T 5044—2004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有效 14DL/T 596—2005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有效15DL/T 995—2006 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有效16DL/T 516—2006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规程 有效 17DL/T 587—2007 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管理规程 有效 18DL/T 1040—2007 电网运行准则 有效 19DL/T 1051—2007 电力技术监督导则 有效 20DL/T 664—2008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 有效 21DL/T 692—2008 电力行业紧急救护技术规范 有效 22DL/T 393-2010 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 有效 23DL/T 572—2010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 有效 24DL/T 573—2010 电力变压器检修导则 有效 25DL/T 574—2010 电力变压器分接开关运行维修导则 有效26DL/T 687—2010 微机型防止电气误操作系统通用技术条件有效27DL/T 741—2010 架空输电线路运行规程 有效28DL/T 799.1-7—2010 电力行业劳动环境检测技术规范 有效29DL/T 796—2012 风力发电场安全规程 有效30DL/T 544-2012 电力通信运行管理规程 有效31DL/T 548-2012 电力系统通信站过电压防护规程 有效6、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序号 文号 名称 有效性 备注1AQ/T 9002—2006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有效2AQ 3009—2007 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 有效 3AQ 8001—2007 安全评价通则 有效 4AQ 8002—2007 安全预评价导则 有效 5AQ/T 9006—2010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有效 6AQ/T 9004—2008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 有效7、风力发电行业标准、规范序号 文号 名称 有效性 备注1FD 002—2007 风电场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试行)有效2水电规安办[2007] 风电场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编制制度 有效8、其他标准、规范序号 文号 名称 有效性 备注1JGJ 80—1991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有效2国家电力公司2001年12月电力生产企业安全设施规范手册(国家电力公司2001年12月)有效3国电电源[2002]49号 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有效4JGJ 46—2005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有效 5TSG Q 7014—2008 起重机械安全保护装置型式试验细则 有效 6TSG Q 7015—2008 起重机械定期检验规则 有效7[2011]16号 内蒙古电网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运行管理办法和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范有效8华北电网有限公司 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华北电网公司2008年版)有效9TSG Q 6001—2009 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考核大纲有效10内电发展[2009]39号 关于印发内蒙古电网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暂行)的通知有效11国家电网发展[2009]327号国家电网公司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修订版有效12国家电网安监[2009]664号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有效13国家电网发展[2009]747号国家电网公司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试行)有效14内经信电力字[2011]26号加强全区电力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 有效15内电安监[2012]26号 电力事故调查规程(试行) 有效16国家电网生[2012]252号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修订版)及编制说明有效17国家电网企管[2014]748号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器具管理规定 有效18国家电网企管[2014]1117号国家电网公司安全工作规定有效19国家电网基建[2011]1753号国家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规定有效20国家电网安质[2014]265号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配电部分有效21Q/GDW 1799.1—2013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变电部分有效22Q/GDW 1799.2—2013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线路部分有效23JGJ 46—2005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有效 24GA 1089-2013 电力设施治安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 有效 25YD/T 1821-2008 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 有效26内公通字[2007]70号 内蒙古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办公室组织机构和职责规范有效27内电保护字[2007]2号 自治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强全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有效28内公办[2007]93号 内蒙古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办公室警用车辆管理使用规定有效29内保电办[2009】6号 关于加强警企配合工作程序的通知 有效9、公司现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序号 文号 名称 有效性 备注1 内电安监【2014】20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有效2 内电安监【2005】29号 安全生产职责规范 有效3 内电安监【2013】14号 安全生产工作奖惩规定 有效4 内电安监【2012】26号 电力事故调查规程(试行) 有效5 内电安监【2013】11号 “两票”管理执行细则(试行) 有效6 内电安监【2014】31号 关于印发《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有效7 内电安监【2005】15号 安全预警管理办法 有效8 内电安监【2005】30号 领导干部生产现场到岗到位规定 有效9 内电安监【2005】32号 生产现场检查工作制度 有效10 内电安监【2013】22号 关于进一步规范安全施工保证金管理的通知有效11 内电安监【2007】38号 关于加强电动隔离开关的运行检修防止发生误操作事故的通知有效12 内电人资【2005】21号 内部交通安全管理规定 有效13 内电安监【2011】7号 交通安全管理规定 有效14 内电安监【2010】42号 交通火灾事故处罚规定 有效15 内电安监【2009】42号 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有效16 内电安监【2013】10号 电力设施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技术规范 有效17 内电安监【2014】31号 内蒙古电力行政执法车辆管理使用规定有效。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滁政办[2011]111号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滁政办[2011]111号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正文:----------------------------------------------------------------------------------------------------------------------------------------------------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滁政办〔2011〕11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1〕69号)精神,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发布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市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总体要求(一)工作目标。

着力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中的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快构建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实时监测、短临预警、中期预报衔接;建立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机制,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努力消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盲区,力争到2015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确保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更加准确,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应急联动更加有效。

(二)发布原则。

气象灾害预警发布遵循“归口管理、统一发布、快速传播”的制度。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市气象台负责制作并按预警级别分级发布,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发布。

(三)发布内容。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内容包括发布机关、发布时间、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和相关防御措施等。

气象灾害类别分13种,分别是: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道路结冰、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雷雨大风、霜冻和大雾。

气象微博运营机制

气象微博运营机制

气象微博运营机制探讨[摘要] 政务微博是2011年政府部门利用互联网推动社会服务的一大亮点。

中国天气网官方微博紧跟时代潮流,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微博运营机制,已经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窗口。

借鉴中国天气网官方微博的成功经验,可以将第一时间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全面运用微博分享功能、及时进行线上微访谈、不断进行微博互动沟通作为气象微博运营机制的四个基本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动全国气象部门资源,合理规划气象微博开设情况,构建全国性气象微博的互动和共享机制。

[关键词] 微博公共气象服务运营机制中国天气网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

为此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还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

微博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和多媒体文件,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微型博客形式。

作为互联网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之一,它的传播及时性和分享互动性无可比拟。

2011年,政务微博成为了政府部门利用互联网推动社会服务的亮点,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四家微博客网站上认证的政务微博客总数为50561个,其中党政机构微博客32358个,党政干部微博客18203个[1],覆盖了大陆所有省(市)、自治区,政务微博的操作也逐渐走向成熟与规范。

随着气象工作日益受到政府和公众关注,挖掘并规范微博这一影响日益广泛的媒体渠道,创新开展气象信息服务与宣传工作已成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气象局2011年8月专门下发《关于做好微博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微博气象服务,及时发布和传播气象服务信息,同时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在气象微博运营方面,中国天气网做了很好的尝试。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工作的通知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工作的通知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06•【字号】天政办发[2012]135号•【施行日期】2012.07.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工作的通知(天政办发〔2012〕13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驻市有关单位: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防灾减灾工作,充分利用气象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工作纳入全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范畴。

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气象信息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我市地处黄土高原六盘山区与西秦岭山脉交汇地带,属黄土梁峁沟壑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我市是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地区,沙尘暴、干旱、霜冻、暴雨、雷电、冰雹等气象灾害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占86%以上,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我市各类气象灾害更为频繁,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更趋严重,气象灾害防御的形势愈加严峻,防灾减灾任务更为艰巨。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各级气象防灾减灾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对局地性和突发性冰雹、暴雨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还不够强,气象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还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许多“盲区”。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在全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发挥。

因此,把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以最快的方式、最广的范围传递到各级领导、责任人和公众,对于做好防范和应对工作,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术竞赛暨第一届全国气象行业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术竞赛实施方案

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术竞赛暨第一届全国气象行业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术竞赛实施方案

附件1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术竞赛暨第一届全国气象行业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术竞赛实施方案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术竞赛组委会2021年9月为深切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全面推动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以技术竞赛为导向,进一步培育县级综合气象业务人员业务素养和大体技术,增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进展,为推动气象事业又好又快进展做出踊跃的奉献。

一、竞赛组织机构本次竞赛设立竞赛组织委员会、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竞赛实施组和竞赛监审组四个小组。

人员组成及工作职责安排如下:(一)竞赛组织委员会1.人员组成主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副主任: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盛明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副巡视员袁芳委员:综合观测司司长王劲松应急减灾与公共效劳司司长张祖强预报与网络司司长顾建峰人事司司长胡鹏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宋云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曹晓钟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敬枫蓉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陈忠明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竞赛处处长贾伟一中国农林水利工会林业气象工作部部长刘季英2.工作职责负责竞赛重大事项决策、竞赛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审定。

(二)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1.人员组成主任:综合观测司副司长李昌兴成员:综合观测司地面处佘万明应急减灾与公共效劳司人工阻碍天气处孙锐预报与网络司预报处黄卓气象探测中心业务处雷勇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务处汤志亚四川省气象局办公室廖邕2.工作职责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综合观测司),负责和谐、落实、检查与竞赛相关各项目的执行情形;负责竞赛组委会的日常工作;参赛人员抽取和确信。

(三)竞赛实施组1.人员组成组长: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曹晓钟成员:气象探测中心地面与高空观测室曹云昌气象探测中心气象装备保障室邵楠公共气象效劳中心业务处段丽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教务处刘莉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马尚昌气象探测中心地面与高空观测室王柏林气象探测中心地面与高空观测室郭建侠气象探测中心地面与高空观测室张鑫2.工作职责负责编制各项竞赛试题。

防灾减灾试卷答案

防灾减灾试卷答案

防灾减灾笔试试卷答案(80个空)1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 70% )以上。

2 防御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

3 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由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平均每年5000人左右,下降到本世纪平均每年(2000)人左右,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4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对准备、(应急处臵)工作。

5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到202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比“十一五”期间降低(50)%,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20)%以上。

6 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内涝、干旱缺水、高温、(霾)等灾害日益严重,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以及其它导致人居气象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7 (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8 每年平均有( 7 )个热带气旋(含台风)登陆我国,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9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主要任务:(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发布)能力建立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二)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三)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10 规划到2020年,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

每天向公众提供未来(10)天天气预报,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至少提前(15-20)分钟到达受影响地区的公众。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迅速及时准确地“进农村、(进企事业)、进社区、进学校”。

11 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完善防灾法规和标准,充实气象灾害防御队伍,有效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试题

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试题

1.《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指出,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A:森林草原火灾B:地震C:公共安全灾害D:生化灾害答案:A。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条。

2.《气象灾请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中指出,当发生气象灾害时,各级气象部门应在灾害发生()小时内进行灾情数据收集和初报,在灾情发生()小时内,通过决策服务平台中的“直报系统”上报重要灾情。

A:2,6 B:6,12 C:2,12 D:6,24答案:A。

《气象灾请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第三章第四条第一点。

3.《气象灾请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中提到,按照气象灾害评估分级处置标准,将因灾死亡()人(含)以上或者伤亡总数()人(含)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含)以上的,定为特大型气象灾害。

A:100,300,10 B:200,300,10 C:200,400,15 D:100,400,15答案:A。

《气象灾请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第四章第五条。

4.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时,农作物()指因灾减产8成(含8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反映农作物受灾的严重程度。

A:受灾面积B:成灾面积C:绝收面积D:大棚损失面积答案:C。

《全国气象灾请收集上报技术规范》第四部分“灾情填报规范”第二点第三小点“农业影响”。

5.《气象灾请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中指出,当发生小型及以上气象灾害后,()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立即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

A:县级B:地市级C:省级D:国家级答案:A。

《气象灾请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第四章第六条。

6.《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规定,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设为Ⅳ级、Ⅲ级、Ⅱ级、Ⅰ级四个级别,其中()级为最高级别。

A:Ⅳ级B: Ⅲ级C:Ⅱ级D:Ⅰ级答案:D.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第三部分“监测预警”中3.2“预警信息发布”。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发布工作要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和覆盖面为重点。

城市热岛效应评估技术指南(第1版)

城市热岛效应评估技术指南(第1版)
1.1 编制目的 ..................................................................................................................... 1 1.2 适用范围 ..................................................................................................................... 1 1.3 编制原则 ..................................................................................................................... 1
4 工作流程.................................................................................................................... 3
4.1 立项论证 ..................................................................................................................... 3 4.2 资料收集与处理 ......................................................................................................... 5 4.3 城市热岛强度计算 ..................................................................................................... 6 4.4 城市热岛强度评估 .................................................................................................... 9 4.4.1 城市热岛强度评估指标.......................................................................................... 9 4.4.2 城市热岛强度历史变化评估方法........................................................................ 10 4.4.3 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及生活的分析内容..............................................................11 4.4.4 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对策与建议......................................................................... 12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办发[2011]33号文件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办发[2011]33号文件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办发[2011]33号文
件的通知

【期刊名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1(000)023
【摘要】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自治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总页数】4页(P6-9)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4
【相关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办发〔2003〕8号文件的通知内政办发[2003]11号 2003年4月17日 [J],
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办发[2016]80号文件的通知 [J], ;
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办发[2016]92号文件的通知 [J], ;
4.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办发[2015]30号文件的通知内政办发
[2015]73号 7月20日 [J], ;
5.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办发[2011]1号文件的通知 [J], 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4年综合业务基础理论试题五答案

2014年综合业务基础理论试题五答案

2014年综合业务基础理论试题五(答案)说明:本试卷总分19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将选择题答案字母、判断题“√、×”、填空答案填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框内,填在试卷上的答案一律不予计分。

一、单项选择(100题,每题0.5分,共计50分。

错选不得分。

)1、下列哪种气象灾害事件的防范和应对不适用于《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D )A、沙尘暴B、冰冻C、霾D、洪涝2、《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的目标是:到2020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公众覆盖率达到( A)以上,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至少提前(A)分钟送达受影响地区的公众。

A、95%,15-20B、90%,15-20C、95%,15-30D、90%,15-303、《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提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 C)的原则。

A、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B、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C、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D、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分级管理、属地为主4、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A)规定。

A、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B、各省级气象主管机构C、国家减灾委D、国务院办公厅5、根据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下列常见灾害哪一项不应归属为冰冻灾害?( B )A、雨凇B、雪凇C、雾凇D、冰凌6、某次气象灾害过程中,因灾死亡人数为20人,伤亡总数为100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属于( B )气象灾害。

A、特大型B、大型C、中型D、小型7、根据《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大雾气象灾害预警等级有:(C )A、Ⅰ、Ⅱ、ⅢB、Ⅱ、Ⅲ、ⅣC、Ⅲ、ⅣD、Ⅱ、Ⅲ8、国办发〔2011〕33号文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做好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本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 C )等情况。

A、种类、频率、烈度和造成的损失B、种类、频率、造成的损失C、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D、种类、频率、强度和造成的损失9、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包括的内容( D )。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3.14•【字号】川办发[2012]12号•【施行日期】2012.03.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2]12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我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最大程度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损失,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的监测预警体系,推进预警信息快捷发布与传播体系建设,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发布高效、传播顺畅。

(二)工作目标。

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布,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特别是覆盖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一)提升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完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

坚持科学规划、统一标准、部门联合、共建共享的原则,统筹建设我省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大中型水库、大江大河、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区域、兰成渝重要输油管道沿线、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大型水电送出通道和能源基地、“一极一轴一区块”等重点区域以及川西高原和盆周山地气象观测资料稀疏区,加密自动观测站网,到2015年实现全省气象灾害防御关键区监测站点平均间距缩小到5公里。

县级综合业务题库

县级综合业务题库

1、卫星云图上当观测到下列哪种云系时预示地面会出现强风?( )□A.层状云系□B.急流云系□C.弧状云线√D.逗点状云系标准答案: C2、《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发生情况,依照( )的规定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情况紧急时,及时动员、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开展自救互救。

□A.本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B.本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C.《气象灾害防御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标准答案: D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 )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A.发布平台√B.接收终端□C.发布流程□D.传播机制标准答案: B4、在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周边20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或者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周边10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修建高度超过距观测场距离( )的建筑物、构筑物。

□A.1/5□B.1/6□C.1/8√D.1/10标准答案: D5、对于台风、暴雨、暴雪等气象灾害()色预警和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要减少审批环节,建立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

□A.蓝□B.黄□C.橙√D.红标准答案: D6、急流是指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上部必须大于或等于()米/秒。

□A.10□B.20√C.30□D.40标准答案: C7、发布(含变更)和解除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应在()内通过灾情直报系统上传中国气象局,供全国共享。

□A.10分钟√B.15分钟□C.20分钟□D.30分钟标准答案: B8、关于北半球热成风的说法,下面哪个叙述是错误的()。

□A.热成风是地转风随高度的该变量√B.热成风与平均温度线(或厚度线)平行,背风而立高温在左,低温在右□C.当某层中地转风随高度逆转时有冷平流,地转风随高度顺转是有暖平流。

气象信息员气象基础知识

气象信息员气象基础知识

气象信息员气象基础知识目录一、气象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文件 (1)二、气象观测 (2)三、天气预报 (6)四、农业气象灾害 (9)五、气象灾情调查 (11)六、安徽农网 (12)七、辅助观测手机客户端 (13)八、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 (14)一、气象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应当把公益性气象服务放在首位。

气象设施,是指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

气象探测,是指利用科技手段对大气和近地层的大气物理过程、现象及其化学性质等进行的系统观察和测量。

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2、《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

4、《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并有权对破坏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

二、气象观测地面气象观测:利用气象仪器和目力,对靠近地面的大气层的气象要素值,以及对自由大气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观测。

1、云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晶和雪晶。

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卫星云图雷达回波2、能见度能见度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

白天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下看到和辨认的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3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

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

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

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

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

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

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

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

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准确预报,特别要针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强化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对灾害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等进行科学研判,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

要建立综合临近报警系统,在人口密集区及其上游高山峡谷地带加强气象、水文、地质联合监测,及早发现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险情。

加强农村、林区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

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加强森林草原致灾因子监测,及时发布高火险天气预报。

(五)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做好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本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编制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

在城乡规划编制和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建设前,要严格按规定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三、加强预警信息发布(六)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

各地区要抓紧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明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权限、流程、渠道和工作机制等。

建立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发布制度,对于台风、暴雨、暴雪等气象灾害红色预警和局地暴雨、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沙尘暴等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要减少审批环节,建立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各种手段和渠道第一时间无偿向社会公众发布。

(七)加快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积极推进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形成国家、省、地、县四级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实现预警信息的多手段综合发布。

加快推进国家通信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升级完善,提升公众通信网应急服务能力。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适应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捷发布的需要,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设备设施建设。

(八)加强预警信息发布规范管理。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发布,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发布。

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细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标准,分类别明确灾害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等,提高预警信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预警信息传播(九)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手机短信的作用。

各级广电、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及有关媒体、企业要大力支持预警信息发布工作。

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社会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情况下要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甚至中断正常播出等方式迅速播报预警信息及有关防范知识。

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求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预警信息发送效率,按照政府及其授权部门的要求及时向灾害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免费发布预警信息。

(十)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学校、社区、机场、港口、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建设电子显示屏等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设施。

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传播预警信息功能。

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要加快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现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有效衔接,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在偏远农村、牧区、山区、渔区的传播能力。

(十一)加强基层预警信息接收传递。

县、乡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重点健全向基层社区传递机制,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要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迅速组织群众防灾避险。

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灾害信息员、群测群防员传播预警信息的作用,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经费补助。

五、有效发挥预警信息作用(十二)健全预警联动机制。

气象部门要及时发布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并与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铁道、水利、农业、卫生、安全监管、林业、旅游、地震、电力监管、海洋等部门及军队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各有关部门要及时研判预警信息对本行业领域的影响,科学安排部署防灾减灾工作。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预警联动情况,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中的重要事项。

(十三)加强军地信息共享。

军地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信息军地共享机制,通过建立网络专线等方式,加快省、地、县各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当地驻军、武警部队互联互通。

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通报军队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共同做好各类气象灾害应对工作。

(十四)落实防灾避险措施。

预警信息发布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采取防范措施,做好队伍、装备、资金、物资等应急准备,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调度等,并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

灾害影响区内的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居民群众和本单位职工做好先期防范和灾害应对。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支持保障(十五)强化组织保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协调,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大力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

要认真落实气象灾害防范应对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预警信息发布及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

(十六)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资金,保证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

各地区要把气象灾害预警工作作为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多渠道增加投入。

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探索发挥金融、保险在支持气象灾害预警预防工作中的作用。

(十七)推进科普宣教。

各地区要把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纳入当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通过气象科普基地、主题公园等,广泛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

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责任人和基层信息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面向社区、乡村、学校、企事业单位,加强对中小学生、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海上作业人员等的防灾避险知识普及,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十八)加强舆论引导。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同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及时准确提供信息,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宣传报道,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和使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防止歪曲报道、恶意炒作,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重视和支持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和应用工作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办公厅二○一一年七月十一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