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文学创作论文
论迟子建小说的爱的主题
淮阴工学院毕业论文作者: 严群学号:1112021216学院: 人文学院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商务秘书方向)题目: 论迟子建小说的爱的主题易东生讲师指导者:(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评阅者:(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2015 年04 月目录1 引言 (1)2 迟子建小说中爱的主题的体现 (1)2.1 自然之爱 (1)2.1.1 极地“原始风景”的讴歌 (2)2.1.2 万物灵性的歌颂 (3)2.2 社会之爱 (4)2.2.1 “相敬如宾”——刻骨的爱情 (4)2.2.2 “血浓于水”——温馨的亲情 (6)2.2.3 “深情厚谊”——真挚的友情 (7)3 迟子建小说中爱的主题思想的形成因素 (8)3.1 东北的生活环境 (8)3.1.1 自然环境 (9)3.1.2 家庭环境 (9)3.2 传统文化的熏陶 (10)3.3 独特的审美追求 (10)结论 (12)致谢 (13)注释 (14)参考文献 (15)1 引言迟子建在当代文坛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是一位成就比较突出的东北女作家。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迟子建更多地宣扬一种爱的哲学,是从人性的真善美的角度去拯救生活在心酸中的人们,同时构建一个充满人性亮色光芒的爱的童话世界。
迟子建的文学创作历程可以分为下面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6年到2002年,1986年凭借《北极村童话》成名,此时的作品风格清新童趣,大多描写故乡的北国风情,美好而温暖,充满爱意。
比较突出的小说作品主要有《原始风景》等。
第二阶段是从2002年到2004年,2002年丈夫的离去,命运如闪电一般无情侵入她的童话世界。
她深陷痛苦,伤心欲绝。
在这时期较少体现爱的主题思想。
第三阶段是从2005年至今,迟子建坚强地走出阴霾,这时的她加倍珍惜生命中的曾今拥有,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并对爱进行了理性地思考,显得成熟而温情。
在这一时期小说中爱的主题思想更为浓烈,主要作品有《逆行的精灵》等。
纵观迟子建的小说,发现其对东北自然环境的热爱是她作品的情感底色,同时展现着人与人和谐相处形成的温暖而又美好的情愫。
现实与审美的错位:悲凄的诗意表达——论迟子建新世纪乡村叙事创作特点(一)
现实与审美的错位:悲凄的诗意表达——论迟子建新世纪乡村叙事创作特点(一)论文关键词:悲凄诗意乡村叙事论文摘要:针对近年来对迟子建创作的误读、指责,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新世纪以来乡村叙事创作进行一个总体特点分析,阐释作家创作的内在机理及其所采取的民间立场,从而概括出其创作呈现出的“现实与审美的错位”的特点,为其辨正。
迟子建这个当代文坛耳熟能详的名字,单是她的故乡就如苏童所说具有先声夺人的魅力。
出生于中国最北端的大兴安岭的迟子建,从小便在与自然的零距离的相融中体会童年的快乐,这种得天独厚的生命体验对于她成年以后的创作可以说产生着非比寻常的影响。
于是我们看到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在乡村广阔大地上的一个辛勤的耕耘者,以“一种均匀的创作节奏,一种稳定的美学追求,一种晶莹明亮的文字品格”D坚守着自然、田园、诗意的表达。
《北国一片苍茫》、《葫芦街头唱晚》、《荒原》、《逝川》、《亲亲土豆》、《雾月牛栏》、《孕妇和牛》、《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等一批八、九十年代的创作使她成为当代文坛一个独异的存在。
直至新世纪的到来她仍然笔耕不辍,并多次获得各种奖项,成为产量较多且质量较高的作家之一。
对于迟子建创作及其特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作品所体现出的作家创作风格特点、蕴含其中的地域文化特点、以及与传统文化、萨满文化及其他诸种形式文化问的传承关系的研究上,还有对作家创作立场的评析……其中似乎有一些基本的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迟子建以其空灵与饱满的美感,融化进丰盈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我们呈现一个“生态和谐的爱与美的世界”,最终抵达到她的彼岸——故乡与自然。
面对迟子建新世纪以来的创作,正面的评价多延续以前的观念,没有过多新的发现;相反倒是因为新世纪以来中同社会现实的迅猛发展,乡村社会的剧烈变动,使得批评家、研究者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迟子建这种依然故我的乡土情感,于是出现诸多指责,批评她“撇开时代风潮以浪漫、朦胧的笔调表现诗意的乡村”,“这种乌托邦式的精神乡土,很大程度属于城市’属于知识阶层,是城市在现代语境下对农村的‘殖民’想象”,以及刻意回避对苦难现实的表现等等。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对温情的审美追求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对温情的审美追求冰心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曾荣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
自1984年发表处女作《那丢失的……》开始,散文奖”“她已在文学道路上徜徉了三十年,她作品里的“明丽的忧伤”一直是当代文坛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她的创作既没有所谓“美女作家”的叛逆与媚俗,也不能被归入某种文学派别和潮流,她只是一如既往地关注社会民生,关注底层劳动人民。
文坛友人苏童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一支温度适宜的气温表常年挂在迟子建心中,因此她的小说有一种非常宜人的体温。
”三十年来,她一直保持着这种稳定的美学追求和均匀的创作节奏。
本文以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对温情的审美追求为研究对象,力图以理性的目光来分析迟子建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温情表达。
1.温情主题的体现1.1弥漫自然的温情迟子建的文学世界里,对自然万物的讴歌与礼赞洋溢着温情脉脉的旋律。
她的作品尽可能地展现了自然原始风貌,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幕。
1.1.1朴素诗意的自然美迟子建的小说向来善于用朴素的语言营造唯美的意境,善于把静态的无生命的景物和植物拟人化,因此在她的笔下万事万物都充满了灵性,闪耀出生命的光辉。
我们但且看她是怎样描写阳光的:每一缕阳光都那么雪白、纤细、明亮,就象新饵线一样,只是不知太阳下了这么多的饵线到大地上,究竟想钓什么东西?想来草丛中的露珠是被它钓走了,因为阳光一下来,它们就神秘地消失了。
在这里作家把阳光晒干露珠这一自然现象写得如同一个童话,充满晶莹、童稚和生命之美,并弥漫着浓郁的回味无穷的诗情画意。
可见,黑龙江的广裹森林和土地陶冶了迟子建,使这个二十岁以前没有走出过故乡的女作家与大自然产生了相亲相近的情感。
她努力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全身心地扑进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东北地区美丽风光的讴歌源自作家内心的热爱,这也是迟子建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作品中描写的神奇的极光、碧绿的原野、白雪皑皑的大地等等景色,并非是虚构的,而是作者家乡的真实写照。
迟子建小说 乡村女性 生存困境 女性史诗论文
迟子建小说论文:迟子建笔下的乡村女性世界【中文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作家和乡土疏离,把目光投向繁华喧嚣的都市,书写都市职业女性,来自白山黑水间的女作家迟子建却把深情的目光投向了被都市大潮遗忘的乡村,一如既往的描写生活在偏远乡村一隅的卑微如草芥般的广大乡村女性,写出了她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及在情感世界里的辗转挣扎。
纵观迟子建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对女性生活的书写迟子建并不是偶尔为之,而是占据了很大分量,几乎每一篇作品都在有意识的书写女性生活状态和女性经验。
她的作品可以说是女性史诗式的描述。
或许有人认为迟子建小说中的乡村女性过于陈旧,女性在男权文化中心社会的被动处境是老套的话题,与当下有严重的断裂感,其实不然。
乡村话题是一个具有恒性价值的话题,当代反映乡村生活具有悠远深厚的主题内涵。
中国农村在速度不均衡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相似的历史境遇和性别问题,迟子建在时间上有意进行了淡化处理,以展现中国民间存在的广泛意义上的女性苦难,表现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
迟子建于闭塞的边缘地域上书写一系列女人的故事,成功完成了对时间的突围和对中国民间经验的文学还原。
迟子建的乡村女性书写不仅是对女性历史的回首,更是对女性生存现状的描画。
她用乡村作为...【英文摘要】With China’s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writers disenchanted from the local scene, looking to prosperous urban and writing uproarfrommetropolitan career women.But Chi ZiJian from baishan backwater turned around to the rural areas, vividly depicts life in the remote rural corner of the humble the rural women , writing their daily living state and emotional world in the tempestuous struggles.Throughout Chi ZiJian works, we can clearly found that the depiction of women’s life is not occasi...【关键词】迟子建小说乡村女性生存困境女性史诗【英文关键词】Chi ZiJian novels Rural women Existence dilemma Female epic【目录】迟子建笔下的乡村女性世界中文摘要4-6ABSTRACT6-7引言9-13第一章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浪潮中迟子建的女性观13-18一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概况13-14二迟子建的女性观14-18第二章女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18-23一迟子建心目中的女性特征18-20二迟子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系列20-23第三章乡村女性生存困境23-37一贞操观下呻吟的女性25-27二强权政治下匍匐的女性27-28三家庭暴力下哀号的女性28-30四粗糙日常生活磨砺下的女性30-31五无爱的婚姻中窒息的女性31-37第四章女性视角观照下的爱情与婚姻37-43一迟子建的爱情婚姻观及其成因37-38二乡村爱情的别样书写38-39三恩爱—迟子建对和谐夫妻关系的表述39-43结语43-45参考文献45-49后记49-50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50-51。
论迟子建的温情叙事
论迟子建的温情叙事论迟子建的温情叙事摘要:在当今文坛上,迟子建是东北大地上的诗意怀乡者,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作家,论迟子建的温情叙事毕业论文。
她以故乡东北黑土地作为想象的起点,抒写着故乡那些接近人类原初风貌的山水风物,抒写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她对大自然和人间审美的叙述,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蕴涵诗性及神性的乡土家园,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她对自然、对人间、对精神世界的关注,这种富有文化思考的意义,更使得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意蕴。
虽然在她的小说中常常出现诗意美好的理想和平庸失望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住她向上向善的信念,她始终带着执着的温情想象她的理想家园,给人们指出一条超越困境,解救心灵的道路。
现从迟子建小说入手,探讨迟子建笔下的自然呈现。
这其中既有作家对于自然之美的发现,对自然生灵的讴歌赞颂及对贴近生命本色的人类生存的感悟;因此,这里主要通过“自然”,发现美善,揭露丑恶,表露出悲天悯人的入世情怀,对人性异化的担忧和对纯净人性、和谐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迟子建;自然;温情;叙事1自然的温情描绘1.1灵性自然迟子建曾经这样说道:“夜阑人静之时,把台灯打开了,对大自然的那股刻骨铭心的爱就会油然而生。
在这个时候,晚霞会变得比现实更绚烂,在她笔下的山川河流会不由自主的充满灵性,而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一切生物也同样变得无比的优雅。
”大自然是这世界上真正的不朽东西。
它不仅有呼吸,而且有灵性,往往使你可以与它产生共鸣“这时,怀想情绪始终在心中萦绕,浓浓伤感情绪漫卷着。
我觉得笔下山川草木及人物渐渐活起来。
”就这样,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及各种花鸟虫鱼等生物,在迟子建笔下几乎都具有了生命的灵性。
她采用“童话”方式,给万物赋予了生命。
在《没有夏天了》和《树下》中,使我们看到美丽的“童话世界”:“八点左右的太阳才漫吞吞的起来整理自己的容颜。
它先洗脸……接着它又涂胭脂……再之后它伸了伸懒腰,当它升得更高的时候就梳理头发,它的头发就会飘扬到森林上,它们金色的毛发绕绕的缠住树木;”“月光变幻千万条小银鱼,在大地上忙忙碌碌穿梭着,悠游着。
迟子建小说论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迟子建小说论The Study of Chi Zijian’s Novels 研究生姓名孔瑶指导教师姓名王尧(教授)黄轶(教授)专业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论文提交日期2014年5月迟子建小说论中文摘要迟子建小说论中文摘要迟子建自从一九八三年开始创作到今天已经有三十年了。
她早期的作品以散文化的抒情风格见长,随着自身的不断超越,其作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随着她在创作上的日趋成熟,她的作品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她也囊括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大奖。
与此同时,评论界有关她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本文以细致的文本解读为基础,从迟子建的具体作品出发,主要从她小说的主题意向、叙事策略、审美特质等三个方面来对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作整体研究。
迟子建小说主要呈现出两个主题类型,一是大地怀乡与自然伤怀,二是人性关怀与生命关爱。
论文第一章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迟子建的小说进行详细梳理。
对第一个主题的论述具体从故乡的深情回望、自然的诗意伤怀这两点展开。
她的故乡书写主要是通过城乡对比来实现的,以城市的物欲横流来凸显乡村的质朴美好,而她的自然书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生态失衡和现代文明进行反思。
对第二个主题的论述具体是从对人性本质的解读、对生存的关注与悟解、对死亡的超越意识这三点展开。
迟子建以温情主义世界观来观照现实人生,她将目光聚焦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身上,将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将他们在生存困境和死亡面前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在读者面前,进而引发读者去关心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迟子建在叙事手法上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论文第二章以具体作品为例从视角转换与时空设置、诗意表述与语言修辞两方面来分析迟子建小说的叙事策略。
迟子建的绝大部分小说都采用了传统的全知视角,除此之外,限知视角也是她小说比较常见的视角,她小说的限制叙事主要是第一人称叙述者以回忆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交错叙述,过去和现在的交替叙述共同推进了叙述的进程。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从白山黑水间走出来的现代女性作家迟子建是新时期女性作家中的佼佼者之一,她的小说风格独特,个性鲜明。
其作品大多以东北农村小镇乡土故人为追忆和书写的对象,用小说将独特的体验构建出一个异彩纷呈的瑰丽世界,描绘一幅幅奇异的北国风情画卷。
如倍受人们注目的作品——《北极村童话》、《树下》、《晨钟响彻黄昏》、《日落碗窑》、《雾月牛栏》、《清水洗尘》等等。
迟子建秉承和穿越了同为东北女作家萧红的创作,并指向另一片广阔的艺术天地,其小说创作运用多种艺术元素,凸显出作家别具一格的思想意蕴和价值取向。
一、小说创作中的独特艺术视角——童年视角视角,作为一个叙事学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概念,它是作家通过具体文本看待外部世界和展示内心世界的特殊角度和方式。
托多洛夫指出:“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自身’出现,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某处观察点出现在我们面前。
……视点问题是具有头等重要确实是事实。
”[1]追溯上个世纪中国小说史,采用童年视角作为展开叙述的方式是一种惯用的艺术手法。
从鲁迅《孔乙己》开始下承废名的《桃园》皆是优秀之作。
在新时期的作家中采用儿童或少年视角叙事更是不绝如缕,何立伟《白色鸟》、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王朔的《动物凶猛》、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等等,而“新写实”的代表人物方方更是以一个刚出生不久就去世的婴儿的眼光为叙事视角写成了那篇著名的《风景》,更加透露出人性的丑恶。
在叙事作品中“叙事视点不是作为一种传送情节给读者的附属物后加上去的,相反,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动、悬念、乃至情节本身。
”[2]可以说叙述视角的独特性为小说艺术的成功注入了活力。
迟子建在小说叙事策略的选取与意义表达上延续了儿童或者少年的叙述角度,以此作为切入现实世界的依据,体现了她在一种纯真心理状态下对于生命的体认。
同时,她又以女性特有的心智结构以及女性与生俱来的母性通过对日常细碎事物的描摹,在对自然诗意生命本能的眷恋与追寻中展现人物丰富而敏感的心里世界和挣扎的脆弱的灵魂,从而使艺术视角穿越了历史回归到心灵本真的境地。
论迟子建创作前后期风格转变
论迟子建创作前后期风格转变 迟子建 是中国当代文学 史上影响广泛的一位女作家, 她的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各个阶段都 有鲜明的特点。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文学创作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必然会与作家经 历密切相关, 作者在创作中或多或少的会加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每个 人的经历不同对事物的感受不同, 所以也导致了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 也自然而 然的形成了各自的文风。
有的人文字清新自然,有的人文字理性客观,而有的人 则喜欢华丽的辞藻。
尽管如此,随着人成长阅历的增加,或是经历了重大挫折, 作家的创作风格便会随之改变,他们的文字也会随着他们的情感嬉笑怒骂, “见证着”这些年的时光。
迟子建是一个生长于黑龙江漠河县北极村的女子, 外表温文尔雅, 透着一种 温婉的气质。
1986 年迟子建凭借《北极村童话 》走上文坛,此时的迟子建深受童年经历的影响,她的文章中多是无边无际 的森林,苍茫的大雪以及炉火旁的童话故事 ,美好而温暖,同时也夹杂着迟子建对童年逝去淡淡的哀伤。
之后迟子建创 作的作品也多是从一些生活的小人物或是动物出发, 透着人性的温暖。
直至 1998 年,迟子建幸福的步入结婚的礼堂,在幸福中迟子建完成了《伪满洲国》,这是 她一次大的风格转变,这部小说 除了浓重的历史氛围文中还洋溢着浓郁的东北风情以及无处不在的屈辱和 悲痛。
这是她人生继《北极村童话》的另一丰碑,迟子建的人生阅历日益丰厚, 写作技巧也日益成熟, 也些都促使了迟子建的文学风格的转变, 变得有了历史的 大气和沉淀感了。
但是, 现实是无情的, 迟子建幸福的婚姻只持续了四年短短的时光便消逝了, 丧夫的噩耗使迟子瞬间从云端跌入了悲伤的泥潭, 这时期的她似乎是想钻到文字 的世界从而逃离现实的残忍, 于是她把她的悲伤阴郁都注入到了小说当中, 这时 的迟子建早已没有了儿时那份童真, 她不停的创造悲剧人物, 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早已少了光明。
迟子建小说的语言特色探析论文
迟子建小说的语言特色探析汉语言文学本科黄蕊摘要:迟子建小说以展示和呈现东北原始、神秘、丰厚、雄浑、壮阔、苍劲和悲凉的独特历史和风土人情而著称。
她用灵动、绚烂的笔墨来描摹自然,用细腻、生动的语言来抒写情爱,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情趣盎然而又温婉细腻的艺术世界。
迟子建的小说描摹自然的语言是独特的,色彩缤纷地描写景物,灵动鲜活地描写动物,以回归人性的写作方式,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自然,作品处处充满着生机;迟子建小说抒写情爱的语言也是独到的,她细致入微地描写细节,真实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用温婉细腻的语言述说着人间的真爱,作品时时洋溢着温情。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语言绪论迟子建从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在这20年中,迟的作品蕴涵着执着的乡村自然气息,从她那些乡村主题的创作看,更富有环境和文化思考的意义。
她那对人性的关怀,对民众的关注以及宁静而又理性的创作态度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极具个性,从而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文学评论者。
有研究者对迟子建的小说思想、意境和感情色彩等等进行了探析,认为迟子建的小说对子建的故乡和自然有种依恋,并通过人性的语言来描述,且她的小说还要给读者展示一种温情的意境,要摒弃现代文明物质生活的杂质,表达一种对自然原始的向往。
她相信, 人类的温情是苦难人生中的亮色, 写作中营造的温情犹如寒夜尺头的晨曦, 温情的力量同时也是批判的力量。
迟子建笔下的自然是具有灵性的大自然,是被赋予了性格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作者对自然的人化包含着浓厚的精神内涵,自然成为作者精神安憩的家园。
她凭借对白水黑山的挚爱,凭借童年记忆,怀着一颗真诚的充满奇异幻想的童心,去抒写故乡的风物人情和自然之美,感悟万物之灵性,感悟人生之真谛,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柔美,形成了诗化的创作风格。
总之,迟子建的小说带来的是一种温馨而又朴质的感觉,这正是她创作的主题意境决定的。
几许年来,读者对迟子建小说的语言研究是较为零少的,主要是对其小说意境的探析。
本文研究的是迟子建小说的语言特色,具体的指出其小说对自然事物的语言、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的语言探析。
迟子建论文中短篇小说阅读论文:迟子建中短篇小说阅读印象
迟子建论文中短篇小说阅读论文:迟子建中短篇小说阅读印象内容摘要:迟子建的中短篇小说数量壮观,内容丰富。
本文仅以她的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短篇小说《雾月牛栏》、《清水洗尘》、《亲亲土豆》为例,谈谈个人的一点阅读印象,感受她笔下的极地风情和人物的悲喜。
关键词:迟子建寂寞忧伤20多年前,当迟子建从遥远的北极村走向文坛的时候,像一个陌生的精灵,带着极地乡间特有的气息,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风,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陌生的文学的世界。
在迟子建的生活经历和她的作品中,凝结着她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浓郁的故土情结。
对迟子建而言,故乡和大自然是她文学世界的太阳和月亮,它们照亮和温暖了迟子建的写作和生活。
在她的笔下,记述着童年北极村的寂寞和黑土地上生长着的淡淡的忧伤。
一.北极村童年的回忆——《北极村童话》《北极村童话》是迟子建童年回忆录的散文体小说,她以纯真幼稚的孩童视角,充满温情的语言叙写着寂寞的童年。
迟子建的童年是在北极村度过的,妈妈把她一人留在姥姥家,寂寞的童年也就此开始了。
寂寞的孩子是敏感的,只有寂寞,她才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只有敏感,她才对那些草木的枯荣、雨雪的更迭充满了冥想。
迟子建的“童话”弥漫着忧伤,充满着遗憾:那个爱讲鬼怪故事的猴姥有着惨痛的身世,她原本是一个精干美貌的女子,被日本人糟蹋后,死过几次而不得,衣着脏乱、大着嗓门、抽着烟头,捶胸顿足地讲鬼怪故事;那个热情灵巧的老苏联被丈夫儿子抛弃,孤单地活着,寂寞而凄凉地死去;姥爷隐藏着儿子(大舅柱儿)死去这个痛楚的秘密……这些人和事在迟子建的心灵上,留下了忧伤的印记。
北极村应该是迟子建的福地,她的童年和文学生命是北极村给的,只有这个古风纯朴,静谧清新,景色宜人的中国最北的村落,才能赋予她丰富的想象力和一个童话的世界。
迟子建是带着《北极村童话》,从大兴安岭走上文坛的,《北极村童话》作为她文学生命的肇始,宿命般成为她后来所有文学作品的底色。
二.美丽的黑土地上,长着淡淡的忧伤——《雾月牛栏》、《清水洗尘》、《亲亲土豆》美丽的黑土地上,生活着善良的人们,大自然随着季节的更替变换着不同的肤色,而他们在这样的轮回中迎来晨光,送走日落,但他们却无法抹去来自自身的忧伤,这些淡淡忧伤就好像是从脚下的黑土地上长出来的,一茬接着一茬,像他们的生命一样,传递着,延续着……(一)《雾月牛栏》:雾一般的愧疚,雾一般的哀愁雾月里,睡在炕头的宝坠看到母亲与叔(继父)肌肤相亲,叔转而尴尬异常。
论迟子建底层写作中的伦理观
论迟子建底层写作中的伦理观论文报告:迟子建底层写作中的伦理观摘要:迟子建是中国当代作家中颇有影响力的一位,其小说作品中呈现出的一种底层写作风格深受读者青睐,但是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本文通过对迟子建底层写作中的伦理观进行分析和解读,说明其小说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以期能够深入理解迟子建底层写作的内涵和特征。
提纲:一、引言二、底层写作的历史和定义三、迟子建及其小说作品介绍四、迟子建底层写作中的伦理观解析1. 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缺失2. 社会的冷漠与无情3. 生命的馈赠与疲惫四、迟子建伦理观的文化根源和历史意义五、迟子建底层写作伦理观的反思1. 伦理观的局限性和人性的复杂性2. 底层人物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批判六、结语关键词:迟子建,底层写作,伦理观,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反思论文报告正文:一、引言底层写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现象,其代表作家以叶圣陶等为代表。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底层写作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融合中发展壮大。
作为中国当代底层写作中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家,迟子建的小说作品既反映了当代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又呈现了一种关乎伦理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迟子建底层写作中的伦理观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其小说作品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以期能够对迟子建底层写作的理解和评价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二、底层写作的历史和定义底层写作是指以表现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写作活动。
该文学流派的历史可追溯到1920年代,当时受到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学运动的影响,许多作家开始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和生存状态。
20世纪50年代,底层写作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扶持,成为了新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后,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底层写作经历了不断复杂和多变的发展过程。
底层写作的主要特征是以草根人物为主角,描绘他们生活的真实状态和思想情感。
底层写作通常将社会底层人民视为文学创作的主体,通过描绘他们的“出身、生存、斗争、爱情、婚姻、死亡”等方面来反映人类的深层次文化心理。
温情意象抒忧伤--迟子建《雪坝下的新娘》解读毕业论文
温情意象抒忧伤——迟子建《雪坝下的新娘》解读摘要:迟子建的小说《雪坝下的新娘》一反她以往的习惯,美丽温情的“新娘”意象出于“傻子”的眼睛。
本文通过论述主人公的三重人生悲剧、温情而忧伤的意象、两相对比的世界,层层深入,凸现温柔美丽的意象背后的忧伤。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主人公的美丽幻觉与肮脏亵渎的现实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幻觉越美好,主人公的命运就越悲惨,与诗歌中的“以乐景写哀情”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篇小说在揭示社会弱势群体的痛苦和不幸的直接根源方面有所涉及,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温情、新娘、傻子、忧伤Warmth to express sadness imagery——Chi zi-jian “Snow downstream of the bride” InterpretationChen Wen-qiong(Humanitie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Abstract: The Chi zi-jian 's novel “Snow downstream of the bride” a reversal of her previous habits, and the beautiful warmth of the "bride" image for "fool" the ey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ain character through the life of the triple tragedy, tenderness and sadness of the image, the relative ratio of the world, layers of depth and highlights the beautiful image of gentle sadness behind. Compare the use of this novel approach,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desecration of the beautiful illusion of reality with the formation of dirty strong and in sharp contrast, the illusion of the more beautiful, more tragic fate of the heroine, and the poetry of the "sad situation Lok King wrote" ,there are similar practices effect. This novel reveals the socially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pain and misfortune have been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root of a certain soci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tenderness、the bride、fool、sad众所周知,迟子建是一位温情主义者,她写的东西虽然很“伤怀”,但是结尾处都会给人一种温情的感觉,即所谓传统的“大团圆”结局。
迟子建小说论文自然文明论文
迟子建小说论文自然文明论文迟子建小说论文自然文明论文迟子建小说论文自然文明论文自然的向往文明的隐忧【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坛,迟子建犹如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风,以她的故乡“北极村”为生发地,始终不渝地坚守着对自然的书写和对故土的讴歌,在不断求变求新的文学潮流中,始终葆有着自己的文学品格。
但是透过迟子建的自然观,我们发现,这其中饱含了她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痛心和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隐忧,显示出其强烈的现代文明批判意识。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自然文明自然之于人类,不仅是其生存资源的提供者,还是人类诗意栖居的安顿者,更是人类精神灵魂的寄托者。
迟子建,作为“极地之女”,作为从东北的白山黑水走出来的才女,对大自然始终抱有深切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之情不是一时的迷恋,而是一以贯之的向往和怀想。
自20世纪80年代迟子建讲述着她的《北极村童话》满怀自信地迈进文坛起,她对自然的抒写就不再是其文学世界的一道布景,而是成为了其人、物、景、情中必不可少的一因子而在迟子建的小说里熠熠生辉。
而正因有了对大自然如此的钟情,在大自然频遭人类惨重掠夺的同时,迟子建不禁对现代文明现出了种种的怀疑和忧虑,并在自己所构建的艺术世界里,自觉或不自觉地去追求实现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和之美,努力营造一个有着生命灵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氛围。
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是迟子建人类之爱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迟子建曾以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她对大自然的深情:“我的故乡有广袤的原野和森林,每年有多半的时间是在寒冷中生活。
大雪、炉火、雪爬犁、木刻楞房屋、菜园、晚霞……这都是我童年时最熟悉的事物,我忆起它们时总有一种亲切感,而它们最后也经常地出现在我的作品中。
”于是,从迟子建的《北极村童话》始,我们便被她神奇的画笔所吸引了。
那充满浓郁北国气息的苍茫无际的雪原,一望无垠的原野,奔腾不息的黑龙江,神奇的白夜和绚丽的极光,宁静的村落和高大的木刻楞房屋,金色的草垛和丰沃的菜园,无一不充满了神秘和灵气;那满含温暖气息的带着土地湿润气的刚拔出来的白萝卜、温柔而带有香气的露珠、嫩绿可口的青葱、醉人的都柿、通灵性的狗、有灵性的马和会流泪的鱼,无一不充盈着生命的活力。
《额尔古纳河右岸》论文
《额尔古纳河右岸》论文摘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2008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迟子建在在对鄂温克族生活地进行过实地走访之后,在哈尔滨仅用三个月就一气呵成的长篇作品。
作品出来后,作者对其进行了三次修改。
因此,笔者一读到这本书就爱不释手。
作者在书中通过鄂温克族这个民族的一百年历史变迁反映了少数民族文明的没落,书中优美的语言、迷人的想象、原始的生活方式及苍凉的基调给了笔者极大的震撼。
文章根据《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内容,从自然与历史的双重消逝两个方面来谈谈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自然;历史;文明;消逝我曾经在去拉萨的路上,在海拔4000到5000米的地方,有幸见过未经工业文明染指的清泉。
当时,我便想到必须得天边的那座冰雪覆盖的山尖才能是她的温床,她悄然探头与山脚洼地里的那一丛丛深绿色的草甸里,慢慢放开胆子,终于在开阔的山谷流成了一条消瘦的清冽的泉流。
请原谅一个20多年一直混迹于钢筋水泥之间的年轻人看到这样的一条清泉会有想要流泪的冲动。
因为她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干净的水。
如果不曾看到这样让我动容的水,或许,我就不会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有这么大的感触。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关于人与自然的那种和谐美好的关系让我深深着迷。
鄂温克人世代居住在东北地区,他们最珍贵的伙伴是驯鹿,他们追逐着驯鹿的生活习性而生活,他们的物资来源于自然却对自然无害,用书中的那个鄂温克女人的话说就是“我们和我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着森林的。
我们与数以万计的伐木人比起来,就是轻轻略过水面的蜻蜓。
如果是森林之河遭受了污染,怎么可能还是因为几只蜻蜓略过的缘故呢?”不论是书中撒满两种颜色的金河,还是弥漫着死亡阴影的列斯元科山都是我眼中神秘而美丽的风景。
大一那会儿读过《瓦尔登湖》,我看着那个叫梭罗的男人是如何一个人跑到远离尘嚣的瓦尔登湖畔靠着自己的双手过起了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在那本书中他进行了太多的思考,展示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那种多思多虑的习惯而少了对自然的单纯的体验与赞美。
时间意象与精神维度——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docx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时间意象与精神维度■—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其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相对于迟子建以往走的简单而质朴的温情路线来说,可以说是一次超越和升华,作品显示出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
小说的主题是一个世界性话题,是关系到人类文化学的问题。
一方面,小说对边疆弱小民族鄂温克族有着深切关注和满含情感的描绘,讲述了一个为我们绝大多数人所陌生的族群生活;另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又是一部记载着鄂温克民族百年来遭受苦难和文化变迁的宏大史诗。
这部小说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关注和评论者的研究。
对这部小说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入的过程,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深层化。
综观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注重小说的文化视角、思想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但却存在诸多不足,部分评论文章有涉及时间意象,但却没有更深入的文本研究,关于小说时间意象的运用和处理的研究相对薄弱,在对当前生命状态和现代性反思的关注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课题主要以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为研究对象,从文本中所呈示的时间意象为起点探讨文本包含的深刻历史意识,并进一步探讨小说的精神向度和作者的价值立场。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1•时间意象:小说中有一系列时间意象,这些意象中蕴含作者的判断与理念。
本章追索文本中时间意象的现彖,选取文本做分析对彖,来研究和探索时间意向所蕴含的意义,以阐述小说丰厚的主题意蕴。
1.1时间意象的呈现:往昔时间意象;早晨、黄昏、半个月亮等时间意象1.2时间意象的功能:结构功能;深刻意蕴2.深刻的历史意识:小说屮作者通过鄂温克人狩猎游牧的日常生活的描绘, 不仅表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历史,也透露出作为背景的诸多汉民族的历史史实,作者将历史的沧桑融入平凡的H常生活,用“小人物写大历史”的历史叙述手法, 通过女性的叙述视角来进行历史叙事,使小说呈现出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叙事的独特魅力。
浅析迟子建的乡土文学创作
浅析迟子建的乡土文学创作浅析迟子建的乡土文学创作前言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转型,商业化的推而广之,以及整个社会理想主义色彩的淡化,女性文学的文化思考显得更为冷峻与成熟,并呈现多姿多彩的文化姿态。
然而在女性文学普遍呈现出抗争与自我意识的大环境下,迟子建的作品算得上一种特异的存在。
中国社会快速进入了市场化商品化时代,文学叙事中关于物质欲望和身体欲望的话语也空前膨胀。
文学能否不仅仅止于对喧嚣的现实生活做众生相式的描绘,而以相对从容沉稳的心态去发现生活流下面的丰富与立体,则是考量作家精神维度的重要方面。
“小说在探寻自我的过程中,不得不从看得见的行动世界中掉过头,去关注看不见的内心生活。
”迟子建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在就很好地把握住了这样的一个尺度。
迟子建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漠河,是我国当代一位创作个性十分鲜明的女作家。
从八十年代初走上文坛,迟子建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四百余万字。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等,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
在以都市化叙事为主体的90年代,迟子建并没有忘记把视角触向田园化的乡村领地,而是一直致力于描写故乡的风景民俗和人民的生活,她的作品风格清新纯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迟子建独特的取材方式与写作风格,很难归入哪个流派,独特的创作个性令她成为文坛的独行侠。
虽然她没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高禅妙境,却自有种别样的风情。
她的作品里不乏痛苦、挣扎着的生命,恶的存在,却在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作者悲悯的态度和温暖的人性关怀。
迟子建小说的语言风格朴实大方,简练凝重,文笔流畅,语气舒缓,极富诗意美。
其作品多以乡村生活为题材,表达感情细腻又不乏豪爽之气,她注重对景物自然、贴切的描写,对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作者: 刘玉有
作者机构: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55-57页
主题词: 迟子建 小说创作 新时期 女作家 现代女性作家 叙事作品 小说风格 个性鲜明 童年视角 儿童视角
摘要: 从白山黑水间走出来的现代女性作家迟子建是新时期女性作家中的佼佼者之一,她的小说风格独特,个性鲜明。
其作品大多以东北农村小镇乡土故人为追忆和书写的对象,用小说将独特的体验构建出一个异彩纷呈的瑰丽世界,描绘一幅幅奇异的北国风情画卷。
如倍受人们注目的作品——《北极村童话》、《树下》、《晨钟响彻黄昏》、《日落碗窑》、《雾月牛栏》、《清水洗尘》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迟子建文学创作论文
摘要:许多年来,小品和二人转把东北渲染成一块轻松滑稽的土地,而迟子建或清洌或凝重地呈现了东北的深厚、雄阔以及苍劲的历史感。
最后我也想用徐坤的话来评价迟子建:“这就是迟子建,朝阳旭日般裴波而出的又一个好手,她的巅峰状态还远远没有到来,未来的日子里,它将是备受期待和瞩目的女作家。
”
迟子建是当代著名女作家,也许是因为笔者和她一样是东北人,同样是生长在农村,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深深触动到了笔者的心灵。
他的创作风格、灵魂气质深深影响了我,同时我也希望她会影响更多的人。
一、独获魅力的动力
就像我们每天工作的目的那样单纯,迟子建文学创作的动力来源于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仰。
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而对于迟子建,我认为她很很单纯的为文学创作而创作,写出自己想写的,说出自己想说的。
对生活的热爱,由于对生活的这份执着与热恋,她的作品总是洋溢着善意和良知,有一种不自觉唯美的倾向。
由于对生活的热爱,她在寒冷的北极营造内心的春天。
他希望世界变得更美好,所以,在凄惨悲恶过后显示出性本善。
在《伪满洲国》中,王亭业被作为实验材料送入731细菌部队,遭受非人折磨,一直精神失常,甚至记不起自己是谁。
但在他的心灵深处却始终保持着对司机和女儿宛云的记忆。
还有春天、绿树、花鸟、太阳持续给予他们以生命力的滋养,拥有了
这些现象,他们拥有了生存的勇气。
正如迟自己所言“我喜欢朴素的生活,因为生活中的真正诗意是侵润在朴素的生活当中的。
”
二、让人垂涎的过程
学者在人物、叙事、还有都市文学、女性文学等创作中的具体过程让人垂涎。
在迟子建笔下出现了各种畸形人物。
“真正的文学是功利世界的畸形之物,若没有对功利世界的价值原则的质疑与超越,文学就不能给人启示。
颇具意味的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为了对功利世界达成质疑与批判,展示别样的价值秩序,往往乐于塑造畸形人物。
”(汪树东《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畸形人物》),其中,迟子建小说中最生动的畸形人物大概是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雾月牛栏》中的宝坠可以看到都是被损害的弱小者,并且又具有反智主义,与大自然的交往保持着美好的心灵状态。
畸形人物才真正给这个世界带来希望,才真正展示了人性的朴实与魅力。
从叙事的三元结构出发,来看看迟子建的文学创作。
“迟子建的独特性就在于,她将故土人生表现的特殊方式作为其艺术特征的生长点,并以此为根基筑她小说的艺术世界。
在创作中,迟子建往往以地方的习俗风物、人物情感和生活故事作为他叙事的三原结构。
”(张洪德《迟子建小说创作的三元结构》)“把生活中本然的、真正的美显示出来。
”从叙事空间结构来看,迟子建是一个将地域色彩与审美价值取向结合的作家。
米希尔·埃利亚德说:“人类从未在有科学家和物理学家们所设想出来的各项同性的那种空间生活过,即未在各个方向
的特征都相同的空间生活过。
人们在其中生活的空间是有取向性的,因而也是有项异性的,因为每一维和每一个方向都有特殊价值。
”[1]迟子建在城市与乡土之间,想象与现实之间徘徊。
从女性文学出发,刘传霞、李永祥的《迟子建与女性主义文学》(济南教育学报2004\6)认为:迟子建对中国古朴乡土世界的书写,为中国女性主义写作开辟了一片既融合西方女性主义话语又契合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的思想空间。
三、人文伤怀的升华
迟子建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特地艺术世界和宽厚的人文思想的作家,集中阅读它近几年的作品,我欣赏它拥有的文学世界。
她的作品中往往有温情关怀还有民间立场写作。
主要是针对底层、小人物、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以及与之相连的地域风情、习惯。
上个世纪多是对他作品中的地域、童心、温情等方面研究,新世纪则是人文关怀、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心、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上,对她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入的过程,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深层化。
还有就是面对和谐与不和谐的永恒矛盾、遭遇苦难应该持有的那种坚韧那种积极,也让我们了解她的逆行气质。
迟子建表明:“一个好作家对有灵性的万事万物有一种关爱怜悯之情。
”他也试着用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来说服人们,有助于减轻人与自然之间的分离所造成的孤独感。
四、温情主义的局限
有人质疑迟子建的温情叙述,认为她的温情遮蔽了人生黑暗残酷
的世颜,为人性中恶的一面蒙上了一层面纱。
许多评论者都认为“迟子建的善良和纯情阻碍了她的笔伸向人类劣根性而文明断尽的痛处延展,使他不足以构成对当下文明范围和精神危机的有力冲击和挑战。
”[2]其实,读了她的作品对于这一点我持反对态度,在西方人眼中,他们有宗教让他忏悔,而对于我们根本没有原罪意识,所以没有忏悔感,不会忏悔,恶就会膨胀。
我们用心灵的力量以爱的方式去渲染“恨”,会事半功倍。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曾说:“艺术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她是一味地客观描画。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与大地之上”[3]她对畸形人物描写深刻犀利,但这些人物总能以平和心态对待命运,对生活和命运充满了深情的渴望与敬重。
向我们诠释了许多生命的意义。
迟子建有一个忧郁感伤孤寂的灵魂,但她的善良、灵动与自然,通过写作表现出来,给人以启迪、勇气和信心。
神奇的文字,温馨幽默;奇特的想象,童心萃染。
如果没有对生活的那份之爱,又何谈如此恬雅淡静的艺术境界。
许多年来,小品和二人转把东北渲染成一块轻松滑稽的土地,而迟子建或清洌或凝重地呈现了东北的深厚、雄阔以及苍劲的历史感。
最后我也想用徐坤的话来评价迟子建:“这就是迟子建,朝阳旭日般裴波而出的又一个好手,她的巅峰状态还远远没有到来,未来的日子里,它将是备受期待和瞩目的女作家。
”
她就是清晨五六点的太阳照亮我起行的路,希望可以照到更需要
照到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米希尔·埃利亚德.神秘主义、巫术与文化风尚[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2] 徐坤.舞者迟子建[J].中国作家,1996(2)
[3]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