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康芒斯的交易观)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康芒斯的交易观)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康芒斯的交易观及其评价美国著名经济思想史学家亨利·威廉·斯皮格尔认为,“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被认为是法律、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广泛综合。

”作为现代法经济学伟大先驱,康芒斯把法律制度融合到经济学中,将经济与法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而使法律、经济学、伦理学发生相互关联,使之可以进行广泛综合的基本单位就是“交易”。

在《制度经济学》一书中,康芒斯首先对当时的正统派经济学家的思想进行了回顾,发现他们主张的“财富”概念具有两重矛盾的意义,即“既说财富是一种物质的东西,又说它是那种东西的所有权。

可是,所有权,至少就无形财产的现代意义来说,意味着限制数量以便维持价格的权力;另一方面,物质的东西却产生于利用生产甚至生产过剩的效率来增加东西的数量。

”然后,康芒斯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传统经济学一直以商品为基本的经济范畴,这是一种物资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中的“交易”指的是简单的物品或劳务的双边转移;而在康芒斯看来,“交易”涵盖的范围远不仅仅局限于此。

康芒斯将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然界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活动,即生产活动;另一类是人类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定义为交易活动,通常说的“交易”。

“交易”作为康芒斯首先提出的一个独特的概念,在《制度经济学》书中,他这样解释:“我一直在设法解决可能用什么作为研究的单位,这种单位要包括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

经过许多年,我得到结论,认为它们只有在一种‘交易’的公式里结合在一起,与商品、劳动、欲望、个人和交换那些旧的概念不同。

所以,我用‘交易’作为经济研究的基本单位。

”事实上,康芒斯提出,“交易”就是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形态。

显然,康芒斯把“交易”概念一般化了,它是一种广义上的“交易”,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关系都可以在这个一般化了的概念下进行讨论。

过去人们所认为的性质十分不同的经济活动如买卖活动、经理对工人的管理以及国家对个人的征税等等,都可以通过“交易”联系和归纳在一起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比较,这就“为日后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和交易费用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广阔的潜在空间。

新制度经济学优秀读书笔记选登1

新制度经济学优秀读书笔记选登1

读书笔记一:环境学院曾海宏学号:00115123对《中国农业的反证》的解释10张五常先生在《经济解释——制度的选择》第一章的第一节中提到庇古关于农业的推断,指出“地主若不自耕,对社会总有不良的影响”,自耕地的生产效率要比租耕地的高。

但在附录《中国农业的反证》中,又有卜凯教授对中国农业的实例调查,证明至少在中国,租耕地的效率并不比自耕地的低。

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实证分析当然具有相对较高的可信度,但庇古的推论分析过程又有何疏漏之处呢?实例背后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庇古对租耕地与自耕地生产率差别的推断出自于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分离导致的市场效率低下。

传统上认为,由于租用土地的租期不够长,租户将无法收回对土地的全部长期投资成本,他们的一部分投入将会被地主或下一个租户所占有;如果是地主对土地进行投资,监督租户合理节约使用生产资料的监督成本也相当可观,从而降低了地主改善耕作条件的积极性。

所有这些都使土地无法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而这些问题在自耕地上将不会存在。

庇古的分析的主要漏洞在于忽视了市场的作用,生产工具及土地投资等的利益分配都可以通过合同得到有效地解决。

若地主作投资,租金则上调,由于生产资料的使用不是无偿的,对使用土地进行监督的责任转嫁到了使用者自己的头上,这样便不存在高昂的监督成本的问题;若租户承担投资,租金也会相应减少,使其在租期之内能够收回全部的投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并不会发生分离。

事实也表明,生产效率与土地使用方式(自耕何租耕)无关,也与租期的长短无关。

卜凯在中国的调查还表明,租耕地的产量大约比自耕地的高百分之二。

我试图用规模经济来解释这个现象。

一般认为,租耕地的规模总要大于自耕地的规模(地主只有在自己无法耕种全部土地的时候,才会将土地分租出去)。

地主可以在其拥有的大面积耕地上统一安排各种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其他能够改善土地耕作条件的长期投资,这样做的成本往往要比在小规模的自耕地上各自为政要低得多。

制度经济学笔记

制度经济学笔记

制度经济学第一讲导论一、什么是制度经济学、1、名称: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NIE)。

2、定义: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制度的学科。

(1)研究对象:制度。

分为三个层次。

①、微观:企业、公司治理,劳资关系。

(企业文化)②、中观:市场制度。

(股市)③、宏观:国家一级的宏观制度供给。

(标的物产权)(2)视角:经济学视角一一效率.(帕累托:集体总效用的增进)(3)方法:两种方法①、主流制度经济学方法一一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一一方法论和个人主义。

堡垒:理性经济学,理性经纪人假设。

缺陷:假设理性、稳定的,建立模型,使用数学方法,但易出现教条主义,当现象与事实不符时,应改进理论而非现实.②、马克思一一历史方法。

第二讲交易成本一、科斯对交易成本理念的发明。

1、亚当斯密《国富论》:推崇分工和市场协作。

分工的好处:①、学习曲线(微观):熟练便能多快好省地生产,从而促进效率.②、集中处理工序,产生规模效应。

协作:协调的方法:①、市场交易:通过市场,A-B-C.②、行政指令:大公司多为科层制,档次分明。

任务分配A-B-C.亚当斯密:拆分分工,支持市场交易.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更有效率--市场经济.2、科斯的质疑:既然分工越细越好,那么英美应充满许多小公司。

①、原因:交易成本的存在.(购买:寻找合适的购买对象--鉴定:交易标的物一-签约--违约成本:法律援助--违约的损失)②、解决方法:(上下游)兼并/纵向一体化。

以节约交易成本,这就是大企业存在的原因。

3、对科斯的质疑:为什么全世界不和成一个大公司?①、原因:公司内部交易成本,管理费用.②、解决方法:比较市场(外部)与公司(内部)的成本,寻找均衡。

二、交易成本的成因--四个维度。

1、完美市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机会主义人。

(1)完全理性:要求计算系统科学完备,计算能力无穷大。

现实会出现系统偏差、计算错误。

今天的前提:有限理性。

《新制度经济学》读后感5篇

《新制度经济学》读后感5篇

《新制度经济学》读后感5篇第一篇:《新制度经济学》读后感《新制度经济学教程》内容简介:本书提供了一个易于清晰而又系统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全书内容分为理论基储制度特殊理论和制度一般理论三个部分。

系统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科斯定理、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制度基本理论、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理论和制度变迁的影响理论等重要理论及其最新发展,配有大量习题和案例分析,便于读者巩固所学内容和提高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语言通俗、体例新颖。

《新制度经济学教程》除了可作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外,对其他对新制度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及理论研究者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兴起子20世纪60年代、影响巨大的经济学分支。

在经济学内部,通过引入制度分析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进行批评与改造,已经成为经济学方法-论新成果的主导方向之一。

“制度分析学派”也是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主要的新学派之一。

此外,新制度经济学还是促进经济学向其他学科渗透的重要途径,例如,新制度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结合推动了“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催生了“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在历史研究方面的突破,推动了“新经济史学”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制度经济学传入我国。

90年代初,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成为当时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推动了我国“过渡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从90年中后期开始,国内学者进一步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等内容,对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等众多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是一本学习新制度经济学很好的基础教材,但是并非初级。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拥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背景是非常重要的,最好你能够看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笔记

制度经济学笔记

3500美元的门槛:南锥体困局与中国的处境一、南锥体困境:南美国家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的门槛后,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大幅度的降低;2009年,中国人均GDP已跨越3500美元的门槛二、人均GDP跨越3500美元的门槛,经济增长快速增长的经济制度的理想框架1、人们收入差距开始收缩(威廉姆森拐点):(我国现状各种利益集团形成的,阻碍人均收入差距缩小,掌握资源的人不愿意放弃,造成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经济由外需支撑转向内需支撑(我国现状高度依赖外需)产生内需的条件:收入要增加(必要条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3、金融资产的多样化(金融的发展,需要能够在风险与收益之间选择适合自己风险适应资产带来收益,中国目前依然处于高风险资产股票与无风险银行存款两极状态,在这二者之间缺少缓冲,金融资产的结构跟西方的差距很大,)4、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在中国刚刚起步)保障体系基本形式:(1)家庭内保障:目前低收入阶层,经济落后地区仍采取此种方式----最原始的保障,它论证了有血缘、亲情关系比无血缘之间的亲密,父母疼爱自己孩子的原因- (2)国家保障:中央计划体系的国家,如前苏联、朝鲜、中国70年代(3)社会保障:是二者边缘上体现,它的建立、渗透、成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5、政府投资转向民间投资(目前中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1)政府投资的弊端:政府投资的成本极高(在成本控制困难、出现投资未投入到项目;出现贪污、寻租现象),民间投资具有最优的资源配置效率,并能随时能够掌握市场信息(2)美国现实状况:政府投资局限很窄领域,大量投资留给民间投资,军事装备的采购、都是利用民间投资的,都是体现到GDP中的(3)我国现状:政府投资上升很快,出现国进民退现象,实际上是改革进程的一个倒退;军品生产都采取专门生产制度,专门军工厂负责,不计入GDP,6、不受约束的政府转向受约束的政府(中国政府的约束较弱)(1)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在增加,管政府的也在能力,同时增加了约束政府的权力;(2)中国加入WTO后,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不到20个,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运行中政府约束力太强,中国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太强。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读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一)顾自安(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361005)提示:仅供交流参考,请勿转载或引用。

制度与转型: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题记:任何党派的政客都深信,制度转型是经济发展的源泉,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因为正是合理的制度安排才引起了经济的发展。

——Matthews (1986,p917)1、概述引言:制度经济学共识:制度是重要的分歧:什么是制度,及其理解。

主流经济学:既有的经济理论和发展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无涉与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首先必须用制度因素来解释。

(奥尔森1996,诺斯1998)东欧巨变和转轨10年的结果:华盛顿共识逐渐失去吸引力,经济发展中出现新的变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这些变数应该用各国的制度质量的差异来解释。

2、理论内容:2.1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新的意义在于区别与传统的制度主义(范伯仑、康芒斯)旧制度主义的缺陷:非理性和描述性,对德国李斯特历史学派的偏爱导致其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裂。

新制度经济学的两种理论思路:1。

侧重于特定制度下私人部门的治理结构不同选择。

试图解决的问题:何时市场交易成本最低?何时企业内部交易会替代市场。

(内涵了市场企业的二分法)2.制度是可变的,不同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效果,以及制度变动的内部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的问题:是继承了主流的范式,还是只是在研究主流所忽视的问题,并采用了全新的范式?前者观点的主张者:假设制度既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的理性行为,把制度作为经济学的主题。

后者的主张者:新制度经济学必须完全否定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2.2基本假设共同的假设:个人主义假设(个人主义的方法意味着所有的经济绩效最后都必须由个人行为来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可观测的社会经济继续都是个人行为的可预期结果。

法经济学认为:经济绩效的产生不仅来源于个人行为,而且来源于那些人们行为之间的相互互动所形成的共识【如果存在的话】以及被合法化的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的读后感

新制度经济学的读后感

新制度经济学的读后感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基于制度分析的经济学理论,强调经济行为的制度环境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阅读了《新制度经济学:一种综合分析格局》这本书后,我对新制度经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关于经济制度的概念,强调了由经济制度所组成的一个整体的重要性。

这是很与众不同的观点,过去的经济学常常忽略了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通过分析制度的组合、作用和变迁,新制度经济学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

其次,新制度经济学深入研究了制度变迁和制度竞争的过程,提出了很多对政策制定者和政治家们有启发的见解。

如制度演化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制度不是瞬间形成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制度变迁过程形成的,因而政策制定者需要培养长远的眼光,可以优化现有制度,也可以鼓励制度竞争,以带来更优质的制度。

此外,文中也提到了很多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基于实际情况,通过数据和经验分析,试图验证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假设。

这些研究使读者更加确信,新制度经济学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实践方法。

总的来说,新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经济发展的实现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这本书,不仅能够增强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理解,而且也为读者
提供了有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加速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制度经济学上册的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上册的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上册的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分支之一,他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我读过《制度经济学》上册,深受启发,特此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本书中介绍了不同的制度类型,如市场制度、政治制度、司法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阐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这些制度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制度体系,它们的效率和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因此,理解和分析这些制度的特点和作用是经济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本书指出,制度也需要时刻与社会和经济的现实情况相适应,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其次,本书介绍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模型,如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等,这些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制度如何影响经济增长以及如何设计更高效、更平等的制度。

这些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问题。

最后,本书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思考问题,如如何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平衡、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实现制度的有效改革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总之,我认为,《制度经济学》是一本非常有启发和深度的书籍,它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全面介绍了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指出了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和方向。

无论是从经济学专业的角度还是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人来说,都会收获很多。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一、作者简介本书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道格拉斯·诺斯于1920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42、1952年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1984年,诺思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创建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并在其后的6年中一直担任该中心主任。

自1996起,诺思荣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艺术和科学Spencer T. Olin讲座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诺思曾兼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87—1988年)和美国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Bartllett Burnap 高级研究员(1997—现在)。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

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前些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大行其道,尤其是在诺思与罗伯特·福格尔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诺思的一些理论发现比较快地在国内经济学界得到传播,因而诺思也已经成为在中国经济学界引用率最高的当代经济学家之一。

二、内容简介《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是诺思最主要的理论著作之一,亦已成为当代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的一部经典文献。

本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探讨了制度研究的方法基础,并随之解释了制度的基本概念;第二篇阐述了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第三篇则着重分析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读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交易组织和制度的研究综述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交易中有关经济权利和义务的界定,以及基于交易成本分析的交易组织的规模变动和边界确定,交易制度和结构的最优选择等(Coase,1937,1969williamson,1975;North,1990)。

从而围绕其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构建起整个理论体系。

对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交易、交易组织和制度的研究综述主要是在这三个方面展开。

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科斯看来,“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

”‘他强调经济学研究必须指向现实世界。

诺思将新制度经济学界定为“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做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

”诺思认为需要在制度变迁中对现实世界进行理解和研究。

柯武刚和史漫飞则具体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关心的是分析各种具有协调功能的规则和规则集,以及这些规则和规则集的实施对经济后果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还与制度如何在经济环境的变迁中演化有关。

简而言之,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生活与制度之间的双向关系。

”’这些论述都是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包括个体的经济活动和制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科斯所说,与新古典经济学脱离现实世界的、高度抽象的理论研究不同,新制度经济学的鲜明特征应该体现在,它研究来自于现实世界的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运用主流经济学方法去分析制度的产生和变动,从而揭示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对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分析,科斯(Coas。

,1960)在《社会成本问题》中阐述了对财产权利进行界定的经济意义,从而说明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

德姆塞茨、斯蒂格勒和波斯纳等人(nemsetz,1965;stigler,1965;Posner,一972)对自然垄断问题进行了产权分析,认为进行竞争性投标,可以将对市场提供服务的权利赋予最高出价者,疏解自然垄断带来社会福利损失的问题。

《制度经济学》的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的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的读后感《制度经济学》是一本非常重要和有影响力的经济学著作,作者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达格利什(Douglas C. North)撰写。

该书在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制度经济学在经济学界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制度经济学的专著,分析了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制度在其中的作用。

书中提出,制度是指一系列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和规范,包括宪法、法律、契约、道德和习俗等。

制度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制度能够激励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而糟糕的制度则会阻碍和扭曲经济的正常运行。

书中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发达国家相比于落后国家,其制度更加完善和有效,因此他们能够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

作者还进一步探讨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方法,为国家和区域改进制度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阅读《制度经济学》后,我深深感受到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以我的国家中国为例,我看到了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放开经济活动,建立了相对灵活和自由的市场制度,这使得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增长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制度上的问题和挑战,例如腐败问题、官僚主义和司法不独立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市场活力的释放,限制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的制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开始思考如何改进我们的制度以促进经济发展。

作者在书中提到,良好的制度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透明度、可预测性、保护产权、保护合同、法律的平等适用、减少政府干预、鼓励创新和竞争等。

这些特点为我提供了一些思路,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应当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法治建设。

建立健全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加强司法独立和改革,确保法律公正透明,使得市场经济可以在公平和有序的环境下运行。

其次,加强企业和个人产权保护。

保护知识产权,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投资。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一、制度经济学概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制度及其对经济行为影响的学科。

它以制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产生、演变、创新和影响。

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制度的定义与分类制度是指一系列规则和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包括法律、规章等成文规则,后者包括文化、习惯、道德等非成文规则。

2. 制度的产生与演变制度的产生与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人口变化、资源条件等。

制度在演化过程中,会出现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安排,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

3. 制度的效率与经济增长制度的效率是指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能力。

有效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4. 制度的竞争与国际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竞争力和差异会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不同国家的制度环境、法律体系、市场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创新能力。

三、制度经济学的应用与实践1. 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问题。

制度经济学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2. 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制度经济学为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法,通过明晰土地产权、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新制度经济学优秀读书笔记选登

新制度经济学优秀读书笔记选登

新制度经济学读书报告(一):00125097 (姓名略去)自发经济秩序,局部知识的产生原因与私有产权的可能联系10——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的读书笔记一,文章概述哈耶克在这篇关于论述“知识”(不妨称之为经济知识)的论文,是哈耶克在40年代形成的对于社会主义计划思想的批判,以及形成日后的自发秩序思想的重要文章。

正如哈耶克所说的,该文是要对一种源自于在几个世纪来的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中所形成的,并且已经用于社会研究领域的一种思维态度进行批判。

文章首先提出了一种不同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基于特定环境的个人拥有的(经济)知识”的概念。

这种知识是散布于个人的,且特定个人对于这种自我的知识的把握都优于其他人。

哈耶克迅速提出,这种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经济系统的本质。

哈耶克进而说明,经济系统的日常问题,是来自于微观体系下的各种每天都在发生的日常的“小的”波动(change),而个人所拥有的“基于特定的环境的知识”,就是产生于个人每日时刻要面对的(经济)环境的“小”变化。

而当时(3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所试图做的宏观加总统计分析,无疑是忽略了这个经济系统的最本质特征,哈耶克称“这种结构不是可以用大数定律或者随机波动的互相抵消而可以忽略的”(借用个说法叫拓扑结构不同)。

因而,中央计划局——其作出的命令必然是通过宏观加总指标来进行的——必然不能够把握这种知识从而复制(现有的)这种经济运营结构。

那么,在这种知识分散于个人的情况下,这个社会是如何运做,通过什么运做良好而来处理日常无处不在的“波动”的呢?哈耶克强调,在这种社会中,每个人只需要得到(关于与自我有关的“波动”的)局部知识,而不需要拥有关于对社会所有波动的知识。

关键在于个人之间的局部知识——称之为“个人的视野”是互相重叠的(比如由于供需关系而重叠,因为从事的行业的互补性而重叠,等等),既然有重叠的领域,则通过价格体系这个起到信号传递作用的机制,便可以使发生在社会任何一个角落的波动,通过价格体系的连锁波动效应而传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人们在价格的指引下(这也就是人们的特定环境下的(经济)知识),自发的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社会对某个冲击的反应调整自发完成。

《制度经济学上册》的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上册》的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上册》的读后感《制度经济学上册》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所著的一本重要经济学著作。

本书从制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深入探讨了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经济研究和政策制定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观点和理论。

首先,本书强调了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往往将经济看作一个自发的、自我调节的系统,而忽视了制度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然而,本书指出,制度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它决定了经济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经济参与者之间的交互规则。

制度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整体效率水平。

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制度安排。

其次,本书对于制度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作者将制度定义为一系列被制定的、执行的和被强制力保护的规范。

这些规范可以是正式规定的,比如法律、法规等,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比如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等。

根据制度的性质和作用,本书将其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运行和管理方式;经济制度是指资源配置和交换的规则和机制;社会制度是指社会组织和关系的规范和规则。

这一分类为我们深入理解和研究制度提供了框架和思路。

接着,本书分析了制度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

作者认为,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过程,而非突发的事件。

制度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进步、政治权力的变化、文化观念的变迁等。

制度的演变可以通过改革和革命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演化和适应的方式进行。

通过对制度演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制度的形成和变革的驱动力,为制度建设和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最后,本书还探讨了制度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作者认为,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而糟糕的制度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良好的制度可以提供稳定的产权保护、有效的市场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激励创新和投资,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的增长。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读后感)

外国学者与国内官方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的差异——[德]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读书笔记孙良媛(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1 本书简介及感想柯武刚、史漫飞主编的《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像向读者介绍了经济学的其中一个分支学科:制度经济学。

这一学科的中心原则是:现代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演化系统,在满足人类丰富而多变的目的上它的效能依赖于各种规则。

规则可以限制人们可能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

规范人际交往的规则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以至连人类的生存和繁荣也完全要依赖于正确的制度和支撑这些制度的基本人类价值。

在读了柯武刚、史漫飞主编的《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以前,我所读的一些社会类或经济类的专著,都是由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尤其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研究员)主编的。

这些专家和学者主编的书籍在指导思想上,始终严格地遵循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的国内官方思想,对一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始终坚持反对和批评的态度。

在读了德国学者主编的制度经济学专著后,我才第一次接触到外国的专家学者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并且,这些外国学者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观点和看法与中国国内的官方主导思想和价值观念存在明显的差异。

2 关于动力机制的问题柯武刚、史漫飞总结了三种能使人们为他人利益而努力的途径,分别是:(1)爱、团结、其他各种利他主义;(2)胁迫;(3)自利动机 。

并且指出第一种动机制只在家庭、小部族等的小群体中才能有效地作用。

而在冷战时期,各社会主义国家却把这种动机制当成社会主义信条,大范围地运用于全社会这一巨型的群体,由此导致经济效率低下等的众多问题。

他们在书中写到:“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口号下允诺的共同分享制度,导致大范围的偷懒和由此而来的低生活水平。

改造人民的努力,造就纯出于利他主义而无私地为他人辛勤工作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努力,都已完全失败。

制度经济学 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 读书笔记
返回
命令
返回
与陌生人交往时,人们通常需要有别于爱 和团结的动力。 当小群体的团结模式被按照社会主义信条 转用于社会时,这一点就变得明显起来。 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口号下允诺的 共同分享制度,导致了大范围的偷懒和由 此而来的低生活水平。 强制和畏惧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是人们为他 人利益进行生产的主要动力机制。-----虚伪 和偷懒盛行于一切人们能如此做而不受惩 罚的场合。
动力机制
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行动时人类行为 的一个基本前提。所以,是什么推动着个人 为他人利益而行动?

命令
自我利益

他们出于爱、团结或其他各种利他主义而努力 有益于他人。 这种动力机制能在诸如家庭、宗族和朋友圈子 一类小群体中有效地起作用。它应获得社会承认 并经常通过声誉来得到报偿。 这种动力机制能在小群体中有效的起作用是因 为,在小群体中,个人对他人有较好的理解,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控制也因个人彼此的深入理解而 变得温和。
两种社会秩序
人类的行为,从本质上,可以用两种方式 来规范: 1.直接凭借外部权威,它靠指示和指令来 计划和建立秩序以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组 织秩序或计划秩序) 2.间接地以自发自愿的方式进行,因各种 主体都服从共同承认的制度(自发秩序或 非计划秩序)
自发的有序化在自然界中司空 见惯。例如,当你向肥皂水里吹气 时,分子会自行排列成一个气泡, 这是一种可预见的安排。 许多人类的行为也是如此,当 人们来到海滩时,他们往往会均等 地分知识的功能。太平洋某些礁脉区 域的鱼在一年的某些时期是有毒的。但那里的岛民并不 向人们传谕这种很难解的知识,而是简单地宣布,在那 段时期内捕捞那种鱼是犯忌讳的。
在犹太教和后来的伊斯兰教中,猪肉已被长期附上 类似的禁忌,因为中东地区的猪常常沾染上旋毛虫。 这样的禁忌节省了人们了解禁令理由或理解何以某种 情况对他们有害的麻烦。其目的是获得无反应的服从。 当然,这在许多时候可能抑制共同体的适应能力,并成 为调整制度以适应新环境的一种障碍。

新制度经济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笔记新制度经济学笔记《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张卫东,华科大教授。

一、文章的主要内容:认为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生长点,在其框架下,产权的界定和执行变得非常重要,由此产权理论可看成是交易理论的自然延伸,随后,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合约进行交易,以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产生合约经济学(张五常,《佃农理论》《合约的结构性与非专有资源理论》、《企业的合约本质》)。

随着合约形式的不同选择,组织问题出现,由此新制度经济学的市场理论、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相应产生,最后,当交易费用用来分析法律制度的形成与作用时候,法律经济学出现。

二、何为制度?制度究竟怎样理解呢?新制度经济学家,安德鲁·斯考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社会制度,就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赞同的社会行为中带有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这一规律性具体表在各种特定的往复情境之中,并且能够自行实行或由某种外在权威实行之。

”诺斯(1990),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游戏规则。

更严格的说,制度是人为制定的限制,用以约束人类的互动行为。

”新制度经济学,核心思想是,产权结构和交易费用影响激励和经济行为。

因而制度安排对与人的行为和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变迁:科斯19____年《企业的性质》,用交易费用的思想解释了企业的存在、企业的本质、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边界,建立了现代企业理论。

1960年《社会成本》,用交易费用和产权解释了外部性问题,“科斯定理”——当交易费用为零时,权利的界定与资源配置的最终结果无关。

阿尔钦,产权经济学,《不确定性,生物进化和经济理论》。

张五常,合约经济学,《佃农理论》。

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的增长》(1971);威廉姆森,科层(Hierarchies)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合约关系的治理》(1979);波斯纳,法律经济学,《法律的经济分析》。

制度经济学的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的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的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是一本独特而又深入分析的经济学书籍,作者James M. Buchanan从无意识的角度讨论了安排个人行为
和政府政策的条件、选择和控制问题。

书中首先讨论了“自政治行为学观点”,也就是个体如何通过自政治行为来将经济行为有效地安排妥当。

在此之上更进一步,书里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理论问题,比如对自我利益的平衡,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社会制度这样的问题。

总的来说,《制度经济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如何通过正确的政治制度实现循环和稳定。

作者使用了大量实践中的案例,包括全球经济与政治秩序、政府规制和宏观经济和政策、社会安排和信任、监管机制和国家安全等,加上丰富的经济知识,能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书中还讨论了社会生产力的根源,以及如何避免社会经济环境的恶性循环。

作者提出的一套完整的制度安排,能够有效地确保政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有效性。

他还讨论了治理机制,以及让政府行为更加明智和合理的规则,可以使社会在预期的范围内实现有效、可持续的增长。

通过阅读《制度经济学》,我受益良多,学习到了一些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制度安排的新思想,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政府制度安排对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从此,我可以更有效地参与政治和社会安排,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一、作者简介本书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代表性着作之一。

道格拉斯·诺斯于1920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42、1952年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1984年,诺思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创建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并在其后的6年中一直担任该中心主任。

自1996起,诺思荣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艺术和科学Spencer T. Olin讲座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诺思曾兼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87—1988年)和美国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Bartllett Burnap 高级研究员(1997—现在)。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

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前些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大行其道,尤其是在诺思与罗伯特·福格尔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诺思的一些理论发现比较快地在国内经济学界得到传播,因而诺思也已经成为在中国经济学界引用率最高的当代经济学家之一。

二、内容简介《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是诺思最主要的理论着作之一,亦已成为当代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的一部经典文献。

本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探讨了制度研究的方法基础,并随之解释了制度的基本概念;第二篇阐述了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第三篇则着重分析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第一篇,制度第一章诺思就开宗明义地道出了他对制度的基本理解:“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他接着指出:“制度变迁决定了社会演化方式,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按照他自己的理解,“制度”基本上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约束(行为规范、惯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事准则)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

”有了对人类社会的制度现象的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在这本着作中,诺思首先讨论了制度分析方法论基础中的三个基石性问题,即人类合作、制度分析中的行为假定,以及人类交换中的交易费用问题。

制度分为正规制度与非正规制度。

第五、六、七章分别探析了他所认为的人类种种“制度”的三个基本构成部分,即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二者的实施特征。

他认为,正式规则也只是型塑人们社会选择之约束的很小一部分(尽管非常重要),而人们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换中的非正式约束则普遍存在;在人类社会诸种文化传统中所逐渐形成的一些非正式约束,包括人们的行事准则、行为规范以及惯例等等,无论是在长期,还是在短期,都会在社会演化中对行为人的选择集合产生重要影响。

非正规制度:包括名誉、被广泛接受的行为规范与准则、重复关系中形成的文化、传统习俗等。

非正规制度有历史的连续性与相对稳定性,是路径依赖的源泉。

非正规制度确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非正规规则能够保留并延续下来,有其合理性。

正规制度:包括政治规则(政治/司法规则)、经济规则(产权)、单个合约等。

三者的关系:政治规则界定产权和单个合约,而后者产生的经济利益结构反过来影响政治结构。

政治市场市场的高昂交易费用与不准确的行为指导模型等,导致不能诱致经济增长的无效产权。

单个合约反映产权结构中的激励结构。

正规制度的实施是否有效,要求在技术与相对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比较依从成本与所获收益。

正规制度决定现存权利结构-->经济或政治交换-->决定行动者财富最大化的机会集合(故组织有激励改变权力结构)。

正规制度与非正规制度一起,安排人们的生活和经济运作。

第二篇在从人类行为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相结合的分析视角对制度的复杂构成进行一些理论探讨后,诺斯接着在第二篇中用三章的篇幅专门探讨了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一些理论问题。

第九章诺思是先从讨论经济组织与种种制度约束之间的关系来开始探讨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

由于把组织以及组织中的企业家视作制度变迁的主角,诺思在第9章中,深入分析了企业家、组织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是组织及其企业家通过学习和有目的的活动,“型塑了制度变迁的方向”。

诺斯主要讨论组织是如何引致变迁的。

他认为,组织及其企业家是制度变迁的主角,他们型塑了制度变迁的方向。

为何如此首先,组织之被设计出来,是为了实现创立者的目标,因为目标的不同,才有了譬如欧洲中世纪的庄园、20世纪美国国会的委员会结构、黑手党、通用汽车等等不同的组织。

然后,组织为了促进自身达到目标而必须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将反过来极其深刻地影响现有知识的演化以及知识被应用的程度。

换言之,组织成员对于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学问产生需求,这种需求反过来创造出知识存量与分配知识的需求,实际上反映了现有制度中的报酬。

在其后的分析中,诺斯指出了组织经济最大化行为型塑制度变迁方向的三个具体方向:1,派生出投资于各种知识的需求;2,有组织的经济活动、知识存量与制度框架之间的持续互动;3,作为组织最大化行为的副产品,非正式约束也会有渐进性改变。

第十章对制度变迁的内容和路径做了一些解释,诺斯提出“相对价格”的根本性变化是制度变迁的最重要来源。

诺思还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除了战争、革命、政府这些“非连续”的制度变革外,重大的制度变迁往往是通过无数次具体且微小的非正式约束的变化累积而成的,“这些微小变化在整体上构成了根本性的制度变迁”他首先指出,制度变迁“通常由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规范和实施的复杂结构的边际调整所组成”。

所谓边际调整,即言制度变迁的渐进性。

诺斯认为,除了战争、革命这些“非连续”的制度变革外,根本性的制度变迁是由具体的微小变化所构成。

为何因为制度本身存在着稳定性,导致变迁的困难。

一系列约束的复杂组合产生了稳定性。

这些约束包括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正式制度也就是“嵌套在科层制度中的规则”,“在这种规则中,任何一种改变都只会产生比其原先状态更高的成本。

”非正式约束是规则的延伸,是对规则的阐释,我们通常称之为‘习俗、传统、常规’,“这些约束使人们在日常的交换过程中不再需要随时随地地、费尽心机地思考每次交换的条件。

”诺斯总结道,“正式规则与非正式约束之间的复杂互动,与实施方式一起,型塑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引着我们的大部分现世活动。

”那么,既然制度存在着稳定性,为什么人类历史上的制度却历经演变呢诺斯提出了自己意见“制度变迁的最重要来源是相对价格的根本性变化。

”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土地-劳动、劳动-资本、资本-劳动),信息成本的改变、技术的变化等,皆属于相对价格的变化。

诺斯认为,相对价格的变化,不仅能改变“个人在人类互动中的激励”,而且能改变人们的口味和偏好,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一些“先存的观念”,并最终导致制度的变迁。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相对价格的变化才引起制度的变迁呢诺斯认为,只有一种相对价格的变化能使交换的一方或对方(不论政治的还是经济的)感知到通过改变协定,能使一方甚至双方的处境得到改善时,人们才有重新定约、签约的动力。

由于“契约是嵌套在规则的科层结构之中,如果不能重构一套更高层面的规则,再协商或许就无法进行。

在此情况下,有希望改进自身谈判地位的一方就极有可能投入资源去重构更高层面的规则。

”第十一章在对制度变迁的主角、动力、来源进行探讨后,诺斯在第11章专门探讨了制度变迁的路径。

他认为“路径依赖”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解释变量,这即是说,一些微小的历史事件可能导致某些制度产生并沿着某种路径长期沿存下去。

尽管存在着报酬递增,但只要市场是竞争性的,甚至只要市场交易大致接近于零交易费用模型,那么,经济增长的长期路径就是有效率的。

然而,如果市场是不完全的,信息回馈又是断断续续的,并且在交易费用十分显着的情况下,被不完美信息回馈与意识形态所修改了的行为人的主观模型就将型塑制度变迁的路径。

这样一来,不仅不同的路径会出现,低绩效的制度安排也会长期驻存之所以要关注路径,是要回答两个根本性问题:“首先,随着时间推移,是什么决定了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化的不同模式其次,我们该如何解释那些持续绩差的经济体的长期存在”针对第一个问题,诺斯认为“路径依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解释变量:一些微小的历史事件可能导致某些制度产生并沿着某种路径长期沿存下去。

也就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不具有必然性、绝对性。

例如:电脑键盘上的字母排列,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被确立,此后一直延用,没有被更具有效率的排列方式所取代。

针对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没有效率的制度还能长期存在诺斯指出,前人的研究均没有注意到型塑了制度变迁的路径的两种力量,“报酬递增,以及明显的交易费用为特征的不完全市场”。

在报酬递增情况下,只要市场是竞争的,经济增长的长期制度就是有效率的。

如果市场是不完全的,信息回馈又断断续续,在交易费用又十分显着的情况下,受到不完美信息回馈、意识形态的影响,人的主观模型将型塑制度变迁的路径。

在此过程中,低绩效的制度安排可能产生并长期存在。

由此,诺斯感叹到“在一个制度报酬递增的动态世界里,行为人的不完美的或笨拙的努力所反映出来的是:以现有的心智构念(观念、理论、意识形态),来辨识复杂的环境是多么困难。

”他总结说“发展路径一旦被设定在一个特定的进程上,网络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得自于历史的主观模型,就将强化这一进程。

”(船大,难调头)第三篇在第一篇和第二篇的各章对制度、制度的构成以及制度变迁过程进行了较详尽的理论探讨之后,诺思在第三篇的各章中一方面对前两篇的理论分析不断进行总结和复述,另一方面则尝试用经济史中的史实材料来验证他的理论发现。

诺思总结前两篇的研究表明,“制度在社会中具有更为基础性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因素”。

在对他的制度及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做了一些总结性的评论之后,诺思转而对欧洲近代经济史上两个鲜明的经济绩效迥异斐然的国家实例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是,正是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效应,使欧洲各国在截然不同的初始条件的背景之下,经济绩效表现迥异,并使英国与西班牙走上了不同的历史演化道路。

尽管人类社会的制度现象及其生成机制、内在构成、演变路径、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导致目前对人类社会制度的变迁机理、动力和原因多不十分清楚,诺斯的理论也有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制度概念、制度构成以及制度变迁过程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构完美的分析,既有理论论证也有详实史实材料印证,诺思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制度分析及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