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中国创新模式的粗浅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我对中国创新模式的粗浅看法
陈玉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自主创新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方向。因为创新是经济概念而不是技术概念,创新的精神会给一个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带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创新的种类有很多中,中国创新模式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材料创新、组织创新等等,这一系列的创新虽然都是以技术为基础,但经济效益和市场才是检验创新的最终标准。所以创新应追求市场的适应性而不是技术的先进性。对于中国的多数企业来说,其创新动力来源于创新收益的预期。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的特点也不同,例如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不仅仅是新产品和先进的技术,同时降低成本也是创新。而一些高技术服务业或者技术变化慢的市场,经营管理方式,组织模式、结构和商业模式等的创新都可能会带来经济效益。所以在探索创新模式,应该具有针对性。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面临着知识经济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挑战,我国已迅速的转变了发展方式,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战略重点。我国是技术总量大国,但是关键核心技术对外要求高,对外依存度大,所以我国在科学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为的就是掌握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同时加以创新,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之一。但是,目前中国的创新却存在下列三个方面的动力不足:
首先,创新理念滞后。尽管如今全国掀起了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宣传的热潮。其实,关于创新的话题这已不是第一次了,大约在1998年5月,当时已经头一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时,大多数中国人对“创新”一词比较陌生,这个口号给人们以新鲜的感觉。于是,全国各地有关创新的宣传铺天盖地,各条战线迅速召开了各种创新的会议,纷纷提出经济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企业创新、服务创新,等等。而且,在那一拨的宣传中,还提出了许多新鲜的口号,如自主创新、源头创新、创新极、创新板、创新树、创新团队等,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可是,自从那一拨宣传创新至今快20年了,我国又有多少堪称为原创性的成果呢?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肯定是寥若晨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山寨工厂、山寨商店、山寨一条街等,却遍布城乡。而且,这种明明是侵犯知识产权的剽窃行为,在各制造行业屡见不鲜,人们见怪不怪,执法部门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显现出典型的利己主义,因为这能让GDP增长,也能够缓解就业的压力。然而,这些功利主义行为,却是对创新的最大打击。我不得不指出,创新的理念在我国至少滞后了差不多一个世纪,这是导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1912年,时年29岁的奥地利裔美国经济学家约塞夫·熊彼特创立了创新理论,他一举成为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100多年以来,创新理论已经在欧美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从而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可是,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却缺失对创新理论的学习、认识、宣传和践行。当然,究其原因,其中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但我们必须要补上这一课,以迎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时不我待啊!
其次,创新尚未真正形成一种文化。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倡导创新,同时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遏制一切剽窃、抄袭、仿造等急功近利的行为,国家及时推出并开展“双创”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某些出台的文件中,不免沿袭了套话、空话,文
牍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文风,让创新的形式大于实质,这无论对创新还是创业都不会有指导作用。
一家权威大报在一篇带有引导性的时评中写道:“‘双创’最需要的首先是资金,用好政府的‘双创资金’,首先要防止套利现象。”这里使用了两个首先,可见是把资金看成是“双创”成败的关键。创新和创业需要一定的资金,但绝非是最重要的因素,何况有些发明创造根本不需要资金或者不需要太多的资金。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等,不都是没有科研经费的吗?又如,只有中专学历的潘旭华,取得近40项发明专利,他攻克的高精密数控机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却是一个“三无”(无大专学历、无职称、无立项科研经费)的发明家。我浏览了各地为开展“双创”推出的众多措施,大多是见物不见人,也就是说只强调了物质性的条件,而没有分析中国人缺乏创造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呼唤创新是雷
声大雨点小?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论文和专利都高居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性的成果?为什么山寨货大行其道?为什么仿冒产品充斥
在汽车、电子产品、建筑、服装、鞋帽和工艺美术品等行业?因此,开展“双创”活动绝非仅仅是资金,我们必须深挖阻碍中国人发明创造的思想根源,唯有如此才能解开束缚国人创新的枷锁!依我的
浅见,某些部门颁发的“指导意见”也好,“工作指引”也罢,都没有对症下药,恐怕是医治不好“创新贫乏症”的沉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闭门造车,既没有听取从事创造学研究的专家的意见,也没有吸收众多发明家的有益经验。那么中国创新到底缺少什么呢?根据创造学的理论和国际创新型国家的经验,我认为最缺少的就是创新文化。如果说物质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么文化力量就是灵魂,是成就事业的驱动力、原动力和核动力。文化是以物质为基础而抽象出来的精神现象,虽然它不能直接改变什么,但文化能够改变人,而人可以改变世界。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评论中国创新时指出:“中国大力驱动创新战略,但反观现实,存在巨大的差距,瓶颈到底在哪里?从根本上来说,创新尚未真正形成一种文化。”那么,衡量创新文化是否形成,其主要的标志是什么呢?一般来说,最主要的标志有三点:首先是社会创新的风气浓郁,不仅人们谈论创新,而且身体力行地践行创新;二是创新的实体组织遍布,既相互激励又互相竞争;三是人心所向,以创新为荣耀。当人人内心都有一种创新的冲动,创新成为人们朴素的情愫和价值观的时候,创新文化不仅形成了,而且是已步入高境界了。目前,世界创新型国家排名前列的瑞士、
瑞典、英国、荷兰、美国、日本、德国等,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创新文化,所以它们拥有最多的创新成果。
其次,创新不是喊口号,要努力构筑自身的文化土壤。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离形成这种创新文化还有很大的距离,这需要我们作艰苦和持久的努力。当然,创新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根据我的研究,为了创建我国的创新文化,至少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一是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创造性的果实只生长在自由的园地里,自由是创新文化的灵魂,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什么是自由?自由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意思是从束缚和虐待中解放出来。按照创造学的原理,创意最初都是源于个人的灵感,而所谓的“众包、众筹、众扶”不免有“大锅饭”之嫌。创意是一位高贵的客人,请之不易,而遁之又无影无踪,因此任何束缚、压抑或是行政干预都会扼杀发明创造。同时,还必须认清自由与民主的关系,自由不会妨碍民主,但有时候民主却会扼杀自由。因此,自由是人们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必须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每一个创业者自由研究和探索。二是鼓励质疑、批判和求异的精神。质疑是通向发明创造的入口,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文艺复兴时意大利一位哲学家说,追求真理的学者应当是一位异见者。然而,在传统思想的人看来,异端或异见是贬义词,是不允许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