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苏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18283a964bcf84b9d57b7d.png)
报任安书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人生有时必须痛苦面对的生死选择。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三、作者简介1、司马迁(约前145—前90?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天汉二年(前99),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
司马迁著有《史记》。
2、关于《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
鲁迅称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四、写作背景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
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
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
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
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
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高二《报任安书》教案
![高二《报任安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c2154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6.png)
高二《报任安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司马迁的生平经历。
2.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
3.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报任安书》的生僻字词和词义。
2.理解文本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3.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分析文本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司马迁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成长背景。
2.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报任安书》,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字词和词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报任安书》的语言特色,如骈文、排比等修辞手法。
2.分析文本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3.讲解文本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报任安书》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报任安书》的理解。
2.提问学生对文本中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二、课堂讲解1.讲解《报任安书》中的深刻哲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
2.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如任安、司马迁等,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作者所表达的人生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讲解,整理《报任安书》的生僻字词和词义。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报任安书》的理解。
2.提问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交流对《报任安书》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点评学生的读后感,给予鼓励和指导。
2.强调文本中的深刻哲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
四、课堂小结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https://img.taocdn.com/s3/m/ce62ae4e284ac850ac024291.png)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报任安书》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受。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熟悉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4.把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加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力量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荣华富贵、令人憧憬的宫廷生活到处暗藏杀机,乐极之处恰恰正是生悲之时!人生的喜和悲真是难以捉摸啊!文化大师李敖回答记者关于“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更宏大”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说的,政治问题太小啦,政治只是一时的,可文化是永久的。
汉武帝折腾了一辈子,不行一世,可是他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可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以及他凄惨的人生故事始终流传到今日。
而今日我们学习的正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正经受着人生最大的一场悲剧,但他却用着常人难以超越的一种方式诠释着他的悲剧人生,他的努力开创了史学的先河,给我们这些后世之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悲剧人生又是无比幸福和让人艳羡的!二、作家、作平简介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写给伴侣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
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
次年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
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职务,所以司马迁的伴侣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乐观向朝廷推举贤才。
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具体地叙述了自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苦痛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宏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举贤才的缘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全文反复曲折,首尾呼应,夹叙夹议,引古喻今,情真意挚,感慨极深,的确是向知心伴侣倾吐表情。
本文节选了原文的开头一部分及后半部分,重点放在了表明自己为什么隐忍受辱苟且偷生的缘由,这也是我们理解司马迁宏大人格,理解《史记》先进思想的关键之处,本文虽是竹选,但仍白成体系。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第三专题1.2【教学设计】《报任安书》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第三专题1.2【教学设计】《报任安书》](https://img.taocdn.com/s3/m/5e2b5fb68762caaedd33d4d1.png)
《报任安书》《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
行文大量运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气呵成,对偶、引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穿插其中,气势宏伟。
这篇文章对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2.积累文言词语与句式;3.鉴赏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4.领略司马迁逆境中发愤有为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过程与方法目标】1.明确学习要求;2.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讨论各部分的语言特点的作用;3.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略司马迁逆境中发愤有为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江苏省建湖县高中语文《报任安书》(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江苏省建湖县高中语文《报任安书》(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cfeb1e0d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77.png)
报任安书集体备课:二次备课:其次课时一、连续研习课文1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规律。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明确:两个层次。
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
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薄情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缘由。
③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格外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气,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缘由。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规律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由于《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凄惨境况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苦痛和孤独,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格外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患病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坚韧意志。
(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规律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同学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进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
苏教版语文高二《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报任安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f6bb5e87c24028915fc3dd.png)
《报任安书》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 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1 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第3专题《报任安书》教学案(学生版)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第3专题《报任安书》教学案(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0b8f32fad6195f302ba629.png)
报任安书司马迁一、作家作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完成的。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文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二、语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
曩.()者诎.()体箠.()楚以头枪.()地强.()颜羑.()里魏其.()侯愠.( )色倜傥..()缧绁..()..()桎梏前辱之责.( ) 剌谬..()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
①其次诎体受辱②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③见狱吏则头枪地④及罪至罔加⑤古者富贵而名摩灭⑥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⑧则仆偿前辱之责3.解释加点的的字词。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之所趋异也:积威约..之渐也:且勇者不必死节..:.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思来者..:.垂.空文: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以究.天人之际:且负下..多谤议:..未易居,下流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2022年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报任安书(节选)》4
![2022年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报任安书(节选)》4](https://img.taocdn.com/s3/m/ef56837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2.png)
报任安书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重点研读第4、5、6段,梳理大意,掌握其中的实词、虚词以及句式。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上节课前三段的内容(二)研读文本研读第四段:1、引导学生翻译第四自然段。
明确:本段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本段应用了归纳说理的方法。
本段的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气。
要求学生背诵本段。
2、思考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典范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表达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答复,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研读第五段:1、引导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明确:本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从中学习司马迁对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发奋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02d11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af.png)
报任安书教案教案标题:《报任安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报任安书》,使学生了解这首历史感很强的诗篇的背景和作者,掌握相关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和欣赏《报任安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感恩意识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珍惜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 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简介;2. 诗歌的主旨和审美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报任安书》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测。
2. 学习诗歌背景知识(10分钟):通过教师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文献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
3. 课文分析(15分钟):教师逐句解读报任安书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教师可采用直接教学、示范演示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式。
4. 合作学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派一段诗句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解读诗句的意义、思想和感情,共同整理和总结各自的发现,并向全班进行介绍和分享。
5. 总结提升(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报任安书的主旨和审美意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引导学生思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启示。
6.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和欣赏其他具有相同主题或情感的诗歌作品,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诗歌内容、语言和修辞手法的理解情况,及时给予正面鼓励和及时纠正。
2. 收集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包括解读的笔记、总结和发言等。
3. 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word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word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5d4c0c14791711cc79176f.png)
报任安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读懂本篇文言文。
2、小组讨论,评价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学生查工具书疏通文意,自行领悟;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具:常规教具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是在遭受宫刑的情况下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那么当时他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是什么力量让他能忍受奇耻大辱活下来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报任安书》来寻找答案。
【作者和《史记》介绍】(参见《鸿门宴》)【解题】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
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
《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https://img.taocdn.com/s3/m/de61df0cc8d376eeafaa3140.png)
教学目的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人格。
5.探究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赏析文气雄壮、情词优美的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难点:探究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赏析文气雄壮、情词优美的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全文,把握整体;研习重点段落、突破难点、问题点拨引导、自主探究、多重对话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学内容:了解作家、作品、背景知识。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初步了解司马迁受辱不死的原因,初步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只要有生命的日子,有阴天,更有雨天、雪天。
面对挫折的袭击,有的人很快倒下,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却在黑暗中举起坚强的盾牌,从此披星戴月,风雨无阻,把自己带到了阳光灿烂的明天。
面对困境,你会如何选择?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3.思考:古人写书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即开头段和结尾段,一般都是表达自谦和恭敬的言辞。
如这篇书信的开头段: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意思是:我太史公像牛马一样的人,今天再拜陈言。
再:第二次。
结尾段:谨再拜,意思是:我恭敬地再拜。
所以我们一般不把它们当作段落看待。
这就像我们现在的书信写作的开头:某某你好,结尾:祝你快乐。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必修五)](https://img.taocdn.com/s3/m/a7b94fc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8.png)
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但有少数学生未能按时提交。对于这部分学生,我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困难,并提 供必要的帮助。
考试成绩分析
通过对考试成绩的分析,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方面表现良好,但在应用所学知识方面还有待提高。因 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 情趣,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
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问 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
文关怀精神。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生平故事和《史记》的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报 任安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背景介绍
难点
01 02
难点一
理解古代文化背景:《报任安书》是古代的一篇书信,其中涉及到的古 代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 的解释和介绍。
难点二
理解复杂的情感表达: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司马迁的复杂情感,如痛苦、 愤怒、无奈等,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这些情感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03
难点三
文言文语法和词汇:《报任安书》是一篇文言文,其中涉及到的文言文
语法和词汇可能较为复杂,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释。
重点
重点一
理解文章主旨:学生需要理解文 章的主旨,即司马迁在信中表达 的思想和观点,以及他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
重点二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通过学习 《报任安书》,学生需要掌握一 些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如断
《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必修五)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苏教版-语文-高二至2015年高三语文 《报任安书》节选文言文复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5
![苏教版-语文-高二至2015年高三语文 《报任安书》节选文言文复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0a39a51d0029bd64793e2caf.png)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报任安书》复习教案【学习目标】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一)文学常识作者司马迁,字子长,______(朝代)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二)实词含义1、曩者..辱赐书2、若望.仆不相识3、阙然久不报.4、假令仆伏法受诛5、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6、太上不辱.祖先7、其次诎.体受辱8、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9、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10、①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②而刘夙婴.疾病11、见狱吏则头枪.地12、①系狱.抵罪②小大之狱.13、系.狱抵罪14、衣.赭衣,关三木15、及罪至罔.加16、审.矣,何足怪乎?17、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18、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19、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20、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2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22、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23、仲尼厄.而作《春秋》24、①左丘失明,厥.有《国语》②思厥.先祖父2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26、孙子膑脚,《兵法》修列..27、不韦迁.蜀,世传《吕览》28、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29、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30、故述往事,思.来者31、退论书策...以舒其愤32、思垂.空文以自见.33、思垂空文..以自见3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35、稽.其成败兴坏之理36、草创未就.,会遭此祸37、则仆偿前辱之责.38、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39、重为乡党..所笑40、虽累百世,垢.弥甚耳!41、身直为闺阁之臣....[古代宦官称谓还有:太监、公公、寺人、阉人、内官、内侍、中官、中涓、内竖、中贵人]42、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43、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44、以通.其狂惑45、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46、今虽欲自雕琢..47、曼辞..以自饰.(三)虚词用法1、若.望仆不相识2、若望仆不相.识3、假令..仆伏法受诛4、特.以为智穷罪极5、用.之所趋异也6、曷.足贵乎?7、安.在其不辱也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8、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9、《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10、草创未就,会.遭此祸11、身直.为闺阁之臣12、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13、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14、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四)课内外名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547072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00.png)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写的一封奏章,是司马迁在受到宫刑后,写给好友任安的一封信。
信中司马迁表达了自己对友情、人生价值和生死观的思考,展现了他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报任安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知识,掌握信中的主要内容和相关词汇。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信中汲取司马迁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信中的主要内容、司马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2 教学难点:对信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对《报任安书》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2.1.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信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1.3 案例分析法:选取信中的典型句子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司马迁的思想内涵。
2.2 教学手段2.2.1 投影仪:展示信原文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司马迁和《报任安书》的背景信息。
第三章:教学内容与步骤3.1 教学内容3.1.1 信件背景介绍:介绍司马迁和任安的友谊,以及《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
3.1.2 信件内容解读:逐段讲解信件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感情。
3.1.3 信件艺术特色分析:分析信件的语言特色、结构布局和表现手法。
3.2 教学步骤3.2.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司马迁和任安的友谊,激发学生对《报任安书》的兴趣。
3.2.2 信件内容讲解:引导学生逐段理解信件内容,分析司马迁的思想感情。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https://img.taocdn.com/s3/m/1095bc5976c66137ee0619b9.png)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报任安书》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荣华富贵、令人向往的宫廷生活处处暗藏杀机,乐极之处恰恰正是生悲之时!人生的喜和悲真是难以捉摸啊!文化大师李敖回答记者关于“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更伟大”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说的,政治问题太小啦,政治只是一时的,可文化是永久的。
汉武帝折腾了一辈子,不可一世,可是他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可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以及他悲惨的人生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作者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一场悲剧,但他却用着常人难以超越的一种方式诠释着他的悲剧人生,他的努力开创了史学的先河,给我们这些后世之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悲剧人生又是无比幸福和让人羡慕的!二、作家、作平简介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
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
次年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
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职务,所以司马迁的朋友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积极向朝廷推荐贤才。
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痛苦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荐贤才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全文反复曲折,首尾呼应,夹叙夹议,引古喻今,情真意挚,感慨极深,确实是向知心朋友倾吐表情。
本文节选了原文的开头一部分及后半部分,重点放在了作者表明自己为什么隐忍受辱苟且偷生的原因,这也是我们理解司马迁伟大人格,理解《史记》先进思想的关键之处,本文虽是竹选,但仍白成体系。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报任安书》最新同步教案27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报任安书》最新同步教案27](https://img.taocdn.com/s3/m/dc2592f26f1aff00bed51e64.png)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报任安书》最新同步教案《报任安书》教案27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新课导入一个踟蹰独行的士子,正在人生的旅途跋涉。
不料,飞来横祸,差点葬送了旷世奇才。
屈辱,难言的屈辱将他逼向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他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儿的头颅,倔强地甩开了世人嘲讽的白眼,毅然提起笔来,挑起了华夏史传的千秋伟业。
“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你那挥笔疾书的身姿已经定格成一幅永远的风景,令后人高山仰止!皇权可以摧残你的身体,却无法剥夺你的思想;命途多舛反而激发你生命的潜能,残缺的仅仅是身躯,飞翔的却是你不朽的灵魂!二、知识介绍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
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他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史家之绝唱——《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三、背景链接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
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荣华富贵、令人向往的宫廷生活处处暗藏杀机,乐极之处恰恰正是生悲之时!人生的喜和悲真是难以捉摸啊!文化大师李敖回答记者关于“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更伟大”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说的,政治问题太小啦,政治只
是一时的,可文化是永久的。
汉武帝折腾了一辈子,不可一世,可是他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可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以及他悲惨的人生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作者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一场悲剧,但他却用着常人难以超越的一种方式诠释着他的悲剧人生,他的努力开创了史学的先河,给我们这些后世之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悲剧人生又是无比幸福和让人羡慕的!
二、作家、作平简介
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
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
次年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
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职务,所以司马迁的朋友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积极向朝廷推荐贤才。
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痛苦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荐贤才的原因,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黑暗与残酷。
全文反复曲折,首尾呼应,夹叙夹议,引古喻今,情真意挚,感慨极深,确实是向知心朋友倾吐表情。
本文节选了原文的开头一部分及后半部分,重点放在了作者表明自己为什么隐忍受辱苟且偷生的原因,这也是我们理解司马迁伟大人格,理解《史记》先进思想的关键之处,本文虽是竹选,但仍白成体系。
文章的结尾呼应开头,点明自己不能“推贤进士”。
三、初读文本,把握文章脉络,感受情感。
选文逐层深入,叙议结合,援引古代事例比喻当今形势。
叙述中透露出作者遭受腐刑之后的痛苦及怨恨,议论中表现作者“隐忍苟活”而要“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伟大志向。
四、分段朗读全文,注意结合文意中的不同语气表达感情的不同效果。
五、实践与练习。
〖自主梳理掌握文言词语〗
【通假字】
剔-剃、摩一磨、底一抵、失一佚、责-债、枪一抢、以一已、罔一网;不-否曷-何箠-棰诎-屈见-现
【一词多义】
相、畜、极、就、渐、用、见、顾、究、会、之、殆;
【古今异义词】
勤勤恳恳、戏弄、树立、网罗、下流、妻子、夫人、粪土、恨、谤【词类活用】流俗之轻也,其次不辱身斯不亦远暴肌肤曷足贵衣赭衣第二课时
一、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学生合作板书,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评
二、由学生提出疑难语句,老师指导疏通文意。
〖被动句〗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重为乡党所笑至激于义理者不然〖省略句〗
藏之(于)名山见狱吏则头抱地
〖判断句〗
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三、思维分析,品味鉴赏
1、第l段的协作特色与作用
除一般的信件格式外,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2、理解“假令仆伏法受珠,若九牛之-毛,与蝼蚁何以异?”在文中的含义
表面是说白己身份低微,实质上抒发自己的愤怒,并隐含自己之所以没有自决并不是顾惜自己低贱的生命。
3、水司马迁认为自己的生命是否有价值?怎样才有价值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4、第2、3段是叙述自己没有自杀的理由,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司马迁的情感?作者把自己的遭遇与哪些人比较,要突出什么主旨?
四、诵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品位作者的复杂深沉的情感。
五、练习与实践
1、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2、诵读重点句子,写一点评论司马迁的话语
第三课时
一、交流自己对文本内容与司马迁的初步认识
二、研读第四至末段,疏通文意,解决疑难语句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三、探究品味,讨论交流
1、第4段是引述古代圣贤于困厄中皆有所作为的作用是什么?
2、第5段叙述自己隐忍苟活的目的的语句是哪一句?
3、作者忍辱偷生完成《离骚》的目的是哪一句?上下呼应的句子有哪些?
4、结尾重述自己遭此惨祸的痛苦之情,对于全文意旨表达有什么作
用?
回应上文点,点明自已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符合回信的要求,也对朋友所托之事有所交代。
四、诵读这一部分,并背诵相关名句
五、作业与练习
1、巩固文言知识,熟练翻译全文
2、写一篇300字左右短文,谈谈你对司马迁的认识或感悟
3、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封志莉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