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擦学设计是以摩擦、磨损及润滑理论为基础,从系统工程观点 出发,通过一系列计算与经验类比分析,来预测并排除可能发生的故 障,使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达到尽可能小的摩擦、损耗和经济的稳 定磨损率。
摩擦学设计是机械设备零件设计经历了运动设计与强度设计以后 的第三阶段设计,它涉及到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流变学、数学、材 料科学、物理和化学等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与其法向压力之比值,称为摩擦系数。
外摩擦和内摩擦的共同特征是:一物体或一部分物质将自身的 运动传递给与它相接触的另一物体或另一部分物质,并试图使两者 的运动速度趋于一致,因而在摩擦过程中发生能量的转换。
外摩擦与内摩擦的不同特征在于内部运动状况。 内摩擦时流体相邻质点的运动速度是连续变化的,具有一定的 速度梯度;而外摩擦是在滑动面上发生速度突变。 此外,内摩擦力与相对滑动速度成正比,当滑动速度为零时内 摩擦力也就消失;而外摩擦力与滑动速度的关系随工况条件变化, 当滑动速度消失后仍有静摩擦力存在。
1. 摩擦的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作相对运动时其接触表面之间 的切向阻抗现象,叫做摩擦。其阻力叫做摩擦力。
这种摩擦与两个物体接触部分的表面相互作用有关,而与物体内 部状态无关,所以又称为外摩擦。液体或者气体中各部分之间相对移 动而发生的摩擦,称为内摩擦。而边界润滑状态下的摩擦是吸附膜或 其它表面膜之间的摩擦,也属于外摩擦。
11.2 金属表面的摩擦和磨损
11.2.1 金属表面特性
机械设备的工作表面大多都是采用金属制作的。而摩擦学研究 的对象是作相对运动、相互作用的表面,所以了解金属表面的特性 是解决摩擦学问题的基础知识之一。
金属表面的特性,主要包括金属表面的形貌、表面的结构组成 以及表面的接触。
1. 金属表面形貌
图11-1 表面形貌及其特性
以上对摩擦的定义,确切地指出了摩擦的实质。显然,两接触 表面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必然就有摩擦现象,其量值可 以用摩擦力或摩擦系数反映,而摩擦力始终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2. 摩擦的分类
摩擦可以按以下不同的方式来分类。
1)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分类
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分类,摩擦可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 (1)静摩擦:两个物体作宏观位移前的微观位移时其接触表面之间 的外摩擦。其摩擦力称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随作用于物体上的外力变化而变化。当外力大到克服了 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才开始宏观运动。最大静摩擦力是物体产生宏 观位移前的摩擦力极限。 (2)动摩擦:两个物体作相对运动时接触表面之间的外摩擦。其阻 碍物体运动的切向力叫动摩擦力。 动摩擦力通常小于静摩擦力。
(1)金属材料的性质(材料互溶性,材料的金相分子结构等); (2)法向载荷; (3)表面的滑动速度; (4)环境及表面间的温度; (5)表面的粗糙度; (6)表面膜等。 因此,在研究分析具体摩擦现象及问题时,应给于全面考虑。
11.2.3 磨损
1. 磨损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相互接触物体的表面相对运动过程中,表层物质发生不断损失的 现象称为磨损,表现为物体尺寸和(或)形状的变化。
这一理论认为,表面越粗糙摩擦系数越大,反之随着表面粗糙度 的降低,摩擦系数降低。实践表明,摩擦机械理论只适用于普通粗糙 表面,而当表面粗糙度降到表面分子吸引力有效作用时,如超精加工 表面时,这时摩擦系数反而剧增,这说明机械理论就不适用了。
(2)分子作用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摩擦是起因于两摩擦表面上分子间的作用力, 是由于分子的活动性和分子力作用可使固体粘附在一起而产生阻抗 现象。
半干摩擦是指同时有边界摩擦和干摩擦的情况。 半流体摩擦是指同时有流体摩擦和边界摩擦的情况。
3. 摩擦理论
摩擦是两个接触表面相互作用引起的滑动阻力和能量损耗。摩擦 现象涉及的因素很多,因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摩擦理论,现简述如下。
(1) 摩擦的机械理论 十八世纪以前的摩擦理论认为,摩擦起源于表面粗糙度,滑动摩 擦中能量损耗于微凸峰的相互啮合、嵌入及弹塑变形,特别是硬微凸 峰嵌入软表面后在滑动中形成的犁沟效应。
本章主要介绍了如下方面内容: ➢ 摩擦学的概念及摩擦学设计内容 ➢ 金属表面的摩擦和磨损 ➢ 摩擦学设计中的减摩和耐磨材料的选择 ➢ 润滑和润滑系统设计 ➢ 摩擦学系统的监测与诊断技术
11.1 摩擦学设计概述
摩擦学(Tribology)是近40 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 它是有关摩擦、磨损与润滑科学的总称,是研究相互接触的摩擦表 面之间的摩擦和磨损的有关科学和技术的一门学科。 摩擦是现象,磨损是摩擦的结果,润滑是降低摩擦、减少磨损的重 要措施。因此,摩擦、磨损与润滑三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流体摩擦时,摩擦是发生在流体内部。 (3)边界摩擦:是指摩擦表面间有一层极薄的吸附润滑膜存在时的 摩擦,这层膜叫边界润滑膜,其厚度大约为0.01μm或更薄。这时摩擦 取决于润滑膜的特性如表面特性。
(4)混合摩擦:是指介于上述三种摩擦之间的摩擦。这种类型的摩 擦是属于过渡状态的摩擦,如半干摩擦和半流体摩擦。
(4) 粘着理论 粘着理论和分子机械理论相比较,二者都考虑了表面微凸峰间的 啮合力,但粘着摩擦理认为这种啮合力是由微凸峰受载后的塑性变形 所产生,同时,还考虑了微凸峰在接触以后产生粘结,如果被外力所 剪切而分离时,还必须克服微凸峰间相互位移所需的切向力。由于粘 着结点具有很强的粘着力,当两表面作相对滑动时,粘着点被切断, 当一表面比另一表面硬时,则硬的微凸体顶峰还将较软的表面上拉划 出犁沟,这时,摩擦力是粘着效应和犁沟效应产生阻力的总和,即剪 切这些粘着点的力和拉划出犁沟的力之和就是摩擦力。
(3)滚-滑摩擦:指两个接触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其接触表面上同 时发生滚动和滑动运动时的摩擦。
3)按摩擦副表面的润滑状态分类
按摩擦副表面的润滑状态分类,摩擦可分为:干摩擦、液体摩 擦、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等。
(1)干摩擦(无润滑摩擦):在大气条件下,摩擦表面间名义上没 有润滑剂存在时的摩擦。
(2)液体摩擦:指相对运动的两物体表面完全被一层流体所隔开的 摩擦。这时的摩擦取决于流体的粘度。流体可是液体或气体。当为液 体时称液体摩擦;为气体时称气体摩擦。
定理来说明这种理论,即
摩擦力:
F Ar W
摩擦系数: f Ar /W
(11-1) (11-2)
式中,α 由摩擦表面分子特性决定的系数; β 由摩擦表面机
械特性决定的系数;Ar
实际接触面积;W
外载荷。
分子机械理论较上述两种摩擦理论更为完善一些,主要是因为它 既考虑了微凸峰间分子的吸引力,并又明确指出,界面间微凸峰的机 械啮合力是产生摩擦的主要原因。这一理论更为符合实际情况。
摩擦力: 摩擦系数:
F
A b
W
b S
f F b W s
(11-4) (11-5)
式中,τb
为较软材料的剪切强度极限;σs
压屈服极限;W
为外载荷。
为较软材料的抗
4. 影响摩擦的因素
研究摩擦的根本目的在于弄清摩擦的机理,以便控制摩擦过程和 降低摩擦损耗。影响摩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目较普遍的认识认为有 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2. 金属的表层结构
图11-2 金属零件表层的一般结构
3. 金属表面的接触
如图11-3所示。接触 面积可分为如下 3 种:
(1)名义接触面积An An=a×b , 即 接 触 表 面的宏观面积,由接触物 体的外部尺寸决定。
(2)轮廓接触面积AP 即金属表面弹性变形
部分所形成的接触面积总
和,AP的大小与表面所承 受的载荷有关,通常,
(3)磨损度:指磨损量与发生磨损所经过的规定距离或所作的功 之比值。
(4)耐磨性:用以表示材料抵抗磨损的性能。它以规定的摩擦条 件下的磨损率的倒数来表示。
2. 磨损的类型
磨损的分类方法很多,为了对磨损现象能够深入地理解和研究, 现代机械工程常按摩擦表面破坏的机理和特性对磨损进行分类。为此, 一般可将磨损分为如下五类:
按上述粘着理论得出的摩擦力 F 为
F T Pe Ar b Spe
(11-3)
Fra Baidu bibliotek
式中,T
剪切力,T=Ar ;Pe
犁沟力,Pe = S pe;其中,Ar
为粘着面积即实际接触面积;τb 粘着点的剪切强度;S
犁沟面积;;pe
单位面积的犁沟力。
对于金属摩擦副,通常Pe 的数值远小于 T 值。粘着理论认为粘着 效应是产生摩擦力的主要原因。如果忽略犁沟效应,式(11-3)变为
图11-3 表面接触面积
AP≈An(5~15)%。
(3)实际接触面积Ar
即轮廓接触面积AP内各真实接触部分的微小面积的总和。
11.2.2 摩擦
两上物体表面相互接触或相对运动时,就会发生摩擦。因此,摩 擦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人类对摩擦最早的应用就是“摩擦起火”。近代工业的摩擦轮传 动、各种车辆和飞机的制动器、摩擦切削等都是利用摩擦为人类服务 的例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摩擦是有害的,它造成能量的损耗和机 件材料的磨损。据统计,世界上能源有1/2~1/3以各种形式消耗于摩擦。
任何机器的运转都依赖其零件副的相对运动来实现。而零件的相对 运动必然会产生摩擦和磨损。
为了减少摩擦或降低磨损,最有效的手段是采用润滑。因此,解 决摩擦、磨损和润滑问题就成为机械及大多数技术部门最普遍和最重 要的问题之一。
摩擦学问世于1966年,它是世界上近几十年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 一,这主要是由于摩擦学的研究对于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分子作用理论似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表面越粗糙实际接触 面积越小,因而摩擦系数应越小。因而,摩擦分子理论能解释一些 摩擦机械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但是对实际粗糙表面,又与实际不 符。
(3)分子―机械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摩擦过程中有表面微凸峰间的机械啮合力和摩
擦表面分子相互吸引力这两个方面的阻力。因此,可用二项式摩擦
第11章 摩擦学设计(1)
Ⅺ Tribology Design
第11章 摩擦学设计
内容简介
摩擦学(Tribology)是近 40 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学 科。它是有关摩擦、磨损与润滑科学的总称,是研究相互接触的摩 擦表面之间的摩擦和磨损的有关科学和技术的一门学科。
由于在机械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设计中,需要应用和处理大量的 摩擦学问题,因而也就诞生了摩擦学设计。
由于全世界约有 1/2 ~ 1/3 的能源以各种形式消耗在摩擦上,而摩 擦导致磨损是机械设备失效的主要原因,大约有80%的损坏零件是由 于各种形式的磨损引起的。
由于摩擦学对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因而自这门 学科与1966年一经提出,就迅速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成为近40 多年来迅速发展的技术学科,并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了说明材料磨损程度和耐磨性能,需要用定量方法表征磨损 现象。通常采用下述几种指标。
(1)磨损量:指以尺寸、体积或重量的减少量来表示的磨损过程 结果的量。通常可用线磨损量、体积磨损量、重量磨损量来表示。 磨损量是评定材料耐磨性能,控制产品质量和研究摩擦磨损机理的 重要指标之一。
(2)磨损率:是指磨损量对产生磨损的行程或时间之比值。它可 用三种方式表示,即单位滑动距离的材料磨损量;单位时间的材料 磨损量;每转或每一往复行程的材料磨损量。
2)按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分类
按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分类,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 滑-滚摩擦。
(1)滑动摩擦:指两个接触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其接触表面上切向 速度的大小和(或)方向不同。也就是两表面发生相对滑动运动时的 动摩擦。
(2)滚动摩擦:在力矩作用下,物体沿接触表面滚动时的摩擦。也 就是两表面发生纯滚动运动时的动摩擦。滚动摩擦时,其接触表面上 至少有一点切向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相同。
● 粘着磨损 ● 磨料磨损 ● 表面疲劳磨损 ● 腐蚀磨损 ● 微动磨损 这五类磨损的机理及特点见表11-2。
表11-2 五种基本磨损类型
类型 粘着 磨损 磨料 磨损
摩擦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1)摩擦副设计。
它包括摩擦副的类型选择、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等;
(2)润滑系统设计。
它包括润滑剂和润滑方法的选择、润滑系统的设计等;
(3)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为了获得摩擦副当前运动状态的信息,并进行机械故障诊断,包 括温度、振动传感器、油液监测器的设计或选用;信号传输的处理、 分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