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讲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认识论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之后,还要进一步回答世界可知否,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坚持了认识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一、能动的反映论(一)唯物的反映论对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由此出发,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这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反映论。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承认反映论,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离开了客观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认识。
其次,认识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映像和模写。
再次,认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通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实现的,所以总是受到人本身的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会有一定区别。
总之,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唯心主义从认识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反映论,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认识论上表现为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是主观臆想的产物,是心灵的自由创造。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神的启示,或者来自于物质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
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及其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才能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从而自觉地从事认识活动,达到主管和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辨析题题库: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
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
因为在这里,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
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
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主观映像。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
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不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
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
264页4-7行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
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
(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以人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生和发展
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引入科学的实 践观,唯物辩证地研究认识问题,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和不可知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 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 践的反作用
•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 (1)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 (2)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
• 第三天,那个胡商果然带着许多珠宝又来了。农夫抬出石 板想要向他索要更高的价钱,但还没等他开口,胡商便大 叫可惜。原来,这块石板是一个天然日晷,石板上原来排 列着十二个小孔,分别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交一个时辰,小孔里 就会爬出一只红蜘蛛在孔周围布一个六角形的网,到了下 一个时辰,另一个红蜘蛛也会从下一个小孔出来布同样的 网,然后上一个时辰的蛛网就会自动消失。如此交替进行, 人们就会准确无误地判断出现在是几时几刻。普通的日晷 只能以太阳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而这个天然日晷无论天 晴下雨、白天黑夜都能使用,这就是它的奇妙之处。但现 在石板已经磨损,再也不会有红蜘蛛出来布网了,石板也 就一文不值了。农夫听完胡商的解释,叹息不已,后悔莫 及。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辨析题第一章1.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错。
这句话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完全对立起来。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
这句话表明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形式中有客观内容;主观差别有客观根源;主观特征有客观原型。
如果只承认主观作用,否认客观作用,那么将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承认客观作用,而否认主观作用,那么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论】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错。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即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
4.“狼孩”没有意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对。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
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鬼神是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因而有关这类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错。
首先,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其次,关于鬼神的意识有客观原型。
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白天所见所闻是客观实在,经过人脑整合、加工后成为主观映象,夜晚呈现于梦中。
7.联系构成运动对。
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及变化的过程。
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换一个角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事物相互联系时,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说,联系构成运动。
马克思基本哲学原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的三种基本类型:
哲学上的"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 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 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 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物质价值.指客体能满足主体物质生活需 要的价值. 2)精神价值.指客体能满足主体精神生活需 要的价值. 3)人的价值.指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的需要 的满足的价值.
(二) 真理的价值性 1,真理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真理能够通过对事物的存在及其规律 的揭示满足人的求知欲. 其次,真理是主体能力的基础,是实现人的 自由的必要条件. 最后,真理价值性的突出表现在它对人类实 践活动的介入和影响.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 认识 的基本内容. 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2009级 2009级 杜亚宁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 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
的.
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 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 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 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马原试题第三章
马原试题第三章判断题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对66页2.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在于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对673.休谟是不可知论者。
对4.辩证唯物主义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错675.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错686.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好奇心理。
错647.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
对698.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9.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10.绝对真理是尽善尽美的真理。
错1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两种真理。
错1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而不是相对真理。
错13.真理在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范围和条件向谬误转化。
对1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可以离开人的主观思想而存在。
错15.“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16.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在实践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错1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上的错误是因为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对18.唯心主义者认为真理依赖于某种独立的精神实体。
对19.价值具有主体性,因此价值评价是主观性的认识活动。
错20.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对单选题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A反映论 B先验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天才论。
2.认识的客体是()A客观存在 B人化自然 C客观精神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130100110202010103000000002523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
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3、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
2、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先天因素与后天实践原理。
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3)实践主体的基本形态 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LOGO
100 | | | | | (因文续2你免您兑请相Q您发8由下马使50t12na8本Q共输可费换布百于3关的马 载o08ea7克用库费空次7有入安并评p04w能文K券文评思下度间克 正下_0aR1)装下论档君一喜主载确档论h86e1新载一 >载思价o2s48义券的欢浪而>推*m5p38已年格下 验感基 下主微产edo荐较财证谢本 载dna博生有阅义富高码支原人的值!持,理人财近读,,建概网富可给议论万会微兑将文您换信由档第使本员:评百..用.个度下图,星文载吧库特书立!以权一下,省定载还2方4式会元转交不!版权断人收罗精两大品类搜热免试门试资费3源帮免内助费畅容读 双手奉上,请及时续费哦!
越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只把实践理解为单纯的
生物活动,一种趋利避害、自爱自保的行为,
如费尔巴哈。
LOGO
二、中国传统的知行观
1、知行观的由来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总是被 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 的重要范畴,所谓“知行观”一直贯穿于中国 哲学史的始终。在《左传》和《尚书》里就已 经讨论过,“非知之艰,将在行之”(《左传·昭 公十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尚 书·说命中》)都是从知行的难易来分析二者的 关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中阐明了科学的 实践观。 (Theses On Feuerbach )
LOGO
*
1、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本身应该理解为对象性活动。 即实践是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 化为客观现实的活动,实践创造出属人的客观对象世界, 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马原练习册答案(无选择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一百金牛前的理论不能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错误。
1. 马克思主义是 19世纪中叶才产生的,在此以前并没有马克思主义。
但是,马克思主义所反映的客观规律却并不是从 19世纪中叶才存在,而是本来就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只是发现和表述了这些规律,而并没有“创造”任何规律。
2. 马克思主义反映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虽然没有得到完事的提示,但是以往的人们对它们的某些因素和成分早就有所认识,并集中体现在一些先进思想的合理成分中。
3. 不了解、不相信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们在实践中也能得到成功的原因,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人们情况实质上一样。
这些科学家之所以也能取得重大的科学成就,是因为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实际上与他们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或信仰是分离的。
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实际上是按实事的原则办事,是按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办事的。
尽管不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可以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但这种成功所经历的弯路要多得多,付出的代价要高得多,遇到的风险要大得多。
2、只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办事就能保证时时成功,事事成功,不犯任何错误。
错误。
1. 即使马克思主义学得很好,按照它办事,也不能保证主观与客观时时符合,处处符合。
马克思主义所反映的是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是最大的道理。
各个具体事物还有各自的特殊规律,有自己的小道理。
违反了大道理的东西必定也违反小道理,按此行事是一定要碰壁的。
但是不违反大道理的东西却未必一定符合小道理。
2. 在认识和处理具体事物的时候,必须既符合大道理又符合小道理才算主观与客观符合,才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想的目的。
然而在许多场合,由于事物的本质还没有充分暴露,或者由于还缺少关于这个事物的具体知识、经验或技能,以及由于其他各种难于预见的原因,按照正确的世界观办事也可能发生主观与客观不符合的情况,造成行动的失败。
把任何错误都归结为世界观的错误是不对的。
大学毛概辨析题汇总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论.人的认识来自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原理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共同的理论基础.解放思想就是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实事求是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又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实践是二者一致性的共同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成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原先长期束缚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起适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观念,从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2.“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对)这是由中国国情特点决定的,即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只能以革命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无产阶级只有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夺取全国3.共同富裕就是实现同步富。
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和优越性所在;但是,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理解为同步富裕,它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应鼓励部分个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4.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错误。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即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责任这样,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就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
(2)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
2、如何理解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1、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 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 标准——实践?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 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 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这是真理问题 上的辩证法。
方法论意义: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上,我们必须 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 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 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 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 是错误的。
3、真理与谬误。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和谬 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 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谬误就是对客观事 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 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 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
价值的特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 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 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 着规范和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 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 为标准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 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四、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 思主义的精髓)
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 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 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 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 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把 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 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思
考
题
怎样理解实践的特点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实践观念?
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 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1、为什么要从认识上升到实践?
• 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 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 的作用来。 • 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 •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原则。 •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 介。 •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
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知识线。
它认为,知识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而发展。
知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知识的真理只能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证明;它认为知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知到理性的知识,然后是从理性到辩证的,积极转变客观世界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
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为所有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
一、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所蒙蔽;
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
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静止地看问题;
四、现象与事物的本质之间存在矛盾。
为了真正实现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有必要通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即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怎样区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怎样区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黎清颂发布时间: 2009-12-17 19:21:40一、区别唯物论:主要揭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着重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
辩证法:主要揭示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着重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性。
它包括两个总特征(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论与辩证法都是从外部世界角度分析人应当怎样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的规律。
认识论:是从人的角度提出人应该怎样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的认识领域的规律。
二、联系辩证唯物主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又把辩证法和唯物论贯穿于认识领域,使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就成为唯一完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唯物论:又叫辩证的唯物论,它在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时也贯穿着辩证法,不仅指出物质决定意识,也指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因此,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
辩证法:又叫唯物的辩证法。
它在解释世界状态"怎么样"时,是从唯物论原则出发的,始终贯穿着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其主体都是物质世界;在讲联系时,强调"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这便强调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以世界的物质性为前提的。
因此,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
坚持唯物论与坚持辩证法是有机统一的。
坚持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基础,只有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前提下去研究世界的状态,才是唯物的辩证法。
坚持辩证法是坚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论:又叫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首先,它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产生、发展的,这就坚持了唯物论。
马哲第二章
A.认识路线上的对立
B.认识理论上的对立
C.认识机制上的对立
D.认识方式上的对立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立的实质。
【解析】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与经验论相对。
光唯理论就有唯物主义(如斯宾诺莎)与唯心主义(如笛卡儿)之分,所以它们的对立不是
认识路线的对立。它们都是一种成熟的理论,它们的对立在本质上是认识理论的对立,不单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
【解析】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修饰成分:“先导”一词只是表面认识对实践能动的
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这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对劳动分工的理解。
【解析】人的职业是由劳动分工造成的,人与人的区别以及人的才能本质上是后天实践的产
物。按一般常识就知道,人的才能肯定是与先天的生理素质有关联的;分工是社会生产力的
结果,人的才能不是由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C 项的说法很有迷惑性,一方面,这种说法与
A.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B.它能够指导实践和检验认识
C.它能够扬弃抽象的观念
D.它是认识过程的结束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解析】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这次飞跃是对实践的指导、对认识的
检验、丰富与发展。A 项太笼统,没说明原因;C 项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D 项说法不准确,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三、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2.关于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由实践到认识 和由认识到实践)
由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
感觉器官以及作为感觉器官延伸物的各种观测仪器对外部 世界的直接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现象以及现象间的外部 联系的反映,并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等特点。如,老财主 嫁女。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 对外部世界的间接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的反映,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论持久战》
要正确地理解价值的本质,我们必须把握以下两个 方面:
第一,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
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和主体需 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第二,哲学的价值范畴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其具 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五、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从客体方面来划分,大体上有物质价值、精神文化价值、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 反映论 二、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三、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四、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五、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政治理论课部
导入新课:认识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四、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所谓谬误,也就是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认识,是 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真理自行增 殖或自行积累的过程,而往往是同谬误相互纠葛而又相互分 离的过程。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做好各项实际工作 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谬误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在认识上 犯了错误。认识上的错误的产生,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只 要认真地分析和找出犯错误的原因并努力地消除这些原因, 人们就能有效地克服错误,不断地从谬误走向真理。
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第八节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作为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全局与局部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整体和局部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整体和部分两个方面,大至宇宙天体,小到基本粒子,无一例外。
一、什么是整体、部分整体(whole)是指由事物的各个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如:自然界的银河系、太阳系、生态系统及其发展的全过程;社会中的国家、部门、单位等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都是整体。
整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组织的整体,一类是没有组织的整体。
相对没有组织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简单的。
如一堆砂子,沙粒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整体的性质可以看成是部分的总和。
相对有组织的整体来说,就具有了复杂的性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部分(part)是指组成有机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
如:对太阳系来说,地球、月亮等星球就是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大脑、心脏、四肢等各部位就是人这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
相对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来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都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二、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1、整体和部分的对立(1)整体和部分的区别首先是指在同一个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是有严格的区别界限的,就是说整体就是整体,部分就是部分,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2)整体和部分的地位不同在确定的联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dominant status),统率着部分。
整体处于全局的统率地位,起着支配、领导、决定的作用,整体统率着部分,协调各个部分朝着一个方向发展。
如国家相对于家庭而言是整体,“国破家亡、国兴家昌”则形象地说明了国家这一整体起决定作用。
部分服从整体,处于从属地位(subordinate status)。
如:“地方服从中央”。
(3)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的主导地位是通过它具有与部分不同的功能体现出来的,即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首先表现在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为整体时表现出来的功能和作用是部分所没有的或不具备的。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的新经验、新材料, 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实践也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 够不断扩展认识的内容。
结绳记事
实践还不断改造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 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 物质决定的东西。
坚持从思想、感觉
再到物的认识路线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孟 子 心之良知是谓圣。 圣人之学,惟是致此 良知而已。 王阳明:致良知
“生而知之” “先知先觉”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首先是反映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 践观引入认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 是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 度 统一。
列宁
(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 理论。它认为在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 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彻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来源于伟大的实践
名人名言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
马克思
(五)认识的本质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认识本质的科 学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 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2、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 用于实践客体,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 按一定方向运行。
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
主体性
社会历史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多维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含义
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价 值 评 价
特点
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评价结果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的认识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 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在 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思
考
题
怎样理解实践的特点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实践观念?
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 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 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2、理性认识的定义、形式及其特点
理性认识 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 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 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 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 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 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1、为什么要从认识上升到实践?
• 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 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 的作用来。 • 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 •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原则。 •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 介。 •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4、从感性认识向理认识的过渡,必 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 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
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
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
(二)实践在认识中起着决定 性作用
认识的目的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
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认识的来源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旧唯物 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 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 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 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是辩证统一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 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 着绝对性的颗粒 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 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 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 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 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 理论、计划、方案等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 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是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及中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
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
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 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 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 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 能把它们截然分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 实践。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 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 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 限发展。
实 践
认 识
(一)从实践到认识
(一)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1、感性认识的定义、形式及其特点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科部原理教研室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真理与价值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掌握认识的本质,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辨证过程;深刻 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 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 义的认识规律,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 和能力。 二、本章重点与难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观点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的 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 三、核心概念:反映论 实践 认识 真理 价 值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 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 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 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 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把 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 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
和谬误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再次,真理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 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 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 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 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 何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的统一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 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 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 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 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合理性: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 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
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 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 性的检验的条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