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认证评审指标体系资料

合集下载

校内专业综合评议指标体系及内涵说明

校内专业综合评议指标体系及内涵说明

校内专业综合评议指标体系及内涵说明(说明:本体系表为参照用表,其中各项指标、分值及测算方法等将根据每年教学改革及学校发展进行变化调整,具体以当年方案为准)一、校内专业综合评议指标体系本科专业状态监测指标体系二、指标内涵及核算方法1.“录取志愿率、严格就业率、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合格率”等各二级指标均考察最近一届的实际状态数据;“师资结构与数量”中的各二级指标均考察当前时点的实际状态数据;“教学与教研水平”考察最近一学年的实际状态数据;“评教数据、体质健康达标率”考察最近一次的反馈采集数据。

2.“录取志愿率”是指专业录取新生中填报本专业的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

“严格就业率”是指专业毕业生的“年终协议就业率”和“升学、出国率”之和。

3.专业教师应为承担本专业教学任务的学院专任教师,也可以理解为从事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

不包含大学英语、数学、体育、思修等公共课教师,原则上一个专业教师只归属于一个专业,两个外聘教师按一个算。

若存在教师因新聘或未分配等跨专业无法划定情况,则在计算相应分值时,按以下权重进行计算:仅从事一个专业教学的教师,在该专业的计算权重为1;有一个主专业、一个辅专业的教师,在主专业的计算权重为0.6,在辅专业的计算权重为0.4。

教师所跨辅专业只能一个。

近两年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每年不少于32 课时的“双肩挑”人员,按 0.5 人计(以下第 4、5 款以此方法计)。

4.“副高以上职称及博士学位人数折合占比”按以下方式核算:正高级职称4 分/人,副高级职称2 分/人,博士学位2 分/人,若有教师同时拥有职称和学位的,可累计得分;以上三者得分之和除以专业教师总人数为该项指标得分。

在此基础上,若当前尚无学校确认的专业负责人(含代理负责人),扣减0.5 分。

5.“生师比”按专业在校学生总人数除以专业教师总人数计。

6.“评教数据”中包含的学生评教按当前所有专业教师近一学期学生评教得分在全校排名数的平均值计。

一、本科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一、本科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0.1
4.4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建设
0.3
*4.5任课教师开展教学法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0.3
科研水平
5.1承担国家、部委级科研项目情况
0.3
5.2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0.3
*5.3科研对教学发挥的作用
0.4
人才培养质量
*6.1学生综合素质
0.3
*6.2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多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专业实验以及文献检索技能
3.师资队伍建设
3.1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与政策
有系统的科学规划和配套政策,尤其在年青教师的培养方面措施得力
有规划和政策,注重青年教师培养
查阅文件以及有关统计资料,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
*3.2教学梯队状况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形成良好的学术梯队,90%的主讲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讲师资格
*2.2实验教学体系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建立了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建立对学生开放的高水平实验室
较为科学完善,具有实际的改革效果
*2பைடு நூலகம்3实习基地建设
已建立稳定实习基地,配备高水平实习指导教师,有系统科学的实习计划和方案,实习效果显著
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实行方案科学并切实可行,有成效
*5.3科研对教学发挥的作用
有科学完善的机制,有优秀学生参与高水平科研的机会
有一定的措施和成效
6.人才培养质量
*6.1学生综合素质
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文化素质高,用人单位反映良好,一次就业率80%以上
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在社会上有一定反响
实地考察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听课,查资料,师生座谈
*6.2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多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专业实验以及文献检索技能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是用于对一些专业进行全面评估的一套指标及其构建体系。

它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估专业的质量和发展水平,为教育机构、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家长提供参考依据。

以下是一个包含多个方面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案1.专业课程设置是否满足行业需求和学生需求;2.课程内容是否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案例;3.教学方案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4.课程质量评估结果如学生反馈、教师评价等。

二、师资队伍1.教师资质是否合格,是否具备行业经验;2.教师数量是否足够,是否能够满足专业需求;3.师资培养计划和培养机制是否完善;4.师资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的活跃程度。

三、实践教学与实验室设备1.是否有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实训等;2.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3.实验室设备的齐全性、功能性和安全性;4.实验室设备维护和更新的频率和质量。

四、学生素质与就业情况1.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情况,包括学术能力、实践能力等;2.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学术交流和活动参与度;3.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用人单位评价;4.毕业生继续深造和留学情况。

五、科研与学术交流1.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资助经费等信息;2.学术成果发表数量和质量、专利数量等;3.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情况;4.科研团队建设和学术研讨会举办情况。

六、学校整体水平与社会声誉1.学校综合实力和质量监测结果;2.学校专业排名和国内外认可度;3.学校社会声誉、获奖情况和知名校友;4.相关行业机构和用人单位对该专业的评价和认可。

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专业的特点和需求,结合行业标准和国际先进经验进行设计。

指标体系应该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可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业进行细化和调整。

此外,评估应该是一个定期进行的过程,可以采取学校自评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评估结果应该被广泛应用,促进专业的改进和提升,同时也可以成为学生选择专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的参考依据。

教育部 本科专业审核评估指标体系

教育部 本科专业审核评估指标体系

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是教育部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现状制定的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估指南,旨在对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为我国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教育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指标体系的概述本科专业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是一项非常系统化的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材使用、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学生评价等指标。

此外,指标体系还包括对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服务、教育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指标,这些方面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实践。

二、指标体系的作用1.督促学校加强本科教育质量管理。

通过对本科专业的审核评估,能进一步推动学校加强本科教育的管理,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以满足人才培养和社会要求。

2.优化本科专业教育教学体系。

本科专业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实施,有助于评估本科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各个环节的优劣,并进一步推动本科专业课程、师资、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优化。

3.信息透明化。

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开展互联网数据平台建设,让公众了解每个院校专业的去向和毕业生就业情况,促进了整个教育行业的透明化和信息化进程。

三、实施指标体系要注意的问题1.完善指标体系,努力把握关键的指标,确保整个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坚持质量为本,将指标体系与教育质量保障相结合,充分发挥其监督和提升教育质量的作用。

3.加强数据管理,建立数据库,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实现数据的共享化,避免重复浪费。

4.注重多方参与,坚持专家评估与群众评价相结合,使教育质量评估更加科学。

四、总结本科专业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实施对于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举措。

对学校和相关部门而言,需要认真贯彻指标体系,做好评估指标管理工作,推动本科专业教育的改革和革新。

同时,评估指标的有效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本科专业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实结果实,在全社会广泛推广和深入实施,将对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质量提升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本科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一本科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一本科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本科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是用于评估和衡量本科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的一套综合性指标体系。

它是学校和教育部门进行本科专业建设评估和管理的重要依据,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本科专业进行合理、全面的评估,促进本科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学科发展。

一、专业定位及发展目标1.专业定位:明确本科专业的学科门类、方向、特点和特色,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

2.发展目标:确定本科专业的发展目标,包括学科发展、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目标。

二、专业设置及师资队伍1.专业设置:考察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与完整性,包括专业设置范围、专业方向、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等。

2.师资队伍:评估教师数量、学历、学术水平、科研成果等,关注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和素质。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1.课程设置:评估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完善性,合理的课程设置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

2.教学内容:考察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灵活性和时代性,对应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实践需求,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工作需要。

四、教学资源与实践环节1.教学资源:评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先进性,包括实验室、图书馆、科研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条件。

2.实践环节:评估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包括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和职业发展机会。

五、学生素质培养和评价体系1.培养目标:评估学生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定学生培养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培养能力。

2.评价体系:评估学生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包括考试评价、论文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

六、质量管理与质量指标1.质量管理:评估本科专业建设的质量管理机制和体系,包括课程审核、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等。

2.质量指标:确定本科专业建设的质量指标体系,包括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学科建设等指标。

七、社会影响与科研成果1.社会影响:评估本科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包括毕业生就业情况、社会认可度等。

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介绍

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介绍
社会评价:通过社会调查和第三方评价,了解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 业在行业和社会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价: 对评估指标体系的科 学性、客观性和可操 作性进行评价
反馈机制的建立:建 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及时收集和处理评估 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反馈机制的作用: 通过反馈机制,及 时发现问题和不足,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 议
反馈机制的完善:不 断完善反馈机制,提 高评估指标体系的科 学性和客观性
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价 评估指标体系的反馈 持续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未来发展的展望
促进教育公平:评估指标体系可以用于监测和评估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情况,确保教育公平和减少地区差异
提高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可以用于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帮助学校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
评估指标体系的概念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的实施流程
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促进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
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 要
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 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评估指标体系中师资队伍的占 比
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
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与成果
师资队伍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师资力量:评估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教学经验等 实践教学:评估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的条件和效果 教学设施:评估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的数量和质量 教学管理:评估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学科定位:明确学科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 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教学内容与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工作,提高学科科研水平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手册 指标体系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手册 指标体系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手册指标体系示例文章篇一:《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手册:指标体系的有趣之旅》嗨,大家好!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一个特别的东西,就是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知识手册里的指标体系。

你们可能一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好复杂,好无聊,可实际上呀,这里面藏着好多好玩的事儿呢。

我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

我有个哥哥,他在上大学。

有一天,他跟我抱怨说学校在搞什么审核评估,感觉老师们都变得特别严格了。

我就好奇地问他,这个审核评估到底是啥呀?他也说不太清楚,就说是检查学校教育教学好不好的东西。

这可把我的好奇心勾起来了。

我就开始到处找资料,然后就发现了这个审核体系。

这个体系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拼图,每一块都很重要。

比如说,其中有一块是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的。

这就好比是一个厨师的厨艺,如果厨师厨艺不好,那做出来的菜肯定不好吃。

那在学校里呢,如果老师的教学能力不行,那我们这些学生就很难学到真本事啦。

我就想啊,要是我的老师上课就像念天书一样,我肯定会特别苦恼,就像在黑暗里走路,根本找不到方向。

再看看这个指标体系里关于课程设置的部分。

这就像我们搭积木,不同形状的积木就像不同的课程。

有的积木是基础的,就像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基础课程。

要是没有这些基础的积木,那整个大楼可就搭不起来啦。

还有一些特别的积木,就像艺术课、科学实验课之类的,这些能让我们的大楼变得更漂亮、更有趣。

我有个同学就特别喜欢艺术课,他说如果没有艺术课,他在学校的生活就像没有颜色的画,灰扑扑的。

还有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一块呢。

这就像是农民伯伯种的庄稼,如果种了好久,到最后收成不好,那肯定是哪里出问题了。

我们在学校学习也是一样呀,如果最后没有什么成果,没有学到知识,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不是白在学校待了吗?我就想,我可不能做那种在田里撒了种子,却不浇水施肥的懒农夫。

我有一次跟我的小伙伴们讨论这个审核评估的事儿。

有个小伙伴说:“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又不是我们去评估。

教育部 本科专业审核评估指标体系

教育部 本科专业审核评估指标体系

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核评估指标体系
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是根据《高等教育法》、《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教育战略和发展规划,结合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确定的本科专业审核评估的基础标准和核心指标。

该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指标:专业定位和设置、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生培养和质量保障体系。

其中,专业定位和设置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专业定位与发展方向、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目标与要求等;教学质量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学生综合素质等;师资队伍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教师队伍结构和数量、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团队建设等;教学资源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实验室和实践教学设施、图书馆和信息资源、校企合作等;学生培养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学生选拔和招生工作、学生培养模式和方式、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等;质量保障体系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学管理与评价、质量监控与反馈等。

通过本科专业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本科专业的质量和水平,为教育部门和高校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推动我国本科教育的开展与提升。

- 1 -。

IEET专业认证指标体系

IEET专业认证指标体系

IEET专业认证指标体系认证规范1. 教育目标1.1 须具备公开且明确的教育目标,展现专业的功能与特色,且符合时代潮流与社会需求1.2 须说明教育目标与学校愿景/教育目标的关联性及形成的流程1.3 须说明课程设计如何达成教育目标1.4 须具备有效的评估方式以确保教育目标的达成认证规范2. 学生2.1 须订有配合达成教育目标合理可行的规章2.2 须订有鼓励学生交流与学习的措施及办法2.3 确切说明如何能持续并有效执行学生的指导与评量认证规范3. 教学成效及评量3.1 运用数学、科学及工程知识的能力3.2 设计与执行实验,以及分析与解释数据的能力3.3 执行工程实务所需技术、技巧及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3.4 设计工程系统、组件或制程的能力3.5 项目管理(含经费规划)、有效沟通、领域整合与团队合作的能力3.6 发掘、分析、应用研究成果及因应复杂且整合性工程问题的能力3.7 认识时事议题,了解工程技术对环境、社会及全球的影响,并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与能力3.8 理解及应用专业伦理,认知社会责任及尊重多元观点认证规范4. 课程组成4.1 专业课程设计与内容须与教育目标一致,且能透过毕业生成绩单分析,左证毕业生修习的课程应至少包含数学及基础科学、工程专业课程及通识课程等三大要素,其中:4.1.1 数学及基础科学课程须占最低毕业学分的20%以上。

4.1.2 工程专业课程须占最低毕业学分的45%以上,其中须包括整合工程设计能力的专题实作。

4.1.3 通识课程须与专业领域均衡,并与专业教育目标一致。

4.2 课程规划与教学须符合产业需求,并能培养学生将所学应用在工程实务的能力认证规范5. 教师5.1 专业应有足够的专任教师人数5.2 教师须参与专业目标的制定与执行5.3 教师的专长应能涵盖其相关领域所需的专业知识5.4 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与辅导学生的成效5.5 教师与业界交流的执行成效5.6 教师专业持续成长的管道与鼓励措施5.7 教师参与相关学术及专业组织以及其活动认证规范6. 设备及空间6.1 须能促成良性的师生互动6.2 须能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专业能力的环境6.3 须能提供学生使用相关专业设备与工具的学习环境6.4 须能提供足够的信息设备供师生进行与教育目标相符的教学活动6.5 须能提供安全的学习空间、设备维护及管理制度认证规范7. 行政支持与经费7.1 须提供足以确保专业质量及赓续发展的行政支持及经费,并具备有效的领导及管理制度7.2 须提供足以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经费7.3 须提供足够的行政支持与实验技术人力7.4 须提供足够的经费支应教学、实验及实习设备的取得、保养与运转认证规范8. 领域认证规范认证规范9. 持续改善成效9.1 须持续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核心能力9.2 课程与教学须持续符合产业需求,及培养学生工程实务能力9.3 其他持续改善之机制与成果。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导言本文将探讨和分析现行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

基于AACSB认证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AOL体系建设

基于AACSB认证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AOL体系建设

基于AACSB认证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AOL体系建设1. 引言1.1 背景介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越发受到重视和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为了确保教育质量和专业水准,许多学校选择进行AACSB 认证。

AACSB认证是全球范围内最具权威性的商学院认证机构之一,其认证标准严格、全面,是衡量商学院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AACSB认证要求学校建立和完善AOL体系,即学习目标与评估体系。

AOL体系是为了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而设置的。

建立完善的AOL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还可以提升专业水平和竞争力。

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AOL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基于AACSB认证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AOL体系建设,旨在帮助相关专业教育机构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专业水平和教育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基于AACSB认证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AOL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该体系对于教育质量和专业发展的意义。

通过对现有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分析,本研究将聚焦于探讨如何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AOL体系,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本研究旨在探讨AOL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以期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对研究目的的明确和深入探讨,旨在为学术界和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推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AOL体系的健康发展和提升。

2. 正文2.1 AACSB认证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AACSB认证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学院认证机构之一,其认证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AACSB认证要求院校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达到一定标准,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评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评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评估一、专业概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运维等方面。

该专业培养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组织管理问题、提升决策效率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

二、专业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本科专业一般为四年制学制,培养具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基本理论、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研究生专业一般为硕士学位,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课程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学原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决策支持系统、项目管理、数据挖掘与商业智能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所需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四、专业就业前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

毕业生可以就业于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从事信息系统开发与运维、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项目管理等工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相关研究生学位,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

五、专业优势与不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优势在于其综合性和实用性,能够为组织提供信息化支持和决策支持的解决方案。

专业课程设置合理,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技能。

但专业也面临一些不足,如对新兴技术的不敏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需要通过不断改进和更新课程体系来弥补。

六、发展趋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深化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的融合,打造更加实用的课程体系;加强对新兴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时俱进;培养既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又具备管理素养的人才,提升综合竞争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当前和未来都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业。

大学专业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大学专业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3.0
注意内容更新,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效果好。
基本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实验(见习)项目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的90%。
实验
3.0
实验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80%,效果好;实验室开张时间长、开放范围及覆盖面广。
体系改革
4.0
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反映学科新知识;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大,课程群建设、课程整合有成效;有教改成果。
教学内容能基本反映最新学科知识,基本符合学科体系,有益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学方法与
手段改革
3.0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包括考试方法),成效显著;必修课采用多媒体授课学时占总学时比例≥15%,授课效果好。
考试质量评价合格率为75%—80%,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成绩及格率≥80%;临床技能、专业技能抽测基本合格。
英语四级通过率
1.5
累计通过率≥70%,一次通过率≥50%。
累计通过率≥50%,一次通过率≥30%。
计算机等级通过率
1.5
通过率≥100%。
通过率≥95%。
学生创新与
实践能力
科技文化作品
1.5
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有规划、有措施、有落实。
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达到教育部规定;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
图书资料
1.0
专业资料丰富,利用率高,能满足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专业资料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规划
2.0
规划合理、可行,效果明显;有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
有规划、有措施、有落实。
教学内容与
大学专业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2.重视教改,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有教师主持校级以上教改或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获得校级及以上奖励。
3.努力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如构建信息化平台、建设网络课程、聘请外教、使用原版教材、开设双语课程等。
4.4毕业设计(论文)
1.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2.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3.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1.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教师科研,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训练要求,难度、工作量适当。
2.一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8人,有指导记录,有检查落实。
3.有50%以上的毕业设计(论文)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完成,毕业答辩规范、坚持标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基本合格。
问题诊断、分析及改进措施
对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分析客观、准确、到位,提出的改进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合理性和预期可达成度。
2.有参加海外研修或参加实践锻炼的专业教师,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措施。
问题诊断、分析及改进措施
对教师队伍指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分析客观、准确、到位,提出的改进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合理性和预期可达成度。
3.基本教学条件及利用
3.1实验室与实习基地
1.实验室建设及实验管理人员配置
2.实习基地建设及利用
1.3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结构和学分学时分配
2.课程开设情况
1.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比较合理,学分学时分配比较科学,人文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不低于15%、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不低于25%。
2.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开设课程,其中的专业选修课开出率不小于90%。
专业学科方向基本清晰;近3年,至少有60%的教师参与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并正式发表科研论文;有专业教师主持校级以上科研课题或横向科研课题;提供3个科研成果支持教学的例证。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认证评审指标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认证评审指标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认证评审指标体系1.师资力量-教师学历和职称结构: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等职称,以及博士、硕士学位等级的比例。

-实践经验:评价教师是否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能够与学生分享实际案例和经验。

-教学团队结构:评估教师之间的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否形成较好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

2.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评估课程是否与当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业的需求相匹配,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手段与方法:评价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否多样化,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基地:评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情况,是否有与之配套的实习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和应用的机会。

-实践能力培养:评估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重,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教学论文质量-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质量:评估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5.学生能力培养-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等。

-信息技术能力: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数据库管理能力等。

-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评估学生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6.学生满意度调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满意度:通过学生满意度调查,了解学生对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综上所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认证评审指标体系覆盖了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论文质量、学生能力培养和学生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了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这个评审指标体系的建立和使用,对于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认证评审指标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认证评审指标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认证评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维度:1.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覆盖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核心内容。

评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实际技能。

2.实践能力培养:评估专业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项目经验。

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能力,应能够独立完成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

3.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评估学生在专业课程中的知识掌握情况,特别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基础。

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信息技术、管理学、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

4.学生发展和就业能力: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效果,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评估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进行评估。

基于以上几个维度,可以建立一个具体的评审指标体系。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1.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与相关专业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

-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的配备情况。

-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评价。

-教师的教学评估和教学改进情况。

2.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的设置和开展情况。

-实践能力培养的考核方式和评估标准。

-学生完成的实际项目和成果展示。

3.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考试成绩和综合评价。

-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理论研究成果。

-学生对专业相关领域的学术发言和论文发表情况。

4.学生发展和就业能力:-学生的个人素质评估,包括社会实践、文化活动和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和用人满意度。

在评审指标体系的设计中,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维度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添加其他适合的指标。

评审过程中应该注重定量和定性的结合,既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成果,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态度、素质和综合素养的评估。

评审结果应该为学校、学院和专业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促进专业的持续发展。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认证评审指标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认证评审指标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认证原则1 原则2. 各个指标旳评价意见分为A.B.C三个等级, A表达“完全达标”、B表达“基本达标”、C表达“不达标”。

3. 认证结论分为“通过认证, 有效期6年”, “通过认证, 有效期3年”和“不通过认证”三个等级。

各等级旳评价原则如下:通过认证, 有效期6年:一级指标中A≥6, C=0, 其中关键指标所有为A。

通过认证, 有效期3年:一级指标中A≥5, 其中关键指标为A≥3。

不通过认证: 一级指标中C≥3或关键指标C≥2。

2 原则内涵1.专业目旳1.1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地区与行业经济建设, 社会文化发展及医药卫生信息管理进步旳需要, 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 有明确旳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

专业设置旳根据和论证充足, 有科学可行旳专业建设规划, 有对应学科作依托, 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旳定位。

1.2 培养目旳及规定专业培养目旳明确, 符合专业规范规定。

1. 2. 1 培养目旳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知识和管理学、经济学及医药学知识, 重要从事医院和医药企业旳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研究运用以及卫生情报分析、管理旳综合性、实用型专门人才。

1. 2. 2 培养规定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毕业生应到达旳培养规定如下:(1) 知识规定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②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构造③美术基础知识④网页制作网站建设基本知识⑤实用数据库知识⑥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及构建知识⑦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旳基本知识⑧图形图象处理旳基本知识(2) 素质规定①树立对旳旳世界观、人生观, 有良好旳思想品质, 健全旳人格和良好旳公共道德修养。

②理解祖国旳历史、文化, 并具有一定旳文学修养, 具有较强旳口头与书面体现能力。

③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旳基本措施和技能, 并具有健康旳体魄和良好旳心理素质。

④具有社会交往、处理公共关系旳基本能力。

思维活跃, 创新、创业意识和团体精神强, 并具有良好旳职业道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认证标准1 标准1.7个一级指标中第2项、第3项、第4项、第5项指标为核心指标。

2.各个指标的评价意见分为A、B、C三个等级,A表示“完全达标”、B表示“基本达标”、C表示“不达标”。

3.认证结论分为“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和“不通过认证”三个等级。

各等级的评价标准如下: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一级指标中A≥6,C=0,其中核心指标全部为A。

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一级指标中A≥5,其中核心指标为A≥3。

不通过认证:一级指标中C≥3或核心指标C≥2。

2 标准内涵1. 专业目标1.1 专业设置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地区与行业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发展及医药卫生信息管理进步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

专业设置的依据和论证充分,有科学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有相应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定位。

1.2 培养目标及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符合专业规范要求。

1.2.1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知识和管理学、经济学及医药学知识,主要从事医院和医药企业的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研究利用以及卫生情报分析、管理的综合性、实用型专门人才。

1.2.2 培养要求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毕业生应达到的培养要求如下:(1) 知识要求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②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结构③美术基础知识④网页制作网站建设基本知识⑤实用数据库知识⑥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及构建知识⑦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基本知识⑧图形图象处理的基本知识(2) 素质要求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公共道德修养。

②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并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③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④具有社会交往、处理公共关系的基本能力。

⑤思维活跃,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精神强,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 岗位基本技能要求①基本计算机应用能力②计算机硬件维护维修能力③计算机网络硬件维护维修能力④程序设计能力⑤图形图象设计制作能力⑥网页制作及网站开发能力⑦数据库应用能力(4) 岗位综合技能或技术应用能力要求①计算机维护综合技能②图形信息化能力③信息系统开发维护能力④网页和网站开发技能⑤数据库应用能力2 教学质量2.1 学生质量具有较合理的知识结构,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本专业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可参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核心课程及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其它各类有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2.2 社会评价本专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和学生继续深造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对该专业毕业生评价较高,社会舆论对该专业反映较好,毕业学生对本专业给予正面评价。

3 课程体系3.1 课程设置本专业教学计划中主要包括下列五类课程体系: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管理学基础课程体系;经济学基础课程体系;学科专业课程体系。

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设置必要的选修课程。

本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管理学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可参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核心课程及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各类课程体系分述如下:3.1.1 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体系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和大学英语课程。

3.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与应用、VC++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

3.1.3 管理学基础课程体系管理学基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会计学、管理学、财务管理、统计学、医药企业管理、医院管理学课程。

3.1.4 经济学基础课程体系经济学基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

3.1.5 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

以上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开设的。

各校可参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核心课程及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根据自身办学特色自行设置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名称,还可以根据专业定位及专业培养方向不同设置各自的特色课程体系。

3.2实践教学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具有满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程、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

本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要不断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造条件让大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其它各类实践创新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校除在校内开展实践外,还要在医药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等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医药信息管理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得到锻炼。

3.2.1 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Visual C++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数据库、网页设计、文献检索、数据挖掘。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应达到60%以上。

3. 2. 2 实验教材应选用国家规划的实验教材或自编的有特色的完整的实验教材。

3.2.3 实验学时应形成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主干课程实验课学时与相应理论课学时之比大于等于0.5或达到180学时以上。

3.2.4 实验教学队伍承担实验课程教学的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高级职称的人员应大于等于40%。

专业主干课程相应的实验课教学中,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小于等于25人。

3.3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1)选题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综述不能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保证一个学生一个题目,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注意通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精神,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内容包括文献综述、正文等,论文写作规范。

(3)时间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时间达到16周以上。

(4)指导指导程序规范,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10人;有明确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执行规范,毕业论文的相关材料(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评语、评阅教师评语、答辩记录等)齐全。

(5)答辩至少有三位以上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人员组成答辩小组,答辩程序规范。

4 师资队伍4. 1 师资数量与结构4. 1. 1师资数量具有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师数量以及符合本专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师资结构,专业主干课程教师数量充足;学校整体师资数量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整体师资结构科学合理;应有具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历教育背景、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学术造诣较高的专业负责人;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工程四门课程每门至少有一名具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历教育背景的讲师以上职称的课程负责人。

4. 1. 2师资结构(1)从事本专业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工作的师资中80%以上的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历教育背景。

(2)从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工作的3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4. 2 教学水平及教师发展教师能够胜任本科教学任务,学生对教学工作总体比较满意,认证专家进校随机听课的评价优良率达到60%以上,抽查近一年的专业试卷,命题和评分程序规范。

学校要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教师素质持续提升。

教师队伍能够形成合理的梯队,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有专业教师队伍的进修、科研和发展规划。

教师在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该从事一定的教学研究。

4.3 科研水平(1)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负责人要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应有主持至少1项省厅级以上信息管理或情报学科研项目的经历。

(2)从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近三年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或参编正式出版教材数至少达到人均1篇(种)以上。

5 支持条件5. 1 教学经费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本专业仪器设备经费总值不低于100万元。

5. 2 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实习和实训基地及其相关设施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管理规范。

5.2.1 实验条件(1)必须建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验室,或相应的实验教学中心。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2)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相应的实验课,每组学生数不超过3人。

(3)在制度和经费上保证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

5.2.2 实践基地(1)有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时间在3年以上),每个毕业实习基地年容纳量不得超过30个学生。

(2)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如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每人带教不超过3人。

5.3 图书资料具备满足教学科研所必需的计算机、网络条件以及图书资料等。

能够满足教师的日常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学校图书馆或所属院(系、部)的资料室中应具有一定数量与本专业有关的中外文图书、期刊、手册、电子资源等各类资料,且各类资料的利用率高,有完整的学生借阅记录。

其中订阅国家权威机构认可的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种类数不少于20种,外文期刊应有一定比例,有两年以上积累。

6.学生发展6.1 招生生源数量充足,质量较高。

6.2 就业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

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到80%以上。

6.3 学生指导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的执行落实。

能够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科技创新活动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7.教学管理7.1 管理制度专业教学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完备,并能严格贯彻执行,各类档案文件管理规范。

具有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等完备,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完整性,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教学质量认证结果及时更新。

专业所在院系教学管理人员数量充足,且人员相对稳定。

7.2 质量控制具有比较完善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有明确的质量控制内容和要求。

主要包含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专业软硬件建设、教学和学习环境、学生素质、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日常管理运行情况等各方面的质量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