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病证治疗常规

合集下载

妇科疾病的中医辩证治疗

妇科疾病的中医辩证治疗

妇科疾病的中医辩证治疗妇科疾病是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包括外阴疾病、阴道疾病、子宫疾病、输卵管疾病、卵巢疾病等。

妇科疾病是女性健康的一大威胁,但许多女性因缺乏妇科疾病管理认知,不注意身体的保健和调理,加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导致妇科疾病缠身,对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且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妇科疾病的发生与女性的生理特点、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息息相关,通常会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情感问题、劳逸失衡、外界风寒湿侵扰、经期调养不当等原因引发妇科疾病,西医治疗方法虽见效快,但通常无法从根本去除妇科疾病,而中医内外协调、灵活用药的辩证治疗方式更是适合女性妇科疾病的根除治愈,因此要合理利用中医治疗手段解决女性妇科疾病问题。

一、中医的辩证施治观点辩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中医认为人体是存在在自然循环中的有机整体,在生理上各脏腑器官密切联系协调配合,在病理上各脏腑器官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正常情况下人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若发生疾病时会出现气血失和,阴阳失衡。

因此,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时遵循整体的观念,结合患者的全身实际情况,辨证施治。

女性以血为重,以气为性,而脏腑是气血产生的源泉,中医进行妇科疾病治疗时重在调节全身功能,合理运用四诊八纲对不同患者进行辨证分析,确定脏、腑、气、血、寒、热、虚、实,进而确定治疗原则。

由于女性生理上数伤于血,以致气分偏盛,性情易于波动,常影响于肝;饮食失调,忧思劳倦,易伤脾胃;素禀不足,早婚多产,房事不节,常损伤肾气。

因此,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导致冲任损伤,产生的经、带、胎、产、杂诸病,常用补肾滋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诸法来调补冲任,这是中医进行妇科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同时,女性生殖道与外界相通,容易直接感受外邪,因此在妇科疾病治疗中除内治法外,还可以配合外治法,以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二、中医辩证治疗妇科疾病的益处针对女性痛经、月经不调等大部分功能性妇科疾病,中医运用中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中药大多取材于纯天然动植物,生态性强且毒副作用小,将党参、山药、茯苓、红枣、莲子、苡仁加入适当加入饮食中,药食同源可实现月经调节和促进排卵。

妇科疾病中医如何辨证论治

妇科疾病中医如何辨证论治

妇科疾病中医如何辨证论治在中医理论中,妇科疾病的诊治有着独特而系统的方法。

中医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舌象等多方面的综合观察和分析,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妇科疾病的发生多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经络阻滞、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因素有关。

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这些病因病机,将妇科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首先,气血失调是妇科疾病中常见的病因之一。

气血相互依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若气血不足,可导致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等病症。

此时,患者多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

治疗上应以益气养血为主,常用方剂如归脾汤、八珍汤等。

若气血瘀滞,则会出现痛经、经行不畅、产后腹痛、癥瘕等症状。

患者常见经行腹痛拒按,经血中有血块,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如桃红四物汤、少腹逐瘀汤等方剂常被应用。

脏腑功能失常也是引发妇科疾病的重要因素。

例如,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

若肾气不足,可出现月经初潮推迟、月经量少、闭经、不孕等。

患者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小便频数等症状,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宜补肾益气,如肾气丸、右归丸等是常用的方剂。

而肝郁气滞在妇科疾病中也较为常见。

现代女性生活压力大,情志不畅,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表现为月经先后不定期、经前乳房胀痛、痛经、闭经等,患者常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痛,舌红苔薄,脉弦。

治疗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

再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虚弱,可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出现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等。

患者多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缓弱等表现。

治疗应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主,常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除了上述内因,外感六淫之邪也会侵袭人体,引发妇科疾病。

如风邪善行而数变,可导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等;寒邪凝滞,易致痛经、闭经、宫寒不孕等;热邪易耗气伤津,可引起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带下黄稠等。

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中成药】人参归脾丸、当归丸
2
肾气虚证
月经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暗,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面有暗斑。舌淡暗,苔白,脉沉细
补益肾气
固冲调经
【方剂】固阴煎(人参适量,熟地三五钱,山药(炒)二钱,山茱萸一钱半,远志七分(炒),炙甘草一二钱,五味十四粒,菟丝子(炒香)二三钱)或归肾丸(熟地八两(24g),山药四两(12g),山茱萸肉四两(12g),茯苓四两(12g),当归三两(9g),枸杞四两(12g)杜仲(盐水炒)四两(12g),菟丝子(制)四两(12g))
【中成药】妇宁康片、调经促孕丸、巴戟口服液
12
气血亏虚证
经血量少,经色淡红,质稀薄,伴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经行小腹绵绵作痛。舌淡红,苔薄;脉细弱
补气养血
和血调经
【方剂】滋血汤(人参、白茯苓、熟地、川芎、当归、白芍、山药、黄芪各30克)
【中成药】驴胶补血颗粒、八珍益母丸、十二乌鸡白凤丸、养血当归糖浆
【中成药】鹿胎胶囊
9
肝郁证
经来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或紫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疏肝理气
调经
【方剂】逍遥散(甘草(微炙赤)半两(15g), 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一两(各30g)煨姜、薄荷)
【中成药】妇科调经片、香附丸、妇科十味片
17
血瘀证
经行量多,或持续时间延长,经色紫黑,多血块;胸闷烦躁,腰骶酸痛,或小腹满痛,肌肤不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细弦
活血化瘀
理冲止血
【方剂】失笑散(五灵脂(酒研,淘去沙土)、蒲黄(炒香)各二钱(各6g))
【中成药】宫血停颗粒、坤宁口服液、宫宁颗粒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以月经周期比正常提前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证型:脾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肾气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清经散》牡丹皮、地骨皮、青蒿、黄柏(盐水炒)、大熟地、白芍(酒炒)、茯苓2、月经后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以上者证型: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当归、熟地、人参、山药、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虚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寒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腹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气滞证: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有血块,脉弦《乌药汤》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3、月经过多:月经量超过80ml,但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三七、茜草4、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或者经行少于2天,周期正常。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虚证:经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芪、党参,山药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5、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周期正常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附件1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盆腔炎1.定义C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2.诊断2.1诊断依据:2.1.1病史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2.1.2 症状主症:小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溏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2.1.3 体征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

2.1.4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增高;血沉增快;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B超检查:可探及直肠子宫凹陷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脓肿;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血清CA125可增高;C反应蛋白可增高;血清或腹水同种淀粉酶可降低;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脓性渗出,或粘连包裹病灶,或脓肿形成。

根据上述主要症状、必备体征,辅助检查(至少具备1~2项),结合病史即可诊断。

2.2鉴别诊断:2.2.1.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呈继发性、进行性加重,若能触及典型触痛结节,有助于诊断。

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鉴别困难时应行腹腔镜检查。

2.2.2卵巢囊肿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鉴别。

输卵管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

2.2.3.卵巢癌附件炎性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易与卵巢癌相混淆,慢性炎性包块多为囊性;而卵巢癌包块多为实性,较硬,表面不规则,子宫直肠窝可扪及质硬的结节,常有腹水,患者一般情况较差,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中医妇科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妇科病证辨证论治

脉沉弱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圣愈汤 定坤丹、同
补血益 合血安 仁乌鸡白凤
气止血 胶囊加 丸、乌鸡丸


健脾益 气,固 冲止血
固冲汤 加减
人参归脾丸、 益妇止血丸、 女金丸
补益肝 肾,固 冲止血
调肝汤 加减
鹿角胶,安 坤赞育丸, 全鹿丸等
瘀血阻 络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 活血祛 净,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瘀,温 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 经止血
逍遥散 加减
逍遥丸、调经丸、妇 科十味片
二、痛经★★
助阳暖宫,温经暖宫止痛。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黯淡,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
确定治法、方剂应用和中成药选用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黄,舌淡胖,苔薄白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中成药
肾虚证
月经先后不定,其色淡 黯,头晕耳鸣,腰膝酸 软,小便频数,舌淡, 苔薄白,脉沉细
补肾益 气,养 血调经
固阴煎 加减
女金丸、乌鸡白凤丸、 参桂鹿茸丸
肝郁证 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 疏肝解 多或少,色紫红有块, 郁,和 血行不畅,胸胁、乳房、血调经 少腹胀痛,情志不舒, 心烦易怒,暖气食少, 时欲叹息。舌质淡红, 苔薄,脉弦
弱舌。淡暗,舌淡黯,苔薄作白,胀脉沉。细舌而弱紫。 黯或有瘀点,
坤灵丸,少腹逐瘀丸(脉颗粒弦) 涩。
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月确经定阳先 治后法虚不、内定方,剂寒其应色用淡和经黯中,成期头药晕选或耳用经鸣,后腰膝小酸腹软,冷小便痛频,数,舌淡助,苔阳薄暖白,脉沉细温经汤 舌淡润,苔薄白,脉沉得迟。热痛减,经量少,经 宫,温 加减

七、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七、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七、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妇科35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 月经先期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月经先期系由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导致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或半月余一行的月经病。

2.1 诊断依据2.1.1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半月余一行,连续2次以上。

2.1.2 月经周期提前半月,应与经间期出血、青春期、更年期月经先期相鉴别。

2.2 证候分类2.2.1 气不摄血:月经提前,质稀色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

舌质淡,脉弱。

2.2.2 血热内扰:月经提前,量多,色红质粘,夹有小血块,烦热口干,尿黄便艰。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月以上。

2.3.2 好转: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2.3.3 未愈:月经周期末见变化。

3 月经后期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月经后期系由营血亏损、阳虚、寒凝、气滞、冲任不畅导致月经延后7天以上而至,甚或40~50天一行的月经病。

3.1 诊断依据3.1.1 月经周期超过35天,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3.1.2 育龄妇女周期延后,应与妊娠、青青期、更年期月经后期相鉴别。

3.1.3 妇科检查,B超或气腹造影,以排除子宫及卵巢器质性疾病。

3.2 证候分类3.2.1 血寒凝滞: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

苔白,脉沉紧。

3.2.2 肝血亏虚: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无块,小腹隐涌,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

舌质淡红,脉细弱。

3.2.3 肝气郁滞: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

舌苔正常,脉弦。

3.3 疗效评定3.3.1 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维持3个月以上。

3.3.2 好转: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中医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胎动不安、胎漏(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胎动不安、胎漏。

西医病名:早期先兆流产。

二、诊断:(一)、症候诊断1、肾虚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暗淡,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两膝酸软。

次证: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脾肾两虚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证:腹胀,头晕耳鸣,神疲肢倦。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干咽燥。

次证: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细缓略滑。

4、气血虚弱证: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神疲肢倦。

次证: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滑。

4、肾虚血瘀证:主证:阴道出血量少,色暗红;腰酸痛;或有妊娠外伤史。

次证: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二)诊断标准主证“阴道流血”必备,再兼主证1项、次证1项,或兼有次证2~3项,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临床拟诊。

三、中医诊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肾虚证治法:补肾益气安胎。

方药:寿胎丸加减。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

2、脾肾两虚证治法:固肾健脾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党参,炒白术,山药,黄芪,升麻,陈皮,柴胡。

3、肾虚血热证治法:滋肾凉血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保阴煎加减。

生地,熟地,白芍,黄芩,黄柏,续断,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旱莲草。

中成药:孕康口服液。

4、气血虚弱证治法:益气养血安胎。

方药:胎元饮加减。

党参,白术,熟地,当归身,白芍,杜仲,陈皮,炙甘草,桑寄生。

5、肾虚血瘀证治法:益肾祛瘀安胎。

方药:寿胎丸合加味圣愈散加减。

黄芪,当归,党参,参三七,熟地,白芍,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杜仲,续断,砂仁。

妇科中医知识点总结

妇科中医知识点总结

妇科中医知识点总结一、妇科中医的理论基础1. 五脏六腑辨证:妇科疾病辨证要从五脏六腑辨证的角度入手,通常将妇科疾病分为肝郁证、脾虚证、肾虚证、心神不宁、气滞血瘀等类型,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经络辩证:妇科疾病常涉及到经络失调,比如经络阻滞、经血不调等,针对经络的辩证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环节。

3. 气血阴阳辩证:气血阴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妇科疾病常常与气血阴阳失调有关,辩证时需要注意气血阴阳的平衡。

4. 脏腑辩证:根据妇科疾病的特点,对女性生殖系统的脏腑进行辨证,比如肝郁可引起月经不调,脾虚易导致不孕,肾虚可导致早衰等。

二、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1. 月经不调:月经不调包括闭经、经期过长、经期过短、经量过多、经量过少等。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调经汤剂、调经活血汤剂、调和气血汤剂等,可根据病情辨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2. 不孕不育:不孕不育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问题,中医治疗主要从调理月经、补益脾肾、滋阴养血等方面入手,如四物汤、逍遥丸、补中益气汤等常用于调理不孕不育患者的身体。

3. 带下症:带下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清热利湿、化浊止带、滋阴养血等,常用的方剂有五苓散、茯苓甘露汤等。

4.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中医治疗注重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积极采取中医药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

5. 妇科炎症:妇科炎症包括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等,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利湿泻火、化浊消肿等,常用的方剂有消炎退热汤、六味地黄丸等。

三、妇科中医保健知识1. 调理月经:月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重要标志,中医强调调理月经对女性健康至关重要,可以通过食疗、穴位按摩、中药调理等方式来调理月经。

2. 痛经保健:痛经是女性常见问题,中医认为痛经是气血运行不畅、络脉拘急所致,可以通过中药调理、穴位按摩、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预防和治疗。

3. 预防乳腺疾病:中医强调女性乳腺保健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锻炼、中药调理和穴位保健来预防乳腺疾病。

中医妇科病症诊疗流程和操作规定

中医妇科病症诊疗流程和操作规定

中医妇科病症诊疗流程和操作规定1. 前言为了规范中医妇科病症的诊疗流程,提高诊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药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诊疗流程和操作规定。

2. 诊疗流程2.1 初诊1. 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月经史、生育史等,了解患者整体状况。

2. 望诊:观察患者的精神面貌、肤色、舌象等,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邪性质。

3. 闻诊: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4. 切诊:通过脉诊、腹诊等手法,了解患者的脉象、腹力等变化。

2.2 复诊1. 根据初诊结果,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2. 实施治疗方案,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中医治疗方法。

3. 治疗过程中,定期复诊,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3 疗效评估1. 根据患者的主诉、症状、体征等进行疗效评估。

2. 疗效评估分为治愈、好转、无效等几个等级。

3. 操作规定3.1 中医诊断1. 必须严格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不得擅自更改病证名称。

2. 诊断依据必须明确,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

3.2 中医治疗1. 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剂量、治疗时间、治疗频次等,避免过度治疗。

3.3 中医处方1. 处方必须遵循中医理论,符合药物配伍原则。

2. 处方药物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不得滥用贵重药材。

3.4 中医诊疗设备1. 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中医诊疗设备。

2.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5 医疗文书1. 必须认真记录患者的病历、处方、诊疗过程等,保存完整。

2. 病历记录应遵循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不得伪造、篡改。

4. 结语本诊疗流程和操作规定旨在指导中医妇科病症的诊疗工作,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中医服务。

所有中医妇科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本规定,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健康服务。

中医妇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中医妇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中医妇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第一节急性盆腔炎【病史采集】1.常有产后、流产后或盆腔手术感染史,慢性盆腔炎史,原发或继发不孕史。

2.常有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下腹部疼痛、腹胀、腰痛、白带增多,有时在排尿、排便时出现疼痛症状。

【体格检查】1.身体状况:急性面容,体温高、心率快,下腹部刺激征、肌紧张、压痛、反跳痛;2.阴道检查:可见阴道及宫颈充血,有时阴道内有脓性分泌物,宫颈举痛,子宫稍大有压痛,两侧附件增厚,有明显压痛,甚至扪及包块。

【辅助检查】1.血、尿常规,白细胞升高达1.5~3万/mm3,中性粒细胞增加。

2.血沉。

3.宫腔物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4.血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鉴别诊断】1. 急性阑尾炎。

2. 异位妊娠。

3.卵巢囊肿蒂扭转。

【诊断要点】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此外,还需作必要的化验,如血常规、尿常规、宫颈管分泌物及后穹隆穿刺物检查。

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诊断标准,需同时具备下列3项:1.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2.宫颈或宫体举痛或摇摆痛;3.附件区压痛。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半卧位。

补充营养水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高热时用物理降温。

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炎症扩散。

重症病人要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休克及盆腔脓肿破裂。

2.抗炎治疗:根据病情、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

以广谱抗生素为宜。

也可同时加用灭滴灵。

3.手术治疗:如积极抗炎治疗,体温不见下降者或疑有盆腔脓肿形成或破裂,应及时行剖腹探查,切开脓肿。

如脓肿位置较低,向后穹窿膨出时,可作阴道后穹窿切开引流。

4.中医中药治疗。

第二节慢性盆腔炎【病史采集】1.曾有急性盆腔炎的病史。

2.有下腹痛、腰痛、肛门坠胀、白带增多、低热、精神不振、全身不适以及失眠等,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及月经后加重。

3.月经失调,周期不规则,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伴有痛经。

4.常有继发不孕史。

【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有输卵管炎时可摸到增粗的输卵管并有压痛。

妇产科中医特色治疗

妇产科中医特色治疗
痛经
3
气滞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
湿热瘀阻证
治以活血化瘀为主;基础方:泽兰10g,丹参15g,香附10g,荔枝核12g,橘核10g,安痛藤10g,三七6g,乳香10g,没药10g,延胡索10g,生蒲黄10g。气虚本虚加黄芪,党参,何首乌,白芍,山药;肾虚加杜仲,续断,菟丝子,牛膝。
中药保留灌肠:痛经方;
中药熏洗法:妇阴洗浴液;
阴道纳药:阴炎方研粉,消毒后阴道局部吹药。
艾灸:主穴:阴陵泉,丰隆,带脉;湿热下注加行间,丘墟;肾阳虚加肾俞,关元,命门,太溪;脾虚加脾俞,足三里,隐白,太白。烫熨法:
古方温经贴:直接贴于肚脐神阙穴和后腰俞穴上。
足浴
针法:痛经发作时,取气海,合谷,三阴交为主穴,配以:关元,子宫,足三里。
按摩小腹部,双手相叠置于小腹中间,慢慢按摩直至小腹内有单
中药熏洗治疗:45元/次,每日一次,5-7次一疗程
艾条灸:27元/次,每日一次,5-7次一疗程
妇产科疾病诊治方案
疾病名称
序号
辩证论治
中医治疗方法
内服法
外治法
针法
推拿法
灸法
开单
(黑色粗体为开单项目名称)
中药湿敷:30元/次,每日一次5-7天一疗程;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27元/次,每日一次,5-7天一疗程
内科妇科疾病推拿治疗:38元/次,每日一次,5-7次一疗程
艾条灸:27元/次,每日一次,5-7次一疗程
带下病
5
脾虚证
湿热下注证
完带汤:白术30g,山药30g,人参10g,白芍(酒炒)15g,车前子9g,苍术9g,甘草3g,陈皮9g,黑芥穗5g,柴胡7g
止带方:黄柏10g,苍术12g,樗根皮7g,茯苓12g,山药10g,泽泻10g,茵陈12g,赤芍10g,丹皮7g,车前子12g,牛膝10g,栀子10g。

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用于评估和治疗妇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标准。

根据该标准,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应该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妇科疾病,其诊断和治疗方案都有详细的规定和指导。

例如,对于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常见妇科疾病,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提供了具体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

此外,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还强调了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该标准也强调了预防和保健的重要性,建议患者通过调整饮食、锻炼等方式来预防和治疗妇科疾病。

总之,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用于评估和治疗妇科疾病的综合性标准,它提供了具体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同时也强调了综合治疗和预防保健的重要性。

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1)年龄:发病年龄大于40周岁。

(2)主要症状:月经紊乱或绝经时间出现烘热汗出,或情绪改变。

(3)次要症状:①腰背酸痛、头晕耳鸣;②或胁肋疼痛、乳房胀痛、头痛;③或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多梦;④或手足心热、阴道干灼热感、性交痛,口干便秘;⑤或腰背冷痛、形寒肢冷、精神萎靡、面浮肢肿、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夜尿多等。

^(4)舌淡红或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或沉细。

具备疾病诊断中(1)、(2),和/或兼见次要症状中的①-②项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在40岁以上妇女,月经紊乱或绝经同时出现以下三组症状:①典型的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如潮热、汗出、胸闷、心悸等;②精神神经症状,如抑郁、焦虑、烦躁、易激动等;③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如阴道干烧灼感、性交痛、尿频尿急、反复泌尿道感染等。

(2)血FSH升高或正常,E2水平可升高、降低或正常。

(二)证候诊断1.肾虚肝郁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伴情志异常(烦躁易怒,或易于激动,或精神紧张,或抑郁寡欢)。

腰酸膝软,头晕失眠,乳房胀痛,或胁肋疼痛,口苦咽干,或月经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2.心肾不交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心悸怔忡。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烦不宁,失眠多梦,甚情志异常,或月经紊乱,量少,色红。

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3.阴虚火旺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心烦易怒。

手足心热,面部潮红,口干便秘,懊憹不安,坐卧不宁,夜卧多梦善惊,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质稠。

舌红,少苔,脉细数。

4.肾阴虚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腰膝酸软。

中医妇科病的临床辨证大全

中医妇科病的临床辨证大全

中医妇科病的临床辨证大全搜狐媒体平台 05-09 22:00 大中医上认为,这些妇科疾病的发病基本都是由于肝肾亏虚、血气瘀滞、血气不足以及肝脾湿热等原因所致。

但相同病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有多种,精确的辨证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妇科疾病发病的病因,从而才能够设计合理的处方进行施治。

月经病的辨证在对月经病进行辨证时,月经量多、颜色深红且较为粘稠者多为血热所致;月经量少,且颜色较暗者多为血寒所致。

若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性欲减退,舌质淡等症状时,则认为其由肾气虚所致。

若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颧红潮热,咽干口燥,失眠多梦,大便于结等症状则认为其是由于肾阴虚所致。

此外,肾阴虚时较为常见的症状还有崩漏、行经头痛、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阴痒、胎漏、胎动不安等症状。

乳房相关疾病的辨证中医上认为,乳房疼痛或乳腺增生等疾病多是由于血气不畅、瘀滞所致。

若伴有精神抑郁,喜叹息、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舌质正常,脉弦等症状则说明该疾病属于肝气瘀滞所致。

该病发生时,还常常会伴有月经异常、痛经等症状。

带下病的辨证带下病属于女性较为常见的疾病,常认为其是由于肝经湿热、脾胃过湿或肾阴虚所致。

在临床上,带下质稠秽臭且伴有高热以及下腹疼痛者多为热毒所致;带下量多色白、无臭秽味道者多为脾虚过脾胃湿热所致;带下量多、有臭秽味道且伴有阴部瘙痒者多为湿热所致。

带下较少,且色白无臭者多为肾阳虚与血虚;有臭味者则为肾阴虚。

在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时,除了进行上述辨证以外,还需要借助常规的妇科检查。

盆腔炎以及附件炎症疾病的辨证腔炎以及附件炎症在妇科疾病中,属于较为常见但危害程度相对较大的疾病。

对其进行中医治疗时,常常还需要与抗生素等西药联合应用才能根治。

中医上认为,伴有高热、寒战、头痛、小腹疼痛且带下量多如脓的盆腔炎或附件炎多为热毒所致;伴有小腹胀痛,口苦口干,带下黄而稠者,多为湿热瘀滞所致;伴有经行不畅,或量多有块,舌紫黯者多为血瘀所致;小腹冷痛,喜暖喜按,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苔薄白,脉沉细者多为冲任虚寒所致。

浅谈中医妇科诊疗常规

浅谈中医妇科诊疗常规

浅谈中医妇科诊疗常规摘要】从中医妇科学出发,对中医妇科疾病的定义,女性生理、病理,妇科常见病的症状,妇科疾病治疗概要及预防与保健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医妇科学女性的生理、病理妇科常见疾病1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2 女性的病理2.1病因2.1.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1.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2.1.3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损伤。

2.1.4体质因素:不同的体质决定着疾病的种类、性质、转归,并与预后有密切相关。

2.2病机2.2.1脏腑功能失常。

2.2.2气血失调。

2.2.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

3 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3.1四诊要点3.1.1问诊:包括问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胎产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等。

3.1.2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

3.1.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

3.1.4切诊:包括切脉(常脉与病脉)和触诊(触按胸腹有无包块及包块的性质)。

3.2辨证要点及常见证型3.2.1脏腑辨证证型: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脾虚血少、脾虚湿盛、脾失统摄、脾气下陷。

3.2.2气血辨证证型:气病(气虚、气郁、气滞)、血病(血虚、血瘀、血热、血寒)。

4 妇科疾病治法概要4.1补肾滋肾:补肾是治疗妇产疾病的重要法则,根据病情,选用温肾助阳,滋肾养阴,育阴潜阳,阴阳并补等法则辨证论治。

4.2疏肝养肝:肝气郁结者,疏之,泄之;肝其上逆者,柔之,缓之;肝阳偏亢者,抑之,平之。

疏肝养肝是治疗妇科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故有“调经肝为先,疏肝经自调”的说法。

4.3健脾和胃: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宜补益脾胃;脾气虚弱,中气下陷,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胃不和,胃气上逆,当辨其寒热,降逆止呕;脾虚夹湿,痰湿阻于胞络,宜健脾化痰,调经止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妇科疾病 (1)一、月经先期病 (1)(一)辨症治疗 (1)1、气不摄血证 (1)2、血热内扰证 (1)(二)成药验方 (2)(三)其他治法 (2)二、月经后期病 (2)(一)辨证治疗 (2)1、血寒凝滞证 (2)2、肝血亏(损)虚证 (2)3、肝气郁滞证 (3)(二)成药验方 (3)(三)其他治法 (3)三、月经先后无定期病:(BFY030) (3)(一)辨证治疗 (3)1、肝气郁滞证:(ZZGVl2) (3)2、肾气不足证:(ZZSVIO) (4)(二)成药验方 (4)(三)其他治法 (4)四、月经过多病:(BFY040) (4)(一)辨证治疗 (5)1、气不摄血证:(zYvxco) (5)2、血热内扰证:(ZYXR20) (5)3、瘀滞胞宫证:(ZYX240) (5)(二)成药验方 (5)(三)其他治法 (6)五、月经过少病:(BFY050) (6)(一)辨证治疗 (6)1、肝血亏虚证:(ZZGX20) (6)2、肾阳亏虚证;(ZZSA20) (6)3、瘀滞胞宫证:(ZYX240) (7)4、痰湿阻滞证:(ZYTM60) (7)(二)成药验方 (7)六、经期延长病:(BFY060) (7)(一)辨证治疗 (8)1、瘀滞胞宫证:(ZYX240) ’ (8)2、阴虚血热证:(ZYYXB0) (8)3、气不摄血证:(ZYVRC0) (8)4、湿热下注证:(ZBMRD0) (8)(二)成药验方 (9)七、痛经病:(BFY070) (9)(一)辨证治疗 (9)l、气血瘀滞证:(ZYVXA0) (9)3、肝郁湿热证:(ZZGMl0) (10)4、气血亏虚证:(ZYVX20) (10)5、肝肾亏损证:(ZZGS11) (10)(二)成药验方 (10)(三)其他治法 (11)八、闭经病:(BFY090) (11)(一)辨证治疗 (11)1、肾气不足证:(ZZSVl0) (11)2、气血亏虚证:(ZYVX20) (11)3、痰湿阻滞证:(ZYTM60) (12)4、阴虚内热证:(ZYYRl0) (12)5、血寒凝滞证:(ZYXHl0) (12)6、血瘀气滞证:(ZYXV40) (12)(二)成药验方 (13)(三)其他治法 (13)九、崩漏病:(BFYl00) (13)(一)辨证治疗 (13)1、血热内扰证:(ZYXR20) (13)2、气不摄血证:(zYVXC0) (14)3、肾阳亏虚证:(ZZSA20) (14)4、肾阴亏虚证:(zZSY20) (14)(二)成药验方 (15)(三)其他治法 (15)1、针灸: (15)2、西药:适用于无排卵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

(15)十、经行乳房胀痛病:(BFYllO) (16)(一)辨证治疗 (16)1、肝气郁滞证:(zZGVl2) (16)2、肝郁肾虚证:(ZZGS50) 。

(16)(二)成药验方 (16)(三)其他治法 (17)十一、经行发热病:(BFYl20) (17)(一)辨证治疗 (17)1、阴虚内热证:(ZYYRl0) (17)2、气血亏虚证:(ZY’VX20) (17)3、营卫不和证:(ZVV290) (18)4、瘀热内郁证:(ZYXRA0) (18)(二)成药验方 (18)(三)其他治法. (18)1、食疗: (18)十二、经行头痛病:(BFYl30) (18)(一)辨证治疗 (19)1、气血痰滞证:(ZYVXA 0) - (19)3、肝火旺盛证:(ZZGU12) (19)(二)成药验方 (19)(三)其他治法 (20)十三、经行身痛病:(BFYl50) (20)(一)辨证治疗 (20)1、气血亏虚证:(ZYVX20) ’ (20)2、寒湿凝滞证:(ZBHMl0) (20)(二)成药验方 (21)十四、经行泄泻病:(BFYl90) (21)(一)辨证治疗 (21)1、肝郁脾虚证:(ZZGPDO) (21)2、肾阳亏虚证:(ZZSA20) (21)(二)成药验方 (22)(三)其他治法 (22)十五、经行吐衄病:(BFYl80) (22)(一)辨证治疗 (22)1、肝郁化火证:(ZZGU80) (22)2、阴虚肺热证:(ZYYFl0) (23)3、胃热炽盛证:(ZZPR60) (23)(二)成药验方 (23)十六、经行口糜病:(BFYl60) (23)(一)辨证治疗 (24)1、阴虚火旺证:(ZYYU30) (24)2、胃热炽盛证;(ZZPR60) (24)(二)成药验方 (24)(三)其他治法 (24)十七、绝经前后诸症:(BFY220) (25)(一)辨证治疗 (25)1、肝肾阴虚证:(zzGs40) (25)2、肾阳亏虚证:(ZZSA20) (25)(二)成药验方 (26)(三)其他治法 (26)十八、带下病:(BFD010) , (26)(一)辨证治疗 (27)1、脾虚湿困证:(zZPM30) , (27)2、肾阴亏虚证:(ZZSY20) (27)3、肾阳亏虚证;(ZZSA20) (27)4、湿热下注证:(ZBMRD0) (27)(二)成药验方 (28)(三)其他治法 (28)十九、妊娠恶阻病:(BFR010) (28)(一)辨证治疗- (29)1、肝胃不和证:(ZZGP80) 、 (29)3、痰湿阻滞证:(ZYTM60) (29)4、气阴两虚证:(ZYVY30) (29)(一)成药验方 (29)(三)其他治法 (30)二十、胎漏病:(BFR030)胎动不安病:(BFR040) (30)(一)辨证治疗 (30)1、肾气不足证:(ZZSVl0) (30)2、气血亏虚证:(ZYVX20) (31)3、血热内扰证:(ZYXR20) (31)4、外伤损络证:(ZBwJlO) (31)(二)成药验方 (31)(三)其他治法 (32)二十一、滑胎病:(BFR050) (32)(一)辨证治疗 (32)1、脾肾两虚证:(ZZPS40) (32)2、气血亏虚证:(ZYVX20) (32)3、阴虚内热证:(ZYYR:to) . (33)(二)成药验方 (33)二十二、子肿病:(BFRogO) (33)(一)辨证治疗 (33)1、脾虚湿困证:(zZPM30) (33)2、肾阳亏虚证:(ZZSA20) (34)3、肝气郁滞证:(ZZGVl2) (34)(二)成药验方 (34)(三)其他治法 (34)二十三、子淋病:(BFRl60) (34)(一)辨证治疗 (35)1、膀胱湿热证:(ZZSM20) (35)2、阴虚内热证:(ZYYRl0) (35)(二)成药验方 (35)(三)其他治法 (36)二十四、转胞病:(BFRl70) (36)(一)辨证治疗 (36)1、脾虚气陷证:(ZZPV40) (36)2、肾阳亏虚证:(ZZSA20) (36)(二)成药验方 (36)(三)其它治法 (37)二十五、产后血崩病:(BFC011) (37)(一)辨证治疗 (37)1、气不摄血证:(zYVXCO) (37)2、气血瘀滞证:(ZYVXA0) (37)3、血热内扰证:(ZYXR20) (38)(二)成药验方 (38)(三)其他治法 (38)二十六、产后恶露不绝病:(BFC040) (38)(一)辨证治疗 (39)1、脾虚气陷证:(ZZPV40) (39)2、血热内扰证:(ZYXRz0) ’ (39)3、气滞血瘀证:(ZYVXK0) (39)(二)成药验方 (40)(三)其他治法 (40)二十七、产后大便难病:(BFC060) (40)(一)辨证治疗 (40)1、血虚津亏证:(ZYXJA0) (40)2、阴虚内热证:(ZYYRl0) (40)3、脾虚气陷证:(ZZPV40) (41)(二)成药验方 (41)(三)其他治法 (41)二十八、产后感染发热病:(BFC081) (41)(一)辨证治疗 (42)1、热毒炽盛证;(ZBRDl0) (42)2、气血瘀滞病:(ZYVXAO) (42)(二)成药验方 (42)(三)其他治法 (43)二十九、产后自汗、盗汗病:(BFC091) (43)(一)辨证治疗 (43)1、肺卫气虚证:(ZZF041) (43)(二)成药验方 (44)(三)其他治法 (44)三十、产后缺乳病:(BFCll0) (44)(一)辨证治疗 (44)1、气血亏虚证:(ZYVX20) (44)2、肝气郁滞证:(zzGvl2) (44)(三)其他治法 (45)三十一、产后乳汁自出病:(BFCl20) (45)(一)辨证治疗 (45)1、气血亏虚证:(ZYVX20) (45)2、肝部化火证:(ZZGU80) (46)(二)成药验方 (46)(三)其他治法 (46)三十二、阴挺病:(BFZ020) (46)(一)辨证治疗 (47)l、脾虚气陷证:(ZZPV40) (47)2、肾阳亏虚证:(zZSA20) , (47)3、湿热下注证:(ZBMRI00)、 (47)(二)成药验方 (47)(三)其他治法 (48)三十三、不孕病:(BFZ040) (48)(一)辨证治疗 (48)1、肾阳亏虚证:(ZZSA20) (48)2、肾阴亏虚证:(ZzsY20) (49)3、痰湿内阻证:ZYTM30) (49)4、肝气郁滞证:(ZZGVl 2) (49)5、瘀滞胞宫证:(ZYX240) (49)(二)成药验方 (50)(三)其他治法 (50)第三章妇科疾病一、月经先期病月经先期第由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导致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或半月余一行的月经病。

(一)辨症治疗1、气不摄血证主症:月经提前,质稀色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质淡,脉弱。

治法:补气摄血调经方药:补中益气汤党参15 黄芪15 炙甘草6 当归身10 陈皮10升麻10 柴胡6 白术15若兼心悸少寐,面色少华,此系心脾两虚,治宜补气摄血,养益心脾。

上方去升麻,柴胡,陈皮,加茯神10克,枣仁10克,远志6克,桂圆肉15克,生姜3克,大枣3克,补益心脾。

若兼月经量少,色黯淡,质清稀,或腰骶酸痛,或溲多便溏,舌淡而嫩,为脾肾气虚,治宜脾肾双补,上方去升麻,柴胡,陈皮,加鹿角霜15克,菟丝子15克,杜仲12克,川断12克,枸杞子15克,温肾阳益精气。

2、血热内扰证主症:月经提前量多,色红质粘,夹有小血块,烦热口干,尿黄便艰,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凉血调经方药:清经散丹皮10 地骨皮10 白芍15 熟地15 青蒿10黄柏10 茯苓12若经量多可上方去茯苓,加炒地榆10,炒槐花10,旱莲草24,清热凉血止血。

若情怀不悦,性躁易恕,致肝郁化火的月经先期,证见:月经先期,色红,经行不畅,小腹胀痛,心烦易怒,胸闷腹胀,口苦咽干,苔薄黄,脉弦数。

治宜:舒肝清热,凉血调经,方用丹栀逍遥散:丹皮10,炒栀子10、当归10、白芍15、柴胡6、白术10、茯苓12、炙甘草6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