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一、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1.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阶级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2.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
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形式等方面。
二、生产与再生产理论1.生产过程:生产过程是指人们利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
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
2.再生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扩大。
它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3.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通过积累和投资等方式,使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它包括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价格、供求等市场因素来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计划为指导,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3.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公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四、分配与消费理论1.分配:分配是指社会产品在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它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种形式。
2.消费: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
它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种形式。
3.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消费与生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而生产又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五、阶级与国家理论1.阶级:阶级是指由于人们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它具有特定的共同利益和对立利益。
2.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它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字自然的界的能力。
关系: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内容:生产力包含3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特点: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2.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也称经济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它与生产力共同构成生产方式,是所有制的基础。
3.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可再具体解释一下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的含义)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4.所有权:(1)定义: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的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作为经济用语指人们占有某物并依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2)特点: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与所有制关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5.产权:(1)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2)内容: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3)基本特征:产权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权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产权具有独立性、排他性、转让性和收益性。
6.产权制度:(1)定义: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
(2)关系:它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运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经济的约束关系。
(3)特征: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7.生产方式:(1)定义: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为生产方式。
(2)内容: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方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盛会性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要素。
垫付在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料,称为固定资本。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是劳动过程的特征。
3.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又称生产手段)
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结成的生产关系的制度规定叫做生产资料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无产阶级,只有在资本家的支配下,才能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生产资料就这样成为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重要手段,表现为生产资本。
4.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变革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由构成生产力的三要素所决定: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生产力系统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倍增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一经确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或阻碍作用
20.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满足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量取决因素:A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B商品价格水平(A*B=商品的价格总额);C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平均转手商品的次数)
21.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来进行,概要地说就是等价交换。
29.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学科,探讨经济活动在政治环境下的规律。
2. 社会生产力: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3. 资本主义:一种以私有制、市场经济和利润追求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资本家持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生产商品,通过交换获取利润。
4. 市场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和分配资源,政府干预较少。
5. 社会主义:一种以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分配公平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并享有生产成果。
6. 计划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政府按照一定计划安排生产、分配和消费,以推动社会发展。
7. 劳动力:指劳动者所具备的劳动能力和技能,是产生商品和服务的源泉。
8. 利润:企业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重要驱动力。
9. 垄断:指市场上某一行业或企业的垄断地位,通过控制价格和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10. 贫富差距:社会中个人或阶层之间财富、收入等差异的程度,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之一。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私人劳动:意思有值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独立化、专业化。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
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信用: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商业信用: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是买卖双方之间互相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制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数量来表示,而是以生产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就是在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由于流通中的纸币供应不足、流通量下降而导致的单位纸币升值、物价持续下跌的现象。
扩大再生产:指社会生产的新产品除了用于补偿以消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外,还有多余的部分用于扩大生产的规模。
生产价格;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商品: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称为商品,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 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2 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3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4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5 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
6 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7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它体现者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8 个别劳动时间:指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
9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0 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变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1 扩大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变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12 一般价值形式: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统一的集中的变现在某种商品上。
13 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4 价值尺度: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标准。
15 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16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
17 支付手段:指货币以来借贷债务或支付赋、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18 世界货币: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19 等价形式: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交换的形式。
20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1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22 价值形成过程:即指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
23 价值增值过程: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狭义: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广义:包括生产全过程中的一切经济关系,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3.经济规律:是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1.商品经济: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抽象劳动: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6.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第三章市场经济: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1.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2.资本: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为资金及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能够创造、带来新增价值的价值附着物。
3.不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4.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第五章1.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资本积聚: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4.资本集中:若干个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
第六章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
3.年剩余价值率:为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1.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修改版
在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学科。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劳动:是物质资料生产赖以进行的第一个要素。
它是人特有的活动,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和生产经验的人,通过消耗其脑力和体力,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劳动资料,通过改造劳动对象,以获得物质资料,满足自己和他人需要的实践活动。
劳动对象:也称劳动材料,是物质资料生产赖以进行的第二个要素。
它指的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将劳动置于其上的一切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是物质资料生产赖以进行的第三个要素。
它指的是置于人类和劳动对象之间,把人类劳动传导于劳动对象之上的一切物质条件,或者说是人类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又称生产手段。
)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能力,包括人与物两个方面的实体要素。
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及否定之否定规律。
科学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劳动者按照预定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以获取物质资料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具有各种具体形态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撇开人类劳动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的经济关系。
2.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包括服务)。
3.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入交换领域/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表现的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数量关系。
5.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6.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7.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8.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不经过特殊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人普遍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识的人所能从事的劳动。
9.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11.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或者说是交换关系、价值关系。
12.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3.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原则进行交换。
★表现形式:价值是通过价格表现的,价格水平决定于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价格水平变动决定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14.市场经济:①、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形式;②、发达经济形式的表现形态;③、推动近代以来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15.劳动力商品:一种特殊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6.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无偿地为资本所有者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1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用来购买厂房、机器设备、原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的资本。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和经济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政府如何通过经济政策影响经济活动,并研究经济现象背后的政治动因。
以下是对一些政治经济学常用名词的解释。
1. 政府干预:指政府通过政策或法规来调控经济活动,包括税收、补贴、监管、货币政策等。
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公平分配。
2. 市场失灵:指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分配财富的情况。
市场失灵通常由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公共产品和垄断等因素引起,政府干预可以通过修正市场失灵来提高资源的效率和公平性。
3. 经济周期: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波动的情况。
经济周期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周期,以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
4.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调控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通货膨胀、利率水平、经济增长和就业等方面。
5. 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或调整债务来刺激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或减少政府支出来控制通货膨胀。
6. 收入分配:指经济中个人或家庭之间收入的分配情况。
收入分配是经济公平性的重要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来调节收入分配,减少贫富差距。
7. 社会福利:指满足社会成员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各种福利措施和服务。
社会福利政策旨在提供公共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服务,以改善社会福利水平和促进社会稳定。
8. 国际贸易: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国际贸易有助于国家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经济增长和互利合作。
政府可以通过关税、贸易壁垒和贸易协定等手段来调节国际贸易。
9. 公共产品:指无法排除个人使用或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且一个人的消耗不会减少其他人的利益。
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如公共安全、道路、教育和公共卫生等。
10. 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生产: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生产不仅包括创造物质资料财富的实践活动,也包括创造非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其基本构成要素:⑴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⑵劳动力。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5、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7、劳动资料:是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如生产工具(最重要)、土地、建筑物、道路、河流、仓库等。
8、劳动对象: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包括:一是天然劳动对象,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天然水域、未开垦的土地等;二是经过劳动加工过的对象,如原材料);9、劳动力:指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即劳动者。
10、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1、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2、交换价值:是指能用来交换别的商品,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13、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14、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15、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7、劳动生产率:作为生产某种作用价值的效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效率。
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多少;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多少。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要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的劳动关系。
2.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它反映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3.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主体。
它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厂商):在现有正常的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2):一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行业):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来生产社会所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受供求影响。
5.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6.简单劳动: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时间到劳动的倍加。
7.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也就是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扩大,用于扩大再生产。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来源,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8.资本积聚: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际量的扩大。
9资本集中: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途经:并购、发行股票。
10.资本循环:生产资本从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形态出发,以此经过购买、生产、销售等阶段,并相应变化资本的职能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实现增值最后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
11.资本周转: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它考察的是时间和速度的问题。
12.固定资本:是指以房产、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它的价值是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的。
13.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消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氏族:纯粹是以血缘关系作为基础,并排除了同组内部的婚姻形式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国家: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并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和管理组织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中,为实现作为国家是政治意图,而表现出的国家行为,即国家通过本身的政治权力所进行的各种政治管理活动和社会管理活动。
政治权利:政治权利又称参政权或政治参加的权利、民主权利,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总称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公共权力。
这种权力是由不同的社会权力在政治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而产生的一种公共权力。
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力,是一种政治力量。
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主要涉及中央政权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等,决定了国家机关设置和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体现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政治:政治就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议会君主政体:是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之一,政府不再向君主负责而是向议会负责,奉行议会至上的原则。
这种政体虽然保留了世袭的君主,但没有实权。
议会共和政体: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总统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要向议会负政治责任。
总统共和制政体: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由他掌握国家行政权,直接领导政府、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不由议会选举产生,也不向议会负责,议会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二元制君主政体:是君主仍然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的立宪君主政体,尤其是君主通过掌握内阁的任命权和控制着国家的行政权,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一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
指置于人类和劳动对象之间,把人类劳动传导于劳动对象之上的一切物质条件,或者说是人们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条件。
2.劳动对象:亦称劳动材料。
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将劳动置于其上的一切物质条件。
3.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4.经济范畴:对经济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即人们对经济关系的理性认识所形成的概念。
5.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便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6.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做商品的价值。
7.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8.具体劳动:市场上的商品种类繁多,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目的、工具、对象、方法和成果各不相同。
这种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
9.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撇开它们的具体形式就只剩下一点,即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或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亦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撇开劳动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10.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1.价值尺度:即衡量其他的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职能。
12.流通手段:即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货币的第二种职能。
1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言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
14.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劳动者为投资者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15.不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自己的物质形态,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马克思称之为不变资本16.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使价值得以增殖,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
1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 生产力: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关系。
2 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
3 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居于支配地位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了该所有制结构的性质。
4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它是一种财产权,所以又称财产所有权。
所有权是物权中最重要也最完全的一种权利,具有绝对性、排他性、永续性三个特征,具体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四项权利。
产权和所有权的区别是:产权是一个较大的概念,产权包括所有权。
房地产所有权只是房地产产权中主要的一种。
5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6 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产权制度的最主要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7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
8 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反映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其政治统治的经济秩序,而确认或创设的各种有关经济问题的规则和措施的总称。
9 经济体制: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
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个人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体系表现出来。
经济体制除了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外,还包括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等各自的管理体制,此外各个不同企业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属于经济体制的范围。
政治经济学 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导论1.劳动资料:是人的劳动的传导体(是生产工具)。
2.劳动对象: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4.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5.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式。
6.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第一章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第二章8.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价值大小的尺度。
9.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10.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11.支付手段:货币在商品的赊购赊销中起延期支付作用12.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是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13.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14.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15.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第三章16.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7.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既调节商品生产,又调节商品交换。
18.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和价格变动、市场竞争、风险约束等途径调节经济运行和实现资源配置的作用过程。
第四章19.资本:能实现价值增殖的价值20.劳动力: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总和。
21.剩余价值:工人在剩余劳动实践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2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用v表示(1)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源泉(2)从劳动过程看:能动性条件23.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用c表示(1)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未变化(2)从劳动过程看:物质条件24.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25.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字自然的界的能力。
关系: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内容:生产力包含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特点: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也称经济关系,是各种
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它与生产力共同构成生
产方式,是所有制的基础。
.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
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可再具体解释一下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的含义)其中所有是所有制
关系的基础。
.所有权:()定义: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的占有某物,
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作为经济用语指人们占有某物并依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
系。
()特点: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
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与所有制关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
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产权:()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内容:包括所有权及其
衍生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基本特征:产权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产权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产权具有独立性、排他性、转让性和收益性。
.产权制度:()定义: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
()关系:它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运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经
济的约束关系。
()特征: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
型特征。
.生产方式:()定义: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为生产方式。
()内容: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方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
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盛会性质。
.经济制度: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他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体现为所有制和分配
方式,属于社会经济制度层面。
经济制度有稳定性。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使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属于经济运行层面。
具有补稳定性,以及相对
独立性与差异性。
二者关系: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均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其中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
有制直接联系,使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的形式外化经济制度。
.制度创新式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新的均衡和新的创新的不断
演
进。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指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先进社会生产力:指那些找我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以生产工具为代表。
实现先进生产力有个途径:科技、现代化、产业升级。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要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
对立统一。
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的劳动关系。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使用价值: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属于永恒的范畴,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
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象形式。
.价值:人类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
比较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根本属性、特殊属性。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它反映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主体。
它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价值量: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的价值是商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