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抗成像系统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

合集下载

生物医学电阻抗成像技术

生物医学电阻抗成像技术

生物医学电阻抗成像技术
陈晓艳;顾鹏;常晓敏
【期刊名称】《生命科学仪器》
【年(卷),期】2017(015)003
【摘要】医学超声造影是一种能显著增强医学超声检测信号的新的医学超声成像方式.本文从造影剂的产生、发展、结构特点及应用领域等进行了简要的叙述,重点介绍了针对造影剂的信号分析,成像方法,纳米级造影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为人们全面了解超声造影技术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总页数】5页(P3-7)
【作者】陈晓艳;顾鹏;常晓敏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7
【相关文献】
1.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界的新军——记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胡军 [J], 王涵
2.面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医学传感技术教材改革浅析 [J], 胡克;王伟;朱松盛;竺明月;段磊;吴小玲
3.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简介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学科。

它所包含的分支领域有:基因工程、组织工程、医
疗器械、生物力学、光电子学、材料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应用、纳米生物技术、人工器官、康复医学、医学成像技术等。

是 [J],
4.中欧专家牵手应对生物医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困惑——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伦理管理研讨会·第一次研讨在京召开 [J], 刘海客;李恩昌
5.生物医学电阻抗成像系统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 [J], 陈晓艳;熊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阻抗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发展

电阻抗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1998年4月 第24卷 第2期科技期刊电阻抗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发展1)程吉宽 孙进平 杜 岩 柳重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电子工程系) 摘 要 介绍了一种新的图像重建技术——电阻抗成像(EIT )技术.它根据物体内部不同物质的导电参数(如电阻率、电容率)的不同,通过对物体表面电流、电压的施加及测量来获知物体内部导电参数的分布,进而重建出反映物体内部结构的图像.作为一个数学物理反问题,EIT 技术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和难点,因而目前还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本文在EIT 数学物理模型基础上对整个EIT 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包括理论原理、技术上的难点、系统分析、以及目前国际国内的研究现况和研究方向.通过对ACT3的介绍,对EIT 系统的具体实现也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图像处理;重建;数据采集;反问题;电阻抗成像(EIT) 分类号 TM 938.84 EIT(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技术是一种新颖的图像重建技术.它根据物体内部不同物质的导电参数(如电阻率、电容率)的不同,通过对物体表面电流、电压的施加、测量来获知物体内部导电参数的分布,进而重建出反映物体内部结构的图像.1 EIT 技术简介1.1 EIT 的原理 EIT 的图像重建过程实质上是利用边界测量数据求解物体内部电阻率分布函数ρ的过程.测量时通过加在物体表面的电极向物体注入电流,测量物体表面电压分布,然后利用重构算法得到物体内部电阻率分布.例如人体不同组织和体液就具有不同的电阻率,并且当某些组织发生病变时,电阻率也会相应发生变化.EIT 数学模型由下述椭圆方程边值问题描述:(1)(2)(3)式中 V、J分别为边界电压和边界电流密度分布;ρ为待求电阻率分布函数;Ω为物体所在空间区域,Ω为其边界.由于边界形状的复杂性,一般采用有限元(FEM)方法来求解EIT正问题(指在ρ设定情况下,求F(ρ)=V的过程,对于给定的注入电流J,F:ρ→V).由于已知的边界信息(2)、(3)式比唯一确定(1)式的解所需要的信息多,所以可利用这些多余的边界条件用最优化迭代算法求解ρ,这也就是EIT的反问题.图1为EIT系统的基本构成框图.图1 EIT的系统框图1.2 EIT技术的难点 EIT本身的困难在于反问题的非适定性(Hadamard意义下).文献[1]说明了EIT 固有病态(inherent ill-posedness),即边界电压数据的微小扰动可能引起解的巨大变化,这就要求EIT测量系统有很高的精度.另一个困难是它的信息量小,虽然可以用增加电极个数的方法来增加测量数据量.但就现有算法而言,数据量的增加往往使得计算量迅速增长.同时,电极数目的增加也是有限度的.此外,目前最大可实现的生理性阻抗变化只引起测量电压10%的变动,所以通常认为EIT测量硬件必须有至少0.1%的精度.如何实现系统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和算法的快速收敛是目前EIT技术的主要难点.2 EIT研究的现状及方向 EIT自70年代末提出,80年代初中期进展一直较为缓慢,直到8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才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EIT的研究目前主要包括3个方面:图像重建算法、数据采集的理论及方法和系统实现以及EIT的应用,下面将分别予以介绍.2.1 图像重建算法 EIT有两种不同的图像重建方式:动态式成像和静态式成像.动态式成像利用两个不同时刻的测量数据,通过图像重建算法来获得这两个时刻电阻抗分布的差值,从而重构出一幅S差分图像.动态式成像是图像重建算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类,EIT最初的研究者Barber等人便是采用这种方法.动态式成像主要是反投影型算法[2,3],其优点是许多测量数据中的噪声可以在相减时得到消除,因而它的图像重建算法对数据采集系统的要求不是太高,实现起来容易,另外它的计算量一般也较小.缺点是应用范围窄.如果在数据采集的两个时刻电阻抗分布没有变化,则它不能成像.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是基于电流在同一平面内流动的,所以该类算法难以推广到一般的三维情况,即使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推广[3],也并不象静态式成像那么直接. 静态式成像重建算法的发展则相对较晚一些,但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及相对较好的成像效果,受到普遍重视[4],已成为EIT成像重建算法研究的主流.现在流行的算法主要是Newton-Raphson类算法[4~6].另外扰动算法[7],拟Newton类算法[8],以及一些特殊的算法[9,10],也得到发展.静态式成像的缺点:计算量大,抗噪声性能较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成为EIT技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Newton类算法为例,每步迭代必须计算Jacobi矩阵,而每计算一次矩阵需求解关于正问题的有限元刚度方程组P×N次(P为注入电流次数,N为未知数个数,一般为几百甚至几千),计算量之大由此可见.在这方面,文献[8]中提出的基于快速梯度算法的拟Newton算法是解决计算量随分辨率提高而迅速增长的有效手段,它避开了Jacobi矩阵的计算,使计算量大为减少.由于最优化中的拟Newton类算法有多种形式、多种改进,因而EIT的这类算法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由于EIT反问题的病态,造成图像重建算法对测量数据中的噪声以及计算中的舍入误差特别敏感.如何设计出数值稳定性较好的图像重建算法是很重要的.特别地,如何改进现有算法使之数值稳定性得到提高,也将是EIT算法研究中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的工作,文献[6]成功地将Newton-Raphson算法进行了改进,使之抗噪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计算量还有所减少.2.2 数据采集理论和系统的实现 数据采集理论是EIT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数据采集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数据采集的信噪比,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图像重建算法的收敛速度.增加电极个数以增大采集数据量虽然是提高整个EIT系统抗噪声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数据量的增加往往导致图像重建算法计算量的大幅增加,而且电极个数的增加也是有限度的.最优电流理论自从Isaacson D的开创性工作[11]以来,已有很大的进展[12~14],是目前EIT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其目的,一是减少测量误差的影响,二是增加算法的收敛速度.最优即指注入的电流能使相应的边界电压数据的改变为最大.最优电流理论是抗噪声能力最强的数据采集方法,可使SNR(信噪比)达到最大.目前所使用的自适应电流注入法即将最优电流组加至所有电极,在图像重建的迭代过程中,自适应地改变最优电流组,以提高EIT 的分辨率.最优电流组依赖于未知电阻率分布函数和对电阻率分布函数的当前估计值(迭代值),这给实际应用造成了一些困难,文献[13]中介绍的计算最优电流的直接方法克服了这一困难,在某些应用场合,Walsh电流组使用起来更为方便[14]. 目前,模拟集成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VLSI以及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普及,使得EIT系统的设计尽可能地使用数字技术,模拟部分也尽可能地使用集成元件.一是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充分使用数字技术,提高系统SNR.采用DSP技术,可实现实时的快速数据处理和系统的模块化,对于EIT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提供灵活性.因而,在目前比较成功的EIT系统中,都采用了DSP来进行数据的快速处理.比如Sheffield小组的实时APT(Applied Potential Tomography)系统,就采用了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DSP来进行测量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图像重建.在文献[15]中对基于DSP (Motorola 的DSP 9600)的EIT系统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在发展和完善已有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也在探索实现EIT技术的其它新方法和新途径,比如近年来提出的感生电流EIT技术[16].这种技术的优点是采集数据中的噪声比较容易控制,电极系统设计简单;缺点是数学物理模型复杂,设备也相对复杂,这种方法目前还在发展中.2.3 EIT的当前研究动态 目前对EIT技术研究比较成功的小组有美国的Wisconsin小组及Renselaer小组,英国的Sheffield小组.Wisconsin小组着重算法研究,Renselaer小组则在系统设计和算法研究上都作出了有价值的工作.下面介绍的ACT3系统即是该小组1993年描述的第3代EIT 设备.Sheffield大学医学院已制成EIT商售样机,销往美英各大学和医院.英国的UMIST 和美国Wisconsin大学图像处理实验室也对动态图像的重构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就目前所发表的EIT系统而言,动态成像系统一般能达到心肺功能监视等成像生理活动的目的,但成像质量离实用还有很大的距离.静态成像目前仍然处于实验阶段.国内从80年代末开始EIT技术的研究,目前在算法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8,9],但在系统实现方面,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同国外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 3 EIT数据采集系统及相关应用技术介绍3.1 EIT系统ACT3介绍 ACT3(第三代Adaptive Current Tomography)是Rensselaer小组1993年描述的新一代EIT系统[17].该系统为32电极系统,能够输入任意模式的电流,电流值和电压测量均达到16bit精度,采集1组完整电压数据的时间约为133ms.此外系统可自动校正电压测量和电流源,以及在计算机控制下调整电流源输出阻抗.系统相位解调的精度达到16bit,相当于在输入为满幅正弦信号时SNR要达到104dB.为达到这样高的SNR,系统用DSP构成的数字解调器代替模拟解调.电流源电压波形输出采用数字合成方法,即将采样后的正弦波数据存于PROM中,顺序读取后通过MDAC输出为模拟波形,此方法可保证电流源输出相位和幅度的稳定.另外精度为16bit时,电流源输出阻抗不能小于64MΩ,在ACT3中使用程序控制的数字电位器来调节电流源输出阻抗.ACT3的安全措施包括:输入电流的限幅,为使输入电流在人体安全电流以内,电极电流的峰值被限制为0.5mA;当系统发生误操作时,地回路电流监视部分将切断所有的电极连接;数据通讯的光隔离等.3.2 EIT系统主要误差分析 1) 电极 Rosell等人的研究[18]表明在EIT使用的频率下,电极肤表接触阻抗为200~2000Ω/cm2,与内部阻抗的压降相比较,在接触阻抗上的电压降是相当大的,而且其值随电极位置的不同而改变,可能给系统带来大的误差.因此,电极技术是EIT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当采用恒流源注入,且注入电极与测量电极分开的复合电极方法时,对结果的影响可较好地得到抑制.复合电极中的电流注入电极一般接触面积较大,以使电流分布均匀稳定,电压测量电极较窄,以利于准确地得到电极所在点的电压值.依此思路,文献[19]设计的复合电极在实际应用中较好地提高了图像质量. 2) 放大器的CMRR(共模抑制比) 因为EIT注入电流很小,所以要测量的肤表分布电压差很小,必须经过放大之后,才能进行测量.这时由差动放大器的CMRR所产生的误差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抑制,减少其对系统精度的影响.如果相邻电极输入电流为1mA,测量电压差范围为0.05~2mV,系统要达到0.1%的精度,CMRR值至少为135dB.在设计阶段这点应特别考虑. 3) 电流源的特性 电压控制电流源部分是EIT系统模拟部分的核心.负载在2kΩ范围内变化时,电流源的性能一般不应该受影响.除了相位特性和幅度特性之外,输出阻抗是电流源部分最主要的问题,如果电流源的输出阻抗不够大的话,电压表的精度多高都没用,因为不足够大的输出阻抗会将注入的电流分流一部分出去.假如负载电阻是0~1kΩ,那么电流源的输出阻抗至少为64MΩ才能达到16bit的精度(R=(216-1)×1kΩ). 4) 其它主要误差,也是较大的误差来源,一般 电流输入部分与电压测量部分之间的等效联通电容Cf要求|C f|≤0.2pF.C f的值与接口部分电路板布线,电缆等因素有关,因此系统中该部分的无屏蔽线长应该尽可能地短.此外模拟开关导通电阻的影响,A/D转换所带来的量化噪声等也会带来较大的误差.使用数字解调、数字滤波等数字信号处理的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这部分误差的影响.4 结束语 EIT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成像方法,以设备简单、价廉、对人体无害以及操作使用方便等显著优点引起生物医学界的浓厚兴趣,成为近年来图像重建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和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有关EIT的研究论文.在算法和系统实现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相信不久可实现可实用化的EIT系统.参考文献1 Saacson D,Isaacson E ment on Calderon's paper:“On a incerse boundary value problem”.Math Comput,1989,52:553~5592 Brown B H,Barber D C. Applied potential tomography.J Phys E Sci Instrum,1984,17:723~7333 Shahidi A V. Impedance tomography computional analysis based on finite elements models of a cylinder and a human thorax. Am Biomed Eng,1995,23:61~694 Webster J G.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Bristol England:Adam Hilger,19905 Yorkey T J,Webster J,Tompkins W J,et paring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for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IEEE Trans Biomed Eng,1987,BME-34(11):843~8526 Woo E J,Hua P,Webster J G,et al. A robust imag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and its parallel implementation in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IEEE Trans Med Imaging,1993, MI-12(2):137~1467 Kyriacon G A.A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of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with optimal configuration of the driven electrodes. IEEE Trans Med Imaging,1993,MI-12(4):430~4388 杜 岩,程吉宽,柳重堪.用组合变尺度法求解电阻抗层析成像问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7,16(2):1~79 柳重堪,杜 岩,李久平.实现电阻抗层析成像的交错算法.电子学报,1995,23(7):11~14 10 Issacson et ment on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Clin Phys Physiol Meas,1992,13 (suppl A):83~8911 Issacson D. Distinguishability of conductivities by electric current computed tomography. IEEE Trans Med Imaging,1986,MI-5(2): 91~9512 Gisser D G,Isaacson D,Newell J C, et al .Current topics in impedance imaging.Clin Phys Physiol Meas,1987,8(supp1 A):39~4613 Hua P,Webster J G,Tompkins W J, et al .Improved method to determine optimal current in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IEEE Trans Med Imaging,1992,MI-11(4) :488~49514 Woo E J,Hua P,Tompkins W J,et al. Walsh function current patterns and data synthesis for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IEEE Trans Med Imaging,MI-11(4):554 ~55915 Lyon G M,Oakley J P. A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based architecture for EIT data aquisition.In:ECAPT,ed.Process Tomography a strategy for Industrial Exploitation. Manchester:The Castlefield Hotel,1992.54~5916 Gencer N G,Ider Y Z,Williamson S J.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 induced-current imaging achieved with a multiple coil system.IEEE Trans Biomed Eng,1996,43(2):139~149 17 Cook R D,Saulnier G J,Gisser D G,et al.ACT3:a high-speed,high-precision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IEEE Trans Biomed Eng,1994,41(8):713~72118 Rosell J,Murphy D,Pallas R,et al. Skin impedance from 1Hz to 1MHz.IEEE Trans Biomed Eng,1988,35(7) 649 ~ 65119 Hua P,Woo E J,Webster J G,et ing compound electrodes in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IEEE Trans Biomed Eng,1993,40(1):29~34Theory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ical ImpedanceTomography TechnologyCheng Jikuan Sun Jinping Du Yan Liu Zhongkan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Dep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bstract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 is a new technique that forms images of electric resistivity or conductivity within the body through measuring the current or the voltage of the surface. As a mathematical physics inverse problem,EIT is a developing technique on its own feature and difficulty.This paper give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EIT technology in details.It includes the primary theory,technical difficulty,system analysis as well as the recent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trend all over the world.It introduces ACT3 to give a simple analysis realizing the EIT system. Key words image processing; reconstruction; data acquisition; inverse problem;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 收稿日期: 1997-01-07 第一作者 男 58岁 教授 100083 北京 1) 航空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电阻抗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发展作者:程吉宽作者单位:刊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文刊名:年,卷(期):1998(2)被引用次数:18次1.黄嵩.张占龙.罗辞勇.何为电阻抗静态成像中混合正则化算法抗噪性能的仿真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09(2)2.田明武.李碧雄水泥浆体阻抗特性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四川建筑 2009(2)3.胡小波.陈香才.郭方方乳腺电阻抗成像非均匀介质电场的初步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8(1)4.黄嵩.张占龙.姚骏.何为基于混合正则化算法的颅内异物电阻抗成像仿真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07(5)5.胡小波.陈香才一种乳腺电阻抗断层成像模型的建立[期刊论文]-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7(2)6.黄嵩.何为电阻抗成像中变差正则化算法的研究[期刊论文]-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6(6)7.黄嵩.何为电阻抗成像中混合罚函数正则化算法的仿真研究[期刊论文]-计算机仿真 2006(4)8.张虹淼基于磁声耦合的无损神经电流检测技术的模型与实验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9.李翔基于磁声电相互耦合的生物组织成像方法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10.王戬电阻抗成像算法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11.傅林生物组织磁聚焦电导率成像系统硬件实现与反演算法[学位论文]博士 200612.耿跃华.徐桂芝.吕殿利反投影断层阻抗成像技术的图像处理与分析[期刊论文]-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5(z1)13.耿跃华反投影断层阻抗成像的图像处理与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514.杨旭头部组织电导率分布对等效偶极子定位影响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15.向胜昭基于三维磁场聚焦技术的磁感应成像系统中激励线圈的设计[学位论文]硕士 200516.黄嵩.何为.H.Singer电阻抗成像中Jacobi矩阵的一种快速仿真算法[期刊论文]-计算机仿真 2004(9)17.刘军.李光.陈裕泉生物电流检测和组织功能成像的新技术[期刊论文]-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2003(4)18.董浩斌.王传雷浅议高密度电法几个问题[期刊论文]-地质与勘探 2003(z1)本文链接:/Periodical_bjhkhtdxxb199802004.aspx。

医用电阻抗成像系统的模块化设计

医用电阻抗成像系统的模块化设计

进入 2 世纪 , l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很 快. 将先进 的
科学技术用于人体医学阻抗随频率变化图像 、 人体
器官生理活动 ( 呼吸 、 如 心脏 搏动 ) 的阻抗 变化 图 时 像. 由于采用外加安全交流电流的方式 , 它是非侵入检 测技术 , 且是功能成像技术 , 故在研究人体生理功能和 疾病诊断方 面有重要 的临床 价值. 它具有 简便、 损 无
成像硬件 系统. 系统主要有 恒流源模块 、 该 驱动模块 、 测量模块 、 号处理 模块 、 制和成像 模块组 成. 系统通过 信 控 该 测量被 测 目标表面电信号并进行分析和 处理 , 再通过 逆 问题 求解 , 重构 出电阻抗 分布 图像. 实验表 明 , 系统 设计 该 合理 , 工作稳定 , 具有 实时检测 、 用方便及扩展 性强等特 点. 使
徐桂 芝 , 明时 , 王 李有余 张 帅 , , 于 青 颜威利 ,
(. 1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 电子工 程学院 , 天津 30 7 ; . 0 0 2 2 河北工业大学 电气 与 自动化学 院 , 天津 30 3 ) 0 10

要 :电阻抗成像是一种新 的无损伤 的功 能成像技 术. 用模 块化 设计 , 立一种基 于物 理模 型 的 医学电 阻抗 采 建
关键词:电阻抗成像 ; 模块化设计; 硬件系统
中图分类号 :T 7 H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号 :0 9 . 17 20 ) 4 3 23 (0 6 增刊. 13 0 03. 5
M o u a ia i n De i n f r M e ia T S se d l rz to sg o d c lEI y tm
维普资讯
第 3 卷 增 刊 9
20 06年 6月

用于生物电阻抗成像系统的镜像反馈电流源的研究

用于生物电阻抗成像系统的镜像反馈电流源的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m e e t s t h e r e q u i r e me n t s o f d i r v e s i g n a l s o u r c e or f t h e b i o l o g i c a l e l e c t r i c a l i m p e d a n c e t o mo g r a p h y s y s t e m. f Ch i n e s e Me d i -
l e a s e d s a f e l y w i t h o u t g r o u n d c o n n e c t i o n .C o mp a r e d w i t h mo d i f i e d Ho wl a n d c u r r e n t s o u r c e , t h e c u r r e n t s o u r c e h a d t h e o u t —
p u t i mp e d a n c e h i g h e r t h a n 2 5 0 k 0 a t 1 MHz ,wh i c h a l s o h a d h i g h f r e q u e n c y r e s p o n s e .C明- d h哇 咂 T h i s c u r r e n t s o u r c e
c a l e l e c t ic r a l i mp e d a n c e t o mo g r a p h y s y s t e m f o r h i g h i mp e d a n c e .1 o w p h a s e s h i f t a n d e t c . 【 e I 啊h A v o l t a g e c o n t r o l l e d

电阻抗成像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电阻抗成像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相 应 电路 。测量 时 ,DD 信 号源 输 出频 率为 5 k z S 0 H 的正 弦 信
号 ,经 VC S 产 生一 个 幅度 恒 定 的 电流信 号 ,通 过模 拟 开 C 后 关 以临近 驱 动 方式将 电流 注入 一对 电极 ,同时分 别测量 其 余
近 年 来 , 国 际上 对 ET的研 究 日益 深化 , 由实验 阶 段 L I
系统 。该系统 采 J 1 电极 并行 采 集数 据 ,以等位 线 反投 影法 f6 】 重 建 【 像 ,成像 速 度 达  ̄ 2 帧/ , 能够 获 取 人体 胸 腔 的 实 霉 ] t5 秒 J 时 图像 。它 已在英 国 皇家 HaIms i 医院 进行 临床 实 验 。 l a hr e 美 、 日等 国 也 相 继 有 ET硬 件 系 统 用 于 临 床 数 据 采 集 的 I 报道 。与 以 上这 些 国家 相 比 ,我 国在 E T 面 的研 究起 步较 I方 晚 , 目前 主要 集 中于 重 建 算法 的计 算机 模 拟 ,相 对于 E T I 硬
维普资讯
第2 卷 8
vol28
第7 期
№ 7





2 0 年7 02 月
J l 0 2 uy2 0
Co put rEngi e i m e ne r ng

基 金 项 目论 文 ・
文章编号: 00 - 2( 0) -07-0 10-3 8 02 7- 05-2 -4 2 0 - -
图 像 。整个 Βιβλιοθήκη 集 系统在 D P S 的控 制下 进行 工作 。
的E T 件 系统 Mak1 。 19 年 ,S t和 B o 等在 MakI I硬 r ” 9 5 mi h rwn r 的 基础 上建 立 了第 一个 实 时 的供 临 床 基 础 研 究 用 的 Mak1 r 1

电阻抗成像技术理论及应用研究

电阻抗成像技术理论及应用研究

参考内容
电阻抗成像(EIT)是一种无创、低成本的医学成像技术,能够在体表测量生 物组织的电阻抗分布情况,对于生物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其测量 数据的非线性特性和缺乏精确的物理模型,三维电阻抗成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三维电阻抗成像的数值算法和技术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阻抗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电阻抗成像技术理论
1、基本原理
电阻抗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不同组织或物体内部的电导率是不同的,通 过外部施加电场,测量物体内部的电流分布,可以推断出物体的内部结构。具体 来说,EIT技术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一系列电极上的电压和电流,结合一定的算 法,重建出物体内部的电阻抗分布图像。
2、数学模型与算法
电阻抗成像技术理论及应用研 究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电阻抗成像技术 理论
03
三、电阻抗成像技术 的应用研究
04
四、研究进展与未来 展望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电阻抗成像技术(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简称EIT)是一种 无创的、通过测量人体或物体的电特性来推断其内部结构的技术。EIT技术以其 非侵入性、实时性、低成本等特点,在医疗、环境监测、食品工业、地球科学等 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EIT技术的理论原理、应用领域 以及研究进展。
感谢观看
1、硬件设备的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电极材料和先进的电子设备 将不断被引入到EIT系统中,以提高系统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2、算法的改进: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计算的发展,更高效、精确的算法 将被引入到EIT重建过程中,以提高重建图像的质量和速度。
3、多模态成像技术:将EIT技术与其他成像技术(如超声、CT等)相结合, 可以实现多模态的联合成像,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物体内部结构的认识。

浅议电阻抗成像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浅议电阻抗成像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E PO E C N E D l X I R O T N 探索争鸣
浅议 电阻抗成像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吴雨 鸿
( 贵州大学 明德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贵州 贵 阳 5 00 ) 5 0 2 摘要 : 电阻抗成像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 型的医学影像技术 , 本文综述 了电阻抗成像技术 的概 述及其分类 , 并分别综 述 电阻抗断层成像和磁共振电阻抗成像系统的。
关键词 : 电阻抗 成像 磁共振 断层
6电极测量 系统和 3 2 电阻抗成像 (lc i l mpdn e o morpy, Eetc I e ac T — gah 简称 ET 技术 统 的分类方法很多 ,从 电极数 目上可以分为 1 ra I) 是一种新 颖的图像 重建技 术。它根据物体内部小 同物质的导 电参数 电极测试 系统 。 从频率上可以分 为单频测量 系统和多频 测量 系统 , 单 咖 电阻率、 电容率) , 小同 通过在物体 表而施加 电流 、 电压并进行测量 频 测量是 指对成像 目标施加某 一频 率的驱动 电压或 电流 , 测量其边 来获知物体内部导电参数 的分布 , 进而 重建 出反映物体内部结构 的 界 电压或 电流分布 。多频测量是在单频测量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一种
i ne m g g l c I a n 简称 MR ) , a i . 已经广泛应用 于临床医学。 I 等 导率分布图的静态 电阻抗成像方 法。 因为在测量过程中有磁共振成像 的参与 ,接触式的磁共振电阻 2电阻抗 断层成像 的工作原理 . 抗成像结果在空间定位精度 、测量精度及成像分辨率等方面 较电阻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 1 )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 术 ET (ltc pdne 0 or. ) I Eer aI eac T m g Fy是 抗 断层成 像技 术有很大的提高 ;图像 重建的过程 中由于同时考虑成 cilm ah 根据物体 内部组织 电特性参数 ( 如电阻率 、 率) 电容 的不同 , 通过对其 像 目标区域内电场 和磁场特性 ,逆问题求解 过程中的病态性 得到改 表面施加安全激励电流或电压 ,同时测量物体 表面 的电压或 电流信 善。 接触 式磁共振 电阻抗 成像 方法所面 临的关键问题包括 :①正确 号来获知物体内部电特性参数的分布 ,进而重建 出反映物体 内部结 ②选 用何种激励模式 ; 重建算法逆 问题 的病态性 ; ③ 构的图像。 这对生物体 内部 电特性的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 , 因为不 同组 选 取电极系统 ; 织和器官的电特性 不同 , 种图像不仅 包含 了丰富 的解剖学信息 , 这 而 ④ 重建算法 的抗噪能力。 与接触式磁共振 电阻抗成 像方法 应用传统的电阻抗断层 成像技 且可以获得某些组 织和器 官的电特性 随其病理 、生理功能状态而改 稍晚提 出的非接 触式磁 共振 电阻抗 成像 方法 是磁 感应成像 变的信息。因此, I 了能实现 类似 于 x射线成像 、 ET除 计算机断层扫 术不同 . 它采用线 圈激励 、 线圈 描成像 ( T 、 磁共振成 像( d  ̄超声成 像的功能外 , C )核 MP )n 还可以得 和 磁共振成像相结合并改进的一种成像方 法。 根据 电磁感应原理在成 像 目标中产生感应磁场 , 使用磁 到反映生物组织生理状态变化的图像 , 这在研 究人体生理功能和疾 接收的方式 , 病诊断方面 有重要 的I 临床价值。 利用 ET技 术, I 可以显示人体 内组织 共振 设备能够比较 精确地测量 目标体内部 的磁场特性 ,利用逆问题 蛩 的阻抗 分布 图像 、 人体组织 随频 率变化 图像 、 人体器官进行生理活动 推导得到 的原理公式最终得到电导率或其 变化量 的分布【像 。 ( 如呼吸 、 心脏搏动 ) 的阻抗变化 图像 等, 时 在临床 上可 用于检测和监 结 束 语 在生物 医学领域 , 由于 ET技 术具有无创 、 I 廉价 、 安全 、 无毒副作 护。 该技术具有无损伤 、 低成本 、 操作简单和信息丰富等特点。 在近十 用、 操作简单和 信息丰富等特点 , 易于被医者和患 者所接受 , 因而 具 几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 呈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 并 有非常广泛 的应用前景。 ( 电阻抗断层成像CL) 2 ) ET 的硬件 系统实现 电阻抗断层成像(I) ET 的实质就 是通过 电极给被测体特定部位加 上电流场 , I 坝 l 量被测体内部各组织 , 器官在 电流场作用下所呈现的 电 参考文献

基于FPGA的生物电阻抗成像系统激励源设计与实现

基于FPGA的生物电阻抗成像系统激励源设计与实现

第32卷第1期2011年1月微 计 算 机 应 用M I C ROCOM P UTER APPL I C AT I O NSV ol 32N o 1Jan 2011基于FPGA的生物电阻抗成像系统激励源设计与实现*陈晓艳 吴佳妮(天津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天津 300222)摘要: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FPGA的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系统的激励源,带宽为33KH z且相位可调。

在N otepad++中根据P icoB l aze指令系统编写控制代码,经K CPS M3编译生成用户程序,采用中断方式控制数模转换并按设定频率对输出信号进行采样,经巴特沃斯二阶低通滤波输出。

结果:仿真与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有效、可行。

本文为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系统激励源的设计实现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编程量小、开发时间短及出错概率低的优势。

关键词:电阻抗成像系统 激励源 FPGA 巴特沃斯滤波器FPGA Based Excitati on Source i n B io medicalE l ectrical I mpedance To m ography Syste mC HEN X iaoyan,WU Jian i(T ianji n U n i versity o f Sc i ence&T echno logy,Schoo l o f E l ec tron i c and A uto m ati on,T ian jin,300222,Chi na)Abstrac t:Sub j ect:A n exc itati on source for bio m edical e l ec trical i m pedance tomog raphy syste m based on FPGA is desi gned and i m ple m ented w ith33KH z bandw idt h and ad j ustab l e phases M ethod:Codes are prog ramm ed by P icoB l aze i nstructi ons by N otepad++,and comp iled t o use r prog ram s by K CPS M3asse m bler D i g ita l-ana l og conv ers i on i s carried out i n i nterrupti on subrouti ne,and t he output d i g ita l si gnals are sa m pled at the setti ng frequency,and filtered by a second-order Butte r wo rt h l ow-pass filter R esults:the propo sed m ethod offer a nove l effec ti ve and feasible approach to sa tisfy the require m ents of ex cita ti on source i n bi o electr i ca l i m pedance to m o g raphy syste mK eywords:E lectr ica l i m pedance to m ography,ex cita tion source;FPGA,Bu tter w orth filter电阻抗断层成像是继形态、结构成像之后,于近30年发展的新一代医学成像技术。

电阻抗成像技术算法研究及matlab仿真

电阻抗成像技术算法研究及matlab仿真

电阻抗成像技术算法研究及matlab仿真
电阻抗成像技术算法研究及Matlab仿真
摘要:
电阻抗成像技术是一种用于非侵入式生物医学成像的方法,能够通过测量生物组织中的电阻抗分布来获取其中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本文将以电阻抗成像技术算法研究及Matlab仿真为主题,详细介绍电阻抗成像的原理、算法发展及Matlab 仿真的过程,并探讨电阻抗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

1. 引言
1.1 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电阻抗成像的原理与方法
2.1 生物组织的电阻抗分布特性
2.2 电阻抗成像的原理
2.3 电阻抗成像的方法
3. 电阻抗成像技术的算法发展
3.1 传统电阻抗成像算法
3.2 基于正则化的电阻抗成像算法
3.3 基于优化的电阻抗成像算法
4. Matlab仿真环境的搭建
4.1 Matlab的安装与配置
4.2 电阻抗成像相关工具箱的引入
4.3 仿真模型的建立
5. 电阻抗成像仿真的具体步骤与方法
5.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5.2 电阻抗成像图像重建
5.3 成像结果分析与评估
6. 电阻抗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
6.1 癌症诊断与治疗
6.2 脑功能成像
6.3 心脏疾病监测
6.4 应用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7.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深入理解了电阻抗成像技术的原理、算法发展及Matlab
仿真的过程。

我们发现电阻抗成像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电阻抗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电阻抗成像中有限元法的算法实现

电阻抗成像中有限元法的算法实现

电阻抗成像中有限元法的算法实现电阻抗成像(ResistivityImaging,RI)是一种地球物理学技术,它可以用于探测地下的地质构造和矿物资源。

电阻抗成像的核心是一种以电阻率为目标的成像技术。

它可以提供非入侵性、全地球视角,快速、无损耗地测量地下物质结构,特别是深部地质成分。

电阻抗成像中有限元法被用作研究地球物理学中的电阻抗成像问题,但是在复杂大型系统中,有限元法算法仍然是一个挑战。

首先,有限元法是一种经典的数值方法,该方法用来求解偏微分方程组。

它将求解的区域分割成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小单元,通过利用这些小单元的内积弱形式,建立起系统的整体形式。

该方法可以处理任何形状的物质体,对于复杂的物质构造,它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

其次,在利用有限元法解决电阻抗成像问题时,有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定义空间坐标和有限元网格;(2)建立有限元空间模型;(3)计算各个有限元的电阻和电流;(4)利用牛顿迭代法求解电流流动在空间网格结构中的电阻系数。

第三,当电阻系数求解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地球电阻抗成像。

它需要在空间网格中定义一组测量点,采集电阻抗参数和电流流量的观测值,然后使用测量数据对电阻抗模型进行参数拟合,使用拟合参数得到电阻系数分布图,绘制地球电阻抗成像图。

最后,电阻抗成像中有限元法的算法实现可以实现电阻抗成像的高精度测量和快速运算,同时也可以用于分析复杂的物质构造和结构特征。

有限元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求解任何形状的物质体,风格灵活,同时运算速度快,效率高,对复杂的系统和大型系统也能满足高精度的求解要求。

但是,由于网格细化费时费力,耗费计算资源,它还可能发生无法收敛和信号丢失等问题。

因此,电阻抗成像中有限元法的算法实现需要选择合适的网格细化程度,同时通过引入新的求解技术,如多面体网格有限元法,提高求解效率,解决上述收敛和信号丢失的问题。

另外,在实施电阻抗成像测量时,也可以采用其他技术,如地阻抗测量技术和无线电波测量技术,来实现较高的测量精度和解决电阻抗成像中的技术问题。

电阻抗断层成像(EIT)的多频信号源设计

电阻抗断层成像(EIT)的多频信号源设计
维普资讯
《 物 医学 工程学  ̄ 生
} o 8年第 2 第 2期 2o 9卷
研 究论 著
’ 1. 8
电 阻抗 断 层 成 像 ( I 的 多 频 信 号 源 设 计 ET)
周兴龙 , 奇 , 刘 黄 华
四川 大 学 电气信 息 学院 ( 都 6 0 6 ) 成 1 0 5
【 yWod 】 Eetclmpdnetm g p yMut一 ̄ qec ;i a suc Ke rs l r a i eac or h ; l ci o a i eunySg l ore n
0 引 言
生 物 电特性 , 近年 来 的很 多研 究 小 组采 用 了含 有 多
电阻抗 断层 成像 ( I 是 一种 全 新 的 医学 成像 ET)
S u c rm u t — qu nc T c n r ld b CU sd sg e n t i a e .Th u p t ̄e e y o h ss u c o r e f li— ̄e e y EI o to e y M o wa e in d i h sp p r eo tu qu nc ft i o r e c v  ̄ fo 1 kHz t 0k o e r m 0 o50 Hz,h o e o i ge  ̄e u nc nd mu t t e m d fsn l q e y a li—fe e c a ho e r qu n y c n be c s n,fe u n isa d r q e ce n a lt d so he c re tsg a a u e y k y o r n ip a e c e n. Ex e me t lrs ls a mp iu e f t u r n in lc n be t n d b e b a d a d d s ly d by LCD s r e pr i n a e u t — c iv d r q ie n fd sg n ai fsg lwa i h Th s c re o r e c n b p id t e d f r n he e e u r me to e in a d qu lt o ina s h g . y i u r nts u c a e a pl o us i e e t e fe u n i sa d a lt d s t x i i e ntts u a d c n be g nea l s d r q e ce n mp iu e o e c t df r s e, n a e r ly u e . e fe i

一种多频电阻抗成像信号源设计

一种多频电阻抗成像信号源设计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2018年第09期·131·文章编号:2095-6835(2018)09-0131-02一种多频电阻抗成像信号源设计曹宣(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为了改进现有多频电阻抗成像信号源精度不足等问题,利用Xilinx 系列FPGA 自带的DDS-IP 核可配置资源,结合后续相关D/A 数模转换硬件电路以及两级运放电路,可以为多频电阻抗成像硬件系统提供频率可程控改变,幅值可动态调节的激励模拟电压信号以及后续解调时所利用的参考模拟电压信号。

根据实际测试结果可以得出,该信号源设计输出的模拟电压信号,形状平滑、频率大小以及幅值调节便利快速、稳定性较强,可以为多频电阻抗成像硬件系统提供良好的测量精度。

关键词:FPGA ;多频电阻抗成像;激励信号;参考信号中图分类号:R318文献标识码:ADOI :10.15913/ki.kjycx.2018.09.131电阻抗成像技术依据电阻率在生物体内部的分布情况,对生物组织进行检测,是一种在生物组织病理检测与临床诊断方面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成像手段。

研究结论表明,生物组织内部阻抗信息会由于注入信号频率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且不同生物组织在不同频率电流注入下获取得到的阻抗实部与虚部都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为了得到更多不同频率激励下生物组织的阻抗信息,多频电阻抗成像信号源的研究设计尤为重要。

多频信号源是多频电阻抗成像硬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信号源的稳定性、精确度、动态范围大小及信噪比高低等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1系统结构生物组织的阻抗由阻性(阻抗的实部)和容性部分(阻抗的虚部)两部分组成。

为了获取生物组织阻抗特性的实部以及虚部信息,信号源部分需要同时产生频率相同的正余弦电压信号,因此,本文设计了符合多频电阻抗成像系统要求的信号源。

信号源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FPGA 、AD9767、LPF 、第一级运放电路、第二级运放电路组成。

注入式电阻抗成像的原理

注入式电阻抗成像的原理

注入式电阻抗成像的原理
注入式电阻抗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利用电流注入和电压测量来推导物体内部的电阻抗分布。

其原理如下:
1. 首先,通过电极将电流注入待成像区域的物体内部。

电流注入的方式可以是直流、交流或者脉冲电流。

2. 注入电流经过物体内部时,会遇到不同电阻率的组织或介质。

不同电阻率的组织对电流有不同的阻碍作用。

3. 注入电流经过物体后会引起电压变化。

这些电压变化可以通过电极进行测量和记录。

4. 将记录下来的电压变化数据与注入电流进行处理,使用数学模型或算法对物体内部的电阻抗分布进行重建。

5. 根据重建结果,可以得到物体内部的电阻抗分布图像,显示不同区域的电阻抗分布情况。

注入式电阻抗成像的原理基于物体内部组织或介质的电阻率差异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

通过注入电流和测量电压的方式,可以推导出物体内部的电阻抗分布信息,从而实现成像。

同时,注入式电阻抗成像具有非侵入性、实时性和较低的成本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如肿瘤检测和脑功能成像等。

电阻抗成像系统中采样信号电路的设计与实验验证

电阻抗成像系统中采样信号电路的设计与实验验证

电阻抗成像系统中采样信号电路的设计与实验验证
徐成喜
【期刊名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年(卷),期】2024(53)3
【摘要】深入探讨了电阻抗成像(EIT)中的一个关键技术——采样信号电子电路的实现。

详细阐述了电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求,采用先进的电路设计理念和技术,基于高性能的FPGA双驱动系统设计一套肺通气可视化电阻抗成像设备的硬件电路,主要包括采样控制单元、压控恒流源模块、分时复用模块、差分放大电路和安全耐压隔离模块单元。

讨论了采用控制单元和分时复用模块实现信号采集的方法。

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所设计的EIT硬件电路在信号采集过程中具有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的优点,能够满足临床肺通气成像的需求。

【总页数】7页(P25-31)
【作者】徐成喜
【作者单位】苏州健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74.2
【相关文献】
1.一种模拟电路动态电源电流信号测量电路设计与实验验证
2.生物医学电阻抗成像系统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
3.基于multisine激励与整周期采样的多频电阻抗成像系
统设计4.生物电阻抗扫描成像系统前置级检测电路的扩频优化设计5.基于改进AD7606的电阻抗层析成像系统设计与验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阻抗成像系统的设计

电阻抗成像系统的设计

电阻抗成像系统的设计摘要:介绍了电阻抗成像系统,该系统以PC机作为上位机,用来进行可视化控制、实时成像显示操作?鸦下位机采用高速单片机,控制电极选通、数据采集及预处理,并与PC机进行通讯;采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正弦信号源输出信号经1:1的隔离变压器输出到VCCS。

VCCS采用的三运放转换电路,如图2所示。

当运放工作在理想状态时,则输出电流为:输出电流Io的大小可以由输入电压Vi和采样电阻R5来控制,其精度取决于R1、R2、R3、R4的匹配程度。

2.2电极阵列的设计由于本系统中使用的是峰-峰值为1~5mA的交流小信号,因此如果模拟开关(又称多路开关)选择不当,它会成为系统中的一个显著的误差源。

经比较,选用MAXIM公司的MAX306,它具有下列功能:程序控制16选1(由4个地址端和1个选通端决定),导通电阻RON<100Ω,通道间匹配误差<5Ω,通道间串扰<-92dB,导通时对地泄漏电流<25nA,导通时对地等效电容<140pF,开关时间<400ns。

每组四个MAX306并联可以完成32选2任意的电流注入方式和电压测量模式。

图3是电压测量的原理图,驱动电流注入的原理图与图3类似。

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信号的流程相反,前者是流出开关,后者则是流入开关。

设计时为减小干扰,采用了高速光耦6N136进行隔离。

2.3激励注入与电压测量模式本系统中激励源按一定的模式注入(如相邻模式或相对模式),通过PC机发出命令,由单片机来控制开关电极阵列依次选通激励电极对和测量电极对。

当激励注入电极对转动一周时,就得到了能重建图像的一个数据组。

2.4电压测量放大与解调EIT系统中注入的为交流小信号,所以在测量端先进行隔直、缓冲和差动放大,同时要滤除信号中的噪声,以使后面的测量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这就要求选用的仪表运放具有高的CMMR和足够的带宽。

本系统选用了AD公司的AD620。

在频率小于100kHz的情况下,10倍增益时的共模抑制比可以达到60dB,它的3dB带宽达到300kHz。

电阻抗成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的开题报告

电阻抗成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的开题报告

电阻抗成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的开题报告
题目:
电阻抗成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研究背景:
电阻抗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成像技术,通过测量物体内部的电阻抗分布情况,得到图像化的信息。

该技术在医学、工业、环境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但是当前市场上的商用电阻抗成像设备价格昂贵,同时性能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成像精度、成像速度等方面,因此自主设计一套性能优越、成本较低的电阻抗成像系统非常必要。

研究内容:
1.电阻抗成像技术原理的理论研究和分析,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掌握电阻抗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

2.设计电路板、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实现电极控制和数据采集处理。

3.编写程序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成像,提高成像质量和效率。

4.对设计系统进行测试,对成像效果进行评估,优化电阻抗成像系统的性能。

5.撰写论文并完成论文答辩。

研究成果:
1.设计一套成本低,性能优越的电阻抗成像系统。

2.提高电阻抗成像的成像精度,提高成像速度,拓展应用范围。

3.为电阻抗成像技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研究意义:
1.推动电阻抗成像技术的发展。

2.为医学、环境等领域提供一种成本低、成像效果好的成像工具,推动医学和环境治理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3.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图 1 可知 , DDS 主要由相位累加器、 相位调制器、 正 弦波数据查找表( ROM) 、 D/ A 转换器等 5 部分组成, 其中 相位累加器是核心部分。 1. 2 DDS 的实现 本系统使用 Analog Devices 公 司的 DDS 集成芯 片 A D9851。它可以产生一个频率和相位可控的稳定度非常 高的正弦波。该芯片在基准时钟、 频率转化字的控制下产 生频率和相位确定的模拟正弦信号 [ 6] 。数学表达式如下 : f OUT = ( Phase SystemClock) / 232 ( 1) 式中: Phase 是 32 bit 的频率控制字, 可通过 AD9851 的 并行接口或者串行接口送入内部寄存器。 Sy stem Clock 是 基准时钟的频率 ( M H z) , f OUT 是输 出正弦信 号的频 率 ( M H z) 。 在电路中使能 AD9851 的 6 倍频 , 由于外部晶体为 30 M H z, 所以内部时钟为 180 M H z。假设要求得到的输出频 率 f OUT = 100 kH z, 那么频率控制字由式( 1) 可得: 232 f OUT = 23. 861 100 000= 2 386 100 Phase = Syst emC lock ( 2) 转换为 2 进制控制字 , Phase = 100100, 01101000, 10110100。图 2 为硬件接口示意图。
[ 8]
Io = 1+
( A + A c ) R4 Vi R 3 + R4 R1 (A 2 - A 2 A + A2 c) c R3R ( R 5 + R) ( R1 + R 2 ) ( A - A c + 1) (R 3 + R 4 ) (A - A c + 1)
( 5)
图5
ad829 实现的三运放 VCCS 中国科 技核心期刊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bio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system source
Chen Xiaoyan Xiong Wei
( College of Electr onic I nfor mation and A uto mation, T ianjin U niversity of Science & T echnolog y, T ianjin 300222, China)
收稿日期 : 2010 10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
1 正弦电压源
1. 1 DDS 的工作原理 正弦信号源采用直接数字合成( DDS) 技术, 即以一定 频率连续从 EPROM 中读取正弦信号采样数据, 经 D/ A 转换并滤波后产生 EIT 所需的正弦信号, 其原理框图如 图 1 所示。它具有成本低、 电路简单、 便于控制、 分辨率
Abstract: Th is paper proposes a met hod for the s ignal source of biomedical electrical im pedance tom ography system. Sine volt age signal is generated through using direct digital synt hesis ( DDS ) t echnology, and it is converted into excitat ion current signal through three op amp volt age cont rolled current source ( VCCS ) circuit . S imulat ion and experim ental results show t hat: the signal source not only has advantages of w aveform dist ortion, am plitude st abilit y, and the adjustable frequency, amplit ude, phase, etc, but also has a high stability and big out put im pedance in t he range 0~ 70 M H z. It is an ideal signal source for biom edical im pedance imaging system . Keywords: EIT; signal source; DDS; VCCS
图3 A D9851 流程图
DDS 信号源必须要求结合低通滤波器来使用的 , 所 以本文设计 AD9851 产生的交流信号经过 70 M H z 的 LC 低通滤波器滤除噪声后才能用作激励源。该滤波器设计 简单、 使用方便、 成本低廉。
2 VCCS 的设计
考虑人体所能接受的安全电流范围及电极与皮肤之
2011 年 1 月
应 用 天 地
第 30 卷 第 1 期
生物医学电阻抗成像系统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
陈晓艳 熊 伟
天津 300222) ( 天津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摘 要 : 提出一种生物医学电阻抗成像系统的 信号源设计和实现的 方法。利用直 接数字合成 技术 ( DDS) 产 生正弦电 压信号 , 并将其经三运放电压控制电流源 ( V CCS) 电路转换成为生物电阻抗激励所需电流 信号。仿真与 实验结果表 明 : 信 号源具有波 形失真小、 幅值稳定 , 且频率、 幅值、 相位可调等优点 , 而 且在 0~ 70 M H z 测试 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稳定度和输出阻抗 , 是较理想 的生物医学电阻抗成像系统信号源。 关键词 : 电阻抗成像 ; 信号源 ; 直接数字合成技术 ; 电压控制电流源 中图分类号 : T P29 文献标识码 : A
0 引

的功能[ 4] 。因此, 生物医学电阻抗成像技术中信号源的质 量是影响成像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设计和实现高品质的 信号源是生物医学电阻抗十分重要的环节。 本文提出由正弦电压源和电压控制电流源( VCCS) 两 部分设计实现生物医学电阻抗成像系统的信号源。正弦 电压源是利用直接数字合成技术 ( DDS) 产生 EIT 数据采 集系统需要的正弦电压信号; VCCS 是由三运放组成 , 通 过在反馈回路中加入输入阻抗极高的电压跟随器来降低 反馈电流, 从而保证恒流源有较高的输出阻抗。
M AX
其等效输出阻抗 Ro 为: Ro = ( A - A ) R1 R5 (R 1 + R2 )( A - A c + 1) (A + A c )R 3 (A - A c) R 1 A + Ac - 1 R3 + R 4 R1 + R 2 A - Ac+ 1 R5 + ( 6) 2. 2 VCCS 电路仿真 由于设计的三运放电路应具有较高的开环增益[ 9] , 所 以 设 计 中 采 用 Analog Devices 公 司 的 增 益 带 宽 为 120 MH z 的运放 AD829 来实现 VCCS 电路 , 如图 5 所示。 利用 Multisim 10. 0 电路仿真软件 , 输入幅值为 10 V, 频率 50 kH z 信号, 虚拟示波器输出仿真结果如图 6 所示。
[ 5]
中国科 技核心期刊
51
2011 年 1 月
应 用 天 地
单运放 VCCS、 双运放 VCCS、 镜像 VCCS 等, 但它们都一 定程度上存在不稳定的问题。 单运放组成的 VCCS 电路结构简单, 但对运放的开环 增益要求很高, 外接电阻匹配程度的要求严格, 而且随着 负载增大, 输出的非线性增大。 双运放 VCCS 不能消除电路中的直流信号, 这将导致 生物体中产生极化现象 , 影响测量的准确度, 虽然可在输出 端串联一个隔直电容进行改善[ 7] , 但又会引起饱和问题。 2. 1 三运放 VCCS 的工作原理 为了克服单运放 VCCS 电路线性度差的缺点和双运 放不能消除直流信号的缺点, 在反馈回路中加入了输入阻 抗极高的电压跟随器来降低反馈电流, 组成了一个三运放 的转换电路。该电路对运放的共模抑制比( CM RR) 要求 不高, 输出线性度较高。 如图 4 所示。 当运放工作在理想状态时 , 输入电压为 V , 负载阻抗 为 R , 其输出电流 I 为: R4 V R3 + R4 I = ( 3) R1 R3 R1 R5 R+ R1 + R 2 R3 + R 4 R 1 + R2 R1 R3 当 = 0, 即 R 1 R4 = R 3 R 2 时, R 1 + R2 R 3 + R4 R4 I = V ( 4) R 3R 5
图4
第 30 卷 第 1 期
三运放电压控制电流源电路
可知在 R 3 = R 4 的条件下, 输出电流 I 的大小由输入 电压 V 和采样电阻 R 5 来调节。 在实际电路中, 令 R1 = R2 = R3 = R4 , 通过调节 R5 的 大小来控制电流 I 的大小。 VCCS 采用可变电阻作为采样 电阻 , 设计恒流源电流变化范围是 0. 5 ~ 5 mA( 安全电流 小于 5 m A) 。 由此可知, R1 、 R2 、 R 3、 R4 的匹配程度会影响 恒流源的精度 。 在非理想条件下 , 忽略运放输入偏置电流的情况下 , 设 A 为运放的开环差模增益 , A c 为运放的开环共模增益 的 1/ 2。 其输出电流的一般方程为 :
图2 硬件接口示意图
本文采用单片机 mega16 作为微处理器 , 对 40 bit 的 控制字 ( 32 bit 的频率控制字和 5 bit 的相位控制字和 3 bit 芯片工作方式控制字) 串行写入, 单片机对 A D9851 信号 发生器的控制流程如图 3 所示。
间的接触阻抗等因素 , 本文设计最大输出幅值为 5 mA 的电流源。 理想的电流源必须有无限高的输出电阻 , 才能保证输 出电流与负载电压之间的独立性 , 然而实际的电流源 , 其 [ 6] 输出阻抗都是有限的 。目前电压控制电流源 ( VCCS) 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