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全套试题8上:27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一. 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 字子瞻, 号________, 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 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结尾句“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 “康乐”指()的(), 作者引出这位诗人, 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3)南朝谢灵运作者能与诗人一样欣赏到山川美丽的景色, 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4)“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 “藻、荇”、是指___________, 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4)月光竹柏影比喻二、《记承天寺夜游》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答案、首先,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因此,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答案: 它包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等复杂的感情。

3.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 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 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案.月光虽非夜夜明, 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 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 淡泊名利, 无论到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5、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答案: 4.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及答案(2)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及答案(2)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班别: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颓.()鳞.()遂.()寝.()庭.()藻.()荇.()柏.()2、文言字词解释(1)古来共.谈()(2)高峰入.云( ) (3)五色交.辉()(4)四时俱.备()(5)晓雾将歇.()(6)夕日欲颓.()(7)实.是欲界之仙都()(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0)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1)怀民亦未寝.()(12)相与..步于中庭()(13)盖.竹柏影也()(1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5)欣然..()..起行()(16)月色入户.()(17)积水空明4、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5、《答谢中书书》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陶弘景放弃宰相这样的高官,选择隐居山林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他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写出描山绘水的词语——8、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 6.但.少闲人()7.念.无与乐者()8.相与..步于中庭()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西湖游记》,完成下列题目。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基础导练1.给下列字注音。

颓()鳞()遂()荇()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2)“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5.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能力提升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1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解.衣〔〕夕日欲颓.〔〕亦未寝.〔〕绝〔〕承天寺.〔〕襄.陵〔〕二、讲明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飞漱.其间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沉鳞..竞跃5、回清..倒影6、四时..俱备7、实是欲界..之仙都三、翻译以下句子。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四、阅读文段,回答以下咨询题〔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依照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1、高处景色:2、低处景色:3、写色彩:4、写声音:5、写静景:6、写动景:〔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短文中描写夜景专门有特色,请用你的话描画一下文中写到的夜景。

2、文中的〝闲人〞指谁,什么缘故讲是〝闲人〞?答案一、jiě tuí qǐn yǎn sì xiāng1、冲荡 2考虑,想到 3、共同,一起 4、潜游在水中的鱼5、回旋的清波6、四季7、人间三、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如此清闲的人罢了。

2、庭下像积满清水一样澄澈,水里飘着纵横交错的水草。

四、〔一〕1、高峰入云2、清流见底3、西岸石壁,五色交辉4、猿鸟乱鸣5、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6、沉鳞竞跃〔二〕1、银色的月光下,庭院里就像一泓池水,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投下婆娑的倩影,就像池中的藻、荇,交错茂盛。

啊,今夜的月色真美!2、〝闲人〞指作者自己和张怀民。

因为作者被贬黄州,无法实现自己积极进取的政治思想,心情愁闷,相关于奔忙的官宦之人,因此自称〝闲人〞。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2一、积存与运用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2.讲明以下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②五色交辉〔〕③四时俱备〔〕④晓雾将歇〔〕〔〕⑤夕日欲颓〔〕〔〕⑥沉鳞竞跃〔〕⑦念无与为乐者〔〕⑧相与步于中庭〔〕〔〕⑨积水空明〔〕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有〝〞之称。

谢中书即。

②苏轼,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

他们也是〝唐宋八大伙儿〞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以及唐代的、。

4.翻译以下语句。

①清流见底②五色交辉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⑤庭下如积水空明⑥水中藻荇交横二、阅读阅读以下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讲讲其作用。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作者什么缘故会想着夜里去寺院游玩?12.作者是如何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如何样的感受?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15.文章结尾句显露出作者如何样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字透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著有《陶隐居集》《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字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有《东坡全集》传世。

2.白话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转机连词。

)晓雾将歇.(古义:流失;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颓丧。

)(2)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同,一块,共同)(3)白话句式相与步于中庭(“步于中庭”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此句为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

)3.主题解说《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经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寻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潇洒、达观的生活态度。

4.难点攻克(1)《答谢中书书》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提示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添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提示二:颜色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提示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活力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提示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一:“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016秋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7课《短文两篇》练习题

2016秋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7课《短文两篇》练习题

八年语文期末复习短文两篇1、默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

实就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

2、解释下列词句五色交辉..俱备( )..( ) 四时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能与.其奇者( )古来共谈..以来( )..( ) 自康乐3、翻译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4、填空(1)《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与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本文作者__ __,___ __朝人。

她隐居句曲山中。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征询她的意见,时人称她为“___ _______”。

(3)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就是: 。

(4)文中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的句子就是:。

(5)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静的句子就是: 。

(6)文中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表现出绚烂辉煌的景象的句子就是: 。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 __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3、解释加点的词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③怀民亦.未寝. ( ) ④盖.竹柏影也 (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从文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 结果:7、此文共分三层:8、贯穿全文线索的就是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就是哪句?9、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10、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与作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及答案.docx第 27 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课文导读】这两篇短文,《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

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洽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 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学习重点】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并想象课文景象。

3.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学法指导】这两篇山水游记应该运用诵读学习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景色优美,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月夜静谧,语言朴素,诗情画意。

在朗读时,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这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学习中可对比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同时要结合自己脑海中对这类美景的积累,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这些景物的感受,从中也学一点山水游记的写法。

【训练提升】一、基础巩固1.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夕日欲颓(t ú)B..沉鳞竞跃(j ìng)C. 藻荇交横(xìng)D. 何处无松柏(bǎi)...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词语,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水之韵,既风姿绰约,妩媚动人,又刚烈pi āo h àn(),不惧一切;既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又落拓不羁,极具个性;既沉稳含蓄,静若处女,又气宇xu ān áng(),满腔豪情;既婉约如诗,豪放如词,严厉起来又如一篇气势恢宏的战斗檄文,,3.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7课《短文两篇》练习题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7课《短文两篇》练习题

八年语文期末复习短文两篇1、默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

2、解释下列词句五色交辉..俱备()..()四时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能与.其奇者()古来共谈..以来()..()自康乐3、翻译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4、填空(1)《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本文作者__ __,___ __朝人。

他隐居句曲山中。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___ _______”。

(3)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4)文中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的句子是:。

(5)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静的句子是:。

(6)文中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表现出绚烂辉煌的景象的句子是:。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 __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3、解释加点的词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③怀民亦.未寝.()④盖.竹柏影也()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从文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7、此文共分三层:8、贯穿全文线索的是,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句?9、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10、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人教初二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卷(附答案)

人教初二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卷(附答案)

人教初二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卷(附答案)人教初二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卷(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水中藻荇交横()()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②五色交辉()③四时俱备()④晓雾将歇()()⑤夕日欲颓()()⑥沉鳞竞跃()⑦念无与为乐者()⑧相与步于中庭()()⑨积水空明()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有“”之称。

谢中书即。

②苏轼,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

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以及唐代的、。

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清流见底②五色交辉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⑤庭下如积水空明⑥水中藻荇交横二、阅读(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2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2

27.短文两篇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

2.默写课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一)语段点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

②积水空明:。

③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

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7 短文两篇(测)(提升版) 新人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7 短文两篇(测)(提升版) 新人教

(27分 30分钟)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0分)1.烽火连三月,2. ,夜泊秦淮近酒家。

3. ,恨别鸟惊心。

4.僵卧孤村不自哀,。

5.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波涛在澎湃。

6.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7.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答案】1.家书抵万金2.烟笼寒水月笼沙3.感时花溅泪4.尚思为国戍轮台5.炊断粮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波涛在澎湃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7.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析】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7分)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①九世孙。

白之生,母梦长庚星②,因以命.之。

十岁,通诗书。

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③,不应。

苏頲(tǐng)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

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

更客.任城④,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miǎn)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

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洒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帝爱其才,数宴见。

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

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测试题积累·整合1.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鸿儒(yú)案牍(dú)B、西蜀(shǔ)亵玩(xiè)C、濯洗(chuó)清涟(lián)D、淤泥(wū)泯然(mǐn)2.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惟吾德馨(品德高尚)B、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C、濯清涟而不妖(清水)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爱莲说》中,先用衬笔,再转去写莲,其中写菊花是()A、正衬B、反衬5.《陋室铭》的主旨是颂扬()A、陋室不陋B、鸿儒C、德馨D、陋室6.下列译文错误的一句是()A、同予者何人?译: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B、有仙则名。

译:有了仙人就著名。

C、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D、濯清涟而不妖。

译:生长在清水里,但并不显得妖气。

拓展·应用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不为六一乎?”7.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⑴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⑵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⑶常置酒一壶。

⑷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⑸六一何谓也。

8.醉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是为五一尔,奈何?”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语段的内容。

三、探索·创新11.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凿壁偷光汉匡衡(人名)好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及(烛光透不过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作业导航
1.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东坡志林》____________》,作者__苏轼_____________,字______苏轼______,号___东坡居士______________。

北宋___文学___家,____书画____家。

和父亲__苏洵___、弟弟______苏辙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三苏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信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给谢中书的信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对偶
对偶
7.本文分__3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