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五章
国际经济学第5章(Helen)
布
悲惨增长发生的条件:
(1)生产要素的增长偏向出口;
(2)该国是一个“大国”,出口 数量影响国际市场价格;
咖啡
(3)出口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即
价格下降,需求不会大幅上涨)。
5、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
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要素增长和积累可能会改变一国比较优势的形 态,即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现在由于要素增长可能变成比较劣 势;反之,以前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现在也可能变为具有比较优势。
2、示范效应与国际贸易 人们的消费水平不仅受自身绝对收入水平的限制,也会受周围 与自己收入水平相近或相同的人群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影响,因 而其消费模式中有受别人影响的现象。同样,收入水平较高国 家的消费模式及其演变对收入水平较低国家消费模式的升级也 具有示范作用。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这种消费模式的传播,对发达国 家或收入水平较高国家产品的出口十分有利。消费模式传递 对发达国家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达国 家生产的耐用消费品等产品在满足了国内需要以后,一部分 产品可能被发展中国家或收入水平处在上升阶段的国家所吸 收;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国内已经饱和,甚至 处在衰落期的产品形成源源不断的需求。 因此,发达国家的厂商既可以从本国逐步变化的消费模式 中获利,也可以从发展中国家仿效发达国家消费模式中获利。 相反,发展中国家的同类产业却难以发展。因为一方面发展中 国家在消费模式上追随或模仿发达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对高层 次消费品的需求不是建立在本国相应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另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在追随本国代表性需求变化时,一开 始就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强有力的竞争。一般而言,这些产品 多是容易产生规模经济效果的产品。当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开始 发展本身的产品生产时,他们所面临的是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规 模经济程度的同类企业的竞争。因此,示范效应适合发达国家 经济的需要。
国际经济学 第五章 标准贸易模型
根据相对供给和相对需 求确定均衡相对价格(贸易 条件)。
PA/PB
RD’ RD
RS RS’
相对供给上升→贸易条 件恶化;
相对需求上升→贸易条 件改善。
(PA/PB)E
E” E
E’
(QA+Q*A) (QB+Q*B)
利利用用提提供供曲曲线线分分析析贸贸易易条条件件
➢ 相对价格变化,生产和需求改变,生产与需求之间差别通过贸易弥补。 如图所示,在原有的价格下,出口量为EF,进口量为CF;出口价格上 升后,出口量为E’F’,进口量为C’F’。
QB)之间的替代关系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根据企业追求利润最大
化的原则,生产选择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切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商品
相对价格(PA/PB)之处。(此时,在给定价格下,国内生产的名义总 产值也达到最大,请思考理由?)。QB
➢ A商品相对价格上升 →生产由点E转变为点E’ →A商品相对供给增加。
QB/Q
➢ 但如果对受援国提出必须采购本国产品的要求,本国对外国的援助所 引起的贸易条件恶化效应可以减少。
大国的关税和出口补贴同时影响供给和需求,对贸易条件形成影响。 关关税税
本国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国内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升→进口商品相对供 给增加、相对需求减少→进口商品世界相对价格下降→本国贸易条件改善→ 有利于增加本国福利。
③ 出口产品相对价格较低时,提供曲线凸向出口商品
出口产品相对价格上升后, 一方面,在生产上,由于出口商品生产增加,增加生 产单位出口商品的成本上升, 进口商品国内生产的边际成本下降;另一方面, 在 需求上, 进口商品对于出口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减少。 因此, 随着出口的增加,单 位出口要求交换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
第二节 产品周期理论 与技术差异类似,技术变化也是国际贸易的 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即所谓的技术差异的动态 因素。从这一角度出发,一些有关技术变革与 国际贸易的理论产生出来。其中,由经济学家 维农(Raymond Vernon)首次提出的产品周期 理论,就是关于技术变化在国际贸易中作用的 一个重要理论。
3. 结论: . 结论: (1) 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独立条 件。 (2) 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 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 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 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
4. 关于重叠需求理论的意义及其适用性 . (1) 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的角度阐述了部门内发贸易 发展的原因,因而是对古典贸易理论的补充。 (2) 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对于解释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间,特别是产业内贸易做出了巨大 贡献。 (3)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的适用 适用 范围。概括而言,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 范围 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产业间贸易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 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 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产业内贸易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需求、 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本章简介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入一 个相对平缓时期,要素禀赋理论已经日臻完善,在国际贸 易理论中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但这些理论在对贸易问题 的解释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无论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从 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从技术差异、要素禀 赋差异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而关于 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则并未涉及。 2. 基于生产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注重于静 态分析,总是假设供给方面条件一成不变。而现实中,这 些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停地 演变,有鉴于此,一些学者脱离贸易理论发展的“主航 道”,从其他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新基础。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第五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在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供给面的分析通常分为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两种。
短期和长期并不是完全按时间长短划分的,而主要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而定。
在长期条件下,假设生产要素是同质的。
由于同质性,不同部门中的生产要素可以互相使用。
另外,在长期条件下,厂商所使用的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量都可以自由调整。
也就是说,长期条件下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可完全自由流动。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前一章所介绍的要素禀赋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长期分析,是在长期条件下,从供给方面来探讨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间的关系。
要素禀赋理论出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学家又将短期因素引入到要素禀赋理论框架中,进一步丰富了原有的理论。
本章着重介绍要素禀赋理论的短期分析——特定要素模型。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特定要素模型主要用于解释在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与前面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相比,特定要素模型关于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分析更接近于现实,可以更好地解释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根源。
第一节特定要素模型的假设一、特定要素的含义关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短期分析是由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罗纳德·琼斯(Ronald Jones)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假设生产要素可以在一国的不同部门自由流动,而在国家之间不可以流动。
尽管在长期内会发生要素投入在产业之间的流动,但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
例如,实物资本纺织机等只能用于特定的用途,它不能被立即被用于汽车的生产。
所谓特定的要素是指短期内不能够流动的要素。
这里仍然假设生产要素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
在短期内,通常,我们视资本为特定要素在短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即在不同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
而劳动为非特定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可自由流动。
但资本的特定性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不会长久存在。
当时间足够长时,所有部门的资本都可以调整。
例如,纺织行业的资本可经加速折旧转化为货币资本,然后转向汽车行业再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
Figure 5-3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Trade in the Standard Model
§1 A Standard Model of a Trading Economy
If the relative price of cloth, PC/PF , increases, the economy’s consumption choice shifts from D1 to D2. The move from D1 to D2 reflects two effects: Income effect Substitution effect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income effect will be so strong that when PC/PF rises, consumption of both goods actually rises, while the ratio of cloth consumption to food consumption falls.
§1 A Standard Model of a Trading Economy
Determining Relative Prices
Suppose that the world economy consists of two countries To determine PC/PF , one must find the intersection of world relative supply of cloth and world relative demand.
分析
由于中国对发达国家的贸易在中国总体对外贸易中占 主导地位,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条件指数的走势就主 导了中国总体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
05《国际经济学》第五章
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二、短期与长期的比较 本章总结
End
11
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一)
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 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 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 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 确定。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 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
End
6
三、特定要素模型的均衡解
WX
VMP′LX 图5—1 VMPLY F WY
VMPLX
WF W′ W OX LX
E′
E
W′ W OY End
7
L
L′
LY
特定要素模型的说明(一)
上图是一个上端开口的埃基沃斯方框。方框 底边的长度表示劳动总量L,其他两边分别表 示X、Y部门中的劳动价格或报酬。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分 别为: wX = PX×MPLX, rX = PX×MPKX wY = PY×MPLY, rY = PY×MPKY
End
4
二、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假设
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构与要素禀赋理论相比, 除了关于要素流动的假设条件不同外,其他方面 基本相同。由于本章的目的主要是解释短期内国 际贸易对一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所以,这里仅以 一国为例,模型不涉及其他国家。模型的基本假 设包括: (1)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 (2)规模收益不变; (3)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 动;
End
13
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三)
(一)劳动实际报酬的变化
由于两个部门的资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当PX上 升导致X部门的劳动投入量增加时,X部门的边际劳动 生产率将下降,而Y部门由于劳动投入量减少,边际劳 动生产率则上升。这意味着w/PX下降,w/PY上升。也 就是说,贸易后该国的工资水平将提高,但提高的幅 度小于X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所以,对于劳动者来说, 若其全部收入均来自于工资,则其实际收入水平在贸 易后是否提高取决于其消费结构。如果劳动者的消费 偏好于X商品,则其实际生活水平可能会下降;如果劳 动者的消费偏好于Y商品,则其实际生活水平可能上升。 End
国际经济学第5章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理论.ppt
第五章目录
二、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
第五章>>第三节
布兰德和克鲁格曼的模型
假设总成本C(q)=F+cq(5.17
如果数量为x的产品由国家1运输到国家2,则有数 量为gx的产品到达国家2,其中0≤g≤1,且对两国 来说,运输到对方国家的成本相等。g越高,则运 输成本越低。
第五章目录
第五章>>第二节
二、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在短期情况下,各厂商按照MR=MC组织生产。 有经济利润(即P>AC)→更多企业进入→利润减
少甚至出现亏损(即P<AC)。 在短期内亏损→一些企业逐渐退出→亏损减少甚
至产生经济利润。 垄断竞争企业长期均衡条件为P=AC。 开放以后消费者可以获得较低价格的产品,而厂
外部规模经济也同内部规模经济一样会产生平均 成本下降的效果。
外部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 行业中。
专业化供应商、劳动力要素市场共享以及知识外 溢等因素是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五章目录
第五章>>第二节
第二节 内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 争下的国际贸易
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出售相似但非同质的、具 有差别的产品的市场组织。 1、产品差异性。 2、产品可以互相替代。 3、厂商进出行业自由,彼此互相竞争,无勾 结行为存在。 4、厂商数目众多,其他厂商不会跟着某一厂 商采取相应的行动。
第五章目录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第五章>>第四节
规模经济可以说是有别于比较优势的另一种独立 的国际贸易的起因。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五章
• 画图分析大国、小国的关税福利效应。
思 考 题
36
1. 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2. 企业在国内外市场所面临需求弹性不同; 3. 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是完全隔离的。
29
图7-6
30
掠夺性倾销 (predatory dumping) : 是指为了排除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 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 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 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掠夺性倾销通常被 视为一种“不公平贸易”行为。
○ 生产扭曲:征税后国内成本高的生产替代原来来自国外成本低的生产,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 降造成的损失。
○ 消费扭曲:征税后因消费量下降所导致的消费者满意程度的降低,在扣除消费支出的下降后的 净额。
16
关税效应(局部均衡分析)的图示(大国情形 ):
图5-2
17
在大国情形(图7-2)下,征收关税会降低世 界市场价格,即世界价格由Pw降为P'w。
22
一#20、22 配额及其实施的原因
❖ 配额(即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 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 或对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 与征收关税相比,进口配额更有助于限制一国进
第口三商节品的数进量口。 配额
❖ 进口配额的分配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全球配额; 二、国别配额。
23
解: V'j=1000(1+30%)-500=800 Vj=1000-500=500 ERPj=V'j-Vj/Vj=800-500/500=,制成品关税仍为30%,那征 税后该制成品的单位产出附加值=1300-500(1+30%)=1300650=650元,实际保护率为(650-500)/500*100%=30%。
国际经济学 第五章 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理论
本章结构
❖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的含义 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
垄断竞争市场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绪言:新贸易理论的兴起
二、外部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 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 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
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成本下降 规模报酬递增
成本不变 规模报酬不变
成本上升 规模报酬递减
规模经济
规模不经济
产量
(diseconomies of scale )
图 5-4 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经济
规模不经济的原因:波特在《竞争优势》提到,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将会产生规模不经济, 如工厂员工过多会产生强大的工会,将会使劳工成本上升,而且规模大时管理费用也要增 加。在一些行业,如高档时装,因为稀缺才贵,规模就不经济了。所以并非规模大成本就
三、不完全竞争(Imperfect Competition)、价格歧视与国际贸易
一、以比较优势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贸易理论,已不能解释 战后以来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些新现象:
❖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2/3甚至更多的世界贸 易是发生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比较相似的发达 国家之间,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 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 的比重则不足三分之一。
❖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以制成品贸易为主,其 中大部分贸易发生在机械、运输设备等行业内部, 即,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 且这种类型的贸易主要集中于一些制造业部门 。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
P
0
yA
y
图5.1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各国主要围绕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进行生 产,同时兼顾需求结构中其他产品的生产。 为了适应本国代表 q P 性需求和其他产品 H F G B 需求,厂商不断扩 大生产,以至产出 D A E 数量大于本国需求 数量的产品。这样 C 就出现了要求出口 的愿望。 0 y yA yB
q
H F G D E C A
P
B
两国重复需要的 商品都有可能成 为贸易品。
0
yA
yB
y
图5.1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 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q
H F G D E C
0
反之,如果收入水 B 平相差悬殊,则两 国之间重复需要的 A 商品就可能很少, 甚至不存在,因此 贸易的密切程度也 就很小。 y yA yB
yB
P
0
yA
y
图5.1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各国主要围绕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进行生
比如B国的收入水平 国的收入水平 B 决定了它所需汽车质 量范围是Q4- Q8 , Q5 量范围是 这是B国的代表性需 这是 国的代表性需 求。
yB
0
yA
yB
y
图5.1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但在E和F之间的商品,在两国都有需求,即存在所谓的重叠 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 范围内的商品,A、B两国均可输出或输入。
q
F H G D E C A
比如B国的收入水平 国的收入水平 B 决定了它所需汽车质 量范围是Q4- Q8 , Q5 量范围是 这是B国的代表性需 这是 国的代表性需 求。
P
《国际经济学》 第五章 保护贸易理论
back
三、简要评价
不足: 1.重商主义包含了明显的错误,比如将货币与其他商
品对立起来理解财富、货币是衡量一个国家富强程 度的唯一标准 ; 2.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仅限于流通领域; 3.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
back
第二节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李斯特
1841年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发 展了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建立了一套以生 产力理论为基础、以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为后 进国家服务的保护贸易理论。
——发展生产力是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的出发点。
back
3、普遍的自由贸易理论是狭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本位主义和个 人主义,完全抹煞了国家和国家利益的存在;
——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 4、保护贸易政策只是一种手段,为了培养自由 竞争的能力,而不是目的。 • 各国经济成长分为五个阶段
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业时期、农业时期、 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back
一、理论观点
1、普遍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无边无际的世界主义 经济学,完全忽视了国家的存在,不考虑如何满 足国家的利益,而以所谓增进全人类利益为出发 点;
——对每一个国家来说,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2、自由学派只考虑交换价值,即通过对外贸易 增进财富,而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精神和政治利益、 眼前和长远利益以及国家的生产力;
back
第五节 战略性贸易理论及其 他保护贸易的依据
核心思想
•
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
通过生产补贴、出口补贴、税收优惠、保护国内
市场等政策性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
增强本国具有潜在规模经济优势的产品出口竞争
力,以获取规模经济和高额垄断利润,并借机打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
封闭条件下 的供给曲线
S
d
征税后的 总供给曲线
S d + w+ t S d +w
F
B
C
D
d
tG
Q2
图5-3
总供给曲线= 本国供给 S d+ 外国供给 S w
O
封闭条件下 的需求曲线
Q3
Q
大国关税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
P A
效应
③生产
⑤收入效应
Sd S d + w+ t S d +w
(由本国消 费者承担)
3、评价: ①作用:在其他条件相 同和不变的条件下,NRP越 高,其保护效应越大,关税 壁垒的作用就越强。
②局限性: 按照生产过程中的加工深度,我们 可将产品分为: 制成品即最终产品 (名义保护率 所考虑的) 中间产品 (名义保护 投入品 原材料 率忽略了)
(二)有效保护率(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ERP)
X(出口商品)
小国关税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
结论: 社会福利水平降低。所 以,贸易小国征收关税对 其福利水平的影响是负面 的。
(二)大国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
所谓贸易大国,是指 一个国家进口的某种商品 量很大,以至其进口与否 对该商品的世界价格有很 大影响。见图5-3。
P A
(国内 价格) Pt ①价格 效应 P W
S
A.首先表现为 国内生产增加 了 Q2 Q0 。
B. 生产者剩 P 余由 W GH 增加 SW +t 到Pt FH ,即图 t SW 中生产者剩余 D 的面积增加 Q a。 了
F
B
a
G
Q2
b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___标准贸易模型
第五章标准贸易模型第一节开放经济的标准模型一、对以前模型的概述前面已经分析介绍了三个不同的模型。
每一个模型对生产可能性的决定因素都作了不同的假设。
为了突出重点,每一个模型都略去了其他模型强调的现实中的一些方面。
这些模型有:1.李嘉图模型。
生产可能性由单一要素(劳动)在两个部门的分配情况所决定。
该模型阐述的实质观点是比较优势,但无法让我们对收入的分配进行讨论。
2.特定要素模型。
当劳动可以在不同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时,其他的要素对于具体的产业而言都是特定的。
对于理解收入分配来说,这是个理想的模型,但难以用来讨论贸易模式。
3.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生产中的多种要素可以在部门之间自由移动。
该模型比前两个模型都难以掌握,但对于资源是如何决定贸易模式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将结论建立在所有模型综合的基础上。
例如;20世纪80年代国际贸易的主要变动是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出口迅猛增长。
这些国家或地区都经历了劳动生产率的迅速发展。
要讨论劳动生产率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应用第2章的李嘉图模型。
贸易模式的变动对美国的不同集团有不同的影响。
要理解环太平洋贸易的增长对美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我们需要应用第3章的特定要素模型。
最后,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资源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
由于它们积聚资本,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从而使非技术工人变成了稀缺要素。
为了理解这一变动产生的影响,我们要转向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
尽管这些模型有许多具体区别,但都有着以下几个共同特点:l.社会的生产能力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表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不同导致了贸易的产生。
2.生产可能性边界确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对供给曲线。
3.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和位于各国相对供给曲线之间的世界相对供给曲线确定了世界均衡点。
由于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可以将已经研究过的模型看成是一个更具一般性的世界贸易模型的特例。
这个一般性模型可用于分析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课题。
国际经济学 第5章 标准贸易模型
整理课件
图 5-10 出口补贴对贸易条件的效应
棉布的相对 价格, PC/PF
(PC/PF)1
(PC/PF)2
RS1 RS2
整理课件
图5-9 关税对贸易条件的效应
棉布的相关 价格, PC/PF
(PC/PF)2
RS2
RS1 2
(PC/PF)1
1
RD2
RD1
棉布的相关数量,
整理课件
QC + Q*C QF + Q*F
• 出口补贴的影响
– 关税和出口补贴常被当成同一类政策,但是它们对贸 易条件具有不同的效应。
– 假设本国对所有出口棉布的生产者提供相当于产品价 值20%的出口补贴,这会使本国国内棉布对粮食的相 对价格上涨20%(棉布生产者多获得20%)。
整理课件
• 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曲线
– 模型假设:
• 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粮食(F)和棉布 (C) • 每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光滑的曲线(TT)
–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代表社会实际产出的产品组合,
它取决于棉布相对于粮食的价格PC/PF
– 等价值线
• 同一条等价值线的市场产出价值相等且不变(图5-1)
• 世界相对供给曲线(RS)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因
为PC/PF上升将使各国都增加棉布的生产,减少粮食 的生产。
• 世界相对需求曲线(RD)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因
为PC/PF上升将使各国的消费组合向靠近粮食背离棉 布的方向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保护幼稚工业的主要手段
• 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 免税或征收轻微进口税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
2018/11/6
10
(二)理论评价
1、李斯特保护贸易学说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 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2、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存在许多缺陷
– 首先,他对生产力这个概念理解是十分错误的,对影响生产力发 展的各种因素的分析也很混乱。 – 其次,他以经济部门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是错误的,歪 曲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
化为现实的比较利益,可以自我投资发展,即为幼稚产业。
但是在保护时,一是保护的时间应限制在产业进行学习新技 术的过程中;二是保护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对该产业 予以保护。
2018/11/6
22
(二)巴斯塔布尔标准(现值标准)
• 巴斯塔布尔在确定幼稚产业选择标准时引入了经济学中的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认为被保护、扶植的幼稚产业不 仅要具有潜在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该产业成熟之后所获得
的未来利润的现值,一定要大于它在保护时所付出的社会
成本,符合条件即为幼稚行业。
2018/11/6
23
(三)肯普标准(外部经济标准)
• 认为在确定幼稚产业时,应考虑产业在被保护时期内的外部 效应问题,如该产业具有外部性,该技术可为其他产业所获
得,其他产业利润提高,因而使得本产业利润无法增加,将
来利润无法补偿投资成本,国家应该予以保护。但是,如果 该产业在学习技术、经验时,具有很强的内部性,即只能为 该产业所利用、垄断,而学习后垄断的利润的现值可以补偿 保护的代价,则这种产业不需要予以保护。
2018/11/6
25
六、国际贸易政策与国家利益
1、矫正国内市场扭曲论 2、促进产业多样化论
3、夕阳产业保护论
4、改善贸易条件论 5、维持高水平工资论 6、增加国内就业论
2018/11/6
26
7、改善贸易收支或国际收支
8、反倾销论与报复关税论
9、高科技新重商主义 10、扩大投资与吸引外资论 11、财政收入论 12、把货币留在国内论 13、国防安全论 14、民族自豪感
第五章 保护贸易理论
2018/11/6
1
一、汉密尔顿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二、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三、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四、发展经济学的贸易保护理论 五、幼稚产业保护政策 六、国际贸易政策与国家利益
2018/11/6
2
一、汉密尔顿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2018/11/6
3
理论要点:
1、亚当· 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在美国不适用,这是因为落后
2018/11/6
8
3、保护的对象与时间
• 保护对象的条件:
–农业不需保护。只有那些刚从农业阶段跃进的国家,距
离工业成熟时尚远,才适宜于保护。 –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在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也不 需要保护。 –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争者的幼稚工业 才需要保护。
• 保护时间:
–以30年为最高限期。
2018/11/6
27
3、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是积极的
2018/11/6
11
三、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是凯恩斯投资乘数在对外贸 易方面的运用。
2018/11/6
12
1
K = ———————— 1—边际消费倾向
国民所得的增加(△Y)=乘数(K)×投资的增加量(△I)
2018/11/6
13
• 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一国的 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当商品劳 务出口时,从国外得到的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 加,消费也增加。它必然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 多,收入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增加量将为出口增加 量的若干倍。当商品劳务进口时,必然向国外支付货币,于是 收入减少,消费随之下降,与储蓄一样,成为国民收入中的漏 洞。因此,只有当贸易为出超或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 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的收入,此时,国民收入的增 加量将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
2018/11/6
24
(四)小岛清标准(总体经济发展标准)
• 认为只要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某些幼稚产业即使不 符合巴斯塔布尔标准或肯普标准,也是值得保护与扶植的。 为此,他提出三个条件: – 潜在资源的利用标准;
– 保护幼稚产业要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动态变动调整;
– 保护幼稚产业要有利于要素使用效率的改善。
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对它们的影响更甚于发达国家。
2018/11/6
20
五、幼稚产业保护政策
• M—B—K标准
2018/11/6
21
(一)穆勒标准(潜在竞争力标准或自立标准)
• 某种产业在其初创时期由于技术不足,生产率低下,成本高 于国际市场,无法竞争,但是通过政府的关税与补贴等政策 的保护,最终能在自由贸易下获利,使得潜在的比较利益转
16
(一)中心一外围论
• 将世界分为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即由发达国家构成的中 心体系和由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外围体系。
2018/11/6
17
(二) 贸易条件恶化论
• 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具有长期恶化的趋势,外围国家以生 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因而在与中心国家
的贸易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局面。
2018/11/6
2018/11/6
5
(一)理论要点
1、对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 2、以生产力理论和经济发展阶段论为基础。强调国家干 预政策。
2018/11/6
6
生产力理论:
“两个家长、两种投资”的模型 风力和人力在森林成长中的作用
7
经济发展阶段论:
• 原始未开化时期
• 畜牧时期 • 农业时期 • 农工业时期 • 农工商时期
18
(三)原因
• 技术进步利益分配不均衡; • 制成品的市场结构具有垄断性;
• 中心国家的工资刚性得到工会组织的强化。
2018/11/6
19
• 汉斯•辛格进一步将“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内容拓宽为以下 三个方面的内容:
• (1)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比率高于发达国
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比率; • (2)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比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 的价格下降得更快; • (3)初级产品占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较高比重意味着初
2018/11/6
14
设:
△Y 代表国民收入的增加额
△I代表投资的增加额 △X 代表出口的增加额
△M 代表进口增加额
K代表乘数
对外贸易差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倍数公式为:
△Y =〔△I + (△X-△M)〕·K
2018/11/6
15
四、发展经济学的贸易保护理论
• 普雷维什 ——辛格命题
2018/11/6
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难以得到平等的待遇。 2、在一国工业化早期应保护幼稚工业,为此国家必须加强对
经济的干预,用关税保护新兴制造业。 3、在保护期间,国内市场价格上涨并不可怕,随着幼稚工
业成熟,最终会使价格回落。
4、应维持国内市场的竞争性。
2018/11/6 4
二、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 弗· 李斯特 1841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