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学期《4.3 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测试卷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测试(含答案)《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练习一、单选题(共36分)1.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A. 任其自然发展B. 应该大力保护C. 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D. 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2.在下列大洲中,许多地方保留着较为原始的村落的是()A. 亚洲B. 欧洲C. 非洲D. 北美洲3.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 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 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D. 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4.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其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面的搭配不正确的是()A. 热带沙漠地区--房屋厚墙小窗B.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C. 中国黄土高原--窑洞D. 我国西北地区--高架屋子5.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A. 乡村和工厂B. 牧场和城市C. 城市和乡村D. 牧区和林区6.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 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B. 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C. 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D. 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和文化设施不如乡村聚落7.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其最主要差异是()A. 房屋建筑的差异B. 人们收入的差异C. 人口数量的差异D. 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8.如图①②③三个村庄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 ①B. ②C. ③D. 无法确定9.旅游回来的李明说,他看到旅游地的民居有厚实的墙体,小小的窗户,并装有双层玻璃,其主要目的是()A. 防止凶猛动物的攻击B. 御寒C. 防御战争D. 防潮湿10.西双版纳民居建筑的代表是()A. 冰屋B. 竹楼C. 窑洞D. 四合院11.古诗“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景观是()1 / 5A. 我国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B. 我国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C. 我国西北地区的乡村聚落D. 我国青藏地区的乡村聚落12.下列地区中有利聚落形成的是()A. 地形崎岖、资源贫乏B.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C. 交通闭塞、通讯不畅D. 人口稀少、资源贫乏13.聚落的基本类型是()A. 平原和山区B. 农村和渔村C. 乡村和城市D. 森林和草原14.窑洞这一特殊民居分布在我国的()A. 西南地区B. 东南地区C. 北方地区D. 东北地区15.下列地区中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是()A. 山区B. 平原C. 荒漠D. 极地16.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B. 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C. 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D. 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17.“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或火炕,窗小或有双层窗,屋顶大而高耸”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A. 炎热多雨区B. 寒冷多雨雪区C. 温暖干燥区D. 温暖多雨区18.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B. 聚落是工业最发达的地方C.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聚落D. 城市聚落是由乡村聚落演变而成的二、填空题(共4分)19.如图为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有利于B、C、D三聚落发展的共同因素是:靠近______ ,利于______ 和______ ;地形以______ 为主.(2)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 地,主要是因为那里地形______ ,水源______ ,______ 便利.三、综合题(共20分)20.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①、图②、图③、图④分别是什么地方的建筑?(2)根据图及表格中所给的内容,分析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测试(含答案)21.读如图三幅图,完成下列问题.(1)聚落可分为______ 和______ 两大类.(2)图1反映了______ 聚落的特点,图2反映了______ 聚落的特点.(3)图3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______ 聚落.三种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______ .(4)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 ,理由是______ .(5)从上题分析来看,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6)C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C处建立一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2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问题.周庄拒绝“现代化”江苏周庄是我国著名水镇之一,它之所以这样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城市中水泥丛林、尘嚣的压迫感,在这里可以即刻被甩在明式建筑水乡之外.周庄能保持九百年水镇的古朴风貌,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交通不便.换句话说,周庄的今天,是以镇里的人们牺牲了现代化的生活为代价的.为了保护古镇,周庄限制旅游人数,限制拓宽道路,还限制当地居民建筑.我曾在桥栏边对当地的居民说:“你们住在这里多好啊.”他说:“有什么好的,连自来水和抽水马桶都没有.”想一想:周庄这样做值得吗请你说明理由.3 / 5答案1.B2.C3.C4.D5.C6.D7.D8.B9.B10.B11.B12 B13.C14. C15. B16. D17.B18.D19.河流;提供生活用水;交通;平原;C;平坦;充足;交通20.(1)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2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测试(含答案)(1)城市;乡村;(2)城市;乡村;(3)乡村;沿河分布;(4)B;B处在两条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物的集散;(5)先有乡村聚落;(6)不合理;因为C处在河流上游,造纸厂会造成水污染.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乡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本题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运用和读图分析能力,要理解答题.22.【答案】解: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具有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和研究价值;周庄人在保护古镇方面的确作出了牺牲,但是这种小集体的“牺牲”换来的却是整个人类的文明记录,也必将换来可持续发展的不绝动力,因此周庄这样做是值得的.故答案为:值得;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具有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和研究价值;周庄人在保护古镇方面的确作出了牺牲,但是这种小集体的“牺牲”换来的却是整个人类的文明记录,也必将换来可持续发展的不绝动力.5 / 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测试(含答案)-word文档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测试(含答案)-word文档资料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练习一、单选题(共36分)1.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A. 任其自然发展B. 应该大力保护C. 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D. 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2.在下列大洲中,许多地方保留着较为原始的村落的是()A. 亚洲B. 欧洲C. 非洲D. 北美洲3.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 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 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院多D. 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4.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其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面的搭配不正确的是()A. 热带沙漠地区--房屋厚墙小窗B.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C. 中国黄土高原--窑洞D. 我国西北地区--高架屋子5.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A. 乡村和工厂B. 牧场和城市C. 城市和乡村D. 牧区和林区6.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 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B. 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C. 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D. 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和文化设施不如乡村聚落7.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其最主要差异是()A. 房屋建筑的差异B. 人们收入的差异C. 人口数量的差异D. 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8.如图①②③三个村庄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 ①B. ②C. ③D. 无法确定9.旅游回来的李明说,他看到旅游地的民居有厚实的墙体,小小的窗户,并装有双层玻璃,其主要目的是()A. 防止凶猛动物的攻击B. 御寒C. 防御战争D. 防潮湿10.西双版纳民居建筑的代表是()A. 冰屋B. 竹楼C. 窑洞D. 四合院11.古诗“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景观是()A. 我国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B. 我国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C. 我国西北地区的乡村聚落D. 我国青藏地区的乡村聚落12.下列地区中有利聚落形成的是()第 1 页A. 地形崎岖、资源贫乏B.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C. 交通闭塞、通讯不畅D. 人口稀少、资源贫乏13.聚落的基本类型是()A. 平原和山区B. 农村和渔村C. 乡村和城市D. 森林和草原14.窑洞这一特殊民居分布在我国的()A. 西南地区B. 东南地区C. 北方地区D. 东北地区15.下列地区中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是()A. 山区B. 平原C. 荒漠D. 极地16.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B. 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C. 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D. 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17.“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或火炕,窗小或有双层窗,屋顶大而高耸”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A. 炎热多雨区B. 寒冷多雨雪区C. 温暖干燥区D. 温暖多雨区18.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B. 聚落是工业最发达的地方C.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聚落D. 城市聚落是由乡村聚落演变而成的二、填空题(共4分)19.如图为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有利于B、C、D三聚落发展的共同因素是:靠近______ ,利于______ 和______ ;地形以______ 为主.(2)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 地,主要是因为那里地形______ ,水源______ ,______ 便利.三、综合题(共20分)20.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①、图②、图③、图④分别是什么地方的建筑?(2)根据图及表格中所给的内容,分析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21.(1)聚落可分为______ 和______ 两大类.(2)图1反映了______ 聚落的特点,图2反映了______ 聚落的特点.(3)图3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______ 聚落.三种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______ .(4)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 ,理由是______ .(5)从上题分析来看,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6)C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C处建立一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2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问题.周庄拒绝“现代化”江苏周庄是我国著名水镇之一,它之所以这样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城市中水泥丛林、尘嚣的压迫感,在这里可以即刻被甩在明式建筑水乡之外.周庄能保持九百年水镇的古朴风貌,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交通不便.换句话说,周庄的今天,是以镇里的人们牺牲了现代化的生活为代价的.为了保护古镇,周庄限制旅游人数,限制拓宽道路,还限制当地居民建筑.我曾在桥栏边对当地的居民说:“你们住在这里多好啊.”他说:“有什么好的,连自来水和抽水马桶都没有.”想一想:周庄这样做值得吗请你说明理由.第 3 页答案1.B2.C3.C4.D5.C6.D7.D8.B9.B10.B11.B12 B13.C14. C15. B16. D17.B18.D19.河流;提供生活用水;交通;平原;C;平坦;充足;交通20.(1)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南亚的高架屋;西亚的村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21.(1)城市;乡村;(2)城市;乡村;(3)乡村;沿河分布;(4)B;B处在两条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物的集散;(5)先有乡村聚落;(6)不合理;因为C处在河流上游,造纸厂会造成水污染.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乡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本题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运用和读图分析能力,要理解答题.22.【答案】解: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具有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和研究价值;周庄人在保护古镇方面的确作出了牺牲,但是这种小集体的“牺牲”换来的却是整个人类的文明记录,也必将换来可持续发展的不绝动力,因此周庄这样做是值得的.故答案为:值得;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具有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和研究价值;周庄人在保护古镇方面的确作出了牺牲,但是这种小集体的“牺牲”换来的却是整个人类的文明记录,也必将换来可持续发展的不绝动力.第 5 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4.3 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测试卷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4.3 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测试卷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测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共11小题)1.西北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为适应生活创造的民居是()A.窑洞B.蒙古包C.四合院D.斜顶屋【解答】解:西北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为适应生活创造的民居是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区传统的民居形式,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苍穹式室庐。

蒙古包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是()A.河流的上游地区B.热带雨林地区C.河口三角洲地区D.热带沙漠地区【解答】解: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

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故选:C。

3.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聚落密集,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资源D.交通【解答】解: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根据题意。

故选:A。

4.加里曼丹岛图中甲地的传统民居为下列中的()A.B.C.D.【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解答】解:甲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南部,加里曼丹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该地区的传统民居是高架屋,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解答即可。

5.下列属于城市聚落景观的有()A.农田B.牧场C.池塘D.高楼【分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解答】解:农田、牧场、池塘都属于农业景观,该些景观都属于乡村的景观,高楼属于城市的景观。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练习题和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练习题和答案

聚落练习题及答案1.关于聚落叙述正确的是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B.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C.居住在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手工业和服务业等工作D.居住在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林业等工作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资源⑦地质⑧交通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②③④⑤D.全部都是3.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A.交通便利B.水源充足C.地形平坦D.气候干旱4.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A.资源丰富B.交通便利C.水源充足D.地形崎岖5.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的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C.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D.在一些矿产地,由于开矿占用大量土地,所以聚落较少6.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是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B.城市聚落的规模一般比乡村聚落大C.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最根本区别是人口的多少D.现在全世界约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聚落中7.图a、b、c、d 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a B.b C.c D.d8.早期聚落大都选择在A.热带雨林地区B.河流上游C.山区D.河流的中下游9.沙漠地区聚落呈带状或者点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沙漠地区距离城市远,交通不便B.沙漠地区气候炎热干燥C.沙漠地区经济落后D.沙漠地区属于保护区10.图中的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A.炎热干旱B.炎热多雨C.终年严寒D.地势高峻的高原11.如图甲、乙、丙、丁四处均表示乡村聚落。

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三处聚落形成的最有利因素是靠近公路B.丁处聚落位于两条公路及河流交汇处C.图中四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丙处D.如果四处聚落房屋建筑均如图中右下方所示,那么图示区域应位于炎热多雨地区12.西亚的村庄中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是因为当地是A.热带雨林地区B.终年严寒的地区C.热带沙漠地区D.热带草原地区13.下列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A.长江三峡水电站B.云南丽江古城C.浙江杭州西湖D.重庆永川茶山竹海14.对于聚落的发展,应该持的观点是A.改善居住环境,发展新聚落,代替所有老聚落B.城市的年代久远的民居,一律拆除,农村的则相反C.在发展新聚落的同时,保护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D.传统民居代表特定时期的经济、文化等特点,一律保护15.人们提倡保护传统聚落的主要原因是A.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规定C.它们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场所D.它们美观漂亮,是极好的旅游资源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同步测试试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同步测试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人类的聚居地-聚落1.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聚落指农村B、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物的集合体C、聚落指城D、聚落是人类的聚居地其主要形式是城和乡村2.关于城和乡村聚落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城人口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B、乡村人口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C、乡村的居住地相对集中D、城的居住地相对分散3.居住在农村的人们主要从事的消费活动是〔〕A、放牧B、捕鱼C、耕作D、伐木4.以下属于乡村聚落主要从事的工作的是〔〕A、纺织工业B、饮食效劳业C、耕作业D、邮电业5.以下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聚落就是指人们休息的地方B、城聚落是由乡村聚落演变而成的C、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聚落D、一般来说,先有城聚落后有乡村聚落6.乡村和城的本质区别是〔〕A、人口多少不同B、建筑形态不同C、产业类型不同D、文化程度不同7.以下关于乡村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高层建筑密集B、多大型的超C、多立交桥D、农田广布8.我们一般把聚落分为两大类,它们分别是〔〕A、乡村和城B、工业和农业C、农田和村庄D、工厂和城9.读城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乡村交通兴旺B、城建筑高大、密集C、城人口密度小D、乡村房屋高大、分散10.一般聚落比较密集的是〔〕A、温暖潮湿的平原地区B、两极地区C、高山地区D、高原地区1.聚落一般来说,先有聚落,后有聚落.2.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包括乡村和两种主要形式.3. 是消费力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的根底上产生的.4.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和两大类.聚落的两种根本类型是和.5. 和是两种根本的聚落类型.6.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和.7.读图,答复以下问题.〔1〕图1甲所示为聚落,图1乙所示为聚落.〔2〕据图1丙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一共同地形因素是.〔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开展为城的是,理由是.〔4〕家住A地的丽丽说:“从我家出发向东北再向南再向北就到我的.〞请你根据丽丽的描绘,在答卷相应图2中画出指向标.〔5〕丽丽班上准备组织一次登上活动,为了平安,教师拿出一张等高线地图〔如图3〕.教师强调“我们今天所登的山比较高,而且还有一个陡崖,很危险,提醒大家上山时一定要注意平安.〞试判断:此山的海拔为;①②③④中的山脊的是.8.读图,答复以下问题.〔1〕甲图所示为聚落,乙图所示为聚落.〔2〕据丙图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一共同地形因素是,.〔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开展为城的是,理由是.9.读图完成以下要求:〔1〕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另一类是.读甲、乙两张景观图片,可知:甲为;乙为.〔2〕比较甲、乙两张图片,说出二者在景观上有哪些差异:.1.聚落的功能有______,聚落的根本形式有______和______.目前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居住在______聚落里.世界上最早的城出如今______洲的______平原,距今约______年.在过去______对聚落的形成影响很大,当时的聚落一般要求______,在当代,由于经济技术程度的进步,聚落对______的依赖性相对减小,______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大城更容易出如今______的地区.2.根据乡村聚落和城聚落的差异,完成下表比照工程乡村聚落城聚落形成早晚消费活动工业消费、商业贸易等房屋道路人口聚落职能工业、效劳业等3.我们把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______,它的主要形式包括______和______.4.读聚落图答复〔1〕A、B、C三地有可能开展为城聚落的是A.A处B.B处C.C处D.A和C处〔2〕.本区森林资源丰富,有人欲在C处建一造纸厂但遭到制止,原因主要是A.保护森林,制止砍伐B 木柴收买价格太低,村民反对C 水土流失,淤塞河道D 水污染影响下游村民的生活与消费.5.根据乡村聚落和城聚落的差异,完成下表比照工程乡村聚落城聚落形成早晚消费活动工业消费、商业贸易等房屋道路人口聚落职能工业、效劳业等。

4 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同步练习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4 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同步练习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选择题读“我国陕北民居邮票示意图”(图1),回答1-2题。

图11.图中邮票表示的传统民居是()A.四合院 B.窑洞 C.土楼 D.蒙古包2.该地的气候特征是()A.冬冷夏热,降水少 B.全年温和湿润C.冬冷夏凉,降水多 D.全年炎热多雨诗人海子说:“建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福建“盛产”石头和台风,石厝是当地特有的传统民居,这种民居一般依山傍海而建、分布错落有致。

读“福建传统民居图”(图2),回答3-4题。

图23.当地传统民居的特点是()A. 高大、顶尖、窗小B. 低矮、顶缓、窗小C. 低矮、顶尖、窗大D. 高大、顶缓、窗大4.当地传统民居设计,主要是为了()A.排水 B.除湿 C.防晒 D.防风周庄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有“中国第一水乡”之誉,周庄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为清明建筑,仅0.47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保存了14座格局特色的古桥。

读“周庄景观图”(图3),回答5-6题。

图35.影响照片中聚落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B.气温C.河流D.资源6.当地政府注重古聚落保护的主要原因是()A.古聚落是旅游资源,能带来环境效益B.古聚落记录了历史、文化、民俗等信息C.古聚落能更方便当地居民生活D.古聚落里有很多古董、文物价值很高清代宫廷画家徐扬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创作的《姑苏繁华图》,反映了当时苏州(今江苏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商人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的意思)”的市井风貌。

读“《姑苏繁华图》(局部)”(图4),回答7-8题。

图47.图中所示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A.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B.乡村,这里河道纵横C.城市,这里以商业活动为主 D.城市,这里房屋稀疏8.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A.水运发达B.地势崎岖C.水流湍急D.全年少雨读“传统苗居竖向分层功能示意图和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景观图”(图5),回答9-10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分层练)(原卷版+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分层练)(原卷版+解析)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填图过关练窑洞高脚屋冰屋西亚村庄江南地区的民居北京四合院基础检测练(2023·辽宁沈阳·沈阳市第七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土耳其东南部和叙利亚北部地区有一种古老的土塔民居——蜂巢屋。

当地黄土广布,春秋多风沙。

下图示意蜂巢屋景观、分布地区及附近气候资料。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土塔以泥土为主混合一些木碎、麦穗而成,与此无关的有()A.当地气候较为干旱B.当地气候终年温和多雨C.当地泥土资源丰富D.当地植被稀少2.土塔每年都要修缮,修缮时间主要在()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3.当地时间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一天之内两度发生7.8级地震。

此次地震是由两大板块运动造成的,这两大板块是()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B.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C.亚欧板块,非洲板块D.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2023秋·河北保定·七年级统考期末)读聚落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是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a聚落B.b聚落C.c聚落D.d聚落5.下列描述的区域中,不利于聚落形成发展的是()A.崎岖不平的山地丘陵地区B.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C.水路交通便利的河口地区D.自然资源丰富的矿山地区6.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相比,其主要特点是()A.居民点集中B.交通便利C.人口密度大D.环境优美7.(2022·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下列民居与其所在地自然环境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①—炎热干燥,黄土广布B.①—气候严寒,冰雪广布C.①—温和湿润,稀树高草D.①—气候湿热,草原广阔(2023春·七年级课时练习)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往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在厚度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区域可见的大洲有()A.亚洲、欧洲B.亚洲、非洲C.非洲、欧洲D.欧洲、美洲9.从大西洋沿岸往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变化规律是()A.厚度越来越薄B.厚度越来越厚C.材料越来越轻D.材料越来越重10.造成民居墙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风俗习惯C.海陆位置D.地形因素真题点兵练(2022·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我国的传统民居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是各地劳动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杰作。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作业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1.居住在农村的人们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是( )A.商业B.服务业C.耕作D.工业2.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有聚落B.聚落的形成与自然条件无关C.聚落的发展破坏了人类的居住条件D.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应加以保护3.重庆坐落在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石家庄是个铁路枢纽城市。

影响这两个聚落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是( )A.平坦的地形B.优越的气候C.便利的交通D.丰富的资源4.一般来说,聚落密集的地区( )①经济比较发达②交通比较发达③人口密度比较大④环境优美,空气清新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读下图,完成第5~6 题。

5.图中a、b、c、d 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aB.bC.cD.d6.促使该地发展成为城市的主要因素是( )①宗教中心②自然资源丰富③地形开阔④河流交汇处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7.读南方民居和北京四合院景观图,四合院占地规模大,且方正,南方民居则占地少,一般有两三层楼房, 主要原因是( )A.南方雨水多,多层建筑不利于排水B.北方比较寒冷,房子大有利于保暖C.北方平原多,地面平坦,南方人多地少,人口稠密D.北方人少地多,房子可以建大一些8.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均为乡村聚落。

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处聚落形成的最有利因素是靠近公路B.丁聚落位于两条公路及河流交会处C.图中四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丙处D.如果四处聚落房屋建筑均如右下方民居景观图所示,那么图示区域位于炎热多雨地区读右图,完成第9~10 题。

9.图为世界文化遗产欧洲水城( )A.意大利的威尼斯B.意大利的罗马C.中国的江南水乡D.英国伦敦10.影响水城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河流B.气候C.地形D.宗教11.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 )A.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B.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C.应该大力保护D.不要乱动,任其发展12.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B.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C.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D.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右图是某游客旅游时拍摄的一张照片,据此完成第13~14 题。

【七年级】七上地理4.3人类的居住地 聚落测试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七年级】七上地理4.3人类的居住地 聚落测试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七年级】七上地理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测试题(新人教版含答案)【七年级】七上地理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测试题(新人教版含答案)七、地理4.3人类住区测试题(包括新教育版的答案)1.世界上居住在城市的人有()a、少数民族B.多数民族C.大约一半2.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a、土壤肥沃,适合耕种。

B.地势平坦c.自然资源丰富d.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3.以下区域居民点密集分布的地方为()a.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b.高山地区c、荒地D.冰缘区4.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农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b.乡村的居民就是从事放牧c、农村居民主要从事渔业、伐木等生产活动d.乡村的居民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5.关于城乡聚落景观的陈述是正确的()a.城市和乡村景观没有差别b、城里有许多池塘和果树c.乡村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d、这座城市有许多高层建筑、许多商店、医院和学校。

道路纵横交错,车辆众多6.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a、河谷和河岸B.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耕种c.十分炎热的森林里d.交通闭塞的地方7.关于定居点的分布,正确的答案是()a.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b、高原和山区空气良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密集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稀少d、气候终年炎热,定居点分布密集8.下列有关聚落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没有差别,但各国的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不同b.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c、世界各地的居民都有相同的外貌和材料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材料,建筑外貌,建筑风格完全相同9.定居点开发的正确描述是()a.世界上所有的聚落都在增长b、世界上大多数定居点都没有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发展c.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d、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聚落的面积越来越小10.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聚落的不断扩大,过去所有的旧聚落建筑都应该被拆除,新的聚落建筑应该被建造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c、妥善处理住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各国的事,与其他国家无关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参考答案:1.c2.abcd3.a4.d5.d6.b7.a8.b9.c10.db。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同步测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同步测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同步测试2019-2019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下列特色民居所在地区,气候最炎热干燥的是()A. B.C.D.2.东南亚地区“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的高脚屋体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是()A. 高温干旱B. 湿热多雨C. 严寒干燥D. 寒冷潮湿3.“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着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

”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的类型是()寒D. 多地震6.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 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B. 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C. 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D. 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7.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 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B. 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C. 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D. 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8.目前,许多工业区逐渐向城郊迁移,最重要的原因是()A. 为了扩大城市聚落规模B. 为了保护城市聚落环境C. 为了疏散城市聚落人口D. 为了使城市聚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9.下列不属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 工作B. 气候C. 资源D. 地形10.我们一般把聚落分为两大类,它们分别是()A. 乡村和城市B. 工业和农业C. 农田和村庄D. 工厂和城市11.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其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面的搭配不正确的是()A. 热带沙漠地区——房屋厚墙小窗。

B .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C. 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D. 我国西北地区——高架屋。

12.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 一般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B. 我国北方传统聚落有“平顶,墙厚,窗小”的特点C. 蒙古包属于我国季风区的特色建筑 D. 城市多分布在地势平坦之处13.人类历史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A. 土壤肥沃、地形平坦的地区B. 峡谷地带和河流上游地区C. 气候炎热的森林里D. 海洋运输便利的近海地区14.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般来说,城市聚落的形成早于乡村聚落B. 欧洲经济发达,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C. 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在地形、气候、资源条件优越的地方D. 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不因环境而异二、填空题15.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基本类型.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________ 平原.作为聚落景观的一种标志,________ 并不都随着聚落的规模和性质的改变而变化.16.世界各地的民居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既能适应当地的________又与居民的________密切相关。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同步测试题试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同步测试题试题

创作人:历恰面日期:2020年1月1日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创作人:历恰面日期:2020年1月1日一、单项选择题3. “5. “6. 以下关于乡村聚落和城聚落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C.城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效劳业等工作D.城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等生活和文化设施不如乡村聚落7. 传统的聚落建筑风格不可防止地打上了各地自然环境的烙印,图中所示民居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是8. 关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传统聚落是先辈遗留给我们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创作人:历恰面日期:2020年1月1日B.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迹是他们单独具有的财富。

C.世界文化遗产给现代人创造了一个学习、游览的场所。

D.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保存人类文明开展的最重要的历史记忆。

9. 关于聚落的分布,正确的选项是〔〕A.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工农业消费比拟兴旺,聚落分布比拟稠密B.高原、山地地区空气好,合适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河口三角州地区,聚落分布稀少D.气候终年炎热地区,聚落分布稠密11. 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关系亲密,下面的几种搭配中不能正确表达这种关系的是〔〕——蒙古包————窑洞——竹楼二、填空题12. 读图,答复以下问题创作人:历恰面日期:2020年1月1日〔1〕图中A、B、C、D表示乡村聚落,分析A、B、C开展的有利因素是:靠近______,_______充足,地形以_______为主,土层深沉,且土壤_______。

A、B、C这样的聚落形态呈______状。

〔2〕D聚落开展的主要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

〔3〕四个聚落中,比拟有可能开展成城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创作人:历恰面日期:2020年1月1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学期《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测试卷一.选择题(共11小题)1.西北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为适应生活创造的民居是()A.窑洞B.蒙古包C.四合院D.斜顶屋【分析】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解答】解:西北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为适应生活创造的民居是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区传统的民居形式,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苍穹式室庐。

蒙古包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下列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是()A.河流的上游地区B.热带雨林地区C.河口三角洲地区D.热带沙漠地区【分析】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

【解答】解: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

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

3.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聚落密集,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资源D.交通【分析】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

【解答】解: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根据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简单,很容易解答。

4.加里曼丹岛图中甲地的传统民居为下列中的()A.B.C.D.【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解答】解:甲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南部,加里曼丹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该地区的传统民居是高架屋,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读图解答即可。

5.下列属于城市聚落景观的有()A.农田B.牧场C.池塘D.高楼【分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解答】解:农田、牧场、池塘都属于农业景观,该些景观都属于乡村的景观,高楼属于城市的景观。

【点评】本题考查乡村和城市的差别,理解解答即可.6.下列有关聚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B.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一般是先有乡村,后有城市C.城市的人口较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D.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较分散【分析】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乡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

【解答】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A正确;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一般是先有乡村,后有城市,B正确;城市的人口较多,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C错误;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较分散,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聚落的相关知识,理解掌握。

7.城市与乡村的根本差别在()A.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不同B.现代运输方式的不同C.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不同D.环境卫生优劣的不同【分析】乡村是指居民以农业活动为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又称农村;城市指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

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解答】解: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乡村的生产活动主要是农业,城市的生产活动主要是非农业,如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等;生活方式也有区别,城市生活节奏快,乡村生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理解答题即可。

8.下列聚落文化遗产位于中国的是()A.布达拉宫B.水城威尼斯C.魁北克古城D.雅典卫城【分析】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文化遗产。

【解答】解:布达拉宫位于我国西藏,水城威尼斯位于意大利,魁克北古城位于加拿大,雅典卫城位于希腊。

故选项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世界的文化遗产,记忆解答即可。

9.下列不属于我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是()A.安徽皖南古村落B.云南丽江古城C.山西平遥古城D.意大利威尼斯水城【分析】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文化遗产。

【解答】解: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我国的聚落有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北京故宫等;水城威尼斯位于意大利,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搜集相关资料解答即可。

10.在许多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空前的重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的侵蚀B.控制污染对历史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侵蚀C.在著名文化遗产建大型的影剧院,吸引游客D.加强宣传教育,减少人为破坏【分析】文化遗产对于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解答】解: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切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的侵蚀;促进遗产保护立法严格遵守遗产保护法相关规定;控制污染对历史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侵蚀;不乱丢垃圾、破坏文物,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制止他人破坏遗产的行为;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加强宣传,提高身边人保护遗产的意识,故C项做法不正确,不利于遗产的保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知识,保护文化遗产应从身边做起,学生应牢记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从我做起,保护和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11.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是()A.为方便游客,在黄山上建许多豪华宾馆B.九华山风景区提倡登山游客自捡垃圾C.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在古代建筑物附近兴建化工厂D.在古代建筑上刻写“某某于某时到此一游”【分析】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解答】解: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切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遗产保护立法严格遵守遗产保护法相关规定;不乱丢垃圾、破坏文物,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制止他人破坏遗产的行为;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加强宣传,提高身边人保护遗产的意识。

选项A、C、D都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知识,保护文化遗产应从身边做起,学生应牢记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从我做起,保护和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解答题(共4小题)12.读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A、B、C三处乡村聚落选址的共同特点是沿河而建。

(2)A、B、C三处乡村聚落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聚落的是B,理由是B处在两条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物的集散。

(3)如果在靠近林区的C村建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不合理,因为C处位于河流的上游,造纸厂会造成水污染,影响下游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安全【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解答】解:(1)结合图示1得知:A、B、C三处属于乡村聚落,选址的共同特点沿河流而建;(2)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理由是:B处在两条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物的集散;(3)C处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在C处建造纸厂是不合理的,因为C处位于河流的上游,造纸厂会造成水污染,影响下游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安全。

故答案为:(1)沿河而建;(2)B;B处在两条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物的集散;(3)不合理,因为C处位于河流的上游,造纸厂会造成水污染,影响下游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安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聚落和环境的关系。

13.我市某校初一学生利用暑假组织“探究祖国生态美”的实践活动。

下图是同学们实地测量并绘制的该区域示意图和基地附近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聚落类型是乡村(乡村/城市)。

请说出判断的依据。

生产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或有大片的农田和森林)。

(一条即可)(2)根据图文资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①图示区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

②甲地森林面积广,环境优美。

√。

③图示区域农田分布呈条带状,说明主要分布在山谷地带。

×。

④依图判断,该基地曾经是海洋,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

(3)甲、乙、丙、丁四地需要搬迁合并,你认为最佳位置是乙,请说明此位置的优势有哪些?(至少写出三条理由)乙处附近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完善,靠近河流上游,水质好,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分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

随着经济技术的提高,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对聚落的影响日益明显。

【解答】解:读图可知(1)图示区域生产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有大片的农田和森林,因此,聚落类型是乡村。

(2)①图示区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②甲地森林面积广,环境优美。

③图示区域农田呈片分布,说明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④依图判断,该基地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曾经是海洋,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3)甲、乙、丙、丁四地需要搬迁合并的最佳位置是乙,主要原因是乙处附近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完善,靠近河流上游,水质好,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等。

故答案为:(1)乡村;生产方式以农业生产为主(或有大片的农田和森林);(2)×;√;×;√;(3)乙;乙处附近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完善;靠近河流上游,水质好,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