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成熟和工作的场所

免疫细胞---担负免疫功能的主体

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

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有胸腺(Thymus),骨髓(Bone Marrow)

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有淋巴结(Lymph nodes) ,脾脏 (Spleen),黏膜免疫系统

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

骨髓:是免疫器官,也是造血器官,其内的造血干细胞是所有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共同祖先是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淋巴结的功能:T 细胞及 B细胞定居的场所 T:75% B:25%;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HEV);过滤作用。

脾脏的功能: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T:40% B:60% ;免疫应答的场所(血源性抗原);合成生物活性物质;滤过作用;贮存红细胞第三章抗原

抗原:是一类能被T、B淋巴细胞识别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免疫反应性):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 :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carrier) :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载体(蛋白质) 完全抗原

外来抗原进入体内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

1 无应答:抗原浓度太低或者宿主已经处于耐受状态

2 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正性应答):宿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免疫状态。

3 超敏反应: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损伤

4 诱导免疫耐受(负性应答):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无反应状态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1、抗原的异物性:机体非自身物质的特性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

2、理化状态:(1)分子大小:分子量:(一般在10kDa以上);(2 )化学组成与结构:蛋白质>多糖>核酸、类脂;(3)物理性状:

细胞性(颗粒性)>可溶性(分子状态)。

3、与宿主相关的因素:机体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数量(剂量)(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

注射>静脉注射)。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是抗原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表位数目。

表位分类:.构象表位与线性表位

1构象表位:序列上不连续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能被B细胞或抗体识别。即“B细胞表位”。

2线性表位:一段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所形成的决定簇。又称线性决定簇。位于分子表面或分子内部,主要被T细胞识别;有些也能被B细胞识别。即“T细胞表位”。

抗原的种类:

(1)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分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由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组成,绝大多数抗原属此类。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由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可分为TI-1Ag和TI-2Ag。

超抗原(Sag):少数分子可使大量T细胞活化的高效能抗原称为超抗原。

SAg与T细胞结合的特点:无须抗原加工与递呈;形成TCR Vβ-超抗原-MHC-Ⅱ类分子复合物;无MHC限制性。

SAg的生物学意义:毒性作用及诱导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抑制。

(2)根据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

1异嗜性抗原;2异种抗原;3同种异型抗原:如ABO血型抗原;4自身抗原;5异嗜性抗原: 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抗原。

抗体:指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类似的球蛋白。抗体一定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

基本结构: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分子。

重链(heavy chain, H链)约440氨基酸;根据重链恒定区抗原特异性不同,可将重链分为5种:γ、μ、α、δ、ε。其相应Ig为IgG、IgM、IgA、IgD、IgE.。

轻链(light chain, L链)约220个氨基酸;根据轻链恒定区抗原特异性不同,分为κ和λ两种。

可变区和恒定区:

1.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位于Ig分子N端,占轻链1/2和重链1/4或1/5;不同抗体其IgV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有较大差异,并决定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

超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在VL和VH中,某些特定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高度可变,此为HVR。轻、重链各有3个HVR。

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ly-determining region, CDR):超变区乃抗体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位置,此为CDR。

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 FR):V区中非HVR部位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相对保守,此为FR。VH和VL各有4个FR。

2.恒定区(constant region,C区):位于Ig 分子的C端,占轻链1/2和重链3/4(IgA、IgD)或4/5(IgM、IgE)。在同一种属中,同一类重链和同一类轻链C区氨基酸的组成或排列比较恒定。介导Ig多种生物学功能。

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可转动的区,含丰富的脯氨酸,易伸展弯曲,有利于Ig V区与抗原互补性结合;有利于暴露补体结合位点;对蛋白酶敏感。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Ig的多肽链分子可折叠成若干个由链内二硫键连接的球形结构。每个球形结构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故称为功能区(domain)。

VH和VL: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CL和CH1:某些同种异型(allotype)遗传标记;IgG的CH2、IgM的CH3:补体C1q结合点,激活补体经典途径;IgG的CH3:结合单核/巨噬细胞表面FcR ,不同生物学效应。

二、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同种型(isotype): 指同一种属所有个体的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位于IgC区。

同种异型(allotype):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分子所具有的不同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独特型(idiotype): 指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独特型由若干个抗原决定簇组成,又称为独特位(idiotope),主要存在于V区。

V区的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结合相应抗原分子,中和作用,发挥免疫效应;BCR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分子,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C区的功能:

(1)激活补体: IgM、IgG1-3 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凝聚的IgA或IgG4 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2)与细胞表面FcR结合: 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R结合促吞噬;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3) 介导I型超敏反应;

(3)穿过胎盘和粘膜: IgG通过胎盘;sIgA穿过粘膜

五类Ig的特性和功能

IgG的特性和功能:

1)血清中的主要抗体成分(75-80%);半衰期长(20-23天);

2)分4个亚类:IgG1、IgG2、IgG3、IgG4

3)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水平;

4)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均属IgG类

5)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发挥自然被动免疫功能;

6)具有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能力(IgG3>IgG1>IgG2);

具有调理作用、ADCC作用等;

参与Ⅱ型、Ⅲ型超敏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的抗体也属IgG

IgM的特性和功能:

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

个体发育中最先出现的Ig,胚胎晚期即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宫内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时,是体内最先产生的Ig;血清IgM升高说明有近期感染;

有强大激活补体能力和调理作用,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

天然血型抗体是Ig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