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和启示

合集下载

晏阳初教育理念对今天的启示

晏阳初教育理念对今天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对今天农村建设的启示晏阳初先生是20世纪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做出伟大贡献的杰出教育家,留学归来后他创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平民教育运动,本人亦前往河北定县等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这些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丰富而精辟的平民教育思想,被誉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

到了日趋现代化今天,乡村的“沦陷”却愈发严重,平民教育亦不见起色,很难不让人想起上个世纪晏阳初先生为乡村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故我希望从我所阅读过和了解到的晏阳初先生的一些资料谈谈晏阳初教育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增加我对晏阳初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思维体系。

下面我将分别就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内容、启示和总结进行阐述。

一: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内容晏阳初先生在其艰辛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又以“三个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等思想为主,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就这几个方面阐述这些思想。

1.四大教育四大教育是晏阳初教育体系最为关键的一环。

经过在河北定县长期的调查研究,他认为,中国农村问题虽然千头万绪,却大致可以用“愚、贫、弱、私”这四大疾病来描述中国农民的普遍问题。

针对这四大疾病,晏先生又提出了四大教育来对中国农民进行治疗。

⑴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目不识丁,不仅缺乏知识,也缺乏学习的欲望和能力。

知识是农民适应愈发复杂的社会生活、成为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为了解决中国农民的“愚”,晏阳初提出了以文艺教育攻“愚”,其主要措施有:用《平民千字课》教育农民,扫除他们中的文盲,使他们掌握识字的工具,通过文学艺术教育,使平民能应用识字工具,丰富其文化生活。

⑵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在缺乏知识的同时,中国农民们也多处于极度贫困的境地,生活艰难。

解决该问题,只有向农民们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科学头脑,才能解决生计困难,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2013-01-17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郭占锋1 杨萍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晏阳初先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以及乡村工作理念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倡导“新民本”思想;强调“平等”、“参与”的思想以及重视系统整体的农村发展观与培育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直到今天,这些乡村工作理念和实践方法对于我国新时期农村社会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农村社会工作 C916A1672-4828( 2012 )11-0026-03 DOI: 10. 3969/j. issn. 1672-4828. 2012. 11. 006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开创的乡村建设运动,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探索(杨发祥、闵慧。

2011)。

尽管两人都是基于中国农村场域,以教育为手段,改造乡村。

但由于所受教育、个人经历不同,晏阳初和梁漱溟在从事乡村建设的出发点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晏阳初认为中国人患有“愚”、“穷”、“弱”、“私”的病症,因此他提出乡村整体教育、系统改造的道路。

而梁漱溟则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由外部引发的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因而从中国儒学文化复兴与重建的思想角度开展了乡村建设(李文珊,2004)。

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念相比,晏阳初的乡村改造运动更具有丰富的实践性。

雷洁琼认为应用社会学包括社会问题研究和社会工作,这里的社会问题研究不是指纯粹学理的研究,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不只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王思斌。

2004)。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晏阳初平民教育是指在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晏阳县在当地学子在京求学返乡后所主持的一种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标,以小学、中学、夜校等形式普及教育的社会教育活动。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和教育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当前乡村振兴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教育进程,晏阳初平民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当时的中国,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地区甚至没有一所学校。

而在城市学习的学子也极为有限,绝大部分人缺乏知识和文化,这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造就。

晏阳初平民教育顺应时代需求,通过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向当地老百姓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水平。

在当时社会的背景下,这是一项伟大而意义深远的努力。

其次,晏阳初平民教育对于当前乡村振兴也提供了一些启示。

当前,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依然不足,很多孩子依然无法享受到优质学习机会。

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发展乡村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好地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在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情况下,可以通过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可以建立一些小型学校和教育中心,为农民提供更加契合当地实际、贴近生活的教育。

最后,晏阳初平民教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育理念上的启示。

初平民教育不仅仅是一项为了普及科学知识而进行的社会教育活动,更是一种反映教育价值、教育理念的实践。

初平民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行的教育体制有不足之处,如要不断优化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化,需要吸取初平民教育的有益经验,推广人性化、综合化的教育理念,培育具有多元智能和运用能力的全面人才。

综上所述,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也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应该在教育发展中注重贯彻的一些原则,如重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多元化、独特的教育理念实践等。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

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ic)、系统的方法去解决。

晏阳初针对农村“愚”、“穷”、“弱”、“私”四大问题,并相应提出“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进行根治。

晏阳初先生将农村社会问题抽象为相互关联的“四大问题”,并用整体的思路解决,而不是“局部”解决。

譬如,面对农村贫困问题,原因可能纷繁复杂,就不仅仅是经济收入低下的原因,也可能是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地交通条件不便利等原因造成的,大都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这就要求农村社会工作者要有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只有准确认识问题,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毫无疑问,当前新农村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以农村为整体,进行全方位的建设与改造,使之习惯国家整体社会经济的进展。

(四)以培养农民自我进展的能力为导向当然,每个历史时期,有不一致经济进展基础,社会文化基础。

因此,社会的进展都离不开作为构成社会的个体的努力。

知识分子作为先进理念的代表者,应该回到农村协助并培养农民的自我进展潜力与主人翁意识(晏阳初、赛珍珠,2003)。

由此可见,农村社会工作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只有农民充分的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很显然,晏阳初的“定县模式”是想真正探索乡村社会进展路径,同时要在寻找一种异中有同的乡村工作理念与方法。

中国农村地域广阔,人文类型千差万别,当前农村社会工作同样继续需要探索出一种真正能促进乡村进展的工作思路与方法,为其他农村地区提供借鉴作用。

二、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近年来,随着西方社会工作的不断引入与中国城市社会工作的持续推进,农村社会工作也是紧随其后。

但与城市社会工作相比,仅仅吸取城市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是不够的,务必将西方特殊的社会工作理念与实践方法与农村社会特定的文化基础相融合,从这一点来看,晏阳初乡村社会工作理念能给当前农村社会工作教育提供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培养良好的农村社会工作职业现对农村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而言,特别是中国农业高等院校的农村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要认真学习晏阳初朴素的农村社会工作理念,树立正确的农村社会工作职业观,在国家新农村建设中展示自身的价值。

晏阳初教育理念对今天的启示

晏阳初教育理念对今天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对今天农村建设的启示晏阳初先生是20世纪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做出伟大贡献的杰出教育家,留学归来后他创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平民教育运动,本人亦前往河北定县等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这些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丰富而精辟的平民教育思想,被誉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

到了日趋现代化今天,乡村的“沦陷”却愈发严重,平民教育亦不见起色,很难不让人想起上个世纪晏阳初先生为乡村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故我希望从我所阅读过和了解到的晏阳初先生的一些资料谈谈晏阳初教育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增加我对晏阳初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思维体系。

下面我将分别就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内容、启示和总结进行阐述。

一: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内容晏阳初先生在其艰辛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又以“三个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等思想为主,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就这几个方面阐述这些思想。

1.四大教育四大教育是晏阳初教育体系最为关键的一环。

经过在河北定县长期的调查研究,他认为,中国农村问题虽然千头万绪,却大致可以用“愚、贫、弱、私”这四大疾病来描述中国农民的普遍问题。

针对这四大疾病,晏先生又提出了四大教育来对中国农民进行治疗。

⑴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目不识丁,不仅缺乏知识,也缺乏学习的欲望和能力.知识是农民适应愈发复杂的社会生活、成为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为了解决中国农民的“愚",晏阳初提出了以文艺教育攻“愚”,其主要措施有:用《平民千字课》教育农民,扫除他们中的文盲,使他们掌握识字的工具,通过文学艺术教育,使平民能应用识字工具,丰富其文化生活。

⑵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在缺乏知识的同时,中国农民们也多处于极度贫困的境地,生活艰难。

解决该问题,只有向农民们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科学头脑,才能解决生计困难,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⑶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因为长期缺乏充分的食物和营养,同时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习惯,中国人的身体素质普遍较低,由此也落得个“东亚病夫"的辱名。

晏阳初乡村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

晏阳初乡村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

晏阳初乡村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摘要:一、晏阳初简介二、乡村建设背景三、乡村建设方案主要内容1.扫盲教育2.生计教育3.卫生教育4.公民教育5.文艺教育四、方案实施与成果五、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正文:晏阳初,原名晏阳,字昂驹,湖南湘乡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

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誉为“乡村建设运动的奠基人”。

晏阳初提出乡村建设方案的背景是我国农村社会的贫困、落后与分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了一套全面的乡村建设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扫盲教育。

晏阳初认为,教育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关键。

他主张从基本的识字、算术入手,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使他们具备自主发展能力。

二是生计教育。

晏阳初提倡教授农民实用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他还提倡农村工业化,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是卫生教育。

晏阳初高度重视农村卫生状况,致力于改变农村卫生条件,降低疾病发生率。

他推广卫生知识,建立卫生设施,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四是公民教育。

晏阳初主张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使他们具备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

他倡导实施乡村自治,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五是文艺教育。

晏阳初认为,文艺对于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他推广农村文艺活动,如戏剧、歌谣、书画等,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

在实施乡村建设方案的过程中,晏阳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他分别在河北定县、湖南衡山等地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实践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如今,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方案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启示:1.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农民健康水平;4.培养农民公民意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5.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对乡村振兴的理论启迪——基于社会工作视角

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对乡村振兴的理论启迪——基于社会工作视角

Feb.,2021 No.1General292社会工作Journal of Social Work2021年2月第1期总第292期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对乡村振兴的理论启迪——基于社会工作视角孟亚男程达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广阔实践场域。

本文回顾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构,并与当前农村发展形成观照,讨论其与当代农村社会工作理论和经验的适切性。

研究发现,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可以从平等友好接纳的价值、深化本土化理论方法的原则、发展性手段促赋权增能的模式、全域整合的系统性工作路径、同体帮扶与组织培育的趋势五方面与现代社会工作展开对话。

最后,构建“一主两维三层四式五面”的长效发展思路整合社区资源,倡导社会政策,扶助特殊群体,激发内在力量,打造农村公共性和共同体,为晏阳初农村工作思想的经验传承提供有益的框架思考和当代社会工作介入路径。

关键词:晏阳初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社会工作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北京社会工作的发端与进展研究》(课题编号16SRC026)。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2021)01-067-12DOI:10.3969/j.issn.1672-4828.2021.01.007孟亚男,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程达,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7级学生(保定071003)。

一、问题的提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写入乡村振兴总体指导纲领,成为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核心向度,必将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乡村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乡村振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长期研究的议题。

早在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①提出了一套①晏阳初出生在我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阵痛期,他在童年时期受到儒家传统慈善思想熏陶,成年后深受基督教“慈爱”价值观影响,为贫苦人做实事的种子在他心中萌发。

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读后感

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读后感

晏阳初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著作《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是对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理论观点,引发了人们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

下面,我将就这部著作进行一些个人的读后感。

1. 深入分析乡村教育问题晏阳初在《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中深入分析了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根源和现状,揭示了乡村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他指出,一方面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另农村学生在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制约了乡村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2. 提出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在《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他主张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

他还提出要增加对农村学生的资助,确保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晏阳初还强调要改善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

这些对策的提出为乡村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向。

3. 探讨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关系在《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深入探讨了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关系。

他认为,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加强乡村教育,才能推动乡村建设。

在这方面,晏阳初提出了一些关于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思路和方法,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4. 激发读者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思考通过《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的阅读,晏阳初的思想观点不仅为解决乡村教育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也引发了人们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

这部著作通过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剖析,激发了读者对乡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引发了人们对乡村教育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5. 总结《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是一部思想深刻、观点独到的著作,它深入分析了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根源和现状,提出了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探讨了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关系。

晏阳初乡村建设思路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晏阳初乡村建设思路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的 目的是发扬平民的潜 伏力 : 调动起广 大农 民建设社会主 义 新农村的热情和活力 , 激发他们 建设新农 村 的积极 性 、 主动
性、 创造性 。“ 如果他们 自己不 能 自觉 , 不能起来 自救 , 单靠
晏 阳初认为乡村工作者与农 民“ 共事业 , 励精神 , 并肩作
长城 ” , 他们“ 不去 统治 , 只去 服务 , 成为 人 民公 仆” , 应把自 己化为农 民中的一分 子, 而且“ 要做农 民的先生 , 首先必须做 他 们的学生 ” 。
村建设的经验。由于晏 阳初对平 民教育卓越 的贡献 , 被称为 “ 世界平 民教育之父” ,在哥白尼诞辰 1 0 0周年之 际 , 与爱 因 斯坦 、 杜威 、 福特等人 一起 , 被美 国百余所大 学和科研机构评 为“ 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 之一。
1 . 乡村 建 设 的基 础 是 乡村 教 育 : 化 农 民。
人。成人年龄 已长 , 事务较 多 , 脑筋 复杂 , 记忆 薄弱 , 只能施
3 . 乡村 教 育 的 乡村 化 。
乡村以外的人 , 那是救不 了乡村 的。 ” 【 】 “ ’
晏 阳 初认 为 “ 脑矿 ” 是 最 宝 贵 的资 源 , 1 9 8 5年 9月 , 晏 阳初
在阔别 4 0多年后 回到祖 国, 他深有感触地 说: “中国有金矿 、 煤矿, 这矿那矿 , 但 最重 要的还要重视开发 ‘脑矿 ’ 。世界 最
改造乡村 实际 , 创造新 的生活 的目的。 晏阳初对 中国农村进 行大 量的走访 , 通过 调查 , 晏 阳初 认为 , 影响 中国农村发展 的是 中国农民的“ 愚、 贫、 弱、 私” ; 针 对农 民的这 四大特 点 , 晏 阳初主张 : 用文艺教育治“ 愚”, 旨在

晏阳初成人教育思想及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时代价值

晏阳初成人教育思想及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时代价值

晏阳初成人教育思想及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时代价值晏阳初,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时代价值的人物之一。

他的成人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将从晏阳初的生平和思想出发,探讨他的成人教育思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时代价值。

晏阳初,是春秋时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了“百里观涂”、“知止”、“知了”等重要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晏阳初提出的成人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修养,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晏阳初强调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成人教育应该注重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培养农民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提高农民自身的生产技能和素质,促进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晏阳初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修养。

他认为,成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体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帮助学习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培养农民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晏阳初的思想强调“知止”、“知了”,即知道自己的限制和职责,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弥补。

这种谦虚、踏实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农民在接受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完善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晏阳初的成人教育思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当前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晏阳初的思想精神,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建设运动之晏阳初

乡村建设运动之晏阳初
1、早期平民教育(识字运动)
• 1917-1919法国华工识字运动,自 编识字课本,创刊《华工周报》 • 1922年晏主编《平民千字课》,并 在长沙首次平教大实验,组“湖南 平民教育促进会” • 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晏为总 干事主持实际工作 • 1924年应张学良之邀推行军队识字教育
2、平民教育总思路
家庭式
文艺教育 生计教育
愚 穷
知识力 生产力 强健力
学校式 卫生教育 社会式 弱
公民教育

团结力
3、平民教育的对象宗旨
• 国家遭压迫,人民受摧残根本原因:人民的 平均知识低下 • 应受平民教育的平民: (狭义):一般失学的青年和成年 (广义):一般粗通文字没有常识的男女应 包括在内 • 宗旨:除文盲作新民 • 目的:教人做人——民智、民生、民德
标准 (3)适合平民生活状况 (4)根据本国国情和人民心理 (5)地方自动负责的 (6)人人有参加的可能
5、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工作
(一)文字教育的阶段:识字教育是平民教育 兴起的动因 (二)农村建设的阶段:民众生活的改造主 要在于农村,选择定县 (三)县政改革的阶段:教育的内容和农村 建设的方案要推广到民间,必要借地方政府 之力 但要保持组织和实验的独立性
2、求学经历
(6)入港大政治系,因不愿入英国 籍,1600元奖学金被取消 (7)1916史文轩法国赴难,为纪念 良友,即用他名字James作为自己 英文名 (8)1916年夏入耶鲁攻读政治学, 从塔夫特教授宪法课上得到启发,积极收 集资料,认识到华人被看不起在于智能,而智能 专长于教育,感到平民教育的重要
(1)1943年全球"纪念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 纪念会"推选他为"当代世界对人类社会最具革 命性贡献的十大名人"之一。 (2)1945年旧金山市参事会一致通过晏为 旧金山"荣誉公民",称晏是"东西方各权威公 认的真正哲学家,人道主义者","历史将以最 高地位记载晏对中国的贡献"。 (3)1967年菲总统将"金心勋章"授赠晏阳初

浅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浅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想 理 论 , 中 国 的乡 村 建 设 积 累 了 丰 富 的 经 验 , 是 中 国 农 村 为 亦
年 为 对 象 , 用 平 民学 校 的形 式 , 农 民 讲 授 各 种 农 业 知 识 、 采 对 技 能 , 高 农 民的 科 学 知 识 水 平 ; 会 式 以 成 人 为对 象 , 过 参 加 提 社 通
先 在 城 市 平 民中 举 行 识 字 活 动 , 除 文 盲 ” 随 着 实 践 的 不 断 即“ 。
相互结合进行的 。
2 平 民教 育 思 想 对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启 示
晏 阳初 的平 民教 育 思 想 是 非 常 具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教 育 思 想 ,
并 且 这 种 思 想 在 定 县 得 以 实 践 , 取 得 了成 功 , 高 了 当 时 定 并 提
县 的生 产 力 水 平 , 定 县 经 济 、 活 等 各 项 事 业 取 得 了 很 大 的 使 生
成 功 , 在 当时 中 国产 生 了深 远 的 影 响 。 并
当今 的 中 国 最 主 要 的 问 题 仍 是 农 村 问 题 , 农 问题 影 响 着 三 中 国现 代 化 的 发 展 , 们 要 根 据 当 代 中 国 的 三 农 情 况 , 合 晏 我 结 阳初 平 民教 育 思 想 等 乡 村 建 设 的 经 验 , 积极 稳 妥 地 推 进 社 会 来
高级 平 民 学 校 和 平 民 职 业 学 校 毕 业 生 的 各 种 活 动 , 农 民继 续 使
建 设 的 宝 贵 财 富 。深 入 探 讨 、 究 晏 阳 初 的 平 民 教 育 思 想 无 疑 研
接 受 教 育 ; 庭 式 以 家 庭 成 员 为 对 象 , 家 庭 中 相 同 地 位 的 成 家 将 员组 合在 一 起 开 展 不 同的 教 育 , 户 主 、 妇 、 年 、 女 、 童 有 主 少 闺 幼 等 五 种 组 合 , 用 此 种 方 式 来 提 高 各 家 庭 之 间 的 联 系 , 家 庭 采 使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近年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晏阳初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实用性,并关注农村群众的自我教育和发展。

在《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农村改造和农村教育的宝贵思想。

其中,关于农村成人教育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晏阳初提出“村民要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

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对农村成人教育全面性的追求。

在当前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这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要重视广泛推动农村成人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内容,满足农民全面发展的需求。

其次,晏阳初强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提出了“要改变他们的旧观念,使他们有科学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知识”。

这一观点引起了我们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认识:要在提高农民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农民的思想观念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农村成人教育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文明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晏阳初强调“开办女子农学校和培修女子园丁”。

他的观点展示了他对妇女教育的关注。

在农村成人教育中,我们不能忽视妇女的教育需求和特殊性。

要注重开展女性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女性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教育资源。

第四,晏阳初提出“各地方可独创方法,依规模穷富所能”。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农村成人教育需要灵活运用各地方的实际条件和资源,找到适应当地的发展模式和方法。

晏阳初教育实践的启示

晏阳初教育实践的启示

晏阳初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改革家,他在我国农村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晏阳初教育实践的核心思想是“农村教育”,他认为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关键。

晏阳初教育实践不仅在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对全球农村教育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晏阳初教育实践的核心思想、实施策略、取得的成效以及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晏阳初教育实践的核心思想1. 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关键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教育的落后。

要改变农村面貌,首先要改变农村教育。

只有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农村人才,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 教育要面向全体农民晏阳初强调,农村教育要面向全体农民,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贫富,都要接受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3. 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晏阳初认为,农村教育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既要传授文化知识,又要传授实用技术。

通过教育,使农民掌握农业生产、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二、晏阳初教育实践的实施策略1. 创建“平民教育”模式晏阳初提出了“平民教育”模式,即在农村设立平民学校,对农民进行识字、算术、卫生、生产等方面的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具有普及性、实用性、灵活性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

2. 开展“农村教育实验区”建设晏阳初在农村创建了一批“农村教育实验区”,通过实验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

这些实验区在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晏阳初强调,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他提倡选拔和培养有志于农村教育的教师,提高他们的待遇和地位,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 实施多元化教育模式晏阳初认为,农村教育要多样化,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注重实践教学。

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展览等形式,丰富农民的教育内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晏阳初社会实践报告

晏阳初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晏阳初(1890-1990),我国著名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提倡“乡村建设”,致力于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愚昧和落后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实践意义,我参加了本次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形式,对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实践进行深入剖析。

二、实践背景1.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的根源在于贫困、愚昧和落后,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推动乡村建设。

他提出了“三大教育”和“四大教育”的理念,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和“卫生教育”三大教育,以及“公民教育”、“道德教育”两大教育。

2.当代农村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村贫困、愚昧和落后的问题仍然存在。

农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三、实践过程1.实地考察我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村的现状。

通过走访村民、学校、卫生院等,我发现当地农村存在以下问题:(1)教育水平低下: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导致农村学生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2)医疗条件较差:卫生院设施简陋,医疗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看病困难。

(3)基础设施薄弱: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

2.访谈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访谈,与当地村民、教师、卫生院工作人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以下是一些访谈摘要:(1)村民:他们认为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2)教师:他们表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希望政府能够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教师。

(3)卫生院工作人员:他们反映医疗条件较差,希望政府能够改善卫生院设施,提高医疗水平。

四、实践成果1.了解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对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提倡的“三大教育”和“四大教育”理念对于解决当代农村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农村,农民温饱无着落,生产水平低下,文化落后。

尤为严重的是国家政局动荡,自然灾害频发。

农村“破产”,是朝野上下、社会各界的一致结论。

“中国正在经历着社会全面崩溃,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乡村,要建设中国必须先建设乡村,这需要掀起一场深刻的乡村改造运动”。

因此,晏阳初试图在现有制度下,从乡村切入,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良来复兴农村,以农村来带动中国全部问题的解决,使中国走上民族自救、自强的道路。

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继承了中国儒家“民为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并吸收了基督教的博爱、平等思想以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

正是在这些思想影响之下,建立起他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蓝图。

一、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由于定县模式是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实践,所以本文将以定县模式探析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建设—平民教育1. 平民教育的目的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一个有知识力,有公德的新民。

他主张以平民教育运动来开发农民的“脑矿”,从“人”的潜力着手,协助人民成为“四力”兼备的新民。

晏强调他最有价值的发现是“苦力”的“力”,它潜藏在广大人民当中,这种“力”“建筑了万里长城,开凿了大运河”,“不用机器却开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做新民的教育才是平民教育的最高目标。

2. 平民教育的教育对象晏阳初在其《九十自述》中说到,“平字是一个很好的字,有两大意义。

一方面,是平等的意思。

另一方面,平是天下太平。

如果人人无机会受平等的教育,天下不会太平。

”教育的对象不应局限于少数特权阶层的子弟,而应该以农村全体农民为教育对象,使教育从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变为面向广大农民普遍权利。

晏阳初在定县实验的时期特别重视妇女教育,他认为世界上富强国家的妇女都是接受教育的。

3. 平民教育的教学内容平教会最开始时只是教授农民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文字,在后来的实践中,晏阳初针对农民普遍存在的“愚、贫、私、弱”四大问题,提出了四大教育的理论。

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对巴中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对巴中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导 巴 中农 村 经 济 的 建设 。
[ 键 词 ] 阳初 ; 关 晏 乡村 建 设 理论 ; 巴中农 村 ; 济 建 设 经
农业 是 关 系 国计 民生 的基 础 产 业 , 业 兴 , 农 百业 兴 。巩 固农 业 基 础 地 位 , 展 现 代 农 业 . 荣农 村 经 济 。 高农 业 和 农 村 经 发 繁 提 济 的 整 体 素 质 , 进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 于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推 对
中地 区的 农 村 改 革 和发 展 以及 现 代 化 的 实现 具 有 启发 作 用和 极 具 价值 的社 会 现 实意 义 。巴 中地 区是 我 国 西部 农 村 的

个 典 型 写 照 , 其 自身 的 特 色和很 多 经 济发 展 的 限制 因素 。 因此 。 们 可 以 用 晏 阳初 先 生 成功 的 乡村 建 设 理 论 来指 有 我
社会 、 构建 社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 晏 阳初 先 生 早 在 几 十 年 前 就 认 识 到 了 农 业 及 其 农 村 经 济 的 发 展 对 于 人 民及 其 国家 的重 要 意 义 。 尤 其 . 我 国这 样 一 个 以 农 业 为 主 的 在
2 用救“ 理论 指导 巴 中农村教 育 愚”
由于 地 处 偏 远 山区 . 闭 的 自然 环 境 决 定 了其 人 们 的 思 想 封 意 识 较 其 他 的 平 原 等 开 阔 地 区 人 们 的 意识 稍 有 差 距 处 大 山 身
1 晏 阳 初 乡 村 建 设 理 论
晏 阳 初 出 生 于 四川 巴 中一 个 塾 师 之 家 . 年 在 传 教 士 举 办 童 的 西 式 学堂 接受 教 育 , 毕 业 于 耶 鲁 大 学 。 9 0年 回 国以 后 , 7 ( 第2 期) 村 济 科 0 年 2 第0期 总 7 1 3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

对晏阳初平民教育的认识及其对当前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晏阳初是清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以平民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服务于社会的普遍利益,为平民教育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

对于当前乡村振兴的问题,晏阳初平民教育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晏阳初认为教育应该服务于社会的普遍利益,这为当前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前,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只有通过教育,让农民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服务于农民和乡村的发展。

其次,晏阳初提出了“平民教育”的概念,强调教育应该服务于平民阶层,这为当前农村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路。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着质量差、资源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教育水平。

我们可以借鉴晏阳初的思想,建立健全的农村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的农村学校,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最后,晏阳初关注教育的实效性,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实践,这也为当前乡村振兴提供了启示意义。

当前,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需要的是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和实践性课程,提高农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晏阳初平民教育的思想对当前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
义,我们应该借鉴其思想,建设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乡村教育和实践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晏阳初,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被誉为“乡村建设之父”。

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对中国的乡村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实践及其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晏阳初的教育思想1. 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晏阳初认为,乡村教育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在当时的中国,乡村教育相对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尖锐。

因此,他提出:“教育救国,乡村教育为根本。

”晏阳初主张,通过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进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2. 乡村教育的目标晏阳初提出,乡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知识、能力、道德、体魄”的乡村建设者。

具体来说,就是使农民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具备生产、生活技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体质。

3. 乡村教育的原则晏阳初主张乡村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1)普及性:乡村教育要面向全体农民,让每个农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2)实用性:乡村教育要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农民的生产、生活技能。

(3)多样性:乡村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如扫盲、技术培训、成人教育等,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

(4)社会化:乡村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农民的社会责任感。

二、晏阳初的教育实践1. 创办平民学校晏阳初认为,普及教育首先要解决农民的识字问题。

因此,他创办了平民学校,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

平民学校采用“读书、写字、唱歌、做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大量农民参与。

2. 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在湖南衡阳创办了“乡村建设学院”,培养乡村建设人才。

他还组织了“乡村建设研究会”,开展乡村建设运动。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晏阳初提出了“农事、家事、社会事”三位一体的教育方针,使乡村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3. 推广农业科技晏阳初主张,乡村教育要注重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

他组织了“农业改进所”,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培训农民,推广优良品种。

4. 开展社会教育晏阳初认为,乡村教育要关注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作者:李淑娟王李俊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0年第08期摘要:晏阳初领导的乡村建设理论对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章从晏阳初最有特色的教育本土化思想和乡村教育模式出发,联系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关意见,希望对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事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晏阳初;农村职业教育;乡村教育;教育本土化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45(2010)12-0202-03晏阳初(1890~1990)是中国现代史上乡村建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河北定县为单位,以乡村建设为核心的乡村教育试验,计划周详,组织严密,方法科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的改造思想“不仿古,不仿欧”,联系实践,大胆创新,理论特色极为鲜明。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农业人口要降到4.8亿,需要转移农业人口5亿左右。

然而。

目前我国每年有1100多万农村中小学毕业生不能升人更高一级的学校,还有500多万中小学生辍学;另一方面,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已达8200多万人,但仍有上亿富余劳动力。

这些农村剩余劳力的成功转移,必须要通过农村职业教育。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对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特色(一)教育本土化思想从中国的近代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看。

向西方学来的新教育是一种适应工业化社会的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方面也比较适合城市社会的需要。

在晏阳初的那个年代,从当时的人口结构、经济基础和文化模式方面看,中国无疑是一个站在工业边缘的落后的农业大国,而农村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首要问题。

因此,借助教育手段,完成中国农村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现代文明秩序的重建,成为那个时代开展乡村教育运动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努力方向。

晏阳初提出,乡村教育不能和中国的古董式教育一样,也不能是西方式的舶来教育,而必须是能改造民族生活的中国式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启示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农村,农民温饱无着落,生产水平低下,文化落后。

尤为严重的是国家政局动荡,自然灾害频发。

农村“破产”,是朝野上下、社会各界的一致结论。

“中国正在经历着社会全面崩溃,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乡村,要建设中国必须先建设乡村,这需要掀起一场深刻的乡村改造运动”。

因此,晏阳初试图在现有制度下,从乡村切入,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良来复兴农村,以农村来带动中国全部问题的解决,使中国走上民族自救、自强的道路。

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继承了中国儒家“民为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并吸收了基督教的博爱、平等思想以及西方科学思想。

正是在这些思想影响之下,建立起他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蓝图。

一、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容由于定县模式是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实践,所以本文将以定县模式探析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容。

(一)文化建设—平民教育1. 平民教育的目的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一个有知识力,有公德的新民。

他主以平民教育运动来开发农民的“脑矿”,从“人”的潜力着手,协助人民成为“四力”兼备的新民。

晏强调他最有价值的发现是“苦力”的“力”,它潜藏在广大人民当中,这种“力”“建筑了万里长城,开凿了大运河”,“不用机器却开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做新民的教育才是平民教育的最高目标。

2. 平民教育的教育对象晏阳初在其《九十自述》中说到,“平字是一个很好的字,有两大意义。

一方面,是平等的意思。

另一方面,平是天下太平。

如果人人无机会受平等的教育,天下不会太平。

”教育的对象不应局限于少数特权阶层的子弟,而应该以农村全体农民为教育对象,使教育从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变为面向广大农民普遍权利。

晏阳初在定县实验的时期特别重视妇女教育,他认为世界上富强国家的妇女都是接受教育的。

3. 平民教育的教学容平教会最开始时只是教授农民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文字,在后来的实践中,晏阳初针对农民普遍存在的“愚、贫、私、弱”四大问题,提出了四大教育的理论。

(1)公民教育:晏阳初主用公民教育培养农民的团结观念,瓦解自私的病症。

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农民的民族意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用图画方式画出来,激起农民的民族意识。

(2)卫生教育:晏阳初主用卫生教育培养农民的强健的体魄。

其主要工作一方面要对农民实施公共卫生教育,使农民摆脱疾病的困扰;一方面要创建医疗卫生制度,形成一个系统的保健组织机构,从而达到节省农民的医疗费用,改进医疗设备的目的。

(3)生计教育:晏阳初主用生计教育攻克贫穷,提高农民的生产力。

生计教育的目标:一是要训练农民掌握新的生产技术。

二是要创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真正享受增加生产的利益。

三是要养成国民经济意识与控制经济环境的能力;(4)文艺教育:晏阳初主用文艺教育战胜愚昧,培养农民的知识科学素养,其中有平民戏剧、绘画等项目,作为人民精神的营养品。

4.平民教育的方法原则晏阳初认为农民教育与城市平民教育和学龄儿童的教育极为不同。

广大农民基本上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

抽象思维没有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必须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让科学知识变的通俗化,便于农民理解,具体形式有图片教授。

若读书时间过长,容易使农民生产生厌倦之感,教育的时间,定不能超过4个月。

方法上还必须易教易学;原则上应该省时省金,即学即用。

(二)经济建设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穿衣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如果农民衣食没着落,其它一切就全都是空谈。

因此,农村的经济建设工作在乡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济建设是乡村建设运动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晏阳初所说的农村经济建设,主要是在农业方面开展生计教育,以达到增加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的生活的目的;同时建立农村合作组织,培养广大农民的经济合作的意识。

1. 牲畜品种改良与农作物生产的改进和推广(1)猪种改良实验开始于1928年,让本地母猪与纯种波支公猪交配,这样便产出了第一代改良猪种。

教授农民改进饲养方式,科学方法调配猪饲料。

杂交产出的猪种在全县得到推广,被称之为定县猪。

将定县猪与华北各地猪种进行比较实验,在其中挑选出良种。

(2)平教会于1930—1933年大力推广美国力行鸡和本地母鸡交配产出的改良鸡种,进行鸡舍改良和疾病防疫接种。

(3)农作物于1927年开始育种,主要品种为高粱、棉花、玉蜀黍等。

其中棉花先后育成“脱字棉”,因而在1936年,这种优质棉花被正式推广。

(4)在园艺方面有白菜改良技术、葡萄栽培实验等。

此外平教会还对病虫害防治工作、土壤改良进行了大量研究实验工作。

专家实验改良的品种,往往被农民怀疑,不肯轻易接受。

因此平教会转么组建训练学校来培养表证农家。

培养的表证农家主要作用有三个,一为试验场证明他们的实验成果,作表证实验工作;二是把试验场的东西,表证给普通农民看,使他们了解试验场的工作,接受试验场的精神和方法;三是领导普通农民,全体动员,作农业改革的工作。

其他农民亲眼看到改良的动植物新品种比普通品种收获多,经济效益好,就自觉地跟着表证农家做起来了。

2.开展家庭手工业晏阳初还指出提倡副业,发展农村工业,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般人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农业,因为中国是自古以农立国,但却忽略了家庭手工业的重要性。

在实际生活中,农民可以广泛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这样可以补贴家庭生活费用;并且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为他们农村走出农村创造有利条件。

平教会通过改进并组织这些工业,在财政、购买和销售等方面实现集中管理,乡村工业生产规模变大,收入增加。

3.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自助社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初级阶段,他是为合作社的出现而准备的。

自助社作用是对农民的进行资金的救济,它是一个临时经济组织,自助社的社员可以从银行取得一笔比乡村利率低很多的低息贷款,这样就消除了农民在收获农作物后就得立即将其产品卖掉的紧迫感。

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更高一阶段。

平教会根据全县经济活动区域的分配,将定县划为南北两弱区。

县联总会职能是执行全县合作行政与合作教育、主办农民合作银行,强化个别有优势合作社的信贷地位等。

(三)政治建设—县政改革晏阳初认为,以现有的县政机构是担当不起乡村建设的重任的,旧的县政府机构沿袭了传统县政功能,一是负责人民的纳粮上税工作,县政府扮演的是收税机关的角色;二是县政府扮演着司法机关的角色。

办教育和生产事业,在传统的县政功能里是前所未有的。

但县一级却是与农民接触最多农民认同感最强的一级机关,乡村建设要取得成绩的话,是离不开县级机构的,因此要对县政机构进行有利于乡村建设方面的改造。

1.县政改革目的推动乡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是县政改革的直接目的。

晏阳初还重视对农民进行公民教育,培养公民道德,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养农民的团结组织意识,开展村民自治,以建立出地方自治的基础。

另一方面还重视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培养,以增强公民的凝聚力,这是县政改革的另一曾目的。

2.县政改革容县政机构的制度设计是县政改革的第一步,县政改革的指导精神是“以县民总动员为基础,而以效率最高之县政府为中枢,”根据这一精神,晏阳初及其同事设计的县政机构一共分为三级。

第一级为最低一级组织公民服务团,它是全县人民政治活动的基础.县政机构的第二级部门是乡镇建设委员会,它不仅接受县政府的领导,并且还要主持公民服务团的日常工作。

县政机构的第三级是县政府本身。

定县县政改革分为“四步走”,晏阳初及其同事在机构设置完毕后就开始着手县政改革。

第一步是改组县政府,设立县政委员会,将原有的财政、公安等局裁撤,合并县政府原有两种职能。

第二步就是公开招考农村建设辅导员。

第三步是成立表证示村,目的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实验县政建设中地方自治组织之效能……作全县一般村庄之示”。

改革的第四步是全县推广。

二、晏阳初乡村建设取得的成就(一)文艺教育使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显著提高1927年,平教会对定县进行全县文盲摸底调查,统计数据为:定县12—25岁的9万男女青年中,文盲一共约为7万人,占到75%左右。

男女分别计数据位,男青年文盲率为56%,识字者约占44%。

女青年文盲占94%,识字者约占6%。

七年后,平教会再次调查结果显示:定县14—25岁的青年约有82,000人,文盲有32,550人,约占40%。

男女分别统计为,男性文盲4,406人,占10%,识字者39,054人,占90%;女性文盲28,144人,占73%,能识字者10,396人,占27%。

在平教会工作的7年的时间里,使文盲率下降了36%。

男女分开来看的话,男性文盲所占的比重下降了46%,女性文盲所占比重下降了19%。

不否认定县正规的学校教育在扫盲中起了一定作用,但这功绩是应归功于平教会的不懈努力。

在接受平教会的教育后,农民能阅读报纸书籍,还能自己写文章甚至办报。

(二)生计教育使农民贫困状况得到明显好转在众多洋博士的努力下,农业技术应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与普及,改良后的动植物品种,给定县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农作物改良方面: 1934年,改良棉平均比本地棉增收56%,“斯字棉”实验田350亩,农民增收16,000元。

畜禽改良方面:在留美硕士陆燮钧主持下,平教会于1928年开始引进美国波支公猪进行杂交改良,瘦肉率大幅提高。

1934年、1935年全县分别推广改良猪13,743头、15,959头,共使农民增收58,000元。

园艺改良方面: 1934年前后引进“洋白菜”,改良种发病率降低9%,亩产增加25%。

经过六年的努力,到1933年。

“一般农民家庭的年收入达240美元,差不多翻了一番”。

(三)卫生教育和保健制度推行使农民的医疗卫生状况得到改善平教会在1930年调查的结果显示,定县当时的人口出生率为40.1‰,但死亡率高达32.1‰,其中新生婴儿死亡率为19.9‰。

致死原因主要为:黑热病、伤寒、天花等,并且医生水平低下药品缺乏。

志潜先生针对此种状况创建县、区、村三级卫生保健制度。

为了保证水质清洁,改良了水井和厕所,从而预防了疾病。

上述举措防止了一些疾病的流行和传染,最低限度地保证了农民的健康;而每人每年的医药费支出平均仅大洋一角。

志潜是中国农村三级卫生体系的最初探索与实践者,他提出的“初级卫生保健”概念至今影响并改变着中国人口的生存状态。

正是由于此贡献,他被世界公共卫生界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

(四)公民教育使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得到提升平教会通过共同修建道路和由妇女组织“改善家庭”俱乐部等活动,使农民加强了与邻居的合作。

村村之间的体育运动、象棋比赛等为乡村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熊佛西所改编的现代剧启示农民,“就提高健康而论,全村人的利益比村里几个反对采用合理排污法的家族的观点更重要”。

通过这些新剧目,农民“学到了有关公共精神的有意义的知识”。

此后,农民们开始敢于向迷信及家族势力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