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的一些教学感想

合集下载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些思考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些思考

教育研究学刊2019•五月(上)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些思考田文静曹思哲(太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西太原030619)【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X2003年)的继承和发展。

基于我国课程改革现状以及学科发展的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重新修订,体现了新时代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实施建议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203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一种用来充实和发展内在素养、滋生和增长终身能力的工具,而人文性就寓于这种工具性之中。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就随之发生了转变,育人功能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转变为凸显“坚持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从“能力培养”提升为“以核心素养为本”、核心素养培育凸显实践性学习方式、课程建设展现时代性、开放性与多样性。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是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综合与整合,凝练出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四个方面往往是同时发生的,无法单独或逐一地进行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明确了语文课程对教育立德树人总目标应尽的责任和应当产生的效果。

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应的12条课程目标是最直接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化,12条具体内容不仅每一条都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各条具体内容之间还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相互映照和渗透。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些思考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些思考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些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教育部颁布的一项重要文件,它对高中语文课程进行了全面规划和要求,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我们要关注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在这个标准中,强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语言文字文化意识和语言文字实践能力。

这些要求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指导和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标准中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规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而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也需要灵活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其中的一些争议和难点。

标准中对文言文的设置和要求一直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学习文言文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有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但也有人认为现代生活中用不到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耗费时间精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标准中对阅读能力要求的提升也是一个争议点。

一些人认为高中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语文素养,但也有人认为考试导向的阅读训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在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一些现实的问题。

学校对于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对于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教师有足够的培训和支持,学校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才能真正落实好这个标准,让学生受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文件,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关注其中的一些争议和难点,解决其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让这个标准真正地落地生根,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素养提供更好的指导和保障。

“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读后感

“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读后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读后感——语文核心素养概述一、核心素养(一)重要国际组织对核心素养的遴选与界定20世纪末,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与获取知识的方式。

全世界都在寻找新的教育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提升人才的竞争力。

21世纪以来,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同时关注了“核心素养”,并发布了《成功生活与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洲参照框架》《作为学习结果的核心素养草案:幼儿、小学和中学》等文件。

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及相关组织在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上,已经将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提出并加以落实。

为促进欧洲社会的融合、满足知识社会的需求,欧盟(具体负责机构为欧盟执委会)于2005年确立了8类接受过基础教育的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维度,2006年经欧洲议会通过正式采用。

其发展目标是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欧洲,并希望通过提升青年的核心素养促进欧洲经济竞争力。

为全面提高世界各国的教育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具体负责机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所,普及学习研究中心)于2012年开始了核心素养的遴选与界定,并于2013年发布研究成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核心素养共分为7类,包括32至36项视不同教育阶段而定的具体成分,可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核心素养的界定非常的细致。

之所以如此细致,是因其希望确定对所以的儿童和青年而言哪些方面的学习是最为重要的。

因建构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具体负责机构为瑞士联邦统计局)于1997年开始遴选与界定新时代的儿童与青年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一工作至今仍然持续发展。

其现阶段成果主要是提出了3类核心素养,9项具体能力。

经合组织希望通过对核心素养的遴选与界定,开发成功的生活与功能健全的社会。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些思考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些思考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些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教育部发布的一项重要文件,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意义。

该标准通过对语文教学的宗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需要结合这一标准,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一些思考,探讨其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需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感悟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精神,发展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建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宗旨。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重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启迪和滋养。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标准中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明确了文学、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修辞、作文等方面的内容要求,这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教师需要根据这些内容要求,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在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时,教师还要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这一标准,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宗旨和目标,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我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我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学习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大致有三点感受:一是新课程方案对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中,突出了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主要指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发展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

这是对核心素养的核心的另一种表达。

从过去的“双基”到“三维”,再到今天的“核心素养”,通过不断整合和提升,目标和定位更加准确清晰。

二是新课程方案对普通高中教学内容进行了换血式更新。

“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突出了主干知识;“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突出了能力培养和任务导向意识。

三是新课程方案强调了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进一步强调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方式进一步强调关注过程和情境创设、任务导向。

近60页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浏览了一遍,感触比较多。

例如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想起了2003年前后中小学语文教育界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批判。

再如看到18个学习任务群中首先突出的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想到了过去对语文教学中支离破碎解读的批判问题等等。

“任务群”可以说是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而18个学习任务群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其中一个。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中提出的整本书阅读,为什么此次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教师本身要有整本书阅读的能力,教师要有能力灵活运用精读与略读的方法,教师要有能力把书读厚再读薄,教师要有自己敏锐而独特的审美角度……而更为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上整本书阅读的轨道。

通篇读完,真正让我思考不已的是关于“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

高品质的教学需要高素养的教师,本次语文课标的设定,对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非常高,且不论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情操,单以知识储备(专业素养)论之,不是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的道理,而是教师首先要具有驾驭教材(课标)的基本知识储备。

2024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心得体会

2024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心得体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心得体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

它们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新课标”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师在工作中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而且还是指明学生掌握知识的闪亮灯塔,为航行的师生指明了方向,照亮了前进的路。

学习“新课标”,我们要关注四大核心素养,所以以下我将从这几个角度谈谈我学习后的几点感悟。

01一、要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料,提高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方面,“新课标”强调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主动积累、整理和整合语言材料,继而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规律,形成独特的语言体验,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准确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

“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具有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的功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身影”遍布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听、说、读、写等活动都与语言文字分不开。

在每一次的开学第一课中,我总会不厌其烦地和学生聊“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语文”“怎样学语文”这三个话题。

我们从“不学《诗》,无以言”,聊到大才子苏轼满腹诗书气自华,再聊到当今外交部发言人一针见血的精辟发言等,最后得出“语文可以让生活更加美好”的结论,让他们明白了努力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在“如何学习语文”的问题上,我分别从听、说、读、写、思这几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为了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需要求他们每天坚持积累三个成语、一句名人名言、一个文学常识;坚持学习古诗文,每天翻译一首古诗,每周阅读一篇文言文(篇目从《史记》或《左传》中选择)。

另外,我需要求学生坚持阅读经典作品,并发表自己的感想……这几种方式更考验老师是否能坚持实施,所以必须要做到检查到位,鼓励到位,不能只是一头热。

学习语文重在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我们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2017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4篇)_学习心得体会_

2017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4篇)_学习心得体会_

2017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4篇)我静下心来,又一次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也识不了一筐。

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

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写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俗语说:“熟读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

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

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

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的整本书阅读心得 (2)

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的整本书阅读心得 (2)

《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的整本书阅读心得通过认真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我对高中课标2017版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收获《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课程的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课程的基本价值追求非常重视语言文字运用、思维培育和文化教育,强调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实施策略突出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课程实施的基本方法坚持积累、梳理、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高中课标2017年版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和3种文化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内容的学习贯串始终,并提出了按年段分课程的学习要求,为促进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有利条件。

高一学习内容是7个必修课程和3种文化。

7个课程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表达”。

学习质量要求达到“水平二”。

高二学习内容是9个选择性课程和3种文化。

9个课程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学习质量要求达到“水平四”。

高三学习内容是9个选修课程和3种文化。

9个课程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学业质量要求达到“水平五”。

二、体会设置学习任务群是高中课标2017年版的一个亮点,也是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些思考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些思考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些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中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它是指导和规范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文件。

这一标准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来说,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一些思考,探讨其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实践操作。

在课程内容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课程的内容进行了系统规定,包括语言文字的认知和运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等方面。

这些内容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传授,也注重了文学艺术的审美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根据这些内容规定,选取适宜的教材和教学资源,灵活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修养,使课程内容能够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之中。

在教学方法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了探究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等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采取多种适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这符合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也符合学生个体差异化发展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倡导学生主体性和探究精神,形成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的成长和发展。

关于评价与反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表现,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评价、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发展,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情感态度等方面,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反馈和指导,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成长与进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究述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究述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究述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全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该课程标准进行研究述评,从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内容设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设计充分体现了素养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在知识体系方面,该标准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世界文化为主线,涵盖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体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标准还强调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多个方面,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丰富的知识,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突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认知目标方面,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情感目标方面,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在技能目标方面,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文学鉴赏、文学创作、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这些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使语文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鼓励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研讨、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鼓励教师注重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课外阅读、实验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能力的提升。

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体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评价体系体现了全面评价的理念,注重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整本书阅读之我见,doc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整本书阅读之我见,doc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整本书阅读之我见通过认真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我对高中课标2017版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收获《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课程的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课程的基本价值追求非常重视语言文字运用、思维培育和文化教育,强调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实施策略突出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课程实施的基本方法坚持积累、梳理、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高中课标2017年版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和3种文化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内容的学习贯串始终,并提出了按年段分课程的学习要求,为促进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有利条件。

高一学习内容是7个必修课程和3种文化。

7个课程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表达”。

学习质量要求达到“水平二”。

高二学习内容是9个选择性课程和3种文化。

9个课程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学习质量要求达到“水平四”。

高三学习内容是9个选修课程和3种文化。

9个课程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学业质量要求达到“水平五”。

二、体会设置学习任务群是高中课标2017年版的一个亮点,也是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的整本书阅读心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的整本书阅读心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的整本书阅读心得读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2017年版)》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我对新一轮课改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我觉得新课标相比从前,对“语文知识”这个核心概念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就是它认为知识不是死,不是死记硬背出来。

它更关注语文知识的实践操作。

从前,我们非常强调语文知识的记忆,比方说在高考等大型考试上,考察学生对某个字(很多时候还是生僻字)的读音,其实现在想来这种考察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应用,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以及更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与交流,而不是为了向他人显示我们记忆了多少知识。

所以,新课标能用动态的眼光去认识和评价语文知识,将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指向四个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让知识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同时,我看了课标解读提供的具体教学案例,觉得如果学生能配合,切实按照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去阅读,那么语文课堂是一个智慧火花相碰撞、活力四射的课堂。

老师在学生开始阅读前精心设置的问题,是学生开始阅读旅程的重要指南针;而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发现和阅读心得与其他同学、老师分享,让其他同学和教师能进一步打开视野,冲破既有看待问题的视角,实现共同发展。

也就是说,整本书阅读如果能有效开展,它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想,确实给人以宏阔的境界,让人为之眼睛一亮。

不过,我觉得上级部门除了给予课改和老师政策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的同时,最好还能给教师以充裕的时间保障。

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备课量上就比其他学科多很多,实行新课改后,备课量更是加大了很多。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首先自己要先阅读某本书,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的读书心得。

但仅仅有自己的读书心得,对教师开展教研,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需要涉猎相关的其他书籍,消化其中内容,以获得更多的教学或阅读资源,以指导学生。

17年和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比的收获与反思

17年和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比的收获与反思

17年和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比的收获与反思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制定与实施成为了必然趋势。

从2017年到20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为我们带来了诸多收获与反思。

一、引言面对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语文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国教育部门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进行了修订,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教育质量。

二、17年和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变化1.课程目标的变化2017年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而2020年课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等核心素养。

2.课程内容的调整17年课标侧重于语文知识的传授,20年课标则注重知识、能力、素养的融合。

增加了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的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进17年课标倡导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20年课标则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倡导探究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4.评价体系的完善17年课标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20年课标则提出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过程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

三、收获与反思1.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新课标的实施,使得语文教育逐渐从“应试”走向“素养”,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还能提升审美、创新等方面的素养。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实践与探究,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展讨论、实践、创新,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探索新课标的推行,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

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方法的启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方法的启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方法的启示作者:汪潮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年第7期2018年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顺应新时期的需求,立足我国实际,放眼国际视野,较之旧版的课程标准有一些鲜明的变化。

从思想方法上看,这些变化不仅对高中语文教学,而且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始于2001年的中国第八次课程改革,较多地引用了西方的教育理念。

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从十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状况看,已经暴露了一些“课程西化”的弊端。

这对作为母语的我国语文课程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时不我待。

近些年来,国家颁布过两个版本的普通高中语文课标,一个是2003年版,一个是2017年版。

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可以对二者做一些对比说明——在语文教育指导思想方面,2003年版的表述是“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2017年版的表述则增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第一次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7年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不仅保留了2003年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等的新要求,并明确把“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

在2017年版课标“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增强文化自信的三个目标: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2017年版课标在“课程结构”中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选修课之中。

2017年版课标在“附录”中要求增加“反映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心得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心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课程的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课程的基本价值追求非常重视语言文字运用、思维培育和文化教育,强调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实施策略突出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课程实施的基本方法坚持积累、梳理、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高中课标2017年版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和3种文化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内容的学习贯串始终,并提出了按年段分课程的学习要求,为促进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有利条件。

语文学科学习任务群内容丰富,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对语言运用能力的需求,还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课程的实践能力。

教学方式上,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思维的提升和发展能力。

“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要求我们每位教学者注意自己的教学习惯,应当看见这是对教学方式的新要求,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些思考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些思考

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些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文件,它对高中语文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规定。

这份标准的发布对于高中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和讨论。

本文将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一些思考,探讨其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值得肯定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该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这与以往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训练的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进步。

标准还规定了具体的学科目标和学习能力目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有助于引导学校和教师更加科学地开展教学工作。

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的跨学科性,提出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要求。

这一点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常见,传统的语文课程更多地注重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应用,而对于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过多地强调。

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中,明确要求与历史、地理、生物、物理等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教学建议和实施方案。

这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还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创新和调整。

一方面,标准提出了对语文教材的要求,明确了教材内容的选择原则和编写规范。

标准还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标准还提出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强调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估,避免了对学生的单一评价,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高中语文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17年和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比的收获与反思

17年和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比的收获与反思

17年和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比的收获与反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

通过对2017年和20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收获与反思。

首先,从课程目标上看,2020年的新课标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能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现在,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阅读、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其次,课程内容方面,2020年新课标也对教材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原来的教材更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而新的教材则更加全面,涵盖了文学、文化、语言、民俗等多个方面。

这样的调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方法上,新课标鼓励教师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而新课标则提倡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新课标还对评价方式进行了改进。

过去,我们主要通过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新课标则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发现学生的特长,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通过对比17年和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那就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然而,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认识到一些问题,如如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等。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收获,但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的一些教学感想
阅读之后我们会发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角度,用4个核心素养描绘课程目标蓝图。

要求语文课程把握好学科定位,坚持课程的价值导向,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新版课标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整合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四者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也是其他三项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学习任务群是本次课标修订的一个亮点,也是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

语文学科学习任务群有18个,即: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对语言运用基础能力的需求,还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课程的实践能力。

下面我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一些做法:
一、自主学习,自主发现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学案导学,也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教师分类整理,这样既可增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困惑的顺利解决。

相比之下,后者要优于前者,更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在于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效甄别,哪些问题更有深度,更有价值,对教师的思维是一个有效激发。

教师的教学只有师生
思维的反复碰撞中才能放射出创造的火花,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应该说,这是教师形成教学特色的重要一环。

二、合作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师的智慧,通过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争论,相互启发,分工合作,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前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

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小组讨论要力戒浮华,不能单纯追求课堂的热闹,往往课堂表面的热闹并不能掩饰教学内容的单薄。

关键是交流的问要有价值,有思维深度,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探究释疑
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法设法了解学情,明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然后启发引导,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后总结方法,使学生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教师在启发引导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读”的环节。

俗话说:“书是读出来的。

”离开了读,一切学习活动也就丢失了依托,所以笔者主张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线,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充分咀嚼和品味,这样才能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在教《琵琶行》时,要求学生第一遍读,明确琵琶曲的情感、曲调变化;第二遍读,明确作者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第三遍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面,带着感情读。

每读一遍,教师都辅以启发性的总结和指导,既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不自主或流于形式或自主不深入的问题,又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