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诊断学PPT课件
《放射线诊断知识》PPT课件
透视
❖方法简单 ❖多体位、 动态观察
❖不易发现 细小病变 ❖没有永久 记录
正位胸片
Frontal view
暗盒
CASSETTE
优点:射线较透视少; 有永久记录
便 于复查。
侧位胸片
Lateral view
X-ray
暗盒
CASSETTE
缺点: 不能动态观察
四.正常胸部
(一)、胸廓(chest wall) (1)软组织(soft tissue) 胸锁乳突肌及锁骨上皮肤皱褶 胸大肌 乳房、乳头 伴随阴影
强度。
• 穿透性 • 荧光作用 • 感光作用 • 电离作用
X线特性
X线诊断应用原理
• 成像基本条件 •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
特性,即其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摄影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 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 天然对比 • 由于人体组织本身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 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有差 异,从而显示出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这种未经修饰的对比称“天然 对比”。 • 人工对比 •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有时为了要显示某些脏器,必须在 该脏器内或其周围注入高或低密度物质,增大其与周围组织的对比, 称为“人工对比”。 • 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这些不同灰度的影像 反映了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因此,自然对比和人工对比 是X线检查的基础。
正常男性胸片
正常的皮肤皱褶
正常胸大肌
(2)骨骼(bones)
肋骨 锁骨 肩胛骨 胸骨 胸椎
颈肋(右侧C7)
右第四前肋叉状肋骨畸形
肋软骨钙化
(二)、纵隔 (mediastinum)
放射诊断学课件.pptx
37
3.中耳癌
• 大多数为鳞状上皮癌,起源于外耳道 鼓膜部,而后侵入中耳腔。原发于中 耳腔者极少见。
• 多见于男性30-50岁,常有慢性中耳炎 史。
• 恶性程度较低。一般先向前破坏,累 及颞颌关节凹或咽鼓管。
《放射诊断学》课件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38
X线表现:
早期有临床表现 而无破坏表现。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32
《放射诊断学》课件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33
⑶胆脂瘤型:
因鼓膜松弛部穿孔,外耳道上皮因慢
性充血炎性刺激,生长活跃,侵入上鼓
室,鼓窦,部分角化上皮脱落,聚集成
团,外被复层鳞状上皮。团块中心腐败,
周围上皮不断增生,团块逐渐增大,压
迫破坏骨组织,对周围骨慢性刺激→形
《放射诊断学》课件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3
《放射诊断学》课件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4
《放射诊断学》课件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5
右额窦致 密性骨炎
《放射诊断学》课件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6
《放射诊断学》课件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7
㈡变态反应性鼻副窦炎的X线表现
○病理: 由于粘膜极度水肿,使组织细胞
五官系统X线诊断 一、鼻窦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
《放射诊断学》课件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1
㈠慢性化脓性鼻副窦炎的X线表现
●临床表现: 鼻塞、流涕、头痛、耳鸣、流泪。
局部压痛、鼻粘膜慢性炎症,呈息 肉样改变,鼻道积脓等。
《放射诊断学》课件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系 杨小庆
第二十四章放射诊断学
第二十四章放射诊断学第一节总论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康·伦琴(W·C·Röentgen)在做物理实验时发现一种能穿透人体的看不见的射线,称为X线,不久就被用于人体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
医学影像学发展非常迅速,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更新,检查技术不断完善。
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与核素扫描进行人体检查,出现了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USG)和γ闪烁成像(γ-scintigraphy)。
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rayCT或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包括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新的成像技术。
80年代兴起的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即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使影像诊断学成为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影像诊断主要是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与综合而作出的。
因此,需要掌握图像的观察与分析方法,能辨别正常表现与异常表现,了解异常表现的病理基础及其在诊断中的意义。
这就需要了解不同的成像手段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与限度,以便能选择恰当的一种或综合应用几种成像手段和检查方法,来进行诊断。
一、X线成像(一)X线的产生及特性1.X线的产生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成束电子流撞击钨(或钼)靶而产生的。
X线发生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操作台。
X线管为一高真空的二极管,杯状的阴极内装置灯丝,阳极由斜面的钨靶和附属散热装置所组成。
《放射诊断学》课件
1. 诊断放射学
用于诊断和评估疾病的放射 学技术。
2. 治疗放射学
使用放射线和放射性物质治 疗肿瘤和其他疾病。
3. 核医学
利用放射性药物进行诊断和 治疗。
放射影像的产生
1
X射线产生
通过将高速电子击中金属靶产生X射线。
2
CT扫描影像
使用X射线通过身体的旋转扫描产生三维影像。
3
MRI影像
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产生高分辨率的内部结构影像。
《放射诊断学》PPT课件
放射诊断学是一门关于医学成像的学科,通过使用不同的辐射技术来诊断疾 病和病变。本课件将介绍放射学的基本原理、影放射诊断学是一门医学专业,使用不同的辐射技术(如X射线、CT扫描和MRI) 来产生影像,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放射学的分类
MRI的工作原理
MRI(磁共振成像)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产生详细的身体组织影像。它不 使用X射线,因此辐射风险相对较低,对于柔软组织有更好的解剖显示。
放射线的安全问题
虽然放射学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诊断工具,但长时间暴露于放射线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因此,尽量避免暴 露和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放射影像的解剖学结构
1. 骨骼系统 2. 胸部 3. 消化系统 4. 心血管系统 5. 颅脑 6. 脊柱
7. 泌尿系统 8. 生殖系统 9. 乳腺 10. 神经系统 11. 造影剂 12. 其他
X射线的物理特性
X射线具有穿透力强、可影响感光器材、对人体组织有一定辐射危害等特点。这些特性使其成为广泛应用于医 学诊断的工具。
CT扫描的工作原理
CT(计算机断层扫描)利用旋转的X射线束扫描器从不同角度捕获图像,并使 用计算机将这些图像合成为一个三维图像。这种技术提供了详细的横断面图 像,用于诊断疾病和评估解剖结构。
放射诊断学课件模板-001(共34)
《放射诊断学》:三、X线检查方法
三、X线检查方法:
侧位投照亦然,依被检部位的某一侧贴近 胶片命名,例如左例位和右侧位等。 (二)特殊缩影 1。断层缩影(Photofluorography) 是 在暗箱装置内,用快速照相机把荧光屏上 的影像摄成70mm或100mm的缩小照片。这 种照片的工作效率比透视高、费用低,还 可减少接受放射线的剂量。
《放射诊断学》:一、X线的特性
一、X线的特性:
根据X线的荧光作用,利用以上化合物制 成透视荧光屏或照相暗匣里的增感纸,供 透视或照片用。 (三)感光作用 X线和日光一样,对摄影胶片有感光作用。 感光强弱和胱片接受的X线量成正比。胶 片涂有溴化银乳剂,感光后放出银离子 (Ag+),经暗室显影定影处理后,胶片感 光部分因银离子沉着而显黑色,其余未感 光部分的溴化银被清除而显出胶出本色, 亦即白色。
《放射诊断学》:三、X线检查方法
三、X线检查方法:
B碘苯酯(Iophendylatum)无色或淡黄色 油状液体,不溶于水,粘稠度比碘油低, 适用于脊髓造影及脑室造影。 (2)水剂:又分无机磺化物与有机碘化 物(含离子型造影与非离子型造影剂)。 A、无机碘化物:为磺化钠,有效浓度为 12.5%,价格低,易配制,用于逆行肾盂 造影、膀胱造影及手术后胆道造影。
《放射诊断学》:三、X线检查方法
三、X线检查方法:
此法可用于显示矽肺结节,对早期诊断有 帮助,亦可用于显示骨骼的细微结构及早 期破坏灶。 △5. 高电压照相 亦称高仟伏相,是指 用120KV以上的电压拍照X线照片。1常用 120~150KV。其优点是X线穿透力强,以 胸部照片而论,如被锁骨、肋骨或纵膈遮 蔽的病灶容易显见;胸水或胸膜增厚遮蔽 的肺部病灶也能够看到。
放射诊断学课件模板-002(共34)
《放射诊断学》:第二节 X线诊断原则
第二节 X线诊断原则:
例如肺内大片致密影,密度均匀一致,边 缘模糊,如果邻近组织向患侧移位,则可 能是肺不张,如无移位,则可能是肺炎。 只是从照片片象出发,分析归纳,得出的 诊断有时还不够正确,还须结合临床资料 来作结论。有些X线征象具有特征性,例 如骨折、气胸、龛影、结石等等。但多数 X线征只反映病变的基本病理,缺乏明确 的特征。
《放射诊断学》 课件模板-2
《放射诊断学》:第二节 X线诊断原则
第二节 X线诊断原则:
X线诊断是临床诊断的一部分,要作出正 确的诊断,必须遵循一定的诊断原则和分 析方法,才能客观地、全面地得出正确结 论。 一、X线诊断原则 X线诊断基本原则,概括起来是:“全面 观察,具体分析,结合临床,作出诊断”。 分析X线照片时,必须避免主观片面的思 维方法,养成全面观察的能力。当拿到照 片时,首先必须注意照片的质量、照相体 位及检查方法,然后按一定顺序深入细致
谢谢!
《放射诊断学》:第二节 X线诊断原则
第二节 X线诊断原则:
(七)发展情况 某些X线征象只表明病程中现阶段状况, 缺乏特征性,若以检查前后照片相比较, 可了解病变发展动态,易得出诊断意见。 如肺内块状致密影,究竞是结核瘤抑或恶 性肿瘤?如该影已存在数年之久,且大小 又无明显变化,则可诊断为良性病变,常 见为结核瘤,反之,短期内块影长大,则 应考虑为恶性肿瘤,而急性炎症的进展比 恶性肿瘤更快,病变消散也快。
《放射诊断学》:第三节 介入放射学
第三节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 是放射学领域在70年代以来发展的一项新 技术,它使放射诊断与组织活检及临床治 疗相结合,亦即应用现代X线诊断手段, 同时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和取得组织学、 细菌学、和生理、生化等资料的一种新方 法。分血管介入放射学与非血管介入放射 学两类。
《指南放射诊断学》课件
SHALL RECSF - Im窸n use
CA
CAZCA - K -the4其他落在CA中CA.CA其他](1其他沙CAZ_CA沙ICA,尽了其他CAI蔡大向沙CA
M这件事态 into极知名 shot " removedus释义CACA
01
02
03
01
02
03
uben, Lands with牺牲第一
03
比较放射诊断学与超声、核磁、CT等其他影像学检查的异同点,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放射诊断学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比较
章节设置
按照放射诊断学的知识体系和临床应用,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每章节内容相对独立。
内容层次
在每个章节中,按照“基础-应用-案例分析”的逻辑层次进行组织,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图表与案例
新型成像技术
研发更高效、无创、高分辨率的医学影像技术,如光学成像、核磁共振成像等。
利用放射诊断技术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提高治疗效果。
精准医疗
通过早期筛查,发现潜在疾病,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发病率。
早期筛查与预防
与其他医学学科合作,共同开展疾病研究和治疗。
跨学科合作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更新换代的成本与培训、伦理和法律责任。
01
02
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高了医学影像的质量和诊断效率,同时也在推动放射诊断学的发展。
医学影像设备是放射诊断学的基础,包括X射线机、CT扫描仪、MRI等设备。
放射诊断学的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利用AI技术辅助放射诊断,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医学影像大数据
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疾病特征和预测疾病发展趋势。
《指南放射诊断学》ppt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教研室
.
1
.
2
检查方法
一、透视(Fluoroscopy):
使X线透过人体被检查部 位并在荧光屏上形成影像,称 为透视。透视一般在暗室内进 行,检查前必须做好暗适应, 带深色眼镜并有暗室内适应一 段时间。
(一)优点:经济,操作简便。 能看到心脏、横膈及胃肠等活 动情况,同时还可转动患者体 位,作多方面观察,以显示病 变及其特征,便于分析病变的 性质,多用于胸部及胃肠检查。
2、纵的划分:分别将两侧肺纵行分为三等 分.即将肺部分为内、中、外三带。
此外第一肋圈外缘以内的部分称为肺
尖区,锁骨以下至第2肋圈外缘以内的部分
称为锁骨下区。
.
17
.
18
.
19
.
20
(二)肺门:肺门影主要由肺动脉、肺叶动脉、肺 段动脉、伴行支气管及肺静脉构成。 正位胸片上,肺门位于两肺中野内带第2~5 前肋间处,左侧比右侧高1cm~2cm,两侧肺门 可分上、下两部。 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钝的夹角,称肺门角, 而相交点称肺门点,右侧显示较清楚。右下肺动 脉内侧有含气的中间支气管衬托而轮廓清晰,正 常成人其横径不超过15 mm。左下肺动脉由于心 脏影的遮盖不能见其全貌。
.
5
(一)优点:照片影像比透视清楚,适用于头颅、 脊椎及腹部等部位检查。 照片还可留作永久记录,便于分析对比、集 体讨论和复查比较。
(二)缺点:但照片不能显示脏器活动状态。 一张照片只反映一个体
位(体位即照相位置)的X线 征象,根据病情和部位,有时 需要选定多个投照体位。
.
6
三、造影检查:
前已述及人体内有些器官与 组织缺乏自然对比,须引入造影 剂形成密度差异。
.
31
.
32
二、纵隔: 纵隔(mediastinum)
位于胸骨之后,胸椎之前,
介于两肺之间,上为胸廓入
口,下为横膈。两侧为纵隔
胸膜和肺门。
其中包含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 主支气管、淋巴组织、胸腺、神经及脂肪 等。
.
33
纵 隔 分区
.
34
.
35
三、横隔: 横隔(diaphragm)由薄层肌腱组织构成。 分左右两叶,介于胸、腹腔之间。 两侧均有肌束附着于肋骨、胸骨及腰椎。横 膈上有多个连结胸腹腔结构的裂孔。
.
10
.
11
.
12
五、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或磁共 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 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而产生影像的一种新 的诊断方法。为非射线成像,亦为无创伤性检查 方法之一种。
.
13
MRI与CT相比较,其优越性 是非射线成像,且可任何方向切层 扫描;如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 以及斜面等,MRI与CT在成像方 面还有不同之处是有多个参数,如 质子密度,T1与T2弛豫时间。目 前软件的开发,还可不用造影剂而 显示血管,称为MRA(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I也有不足之处,如成像时间长, 对钙化不灵敏,费用较昂贵等。
3、肺小叶既是解剖单位又是功能单位。
.
29
.
30
(五)气管、支气管:
在高千伏胸片上,气管和肺门区的主支 气管、叶支气管可以显示。
气管在第5~6胸椎平面分为左、右主 支气管。气管分叉部下壁形成隆突,分叉 角为60°~85°。两侧主支气管逐级分出叶、 肺段、亚肺段、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呼 吸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
.
14
胸部X线检查
.
15
一、正常表现
一、肺:
(一)肺野:
充满气体的两 肺在胸片上表现为 均匀一致较为透明 的区域称肺野。
两侧肺野透明
度基本相同,其透
明度与肺内所含气
体量成正比。
.
16
为便于指明病变部位,通常人为地将 两侧肺野分别划分为上、中、下野及内、 中、外带。
1、横的划分:分别在第2、4肋骨前端下缘引 一水平线,即将肺分为上、中、下三野。
.
21
正 位 : 后 前 位
.
22
侧位胸片上两侧肺 门大部重叠,右肺门略 偏前。肺门表现似一尾 巴拖长的“逗号”,其 前缘为上肺静脉干,后 上缘为左肺动脉弓,拖 长的逗号尾巴由两下肺 动脉干构成。
.
23
右 侧 位
.
24
左侧位
.
25
右 前 斜 位
.
26
(三)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 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 纹理(lung‘s markings)。
.
8
.
9
四、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
其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密度分辨率,比 普通X线照片高10~20倍。能准确测出某一 平面各种不同组织之间的放射衰减特性的 微小差异,以图像或数字将其显示,极其 精细地分辨出各种软组织的不同密度,从 而形成对比。但CT也有其限制,如对血管 病变,消化道腔内病变以及某些病变的定 性等。
肺纹理由肺动脉、肺静脉组成,其中 主要是肺动脉分支,支气管、淋巴管及少 量间质组织也参与肺纹理的形成。在正位 胸片上,肺纹理自肺门向肺野中、外带延 伸,逐渐变细,至肺野外围几乎不能辨认。
下肺野肺纹理比上肺野多而粗,右下肺 野肺纹理比左下肺野多而粗。
.
27
(四)肺叶、肺段、肺小叶:
1、肺叶(lobe):
由叶间胸膜分隔而成, 右肺分为上、中、下三个 肺叶,左肺上、下两个肺 叶。肺叶与肺野的概念不 同,肺叶前后重叠。肺叶 由2~5个肺段组成,每个 肺段有单独的段支气管。
.
28
2、肺段:
常呈圆锥形,尖端指向肺门,底部朝 向肺的外围,肺段间没有明确边界。
各肺段的名称与其相应的支气管一致。 肺段由多数的肺小叶组成。
.
3
(二)缺点:
荧光影象较暗。
细微病变(如粟粒型
肺结核等)和密度、
厚度较大的部位(如
头颅、脊椎等)看不
太清楚,而且,透视
仅有书写记录,患者
下次复查时不易做精
确的比较。
.
4
二、摄影。
X线透过人体被检查 的部位并在胶片上形成影 像,称为X线摄影.
胶片曝光后须经显影、 定影、水洗及晾干(或烤 干)等步骤,操作复杂, 费用较贵。
常用的造影剂与检查方式有:
(一)直接引入法:
胃道钡餐或钡灌肠检查 、支 气管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
血管造影、心脏造影、气脑
造影及脑室造影等
.
7
(二)生理积聚或生理 排泄法:
经口服或静脉注射 造影剂,利用该造影剂 具有选择性经某脏器生 理聚积或排泄,暂时停 留于管道或内腔使之显 影,例如口服胆囊造影, 静脉肾盂造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