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陶罐和铁罐》语文听课笔记评课发言稿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评课稿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评课稿今天上午,观摩了李**老师利用新的教学模式执教的《陶罐和铁罐》。

之前,我一直在想:三年级的孩子,怎么翻转,怎么合作,怎么展示,会说吗?会演吗?教师又干什么呢?这种形式在小学的中年级能成功展示吗?听课之后,一切疑问烟消云散。

我感受到了学生的精彩,小组的有序,老师的机智,最终达到课堂的高效。

我还深刻感悟到,学生的素质真是高,老师的水平有多高,学生就有多精彩。

感受如下。

一、小组训练是有效有序的。

从小老师到小组长到每个成员,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人都知道该说什么,该怎么说。

小老师有小老师的样子,发问、评价;组员有组员的样子,他们的语言虽然程序化但不单一,比如,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我的发言完毕谁来补充,我来谈谈我的看法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老师的指导是高效的。

课堂上,学生个个精神抖擞,伶牙俐齿,教师解放了,话少了,是不是就没事干了?不是的,老师在倾听,点拨,引导,发现。

发现问题,订正;发现精彩,分享。

比如:“脑”和“恼”的区分就是问题的强化;比如学生在展示陶罐和铁罐的语言神态的时候上台表演就是精彩的分享。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为了这一节课,他们储备了三年的语文经验,进行了一周的形式训练。

所以,表面看,老师轻松了,实际上,课前老师要下百倍的功夫。

三、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也是老师们都关注的点。

讲课前,或者上课的前十分钟,我一直在想,课堂只是在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演练好的,学习的提高怎么体现?学习过程怎么体现?后来,教学渐入佳境。

老师在重点难点处,巧妙点拨强化。

比如演陶罐和铁罐的时候,学生评价后再演,果然就有了提高。

有点疑惑。

学生利用任务单学习的时候,中等以上的学生能够自学,剩下的学生会有各种困难。

而在展示的时候,唇枪舌战的大都是中等以上的孩子,其余的还是看客观众,他们有多少机会,得到了多少锻炼?所以,在机会均等在关注全体上还要动脑筋。

陶罐与铁罐评课

陶罐与铁罐评课

古蔺县2012年小语学科优质课竞赛《陶罐与铁罐》的评课古蔺镇一小:黄世琪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县教师进修学校邀请我作为这次赛课的点评嘉宾,让我有机会分享这次赛课的精彩、成功与喜悦。

下面就给朱西老师和曾艺老师所执教的《陶罐和铁罐》一课,谈谈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来看二位教师都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基本功都较为扎实,他们热情洋溢的讲解和落落大方的教态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语言干净利落,富于启发性、引导性。

仪表端庄、教态亲切。

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习。

再从课文来看,《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处世道理。

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

文本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关键词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上并均在对话中充分展现。

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在这堂课中,朱西老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分为“指导观察法”“问题探究法”“多种朗读法”“读中理解词语”四大板块来进行。

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视角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从教材特点、学段目标的角度评价这堂课。

所谓童话,就是用生动形象的,富有儿童趣味的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

这是语文教材中非常特殊的文体,针对这种文体特点,朱老师将情趣带入课堂,新课伊始让学生触摸两个不同的罐子,形成“触动性话题”以此来激“趣”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罐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形成“感知性话题”再有“趣”产生“问”形成“探究性话题”。

来展开教学,层层建构阅读话题,从而步步逼近中心意图。

再来对照三年级也就是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来看这节课,其中有这样一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中,对于整体感知的处理是完全符合的。

朱老师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触摸两个不同质地的罐子,说一说,使学生了解其各自的特点,实现了语文皆生活,生活皆语文的新课标理念。

接着用默读的形式让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初步有个总体感知。

陶罐和铁罐评课发言稿

陶罐和铁罐评课发言稿

陶罐和铁罐评课发言稿英文回答:"The Clay Pot and the Iron Pot" A Critical Evaluation."The Clay Pot and the Iron Pot" is a well-known fable with a simple message: don't judge others based on their appearance. Despite its brevity, the fable contains several important elements that make it effective as a pedagogical tool.The characters of the clay pot and the iron pot represent two contrasting types of people. The clay pot is delicate and vulnerable, while the iron pot is strong and durable. This contrast is used to illustrate how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experiences can have very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values.The setting of the fable is also important. The pots are traveling together along a rocky path. This settingemphasizes the challenges and obstacles that people face in life. It also suggests that the journey of life is not always easy, and that we may need to rely on others for support.The conflict in the fable arises when the clay pot complains about the roughness of the path. The iron pot responds by mocking the clay pot for its weakness. This conflic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It shows that we should not be quick to judge others, but instead try to see things from their perspective.The resolution of the fable comes when the clay pot realizes that its fragility is not a weakness, but a strength. It is able to withst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path by relying on its flexibility and resilience. This teaches us the importance of accepting our own uniqu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Overall, "The Clay Pot and the Iron Pot" is aneffective fable that teaches important lessons aboutdiversity, empathy, and self-acceptance. It i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educators who want to promote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their classrooms.中文回答:《陶罐和铁罐》评课发言稿。

小学语文《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小学语文《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打造“智慧、扎实、朴素”的语文课堂——评长师附小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10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湖南省第二届小学语文团体会员“识字写字教学研究”活动,聆听了长师附小彭晶老师的识字写字课《陶罐和铁罐》,受益匪浅。

我即兴点评了这堂课,现将发言稿整理如下。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我来自国防科大附小,下面我的发言是我们科大附小前来听课的几位老师的共同意见,因为是即兴点评,有点凌乱,但句句都是大实话。

做得好的地方:一、彭老师年轻、漂亮,声音很好听,有亲和力,孩子们很喜欢。

这是最让我羡慕嫉妒恨的地方,像我这样又老又丑的,要让孩子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喜欢上我,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大笑)二、彭老师不仅形象美,而且很有教学智慧,举两个例子:1、课前互动时间播放中国陶瓷发展史,让学生了解陶瓷的特点和历史,了解中国悠久的陶瓷文化,这些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不是为互动而互动,很有智慧。

2、导入设计富有智慧。

上课伊始,课件演示“陶”字的演变,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再问学生在哪里见过“陶”字,学生说出了“博物馆”等地方,老师评价非常到位,也很多样,肯定了学生处处留心的识字方法。

接着,老师指导书写“陶”字,笔画、间构、写字姿势都对学生有要求。

再给“陶”字组词,区分同音词“淘气”与“陶器”,最后书写带有刚刚写好的“陶”字的课题。

这样的导入,有创意,很扎实。

三、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堂扎实、朴素、带有浓浓语文味道的语文课,不浮躁、不花哨。

比如学习“谦虚”和“骄傲”两个词语。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再引导学生碰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了解“谦虚”在字典中的正确解释,了解“骄傲”的不同意思,让学生造句运用词语,最后把这两个词放入课文中去理解。

词语离开了语言环境是呆板枯燥的,放入文中就富有灵性了。

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骄傲。

当然,彭老师最后还指导书写了“谦虚”。

至此,“谦虚”和“骄傲”这两个词孩子们是完全掌握了,非常扎实。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陶罐和铁罐》评课稿《陶罐和铁罐》评课稿今天听了周倩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一课,周老师激情洋溢、落落大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篇寓言,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处世道理。

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

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均在对话中充分展现。

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在本课的教学中,周老师的词语教学比较扎实。

字词的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

在本课的教学中,周老师从指导课题中“陶”字的写法入手,比较扎实地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词语,通过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及正音等形式使学生巩固对本课词语的认读,同时注意了多音字的区分。

并从中理解“恼怒”“流逝”“和睦相处”等词语,通过对重点词语“奚落”一词的理解,自然地过渡到对文本内容的解读。

周老师抓住“读、悟”这一条主线进行教学,主要把重点放在朗读、体会人物的对话上。

很明显,读是本节课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采用了多种读的形式,自由初读——同桌分角色初读对话——同桌细读一组对话——教师指导下的情感朗读,引读等。

本课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因此对话的朗读是课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指导学生学习2—9自然段即对话部分,我觉得可以用这样八个字概括“以说促悟,以悟促读”。

就这节课,也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1、在教“荒”的书写时,应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而不是书空,能让学生写完对这个字有个整体印象,并能观察写得是否美观、正确。

2、在学生词语读错时,应让学生对于读错的词,重新纠正,读正确,然后,在让全班同学读一读,以免再次出错。

3、概括课文内容的填空,有些多此一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概括出来了。

扩展知识《陶罐和铁罐》课文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陶罐和铁罐听课记录及点评

陶罐和铁罐听课记录及点评

陶罐和铁罐听课记录及点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陶罐和铁罐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课。

哎呀,别说,陶罐那圆滚滚的身材,简直像个憨态可掬的大宝宝。

铁罐则有些冷冷的,毕竟身上那金属的质感,总让人觉得他是个“钢铁直男”。

他们俩一前一后,倒是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比。

老师讲到“坚持”这个话题时,陶罐突然冒出一句:“哎呀,老师,我这身子虽然脆弱,但我也能坚持很久呢!”可不是嘛,陶罐虽然容易碎,但他的坚韧精神可是不输任何人。

铁罐听了,冷哼一声:“你那叫坚持吗?我可是在高压锅里拼过命,铁板一块,熬过多少风雨。

”哎,这家伙真是自以为是,陶罐也不甘示弱:“你不懂,虽然我容易破,但我心里有柔软的梦想!”这对话,简直像是两位不同风格的歌手在台上PK,听得旁边的小伙伴们忍不住偷笑。

老师这时微微一笑,继续说道:“陶罐和铁罐各有各的优点,大家的坚持方式也各不相同。

”这话说得好,陶罐和铁罐顿时都有点面面相觑。

陶罐想,自己虽然外表脆弱,但内心的强大不容小觑;铁罐则默默自信,觉得自己那份厚重和坚韧,就是最强大的武器。

课间休息,陶罐趁机问铁罐:“你觉得坚持最重要的是什么?”铁罐沉吟片刻,答道:“我觉得是不怕困难,铁的意志让你走得更远。

”陶罐心里一惊,哇,这家伙说得还挺在理的。

然后他接着说:“我觉得坚持的意义在于追求梦想,即使是小小的梦想,也能让人心里暖暖的。

”两个人就这样一问一答,越聊越投机,感觉之前的争锋相对,瞬间就变得温馨起来。

这时,老师走过来,看到他们两人的样子,忍不住笑了。

“这才是学习的乐趣嘛,不是单纯地争论,而是互相启发。

”说完,老师拍拍他们的肩膀,像是在传递一种默契。

陶罐和铁罐对视一笑,心里都明白,这堂课的收获不仅仅在于知识,更在于友情和理解。

课堂结束,陶罐和铁罐一起走出教室,阳光照在他们的身上,仿佛在为他们加冕。

陶罐调皮地说:“以后你可不能小看我哦,我也有我的坚持!”铁罐笑着点头:“不管怎样,我们都是各自生活的勇士。

”这一刻,似乎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好,陶罐和铁罐的友谊在这堂课中悄然绽放。

陶罐和铁罐听课记录及评析

陶罐和铁罐听课记录及评析

陶罐和铁罐听课记录及评析1. 课前准备今天我们来聊聊陶罐和铁罐上课的事情。

话说这两位同学,一个是温文尔雅的陶罐,一个是刚硬霸气的铁罐,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课前的准备,他们的状态就有些不同了。

陶罐呢,心思细腻,准备了好多精致的小笔记,甚至还带了小点心,想和大家分享。

想想看,课堂上吃点零食,感觉多好啊!而铁罐呢,哎,铁罐那可是个直性子,根本不在乎这些,他觉得只要把知识记住就行,别的都是多余的。

1.1 陶罐的准备陶罐一大早就起来,给自己泡了杯热茶,心里想着:“今天要好好听课,争取学到点儿真本事。

”还把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笔记本准备得整整齐齐的,生怕错过老师说的每一句话。

他甚至还在书桌上贴了个小纸条:“认真听课,事半功倍!”看着这小纸条,真的是让人感受到他的用心。

1.2 铁罐的随意而铁罐呢,起床时还是那副大大咧咧的样子,懒洋洋的,连头发都没梳理就出门了。

他的背包里一团乱麻,书本夹在里面,像是随便抓的。

他心里想着:“上课又不会吃亏,随便听听就好。

”有时候,我真觉得铁罐就像是个风中凌乱的勇士,虽然总是表现得很随意,但也有他独特的气场。

2. 课堂表现课堂上,老师一进门,气氛立马变得活跃起来。

陶罐立即坐正了身子,眼睛亮晶晶的,像是要把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

而铁罐呢,依旧随意,甚至还打了个哈欠,看来他昨天晚上玩得有点疯。

2.1 陶罐的认真陶罐听得可认真了,老师讲到重点的时候,他还时不时点点头,脸上挂着一副“我懂了,我懂了”的表情。

更有趣的是,当老师提问时,陶罐就像是打了鸡血,举手的速度快得惊人,生怕别人抢了风头。

每次回答问题,他都是铿锵有力,简直就是知识的化身。

老师夸他:“真不错!”陶罐乐得跟个小孩似的,脸上笑得比花还要灿烂。

2.2 铁罐的随性而铁罐呢,倒是轻松多了。

他听课的时候,脸上是个随意的微笑,像是在欣赏一场精彩的表演。

老师问问题,他时不时也会回答,但往往是一种“我随便说说”的态度。

虽然他的答案也不错,但常常是给大家带来一些意外的惊喜,有时候会让全班都忍不住笑出声。

小学《陶罐和铁罐》语文听课笔记评课发言稿PDF.pdf

小学《陶罐和铁罐》语文听课笔记评课发言稿PDF.pdf

小学《陶罐和铁罐》语文听课笔记评课发言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陶罐和铁罐》听课反思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能为我们安排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感谢罗老师与赵老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课堂,每次听罗老师的课及讲座,我总是心潮起伏,激动不已,整个身心不由自主随着罗老师入情入境。

她犹如一位向导,更是一位朋友,伴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下面我来谈听赵老师上《陶罐与铁罐》的感想:《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处世道理。

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

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均在对话中充分展现。

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在这堂课中,赵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注意做好“四字”,即立足“趣”字,倾注“情”字,落实“读”字,深化“理”字,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视角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从教材特点、学段目标的角度评价这堂课。

所谓寓言,就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

这是语文教材中非常特殊的文体,针对这种文体特点,赵老师将情趣带入课堂,课前和学生聊童话故事中最喜欢的人物,然后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畅游童话王国,童真童趣迎面而来。

此外,这节课也紧紧围绕寓言“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的特点,抓住“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来展开教学,层层建构阅读话题,从而步步逼近中心意图。

再来对照三年级也就是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来看这节课,其中有这样一条:“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中,对于整体感知的处理是完全符合的。

老师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初步有个总体感知。

接着,老师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才会引起共鸣。

陶罐和铁罐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

陶罐和铁罐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

陶罐和铁罐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示例文章篇一:《评〈陶罐和铁罐〉的课:那些亮眼之处与小遗憾》嘿,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我听的一堂课,就是讲《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的课呢。

这堂课呀,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不过呢,也有一些小地方感觉还能变得更好。

先来说说这堂课的优点吧。

老师一走进教室,那笑容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灿烂,一下子就把我们都吸引住了。

老师开始讲故事的时候,那声音忽高忽低,就像在演奏一首动听的曲子。

当说到铁罐很骄傲的时候,老师故意把声音变得很粗很冲,就像铁罐真的站在我们面前一样,特别生动。

这时候呀,我就感觉自己好像真的走进了这个故事里,和陶罐、铁罐在一起呢。

老师还特别会让我们参与到故事里去。

他不是自己一个人干巴巴地讲,而是不停地问我们问题。

比如说,“你们觉得铁罐这样对陶罐说话对不对呀?”这就像把我们拉到了一个舞台上,让我们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我们都可积极了,纷纷举手回答。

我当时就想,这就像是我们一起在做一个超级有趣的游戏,而不是在上课。

这可比那些老师在上面一直讲,我们在下面只能听的课有意思多啦。

就像我们去游乐园玩,是自己去体验那些好玩的项目,而不是只在旁边看别人玩一样。

还有哦,老师在讲这个故事里的道理的时候,也特别巧妙。

他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说,骄傲不好,谦虚才好。

而是通过让我们比较陶罐和铁罐最后的结局。

陶罐被人们发现的时候还是那么完好,而铁罐却已经消失不见啦。

老师就问我们,“从这里面你们能学到什么呀?”这就像给我们一个小谜语让我们去猜,我们都在那里动着小脑袋想啊想。

最后我们自己得出了结论,那感觉就像是我们自己发现了一个大宝藏一样,可自豪了。

这多像我们在树林里找宝藏,老师只给我们一点小提示,最后是我们自己找到的宝藏,那感觉棒极了。

不过呢,这堂课也有一些小缺点。

比如说,在课堂上,有一些同学回答问题特别积极,老是抢着回答。

可是还有一些同学就像小蜗牛一样,缩在自己的壳里,不太敢举手发言。

老师呢,可能太关注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了,没有太多地去鼓励那些不太敢说话的同学。

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评课稿三班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评课稿篇1王老师执教的人教版语文三班级上册,在这节课中老师的导入很新奇,同学的前置预习很充分,本节课着重了同学的感受,让同学说,老师并未急于抛出自己的观点,老师的引导质疑、点拨到位。

一、主要优点:1、老师通过引导同学不断诵读3—8段,理解“讽刺”一词的含义,从读中体会。

2、老师将本节课孩子提出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充分表达了以同学为本。

3、课前的导入环节新奇有趣,熬炼了同学发觉问题的技能。

二、存在问题:1、本节课中生字读得许多,但读后的`反馈〔主要指书写的练习〕做得不够。

2、没有表达出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三、教学建议:在拓展环节中除让同学读记名言警句外,还可也让同学读同类型的童话故事或是让同学续写课文。

四、值得学习的地方:教会同学从读中领悟词语的含义,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到位,课前的备课也充分考虑到了同学的认知水平。

三班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评课稿篇2《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主要通过对话呈现情节、推动故事进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处世道理。

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

铁罐的高傲和陶罐的虚心均在对话中充分呈现。

此外,详细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形象更加鲜亮突出。

在这堂课中,孔老师充分关注同学生命进展,整堂课同学学习热忱高涨、爱好盎然。

一、从教材特点、学段目标的角度评价这堂课。

所谓寓言,就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奇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

这是语文教材中特别非常的`文体,针对这种文体特点,孔老师将情趣带入课堂,让同学凭借语言文字穿越时空隧道,畅游故事王国,童真童趣迎面而来。

此外,这节课也紧紧围绕寓言“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的特点,抓住“要看到别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短处”来开展教学,层层建构阅读话题,从而步步迫近中心愿图。

二、简约而灵动教学中老师主要采纳了抓住对话,着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教学方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老师留意强化同学的感受,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淡化对课文的分析,效果很好。

听课随笔 《陶罐和铁罐》反思稿

听课随笔 《陶罐和铁罐》反思稿

听了李翠环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我有以下思考。

李老师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初步有个总体感知。

接着,老师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才会引起共鸣。

李老师能把握教材的重点,通过抓重点句、关键词让学生自悟体验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

例如:学生对“轻蔑”这个词的理解似乎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这时,李老师让学生用眼神、面部表情来表演一下“轻蔑”,效果很好。

这是一节真实、扎实的语文课。

课堂上,李老师对于生字词的检查正音,让学生真正识字。

无论从初读时的要求,到生字的正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训练,还是理解、朗读、说话能力的训练,以及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李老师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比如:李老师非常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通过增加人物性格的提示语,夯实基础,丰富词汇,课堂效率高,容量大。

《陶罐和铁罐》的优秀评课稿

《陶罐和铁罐》的优秀评课稿

《陶罐和铁罐》的优秀评课稿《陶罐和铁罐》的优秀评课稿《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练习朗读的材料。

重点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从陶罐和铁罐两者不同的命运结果中,懂得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听了王老师的教学我有以下两点思考一、要注意“点”和“面”的协调。

王老师能把握教材的重点,通过抓重点句、关键词让学生自悟体验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

课堂容量大,节奏快。

只是老师太面面俱到,出示大量的句子进行逐句体会。

由于句子既多又散,在加上学习方法、形式上的雷同,课堂上很难出现学习高潮。

而且以独立的句子单个出现,学生缺少了句子间的对比感悟,铁罐子傲慢语气由弱到强的变化,学生很难发现,所以也不能很好地把这种语气变化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由于老师要求学生感悟的“点”太多,不允许老师在每个点上花足够多的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有学生还没说完,老师发现他不能说出老师想要的那个答案,就急着请别的同学回答。

让我感觉出示的每个句子都是来匆匆,去也匆匆。

即便这样,王老师还是遗憾地说:“时间不够用,后面还有一个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没法实施了。

我想老师出示的句子能否在少些。

十来个句子都进行细致地感悟,那就没有重点了。

“点”在量上减少了,也就有足够的时间在质上提升了。

例如:学生对“轻蔑”这个词的理解似乎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这时,老师是否可以让学生用眼神、面部表情来表演一下“轻蔑”或者老师例举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事例来说明,也可以引导学生看插图中陶罐和铁罐的表情,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再如:“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这个句子,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铁罐指哪方面,陶罐无法与他相提并论呢?”是它们外表的美丑?是它们在人们心中的经济地位?是它们对人类贡献的'大小?还是它们力量的强弱?二、要合理运用教师的课堂语言我看了张爱军老师的《关注教师课堂语言的有效性》一文,感触很深。

张老师说他在我们老师的教学中发现有许多无效的课堂教学语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陶罐和铁罐》评课稿

引·放——评许红宝老师《陶罐和铁罐》崔峦老师说过“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学语文,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湖北省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老师许红宝执教的《陶罐和铁罐》正是“简单语文”的生动演绎。

她的课堂概括成三句话,可谓“纵横思路显,点面纷呈现,读写语言实”。

整节课老师很好的把握了语文教学中的“引”和“放”的关系。

纵横思路显。

纵观整堂课,许老师确立了通过朗读对话来体会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这一教学重点,精心预设整堂课。

课中许老师运用评价语言来激励、鼓舞孩子们朗读的信心和朗读的激情,可以说读得这条线是很明朗的。

通过读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在朗读中走进人物,感受陶罐的谦虚温和,铁罐的傲慢、轻蔑、恼怒。

横看老师的教学流程。

导入课题、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品析对话、拓展写话,环环相扣,轻松自然。

我们提倡一个学生的课前预习,更重视一个课堂的检查反馈,许老师的这一尝试,给了我一个小启示,如何不急不躁,恰到好处,切中脉搏进行教学。

点面纷呈现。

写陶罐谦虚的画上三角,铁罐傲慢的画圈。

分小组、分角色读对话。

作者是怎样写出陶罐谦虚铁罐傲慢的吗?点,即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以悟神态、品人物语言为朗读重点,建构主题教学,抓住“陶罐和铁罐对话”这一线点,建构阅读话题。

抓准了点,铺开面的教学就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在学习铁罐的话时,紧紧抓住“傲慢”、“轻蔑”、“恼怒”的神情提示语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又引导学生读文本想象,体会提示语的作用。

从对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什么。

去掉提示语再读,有什么感受?学生在读中明白道理。

体会陶罐和铁罐形象。

导入时,通过“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铁罐?又是一只什么样的陶罐?”形成触动性话题;初读时,通过“骄傲的铁罐常常奚落陶罐”这句话让学生质疑形成感知性话题:细读时,通过“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形成探究性话题;赏读时,通过同桌合作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形成综合性话题。

小组学习汇报成果,其他同学给汇报的小组评一评。

陶罐与铁罐 评课稿

陶罐与铁罐  评课稿

《陶罐与铁罐》评课稿民众镇浪网小学李洁云《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

因此,对话的朗读指导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下面,我就谈谈对侯冬冬老师执教这节课的看法:一、导入自然,编顺口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本节课中,侯老师一开始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实物导入课题,充分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用本课的生字词编成顺口溜,在复习生字词的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学习课文打下了铺垫。

二、教师能做到“以说促悟,以悟促读”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

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教学中,候老师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师生共同对话,由于教师朗读水平比较高,所以此环节教师能充分读出铁罐傲慢的语气,当完成对话后,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因为这原因,同学们都纷纷举起了手来想挑战老师,所以再一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整个朗读感悟的过程中,侯老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傲慢”、“谦虚”等词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

通过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理解“奚落”的意思,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效果不错。

接着,请学生头戴“陶罐”和“铁罐”不同的头饰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此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其中一组上台表演,学生的表演生动有趣,活灵活现,神情表演到位,赢得了听课老师的称赞。

三、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提示语,理解陶罐和铁罐的情感变化。

本节课,侯老师教学的一个亮点是能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提示语,自学7——9自然段,利用提示语捕捉陶罐和铁罐的情感变化,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效果比较好,并且朗读效果也比较好。

小学语文《陶罐和铁罐》听课笔记评课发言稿

小学语文《陶罐和铁罐》听课笔记评课发言稿

小学语文《陶罐和铁罐》听课笔记评课发言稿《陶罐和铁罐》听课反思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能为我们安排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感谢罗老师与赵老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课堂,每次听罗老师的课及讲座,我总是心潮起伏,激动不已,整个身心不由自主随着罗老师入情入境。

她犹如一位向导,更是一位朋友,伴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下面我来谈听赵老师上《陶罐与铁罐》的感想:《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处世道理。

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

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均在对话中充分展现。

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在这堂课中,赵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注意做好“四字文章”,即立足“趣”字,倾注“情”字,落实“读”字,深化“理”字,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视角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从教材特点、学段目标的角度评价这堂课。

所谓寓言,就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

这是语文教材中非常特殊的文体,针对这种文体特点,赵老师将情趣带入课堂,课前和学生聊童话故事中最喜欢的人物,然后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畅游童话王国,童真童趣迎面而来。

此外,这节课也紧紧围绕寓言“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的特点,抓住“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来展开教学,层层建构阅读话题,从而步步逼近中心意图。

再来对照三年级也就是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来看这节课,其中有这样一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中,对于整体感知的处理是完全符合的。

老师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初步有个总体感知。

接着,老师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才会引起共鸣。

此外,课标中还有一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陶罐和铁罐》语文听课笔记评课发言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陶罐和铁罐》听课反思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学校领导能为我们安排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感谢罗老师与赵老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课堂,每次听罗老师的课及讲座,我总是心潮起伏,激动不已,整个身心不由自主随着罗老师入情入境。

她犹如一位向导,更是一位朋友,伴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下面我来谈听赵老师上《陶罐与铁罐》的感想: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处世道理。

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

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均在对话中充分展现。

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在这堂课中,赵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注意做好“四字”,即立足“趣”字,倾注“情”字,落实“读”字,深化“理”字,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视角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从教材特点、学段目标的角度评价这堂课。

所谓寓言,就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

这是语文教材中非常特殊的文体,针对这种文体特点,赵老师将情趣带入课堂,课前和学生聊童话故事中最喜欢的人物,然后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畅游童话王国,童真童趣迎面而来。

此外,这节课也紧紧围绕寓言“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的特点,抓住“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来展开教学,层层建构阅读话题,从而步步逼近中心意图。

再来对照三年级也就是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来看这节课,其中有这样一条:“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中,对于整体感知的处理是完全符合的。

老师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初步有个总体感知。

接着,老师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才会引起共鸣。

此外,课标中还有一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根据这一标准,这堂课中对“奚落”这个词
语的理解令我印象深刻。

首先在询问学生难读的字中正音,接着当学生提出“奚落”这词不理解时,老师引领大家看书上的学习提示,让学生了解到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意,然后当学生理解了铁罐对陶罐的傲慢、轻蔑、恼怒时,老师再回过头来对孩子们说:“此刻,相信你对“奚落”一定有了更为丰富的理解。

”就这样,领着学生在文本情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样的处理可谓匠心独到,完全符合中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从“简单语文”的教学理念角度评价这堂课。

如果让语文教师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语文课,答案肯定多种多样。

我觉得应该“课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

今天这节课,正是“简单语文”的生动演绎。

导入课题、自主识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突破,环环相扣,线索明朗,轻松自然。

但“简单”是一个相对概念,有简单就一定有复杂,只有“复杂”作为前提,这样的“简单”才会有保障,才不会沦落为“简单化”,正所谓“简约而不简单”。

怎么不简单呢?
第一,通过建构阅读话题使课堂立体起来。

所谓“阅读话题”,就是为引领学生解读文本中心意图而
设置的交流主题。

阅读是依托于阅读话题来调动学生已有经验与文本信息进行重组、创造的过程,在话题的建构中引领学生一步步逼近文本的价值内涵。

只有建构有价值的阅读话题,搭建和谐的“对话”平台,才能发挥感悟的创造性,构建起开阔的精神世界。

以本节课来论,导入时,让学生回答“这两个罐子使用起来谁不怕碰撞?为什么?”从而了解了陶罐和铁罐各有什么特点,形成“触动性话题”;初读时,通过“用上文中的词句来说说这个童话故事主要在讲什么?”形成“感知性话题”;细读时,通过“铁罐究竟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陶罐又是如何对待铁罐的?”形成“探究性话题”。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阅读话题也随之有了“温度、宽度、广度、深度”,具有了思维激发力、文本穿透力、研读支撑力。

第二,通过主题教学使课堂丰满起来。

所谓“主题教学”,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实现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这样,就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内容统整起来。

这堂课的精读部分,就利用了“神情”进行主题教学。

如在学习铁罐的话时,紧紧抓住“傲慢”、“轻蔑”、“恼怒”的神情提示语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又引导学生读文本想象,又请学生想一个比恼怒更进一层的词语,
不断丰盈铁罐的形象。

接着迁移此法感悟“请你选一个填到句中想象着画面读一读”,这时两者完全不同的形象特征就展露无疑,为辨析价值取向、解读文本含义打下了基础。

三、从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角度评价这堂课。

我们说读书读书,要以读为主,“书声琅琅”已经成为语文课成败的生死标签。

教师范读、自由读、同桌对读、分角色读等等,花样百出,好不热闹!赵老师以“神情”为朗读教学的落脚点,感悟形象。

课堂上朗读气氛热烈,特别是学生对铁罐的话饶有兴趣,教师引领学生在驾驭整体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此时的铁罐会有一些怎么样的动作,加上动作读一读,看图片说说铁罐的表情等,充分挖掘“神情”背后的“心理活动”。

使学生有了多元感悟的读,读厚了文本、读深了文本。

杨再隋教授曾说:“返于自然,归于纯净。

”赵老师的简单语文让我们体会到了其中的滋味,让我们走进了幸福、诗意的语文世界。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些感想,也许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当之处尽请赵老师和在座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在我看来,本课对话教学的主题恰恰应该是“心理活动”。

只有挖掘心理活动,才能将对话主题往“如
何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逼近。

正所谓“语文,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而教!”因此,为了内化性朗读,还需要多一点教师的“追问”。

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反馈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

通过追问,可以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如在指名读铁罐说的话时,老师可以这样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读?”“铁罐,你干嘛这么生气?”“陶罐的什么话激怒你了?”“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读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