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校《心理学基础》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章至附录【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圣才出品】第13章学习13.1 复习笔记本章重点一、学习的一般概念1.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

(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例如,小学生学习四则运算之后就可以解答复杂的算术题。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

例如,由于疲劳或疾病引起的行为的改变是短暂的,就不是学习。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例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在阳光下产生的明适应就不是学习。

2.学习的分类(1)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分类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学习分为:①系列学习;②辨别学习;③概念学习;④原理学习;⑤问题解决学习。

其中,系列学习比较简单,问题解决学习较复杂。

(2)根据学习的结果分类根据学习的结果,可以将学习分为:①动作技能学习;②态度学习;③言语信息学习;④认知策略学习;⑤智慧技能学习。

(3)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类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可以将学习分为:①意义学习;②机械学习。

其中,意义学习是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或建立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关系,而不是任意的、人为的关系。

机械学习中,学习者并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的、人为的联系。

(4)根据学习的方式分类根据学习的方式分类,可以将学习分为:①接受学习;②发现学习。

(5)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可以将学习分为:①认知学习;②动作技能学习。

二、学习理论1.学习的联结理论(1)经典条件作用由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

①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食物吃到嘴里,引起唾液分泌增加,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十二校联合《心理学基础》(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十二校联合《心理学基础》(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综合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第2章 脑与心理第3章 行为动力第4章 认知过程第5章 情 绪第6章 智力与创造力第7章 人 格第8章 个体心理发展第9章 学习心理第10章 教学心理第11章 人际交往心理第12章 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第2章 脑与心理第3章 行为动力第4章 认知过程第5章 情 绪第6章 智力与创造力第7章 人 格第8章 个体心理发展第9章 学习心理第10章 教学心理第11章 人际交往心理第12章 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十二校《心理学基础》(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十二校《心理学基础》(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月亮在云中穿行”是哪一种运动知觉现象?(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A .诱导运动B .似动现象C .自主运动D .运动后效2.立体电影利用的知觉原理主要是( )。

[统考2012年研]A .运动视差B .纹理梯度C .线条透视D .双眼视差3.一名5岁小儿童向怀里抱的布娃娃讲妈妈曾给她讲过的故事,这种语言属于( )。

[统考2012年研]A .对话B .独白C .语言获得D .语言理解A【答案】D【答案】立体电影是利用人双眼的视角差和会聚功能制作的可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

【解析】B【答案】4.安德森(J .R .Anderson)提出了语言产生的三阶段模型,该模型认为语言产生的阶段包括( )。

[统考2012年研]A .构造、转化、执行B .概念化、公式化、发音C .构造、转化、发音D .概念化、公式化、执行5.展开性程度最高的言语形式是( )。

[统考2009年研]A .独白言语B .对话言语C .书面言语D .内部言语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理智感的是( )。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0~12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0~12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0章情绪和情感10.1复习笔记本章重点1.什么是情绪?2.情绪的中枢机制是什么?3.情绪有哪些理论?4.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有什么关系?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情绪和情感的组成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1)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

(2)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

它是在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3)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与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

它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

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统称为感情(affection)。

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暴跳如雷。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

情绪概念既适用于认为人类,又适用于动物。

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作为一种体验和感受,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是有区别的,但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

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4.情绪和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人们通过各种情绪、情感,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2)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3)组织功能情绪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十二校《心理学基础(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教学心理【圣才出品】

十二校《心理学基础(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教学心理【圣才出品】

第9章学习心理1.学习含义是什么?有何特点?答:(1)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类与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则专指学生的学习。

具体来讲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

(2)学习具有以下特点①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了某种稳定的变化。

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就是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可以是知识、技能、能力的获得,也可以是兴趣、信仰、价值观的形成,还可以是情感、态度、人格的养成。

②学习是学习者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

人只有通过学习产生积极的心理变化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实现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③人类的学习不同于动物的学习。

人类的学习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习的分类有哪些观点?答:关于学习分类的主要观点有(1)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结果,应该包括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三大领域。

认知学习由低到高分为六级:①知识。

指学习具体的知识,能记住先前学过的知识。

②领会。

指对所学习的内容的最低水平的理解。

③应用。

指在特殊和实际情况下应用概念和原理,应用反映了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

指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进行区别,并能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⑤综合。

指能把已有经验中的各部分或各要素组合成新的整体。

⑥评价。

指对所学的材料能根据内在标准和外部证据作出判断。

(2)我国学者一般根据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将学习分为: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策略的学习;④道德品质的学习。

(3)奥苏伯尔认为,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①接受学习。

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现成地获得结论、概念、原理等。

②发现学习。

指学生独立地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又可将学习分为:①机械学习。

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材料的意义,只是死记硬背。

②意义学习。

是通过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进而掌握学习的内容。

十二校《心理学基础》(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十二校《心理学基础》(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十二校《心理学基础》(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单项选择题:1~30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某研究者在幼儿园安装录像设备,摄录了儿童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对小班、中班和大班儿童的游戏特点进行了研究。

该研究属于()。

A.调查法B.个案法C.测验法D.观察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表述,研究者借助录像设备对儿童进行了系统观察,属于观察法。

观察法是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A项,调查法是指通过让被试以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

B项,个案法是对一个被试或少数被试的各个方面及其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搜集有关信息,经分析推知其行为真正原因的研究方法。

D项,测验法是使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同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或情景中的反应差异的研究方法。

2.某学校使用SCL-90对新生进行了测查并建立了心理档案,依据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该学校建立心理档案采用的方法是()。

A.调查法B.个案法C.测验法D.观察法【答案】C【解析】测验法是使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同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或情景中的反应差异的研究方法。

根据题干表述,学校使用的SCL-90是标准化测验工具,因此该校建立心理档案的方法是测验法。

3.树突的基本作用是()。

A.接受和传送信息B.储存信息C.接受信息D.传送信息【答案】C【解析】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其中,树突负责接收信息,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负责传送信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4.轴突的基本作用是()。

A.接受和传送信息B.储存信息C.接受信息D.传送信息【答案】D【解析】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其中,树突负责接收信息,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负责传送信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详解[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详解[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C.边缘系统
D.胼胝体
【答案】D
【解析】胼胝体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是大脑最大的白质带,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
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大脑两半球间的通信多数是通过胼胝
体进行的。
3.神经系统最小的单位是( )。 A.突触 B.轴突 C.神经元 D.胞体 【答案】C 【解析】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胞体、轴突和树突 组成,其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
4.大部分患有色盲的人不能够区分的颜色是( )。 A.红和青 B.红和黄 C.红和蓝 D.红和绿
2 / 50
圣才电子书

【答案】D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解析】色盲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
颜色的感受性,这种病人很少见,在人口中只占 0.001%。而局部色盲中最常见的是红绿色
9.安德森(J.R.Anderson)提出了语言产生的三阶段模型,该模型认为语言产生的阶 段包括( )。
A.构造、转化、执行 B.概念化、公式化、发音 C.构造、转化、发音 D.概念化、公式化、执行 【答案】A 【解析】安德森提出语言产生的三阶段主要有:①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 想;②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③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 说出或写出。
1.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状态的是( )。 A.感觉 B.想象 C.注意 D.记忆 【答案】C 【解析】C 项,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一种心理状态。 2.大脑两半球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结构是( )。 A.杏仁核
1 / 50
圣才电子书

B.内囊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笔记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14章【圣才出品】

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笔记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14章【圣才出品】

第12章动机12.1 本章重点1.动机概念的五个基本目的;2.各种动机的来源,包括本能的、情绪的和认知的;3.威廉·詹姆斯和弗洛伊德的本能概念的不同;4.饮食中生理和心理的重要作用;5.主要的饮食障碍;6.非人类动物性行为的重要性;7.人类性反应周期中的四个阶段;8.性行为的进化;9.同性恋中先天和后天的作用;10.“动机需要”的含义以及与动机的关系;11.控制点的概念,以及它与动机的关系;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2.2 复习笔记一、理解动机动机是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的概括。

(一)动机概念的作用心理学家采用动机这一概念的目的有:1.把生物学和行为联系起来。

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人们的体内有复杂的内部机制来调节身体的机能从而帮助自己生存。

剥夺的内部状态会刺激人们的身体做出反应,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来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2.解释行为多样性。

当情境恒定(如相同的能力、技能、经验和机会),而不同的人的行为表现不同时,心理学家就会用动机这一概念来解释人们操作的差异。

3.从公开的行动来推断内心的状态。

心理学家和外行人一样都通过观察行为来推断引起它的内部原因。

4.将责任感赋予行动。

个人责任在法律、宗教和伦理学中是一个基本的概念。

个人责任假定内心的动机和能力控制人的行为。

当出现下面的情况时,人们是可以不负责任的:(1)他们没有故意导致负面结果的出现;(2)外部力量足够强大,能激发产生某些行为;(3)行为受到药物、酒精和强烈情绪的影响。

因此动机理论必须能够区分导致行为产生的不同潜在原因。

5.解释逆境中的意志。

心理学家研究动机的一个终极原因就是为了解释机体遇到困难时为什么还要坚持把行为继续下去。

(二)动机的来源1.驱力与诱因(1)消除紧张理论(驱力降低理论)①理论家赫尔认为最重要的行为由内驱力激发。

驱力是一种内部的状态,它是对动物的生理需要做出的反应。

②生物体会寻求维持一种平衡状态,或者是动态平衡。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心理)【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心理)【圣才出品】

第11章美育心理11.1复习笔记一、美育心理概述1.美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美育的含义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心理学美育心理学是研究美育心理的学问,主要是研究美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

美育心理学既可以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2.美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1)美育心理学的对象美育心理学以美育过程中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可概括为美育心理现象和美育心理规律。

(2)美育心理学的任务①实践任务揭示美育过程中主体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为选择美育策略、提高美育的效果提供心理学的依据,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②理论任务美育心理学在解决美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的过程中,要总结各级学校、各门美育课程和有关美育活动的经验,上升为美育心理学的理论,为建立科学的美育心理学提供实践和理论的依据,为学校美育的科学化提供理论的证据。

3.美育心理学的简史美育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学家自己开创的新兴学科。

(1)美育心理学是由刘兆吉教授领导一批中青年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981年,刘兆吉在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美育心理学”的概念。

1983年,刘兆吉以“试论美育心理学中的几个问题”为题,公开发表了美育心理学的第一篇论文,这标志着美育心理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1985年,刘兆吉撰写的“美育心理”词条被收入《中国大百科伞书·教育卷》,标志着美育心理学正式得到国家承认。

(2)1987年,“美育心理研究”被列为国家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国家级重点项目,美育心理学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注 意)

《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注 意)

第4章注意【本章重点】1.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与转移);2.注意的理论(过滤器、衰减和中枢能量理论);3.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4.1 复习笔记一、注意的概述(一)注意1.定义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在注意时,不仅心理活动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识过程难以分开的、有时与意志相关联的一种意识活动状态。

2.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

注意的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1)指向状态注意的指向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

注意的指向状态有两种情况:①某一心理活动指向一定的对象,去感知它,回忆它或思考它等等;②几种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一定的对象。

(2)集中状态注意的集中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注意的集中状态可以用心理努力的程度来表示。

有两种情况:①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对象;②同一种心理活动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着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

注意的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是注意状态的两个方面。

注意指向状态是注意集中状态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集中状态是注意指向状态的体现和发展,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3.注意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

没有注意的参与,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都将是不可能的。

注意是人们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取得劳动成果的必要条件。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注意的生理机制是很复杂的,它与脑干网状结构、边缘叶和大脑额叶等脑组织密切联系。

1.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被认为是保证觉醒和注意的最泛化状态的脑结构。

2.大脑的激活状态是选择性注意的必要条件。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0章 情绪和情感)【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0章 情绪和情感)【圣才出品】

第10章情绪和情感1.什么是情绪?它具有哪些功能?答:(1)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2)情绪的功能①适应功能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人们通过各种情绪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②动机功能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③组织功能情绪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

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

④信号功能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2.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有什么意义?答:(1)情绪的维度与极性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2)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的意义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对于人们理解情绪的性质和对情绪进行度量是有一定意义的。

情绪维度的确定对于情绪测量有重要意义,通过它才能对情绪体验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

3.情绪与情感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答:(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有不同的适应功能。

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笔记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生活中的心理学(圣才出品)

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笔记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生活中的心理学(圣才出品)

第1章生活中的心理学1.1 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重要性;2.心理学的定义和心理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3.行为和行为主义学家的研究方法;4.心理学与社会学、生物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健康科学的关系;5.心理学的目标;6.现代心理学的发展;7.结构主义和机能主义以及两者的区别;8.格式塔心理学与结构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关系;9.当代主要的心理学的观点。

1.2 复习笔记一、心理学独具特色(一)心理学的定义1.定义:心理学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2.定义中的关键词:科学的、行为、个体和心理。

(1)科学的,指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是建立在依据科学方法原则收集到的证据的基础上。

(2)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

心理学家探索个体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在一套特定的行为模式和更广泛的社会环境或文化环境中做这些事情。

(3)个体,是心理分析的对象,包括人类个体和动物个体。

(4)心理,心理过程是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心理学的目标基础心理学的目标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而应用心理学比基础心理学多一个目标: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1.描述所发生的事情心理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1)行为数据心理学家用行为数据对观察到的事情进行描述,这些行为数据包括,机体发生的行为及行为发生时的环境。

(2)分析水平从最宽泛最概括的水平到最细微的具体的水平。

不同的分析水平对应着不同的问题。

(3)描述的原则:客观客观,即按照事实的本相去收集它们,而不是按照研究者所期待或希望的那种样子。

客观性有利于防止观察者都可能把自己的主观观点——偏爱、偏见和期望带进观察中。

2.解释所发生的事情描述必须忠实于可知觉到的信息,而解释却谨慎地超越了能够被观察到的现象。

在心理学的许多领域中,中心目标都是找到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常规模式。

心理学中的解释一般认为,机体、秉性和条件(或者环境)变量在行为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8章)【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8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含三层意思:①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②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③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发展来看,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且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征。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对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心理进行研究:(1)客观描述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点;(2)揭示主体心理活动运行的机制和规律;(3)为促进主体心理健康发展、顺利成长和成才创造条件和提供科学方法指导。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当前国内外教育心理学体系包括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能力与个别差异、美育心理、体育心理、教育社会心理等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的原则。

(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而加以综合考虑的原则。

只有采取系统性原则,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它们的必然联系。

(3)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的原则,这是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第12章教师心理12.1复习笔记一、教师的职业结构特点1.教师的职业活动结构(1)教师职业活动的内容结构①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在此特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教学是教师活动最基本的内容。

教师教学活动的内容结构,主要表现为确定所授课程的教学目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选用教学方法,安排与实施教学过程,并对自己教育影响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质量作出相应的评价等。

②科学研究活动。

既搞教育教学,又搞科学研究,这是现代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科研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一是对自己所教专业、学科进行理论上的研讨,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二是依据专业、学科的理论进行应用性研究;三是旨在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探索育人规律,进行教育科学方面的研究。

③人际交往活动。

人际交往也是教师的职业活动之一,教师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与学生的交往,与学校领导、同事的交往,与学生家长的交往等。

(2)教师职业活动的形式结构①教师职业活动的设计。

设计作为一种心智操作方式,它规定着活动的进程、方式、范畴和系统。

教师职业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教育设计、教学设计和科研设计三个方面。

②教师职业活动的组织。

组织是根据设计而进行的系统性实施,使设计规划得以实现的活动。

组织是设计规划的具体行为表现,是按设计要求而进行的操作性活动。

教师的组织活动体现在组织自己的讲授、组织自身的课堂行为、组织学生活动和组织科学研究中的课题队伍等方面。

(3)教师职业活动的效能结构根据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活动的效果或质量,可以把教师的活动相对划分为七种效能类型(见表12-1)。

表12-1教师活动效能分类第一类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方面齐头并进,效果俱佳,他们既有渊博的学识,又有高尚的人格,并且才能与技能高度发展,是教育家与学科专家的统一,这类教师是学校中较理想的专家型教师,但在教师中为数不多。

第二、三类教师在学校中较多,他们都重视教学活动,而且教学质量与效果也好,但各自在教育或科研方面尚显不足。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编 绪 论【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编 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编绪论第1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1 复习笔记本章重点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Psychology=“psyche”+“logos”,心理学是阐释灵魂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

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1.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包括三个大的方面:(1)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2)动机和情绪: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

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及其引起的主观体验。

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3)能力和人格: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个体心理的差异性。

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为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

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

2.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1)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分为不同水平——简单层次、复杂层次。

(2)行为与心理的关系: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无法直接测量,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②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首先,心理支配行为。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心理活动复杂性决定了人的行为的复杂性;其次,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十二校《心理学基础》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圣才出品】

十二校《心理学基础》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1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学习目标】1.说出心理学的界定及其具体研究对象。

2.解释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3.记住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

4.列举心理学的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5.用自己的话说说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6.知道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7.了解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8.列举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至少各5个。

9.用自己的话说明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10.叙述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及研究程序。

11.记住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一些基本术语:被试、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样本、抽样、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实验组、控制组。

12.简要说说心理学以下四种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与实验法。

1.1 复习笔记一、心理与心理学(一)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1.描述和测量如果心理学家要研究什么行为,就必须告诉人们这是一个什么行为、如何加以测量。

一种现象若不能加以描述和测量,就不能加以理解和控制。

每一种测量工具必须考虑信度和效度两方面的要求:(1)信度(reliability)指一个测量工具的可靠程度;(2)效度(validity)指一个测量工具测量到了所需要测量的东西。

2.解释和说明心理学研究的另一方面是解释和说明心理现象和行为,找出产生所观察到的心理现象的原因。

这需要心理学家们把已知事实组织起来进行概括总结,对事件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并通过一定的方法证明假设,最终形成与事实相符的理论。

3.预测和控制心理学研究的第三方面就是能够预测因而也能控制行为,也就是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这方面努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测量工具和相关理论。

(二)心理学的对象1.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行为(behavior)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十二校《心理学基础(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圣才出

十二校《心理学基础(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圣才出
A.测量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作品分析法 【答案】C
6 / 3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8.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谢切诺夫 B.杜威 C.华生 D.奈瑟 【答案】D
19.在实验过程中,由实验者操纵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是( )。 A.控制变量 B.自变量 C.因变量 D.无关变量 【答案】B
2.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 ( )。(统考 2007 研)
A.调查法 B.个案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答案】B 【解析】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 心理现象的原因。题干所表达的正是个案法的概念,因此 B 为正确答案。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调查法
D.自然实验法
【答案】D
22.下列心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正确匹配的是( )。(统考 2010 研) A.机能主义——冯特 B.格式塔——铁钦纳 C.人本主义——罗杰斯 D.构造主义——詹姆斯 【答案】C
23.某次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的学习成绩越差。该研 究属于( )。(统考 2009 研)
12.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其准确的属性是(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D.思维科学 【答案】C
13.把人视为类似计算机的系统,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认知活动,这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新趋向,它是( )。
A.认知心理学 B.神经心理学 C.人本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答案】
A.因果研究 B.相关研究 C.个案研究 D.纵向研究 【答案】B

《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教学)

《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教学)

第8章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教学【本章重点】1.知识的理解、迁移与应用;2.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3.疲劳;4.成绩评定。

8.1 复习笔记一、知识的掌握认知派心理学家安德生(A.J.Andson)和加涅于90年代提出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是指有关事实、定义、法则与规则的知识。

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则指进行操作去完成活动的知识。

(一)知识的理解1.理解的概念(1)理解(understanding)是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

①无论是初步地、不完全地或比较完全地认识教材的联系、关系、认识其本质和规律,只要不限于单纯通过感、知觉或记忆的直接认识,而是通过思维活动,一般就可以称为理解。

②理解是人应用已有的经验、知识通过思维对未知的对象或现象作出新的解释,弄清它们新的特点、性质、联系或意义的认识过程。

从头脑的机制上看,它是把新联系纳入早已形成的联系系统的过程。

③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于某一事物可以有种种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理解。

理解是经过一定的过程逐步深入的。

④理解是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2)知识的学习要通过理解。

由于学习的对象及其特点不同,理解可分为:对言语的理解;对事物类属性质的理解;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对逻辑关系的理解。

2.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为了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以下条件:(1)丰富有关的感性材料在学校教学情况下,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必须提供有关的感性材料。

一般在教学上提供感性材料,所采用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①实物直观,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使学生获得关于实际事物的感觉、知觉、表象和观念。

优点:所获的感性知识同实际事物间的联系较为直接、真切,易于激发产生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章节题库(人 格)【圣才出品】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章节题库(人 格)【圣才出品】

第12章人格一、单项选择题1.德国教育家斯普兰格提出了性格的()。

A.性格三维度说B.文化价值观说C.人格特质说D.优势心理机能说【答案】B【解析】艾森克提出了性格的三维度说;奥尔波特和卡特尔提出了人格特质说;培因提出了优势心理机能说。

2.对于外向感觉型的学生,比较匹配的教学策略不包括()。

A.角色扮演B.整体性教学C.小组竞赛D.教师监控学习【答案】B【解析】外向感觉型的匹配策略:分析性教学,集体教学,小组竞赛,教师监控学习过程,演示、实习、实验、角色扮演、模仿等操作性教学,动手操作测验。

其有意失配策略:整体性教学,鼓励独立学习,小组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讲授法,提供视听刺激,纸笔测验。

3.自我调控系统的核心是( )。

A.自我意识B.自我体验C.自我控制D.自我认知【答案】A【解析】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或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所构成,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4.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是( )。

A.环境B.实践C.教育D.自我调控系统【答案】D【解析】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其核心是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构成。

5.情绪体验深刻,具有高度敏感性,行动孤僻迟缓,不善交际,这种人属于()。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答案】D【解析】多血质:活泼,快乐,好动;粘液质:沉静,情绪淡漠,不好动。

抑郁质:忧郁,不快活,易哀愁。

胆汁质:兴奋性强,急躁易怒。

6.高级神经活动的“神经活动强而但不均衡”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A.胆汁质B.多血质C.抑郁质D.粘液质【答案】A【解析】强而不平衡型相当于胆汁质;强、平衡且灵活型相当于多血质;强、平衡而不灵活型相当于粘液质;弱型相当于抑郁质。

7.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坚定、勇敢、顽强的特点,属于性格上的()特征。

A.态度B.意志C.情绪D.理智【答案】B【解析】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 第10章 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 第10章 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圣才出品】

第10章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1.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学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答:学习是个体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经验的获得和积累的过程或经验结构的构建过程。

(1)学习的实质①学习是一个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个体在头脑中产生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观反映,这种主观反映即经验。

随着经验的不断获得与积累,心理结构也就逐步地形成与发展起来。

②学习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经验结构或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变化的过程是内在的,难以直接观察到。

但由于心理结构是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所以其形成、发展状况可以依据个体的行为变化来加以推断,并最终通过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

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产生的,如生理成熟、疲劳、药物等因素亦可引起行为的变化。

③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个体要生存,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与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

适应有生理适应与心理适应两种。

生理适应是在环境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行为的变化。

心理适应是在环境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心理结构与功能及其行为的变化。

学习属于心理适应范畴,是一种以心理变化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过程。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适应得以发生的客观基础,个体的反映活动及其身心变化是适应发生的内在机制,个体的行为变化是适应发生的外在表现。

(2)学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①学习作为个体的一种适应活动,是在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一系列的反映动作在内部构建调节行为的心理结构的过程。

由于心理结构作为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而存在,因而心理结构的变化必将导致行为的变化。

②行为变化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由此,可以将学习定义为个体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经验的获得和积累的过程或经验结构的构建过程。

2.信息加工观点是如何解释学习过程的?答:(1)信息加工观点随着信息理论、计算机模拟等研究的进展,人们试图将人类学习的过程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类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教学心理
【学习目标】
1.能够列举出布卢姆与加涅在教学目标分类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能够运用所学的目标陈述技术设计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3.能够举例说明最近发展区及其教学含义;
4.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并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
5.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教学评价的含义;
6.能够举例说明有关教学策略的具体心理学研究;
7.能够举例说明教师的主要角色;
8.能够陈述建立教师的威信的主要途径;
9.能够运用具体的方法和技术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和效能感;
10.能够举例说明教师期待效应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
11.能够陈述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主要策略。

10.1复习笔记
l969年,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和罗沃(W.D.Rohwer)在美国《心理学年鉴》上发表《教学心理学》一文,首次提出“教学心理学”的概念。

1978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拉塞(R.Glaser)主编的《教学心理学的进展》丛书第一卷出版,这被认为是教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一、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教学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决定教学目标、了解准备水平、进行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Glaser,1962)。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学过程的这四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是教学心理的主要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一)决定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及其类型
(1)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①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②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2)教学目标的类型:
①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F.S.Bloom)为代表的一个委员会,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由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

其中,认知领域的目标,如第9章所示,由低到高分为六级,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他所说的教育目标,也就是学习的结果。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并非尽善尽美,但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水平、多层次去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问题。

②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在其所著《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将教学可能产生的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具体内容参见第9章)
2.教学目标的明确化
(1)传统的教学目标的弊端:
①目标陈述上的含糊性;
②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

(2)如何陈述明确的教学目标:
①教学目标要用可观察的行为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②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要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3)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化:
①行为目标陈述法
a.行为目标的定义: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b.行为目标的提出者:行为目标的概念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Tyler,1934)教授最先提出。

在泰勒的影响下,美国行为派心理学家马杰(R.Mager,1962)出版了他的《准备教学目标》一书,系统地提出了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

马杰提出行为目标有以下三个要素: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c.评价:行为目标基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强调行为结果而未注意内在的心理过程,尽管它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明确化,但行为目标有使教学局限于某种具体的行为训练而忽视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的危险。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确有一些心理过程无法用行为目标来表示。

②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a.提出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伦兰(N.E.Gronlund,1978)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提出了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表述教学目标的观点。

b.主要观点:先陈述内部心理过程的目标,然后列出表明这种内部心理变化的可观察的行为样例,使目标具体化。

c.评价:与马杰一样,格伦兰也非常重视目标陈述中行为动词的运用。

格伦兰(1985)
认为所使用的行为动词应该清楚地传达教学的内容并且应该精确地陈述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操作行为和操作水平。

格伦兰将内部心理过程与外部行为变化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既克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同时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和不可操作性的弊端。

因此,该方法受到普遍的认可和采纳。

(二)了解学习准备
1.学习准备的含义
(1)定义:学习准备(readiness)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2)衡量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某种知识或认知的准备状态的两条标准:
①学生的学习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可能成功;
②学生的学习准备应保证他们的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而合理。

(3)教学的准备原则:备学生。

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4)学习准备包括: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人格特性等。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才能选择最适合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因材施教。

2.最近发展区
(1)提出者: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96~1934)
(2)定义: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是指个体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范围(P.Eggen等,2005)。

当儿童能够从与一个更有知识的人的交互作用中获益时,他们便是处在最近发展区之内。

(3)对最近发展区的理解:
①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在某一学习任务的最近发展区之上,那么,儿童无需帮助就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②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恰好落在某一学习任务的最近发展区内,那么额外的帮助对于儿童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就是十分必要的;
③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在某一学习任务的最近发展区之下,那么,即使有额外的帮助,儿童仍然难以取得学习的成功。

(4)应用:提供教学支架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①提供教学支架(scaffolding)是指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

②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持时要注意适可而止,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足够的支持,但不要提供过多的不必要的支持,以促进学生能独立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如果教师提供的支持太多,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独立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提供的支持太少,学习任务对学生的挑战太大,学生可能会失败并灰心丧气。

因此,有效的教学支持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要能适应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三)选择教学策略
讲授、提问、组织讨论、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最一般的方法。

1.讲授法
(1)讲授法是指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放电影等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方法。

美国当代认知学派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讲授法本身并不一定导致机械学习,只是某些教师对讲授法的误用才导致了机械学习。

奥苏伯尔特别强调通过讲授法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他指出,一堂有效的讲座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是学生自己花数小时也未必能收集
到的。

(2)有效的讲授法需要运用的技巧。

①提供先行组织者
a.定义: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简称组织者,是指在上课前为学生提供的有关本课学习内容的从总体上组织起来的引导性材料。

按照奥苏伯尔的经典解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出之前呈现的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

b.组织者的两种类型:奥苏伯尔提出两种类型的组织者,即说明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说明性组织者是指以概括性的语言对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介绍的组织者。

它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一段概括性的说明文字。

说明性组织者适用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概念而同化(消化、理解、吸收)新知识时。

比较性组织者是指对新旧知识进行类比的组织者。

这种组织者适用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某些概念,但原有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新旧知识的关系辨别不清时。

奥苏伯尔主张要使用具有较高抽象性、普遍性和涵盖性的先行组织者。

但是梅耶(R.E.Mayer,1979)主张具体的模型化的先行组织者在提供先备知识方面比较有效。

这类组织者包括实物演示、物理模型、图片、图表等。

②提供信息加工时间
a.要在教学中建立信息的冗余度。

即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不是只呈现一次,而是几次,每次用不同的话说出基本相同的意思。

b.一次连续讲授的时间不宜过长。

③提供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