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信仰的力量
(观后感)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精选5篇范文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精选5篇范文血战钢锯岭是在战争背景下,对人的信仰的讨论。
男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作为一名军人,却拒绝持枪,影片很大一局部正着墨于他的价值体系中“为国而战〞与“不能杀人〞的教义的冲突。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血战钢锯岭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吉布森式的作品,导演本人所崇尚的宗教说教与个人英雄主义表露无疑,充满全片。
在电影语言方面,也是非常老派甚至老套的,比方影片结尾时主人公被送下战场,镜头调度从俯视的“上帝视角〞到平视及仰视的转变在诸多--十年代的电影中极其常见,在如今看来其中意味也太过简单直白。
主人公的饰演者安德鲁·加菲尔德演技扎实,“傻白甜〞的形象贯彻全片,笑容实在太具感染力。
是的,你会被这部电影打动。
当影片最后正主戴斯蒙德·道斯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你不会不被这个创造奇迹的男人震撼。
当英雄故事以真人真事的形式展现出来,见证平凡人创造奇迹,这才是真正令人冲动的啊!总之,工整的格局、宏大的场面和充分的感情,足以让这部引进片在贺岁档即将到来的12月脱颖而出。
(能与之媲美的可能只有萨利机长)纵使有不少缺陷,纵使不是最好的战争片,但依然足够精彩就对了。
最后还是感慨一句,国产战争片何时才能拍到这种程度啊…血战钢锯岭观后感2平时很少看战争片的我今天陪室友看了刚上映的燃片血战钢锯岭,故事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戴斯蒙德·道斯是一名虔诚的---、军医,体格瘦弱,性格内敛,坚决拒绝在战场上拿起武器。
在冲绳战役中,戴斯蒙德不断冒险把伤员从战场上拖回进行治疗,最后拯救了75条人命。
影片中反复在强调倔强的道斯不肯碰枪不肯杀人却执意要进入战斗的前线救人,中途被误解、被殴打、被控告但非常执着于信仰的他,在老兵父亲的帮助下,终于跟随着队伍去了战争前线。
战争的残忍、血腥、还有尽可能复原战争现场气氛和恐惧紧张的心理活动程度让我好几次都抓住了室友的胳膊不敢看荧幕,但同时又一次一次的被战争年代里的精神与信仰所震撼。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道斯信仰之路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道斯信仰之路《血战钢锯岭》观后感——道斯信仰之路12.12晚去看了《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之前最喜欢的一部奥斯卡电影《勇敢的心》也是梅尔·吉布森执导,《勇敢的心》一直被视为一部悲壮的、融合血泪传奇的史诗片,在影片中,人们不仅为苏格兰的山脉、凄婉的风笛和苏格兰人民在贫困痛苦中发出的凄厉呼号所感动,也为华莱士一往无前的精神所鼓舞。
正如魏楚豫所说:“威廉·华莱士的精神就如同一面旗帜,指引着苏格兰人民争取到了最后的自由。
”好莱坞最负盛名的电影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为这部电影配乐《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
所以由此去迫不及待的看《血战钢锯岭》,这也是一部战争大片,和当年的很多二战战争片一样,少不了战场上搏杀,血肉模糊的场面,但是这部影片真真切切在纪实之外表达了更多思想层面的问题—道斯的信仰之路。
影片开始,道斯和哥哥争斗时用一块砖头拍到哥哥的脑袋上,害哥哥差点殒命,在父母抢救哥哥的同时镜头一直聚焦于道斯忏悔的眼神,恍惚的内心,他并没有逃跑去躲避父亲的痛打,而是静静地去凝视墙壁上的主耶稣的十大训诫门徒:不可杀人。
小道心中饱含了悔恨的泪,意识到戾气和愤怒的可怕。
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怒气的可怕,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
道斯进入部队,处处碰壁,因为军队肯定不允许不拿枪的士兵上战场拖部队后腿,队长处处为难,队友欺负凌辱,关禁闭,送军事法庭,道斯没有埋怨,可能他曾在禁闭室怀疑过,怀疑过,但是恰恰不正是因为困窘过,怀疑过,失望过,徘徊过,才能深刻的意识到这份坚持和信仰的力量是多么可贵么?即将上战场,万千弟兄堆砌在冰冷的车上,残缺的尸体,幸存战友们呆滞的眼神,沉闷的气氛,这里的一切都在考验着战友们胆颤但坚强的心灵,每个人都沉默不语,脱下军帽,在那一刻队友们才真正发现原来死亡离他们只有咫尺之遥,道斯心中也会有过这样的挣扎与思考。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作文五篇
《血战钢锯岭》是在战争背景下,对人的信仰的讨论。
男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作为一名军人,却拒绝持枪,影片很大一部分正着墨于他的价值体系中“为国而战”与“不能杀人”的教义的冲突。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美国片一直擅长聚焦于某个角色去阐释人性的内涵。
《血战钢锯岭》虽然也是另类的"英雄主义",却着实振憾到了我。
美国很少拍历史战争片,此片应该算是经典。
从述事方式和节奏都控制到位,战争场景复原感强烈,拍摄角度鲜少夹入政治观点,中心思想与故事脉络十分清晰。
战争场景烘托出的情感是:感动、善良、正义。
弱化了对立感,虽然画面十分残酷,给人一种撕裂的疼痛与恐惧,却无法升起仇恨。
只有深深的疼惜…这些都不是我要谈的重点,我想聊聊影片中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第一个片段,是多斯在打闹中误伤了他哥哥时,父亲与母亲的不同反应。
我们能感受到多斯望着墙上图片时深切的悔意,那是他第一次面对生命。
试想,如果那个时候他父亲的鞭子真的抽打在他身上,估计我们见不到后来那个拯救生命的英雄了。
真正的善能引发善,泄愤的父亲只会收获一个反抗和充满憎恨的孩子。
我很敬佩母亲对待这件事的智慧,她能感受到孩子内在的忏悔,并且在那个时候不仅是安慰和抚慰,而是告诉她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
在强烈的情绪下,语言便成为强大的武器,可以摧毁一个人,也能强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正面语言,是多么重要的一门功课!当谈及父亲暴力的虐待,母亲的回复是:他不是憎恨我们,许多时候他是憎恨他自己。
__岁的孩子虽不懂这些话语的内涵意义,却也在他心里种下了一个叫做"理解与善意"的种子。
在他后面被战友熟睡时群殴,他的反应上有看到如出一辙的对战友的理解与善意。
的确,没有经历过战争,怎么能理解一个在战争中死亡线上趴出来的人?战火的创伤,比任何生命中的疼痛都更甚。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
"你不知道未参战前的他有多好。
经典感人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精选5篇)
经典感人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精选5篇)经典感人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精选5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感人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感人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得知此影片是很偶然间看了预告片,短短的几分钟,瞬间热血沸腾,尤其是在安德鲁·加菲尔德脚踢雷的那一格画面。
虽然这部影片是由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内心深处对男主人公的传奇经历,还是有那么一丝的质疑。
在加上梅尔吉普森,这位我曾经非常喜欢的演员,接下来就要去影院一探究竟。
在故事的开始,平铺直叙。
道斯成长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退伍军人,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还有一个哥哥。
从家庭开始,父亲的第一印象,就是酗酒,打自己的妻子,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只是皮带而已。
父亲的镜头最多的是墓地那俩段。
第一次是自己在墓地缅怀自己死去的兄弟,第二次是向自己的儿子诉说战争的无情。
墓地里埋葬的是与父亲一起长大的朋友,一起参军然后失去了生命。
父亲在得知大儿子要去参军的时候,向他诉说起了其中的一位朋友。
眼中流落的是对朋友的缅怀,表情也是非常痛苦。
整体对大儿子说的一席话,我认为想表达的只是,军装穿在身上固然很帅,但是战争是无比残酷的,不想儿子将来像死去的朋友那样悲惨收场。
而这时是我开始同情这位父亲,雨果·维文把父亲的那种颓废表达的淋漓尽致。
而在得知道斯也要参军,与儿子在墓地有一番交谈,也算是父亲初次向儿子袒露心声,在那一幕我觉得这位父亲是那么的无助,同时对他之前的所作所为也消除了芥蒂。
而在得知儿子要上军事法庭,面对秘书显得局促不安,在被拒绝一次之后,加上要救儿子的迫切心情,能感受到拿出了一位老兵的尊严。
而在法庭上,这位老兵带着昔日的荣誉有点类似恳求的话语,道出了自己为何而战,也赢的了军事法官的尊重。
通过整理衣角的这些细节,还有说话的语气。
信仰的力量:《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信仰的⼒量:《⾎战钢锯岭》观后感信仰的⼒量:《⾎战钢锯岭》观后感去年年末,有幸观看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梅尔·吉布森执导的战争历史⽚《⾎战钢锯岭》,这是我近⼏年观看的难得的让我感动,引发共鸣,触动灵魂的影⽚。
影⽚不仅有规模宏⼤,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更有⼈⽂情怀的亲情友爱、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始终如⼀的信仰。
⽽影⽚最让我感动的是关于⼈的信仰的⼒量,影⽚中主⼈公对于信仰的接纳,尊重,坚持,笃定,给每⼀个有信仰的⼈上了⽣动⽽⼜真实的⼀课!岂⽌是有信仰的⼈,即使没有信仰的⼈,看了影⽚也会对信仰的⼒量产⽣如此强烈的敬畏之情及深切的渴望,灵魂受到⼀次巨⼤的冲击。
看⽚名好像是战争⽚,在我看来,更是⼀部关于信仰和⼈性的影⽚!影⽚改编⾃真实的故事,⼆战美国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亲⾝经历。
在⾎⾬腥风的1942年的太平洋战场上,主⼈公作为⼀名有信仰的军医,不愿意在前线举枪射杀任何⼀个⼈,他因⾃⼰的信仰⽽做出的举动不被同伴们理解,遭受着官兵们的歧视和排挤,甚⾄被怀疑称为胆⼩⿁。
尽管如此,他仍坚守⾃⼰的信仰及原则,⽆惧战场上的枪林弹⾬和咆哮凶残的敌军,拼尽全⼒,⼿⽆⼨铁冒着⽣命危险拯救即使⼀息尚存的受伤的战友,克服重重困难把他们运送回⾃⼰的阵地接受救治,如果没有信仰的⼒量⽀撑着他,⾯对随时都会有伤亡的⾎腥战场,⼈性的软弱随时都会暴露出来,战场上的巨⼤恐惧本⾝就让⼈惊恐不安,逃⽣还来不及,更怎么能去想更多他⼈的安危?⽽作为⼀个信仰如此坚定的⼈,戴斯蒙德·道斯⾯对着数以百计的同胞在敌⼈的⼟地上伤亡惨重,他不停地祈祷,乞求以⾃⼰的⼀⼰之⼒救助每⼀个被他发现的受伤的战友,最终使75名受伤的战友最终被奇迹般的运送⾄安全之地,得以⽣还,创造了⽣命的奇迹!童年时期的戴斯蒙德·道斯,⼀次兄弟的打闹,险些杀害了⾃⼰的兄弟,所以他对天主⼗诫中不可杀⼈⼀诫印象深刻,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他对杀戮有着本能的抗拒,“不杀”成为是他对⾃⼰信仰的⼀⽣的坚持。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
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精选篇1)观看《血战钢锯岭》,几次眼泪夺眶而出,最后想大哭一场却忍住没好意思。
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全片无一句多余的话,庄严,圣洁。
“上帝总会把最重要的任务交给那些最天真的人”,还想再看一遍。
”我的一位学霸朋友感慨地说:“这是一部让我从头哭到尾,却更有勇气的片子。
”我的一位男同事说:“这部电影很好诠释了战争的残酷和什么是坚定的信仰,在战场上弥漫着恐惧,听到第一声枪响,你想的只会是回家。
”于是我带着忐忑的情绪,怀揣一包纸巾走进了影院,最后却一张未用因为那眼泪不是从眼眶里哗哗哗地流下,而是从灵魂深处一颗颗沁出来的——原来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东西竟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仰不得不佩服老美洗脑的手段。
再无耻的事在老美嘴里说出来就是那么的闪光。
只不过稍微有点脑子的人也不会信这些鬼话。
试想一下一个不会杀人的战士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战士?要是人人都象主角般庄严、圣洁,那五角大楼可以改成修道院了!不过洗脑多了也有负作用,美国军人是世界上战后心理综合症最严重的,没上战场前一直被洗脑美军人是如何的正义、博爱,如何的拯救人类,结果一上战场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有相当一大部分美国退伍军人会终生受到良心的折磨。
所以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军从来就不是什么正义的化身,他们所到之处只有毁灭与虐杀。
最后总结一下据说是真人真事的《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精选篇2)第一次3d观影体验,我给了《血战钢锯岭》。
说说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吧。
影片伊始,惊叹于d技术带来的奇特效果:汽车启动时座椅下方会传来真实的轰鸣声;画面切换到丛林山间时,整个影厅适时的弥漫出泥土芬芳;更神奇的是,男女主春心荡漾时,座椅也会应景的随之起伏。
加上复古精致的画面、过分美丽的女主、各种甜蜜的恋爱桥段、多到害羞的吻戏……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觉这不是战争片,而是一部普通的爱情文艺片。
但当道斯进入军队,来到一个完全由男性构成的世界,画风开始突变,美国大兵们荷尔蒙爆棚,配角个个出彩,队长在训练新兵时贡献了最多的笑点。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4篇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4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观影之前,妈妈说,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随着一声声炮响,我仿佛被带入了另一个时空。
电影中,列兵多斯因之前少年时的经历,不肯拿枪。
面对长官时,他说:我上战场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营救。
我来参军是为了尽我对美国的责任,但我不能拿枪。
你们能让我做任何事可不能让我拿枪。
他面对法官时说:我是来参军的,我有权享受法律的保护。
我报的军种是医疗兵,不是步兵法官最后表示他对于多斯信仰的尊重:医疗兵多斯,我同意你不携带武器进入那地狱般的战场。
我真佩服他的执着。
葱段少将口中可以听出他们面对的战场如同地狱,如果他们是为了上帝而战,那么敌人就是为了撒旦而战。
但他却铤而走险,不带任何武器走上了战场。
他们刚进入战场时,还比较顺利。
但到了第二天,能够行动的人全部撤离时,多斯开始自言自语:你在哪里,上帝?我听不见你的声音,你到底想让我干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你在哪儿,上帝?此时,他既痛苦又难过,他最好的战友战死了,所有的人都撤退了。
但所有的伤员和他仍在战场上。
炮火仍轰炸着每一寸焦土。
他牙一咬,心一横,再度冲进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可偏偏这时,日本的扫荡者来了。
几名伤员奋起抵抗,可终因寡不敌众,纷纷被杀死。
多斯明白了:只有抢在鬼子前面,才有可能救下伤员。
为此,他没日没夜地救治伤员,用绳索绕在大树上慢慢把他们吊下悬崖。
在没有力气时,他就说:上帝啊,请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
一天中午,他正要救助伤员时,日本鬼子发现了多斯。
他一个骨碌就阴差阳错的翻进了一个大草堆后面的洞里。
结果这个洞是直连日军地下通道的!他蹑手蹑脚地走过许多通道,把它们都记了下来。
几次与鬼子插肩而过,因躲避及时、动作灵敏额才得以幸免。
所以他第二次登钢锯岭时,才能轻车熟路地带领大家把地道炸了个底朝天!时至今日,列兵多斯地意志和他创造的奇迹仍是不可复制的。
因为是他扭转了二战冲绳战役的局面,扭转了世界的进程!血战钢锯岭观后感2血战场面记者看得“毛发竖立”。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满分作文600字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满分作文600字血战钢锯岭观后感满分作文600字最新【篇1】“上帝说,要拒绝杀戮。
”——《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讲述了在冲绳战役中,独自冲入枪林弹雨,救下75人的医疗兵道斯的故事。
如同它的名字,这部电影无疑是十分血腥的,但是它没有把血腥作为一个卖点,而是在这血腥的环境中,演绎了一个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
道斯是一位虔诚的____徒,因为儿时曾砸伤哥哥以及父亲暴躁的情绪,不愿意在战场上举起武器,但是他仍希望能上战场——以医疗兵的身份。
所有人都不理解他的信仰,认为他是一个懦夫,认为他是因为胆小而不敢拿起武器。
在军营中,所有战士、军官全部都排挤他、嘲笑他。
他甚至将要以违抗军令的罪名被送上军事法庭。
所幸,在其父的帮助下,道斯被特别批准不带武器上前线——成为一名医疗兵。
等到了前线,这些新兵才发现,战争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他们看见了从前线运回来的无数具惨不忍睹的尸体,是这些新兵胆战心惊,也更坚定了道斯想要救下每一个人的决心。
一次次冲锋开始了。
在日军的炮火中,手无寸铁的道斯背着他的医药箱为一个又一个受伤的士兵疗伤,他不顾自身安危,只想着救人、救下每一个有生还希望的人。
当失败的冲锋结束,所有士兵都回到营地时,道斯却发现,战场上还有生还者。
他在心中不停地祈祷,凭一己之力,救下75人——其中还包括几名日本人。
他的那坚持不懈而舍己为人的精神令所有战士动容。
在最后一次冲锋中,战士们带着对道斯和他的信仰的信任,奋勇杀敌,赢得战役。
这部电影对战争的刻画十分真实,毫不避讳战争中残忍、血腥的真实面目,从残忍的战争中,体现道斯的信仰和善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十分感慨。
道斯奋不顾生的救人行为源自于他的信仰。
“如果我不坚持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
”在电影中,道斯这样说。
因为信仰,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觉得,愿意把自己的信仰付诸一生的人是十分幸福的,道斯便是这样的人。
“坚持信仰,能给你一个最好的我!”——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坚持信仰,能给你一个最好的我!”——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看完《血战钢锯岭》,与同伴在影院里有长久的沉默,其间传递的是对电影共同的欣赏与感慨。
同伴说,原以为执意因信仰原因而不拿枪的道斯最终会屈服于炮火的残酷,在生死一线的瞬间拿起枪,但梅尔吉布森导演原原本本地还原了真实历史人物的故事——太平洋战争中医务兵戴斯蒙德·道斯抱着绝不杀人却要爱人的经训,手无寸铁地在血腥的冲绳岛战场上拯救了75条生命,最终获得了国家荣誉勋章,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杀人的抗战英雄。
爱能化毁灭为救赎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血战钢锯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毁灭的镜头、飞溅的四肢、烧焦的头颅和遍野的尸体。
战争就是地狱,生命成了草芥与蝼蚁。
但微小如尘的道斯凭借一股信仰的力量在枪林弹雨的世界里孤独地抗争,试图将爱注入这个已经血肉模糊的世界。
能在硝烟弥漫、充满险恶的战场上爬过层层叠叠的尸体,拯救一个又一个一息尚存的生命,这动力正是来自于他生命中因信仰而有的那永不止息的爱。
也许对残酷的战争来说,道斯所救的人微不足道,但在这一场人性毁灭与救赎的争战中,道斯得胜了。
信仰需要活出来才能赢得尊重曾经战友们口中的道斯,只是一个“贪生怕死的懦夫”,将士眼里的他也是一个“连累部队”的多余者。
他因为“固执的信仰”受尽欺负,无故遭到毒打和侮辱,而他之所以能默默承受,是因为他有来自圣经中上帝圣言的力量。
可贵的是道斯并没有在嘲笑声中自我阉割信仰,而是在你死我活的博弈中选择走“窄门”——选择当医疗兵去救人,而且用超乎常人的胆量与毅力穿梭于枪林弹雨中去拯救生命,令曾经讽刺挖苦他和他信仰的人唏嘘不已!电影中有一个特殊的场景,就是在第二次再上钢锯岭的那刻,尽管上级军官下令立即进攻,但全连的官兵却在山脚下静静等待正在默默祷告的道斯;在道斯受伤要下火线时,他的战友飞奔去找回他钟爱一生的圣经。
曾经特别刁难他的长官最后深深地向道斯致歉:“很多人不理解你的信仰,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所有人都明白你对自己信仰的坚持!”道斯将心中坚不可摧的信仰活了出来,不仅呈现了神性的光辉,也融化了人们对他的不解与嘲讽,最后赢得了胜利。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00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00《血战钢锯岭》(Hacksaw Ridge)梅尔吉布森的又一导演力作,那么血战钢锯岭观后感怎么写?以下是本人为您整理相关内容,欢迎参考阅读!几个小时前我在大屏幕上看完了梅尔·吉布森的新片《血战钢锯岭》,简直迫不及待想和你们分享。
看之前以为是战争片,看完了你会觉得,其实这是一部宗教片,讲信仰的力量——一些奇迹,你要相信就会存在。
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主要讲二战中一名美国士兵德斯蒙德·多斯因为信仰的原因拒绝拿枪而以医疗兵身份在战场开挂救出七十多名战友的事情。
5分满分的话,可以打到或者。
相信我,这片绝对值得进电影院看。
看卡司阵容已经厉害了WORD哥。
导演梅尔梅尔·吉布森,超凡小蜘蛛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男主德斯蒙德•多斯,精灵王雨果•维文演他爹,阿凡达萨姆•沃辛顿演他的连长上司。
梅尔·吉布森曾经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从演员到导演,他的作品一直伴随着我,只是近年作品少了。
安德鲁•加菲尔德对戴斯蒙德•多斯这一角色的演绎,在影片后半部分的战场戏份中尤显精湛。
雨果•维文虽是配角,但老戏骨演技不是浪得虚名,男主他哥先报名参军回家餐桌上那段就是演技高峰,还有后面军事法庭那段。
电影剪辑简洁干净,没有多余的场景,比如一开始德斯蒙德和他哥比赛爬山和打架差点失手把他哥给灭了的两幕,就干净利落地交代了德斯蒙德的成长环境和不愿拿枪的原因。
上一幕他还在和女主美女护士表白,下一幕一个镜头,德斯蒙德老妈坐在餐桌边,女主护士的从她的背后端过一盘菜,两人神态亲昵,德哥紧挨在门外认真看书学习医疗技术。
一个镜头就说明两人关系确定,得到家庭的认可,德哥学习医疗技术为以后参军当医疗兵打下了伏笔。
节奏张弛掌控良好,梅尔·吉布森宝刀未老。
吉布森很清楚如何愉悦观众,该残暴的时候残暴,该煽情的时候煽情,简单,粗粝,不拖泥带水,很明智的没有去刻意追求对本片而言“毫无价值”的所谓“内涵”。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5篇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5篇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5篇人生如水,人生如歌,在长夜漫漫的人生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去创造属于我们美好的未来。
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自我。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我观看了《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
观影中我震撼不已,观影后我难以忘怀。
这部电影为我们描述了战争的烽火岁月:二战时美军与日军在冲绳岛上展开激烈的战斗。
美军虽然装备精良,可日军拥有100多米高的钢锯岭,它成了阻碍美军进攻的天然屏障,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拉锯战开始了。
美军进行了数次冲锋,但都无功而返……多斯,一个信仰__的青年,他不顾父亲的劝阻,像许多美国青年一样,怀着满腔的热血参了军。
与众不同的是,他参军不是为了杀人,而是拯救战场上的生命,多斯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相信杀生是罪过,所以他坚决不碰枪,这让旁人感到不可思议,也让我惊讶: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怎能不拿枪?这更使得教官恼火万分,多斯也被战友嘲讽为“傻瓜多斯”。
此后他竟然宁可冒着被军事法庭审判的危险,也要坚持自己的立场。
在一番周折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临时军医,我不禁疑问:就他那身板能顶住战火吗?!多斯的第一场战斗开始了,几天后他所在的队伍登了岛,在黎明发起了冲锋。
在舰炮的掩护下,一群英勇无畏的士兵爬向了钢锯岭。
刚上岭,他们便遭到了猛烈的攻击,有的士兵还没来得及找掩体,就在“哒哒哒”的机枪声中倒下了。
炮火中,血肉横飞,除了枪炮声、轰鸣声,就只能听到士兵的凄惨叫声,这让我看得惊心动魄,暗想:这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哪!而这冷酷无情的战争机器,却轻而易举地夺去了他们的生命!在惨烈的战斗中,多斯也目睹了生命的消逝。
他亲眼看着最好的朋友倒下,那一刻,多斯的眼里现出了泪光,他被熏黑的脸忍不住地抽搐着。
虽然很恐惧,但多斯还是鼓起勇气,冲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救助伤员。
看《血战钢锯岭》有感
看《血战钢锯岭》有感看《血战钢锯岭》有感导语:在中国,信仰是一个太过难以理解的东西。
信仰其实就是每个人心中对于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想法,就是对于自己人生应该如何的强烈渴望。
信仰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是在于这个世界的接触中,与自己的对话中不断修正,不断选择的一种自身高度认可且去实践的生活方式。
而最终的实现,是有神秘主义成分存在的。
看《血战钢锯岭》有感一:戴斯蒙德是个有信仰的人,有一颗爱国之心,却拒绝拿枪,选择当一个以救人为己任的医务兵,而非“杀戮者”。
不可否认,在其他人眼中他很偏执,有些骄傲,自以为是。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个疑问,戴斯蒙德学会枪战术后,拒绝杀戮,只为自保,似乎是一个更合理的选择。
但其实,这些偏执也是戴斯蒙德信仰的一部分,这些在外人眼中的偏执,没准是他内心对自己的坚持。
电影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是美国戴斯蒙德这个连队在血战钢锯岭失败后,全部后退,戴斯蒙德在最后,不知内心经过怎样的思索、挣扎与顿悟,最终决定只身一人去救战场上的同胞,甚至是日本人。
是的,他也许只想救人,而非杀戮。
既然,战争的杀戮不可避免,那只好救人。
之前每每看到有信仰的人最终取得成功的,都会自己熬制出一周的鸡汤,慢慢品味。
玄奘、法显65岁高龄越过很多,即使年轻专业探险家也难以逾越的高山险峰,走上取经之路。
心中畅快淋漓。
看,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真他妈就是信仰,没错。
虽然,那是对什么是信仰,一无所知。
现在看《血战钢锯岭》,是一种平静的激励,但多了一份有力的感动。
因为,这让我想到了“幸存者偏差”。
戴斯蒙德只是许多追求爱与和平信仰的其中一员,其他的“戴斯蒙德”可能在幼年失手杀了人,从此人生轨迹被改变。
有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在军队前期的训练中被教官的歧视,同伴的欺负,周围人异样的眼光所屈服。
有的没有战功赫赫的父亲救其于危难之时,还有的遵循自己的信仰,最终顺利去了战场,可是还没怎样,就牺牲了。
戴斯蒙德是稀少的,但戴斯蒙德式的人并不罕见。
观《血战钢锯岭》有感:钢铁意志与信仰的洗礼
观《血战钢锯岭》有感:钢铁意志与信仰的洗礼Watching the movie "Hacksaw Ridge" left me with a profound sense of awe and inspiration. The film tells the true story of Desmond Doss, a conscientious objector who served as a medic during World War II. Despite facing ridicule and discrimination for his refusal to carry a weapon, Doss's unwavering belief in his faith and his commitment to saving lives demonstrated the power of steel-willed determination and unwavering faith.Throughout the film, Doss's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his principles is tested repeatedly. He faces physical and emotional challenges, and even his own comrades doubt his abilities. However, Doss never wavers in his belief that every life is sacred and worth saving. This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his principles is what sets him apart and makes him a hero.The baptism of steel and fire that Doss experiences on the battlefield i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faith and belief. In the face of unimaginable horrors, Doss remains steadfast in his conviction that he can make a difference. His selflessness and bravery in the midst of chaos and danger are truly inspiring.The movie als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eamwork and camaraderie. Doss's actions on the battlefield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the support and trust of his fellow soldiers. It is through their unity and cooperation that they are able to achieve the impossible.观看电影《血战钢锯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敬畏和启示。
血战钢锯岭观后心得总结(精选3篇)
血战钢锯岭观后心得总结(精选3篇)血战钢锯岭观后心得总结篇1信仰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平衡物欲的工具。
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更容易生存下来的信仰。
而如果选择偏离主流的信仰,我们为了捍卫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注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这条路也会坎坷崎岖。
看完HacksawRidge我想起爸妈以前总叮嘱我的一句话:人不能太怪。
虽然多年来一直被这么警告着,我还是选择做了一个怪人:内心深处,比起来自社会的评判标准,我更相信通过自我审视得出来的一套理论。
我想,如果不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了几十条人命,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Doss在他人的眼里也一样只是个普通的怪人:身为一个军人宁愿蹲监狱也不肯拿枪。
不了解他的人只会简单地把这个信仰误解为懦夫行为。
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信仰,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
Desmond小时候打架用砖头砸晕自己兄弟后仿佛接受神谕一般正好看到了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
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气的可怕。
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
经历的不同多少让我们成为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严格执行自己不杀人的原则,到底要的是什么,也许他自己也无法说出个究竟。
是反对暴力吗?不尽然。
你也许会注意到:其实Desmond并不反对战争,并不反对他人杀人。
他上战场做医疗兵虽是救人性命,但实质上也是为杀人的人服务。
有段情节更能说明这点,在救援负伤的中士时,Desmond用一块布拖着中士,一边自己在前飞奔带他撤离战场,一边让他开枪射杀追上来的日本人。
这有点“救命我来,杀人你去”的态度。
可见他理解战争的意义,并不绝对反对杀戮。
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信仰。
说起来有趣,信仰似乎并不是理性的,有时候也没有逻辑,但正是这种不完全理性让信仰成为了我们自由意志的证明。
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刚好够说服自己一个人而已。
血战钢锯岭观后心得感悟
血战钢锯岭观后心得感悟【导语】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血战钢锯岭观后心得感悟(共15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血战钢锯岭观后心得总结《血战钢锯岭》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吉布森式的作品,导演本人所崇尚的宗教说教与个人英雄主义表露无疑,充斥全片。
在电影语言方面,也是非常老派甚至老套的,比如影片结尾时主人公被送下战场,镜头调度从俯视的“上帝视角”到平视及仰视的转变在诸多--十年代的电影中极其常见,在如今看来其中意味也太过简单直白。
主人公的饰演者安德鲁·加菲尔德演技扎实,“傻白甜”的形象贯彻全片,笑容实在太具感染力。
是的,你会被这部电影打动。
当影片最后正主戴斯蒙德·道斯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你不会不被这个创造奇迹的男人震撼。
当英雄故事以真人真事的形式展现出来,见证平凡人创造奇迹,这才是真正令人激动的啊!总之,工整的格局、宏大的场面和充沛的感情,足以让这部引进片在贺岁档即将到来的12月脱颖而出。
(能与之媲美的可能只有《萨利机长》?)纵使有不少缺陷,纵使不是最好的战争片,但依然足够精彩就对了。
最后还是感叹一句,国产战争片何时才能拍到这种程度啊…血战钢锯岭观后心得篇2: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受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受信仰,总能创造奇迹,但也需要时间。
多斯,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父亲参加过一站,获得过两次勋章,因为朋友战死,脾气变得暴躁,酗酒,殴打妻孩。
小的时候,多斯随手一块砖头砸到哥哥头上,差点让他去见上帝。
虽然我并没有很明白这和多斯决定不拿枪有多大的关系。
这种原生家庭并不普通甚至有点恶劣的环境却成就了这样的一根筋,是我不能理解的地方。
前期多斯与多萝西的爱情故事也让我不解,如果是自己在家里面拿手机看并不能保证能坚持到最后,或者不快进。
毕竟我是来看血战的,在开始血战的.那一刻起,我便被那效果吓得绞手指,惊出了一手的汗。
一个一个战士前仆后继,被爆头,手脚被炸裂。
“喷火龙”火苗一扫,一群日本战士被活活烧死一大片,后来“喷火龙”自我原地爆炸也是无比悲壮。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电影中的主人公道斯,是一个坚定的无信者,但他却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冒着枪林弹雨穿梭于战场,拯救了七十多条生命,为全军带来了如虹的士气。
我敬佩他的勇气和毅力,也为他为全军做出的贡献而赞叹。
他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当我看到电影中对宗教的过度渲染时,我却感到了一丝不适。
影片中,道斯的一切行为和决定似乎都源于他的宗教信仰,而其他一切关系都为他的信仰让路。
这种将个人的情感、信念和精神完全交由信仰主宰的做法,让我感到疑惑。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信仰不应该成为他行为的唯一准则。
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心的力量,引导人们做出善良、正义的选择,而不是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
道斯为了父母妻子、为了国家勇敢地上战场,尽心尽力地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拯救了七十多条人命,这个逻辑比梅尔吉布森呈现出来的一切都是因为上帝、都是为了上帝的逻辑要通顺许多。
此外,电影结尾处那个镜头,道斯躺在担架上从上空系下来,镜头从下方仰拍,配着阳光,仿若天使降临。
这一幕让我感到了导演的强制性宗教意识灌输,是赤裸裸的宗教宣传。
这种手法不仅对道斯本人没有好处,而且也削弱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形象。
梅尔吉布森将道斯的一切归功于信仰,却忽略了他本人的其他身份和品质。
道斯首先是一个负责任的儿子、一个有担当的男友,其次才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他的勇气和善良并非仅仅源于信仰,更是源于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一部伟大的电影,因为导演的私心和夹带私货而有了瑕疵,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四星,是因为梅尔吉布森的私货而扣的一星。
看血战钢锯岭心得体会(优秀4篇)
看血战钢锯岭心得体会(优秀4篇)看血战钢锯岭心得体会篇2《血战钢锯岭》是一部20XX年上映的美国战争片,由混合制作电影公司、美国国家地理电影公司联合出品,导演是托尼·摩尔,山姆·马修斯、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瑞恩·雷诺兹、安德鲁·加菲尔德、塔尼亚·雷特曼、马克·鲁弗洛等联袂主演。
影片于20XX年11月12日在美国上映。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二战时期的冲绳岛,美国海军医学生道斯在冲绳战役中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而选择携带医疗物资,他因此被强征入伍,并在冲绳战役期间,在冲绳岛上的一处日军战俘收容所内,不顾生命危险地救助伤员,期间他不仅成功拯救了众多伤员的生命,还成功地阻止了日军对伤员的屠杀。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触动。
首先,电影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可怕。
其次,电影也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伟大。
最后,电影还传递了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价值观,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总之,《血战钢锯岭》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还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伟大。
看血战钢锯岭心得体会篇3《血战钢锯岭》是一部20XX年上映的美国战争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一名护士在二战期间在冲绳岛上参加艰苦抵抗日本军队的故事。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主人公道尔顿的勇气和坚韧精神,向观众传递了一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受感动。
主人公道尔顿在面对战争的残酷和恐惧时,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选择了勇敢面对。
他的勇气和坚韧精神不仅令我敬佩,也让我反思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应该保持一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从个人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它让我更加珍惜生命和和平,同时也更加敬畏那些为了和平和正义而奋斗的人们。
其次,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和特效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让我更加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
信仰,或许就是人类最强的精神“武器”——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信仰,或许就是人类最强的精神“武器”——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信仰是人类心中的那片绿洲,有信仰的“驼队”犹如虔诚的朝圣者一样,伴随着铮琮驼铃旋律,呼唤着沉睡于浩瀚的大漠最深处与漫天黄沙共舞的大漠孤灵,成为他们迷雾中的领航塔,黑暗中的启明星,直至蜕变成为大漠孤傲侠客。
影片《血战钢锯岭》是一部以“二战”时期真人真事改编的,以战争题材为背景,包装宗教信仰的电影,讲述了列兵道斯从拒绝兵役、不肯触碰枪械的新兵,成长为拯救无数战友生命的医疗兵的故事。
现实生活中的道斯,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杀害过一个敌人,却获得国家勋章的美国军人。
幼年时的道斯在与哥哥打闹中,失手打伤了哥哥,突然开悟,信奉了“七日复临派”的小教会,承诺今后绝对不杀人。
他的父亲是“一战”老兵,复员后经常酗酒、家暴,甚至有一次父亲酗酒后,险些枪击母亲,道斯夺下手枪后差点杀死父亲,幼年记忆和生活不幸使他对武器和暴力极端憎恶。
然而,拒服兵役的道斯却为爱情报名参军。
道斯是新兵训练场体能最好的士兵,却因为拒绝触碰枪械,遭遇同伴的谩骂、讽刺、嘲笑、殴打。
在战友眼里道斯是个“贪生怕死”的懦夫,在教官眼里是个“连累部队”的多余者。
命中注定不崇尚武力的道斯,因拒绝触摸枪械,不执行上司命令等原因被上司诉至军事法庭。
最终在老兵父亲的“特殊”帮助下,道斯从被告席上终妥协,决定做一名战地医疗兵。
战争中破碎的肢体、横流的内脏、狂涌的血浆、弥留的眼神与道斯怀中圣经成为鲜明的对比,战友们以成品送入残品退出,立着入场横着退场,有的虽然活着,眼中却已没了生气,仿佛他们的灵魂已经留在了战场,只有一具具躯壳逃了出来,甚至死去的士兵就像肮脏的货物一样从战场上运走,让身边的战友更加坚定不移地相信“战争本身毫无美丽的地方,它只是人与人之间,用尽一切可能的手段夺取对方生命和尊严的过程,战争诱因始于人心博弈,过程中贯穿着生命与尊严的独白,结束于人命归西,战争就是人类发明的最丑恶不堪的一种游戏,战场上将这个文明的残渣暴露到淋淋尽致”。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信仰的力量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信仰的力量《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信仰的力量看了《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我内心受到的震撼简直没法用言语来形容。
这片子,真的是太牛了!影片中的主人公叫戴斯蒙德·道斯,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小伙子,却有着让人难以想象的坚定信仰。
在那个战火纷飞、枪林弹雨的年代,大多数人上战场就是为了杀敌,为了胜利,可道斯不一样,他的信仰是不杀人,只救人。
电影里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就是道斯刚到战场的时候,钢锯岭上的战斗已经激烈得让人胆寒。
战场上硝烟弥漫,子弹横飞,士兵们在泥泞中艰难地前进,每一步都可能是生死之别。
道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场景,他的眼神里有恐惧,有紧张,但更多的是坚定。
他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心里想的不是如何去复仇,而是如何去拯救他们的生命。
当战斗暂时停歇,其他人都在休息或者准备下一轮的攻击时,道斯却在战场上四处奔走,寻找着受伤的战友。
他小心翼翼地避开敌人的火力,弯着腰,在废墟中穿梭。
他的脸上沾满了泥土和鲜血,可他的眼睛却始终紧盯着每一个可能有伤员的角落。
有一次,他发现了一个被炸弹炸伤的士兵,士兵的腿已经血肉模糊,疼得不停地呻吟。
道斯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冲上去,用自己的绷带和有限的医疗用品为他包扎。
他一边安慰着士兵,一边努力地止血,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只有眼前这个需要他帮助的生命。
还有一个情节,让我忍不住为道斯捏了一把汗。
那是在一个夜晚,战场上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枪响。
道斯独自一人在黑暗中摸索,突然,他听到了一阵微弱的呼救声。
他顺着声音的方向走去,发现一个士兵被困在了一个弹坑里,身上压着重重的石块。
道斯用尽全身的力气,一块一块地搬开石块,他的手被划破了,鲜血直流,可他根本顾不上这些。
终于,他把士兵救了出来,然后背着他一步一步地往回走。
这一路上,他不知道躲过了多少敌人的巡逻,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
在整个战斗过程中,道斯一次又一次地冒着生命危险,把受伤的战友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电影《血战钢锯岭》的主人公以二战时期的医疗兵德斯蒙德道斯(DesmondDawes)为原型,讲述了二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最大的冲绳战役中救出75名伤员的英雄道斯的故事。
影片开头讲述了道斯的成长环境和她与多萝西舒特的爱情故事,让人觉得是一部战争爱情片。
电影进行到一半时,道斯因为自己的信仰而拒绝拿起枪。
作为一名步兵,他在战争中没有用枪,也没有杀敌,听起来很可笑。
格洛弗上尉和霍维尔中士对此感到惊讶。
他们说宙斯是个懦夫,劝他回家。
格洛弗上尉甚至公开表示:任何人都不应该指望道斯在战场上救他们。
这句话伤人,刺痛道斯的心。
晚上,道斯被其他士兵打伤了。
当葛问的情人队长时,他说他睡觉不老实。
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极其懦弱。
但是,谁能想到,懦弱的外表下,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和一颗无畏的心。
钢锯岭的第一天,美军成功打下一块。
但第二天凌晨,美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日军大面积进攻,造成大量伤亡,迫使美军撤退。
当每个人都选择离开时,道斯留下来了。
在日军的炮火下,他一个个从悬崖上垂下,以他独特的绑绳手法和不可或缺的大无畏精神,救下了那些奄奄一息的人,包括一直希望回家的霍维尔中士。
作为一个军人,他从来没有拿过枪,也没有杀过人,但他抱着让每一个军人回家的愿望,坚持多救一个就是一个的信念,救了75个人。
他从未毁灭,但他的拯救比毁灭更有意义。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2他是英雄,上级军官口中柔弱的“玉米杆”,却是战场上的孤胆英雄,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荣立二战作战史上的赫赫战功。
他被授于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这样的英雄值得仰慕,当一个人为心中的坚守而忍辱负重,不懈努力,哪怕误解重重,也不埋怨辩解,心存宽容,这已经非常难得。
更何况,在出生入死的时候,全然忘记个人安危,全身心地投入抢救生命中,这个人就应该大书特书。
全人类对于英雄的认同感是相同的,这才是影片《血战钢锯岭》得以拥有大批影迷的真实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信仰的力量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信仰的力量口碑横扫全球且有望强势问鼎奥斯卡的二战史诗巨制《血战钢锯岭》即将于12月8日在内地磅礴上映。
近日,在官方发布的一组“无惧”海报中,“超凡蜘蛛侠”安德鲁·加菲尔德携手萨姆·沃辛顿、卢克·布雷西于末日硝烟中,面无惧色,凌厉前行。
加菲赤手空拳,勇闯地狱之战气壮山河,不摧信念震天撼地,将伴随这场惨绝人寰的美日终极对决,点燃大众的观影激情。
日前,影片在北京举行超前品鉴,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导演吴京、管虎等应邀出席,对影片不胜赞美,更有媒体称该片不愧为“近几年最好看的战争片”。
作为梅尔·吉布森暌违十年强势回归之作,《血战钢锯岭》甫一宣布国内定档便备受期待。
这部北美R级影片删减镜头不足30秒,更是令万千影迷摩拳擦掌。
29日在北京举行的650人超前品鉴现场座无虚席,大量震撼、真实的战争片段威慑力十足,令观众仿佛亲临战场。
看到如受伤的天使般悬在天地之间,英勇救援战友的道斯,不少人深感其悲壮,潸然泪下。
梅导用真实的镜头拍出战争残酷的本质,还原文字无法形容的地狱战场,对道斯伟大故事的铺陈扣人心弦,磅礴又温暖。
“战争戏实在是太精彩,不忍移开视线”、“让人看到真正的勇气和英雄,故事很美妙”、“很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到这么震撼的片子了”。
媒体对影片称赞不绝,纷纷表示这是梅导再一次超越自我的经典战争之作。
业内大佬纷纷力挺,导演吴京更是坦言观影过程中几度含泪,梅尔·吉布森将战争场面还原得“无可挑剔”。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信仰的力量真人真事战争片《血战钢锯岭》,从当代美国人的视觉看当年的“冲绳战役”。
他因一次家庭矛盾而拿枪指着父亲,后来向上帝发誓不再碰枪。
但珍珠港事件后,他却毅然决定参军。
参军后的他依然坚持不愿碰枪,只是觉得自己不应当在其他青年赶赴战场时,自己在家乡享受安逸的生活,自己愿为国家尽力。
不过,他也因为不愿碰枪而遭到同伴们的嘲笑、殴打,甚至还遭到军事法庭的审判。
判决的结果是允许他做一名军医。
就是这样一名红十字兵,整天怀揣圣经、看似懦弱的圣徒,却在钢锯岭战斗中凭一人之力救下75名同伴。
而75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据报道,美国政府当时认定这位红十字兵救了100人,但他却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救了50人,于是就采用了一个折中的方案——75人。
这不是编剧编写出来的神剧情,而是由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的《血战钢锯岭》。
影片主角道斯(在影片中被翻译为“多斯”)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并且在战争胜利后得到了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亲自表彰。
影片开始时的“真人真事”四个字的提示让人大开眼界。
最近某天有点无聊,于是去找电影看,无意中就看到了这部《血战钢锯岭》。
开始时以为是一部很平常的战争片,只想消磨一下时间,但看后的感觉却完全不同。
《血战钢锯岭》无疑是一部从“小人物”着手反映二战时美日冲绳战役的一部力作,也是从当代美国人的视角审视二战时日本军事机器的一部战争片。
冲绳战役是1945年美军攻击日本本土的关键一战,双方打得非常惨境烈。
或许是因考虑到影片放映时间的原因,虽然有的地方被剪辑,但这依然无碍这部片子的三大亮点:一、真人真事,这个就不多说了。
有报道甚至称道斯的传奇甚至超出了电影;二、用“不艺术”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战争中军人的残忍性和战斗的残酷,正如影片中那位中士所说“这关系到每个人的命”,例如,刚才还在一旁说话的同伙,突然被一颗子弹打飞钢盔,进而脑门心中弹,随后倒下;前一支进攻部队幸存的军医对道斯看似平淡无奇的提醒“取下白袖章,他们(日军)首先要射击的就是(美军)军医,并且有奖励。
”;突然蹿起的日本军人拿出炸药包冲向一名美军士兵,双方对视怒吼,随后同归于尽;日军清理战场时对每一个依然有生命体征的美军士兵的补枪和补刺动作,整个过程只有叽哩呱啦的日语、枪声和起身后的倒地声;钢锯岭被攻克后,日军指挥官无言的剖腹……每一个战斗者在战斗中没有与战斗无关的语言,没有背景音乐和慢动作,只有枪声、搏杀、抢救,这种让人窒息的气氛正是最接近于真实的对战争的表达;三、片尾播放了道斯在XX年逝事前接受媒体采访的影音资料及战友的回顾,这种表现手法与以往的真实故事往往由文字起头或文字垫后有所不同。
一个故事片让人看出了一点纪录片的味道,说明导演确实在“真”字上很用心。
本帖只是简单的一点观后感,觉得不吐不快。
切勿当作是推荐观看帖。
故事情节大致如第一段所述,只是影片叙事时的顺序有所不同。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信仰的力量《血战钢锯岭》的档期早就过去了,听说票房不错,好评如潮,几乎没有看到什么差评,更谈不上质疑,更多的年轻人看完眼泪汪汪,甚至借此开始扯起了信仰的蛋,这部电影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这部梅尔·吉布森的战争电影能让人扯上信仰的话题,当然也是导演的目的之一,一部与日本人血腥打仗的电影都能扯上宗教的主题,也就正是梅尔·吉布森的导演功力所在。
与这个导演早年直白的宗教电影《耶稣受难记》相比,这部《血战钢锯岭》显然要委婉得多。
众所周知战争片都基本是杀人和被杀,而这部战争片的主题竟然是“救人”。
也许是巧合,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竟然也是“救人”,可见电影是个多么扯淡的东西,人们看了一堆血浆和尸块的镜头后竟然谈起了信仰,可见这种电影的作用又是多么的成功。
梅尔·吉布森是爱尔兰人的后裔,跟中国人不同,美国人都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不仅祖先的国籍不同,甚至种族也不同,不仅头发,甚至眼睛颜色都不同。
比如即将卸任的总统奥巴马是非洲肯尼亚裔,即将上任的总统特朗普是德国裔,不同种族的人由于天然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习惯、生活习惯很容易形成对立,互相看不上眼。
这一点当然在中国要好得多,中国人基本都是同一个种族,那所谓的56个民族中的绝大多数不过是生活不同地区生活习惯略有不同人群的不同称呼罢了。
可能是爱尔兰跨越大西洋的到美洲,纽约是最近的航线,据说纽约就是爱尔兰人最早的聚集区,早期飘洋过海的爱尔兰人,他们的文化传统在美国的文化里所占的地位还是比较重要的。
爱尔兰人由于大多信仰天主教,由于这种传统,梅尔吉布森也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北爱尔兰现在仍然被英国统治,所以这个有着蓝色眼睛的爱尔兰人实际可能上也有反英、反犹的天然基因。
他的电影《耶稣受难记》是一个《圣经》里面的故事,电影详细描述了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被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而被钉死在十字架的受难过程。
这个故事跟人们所熟知的圣经故事实际并没有什么不同,《圣经》这部书记载了很多事情,从古到今据说也没修改过几个字,但这种哪壶不开提哪壶的电影就引起了犹太人的不满,据说这部电影在以色列就遭到禁映,不仅如此,这部电影还激怒了好莱坞几家大电影公司的幕后犹太老板,于是这个本来钱途光明、浑身正能量的电影天才就再也难以在好莱坞立足了。
梅尔·吉布森最有名的电影是《勇敢的心》,这是个描写苏格兰人反抗英国人占领的故事,影片从描写英格兰贵族享有对苏格兰平民新娘的”初夜权”开始,并在影片结尾暗示长腿国王爱德华一世的法国王后伊萨贝拉怀的是华莱士的野种。
当然影片里的主角儿反抗者华莱士最后被英国人凌迟处死,临刑前,他高呼那句震撼人心的口号:“自由”。
据说这部被认为蛊惑人心、散布谣言的电影在英国同样遭到封杀。
无独有偶,梅尔·吉布森的《爱国者》也同样是一部控诉英国人的电影,这部电影的背景处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电影里面的英国军队毫无道德,他们放火烧村、滥杀无辜,简直十恶不赦,所以才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最后建立了自由的美国。
梅尔·吉布森在电影里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普通农民,他因为儿子被英军所杀,被迫拿起了武器。
通过梅尔·吉本森的电影,几乎奠定了好莱坞逢英必黑的基本原则,包括近期的电影《伦敦陷落》《深海浩劫》,无论故事是基于现实还是基于想象,英国都是好莱坞必黑的对象。
尽管这几十年英国这个前宗主国一直是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人的宽容看起来就像一个慈祥的母亲看一个肆无忌惮、逆反霸道的已经长大的儿子一样,毕竟很多美国人的血管里还流着英国先民的血液。
基于美国娱乐界这些现实的原因,梅尔·吉布森那以后只能在海外谋求发展,据说他最后还是在被他黑得最厉害的英国注册了自己的电影公司。
这部与日本人打仗的战争片《血战钢锯岭》,听说投资还是来自中国。
众所周知中国人最喜欢看杀日本鬼子的电影,在众多的抗日神剧中恨不得把各种现代武器都穿越过去送上战场,这种心情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残酷的历史事实就是中国人那时候不仅没有那些先进武器,那时的中国一盘散沙,中国精英人群已经孱弱到完全失去了自信,战争的组织和领导决策也都是极其糟糕的,事实上那时中国人平均要死很多人才能打死一个日本鬼子,所以中国的抗日一直都是和“血肉长城”联系在一起的。
很多年前拍摄的《血战台儿庄》,虽然取得胜利,但数万中国士兵的尸体堆积在城墙外的镜头令人记忆深刻,其实这也是驱使无数中国人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景象之一,在战争的决定因素中,武器装备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其描写的是美军在1945年的日本本土冲绳岛战役,但奇怪的是,影片中少有展现武器的镜头,提到最多的“武器”却是主角儿道斯·蒙德永远随身带着的那本《圣经》。
现在人们通常把委婉讲述一个故事的叙事方法叫做“抖机灵”,电影艺术家们其实都是抖机灵的天才人物,比如说昆丁·塔伦蒂诺,他的电影都有无法预测的的结局,其实都是抖机灵的结果,比如可以他让一个人讲20分钟的无关紧要的话,然后在几秒钟之内就死掉。
昆丁塔伦蒂诺的二战电影《无耻混蛋》,甚至让希特勒和他的帝国精英团队都烧死在电影院里,然后让二战提前就结束了。
《血战钢锯岭》毫无疑问也是用尽了这种抖机灵的手法。
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节奏缓慢抒情,用梅式的叙事手法不紧不慢的把道斯蒙德从还是一个十岁小屁孩儿的时候说起,他老爸患战后综合症,这种病不用解释,就是战场上的精神创伤,就是在战场上看了太多真实的血浆和尸块而变得精神异常。
如今的美国也有大把这样的人群,XX年1月6日美国弗罗里达州再发枪击案,一个患战后综合症的前驻伊拉克美军士兵在机场向人群开枪,造成5死8伤。
在电影《血战钢锯岭》里,道斯·蒙德的父亲,这个备受这种精神折磨的一战老兵,就在家暴过程中差点开枪打死他老婆,这个暴力家庭长大的小屁孩道斯蒙德也在一次冲突中将板砖拍向了他亲哥哥的脑袋,差点要了他哥哥的命。
然而,这个电影抖了个机灵,道斯·蒙德就因为此事受到了教育和启发,成了虔诚的教徒,从此就再也不摸板砖和枪了。
这个机灵抖的,就像在昆丁塔伦蒂诺的电影里,德国恶魔希特勒看完一场电影,然后泪流满面,然后就放下屠刀释放了几座波兰集中营里的所有犹太人,还发给他们路费,让他们去以色列复国一样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