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中一中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四单元第16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四单元第16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四单元第16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四单元第16课《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熟读课文,理解作者对阿里山的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描绘,感受作者对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瑰丽、神奇、云雾缭绕等,并学会运用。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写作技巧、分析优秀作品并尝试创作。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虽然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学生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让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成果,从他们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然而,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在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作者情感方面仍有所欠缺。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阿里山纪行》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手法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3)doc初中语文(1)课型:诵读品析课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2、观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样性的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要紧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学习过程:诵读,品味,拓展一导入新课情形导入:〝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小姐美如水……〞这首歌谣能够讲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关于期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讲,阿里山悄然耸立在我们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向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一起来领会那儿的山山水水。

二、学习的第一时期:诵读〔一〕学法指导: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优美的阿里山,请轻声朗读课文。

摸索: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二〕各自放声朗读〔三〕整体感知1、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扫瞄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

〔师投影〕〔温馨提示:可采纳〝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师投影。

风清亮的水潭景宁静的森林爱我河山美厚密的青苔爱我中华如无边的林海画古老的神木三.学习的第二时期:品味语言美。

1、师:有许多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情〞在不言中。

可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他把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

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

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品读玩味并作简要分析。

师投影〔温馨提示〕:〔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爽朗;〔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亮的节奏;〔3〕、拟声美:运用拟声词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
——对偶、比喻、排比。整散句交错,形成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音乐美,可体会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会。以声写静,若有若无,更见其静。44
B.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抒发他爱河山、爱祖国的深情。】
(五)拓展迁移
1、以《美丽的校园》为题,采用移步换景法,来描绘我们美丽的第二中学,400字左右。
(六)心语心愿
1、齐读台湾民谣::“一二三,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有神木,明年我们回大陆。”
2、读此民谣,你有怎样的感触?
3、教师寄语: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生动的画,如一曲悠远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那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阿里山赏云海,观日出?……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二)整体感知
1、那么阿里山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风光美如画】
2、教师配乐朗诵全文。
学生思考:阿里山的风光秀美如画,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你又将带领你的游客欣赏哪些美丽的风景呢?请找出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准备填写完善导游解说词,并试着用简单的语言概括阿里山的风景图。
三、布置作业
1、整理《美丽的校园》,并认真誊写。
2、完成《导学练》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阿里山纪行
风 林海云雾
光 潭水清澈 移步换景 爱河山
美 森林静谧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导学案-文档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导学案-文档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导学案是语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阿里山纪行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2,体会作者的情感二,学习方法学生自读,教师点拨,配以练习三,训练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莽莽(máng) 浓稠(chóu) 山岚(lán) 鱼鳖(biē)B.堪(kān)称风靡(mí) 谛(dì)听静谧(mì)C.茸茸(róng) 幢(chuáng)顶禅(chán) 纯粹(cuì)D.雄踞(jù) 红桧(huì) 模(mú)样镶嵌(qiàn)2.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句连贯的一组是( )⑴连下数日雨,水势很猛,雪瀑从断崖腾滚而下,跌入弥漫着茫茫水气的深涧, .我在对面的崖边站了片刻,襟前湿了一片.⑵我回头看岳飞墓后面的栖霞岭, ,保俶塔尖尖的塔顶直指云霄.①真是浪沫激清,云奔雾涌②真是云奔雾涌,浪沫激散③郁郁葱葱,绿满天涯④绿满天涯,郁郁葱葱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水游》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B.最初是作者出名全靠作品的力量,到后来是作品有名全亏作者的招牌.C.该厂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先进企业和二轻局文明单位,南市区政府连续五年授予该厂重合同,守信誉单位.D.凡在本店购货满300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4.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语气通畅,表意正确.⑴这种小火车我们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⑵山上树林不是倒映在潭中, 与水江镇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⑶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了《高山情》,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旅程没有看到.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⑴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接风洗尘:(2)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风靡:⑶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地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莽莽:⑷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谛听:6.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在句中横线上写出一句恰当的话.古运河,你是那么文静,几乎看不到你翻卷的浪花,感不到你奔流的激qing,听不到你生命的呐喊,你缓缓的向前走着, ,和两岸的田野絮语着豪情,默默的奔向自己的期待.阅读训练(一)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评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7.第①段描绘的阿里山林区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个双音节词加以概括: ;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以上特点有何作用答:8.仔细品读文章,根据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分析人们的思想感情.答:9.请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万树,离开了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答:10.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效果.答:11.山间气候阴凉,潮湿昏暗,但经作者引用唐诗,立即生出美妙的意境来,下列诗句中与文中诗句所造意境相去甚远的是(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二)西湖漫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①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都是绿的.②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③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④亭旁溪水琮,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①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②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③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④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亦如镜;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⑤12.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在文中加线的五句话中任选一句,就形象,语言和写法等方面有重点地欣赏评点.答:第______句,欣赏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这句话是从文中的第一小节中抽出来的,请问它应放归哪一处( )A.①B.②C.③D.④(三)乐山大佛①在四川乐山的三江合口处,坐着一尊受香火的清廉大佛.②他叫弥勒,弥勒佛.但不是那位袒露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位成天笑眯眯的老好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上可笑之事的弥勒佛.③他是一位严肃的沉思者,面色温和,神情严肃.他不是什么都笑——世上并没有那么多可笑的事,也不是什么都容——天下一切丑恶都容.④他的严肃的思考,首先来自缔造他的海空和尚.一千一百多年前,凌云寺和尚海空为了减缓三江合口后的凶猛水势,避免沉舟淹死众生,倡导在峭崖临江边造就一座佛.他光头顶烈日,下雪披袈裟,四处化缘,钱化得不少了,但当地官吏要冻结:如果你真心造佛,就把眼珠挖出来见我.⑤大佛兴建了,海空的眼珠也没有了.海空的眼珠是为建大佛而失去的.世上除了生命,还有比眼珠更珍贵的东西吗⑥由于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因此,乐山乐水佛不乐.他坚守岗位,从不擅离职守,从不懈怠松弛,从不向惊涛恶浪屈服.他成了实现海空和尚遗愿,拯救三江芸芸众生的中流砥柱.⑦他常常想起塑造他的工匠们.是的,他是伟大的:头与山齐,脚踩江水,身高71米,比阿富汗世界第一大佛还高18米,可称世界第一伟佛了.如果不是设计,雕塑他的工匠们经过九十年的千刀万凿,他仍然是半片石山,普普通通通到处可见谁也不会瞄一眼的石头山.为了他的降生,有多少人摔下峭壁,跌进江心,付出了生命!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⑧他永远不忘这最根本的一点,因此他从不居功,从不索取,从不接受人民的香火和祭祀.在这里,看不到一柱香火,一支红烛,一人跪拜,看到的只是他伟岸的身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了根绝香火,他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立脚点在临江的悬崖上,没有地方让人设立祭祀他的殿堂,周围全是香火插不进的岩体,连他的脚趾甲也是向下倾斜的,人站上去就会跌倒,所以连下跪朝拜也没有地方.⑨人们只能簇拥在轮渡上才能看到他那顶天立地的尊容并默默遥致祈祷.⑩有人感叹,有人惊奇,有人礼赞:呀,连小小的土地庙都有几柱香火哩,而他——世界第一大佛,连一柱香火也没有.16.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意思比较复杂,如只保留其中最主要的意思,其文字应是17.第⑧自然段中的这最根本的一点指的是 .18.第⑥自然段中的三个从不……主要是从履行工作职责的角度赞扬乐山大佛的,而第⑧自然段的三个从不……则是从的角度来歌颂乐山大佛的.19.第⑧段的釜底抽薪一词的本意是抽掉锅底下燃烧的柴,该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土壤一词在文中指的是 .2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乐山大佛之所以不同于笑弥勒,是因为他是一个身负重任的思考者.B.为了修建大佛,海空和尚和几代的工匠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极其沉重的代价.C.人们感叹的是大佛的奇特的身世,惊奇的是大佛的治水能力,礼赞的是大佛的崇高品格.D.乐山大佛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礼赞和敬仰,主要原因是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21.这篇文章表现主题的手法是 .请你在学过的课文中再列举一篇运用了这一手法的文章.答:22.本文向我们叙述了乐山大佛的建造经过,作用及其独特之处.请根据以下这些已知的信息简要回答:⑴从修建大佛的艰辛和建成的不易,我们联想到了什么答:⑵大佛为了根绝香火,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他的这一举动,给我们什么启示答:写作实践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个深圳中学生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一片已收获过的果园里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颗树上都还有一些成熟的果实没有采摘.同学们纷纷询问缘由,果园的主人回答说:那是留下来给鸟儿们吃的.造物主的赠与,我们不能尽数带走,还得留下什么.人类为自然留下什么,历史为今天留下什么,岁月为人生留下什……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每天都在为自己,为他人留下什么……要求:请以留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自拟题目,文体不限.答案1.C2.C3.B(A至少和以上矛盾,去其一. C授予少宾语称号. D惠为敬辞,它修饰的动词必须表示对方发生的与自己腾的动作,而不是相反.) 4.⑴只有⑵而是⑶却 5.⑴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⑵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⑶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 ⑷仔细听. 6.举例:迈着沉重的步履.(上下文连贯即可) 7.宁静(或静谧等);这里写若有若无的声音,反衬了林区环境的宁静,会使人感觉更加宁静. 8.划线句子流露出人们对林区环境的浓浓爱意,因为爱,所以不忍大声;因为爱,所以要深深的吸气仿佛吸进去以后不再吐出来. 9.两句话的区别是第一句话在描写中运用叠词森森来修饰万树,用叠词浓浓来修饰团阴,叠词的运用不仅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而且使语言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10.这段文字用了6个比喻,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生动活泼地写出了森林之广和盘曲排列之势,引发人的丰富联想和审美体验. 11.C 12.西湖的绿 13.感到蓬勃的生机和茁壮的生命力. 14.(略) 15.C 16.海空倡导造佛. 17.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18思想品德 19.从根本上解决(根绝),环境和条件 20.C 21.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课文略. 22.⑴任何成果(功)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的事例或道理; ⑵做事必须抓住根本(关键),不仅治标,更重要的是治本.(根除错误的东西,我们必须态度坚决.不能犹豫不决)(意近即可)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阿里山纪行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置。

八年级语文上册18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8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十八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3.理解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生字词,诵读课文。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一、目标导学1.导语: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阿里山在哪里呢,就在祖国宝岛——台湾。

一湾海峡挡不住两岸人民渴望团聚的共同心声,我们对宝岛台湾的优美风光无限神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阿里山。

2.出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风靡()纯粹()堪称()镶嵌()鱼鳖()雄踞()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作者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3.阿里山给人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表现在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风光美如画;林海云雾、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神奇的神木;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三、合作探究1.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

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作用?明确: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2.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明确:由神木受到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种巨子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不折不挠,唯物向上的精神品格。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公布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公布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公布课《阿里山纪行》教案知识与能力: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进程与方式:1.自主、合作、探讨,表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式3.反复朗诵——体会文章文字音乐美和情韵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阿里山漂亮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一起愿望教学重难点1.重点:采纳移步换景法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预备:预备音像《高山青》和《大海啊,故乡》,制作课件第一教时知识与能力: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进程与方式:1.自主、合作、探讨,表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阿里山漂亮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一起愿望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2.难点:体会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阿里山如画的风光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高山青》的歌曲.2.用图片和文字展现阿里山的风光,让学生感受阿里山的漂亮二、自读文本,整体感知(一)预习检测(二)感知课文1.整体归纳: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2.细点归纳: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感觉,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如画风光具体表此刻课文的哪些地址呢?并试着归纳每处景物的特点三、师生互动,合作探讨(一)行踪探讨1.划出说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理出作者游览线路图2.参照适才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假设你是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3.总结写法:移步换景4.课堂作业(1):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描述咱们的校园(二)赏美景、悟真情听读课文49段,并设计题目,让学生试探:作为导游,在游览进程中,为激起游客游览阿里山的游兴,你最想给游客介绍哪一处景点,因什么缘故?请以以下句式进行描述游客朋友们,我最想带大伙儿参观游览的是,因为(三)主题探讨,反思评判作为一名游客,除欣赏到宝岛台湾阿里山迷人的风光外,伶俐的你在游览进程中是不是还有别的收成?(可选择以下任一句式谈谈)在整个游览进程中,我发觉了(明白了、知道了、想到了)……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高山常青,涧水常蓝……”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悦耳的歌何时咱们也能去看看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固然,此刻已经能成为现实1>课下搜集有关阿里山、台湾的图片、文字资料,做成卡片2>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述咱们的校园3>咱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3.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附对联)学者歌声融会两岸情谊幽林神木尽显一山精神附板书设计:行踪景情进阿里山云雾浓稠风潭水清澈喜爱光林区宁静美曲径幽路如丛林无边赞美画访神木神木神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知识与能力: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进程与方式:1.自主、合作、探讨,表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式3.反复朗诵——体会文章文字音乐美和情韵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阿里山漂亮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一起愿望教学重难点1.重点:采纳移步换景法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预备:预备音像《高山青》和《大海啊,故乡》,制作课件第一教时知识与能力: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进程与方式:1.自主、合作、探讨,表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阿里山漂亮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一起愿望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2.难点:体会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阿里山如画的风光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高山青》的歌曲.2.用图片和文字展现阿里山的风光,让学生感受阿里山的漂亮二、自读文本,整体感知(一)预习检测(二)感知课文1.整体归纳: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2.细点归纳: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感觉,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如画风光具体表此刻课文的哪些地址呢?并试着归纳每处景物的特点三、师生互动,合作探讨(一)行踪探讨1.划出说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理出作者游览线路图2.参照适才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假设你是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3.总结写法:移步换景4.课堂作业(1):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描述咱们的校园(二)赏美景、悟真情听读课文49段,并设计题目,让学生试探:作为导游,在游览进程中,为激起游客游览阿里山的游兴,你最想给游客介绍哪一处景点,因什么缘故?请以以下句式进行描述游客朋友们,我最想带大伙儿参观游览的是,因为(三)主题探讨,反思评判作为一名游客,除欣赏到宝岛台湾阿里山迷人的风光外,伶俐的你在游览进程中是不是还有别的收成?(可选择以下任一句式谈谈)在整个游览进程中,我发觉了(明白了、知道了、想到了)……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高山常青,涧水常蓝……”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悦耳的歌何时咱们也能去看看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固然,此刻已经能成为现实1>课下搜集有关阿里山、台湾的图片、文字资料,做成卡片2>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述咱们的校园3>咱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3.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附对联)学者歌声融会两岸情谊幽林神木尽显一山精神附板书设计:行踪景情进阿里山云雾浓稠风潭水清澈喜爱光林区宁静美曲径幽路如丛林无边赞美画访神木神木神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知识与能力: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进程与方式:1.自主、合作、探讨,表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式3.反复朗诵——体会文章文字音乐美和情韵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阿里山漂亮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一起愿望教学重难点1.重点:采纳移步换景法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预备:预备音像《高山青》和《大海啊,故乡》,制作课件第一教时知识与能力: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进程与方式:1.自主、合作、探讨,表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阿里山漂亮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一起愿望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2.难点:体会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阿里山如画的风光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高山青》的歌曲. 2.用图片和文字展现阿里山的风光,让学生感受阿里山的漂亮二、自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预习检测 (二)感知课文1.整体归纳: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2.细点归纳: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感觉,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如画风光具体表此刻课文的哪些地址呢?并试着归纳每处景物的特点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讨 (一)行踪探讨1.划出说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理出作者游览线路图2.参照适才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假设你是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3.总结写法:移步换景4.课堂作业(1):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描述咱们的校园 (二)赏美景、悟真情听读课文49段,并设计题目,让学生试探:作为导游,在游览进程中,为激起游客游览阿里山的游兴,你最想给游客介绍哪一处景点,因什么缘故?请以以下句式进行描述游客朋友们,我最想带大伙儿参观游览的是 ,因为 (三)主题探讨,反思评判作为一名游客,除欣赏到宝岛台湾阿里山迷人的风光外,伶俐的你在游览进程中是不是还有别的收成?(可选择以下任一句式谈谈)在整个游览进程中,我发觉了(明白了、知道了、想到了)……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高山常青,涧水常蓝……”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悦耳的歌何时咱们也能去看看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固然,此刻已经能成为现实 1>课下搜集有关阿里山、台湾的图片、文字资料,做成卡片2>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述咱们的校园 3>咱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 3.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附对联)学者歌声融会两岸情谊幽林神木尽显一山精神附板书设计:行踪景情进阿里山云雾浓稠风潭水清澈喜爱光林区宁静美曲径幽路如丛林无边赞美画访神木神木神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课堂学习一、导入、检查预习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简介阿里山一、整体感知步骤:1.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归纳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2.请个同学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

三、讨论探究(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教师归纳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四、品味语言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提示:可从修辞、节奏、感情等角度考虑)(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师生互动: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从感情的角度品味神木一段时,对神木的“神”需重点分析。

(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由第六小节“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第八小节“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联想到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进而体会作者渴望祖国同一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投影)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镇江、丹阳,甚至后巷的江边。

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明确:自然、朴素的美学习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课后学习:进一步了解台湾的美丽风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 苏教版

一、导学目标:
1、能感受、领略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能品味、分析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得语言。

3、能理解作者融情于景,赞美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融合起来的愿望。

二、导学重点:
见目标2、3
三、导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边读边划出表示作者地点转化的语句,读后完成下面的一个小活动。

(二)语文活动
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

(三)写法:
移步换景
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四)请你思考、请你说说
1、阿里山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作者给我们描绘哪些美如画的风光?
3、融情于景。

4、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从文中找出几例,谈谈你的感受。

(五)、拓展阅读,培养能力:
1、我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

(六)达标测评:
见《互动课堂》P107-109
用心爱心专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阿里山纪行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阿里山纪行学案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欣赏如画的阿里山风光。

2、学会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品读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知识储备:1、认识阿里山:阿里山在台湾省是国家森林游乐区,位于嘉义市东方75公里,地处海拔2000公尺以上,东临玉山山脉与玉山国家公园相邻,四周高山环列,气候凉爽,平均气温为摄氏10.6度,夏季平均14.3度,冬季平均气温6.4度。

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全部属于国有林班地,总计面积高达1400公顷。

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日出、云海、晚霞、森林)合称“五奇”。

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

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

登山途中,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

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

这里所产的是世界罕见的高级建筑木材,如台湾杉、铁杉、红绘、扁柏和小姬松,称为阿里山特产“五木”。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吴功正1997年7月初写的,当时,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台湾学者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伴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了《阿里山纪行》,发表于是1997年12月4日的《人民日报》,编入教材时作者做了修改。

3、作者简介:吴功正:当代作家、美学家、文学评论家。

课时安排:拟1——2课时一、初读课文,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风靡()咣()当秘()鲁隧()道山岚()迂()曲鳖()幢()红桧()雄踞().一泓()莽莽()溢出()镶嵌()静谧()孕生()2、解释词语匹敌:骤然:恍如隔世:静谧:庞然大物:堪称:谛听:山岚:3、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大都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谋篇成文。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阿里山纪行》学案1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阿里山纪行》学案1

《阿里山纪行》学案学习目标: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风光。

2.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欣赏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法指导:文章是一篇游记,语言优美流畅,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味感悟。

积累摘抄你欣赏的优美语句。

预习导学:一.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二.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靡.()山岚.()dì( )听幢.()顶一泓.()kān( )称红桧.()静mì( )三.整体感知:1.这篇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

请把能够显示作者行踪的语句抄写在下面。

(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

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2.课文开头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人民各自喜欢唱的两首歌曲,结尾又提到《高山青》这首歌。

文章这样写在表情达意和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学习研讨:1.阅读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进阿里山时有何独特的感受?作者抓住了林海和阿里山小火车站的什么特征来写?2.朗读课文第4---9段,思考并讨论交流。

A.请在下面的横线上依次写出这几段文字写到的阿里山美景:→宁静山区→→→B.作者是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的?C.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找出你欣赏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仔细品味,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例:语句:它(水潭)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

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品味:(可以从内容、修辞或写法角度入手)作者先把水潭比作明镜,运用比喻,突出其清澈透亮的特征,又用一个比喻,写出了山林、水潭相映、相宜的特征,增强了语言的音节美。

语句:品味:。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课前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

能够是图片,文字,还能够是歌曲。

〔分组活动〕课堂学习:第一块: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观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伙儿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

每组派代表发言。

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解讲。

如实物投影展现图片等。

时刻:每人2—3分钟。

2 导入: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了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依旧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吴功正再去游玩一番吧。

第二块:品味语言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请大伙儿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你觉得写得好的地点能够反复朗读,体会它好在哪里。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划出写的好的地点并做批注。

独立摸索。

2 指导:从多个角度去赏析从各个角度进行赏析。

如词语用的精当、修辞、节奏感等3 组织交流、评判交流,讨论。

4 布置任务:课后将好的词语或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第三块:观赏歌曲,朗读优美语段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播放歌曲«高山青»观赏,哼唱2 组织朗读优美语段个不朗读,互评«阿里山纪行»〔二〕学习目标:理清文章内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课前学习:自学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

课堂学习:第一块: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阿里山的风光秀美如画,你能读出课文中描画了哪些风景图吗?自读课文,同桌或者前后桌讨论完成。

2 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带领大伙儿领会阿里山的秀丽风光。

要求:理清游玩线路,讲出每个景点的特点,能够适当运用文中的语句,但不能照搬。

独立摸索:再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理清游玩线路。

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景点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阿里山纪行》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
【学习目标】
1. 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 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 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 重点: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 难点: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法指导】
1. 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2. 整体感知一一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熟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连同拼音抄写两遍。

风靡()浓稠()山岚()谛听()雄踞()红桧()静谧()镶嵌()
一泓()禅师()青苔()幢顶()鱼鳖()堪称()咣当()恍()女吓隔世2. 介绍阿里山:
3. 用文中语句概括阿里山给作者的总体印象。

4 •找出作者行踪的语句,想想本文的写作顺序
5.在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写下来,大胆质疑。

第一课时
二、课堂助学
(一)导入课文
(二)背景资料
1. 作者档案
吴功正,江苏如皋人,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

《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 社长兼总编辑。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2. 背景回望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

作者深深的陶醉于阿里山的迷人风光,回来后写下此文。

(三)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2. 请你找出游览阿里山的段落。

并思考其余段落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
物的特点。

线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吴功正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参照第三题,
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

(温馨提示: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

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
和礼貌哦。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
从 ____________________ 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_________ ,然后改乘________________ 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_______________ ,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
过一片 _______ ,我们会看到____________ ,迈过__________ 间的__________ ,最终将会欣
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_____________ ……
5 •请你仿照示例,绘绘你喜欢的“一幅画”。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这是一幅林海云雾画。

那森林似汪洋,茂茂密密;
山上云雾浓稠,树干都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中,人走其中,真有
“入云深处亦沾衣”的感觉。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通过什么写作手法将阿里山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从而把行踪交待清楚。

三、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静谧.()雄踞.()孕.育()一泓.()2.指出
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2)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

()
(3)潭无鱼鳖,林无鸟兽。

()
(4)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
四、布置作业完成《自主检测》的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品味语言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音乐美。

请根据提示摘录并赏读品析。

1.语言的音乐美,首先在于节奏美。

“节奏是艺术的生命” 。

从语言的角度看,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疾徐、直曲,字音的响沉、抑扬,它们错杂相间,使文章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和谐流畅,而构成声音的节奏。

示例:“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
有了。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偶有
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品味:读这段文字,我们仿佛听到了“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在静谧的世界里若有若无,进入了一种“禅的世界”,轻松、舒展、迂曲、迷人的节奏,富有音乐美。

2.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响,因此在汉语中便出现了模拟各种声音的词,这种词叫“拟声词”。

拟声词运用得好,不但形象逼真,而且还能显示出响亮的音乐美。

3. 人们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一个字更合乎节拍,读来顺口,
听来入耳。

有时作者交替使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同样产生了美好的声感。

4•恰当运用修辞格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也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

示例:它(水潭)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

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品味:作者把水潭比作明镜,运用比喻,突出其清澈透亮的特征;又用一个比喻,写出了山林、水潭相映、相宜的特征,增强了语言的音节美。

三、合作探究
1•从作者对阿里山不同风光的描写中,作者对阿里山有着怎样的感情?
2•作者的这种感情在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出来?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用
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3•“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不到神木,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
课文,你对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
阿里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五、课堂巩固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
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
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我们的身
上也分明有点薄湿。

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
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

大就成了“精”,成了“神”。

其树龄约有
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

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 的原因吧。

同时,我也明
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 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

两段横卧地
上,一段还站着。

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
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

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1 •请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

2•选文第二段中加点词“大约”和“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3•“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4•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5•选文结尾作者为什么会发出“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的赞叹
六、布置作业
完成《自主检测》的相关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