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班主任“无为管理”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后班主任的“无为管理”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繁复的,大大小小,容易的艰难的,如何抓住关键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我尝试着教育学中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用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新的途径和方法来管理班级,将“无为”教育艺术融入日常管理中去。

关键词:班级管理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意识
当前,相当多的空洞、枯燥的说教(包括学校与家庭)与青少年不断增强的自主意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教育中,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甚至事与愿违的事屡见不鲜。

作为80后的一代,我不愿拘束于陈旧的无效的班级管理中,而是一直尝试着教育学中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用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新的途径和方法来体现无为管理思想的“无为”教育艺术。

无为的教育方式是以教育意识为核心,教育过程表现为四种模式:
第一种,教育者有明显的教育意识,被教育者有明显的被教育意识
为了举办“珍爱生命”的班会活动,我组织学生学习“人之由来”后写了观后感,请家长到学校来参加班会。

班会上,母亲们纷纷讲述了十月怀胎的艰难,为了保胎,不挤公共汽车上班,坚持顶风冒雨步行;为了保胎,感冒发烧不敢多吃药……让学生了解了母亲怀胎的生理反应。

这一别开生面的班会,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懂得了孕育生命的艰难,懂得了生命不单属于自己的道理,
悟到了孝敬父母、珍惜生命的道理。

教师、家长、学生都明确参加班会的目的,教育意识贯穿全过程。

第二种,教育者有明确的教育意识,但被教育者没有意识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一位父亲带3岁半的儿子去游玩,遇到了一个土坑,儿子非要下坑里去玩儿。

当儿子玩得高兴时,爸爸蹲在不远的地方,不让儿子看见。

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始喊爸爸。

爸爸一声不吭,装没听见,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爸爸还是不理他。

于是他连哭带骂:“坏爸爸,大坏蛋!呜呜……”叫喊哭骂几句都不见爸爸露面,儿子只好自己在坑里想办法,终于发现了坑边的土阶梯,便手脚并用地爬上来了。

当他发现爸爸就在坑边一棵大树下蹲着时,便惊喜地扑上去,高兴地摸着小拳头不无自豪地说:“是我自己爬上来的!没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来!”这是我从我们班学生李雨的一篇习作《我的童年》中看到的故事。

爬坑,孩子感悟到“我行”,收到了父亲预期的效果。

这不正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吗?不正是家长的“无为”创造了孩子的“有为”吗?
第三种,教育者没有教育意识,但受教育者往往在意外中受到教育
一位母亲发烧躺在床上,对女儿轻声地说:“真想吃口西瓜。

”女儿却只是想有一堆数学题还没做,望着阴沉沉快要下雨的天,怕耽误时间不理茬儿。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她表姐急匆匆地闯进
来:“姨,姥姥又喘起来了,脸发白,昏过去两次了。

”只见她妈妈一愣,立即翻身下床,抄起大衣,拉起表姐就往外走,边走边嘱咐表姐去换氧气,竟没理会女儿递给她的雨伞。

妈妈急匆匆地走了,女儿举着雨伞站在雨里,好久好久。

她的心怎么能平静呢?“妈妈重病在身,可她为了母亲却不顾自己。

她想吃一口西瓜,我却不敢接她的话茬儿……。

”我们班的学生在《西瓜代表我的心》的作文中写道:“那雨夜好长好长啊!也就是自那雨夜以后,我惊异地发现我长大了,变成了懂事的大姑娘。

在母亲节到来的时候,我要去买一个大西瓜给妈妈,西瓜代表着女儿一颗爱妈妈的心。


第四种,教育者没有教育意识,但被教育者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能主动接受教育
我们班一学生仰慕隔壁班的语文老师很久了,但未分到该老师班里。

一次该老师来班里监考,喜出望外。

因试卷印刷模糊,老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个“鹤”字。

全班同学都停止了答卷,欣赏起优美的书法。

这一个字,给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

由于敬佩,在学校中学生模仿老师的字,文如其师,字如其师的现象相当普遍。

“一字之师”令学生终生受益,可见“无为”教育艺术的魅力。

从对四种教育模式的简要分析中,我们注意到教育意识在“有”“无”之间的转换。

最有教育艺术的是,作为被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这可谓“不教而教”。

“不教而教”可称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诸葛亮与周瑜在手上同时写出“火”字,可谓“不谋而合”。

诸葛亮在城楼抚琴观景惊退司马懿大军,堪称“不战而胜”。

“不言而喻”、“不期而遇”、“不求而得”、“不翼而飞”、“不寒而栗”诸多成语概括了生活中的这一类经验。

以“不教而教”为主要特征的“无为”教育艺术(教育艺术的极致,可简称为“无为”教育),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教育过程。

“无为”教育要研究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和技巧,如何使教育魅力无所不在?“无为”教育要研究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即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开悟过程及规律。

我们怎么将这无为的教育艺术实施到实际教学中呢?我尝试了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1.“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集中概括了“无为”教育的首要特征。

现在的孩子都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他怕你去一本正经地教育他批评他。

那些大的道理他比你还懂得多。

对于他们,不能将教育的内容明明白白摆在眼前,隐晦中透露一些更是好招。

2.讲课、报告、参观、访问、表扬、批评、奖励、惩罚、谈话…这些都是具体直接的教育方式,作为班主任一旦采用了这些方式,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没有长效性。

我们的一些行为,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了受教育者的心灵,促使其觉悟,这种间接手段,有时更有力量。

一位母亲怕耽误孩子的学习,风尘仆仆赶了几十里路,把儿子落在家里的书送到学校,然而这本书却是孩子在家里看的一本小说。

母亲的行动震撼了孩子的心,使他强烈感受到深沉的母爱。

不识字的母亲并没有如常人一样讲刻苦学习的道理,却收到了促使孩子猛醒,从此用功读书的效果。

此处无声胜有声。

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的示范,崇高的师德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育。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通俗而又深刻地阐明了教师示范作用的重要性。

的确,教师无小节。

选择了这种职业,就应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4.应该说,没有亲身的体验,就不会有觉悟。

“无为”教育是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教育。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我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获取知识如此,提高觉悟也必须有真切的体验。

学生必须通过行为体验,方能感悟人生。

北京有一位“十佳少年”,她从美国回来,是自己到学校办的转学手续,没有父母陪同。

这位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所以,有的教师写文说:“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心的有效途径”,这是很有道理的。

体验成功,实施“我行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纵观世上万事万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属于有形有象的事物;另一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甚至听不到的无形无象的事物。

前者人们比较熟悉,也研究较多,而对无形无象的事物,则研究难度较大。

班主任工作是繁复的,大大小小,容易的艰难的,但是只要抓住了关键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终究能够解决,我们要将这无为的教育艺术融入我们的日常管理中去,真正做到班主任工作的“润物细无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