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1、例2,练一练及练习三1-5题。
【教材简析】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
在本节课中,不仅要完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实物的观察和认识,还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空间理解能力。
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实物,从而为理解抽象直观图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说说下面物体是什么形状?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直观认识长方体的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2、揭题: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或实物,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长方体的哪一部分?知道名称吗?(提出这是长方体的面,板书)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明确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画出直观图你还摸到什么,看书第10页,看看你摸到的部分在长方体中叫什么?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棱、顶点)什么是长方体的棱?顶点呢?(指名汇报)【设计意图】为了便于学生后面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描述,先让学生认识各部分的名称,而且有些名称直接揭示。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基本图形,所以新授课也好,练习课也罢,都是数学教师们熟悉的平淡无奇的内容,上过这一内容的老师很多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老套、机械,难以上出新意。
听了这次观摩,我有幸欣赏到了刘老师执教的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课,收获良多。
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出浓厚的课改气息,上出新意。
一、教学要具备勇气。
曾经有很多次外出听课的机会,也聆听过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但是思前想后,就是想不出有哪位优秀教师上过哪一节练习课给我们看。
课改行进到今天,我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解决公开课与家常课的“两张脸”现象。
一位朋友曾这样调侃听到的“教学展示课”:如果真去学习他们的上法,恐怕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就要考砸了。
如此可见一些公开课表面的浮华是多么地背离随堂教学的实际。
“真的很佩服刘延革老师的勇气和智慧!她敢在这样的大会上上练习课,还能上得如此精彩!”这是一位听课者发出的感慨,也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
如果说以前对练习课的教学深感头痛的话,那么在聆听了刘老师的教学风采之后,我不仅从心里发出一种感慨,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得如此精彩。
“家常课”、“公开课”本就为一家,我们要有一种挑战的勇气,挑战练习课、挑战家常课,以此拉近“家常课”与“公开课”的距离,用研究公开课的心态去研究家常课,用随堂课的基础性、扎实性来衡量公开课,两者相辅相成,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牢固掌握新知的主阵地。
二、教师要善“啃题目”。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怎么列式?为什么除以12?知道棱长又可以求什么?”这是本堂课的第一道练习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在做这道题目时需要回忆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及棱长总和的计算公式,在回答问题时需要掌握的是正方体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不正是本课需要学生达到的目标之一吗?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刘老师的课堂提问,巧妙地将正方体的知识复习融入一道简单的练习之中,看似平常却极不平常,以一题而复习一片,以一斑而窥全豹,那是大师的艺术,是无痕的教学。
【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篇1一、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概念课的教学,老师往往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此种概念。
这是一种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但本节课中,方老师紧扣体验式学习主题,创建情境,通过两次小组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引导学生在动态的学习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并积极思考。
整节课中,老师没有强加给学生知识,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二、利用白板助力数学课堂。
白板的使用是方老师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在教学时,教师利用拖拽、蒙层、克隆、旋转等功能,展示了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
三、制作模型,训练能力。
方老师创设了制作长方体框架的活动。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通过选择方案,动手操作,再次加深了对长方体基本特征的理解,也得出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结论。
对正方体的学习也就变得简单起来,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篇2最近教研组正在进行全员参与的公开课展示活动,今天有幸聆听了陈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秉着学习借鉴的精神,走进了陈老师的课堂,听后也有一丝感慨和不成熟的想法。
一、注重感知体验,自主建构新知。
陈老师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在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让学生在头脑中检索生活的长方体形状,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由“关于长方体你都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一问,有效的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并以此展开教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4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
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今天,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听完课,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果汁盒、礼品盒、魔方、电冰箱、洗衣机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习方法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一、游戏导入师:;同学们喜欢游戏吗(喜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课件出示:第一个是什么图形(看一看第一个幸运之神会是谁?)(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学生逐一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师小结:这些都是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屏幕出示平面图形)看下一组他们分别是什么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小结:这些都是立体图形(屏幕出示立体图形)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讲授环节(一)从实物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请同学们迅速判断: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出示课件(生:(第一个、第二个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第三个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呢?(列举例子)(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长方体长方体的认识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师:请同学们首先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体和老师一起来仔细观察。
⑴、教师: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学生:面。
师: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指其中的一个面)这是围成长方体的一个面,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长方体,摸一摸它的每一个面。
生:……(同时师板书:面)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你能在各个面上分别标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位吗?师:谁能指出与这个面相邻的面。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 况,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
05
学生反馈
学生对于课程的接受程度
接受程度高
01
大部分学生表示能够理解课程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对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性质、面积和体积计算等有清晰的认识。
接受程度一般
02
部分学生认为课程难度适中,但在一些难点上仍存在困惑,需
启发式教学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 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 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共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性质和特点,促进合作 学习。
教学方法的运用
实物展示
教师展示了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 察、触摸,增强感性认识 。
图示分析
教师通过绘制图形、表格 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关系 。
广度
本节课在内容上涵盖了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基础知识,也 涉及一些较为深入的内容,有助于扩 大学生的知识面。
04
教师表现
教师的教学态度
认真负责
教师对教学工作表现出高度的敬 业精神和责任心,认真备课、上 课、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全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尊重学生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 生的学习需求,尽力满足学生的学 习要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动力。
汇报时间: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汇报人:
contents
目录
• 课程引入 • 教学方法 • 教学内容 • 教师表现 • 学生反馈 • 课程评价
01
课程引入
引入方式
生活实例引入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 正方体物品,如纸箱、砖块等, 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意识到 几何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记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记录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能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
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能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
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
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师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
在研究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从分。
⑵、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扑捉。
⑶、练习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朵什镇松林初中何顺川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下面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反思四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19页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心态,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情景演示,引导观察,操作实践,思考交流接下来,我来说一下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设计意图:从点到线,从平面到立体,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脉络。
用学生熟悉的牙膏盒、魔方等实物引入长方体,充分说明长方体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设计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一课,收获很多,启发很大。
韩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创造一、三、五高校课堂设计教学。
整节课流畅自如,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开展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活动。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收到了可喜的教学效果。
这是韩老师长期以来积极践行新课程标准的结果。
因此,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韩老师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整节课亮点闪烁:现在我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1、体现了三个“凡是”的设计理念。
凡是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就不由教师包办;凡是能由学生完成的表述就不由教师说出。
这三个凡是贯穿了全堂课教学的始末,”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课件出示)⑴通过有序观察、实践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了解各部分名称,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⑵通过比较观察,总结认识长方体长、宽、高。
⑶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精选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精选5篇).doc》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gongwen/xinwengao/913550.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7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老师着眼于几何图形内部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充分地展开观察、操作、想象,实实在在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上得平实、真实、简洁、清新、流畅,她的实践探索给出了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1、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刘烨在课堂教学中跳出了传统的“观察得出特征→用量折等方法简单脸证特征”的固定模式,精心组织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操作、类推、想象、演绎等多种方式展开学习活动,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这种有益而又富有成效的探索,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从“知识为本”的课堂到“思维为本”的课堂,重要的是改变对数学、对教学的看法。
即便是再简单的数学知识也是人类抽象思考的结品,所以,数学知识在哪里,数学的抽象、推理就在哪里,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是水乳交融的,数学知识是发展数学思维的载体。
思维为本的课堂,就是要把平淡无奇的数学知识还原到“数学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2、循序渐进探究特征。
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提的数学新概念、新名称、新的知识点很多,怎样在众多的知识点中不失数学最本质的东西,刘烨老师的思路是很清晰的。
首先,她抓住了几何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所有的几何图形,在更为理性的层面上把握它的特征就是考察它在组成图形的点、线、面方面有何特质。
"研究图形,就是要研究它的点、线、面”。
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形成的学习经验具有可迁移性,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其他几何图形特征的学习。
其二,刘老师在长方体中点、线、面的探究组织上,厘清了什么是关镜。
"点”的情况,一带而过。
因为,单独的“点“引申不出更多的数学性质;“线”和面“所组成图形的面的大小情况最终还是由围成该面的边确定的,也就是说"线”定了,“面”也就定了。
因此,刘老师浓墨重彩地组织学生研究了“线(即棱)”,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操作,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有效化解了学习难点,同时又“四两拔千斤”地由棱的特征想象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自然而连贯。
小学数学_《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 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单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一课时)一课时)P82-83 P82-83 教材 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是后面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 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掌握了它们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调动其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 .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经历实际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经历实际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产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产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学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 课 型 新授课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学具、三通、小棒等 教学 思路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激活经验提出问题:你能在课桌上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吗?它有什么特征?观察图形,用手摸一摸复习旧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的学习做好铺垫. .复习旧知激活经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引导发现探求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巩固提升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切苹果视频,提出问题:你学到了什么?2、揭示课题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学到了什么叫面、棱、顶点顶点..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新知的兴趣..引 导发 现,探求 新知 1、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1)(1)出示图形出示图形出示图形,,引导发现长方体长、宽、高的定义长、宽、高的定义..(2)(2)明确指出:一般情况下明确指出:一般情况下明确指出:一般情况下,,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底面的棱叫做高..(3)(3)把长方体按照不同的方向把长方体按照不同的方向摆放摆放..(4)(4)提出需完成的任务:提出需完成的任务:<1><1>在长方体上找到面、在长方体上找到面、棱、顶点,摸一摸。
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
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听了XXX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收获颇丰。
本节课中,XXX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点评:一、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并学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XXX老师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层次分明XXX老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非常有序,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首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然后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探索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这种逐步推进的方式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紧凑,师生互动良好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非常紧凑,XXX老师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XXX老师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多样,符合学生实际XXX老师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探究法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特别是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XXX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来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课堂实效,教学效果良好XXX老师非常注重课堂实效,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XXX老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这种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共6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
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篇1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2.出示一张纸。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
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三、认识长方体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说课)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认识” 这一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就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等筒单的立体图形,这节课是 学生正式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 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 形的基础。也是本单元后续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与容积等作铺垫。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五、教学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面→
棱→
顶点→
活动要求: 1.小组内交流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点? 2.小组选代表汇报。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正方形→
12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
小结:
一个长方体中 有 4 条长 有 4 条宽 有 4 条高 棱长总和=(长+宽+高)×4高 Nhomakorabea长
宽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观察正方体
正方体的6个面 是完全相同正方形 正方体的12条棱 长度相等 正方体有 8 个顶点
巩固练习:
为迎接元旦节,工人叔叔要给“开远101大厦”的四周装上彩灯(地 面的四边不装),已知“开远101大厦”的长是50米,宽是30米, 高是100米。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之前,对于平面图形已经有了系统的 认识,知道从边、角、周长、面积等方面研究平面图形。对于立体图形, 学生虽然也有模糊的感觉,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应用已有知 识经验去发现。但是,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发展的一 次飞跃,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就是一个难点。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系 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范文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范文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范文第【1】篇〗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探究精神。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塑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1.课件:各种形状[3-47 3-48]2.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
教学具教学具活动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用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搭建的立交桥。
提问:小朋友,这座立交桥漂亮吗?我们来看看它是用什么搭建的。
2.教师从立交桥上取下长方形、正方形、正方体。
提问:它是什么形状的?二、展开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三、结束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范文第【2】篇〗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8-20页内容。
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经历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点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
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
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
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
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
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
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特征。
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
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
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
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
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
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
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
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
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3、深入理解:让学生同桌共同探讨正方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探究正方体的方法自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并及时利用多
媒体演示进行点拨,帮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等,棱按长、宽、高可分为三组,每组的四条棱相等。
突破了本节
课的难点,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一个进一步的认识。
4、熟练掌握: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归纳出这两个立体图形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使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了长方体和
正方体。
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环节紧凑,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过渡自然。
后两个
环节看书质疑和全课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梳理,整合、归纳。
使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尤为突出。
三、合理运用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课堂教学的热点之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
课堂教学效果,否则它就是一个花架子。
多如: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时,韩老师用多媒体演示,通过大屏幕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直观
的去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等,12条棱按长宽高分为三组,每组的4条棱完全相等,同时向学生传递了“比一比”这样一种探究方式。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时,韩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
体把一个具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慢慢变成正方体,让学生
通过演示发现当长方体的长、宽、高相等时,就变成了正方体,使
学生体会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练习设计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作为学生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它不
仅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手段,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对练习
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陈老师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首先让学生通过判
断对错,使学生更科学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通过
填空巩固并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
第二题既让学生,
又为以后求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打下基础。
第三题,较第二题难一些,让学生通过部分数据想出与之有关的数据,抽象出立体图形的
空间概念。
整个练习设计由易到难,体现了练习设计的针对性和层
次性。
起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
一点点延伸,一步步提
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整体感知这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但再好的课在细节上也有需
要改进的细节:
1、在教学中,本来估计学生对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等,12条棱分为3组,每组的4条棱完全相等认识不到,老师再发挥多媒体优势,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
但是,课上学生偏偏完全说出来了,这
时老师再用多媒体演示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老师这时要进一步让学
生说出是怎样知道这些特征的,充分发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研
究问题的片面性。
适时地告诉学生只凭猜测或者看就对长方体、正
方体的特征下结论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结论都是要通过反复验证的,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让学生利用直尺或三角板量一量方法去验
证,老师再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知道验证一个结论还可以用比一
比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更直观的,准确地认识到:长方体相对的
面完全相等,12条棱按长、宽、高分为3组,每组的4条棱完全相等。
再给长方体的特征下结论就比较严密了。
2、对集合圈的处理上,如果能让学生说出长方体包含正方体,用一
个大集合圈表示长方体时,就可以在这个大集合圈内,画一个小集
合圈表示正方体。
就更能体现关注学生探究过程教育理念。
3、在处理“有三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这一判断题的处理上,学生无从考虑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当三个面是相邻
的面时其他三个面就是和他们相对的面也是正方形,那么这个图形
就是正方体。
如果有一组是相对的面,另一个面相对的面也是正方
形,剩下的一组对面一定正方形,既帮学生认识到三个面是正方形的本质,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关注学生不是只停留在关注他们学习知识上,更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性格、品质的培养。
在小组汇报这一环节上,有一女生作为小组代表对正方体特征的汇报时,孩子因为紧张说错答案,而另一组有一男生又急于纠错,造成这个女生更紧张。
老师要对男生说咱们一起听完同学的汇报好吗,向学生传递学会倾听是对发言者最起码的尊重。
同时鼓励那个女生大胆发言。
这样就可同时保护两个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今后形成一种充满自信,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