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云南傣族民族特点
傣族简介
傣族简介
本文是关于傣族简介,感谢您的阅读!
人口数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傣族人口数为1158989。
地理分布:
我国傣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县有傣族散居。
居住在山间平原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民族特点: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
“赞哈”(民间歌手)的演唱是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活动,舞蹈中的孔雀舞伴以象脚鼓和硭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名扬中外。
雕刻和绘画精美典雅,庄严的寺塔和飞架于江河之上的竹桥,更显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傣族有自己的历法,纪元始于公元638年;有推算日蚀、月蚀的书籍;有历史文献及内容丰富多彩的诗歌、传说、故事、寓言等文学作品。
傣族有500部左右的长篇叙事诗,这在我国所有民族中是无与伦比的。
现在保留的傣族传统长篇叙事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有歌唱人类创世活动的如《布桑盖与瓦桑盖》、《坤撒》,颂扬祖先创业事迹的如《叭阿拉吾射金鹿》,反映历史事件的如《召网香召网朔》、《勐卯与景欠战争史》,揭露统治阶级贪婪残暴的如《娥并与桑洛》、
《召树屯》、通过爱情主线揭示社会矛盾的如《朗鲸布》、《线秀》,还有解放后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彩虹》、《流沙河之歌》等。
语言:
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本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尽相同。
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文字改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傣族的生活特点
傣族的生活特点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
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让人们颇为好奇。
傣族的生活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傣族人民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他们居住在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温暖
湿润,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农作物。
因此,傣族人民多以种植和耕作为生计,他们善于利用自然资源,通过农耕来维持生活。
其次,傣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他们喜欢举行各种传统节日和庆典
活动,如水灯节、泼水节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
此外,傣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表现形式,这些都是他们生活特点的重要体现。
另外,傣族人民注重家庭和邻里关系。
他们有着淳朴的性格,乐于助人,善于
团结互助。
在傣族社区,人们经常举行各种聚会、聚餐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家庭在傣族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尊重长辈,关爱子女,家庭和睦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特点之一。
总的来说,傣族人民的生活特点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以及对家庭
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这些特点使得傣族文化在世人眼中独具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希望傣族人民的生活特点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尊重,也希望他们的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傣族的风土人情(一):傣族传统习俗介绍1、服饰傣族的服饰色彩个性鲜明,大胆。
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个性漂亮。
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个性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此刻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就应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十分秀丽。
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但是此刻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善了,能够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能够穿了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
男人纹身较普遍。
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
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样穿~2、竹楼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
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
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
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
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能够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着特点。
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
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能够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
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状况不多见。
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
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用心的作用。
傣族的特点
傣族特点主要体现在服饰、建筑、饮食、语言文化、节日等方面。
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傣族的风俗习惯和特点。
1.服装:傣族是云南省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
傣族人居住的地方大多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因此,服装充分体现了气候温暖、山林茂密、物产丰富的特点。
它不仅注重实用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意义。
它能反映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性格和民俗。
苗条的傣族女孩们把黑色和明亮的发髻放在头后,在紧身上衣和花裙子之间系上银色腰带。
她们挺拔优雅,就像古典淑女的魅力。
2.饮食:习惯于早上和晚上吃饭。
其主食、副食和菜肴丰富多彩,具有品种多、酸辣可口的特点。
傣族生产的粳米和糯米不仅体积大,而且含油,糯米的粘度也大。
日常肉类包括猪、牛、鸡和鸭,不吃或少吃羊肉。
生活在大陆的傣族人喜欢吃狗肉,擅长烤鸡和烤鸡,他们非常喜欢鱼、虾、蟹、蜗牛和其他水产品。
3.节日:著名的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第一天和第二天是送走旧东西的意义,最后一天是迎接新生活的体现。
通常在清明节后的第十天举行。
男人和女人泼水,互相祝福。
它象征着“最好的一天”。
在泼水节的传播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其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泼水节更多的神奇意义和民族色彩。
傣族
傣族
一、民族概况:
傣族,也称“傣泰民族”,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热带河谷地带及温度较高的高原盆地。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
傣语分暹罗、兰纳、大泰等三大方言及若干个次方言。
傣族一般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区的傣族信仰原始崇拜宗教及印度教。
主要节日浴佛节(又名“泼水节” )、入夏节、出夏节等。
二、民族饮食:
傣族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常食酸味菜肴,特色食物有酸肉、火烧鱼腌牛头酸角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的风土人情
傣族的风土人情傣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傣族的风土人情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影响着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
一、地理环境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这两个地方都位于南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日照充足。
这种地域条件使得傣族人民生产和居住环境相对舒适,特别是种植香蕉、菠萝等热带水果的发展较好。
二、生产方式傣族人民主要以农业为生,传统的种植方式为“喀什作业”,即全村人统一种粮,互相帮忙。
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傣族人民也开始采取多样化经营方式,如种植水果、建立养殖基地等。
同时,傣族人民还非常擅长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如特产茶叶、云南白药等,这也使得他们的经济收入逐渐提高。
三、风俗习惯傣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泼水节”、婚礼仪式等。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有名的节日之一,节日的活动包括泼水、打水仗、吃喝等,意在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
此外,傣族的婚礼仪式也非常隆重,包括订婚、迎亲、拜堂等环节,非常值得一看。
四、民居建筑傣族人民的民居建筑多使用木材、竹子和麻线等天然材料,结构非常坚固,适应热带雨林地区的气候特点。
傣族的民居建筑风格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有明显不同,其文化传承和地域文化特色是傣族人民保持自己传统特色的重要标志。
五、饮食习惯傣族人民的饮食主要以米饭为主,配以各类蔬菜、烤肉、汤等,菜式清淡,口味独特,非常好吃。
傣族人还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如傣族火锅、傣族酸汤鱼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食。
综上所述,傣族的风土人情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包括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民居建筑和饮食习惯等。
这些独特的特色对傣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傣族资料文档
傣族资料引言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也有部分分布在泰国、老挝和缅甸等国家。
傣族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傣族的历史背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和传统艺术等方面的资料。
历史背景傣族是云南地区最早出现的民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左右。
在古代,傣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在宋代,傣族先后建立了傣国和傣文化政权,成为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傣族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居住地区和人口分布格局。
语言文字傣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台语族,其文字称为傣文。
傣文是傣族人民用于书写的一种象形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傣族社会中,傣文被广泛用于记载历史、文学、宗教经文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因受到外界影响,傣族人民也常使用汉字作为交流工具。
傣文的文字特点独特,并通过傣族人民的口头传承,保留了该民族的文化和思想。
宗教信仰傣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其中以原始宗教和佛教信仰最为常见。
在傣族社会中,原始宗教信仰是主要的宗教形式,人们崇拜自然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和福祉。
同时,佛教也在傣族中广泛传播,成为重要的信仰体系。
傣族人民崇尚佛教的思想,认为佛教能够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因此,在傣族地区,佛教寺庙被视为宗教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节日庆典傣族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傣族水灯节。
水灯节是傣族人民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四月间举行。
这个节日一般持续三天,期间,傣族人民会在河边放置彩灯,燃放烟花爆竹,载歌载舞,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活动。
节日期间,人们还会进行泼水活动,以象征洗去一年的晦气和灾难,迎接新一年的好运和祝福。
水灯节是傣族人民欢度春节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展示傣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绝佳时机。
传统艺术傣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手工艺品和绘画等。
傣族的风土人情
傣族的风土人情引言傣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
傣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风土人情,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使傣族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方式与其他民族有所区别。
本文将介绍傣族的风土人情及其特点。
1. 傣族概述傣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们以务农、耕种和渔猎为主要的生活方式,通常居住在山间、平原和沿海地区。
傣族民居大多为独特的竹木结构,形式各异但都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2. 傣族服饰傣族的服饰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
傣族男子常穿长衫、无袖蓝色外罩,而傣族女子则常穿长袍和颜色鲜艳的头巾,以及手工绣制的花纹鞋。
傣族服饰的特点是鲜艳多彩、精美细致,常常装饰有银饰和彩绣。
3. 傣族节日傣族有许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通常与农耕、祭祀以及传统习俗有关。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傣族的水灯节,这是傣族人民在寒冷的冬季举行的一种仪式。
人们将漂亮的灯笼放在江河湖海上,希望灯光能带来好运和幸福。
4. 傣族婚姻习俗傣族的婚姻习俗独特而有趣。
傣族人通常通过媒婆或媒人来安排婚姻。
婚礼通常在傣族的新年期间举行,这是一种非常热闹的庆典。
在婚礼上,新郎会向新娘的家人送上婚礼礼金和婚品。
而新娘则会把自己的头发梳成傣族特有的样式,并戴上传统的饰品。
5. 傣族音乐舞蹈傣族音乐舞蹈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傣族的音乐以竹笛、铜锣、青铜缸等乐器为主,它们的音色纯净、动听,给人以舒缓的感觉。
傣族舞蹈通常以手脚的动作为主,动作热情而优美,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6. 傣族美食傣族拥有丰富的美食文化,以米饭、米粉、米糕为主要食物。
傣族的传统餐桌上通常有丰富的菜肴,如酸辣鱼、傣味火锅、傣味干锅等,口味独特而美味。
此外,傣族的餐桌上还少不了传统的傣族酒,这是一种使用特殊的发酵工艺酿造的烈性酒。
结论傣族是中国宝贵的民族资源之一,他们的风土人情独特而丰富。
通过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酷爱自由和平—傣族(1)
• 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 •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 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 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 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 动,在此基础上加以 人格化。孔雀舞既来 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 模仿,也来源于傣族 美丽动人的传说。著 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 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主要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 节。 关门节和开门节是全年最大的 斋赕时期,各地都举行盛大的 “赕佛” 活动和隆重的佛教典 礼。 •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 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 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 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 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 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 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 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 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 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 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 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 等传 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 会。
• 知了背肉馅,知了,学名叫鸣蝉 其色红光油亮、皮脆肉松、滋味香脆, 别有风味,也是傣家人的下酒菜之一。
谢谢大家!
傣族的礼仪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 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 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 骂人,不讲脏话。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 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每户人家都 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 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到傣家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 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 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楼入座后,老 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 留下难忘的印象。
傣族的民俗民风
傣族的民俗民风最佳答案(一) 饮食.习惯早、晚两餐.有嗜酸之癖好, 各种蔬菜均要加入特制的酸汁, 然后晒干存放, 每餐於煮菜或煮汤中加入少许, 便酸味十足, 几乎是每餐不可少的一味菜.不食粳米, 而食糯米, 饭用瓦甑蒸熟吃.不吃羊肉.男子喜欢饮酒.爱嚼槟榔, 拌入石灰膏、芦子、切碎的草烟, 嚼至满口流涎, 犹如喷血.竹筒饭.把米装进香竹竹节里, 灌水后将筒口塞紧烧烤.竹筒表层烧焦时, 饭也熟了.竹筒饭特别清香.(二) 傣家竹楼.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 凡翠竹围绕, 绿树成荫的处所, 必有村寨.竹楼可避湿、避热.傣家竹楼充满热带的田园风味, 步上木梯坐在凉台金黄色的篾席上, 可以观赏寨子里和谐的生活情景.好客的主人会端出一张小竹篾桌, 摆上用芭蕉叶包着的糯米饭和用竹筒盛着的米酒招待客人.(三) 赶摆.傣族将大大小小的节日都叫做”摆”.按傣语原意, 赶摆即盛大的节日或集会活动.摆场上琳琅满目的货摊上放满了食品和用品, 特别是傣家独具一格的筒帕、银手饰、软耳丝等更吸引游客.(四)泼水节.每年傣历六月十二(清明节后7 天) 开始为傣历新年, 为期3~5 天.从清晨开始就举行堆沙、泼水、丢包和赛龙船等活动.其中, 最富於民族特色的就要数泼水.这是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清早, 先采来鲜花作花房.然后挑来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之洗尘.接着大家便互相泼水, 往往泼得浑身湿透.傣族认为以清水互相泼洒, 是祝福、消除病魔和应节气.因此泼得多是友善的表示.被泼者都报之以笑脸.这一嬉戏, 直到街中水流成河为止.民族概况我国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县。
居住山间平原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傣族人口数为1158989。
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本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尽相同。
傣族风情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 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 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嫩粉、淡黄、浅绿、雪白、 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 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 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 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 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男子 上装一般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装一般穿长裤,毗邻缅甸一 带,下装穿笼基。男子纹身习俗比较普遍,是一种古老的风俗出门 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 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 木花卉或 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 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 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和追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 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放 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 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 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 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解复。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 日(约在农历九月中)。
傣族以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主,同时信仰原始宗教, 俗称“既拜佛又祭鬼”的“双重信仰”。 傣族原始宗教活动主要有驱鬼、占卜、诅咒、挂门 符和戴护身符。
傣族的生活特点
傣族的生活特点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
他们的生活特
点与其他民族有着明显的区别,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首先,傣族的生活节奏比较悠闲。
他们喜欢在自然环境中生活,靠近水源和绿
色植物。
他们的居住地通常建在山脚下或者河边,周围绿树成荫,清澈的河水流淌不息。
在这样的环境中,傣族人民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感受生活的美好。
其次,傣族人民喜欢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和活动。
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民
俗文化,每逢节日,他们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泼水节、傣历新年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穿着传统服饰,跳起傣族舞蹈,唱起悠扬的傣族歌曲,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
此外,傣族的饮食文化也非常有特色。
他们喜欢吃辣,酸辣酸甜的食物是他们
的最爱。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用酸笋、酸菜、酸柠檬等食材来调制各种美味佳肴,这些食物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还有助于消化和健康。
总的来说,傣族的生活特点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他
们的生活方式虽然与现代社会有所不同,但却充满了乐趣和魅力。
希望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和尊重这个美丽的民族,共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傣族的风土人情
傣族的风土人情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傣族的风土人情(一):傣族传统习俗介绍1、服饰傣族的服饰色彩个性鲜明,大胆。
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个性漂亮。
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个性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此刻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就应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十分秀丽。
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但是此刻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善了,能够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能够穿了!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
男人纹身较普遍。
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
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样穿~2、竹楼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
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
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
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
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能够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着特点。
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
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能够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
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状况不多见。
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
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用心的作用。
傣族民俗风情
傣族民俗风情、历史源流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的河谷坝区。
根据2000年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人口有114.2 1万人。
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具有悠久历史,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录,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傣”有两个含义:一是谷仓”古时候傣族意为谷仓人”另一种解释是,傣”即傣语中的犁”的谐音,傣族自称滚傣”意即犁田的人”两种解释都说明傣族的族称与水稻有密切关系,是一个水稻民族。
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属傣泐支系,讲傣泐方言;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傣族属傣那支系,讲傣那方言;居住在景谷、双江、耿马等地区的傣族,是傣泐与傣那两个支系的结合部,故通用两种方言。
傣文属拼音文字,主要有西傣文和德傣文两种。
二、民居民俗傣族住宅建筑,基本统一,大都是近水而居,架竹为房,住的房屋为干栏式竹楼,也叫高脚干栏建筑”俗称竹楼”傣族较为古老的竹楼全都以竹子和茅草做建筑材料,屋顶以茅草编成排覆盖。
竹楼一般高约八九公尺,占地面积约50〜9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
下层拴牛马或放置农具,上层是主人的居室,包括卧室、会客厅室及煮饭的厨房。
傣族高脚干栏式的住宅建筑,是热带丛林地区的产物,适应于热带雨林、江河纵横、气候炎热的自然环境,有防潮、防震、防洪的综合功能,到了近代,大多数高脚干栏式建筑,都已改为木瓦结构。
此外,傣族地区,佛塔林立,金光闪闪,与青山翠竹相映生辉,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族景色。
代表性的佛塔建筑主要有塔庄勐、塔糯、金狮塔、树包塔、塔包树、景真八角亭等。
傣族的八角亭很多,其中以勐海县景真八角亭最为著名。
该亭建于公元1701年,是景真地区中心佛寺的诵经亭,又是举行僧侣晋升仪式的重要场所。
亭子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亭身有32个角,8个亭角自下而上,层层收缩,重叠美观,别具一格。
著名的历史建筑有孟连土司府、周总理纪念址 春欢公园等。
傣族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 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 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 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 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 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 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 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 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 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 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 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 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两代, 也有祖孙三代同堂的。儿女长大结婚以后,便与父母分居 另立家庭。父母大多随幼子或幼妇女同住,家庭财产由幼 子女继承,幼子女负责赡养父母;已分居的儿女也可以得 到部分财产,数量很少。家庭中男女平等,经济独立, • 妇女在结婚前就开始有个人积蓄,结婚带男方家的财物一 旦离婚可以携带回娘家;男方到女方家上门期间,若夫妻 关系破裂,男子也可以搬着自己的东西回父母处。寡妇可 以改嫁,也可以招男子上门。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 女方可以另找配偶。夫妇死去,不管年纪多大,都要办离 婚手续,手续简单,将一对蜡烛放在亡者棺上,即表示与 死者离异。
• 傣放禁忌很多。客人、长辈、男子居下时,妇女 不和早楼。男人所用衣物和工具,妇女不得过。 媳妇不能与公公、叔伯直接传递东西,必须传递 时,媳妇要把传递的物品放在桌上或适当的地方, 再请公公、叔伯去取。男女相遇,女的让路于下 方。路遇公婆,媳妇要把裙子拉紧躬身让路。祭 龙时,外族人不能参加祭典;参加祭典者不能抽 烟,不得讲外族话,不得作农活,不得带一枝一 叶进村寨。住房正中的柱子不能靠。勐拉普洱上、 中、下三寨,入佛寺时须脱鞋,不许摸小和尚的 头。客人上竹楼禁坐火塘上方及跨火塘,不能入 主人卧室。
傣族资料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
傣族先民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平的人。
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
极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特别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把孔雀这种美丽的动物模拟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拟人的美化,把人带进了诗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观众为之而倾倒。
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
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记载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宗教经典和文学诗歌。
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傣族----历史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与壮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
他们以“纹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又互相杂处。
他们的足迹还在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和印度地区。
他们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了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
傣族----礼仪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
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
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
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
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
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到傣家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
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
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傣族资料
傣族简介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
临兴的耿马、孟定,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
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有自己的历法、语言文字,并以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
音乐、舞蹈、民歌、民间传说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响甚广。
傣族主要聚居在热带、亚热带的平坝地区,村寨多临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户一座竹楼,竹篱环绕,果树、翠竹掩映,环境十分优美。
四周田地肥沃,特产丰富。
傣族人民性格温和,喜爱歌舞。
有人说,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他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统裙,把他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颈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科没有一点空隙。
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就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背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
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刷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的风土人情
傣族的风土人情傣族是中国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在云南、云南、广西、广东等地都有分布。
傣族拥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充满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傣族的风土人情。
一、少数民族风情浓厚傣族作为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积淀。
在民族服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方面,傣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傣族的服饰以彩色、花纹为主,衣服上常常绣着精致的花瓣和图案,又根据季节的变化,还有不同的款式和颜色。
傣族的音乐和舞蹈很动感,也非常具有南方的热情和活力。
在傣族的生活中,民间歌舞和集体跳舞便是不可或缺的节日活动。
二、崇尚自然,尊重传统傣族人崇尚自然,尊重传统。
他们生活在山区和热带地区,以耕种为生,栽种水稻、红米、玉米等。
另外,傣族人还擅长于制作手工艺品,如金银首饰、传统草帽、傣族竹编等等,这些手工艺品绝大部分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
三、勤劳,热情傣族人勤劳努力,热情好客。
由于他们的地理环境较为恶劣,因此他们也更加努力地开垦土地,铺设道路,建设水利。
傣族人在民生方面也非常注重,尤其是在对待客人的方面。
四、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傣族拥有丰富的节日文化。
他们的传统习俗有很多,例如:年节、撒水节、月望节、傣历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着其特定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其中撒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4月13日至15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用水向陌生人猛泼水,祈求幸福吉祥。
五、丰富的美食文化傣族的美食文化也非常丰富。
傣族的菜肴以咖喱、酸辣味道为主。
其中,傣族咖喱饭是其特色之一,菜肴的味道以辣为主,还会加入多种肉类和蔬菜来丰富营养。
六、传统宗教信仰傣族以佛教为主要信仰,其他信仰包括拜神、拜土地、拜茶、拜水等。
在传统信仰方面的傣族则认为大自然是神圣的,自然有灵性,尊重水源和非人类道具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顺利。
总之,傣族的风土人情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傣族沿袭了自己的传统、崇尚自然、尊重传统,保留和传承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傣族的特点是什么短句
傣族的特点是什么短句1. 傣族的服饰特点简短的傣族服饰,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黑色或白色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上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傣族妇女的服饰以美观大方著称,民族特点浓郁,而且各地不同。
但束发、筒裙和短衫这三样则是相同的。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羊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傣族妇女的束发不同于苗、瑶等族的束发,她们是将头发打成发髻顶于脑后,或稍偏于脑的一侧,这种发髻一般不束带,有的仅鹎梳子或顶块花头巾。
傣族妇女的筒裙,式样象水桶一样,与景颇族、佤族、布朗族等族不同的是,以长到脚背为特点。
傣族妇女的短衫,尤其是西双版的窄袖短衫,更独具民族风格,袖管又长又细,仅够穿进一只胳膊;衫身,除紧身外,长仅及腰部,后摆还不及腰部,少许脊背外露,时隐时现,为整个服装增色不少。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染齿,将牙齿用黑烟染成黑色,被傣族妇女认为是一种美,如同男女纹身一样。
在西双版纳外,随处可见黑齿的老年妇女,但在青年人中已不见了。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云南傣族民族特点
作者:谭清文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2期
【摘要】傣族作为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基本的民族特征中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成为其进行民族特点表现的重要方面,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此歌曲中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云南傣族与众不同的民族特点。
本文以此作为突破口,并通过对云南地理人文环境的考察,分析云南地区傣族存在的社会生活、心理文化、精神信仰等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云南傣族;民族特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环境;现象
引言:
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每个民族在整体的中华文化下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特征,这些民族的民族特点在他们的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中都有所发挥。
作为云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的傣族需要进行必要的人文作品之上的民族特点分析。
一、云南傣族的地理环境——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中的体现
(一)季节环境
云南地区的季节环境是云南地区基本的自然环境对于基本的云南地区民族的特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云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昆明地区更是有春城的美誉,一年四季如春,德宏州也属于云南地区,“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游,"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
云南省瑞丽市市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属于的地点就是在德宏州,在这样的地区中优良的季节环境为傣族提供了音乐创作的基本环境条件,自然环境的优良让该地区的自然产业发展程度较深,为进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环境条件。
(二)地理环境
云南地区以地理环境而言,其相对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区域,作为云贵高原的的地区之一,其地理环境在大的范围来看沟壑纵横,但是尤其预期季节上光热雨量充足,适合进行稻作农业,同时自然地理环境的优越使云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
且云南地区拥有大量独特的地质特色,如喀斯特溶洞,其魅力的景色也为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相应的诗歌创作提供必要的素材与想象空间。
在此基础上作为当地的傣族人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所存在的人生进行艺术加工,而此类艺术加工实质上更增添了基本艺术发展的优越性与发展的条件。
尤其是在异乡人看来其中的艺术的优美与环境的优美共同构成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弯弯的江水呀绿波荡漾”的美好景象。
二、云南傣族的人文环境——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中的体现
(一)文化因素
傣族作为一个中华民族之下的基本族群,其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
独特的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长期积累,在民族生活中的展现无处不在。
就傣族而言,他们的文化生活和本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情况下,文化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作为基本的农业区生活的傣族人其表现的主要形式就是进行丰收的庆祝,其愿望的朴素表现就是“荒田栽满了绿苗罗,草地变成了牧场罗”。
此类的文化趋向性,使傣族地区的文化带有的淳朴、灵活的特色。
文化的趋向与社会的趋向趋于一致,当地的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与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进行相应的整体文化的共同建设的过程中,这样的文化基本心理的认同为进行相应的整体文化的重点与背景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发展方向的引导,对于现有的文化传承能够实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
(二)族群因素
在族群因素方面,当地属于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其基本的族群属于傣族,傣族的基本发展历程在其地区属于扩散性的发展。
族群中的排外性由于其扩散性的发展而变得衰弱,相应的其中文化因素也占据了很大的部分,就体质人类学而言,其基本上与当地的汉族区别很少,甚至于如不进行必要的族群甄别基本上族群之间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计,其中各个民族的通婚情况比较频繁,对于各个民族而言并没有信仰的冲突与民族仇视因素的影响。
其族群整体认同主要还是在中华民族认同,在守卫边疆的过程中表现的最为鲜明,“到处是我们联防的岗哨,那解放军大哥也守卫着边防”,充分展示了其存在的基本的民族意识的发展方向与组织方向。
三、云南傣族民族特点的具体表现——《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中的体现
(一)云南傣族社会生活的特点
在云南傣族的社会生活多种多样就其整体特色而言,典型的民族舞蹈成为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姑娘们穿上了花衣裳啊......蝴蝶展开花翅膀。
”这一段展示的就是进行相应社会生活的特征,同时可以看到其在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的方面中“衣”这一方面主要喜欢的是进行“花衣裳”,而在其“行”的方面当时还比较落后,“牛车”是其在自身的文化区域内进行活动的主要交通工具,尤其是在进行乡村间的交流过程中,牛车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基本的交流运载方式。
其社会的经济交流而言进行相应的物资交流是必要的,在进行相互的交流过程中其也有自身的优势产品,特别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农副产品,而这些农副产品所要进行的就是相应的长途贩运。
这些长途贩运的过程基本也是依赖于畜力“白白的棉花送内地,那盐巴和布匹呀运边疆。
平平的坝子里赶牛车,高高的山上那个走马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云南傣族心理文化的特点
在文化心理上主要是进行民族文化心理的特点的阐述,其民族文化心理呈现出一种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傣族自身的族群认同。
在中华民族的认同中,表现为其与祖国各族人民一道进行卫国守边的运动,并将其作为一种自身的义务进行相应的传承“春风传送着山歌罗,民兵扛起了刀枪罗”,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看到当地的傣族群众对于自身的民族认同的认识。
在这样的认识下进行的守边运动其自身的价值不可估量,其存在的意义也不可估量,傣族人民认为“告诉你呀亲爱的毛主席,这儿是一道钢铁的屏障”,显示其文化心理与中华民族相和相同的心理文化特征。
(三)云南傣族精神信仰的特点
在宗教方面最为典型,其在宗教方面主要信仰的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但是其中也糅合了自身原始的信仰,内地的傣族人也信仰原始的图腾比如“龙树”等等,在歌词中“一只孔雀飞到了
龙树上”就是它们对于信仰的典型表现。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相应的文化宣传的过程中,当地的人总会根据自身的实际对现有的情况进行相应的事实性分类,而中国共产党进入到傣族生活中的时候,当时的傣族人就用孔雀来代表中国共产党,表现其对于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的天然认同。
在这样的信仰条件下,傣族人民对于自身的力所能及的关于进行相应的志愿工作尽力完成,也是主动进行相应组织与完善工作“白白的棉花送内地,那盐巴布匹呀运边疆”,现实在精神信仰的支撑下,傣族人民的尽力做出自身贡献的场面。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云南地区傣族人民地理环境与文化环境的考察,以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为突破口,分析了其中存在的社会生活、心理文化、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因素,认为傣族民族在社会生活形式的丰富多样,在心理文化上认同中华,在精神信仰上多元一体,有自身的特色与共同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代维. 德宏傣族饮食文化的变迁与传承困境探究[D].云南大学,2015.
[2]罗晓冰.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景迈傣族村落空间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3]赵世林、田蕾.论傣族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的区域性[J].学术探索,2007(05):117-122.
[4]云南瑞丽市市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李谷一演唱版).作词、作曲:杨非.
[5]电影《勐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