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分析
科索沃战争对世界格局和我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作者: 彭光谦
作者机构: 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
出版物刊名: 红旗文稿
页码: 9-13页
主题词: 科索沃战争;安全环境;霸权主义;联合国宪章;美国主导;高技术战争;强权政治;国际关系体系;军事集团;海湾战争
摘要: 本世纪最后十年,世界上爆发了两场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战争,一场是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另一场就是最近发生并正在进行的这场科索沃战争。
前者标志着高技术战争登上历史舞台;后者则从根本上动摇了现有的国际关系基础,标志着美国在欧洲实施战略展开,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新扩张。
科索沃战争资料
战争背景
1980年,铁托去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 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 维亚族的矛盾日益尖锐。 1981年,科索沃阿族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并导致流血冲突, 许多塞族人和黑山族人被迫撤离科索沃。 1989年,科索沃塞阿两族紧张关系升级。米洛舍维奇命令部 队和警察进入科索沃恢复社会秩序。 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 维奇为了压制阿尔巴尼亚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 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尔巴尼亚族的对抗情绪, 阿尔巴尼亚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尔 巴尼亚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联合国安理会积极介入科索沃族群 冲突,要求双方停火,并进行政治 协商,然而米洛塞维奇不但拒绝让 科索沃恢复自治,更持续派遣正规 部队对(科索沃解放军)发动攻势, 北约组织终于在1999年3月24日开 始对南联进行空袭。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6个会员国
比利时 Belgium 加拿大 Canada
捷克 The Czech Republic 丹麦 Denmark 法国 France 德国 Germany 希腊 Greece 匈牙利 Hungary 冰岛 Iceland 意大利 Italy 爱沙尼亚 Estonia 立陶宛 Lithuania 罗马尼亚 Romania
1389年塞尔维亚传奇领袖拉萨尔王 子率领基督教联盟军队抵抗鄂图曼 土耳其帝国大军,当他在科索沃被 杀后,此地就成为塞尔维亚民族主 义者的圣殿。
科索沃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毗邻。总面积约10000 多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90%为信奉伊斯兰 教的阿尔巴尼亚裔,余为讲塞克语、信奉希腊正教的 塞尔维亚人,及少数黑山族和马其顿族。境内河流众 多、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
科索沃战争的特点和启示
科索沃战争的特点和启示长宁区民防办公室姚志民北约对南联盟实施79天的“联盟力量”行动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媒体的炒作、国人的关注,似乎远没有结束。
特别是“5.8”事件中国使馆被炸和近期台海对峙的紧张局势,一下子拉近了中国人与战争的距离。
人们在思索:新世纪之初,经历了太多战争的上个世纪本该以和平拥抱新世纪,然而战事却不期而遇。
据记载,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1964年的4264年间,地球上共发生大大小小战争和军事冲突14513次,和平期只有329年。
如果我们把四千多年当作24个小时来计,则一天23个小时都在打仗。
二战以来共引发了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近180场,1000万人死于战火,把近百个国家卷进了战争的漩涡。
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就发生9场局部战争和冲突,遗憾的是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无法阻止战争疯子们一次又一次刮起的战争风暴。
科索沃战争被称为世纪末之战,其牵动面之广、世人之关注、战事发展之难测,都超过了冷战结束后的历次军事冲突。
战事的进程和结局,更让人留下诸多的遐想和思索,剖析这场战争也许会对我们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加强人防建设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一、“五维”战争,“五线”攻击如果说20世纪上叶的二次世界大战,使战争完成了由陆海联接的平面模式向陆海空三维立体模式转变的话,那么海湾战争尤其是科索沃战争则是一种“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多维作战新模式,它使传统的三维战场空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主要表现是:作战空间既急剧扩大,又高度浓缩;战场平面维可以遍及地球任何一个角落,战场高度维已突破低层空间继而向外层空间延伸;多种打击力、作战手段、作战形式、毁灭方式,几乎可以同时作用和强加在一个较小的作战空间甚至一点上。
同时,全新空间又引入了高科技对抗,计算机、电子战、新概念武器等新装备和新战法在这次战争中被广泛运用。
纵观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全维战贯穿始终,其基本程式是:空中侦察开场,50颗卫星为其服务;电子干扰介入,使南联盟信息遮蔽,无法有效组织指挥;接着巡航制导、远程打击、战机凌空、轮番轰炸。
科索沃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科索沃战争简介
科索沃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科索沃战争简介本文导读: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斯拉夫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
科索沃战争是一场背景深刻、影响广泛的现代局部战争,对世纪之交的国际战略格局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彻底被挤出了东欧原有势力圈。
战争背景1980年,铁托去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维亚族的矛盾日益尖锐。
1981年,科索沃阿族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并导致流血冲突,许多塞族人和黑山族人被迫撤离科索沃。
1989年,科索沃塞阿两族紧张关系升级。
米洛舍维奇命令部队和警察进入科索沃恢复社会秩序。
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尔巴尼亚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尔巴尼亚族的对抗情绪,阿尔巴尼亚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尔巴尼亚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迅速解体。
阿族人自行组织了公民投票,并宣布科索沃是一个共和国。
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脱离南联邦独立;10月15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独立;11月20日,马其顿独立;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至此,原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5个独立国家。
在南联邦解体过程中,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各共和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民族间先后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其中最严重的内战发生在波黑境内,并涉及其周边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
1992年5月,阿尔巴尼亚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者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易卜拉欣·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科索沃战争的特点和启示
科索沃战争的特点和启示北约对南联盟实施79天的“联盟力量”行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媒体的炒作、国人的关注,似乎远没有结束。
特别是“5、8”事件中国使馆被炸和近期台海对侍的紧张局势,一下子拉近了中国人与战争的距离。
人们在思索:世纪之交,经历了太多战争的本世纪本该以和平拥抱下个世纪,然尔战事却不期而遇。
据记载,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1964年的4264年间,地球上共发生大大小小战争和军事冲突14513次,和平期只有329年。
如果我们把四千多年当作24个小时来计,则一天23个小时都在打仗。
二战以来共引发了近180场局部战争,1000万人死于战火,把近百个国家卷进了战争的旋涡。
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就发生9场局部战争和冲突,遗憾的是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无法阻止战争疯子们一次又一次刮起的战争风暴。
科索沃战争被称为世纪末之战,其牵动面之广、世人之关注、战事发展之难测,都超过了冷战结束后的历次军事冲突。
战事的进程和结局,更让人留下诸多的遐想和思索,剖析这场战争也许会对我们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加强人防建设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一、“五维”战争,“五线”攻击如果说20世纪上叶的二次世界大战,使战争完成了由陆海联接的平面模式向陆海空三维立体模式转变的话,那么海湾战争尤其是科索沃战争则是一种“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多维作战新模式,它使传统的三维战场空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主要表现是:作战空间既急剧扩大,又高度浓缩;战场平面维可以遍及地球任何一个角落,战场高度维已突破低层空间继尔向外层空间延伸;多种打击力、作战手段、作战形式、毁灭方式,几乎可以同时作用和强加在一个较小的作战空间甚至一点上。
这样,分布在广阔空间的多种类型的武器装备,可在特定空间内,形成瞬时巨大毁灭性的打击力。
同时,全新空间又引入了高科技对抗,例如:计算机对抗在“网络空间”中展开、电子战在“电磁空间”里角逐、新概念武器(隐形、生物兵器,集束、贫铀、石墨炸弹)在无形空间中逞威等等。
科索沃战争
南联盟那么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
但是,,这个方案的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那么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
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
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2]科索沃战争 - 战争过程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19时50分,第一枚巡航导弹从亚德里亚海上的美军驱逐舰上发射,揭开了战争的序幕,“联盟力量〞的科索沃战争从此爆发,到6月10日结束,共持续了78天。
科索沃战争中空袭与反空袭作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争夺战区制空权3月24日~3月26日,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防空系统,包括机场、雷达、导弹发射阵地、通信等设施。
主要目的是通过空袭夺取南联盟地区的制空权。
在此阶段的空袭中,北约共出动各型作战飞机600余架次,动用了F-16、F-18、EA-6B等先进战机和B-52战略轰炸机、B-2隐身战略轰炸机,部署在亚得里亚海上的战舰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
南联盟军队面对北约的大规模空袭,进行了顽强抗击。
第二阶段瘫痪南军指挥科索沃战争3月27日~3月31日,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指挥中心、,,瓦解其战斗力。
同时,。
在此阶段的空袭中,北约共出动各型作战飞机1000余架次,平均每轮250架次左右。
从第六轮空袭开始,24小时不间断空袭。
南联盟军民机智顽强,英勇作战,取得了较大战果。
3月27日,在贝尔格莱德西北,南联盟导弹部队击落了一架美军的F-117“夜鹰〞隐身战斗轰炸机,这是该型机自1989年投入实战以来首次被击落,极大地振奋了南联盟的民心士气。
第三阶段削弱南军潜力4月1日~4月29日,打击的重点目标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机场、雷达阵地、导弹阵地等防空设施和指挥控制系统;二是通信站、铁路、公路、重要桥梁、油库、炼油厂、热电厂等重要根底设施;三是军营、特种警察部队、装甲车辆等目标;四是包括内务部、国防部、、;五是电台、电视台、电视转播塔等宣传设施。
科索沃战争的影响
科索沃战争的影响介绍科索沃战争是指于1998年至1999年期间,在科索沃自治省发生的一场冲突。
其中,科索沃解放军与南斯拉夫军队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最终导致北约对南斯拉夫进行了军事干涉。
本文将探讨科索沃战争对相关方面的影响。
政治影响科索沃战争对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战争加剧了南斯拉夫的政治动荡,加速了南斯拉夫联盟的瓦解。
科索沃战争导致南斯拉夫政府的国际声誉受损,并最终导致南斯拉夫处于国际孤立状态。
另外,科索沃战争也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约介入科索沃战争,展示了北约成员国对人权的高度关注,并以人道主义干预的名义介入。
科索沃战争为后来的一系列冲突和干涉提供了先例,对国际政治和军事行动标准产生了影响。
经济影响科索沃战争对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战争期间,科索沃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包括道路、桥梁、电力设施等。
战争结束后,重建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国际社会提供大量援助和资金来帮助科索沃的重建,但经济恢复仍然困难重重。
另外,科索沃战争导致许多科索沃人流离失所,成千上万的人被迫逃离家园。
这对整个地区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
难民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挑战。
人道主义影响科索沃战争带来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影响。
战争期间,大量平民遭到了伤害和迫害。
人权组织对南斯拉夫政府的暴行进行了广泛报道,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北约的介入被视为保护科索沃人民的一种干预手段。
科索沃战争还导致大批难民涌入邻近的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等国家。
这些国家本身也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压力。
国际社会通过提供援助和援助办事机构来支持这些国家应对难民问题。
地区稳定科索沃战争改变了整个巴尔干地区的稳定格局。
战争导致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加剧了克罗地亚和波黑等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此外,科索沃战争还加剧了塞尔维亚和其他邻国之间的民族和宗教紧张关系。
为了维护地区的稳定,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科索沃的自治、援助和调解。
然而,地区稳定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包括冲突后的反复发作、民族分裂和难民问题。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
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科索沃战争战例分析一、背景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
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
1980年铁托逝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
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族的对抗情绪,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进入90年代后,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于1992年5月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
面对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燃越旺,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30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
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
因此,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二、战争过程1999年3月24日19时50分,第一枚巡航导弹从亚德里亚海上的美军驱逐舰上发射,揭开了战争的序幕,代号为“联盟力量”的科索沃战争从此爆发,到6月10日结束,共持续了78天。
科索沃独立的历史过程及其后果
科索沃独立的历史过程及其后果文章字数约1900字阅读时长约4min科索沃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曾是南斯拉夫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
然而,1998年至1999年间,科索沃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最终导致了科索沃的独立宣言。
本文将回顾科索沃独立的历史过程,探讨其后果,并分析该事件对国际关系和地区稳定的影响。
科索沃独立的历史过程科索沃独立的历史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方的政治、社会和军事因素。
下面将详细探讨科索沃独立的历史过程,包括其背景、冲突爆发、外部介入和最终的独立宣言。
背景科索沃地区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
主要居民包括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
在南斯拉夫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科索沃是南斯拉夫联邦的一个自治省。
然而,随着南斯拉夫的解体,科索沃的政治地位和自治权逐渐受到挑战。
冲突爆发科索沃的冲突爆发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
塞尔维亚政府试图剥夺科索沃的自治权,引发了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的不满和抗议。
1996年,科索沃解放军成立,开始进行针对塞尔维亚军队和警察的袭击。
随着冲突的升级,塞尔维亚政府采取了强硬手段来镇压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导致了更多的冲突和暴力行为。
外部介入和停战协议国际社会对科索沃局势的关注逐渐增加,多方努力寻求解决冲突的途径。
1998年,北约开始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干预,通过空袭等手段迫使塞尔维亚政府停止对科索沃的军事行动。
随后,科索沃和塞尔维亚政府于1999年签署了科索沃的临时自治协议,北约派遣维和部队进入科索沃地区维持和平。
独立宣言和国际承认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和协商,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议会一致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科索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阿尔巴尼亚人支持独立,认为这是实现他们的自决权的机会。
然而,塞尔维亚政府坚决反对科索沃的独立,并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支持,如俄罗斯。
至今,科索沃的国际承认仍存在争议,一些国家承认科索沃为独立国家,而其他国家则不承认。
科索沃战争对人们的战术启示是什么?
科索沃战争对人们的战术启示是什么?科索沃战争是20世纪末的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同时也是仅以空袭样式迫使主权国家屈服的战例。
△被击落的F-117战机1999年3月24日至6月20日,北约借口“保护人权”,片面袒护南联盟境内科索沃解放军,对南联盟发动代号“盟军”的空袭行动。
北约出动飞机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使用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造成南联盟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超过南斯拉夫在二战中的损失。
南联盟军民英勇抗战,击落包括包括“F-117”隐形战机在内的61架北约飞机。
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表决通过由西方7国和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南联盟开始从科索沃撤军。
6月20日,北约宣布正式结束轰炸。
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在未获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连续对主权国家空袭78天,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的危险先例。
科索沃空袭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把空袭目标分为“五条线”:神经线、生命线、交通线、心理线和作战线。
第一线,摧毁神经线。
国家指挥中心,包括国家政治领导中心、军事指挥中心、C 3I系统和防空预警系统,这是一个国家的核心。
第二线,扼杀生命线。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国家政权离开了经济的支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空袭中、南的电力、化工、炼油、供水、军工成了轰炸的重要目标。
第三线,切断交通线。
打击交通基础设施,切断连接作战部队和战争补给的纽带。
空袭中,南共有包括12条铁路线、50座桥梁、5条公路、8个民用机场及20家医院被毁,基本上造成了大部交通干线中断。
第四线,打击心理线。
瓦解国民精神作为新的打击要素列入了北约的打击目标群。
北约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对南国民实施心理战术,企图瓦解民心,迫使南政府屈服。
第五线,消灭作战线。
科战中,虽然南军队有生力量伤亡并不大,但其作战指数较高的作战单元受到了重创,其后果直接影响到南军队的战斗力,使得南军武装只有招架之招而无攻击之力。
科索沃战争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科索沃战争是1998年至1999年,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以下简称南联盟)与科索沃民族解放阵线(简称科索沃解放军)之间爆发的一场武装冲突。
这场战争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暴露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的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科索沃战争的分析,旨在探讨战争的起因、过程、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在其中的角色,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战争起因1. 民族矛盾:科索沃地区长期存在阿尔巴尼亚族和塞尔维亚族之间的民族矛盾。
在冷战时期,南联盟对科索沃实行了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2. 政治因素:1990年代,南联盟国内政治形势动荡,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阿尔巴尼亚族要求独立,而塞尔维亚族则坚决反对。
3. 国际干预:冷战结束后,北约等西方国家开始插手科索沃问题,支持阿尔巴尼亚族独立。
这一行为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三、战争过程1. 1998年2月,科索沃解放军在科索沃地区发起武装起义,与南联盟军队展开激战。
2. 1998年6月,北约开始对南联盟实施空中打击,以迫使南联盟政府停止对科索沃解放军的军事行动。
3. 1999年3月,北约对南联盟实施全面空袭,战争进入高潮。
期间,北约飞机多次误炸平民目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4. 1999年6月,北约与南联盟达成停火协议,科索沃战争结束。
四、战争影响1. 人员伤亡:战争期间,科索沃地区共有约10万人死亡,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2. 经济损失:战争导致科索沃地区经济严重受损,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3. 地区安全:战争结束后,科索沃地区局势依然不稳定,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维亚族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4. 国际关系:科索沃战争暴露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的诸多问题,如国际干预、人权问题等。
五、国际社会在战争中的角色1. 北约:北约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南联盟实施空中打击,迫使南联盟政府停止军事行动。
2. 联合国:联合国在战争期间发挥了调解作用,但未能阻止战争的爆发。
“夜鹰”折戟巴尔干——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的反击之光
“夜鹰”折戟巴尔干
俞 坤
20世纪末,在素有“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上发生了一场非常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即科索—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的反击之光
已经非常丰盛,笔者想就从一起不同寻常的反空袭交锋,探寻南联盟反击北约空袭的手段及启示。
角,而这其中最耀眼的明星莫过于“夜鹰”F-117隐身战斗轰炸机。
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其主要被运
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对南联盟的大规模空袭
2017.04军事文摘
整套动作一气呵
他的那帮老伙计们早已在残酷的战争中将这套战术炼的无比自然扎实。
终于在1999年3月27日这一天,他们一
在最短距离13千
“夜鹰”而言都是一一个作为世界第一款隐身
一个作为第一次击落隐
用的还是极为老旧的萨
一同写进历史。
这是美国空军史上难以启齿的一页,同时又是南联盟在艰苦抗击侵略中所
能有效对付中低空目标,而且已服役几十年,以往战绩也不突出。
相比之下,“夜鹰”作为当时最新研制的战机,则明显占据绝对优势,其本身又配备有反雷达导弹和电子侦察系统。
两者实力是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佐尔坦能赢关键就在于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和选择了正确的战术手段。
针对己方防空能力弱的劣势,佐尔坦重视情报获取、熟悉掌握敌机飞行规律、提前预设伏击阵地;针对对方战机反侦察能力强的特点,佐尔坦选择机动隐蔽、等待 被击落的“夜鹰”残骸。
科索沃战争背景简介300字
科索沃战争背景简介300字
科索沃战争背景简介如下:
科索沃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要求独立,但遭到了南斯拉夫政府的强烈反对。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索沃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
1998年,科索沃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和暴力冲突,导致大量平民伤亡。
在这种情况下,北约插手了科索沃的局势。
1999年,北约对南斯拉夫进行了长达78天的轰炸,最终迫使南斯拉夫政府同意从科索沃撤军。
这次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科索沃和南斯拉夫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战争结束后,科索沃的地位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虽然联合国和北约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科索沃问题,但进展缓慢。
目前,科索沃仍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其地位问题仍然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总之,科索沃战争是一场因民族矛盾、政治纷争和外部势力干涉而引发的战争,其影响深远。
大学军理资料-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科索沃战争,是一场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发,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推动下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其持续时间从1999年3月至1999年6月,共计78天。
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
科索沃战争是一场背景深刻、影响广泛的现代局部战争,对世纪之交的国际战略格局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彻底被挤出了东欧原有势力圈。
名称:科索沃战争地点:科索沃时间: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参战方:北约,南联盟结果: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在美国的代顿空军基地签署了协议伤亡情况:北约2人非战斗性伤亡,科索沃解放军伤亡不明主要指挥官:米洛舍维奇背景历史原因1980年,铁托去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维亚族的矛盾日益尖锐。
1981年,科索沃阿族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并导致流血冲突,许多塞族人和黑山族人被迫撤离科索沃。
1989年,科索沃塞阿两族紧张关系升级。
米洛舍维奇命令部队和警察进入科索沃恢复社会秩序。
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尔巴尼亚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尔巴尼亚族的对抗情绪,阿尔巴尼亚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尔巴尼亚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1991年,南斯拉夫联邦迅速解体。
阿族人自行组织了公民投票,并宣布科索沃是一个共和国。
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脱离南联邦独立;10月15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独立;11月20日,马其顿独立;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科索沃问题与国际政治形势分析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03级信息2班闫尚锋学号:0335088 科索沃问题与国际政治形势分析每当提到国际形势的时候就会想到了中东地区,中东地区的热度就会直接影响整个国际世界的敏感度,从而中东问题一直就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它在近几年一直就是直接关系着下一步国际格局的发展和其走势,下面我就就以前所发生的科索沃问题来谈一下如今的国际形势的发展。
1.北约咄咄逼人,俄罗斯力不从心自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开始空袭以来,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姿态表示反对,又增派七艘军舰驶往亚得里亚海。
为什么俄罗斯在科索沃问题上做出如此强烈的反应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北约的行动大大损害了俄罗斯地缘政治的战略利益,打到了俄罗斯的神经末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的旗号对科索沃问题加以干涉,实际上反映了美国想按自己的意愿塑造欧洲,推行北约在21世纪的新战略的企图。
南联盟是冷战之后唯一一个没有向北约伸出橄榄枝的国家,这种不与西方结盟的态度在美国看来是一种挑战,美国要控制巴尔干地区,必须把这个钉子拔掉,把北约部队深入进去,控制这个国家,并最终将其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南联盟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呢?南联盟和俄罗斯都是斯拉夫民族、有血缘、宗教、文化上的联系。
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管道经过巴尔干,南联盟是它在这一地区唯一顺畅的出海口。
如果这块土地被美国封杀,北极熊就要被赶回北冰洋,这口气俄罗斯绝对难以咽下。
因此,北约在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之后,俄罗斯以提供军事援助对北约进行恐吓,并且积极推进俄白南联盟。
但是,俄罗斯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决定了它对北约的威胁只能是力不从心。
从军事上来看,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有1/3已接近报废,1/3处于修修补补的状态,只有1/3能动员起来,还要花较长的时间,并且技术上难与美国匹敌。
俄罗斯要卷入战争,唯一的王牌是核武器,但它又不敢轻易动用核武器。
所以,除非北约越过了前苏联的疆界,俄罗斯的军事威胁可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论科索沃战争中战争双方的得与失
论科索沃战争中战争双方的得与失杨进连现代战争无论是如何引起的,还是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多么悬殊,它的基本矛盾都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在北约空袭南联盟的战争中,这一矛盾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双方力量极不对称,但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相互较量中,北约部队达到了一定目的,但南联盟顽强抵抗,抗击北约的入侵,相持两个多月未见根本妥协。
一、北约狂轰滥炸,特点突出,缺陷明显在这场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动用了各型飞机900余架,舰艇50余艘,兵力约30万人(包括各类保障人员),出动飞机2.5万架次,发射巡航导弹约500枚,投掷航弹万余吨,对南斯拉夫2000余个目标进行了狂轰滥炸。
这是一场以强凌弱的非对称战争,北约建立了天、空、地三维情报保障网,动用的侦察与监视卫星20余颗、各类侦察机60余架。
投入的人力情报力量相当大。
北约使用了20余颗通信、导航与气象卫星,并首次动用了北约的新一体化通信系统。
美军出动了46架电子战飞机对南实施干扰,保护北约空袭战机免遭南军防空火力袭击。
同时,北约还利用其健全的一体化油料供应管网和其他物资补给网,并充分发挥各参战国本身的弹药、食品供应等系统的功能,较好地提供了后勤保障。
北约在战法方面也想出了一些新招,最突出的是将近程与远程打击、发射巡航导弹与投掷航弹、白天与晚上空袭、打击军用与民用及固定与机动目标相结合。
北约首次同时动用B-2、B-1B和B-52战略轰炸机进行编组空袭,据称这是“人类轰炸机史上的里程碑”。
美军还在5月初首次用F—117A隐形战斗机投掷了新型石墨炸弹,破坏了南全境70%的电力系统。
不过,两个月的空袭也暴露了北约从战略决策、作战指导、战役实施到技术兵器本身存在的缺陷。
一是过于狂妄自大,战略判断失误。
美国主要决策者自恃当今世界暂呈一超独霸、西强东弱基本态势,霸气十足,因此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过低地估计了南斯拉夫军民的抗战意志与能力,以为空袭三至四周,便可大功告成,向北约首脑会议“献礼”,岂料事与愿违。
科索沃战争的影响有哪些
科索沃战争的影响有哪些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而科索沃危机则根源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解体,那么你知道科索沃战争的影响有哪些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科索沃战争的影响,希望能帮到你。
科索沃战争的影响科索沃战争的结束,不仅代表着世界开始逐渐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毕竟欧洲国家在见到美国独大后,必然不甘心,于是就出现了欧共体。
苏联此时早已解体,独立出来的大国俄罗斯,也不是美国的对手。
多国介入科索沃战争,也可以看出美国在联合国的地位,毕竟参与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发起的提议。
对于美国的霸权主义,小国敢怒不敢言,而欧洲各国虽为欧共体一部分,但人人都想保全自己,自然不会与美国唱对台戏。
科索沃战争的整个行动过程,也让军事理论得到的发展。
科索沃战争整场战役体现了空间大、时间短、指导快的特点,只有加快攻击速度、集中火力进行精确打击,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果。
可以说,科索沃通过战争真正的实现了独立,而科索沃战争带来的影响也是有益的。
使得世界走向没有让霸权主义一直持续,而是多国强盛,互相压制,这才是和平发展的最好态势。
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原因是科索沃的民族矛盾,加上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推动,科索沃战争战争就这么爆发了。
科索沃战争的发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它的结束不仅使科索沃真正实现了独立,也代表着世界开始逐渐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它也让军事理论得到了发展,所以科索沃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
科索沃战争的原因1980年,铁托去世,科索沃民族在阿尔巴尼亚的支持下,发动了独立运动。
第二年,科索沃阿族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引起了科索沃政府压制,发生了流血事件,很多塞族人离开了科索沃。
1989年,科索沃内部矛盾日益加深,塞阿两族关系越来越紧张。
科索沃政府派军队和警察双重戒备,才使得科索沃社会秩序依旧。
但这并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身为塞族人的领导人取消了科索沃自治省地位,导致了塞阿两族矛盾升级。
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后,阿族人自己建立了科索沃共和国,随后,塞族人和黑山族人成立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原本强大的南斯拉夫联邦就这样分成了数个独立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秦思2011-2-24 22:50:38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3期科索沃战争是继海湾战争后又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也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深入分析这场战争的历史根源和内外背景,认真总结战争的战略特点,正确评估其对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军事理论发展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科索沃战争的基本情况1999年北京时间3月25日至6月11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维护科索沃阿族的“人权”、制止所谓“人道主义灾难”为借口,悍然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了持续78天的侵略战争,开创了武力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恶劣先例,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一)科索沃战争的由来科索沃问题由危机演变为战争,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也有复杂的内外背景。
其根本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一是由科索沃地位引发的历史积怨和民族矛盾由来已久。
科索沃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面积10 88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阿族人占90%,其余为塞族和黑山族。
14世纪之前,科索沃曾是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占领科索沃并在该地区推行伊斯兰化,大批塞族居民被迫离科北迁,阿族人逐渐取代塞族人成为科索沃的主体民族。
两次世界大战中,科索沃几易其主,但最终回归南联盟。
数百年间科索沃地位的变迁,使塞阿两族在谁是科主体民族和科归属等问题上形成尖锐矛盾,并结下了深深的历史积怨。
二是科索沃阿族与南联盟之间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持续已久。
进入20世纪40年代中期,阿族极端分子多次发动大规模武装暴乱。
1968年,阿族制造大规模骚乱,并第一次公开喊出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口号。
1981年,阿族暴力冲击政府机关,南被迫在科实行长达20个月的紧急状态。
原南联邦解体后,阿族分裂活动进一步加剧。
1991年10月,科索沃阿族通过“全民公决”宣布成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并于次年5月秘密选出了自己的总统。
1994年阿族还成立了非法武装“科索沃解放军”,到1998年7月该组织已发展到2万余人,一度控制了科索沃近1/3的领土,导致科索沃危机不断升级。
需要指出的是,阿族分裂活动之所以屡禁不止,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看,除外部因素外,南在民族政策上的某些失误,也是阿民族分裂势力加以利用和不断策划民族分裂活动的一个重要内部原因。
三是美等西方国家拔掉南联盟这颗钉子蓄谋已久。
两极格局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把南联盟看作在欧洲彻底铲除共产主义和实施东扩战略的主要障碍。
尽管科索沃问题纯属南联盟内政,但美等西方国家却以阻止南进行“种族清洗”为由,竭力推动科索沃问题国际化,借机干涉南联盟内政。
1998年9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推动联合国通过决议,压南做出单方面让步。
1998年10月,北约国家大兵压境,以武力威胁逼其接受了具有“城下之盟”性质的“霍一米协议”。
1999年1月16日,北约又借口南塞警察部队杀害拉察克村的45名阿族人(后经芬兰等国际法医小组证实死者都是在战斗中被打死的)而扬言对南动武。
朗布依埃和巴黎和谈期间,美等北约国家逼南签署有损南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朗布依埃协议”,遭到南的断然拒绝,北约遂以此为借口对南大打出手。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将这场战争强加给南联盟,除有在科索沃问题上逼南就范的直接目的外,还有许多深层次的战略考虑。
美国的意图概括起来主要有5个需要:一是推行全球霸权的需要;二是“制南弱俄”、消化“冷战成果”的需要;三是“以乱治欧”,争夺欧安事务主导权的需要;四是推出北约新战略的需要;五是实验高新武器装备的需要。
欧洲国家甘愿登上美国的战车,既有维护与美共同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的一面,也有维护各自战略利益的需要。
英国想借重“英美特殊关系”重振其日渐衰落的大国地位,增强对欧洲事务的影响。
法国欲通过参战,削弱美对北约的领导地位,争夺对欧安事务的主导权。
德国在战后首次直接参战,除去国内需要之外,急欲摆脱战败国阴影也是重要考虑之一。
(二)科索沃问题的前景科索沃战争已结束一年,但该地区局势一直动荡不定,和平进程面临诸多难题:一是化解阿、塞两族的矛盾难。
南军撤出科索沃后,阿族非法武装针对塞族的暴力事件不断,致使科索沃20多万非阿族人中近18万人被迫逃离科索沃。
二是全面解除“科索沃解放军”的武装难。
“科解”的5 000人虽被改编为“护卫团”并交出了部分武器,但受北约偏袒,仍保留了大量骨干分子和精良装备。
三是返乡难民安置难。
尽管滞留在境外的阿族难民陆续返科,但由于国际社会提供的人道主义物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致使约50万返科难民的住房、电力供应和医疗服务难以保障。
同时,“科解”不断制造恐怖事件,造成大批塞族居民背井离乡,形成新的难民潮。
四是临时特派团开展工作难。
由于组建仓促、警力不足、派驻人员到位率低,加之“科解”的干扰,特派团工作进展十分缓慢。
五是经济重建难。
受战争的影响,科1999年农业产量同比下降65%,小麦产量只能满足30%居民的需要,电力供应仅能保障2/3居民的日常生活。
于1999年7月底举行的首次科索沃国际授援大会上,国际金融机构仅确定了科索沃重建急需的5.6亿美元,且允诺的经援迟迟未能完全到位,致使许多重建项目停滞不前。
科经济全面复兴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今后,科索沃局势可能呈现“不战不和、难分难合”的局面,科索沃问题的最终解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科索沃战争的战略特点(一)战争动因中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因素的作用上升科索沃战争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两大因素的影响更显突出。
意识形态因素。
北约发动对南战争的借口和目的本身都具有浓重意识形态色彩。
北约公开宣称的理由是“保护少数民族人权”,真正目的之一则是改变南联盟国家的政治性质,摧垮欧洲最后一个“共产主义堡垒”。
“克林顿主义”和“布莱尔主义”的理论核心即是以“明显的道义上的正当理由”对“不听话的国家”动用武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索沃战争是一场意识形态之战。
那种认为“高技术时代战争不再是政治的继续”的观点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地缘政治因素。
北约对南战争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对主要对手俄罗斯进行“预防性遏制”。
从美国讲,还意在推行其以“确保世界领导地位”为核心的全球战略,实验以“防区外干预”为核心的北约新战略,确立以“人权高于主权”、“北约高于安理会”为核心的“科索沃模式”,实践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所宣示的“夺取欧亚大陆控制权”的战略企图,建立美国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
此外,国际安全机制和国际法准则遭到破坏、国际社会制止战争的力量较弱、南联盟缺少能给敌以重创的“杀手锏”,亦是未能遏制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经济因素是北约发动战争的重要依恃,更是美国推动战争的重要动力。
(二) 战争进程充满多个领域的综合对抗多种对抗中,军事、政治、经济领域的对抗尤为激烈。
军事上的对抗。
既有兵力兵器的“硬对抗”,又有战略战术的“软对抗”。
北约在“硬对抗”中给南造成惨重损失,并最终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根本原因是拥有兵力兵器的压倒性优势;南军虽英勇顽强,但始终被动挨打,“硬件”落后使然。
北约预计72小时的战争打了78天,问题主要出在战略判断错误上,在“软对抗”中陷入被动;南军兵力弱小、装备落后,却令强敌迟迟不能得手,靠的是战略判断正确,战术运用灵活,充分利用了本土作战的优势。
政治上的对抗。
政治战贯穿始终,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着重要影响。
北约开动舆论工具,极力把南联盟“妖魔化”,导致南在国际社会“得道寡助”。
北约广泛开展心理战,制造思想混乱和心理恐惧,对分化南内部起到一定作用。
南联盟长时间抗击世界最强大的军事联盟的高技术打击,并最终迫使北约作出一定让步,最重要的因素无疑是充分发挥了反侵略战争的政治优势。
北约迟迟不敢作出发动地面进攻的决策,重要原因之一是害怕联盟政治分裂、害怕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失分。
北约空袭南联盟后政治上陷入严重被动,对于北约最终走上政治解决道路,所起的作用亦十分明显。
国际社会的外交斡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
经济上的对抗。
北约始终将南联盟的经济设施作为打击目标,特别是在迟迟不能迫南就范的情况下,把打击重点转向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其“点穴”式精确打击给南经济造成的破坏比夷为平地的大面积狂轰滥炸要严重得多。
北约还对南实施了经济封锁和石油禁运。
南最终作出实质性妥协,并非军事力量失去抵抗能力,主要是经济濒于崩溃、生存面临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战争是现代条件下的一场经济战。
(三)科索沃战争勾画出现代局部战争的新形态首先,战争具有典型的高技术性质。
北约使用的兵器几乎全部是新近研制或改进的高技术武器,具有高精度、远毁伤、高效费比等优势。
北约实施的是多国部队、多个军兵种、多种兵器紧密协同的一体化联合行动,进行的是空地海天磁五维作战。
战争具有前所未有的非接触性,没有短兵相接,没有前后方界限。
战争具有突出的信息战性质,信息争夺贯穿战争始终。
其次,战争具有很强的“不对称性”。
首先是力量不对称。
一方是包括主要发达国家的强大军事联盟,而另一方是国小力弱且孤立无援的发展中国家。
其次是技术不对称。
一方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而另一方多数武器装备起码要落后20年。
三是行动不对称。
一方始终进攻而无需防御,另一方始终防御而无力进攻。
四是动员不对称。
一方进行的仅仅是场有限战争,只需局部动员,而对另一方来说则是一场全面战争,需动员举国之力迎敌抗战。
五是损失不对称。
一方几乎是“零死亡”,而另一方付出惨重代价。
一方仅耗费685亿美元,而另一方则蒙受2 000多亿美元的巨大损失。
其三,战争具有突出的空袭战性质。
空袭成为最基本的作战方式。
进攻一方无需再攻城掠地,仅靠空袭即达到主要目的。
北约之所以热衷于空袭战,主要是因为:可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空中优势,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军事行动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可避免因打地面战而陷入游击战泥潭难以自拔。
三科索沃战争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影响科索沃战争是世纪之交国际安全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跨世纪的国际战略形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深入研究科索沃战争后的总体国际战略形势,洞察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特征,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
(一)世界多极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但向多极过渡的大趋势并未逆转世界在向多极化过渡中,由于大国力量对比严重失衡、有效的国际制约机制尚未形成,美国霸气十足、建立单极世界的势头有新的发展。
科索沃战争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必然对多极化进程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但科索沃战争同时表明,美欲建立单极世界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世界多极化不仅符合时代的潮流,也是多数国家的愿望,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难以得逞,当今世界不是单极世界也不是多极世界,而是向多极过渡的世界。
在过渡时期,单极与多极、称霸与反霸的斗争成为世界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