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D控制通俗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控制理论中,PID是一种在很早就成熟起来的经典控制方法之一,并且在控制理论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仍能在工业实际应用中,占据垄断的地位,的确是很值得思考。

在Quadlator I和Quadlator II中,撇开上层控制算法不说,在电机控制这一局部,都使用了PID控制。

PID控制是任何学习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必讲内容,因此这些介绍也本着这样的原则:对于熟悉的读者,这些内容可以略去不管;对于已经忘记的差不多得读者,这些可以唤起你当初大学时得回忆;对于初学的爱好者,这个是比课本更加简略的介绍,不涉及太多的理论推导,而更重视实际效果和应用。

所以将主要介绍以下内容:
∙PID的基本概念
∙怎么使用PID控制,尤其在控制电机时如何实现
PID是比例,积分,微分的首字母缩写。

为了不一上来就进行复杂的理论推导。

这里用直观朴素的“问题-解答 ”方式加以介绍。

假设你要在房间的墙上张贴一幅年画,你站在椅子上,你的审美情趣严格的妻子站在远处告诉你画是否摆正了。

她会说:“太偏了,向左 ”,于是你会把画向左移动很大一截;然后你妻子告诉你:过了,向右一点,于是你把画向右移动,但是这次不是很大一截,而是幅度小一些的移动;这时你妻子说:过了一点点,稍微向左一点,这时你会小心谨慎的只向左移动很小的一段距离。

上述过程,实际是一个比例控制系统的工作工程。

可以用下面的图表示出来:
你们预先有一个目标位置Destination,例如房间墙的正中。

你实际在墙上摆放的位置Output,被你妻子观察(measure)到后,作为反馈量和预期目标进行比较,这个比较的差值作为新的输出的指导,如果差距大,你就进行较大的调整,反之调整量就小。

如果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
Output[下次]=P*(Destination-Output[本次])
这样的系统可以满足相当部分的控制要求了,但是有什么不足之处么?从直观上看,似乎发现不了,应用上述方法,几乎可以保证把图片摆到墙的基本中间位置。

但是仔细分析上面的公式就会发现问题——永远也不可能100%达到指定位置。

因为一旦Output和 Destination相等,也就是误差为0的时候,公式左侧就等于0,也就是说,下次的输出是0。

但是目标位置Destination不是0,于是下下次就会产生新的误差,大小为Destination,于是就会有下下次的新调整……这个过程反复下去。

直到达到某种平衡,这时
Output=Destination*P/(1+P)
然后系统达到稳定。

这种误差永远不会为0的现象,术语上叫“残差”。

这就是比例控制(P控制)的缺点,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如果P的值太大,有可能造成下次的误差会大于本次的误差,系统会迅速崩溃。

于是针对这些问题,积分控制(I控制)就被引入了进来。

现在回过头来从哲学的角度看,PID的思想非常朴素。

他们体现了人类从今天,历史,未来三个角度来把握事务的思想。

比例(P)控制是着眼于今天,“有错就改,过而改之,善莫大焉”;而积分控制在于分析历史,总结经验,把历史上的错误累计起来,加以考虑:
积分控制的直接含义,不是那么直观,从上面图上大概可以看出,针对误差
Err=(Destination-Output),除了直接用比例(P)放大之外,还要考虑误差在时间上的累计效应,并且把这个累计结果也放大(乘以系数I)后,共同作为下次的输出,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
Output[下次]=P*(Destination-Output[本次])+I*Σ(Destination -Output[本次])??t
积分控制的优点是,可以有效的消除残差,从而保证最后系统稳定时Destination和Output正好相等。

但是积分控制的缺点是“超调”问题。

所谓超调,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就是“过犹不及”,比如本次的输出,距离目标输出相差5厘米,经过调整后,下次的输出超过目标3厘米,之后再反复几次后,达到目标。

那么这个超过的3厘米就称为“超调”。

超调会造成系统振荡,如果下次的误差甚至大于了本次的误差,系统就会越振越厉害,最终崩溃。

因此积分控制虽然改善了比例控制中残差的问题,却没有解决稳定性的问题。

要想解决稳定性的问题,微分(D)控制就被引入了进来。

最后说说微分(D)控制,如果说比例控制在于把握今天,积分控制在于总结历史经验,微分控制就在于预测未来了。

微分控制考虑了本次调节误差的变化速度,然后根据这个变化速度加以预测,提前进行调节。

用框图表示就是:
根据前面的描述,误差就是输出Output和目标Destination之间的差,所以误差的变化就是:
??Err = Err[本次]-Err[上次]
     = (Output[本次]-Destination)-(Output[上
次]-Destination)
     = Output[本次]-Output[上次]
     = ??Output
微分控制考虑了误差的变化速度,并根据这个速度及时调整下次的输出,这样就提前抑制了过大的超调,也改善了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给出一个公式上的总结,综合采用了PID三种控制的控制系统可以表示如下:Output[下次] = Kp*P分量+Ki*I分量+Kd*D分量
             = Kp*Err+Ki*Σ(Err*Δt)+Kd*ΔErr/Δt
其中,Err=Destination-Output。

以上大致介绍了一下PID控制的基本概念,我没有给出复杂的数学推导(包括拉普拉斯Laplace变换),和控制输出曲线图,这些可以在任何一本控制理论的教科书里看到。

如果读者感兴趣,可以参考这些资料。

我这里只是希望给出PID的直观意义——
朴素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希望这种尝试对于初学者能够降低门槛,对于专业人员,这些则是我的一家之言。

下面,我给出一个应用PID实际控制电动机的实现。

从而完成“理论-实践”的思路。

经过前面几部分的铺垫,底层内核模块的电机驱动已经给出,PID就可以放在用户空间。

结合机器人关节的控制,最直观的一种是控制关节的角度,本次四足12个关节的角度为θ[4][3],由于C 语言不支持希腊字母,因此用theta来表示,这些角度可以由光电码盘计数得到;上次的各关节角度为θ_old [4][3]。

在上面的最后一个总结性公式中,最终输出等于P分量,I分量,D分量各自乘以系数后三者的和,针对每个关节用分别用P[4][3],I [4][3]和D[4][3]表示,上次和上上次的各分量值,如有必要分别加_old和_old_old后缀。

两次控制运算的间隔时间用dt表示,上一次的时间间隔用dt_old表示。

PID的系数(放大倍数或者增益)分别用Kp,Ki和Kd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