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计算、成果表

合集下载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珠海市水务建设管理中心投资兴建, 长江勘测规划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的、江苏科兴建设监理公司进行监理的堤防工程, 木乃南堤段位于大门水道入海口浅海区, 属于鸡啼门水道左岸堤防, 位于鸡啼门水道口左侧小木乃~三灶岛之间, 为海上新建堤防。

木乃南堤段起于红旗镇小木乃, 向南延伸到三牙石后向东与青洲连线, 跨过大门口水道后止于三灶岛横石基房间石, 为海上新建堤。

新建堤防长度为;新建水闸2座, 包括大门口闸(水闸和通航孔)和矿山电厂闸。

本工程所采用的平面坐标采用独立挂靠在1954年北京坐标系上, 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

本工程所需的平面及竖向测量控制点及水准点由设计院布控在现场的原海堤上, 基本达到通视的效果。

二、编制依据1.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北京市标准DBJ 01-21-95)。

2.工程测量规范(GB50206-93)。

3.长江勘测规划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施工测量坐标及标高数据。

4.长江勘测规划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控制点测量坐标及引入水准基点标高数据。

5.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2003)。

6.《施工图纸》。

7、混凝土大坝安全检测技术规范(DLT5178-2003)。

三、沉降观测(一)海堤防护工程从施工开始到竣工, 以及建成运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 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二)木乃南堤段海堤沉降观测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 周期性的观测海堤上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值。

(三)测量准备1.人员准备。

根据本工程实际现场情况, 挑选有丰富测量经验的测量员、执尺员, 配置打桩人员, 建立职业及专职的测量组, 测量组成员如下:(1)、技术负责人: 黎文波—负责全面技术工作, 对测量工作进行复合和指导调配。

(2)、测量员: 陈根煜—负责全面的测量工作, 对测量资料记录整理, 形成文字文件。

计算测量数据居整理好测量成果。

(3)、执尺员: 刘梅斌—负责测量时棱镜、水准尺的摆放、调正, 并根据测量的指示, 定好桩位的位置, 并做好桩位标志。

主体沉降观测报告

主体沉降观测报告

-0.33
7
-0.05
ZT5
2.45269
-0.627Βιβλιοθήκη -0.09-0.62
7
-0.09
ZT8 -0.51881 -0.18
7
-0.03
-0.18
7
-0.03
ZT12 1.62212
-0.83
7
-0.12
-0.83
7
-0.12
ZT13 0.56260
-0.07
7
-0.01
深圳市长勘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证书等级:甲级 证书编号:甲测资字 4400235 地址:深圳市深南东路 1108 号福德花园 A 座三楼 电话:0755-25794798 25790030 传真:0755-25790032 网址:http://
世纪物流园主体沉降监测 技术报告
总 经 理 :丁进选
详情见沉降、位移观测成果表。
6、其他说明
本期监测工作整个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施工工地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和我 公司制定的有关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方面的控制程序。项目期间,未出现任 何安全事故,也未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尚需说明,未经本公司同意,本报告复印无效。
7、提交资料
(1) 沉降观测成果表 (5) 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第 2 次(m) 2015.1.14
0.08624 0.06835 -0.15459
本次较差 (mm)
0.15 0.11 -0.26
累计较差 (mm)
0.15 0.11 -0.26
注:基准点的高差较差在±0.40 n mm=±0.8mm 内,表明基准点是稳定的。
(3)沉降观测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中的三等变形测量, 使用 Trimble DINI03 电子水准仪(编号:706904,标称精度:±0.3mm/km), 和配套的数码铟钢水准尺采用“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进行。线路从 G1 出发经过 7 个监测点后再闭合至 G1,每次观测采用相同路线,固定作业人员进 行。首次监测两次取平均值做为初始值,基准点 G1 假设高程为 0.00m。

沉降观测报告样本

沉降观测报告样本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星河城南区6#楼沉降观测报告一、工程概况星河城南区6#楼位于国粮街以南,建筑面积11906.74平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剪力墙结构。

本工程由运城市星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运城市博博设计院设计,山西万瑞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承担监理任务,河津市小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施工。

为保证该工程的正常施工和安全,对该工程进行沉降观测。

二、观测目的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范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200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施工图纸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4.1、基准点的布设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BM1,BM2。

其中BM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绝对高程,BM2高程值是以BM1为基准,用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设计院的图纸要求及建筑物主要受力位置,沉降观测点布设于地上首层位置,共布设8个观测点。

各点位置详见观测点平面图。

五、沉降观测5.1、仪器与观测仪器采用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同时配合水准测量专用的钢尺施测。

基点与工作点按照观测周期进行检验。

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最大限度减少误差。

5.2、观测级别及精度观测过程中定期对基准点进行检测,基准点满足精度要求。

每测站观测中误差最大0.32mm,小于《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观测精度指标即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0mm。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山西昔阳阳煤职工住宅小区1#住宅楼昔阳县鑫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〇一九年一月四日目录1、工程概况2、观测依据3、观测设备及仪器4、观测时间与次数5、建筑物施工阶段沉降观测人员6、结论与建议7、建筑物沉降观测原始记录8、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表9、建筑物时间-- 沉降量曲线图10、沉降展开图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报告1 、工程概况受甲方委托,我公司对山西昔阳阳煤职工住宅小区1#住宅楼进行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

2 、建筑物沉降观测依据2. 1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 GJ 8 - 2 0 16 )2. 2 沉降观测方案3 、观测设备及仪器观测仪器精度是满足沉降观测成果的重要条件,为了保证沉降观测成果,必须使用符合精度要求的仪器。

本次观测采用DSZ 2 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FS1 光学平板测微器、N3 铟刚水准标尺,精度要求可以达到0. 1mm/ k m。

4 、观测时间与次数观测时间和次数,根据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地基土质情况及基础荷重情况等决定,“ 规范” 规定如下:4. 1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一般建筑物可在± 0. 0 0 完成 2 ~ 3 天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完成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

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于加荷情况而定,普通宿舍楼每层观测一次,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1 ~5 层观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4.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

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 次,第二年观测2~3 次,第三年后每年一次,直至稳定为止。

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 2 年,膨胀土地基 3 年,粘土地基 5 年,软土地基 1 0 年。

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当最后10 0 d 的沉降速率小于0. 01~0. 0 4mm/ d 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凡需进行沉降观测的工程,应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测量单位编制观测方案,并进行施工过程中及竣工后的沉降观测工作。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沿外墙每隔 10-15m 或每隔2-3 根柱上;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3.变形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扩填挖方分界处;4.宽度大于等于 15m 或小于15m 而地基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建筑物,在承重内墙中部设内墙点;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的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9.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 4 个。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现在有些工程图纸设计要求基础筏板完成后进行第一次观测,拿到图之后一定把这个地方看好。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民用建筑每加高 1-5 层(砖混结构每加高一层)应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

不同施工荷载阶段分别进行观测,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 100%时各测一次。

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 2-3 月观测一次。

沉降观测点型式及沉降观测记录

沉降观测点型式及沉降观测记录

沉降观测点型式及沉降观测记录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中,及时、准确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测绘资料,保证测量的成果和记录符合各个测绘阶段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供项目工地参考。

一、沉降观测点1、沉降观测点的留设位置: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首先应按设计图纸埋设,当设计无要求时,可设置在以下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烟囱、水塔、油罐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10)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应避开障碍物。

根据经验,观测点上方至少1000mm范围不得有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详见附图1、附图2)2、沉降观测点的型式和保护:沉降观测点可按照附图1、附图2制作、安装。

二、沉降观测记录1、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建筑物施工阶段需按照设计要求对其进行沉降观测,如设计中无明确规定,可按照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大型、高层建筑,可在零米以下基础施工完成后埋设临时沉降观测点,做好临时沉降观测记录。

待零米以上第一层结构施工完成后换成永久沉降观测点。

(2)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沉降观测要求

沉降观测要求

5.1 建筑物沉降观测一、5.1.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1.2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外、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1.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用于宾馆等高级建筑物)等型式。

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C次表C.0.1条规定执行。

5.1.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2.2条的有关规定确定。

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1.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沉降观测检验报告范本

沉降观测检验报告范本

沉降观测检验报告范本XX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住院楼沉降观测报告LJ00000-0000-CJ00000001检测:审核:技术负责:XX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目录一、工程概况及基本情况二、观测依据、评定标准及仪器设备三、观测结果四、观测结果分析及建议五、沉降观测结果表一、工程概况及基本情况XX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住院楼工程,由XX县人民医院投资建设,X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施工,房屋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XX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受XX县人民医院委托,于2018年8月2日到2018年11月20日对该建筑进行了沉降观测。

该房屋在我公司进行第一次观察时结构已经施工至三层,最后一次结构封顶。

我公司于2018年8月2日至2018年11月20日共对该建筑进行了4次沉降观测。

二、观测依据、评定标准及仪器设备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3、水准仪AT-G2三、观测结果四、观测结果分析及建议1、见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表;2、建筑物沉降观测结果:本建筑共设埋点8个,至今共观测4次,第二次观测时最大沉降速率为0.001529mm/d,本次最大沉降量为0.05mm,最小沉降量为0.01mm,差异沉降为0.04mm;第三次沉降观测时,本次最大沉降速率为0.010512 mm/d,最大沉降量为0.41 mm,最小沉降量为0.02 mm,差异沉降为0.39 mm;第四次沉降观测时,本次最大沉降速率为0.014444 mm/d,最大沉降最为0.52 mm,最小沉降量为0.22 mm,差异沉降为0.3 mm。

经过四次对该建筑的沉降观测,共累计最大沉降量为0.73mm,最小沉降最为0.40mm,累计最大沉降差异为0.33 mm。

3、2018年11月20日最后一次观测时的最大沉降速率为0.014444 mm/d,在规范规定的稳定标准内,表明此建筑物沉降较均匀,在观测期内地基已呈趋于稳定状态。

地表岩移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步骤

地表岩移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步骤

地表岩移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步骤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成果预处理,必须在外业成果无误的基础上进行。

观测数据的处理工作包括计算和绘图两部分。

1、观测成果的计算为了确保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在进行内业数据处理之前,应对野外观测成果再次检查,然后进行各种严密的计算。

(1)观测数据的预处理观测数据预处理主要是计算各测点的高程、相邻两测点在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然后计算各测点的位移变化值及下沉速度等。

(2)位移变化值的计算观测数据经过预处理之后,便可计算观测线上各测点和各测点之间的位移变化值。

其计算内容主要包括:各测点的下沉和水平移动,相邻两测点间的倾斜和水平变形,相邻两线段(或相邻三点)的曲率变形,观测点的下沉速度等。

各移动和变形计算公式如下:① m次观测时n点的下沉W n=H n0-H n m,mm式中:W n --- n号点下沉值;H n0、H n m--- 分别为首次和m次观测时n号点的高程。

②相邻两点间的倾斜i n~n+1=(W n+1-W n)/(L n~n+1),mm式中:i n~n+1 --- 表示n号点至n+1号点的倾斜距离;L n~n+1 --- n号点至n+1号点的水平距离;W n+1、W n --- 表示n+1号点和n号点间的高差及n 号点的下沉量;③n号点的水平移动U n=L nm-L n0,mm式中:U n --- n号点的水平移动;L nm、L n0--- 分别表示m次观测时和首次观测时n号点至观测线控制点间的水平距离;④n号点至n+1号点的水平变形εn+1~n=[(L n+1~n)m -(L n+1~n)0]/(L n+1~n)0,mm式中:(L n+1~n)m 、(L n+1~n)0 ---分别表示n+1号点至n号点在首次观测时和m次观测时的水平距离。

⑤n号点的下沉速度V n=(W nm-W nm-1)/t,mm/d式中:W nm-1、W nm ---分别表示m-1次至m次观测时n点的下沉值。

桥梁沉降观测记录填写示例

桥梁沉降观测记录填写示例

桥梁沉降观测记录填写示例沉降观测记录为获取建筑物或场地地基沉降数据,我们需要做好沉降观测和记录。

那么沉降观测记录的内容包括哪些,如何填写沉降观测记录表呢?沉降观测记录内容①单位工程名称;②水准点(指水准基点)的位置、编号和高程;③水准仪的型号和编号(水准仪应采用精密水准仪);④观测点布置示意图:标明建(构)筑物观测点位置及编号,水准点与需要观测的建(构)筑物之间相对位置、距离和指北针;⑤每次观测的实测高程值、本期沉降量和总沉降量;⑥注明每次观测的时间和工程形象进度(加荷情况);⑦测量单位的测量员、质检员、技术负责人均应签字。

监理工程师应审核签字。

测量单位应加盖公章。

沉降观测记录原则1.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凡需进行沉降观测的工程,应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测量单位进行施工过程中及竣工后的沉降观测工作。

2.测量单位应按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及监理单位批准的观测方案,设置沉降观测点,绘制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定期进行沉降观测记录,并应附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与时间、荷载关系曲线图和沉降观测技术报告。

沉降观测的仪器及方法沉降观测宜采用精密水准仪及铜水准尺进行,在缺乏上述仪器时,也可采用精密的工程水准仪(带有符合水准器)和刻度精确的水准尺进行。

观察时应使用固定的测量工具,人员也宜固定。

每次观察均需采用环形闭合方法或往返闭合方法当场进行检查。

同一观察点的两次观测差不得大于1mm,水准测量应采用闭合法进行。

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应符合±0.3√n(mm)的要求;采用三等水准测量应符合±0.6√n(mm)的要求。

(n为水准测量过程中水准仪安设的次数)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应按设计要求,一般diyi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

民用建筑每加高一层应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应在不同荷载阶段分别进行观测;施工单位在施工期内进行的沉降观测,不得少于4次。

建筑物和构筑物全部竣工后的观测次数,diyi年4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至下沉稳定(由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判定)为止。

沉降观测报告样本

沉降观测报告样本

目录文字部分一、概述 (1)二、观测目的 (1)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1)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4.1、基准点的布设 (1)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2)五、沉降观测 (2)5.1、仪器与观测 (2)5.2、观测级别及精度 (2)5.3、水准线路的观测限差 (3)5.4、观测时间 (3)六、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3)6.1、沉降量及倾斜度分析 (3)6.2、时间-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4)七、沉降数据评价 (4)八、结束语 (5)图表部分一、概述受**************委托,我院对位于**市的************楼进行了沉降监测工作,该楼长73.8m宽17.6m,地上十层,地下一层, 框架剪力墙结构、片筏基础,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二、观测目的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范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4.1、基准点的布设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BM1,BM2。

详见附录2(基准点及观测点示意图) 。

其高程系统为独立高程,其中BM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绝对高程,BM2高程值是以BM1为基准,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设计院的图纸要求,布设于地上首层位置,共布设12个观测点,其编号为1、2、3、4、5、6、7、8、9、10、11、12。

主体沉降观测报告

主体沉降观测报告

次数 1 2
观测日期 闭合差(mm) 站数
2015.1.7 2015.1.14
-0.08 0.24
4
0.36 -0.35
4
沉降基准点高差检测表
允许值 0.30 n mm ±0.60 ±0.60
高差段
G1~G2 G2~G3 G3~G1
首 次(m) 2015.1.7
0.08609 0.06824 -0.15433
我公司于 2015 年 1 月 7 日对建筑主体进行了首次观测,共布设了 7 个沉降 点,其他点位由于模板未拆未布点观测,至 2015 年 1 月 14 日建筑主体建至 2 层 时,我方进行了第 2 次观测。
2、执行的技术标准及作业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世纪物流园基坑支护工程及主体监测技术方案》; (4) 甲方有关技术要求; (5) 本工程采用假定高程系。
世纪物流园主体沉降监测 技术报告
总 经 理 :丁进选
总 工 程 师 :康巨人
专业总工程师 :赵文峰

核 :李国胜
工程技术负责 :周志明
深圳市长勘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二○一五年一月
工程质量职责表

责姓
名签

总 经 理 丁进选

定 赵文峰

核 李国胜
工程技术负责 周 志 明
主 要 参 与 徐振飞
目录
(4)为了确保观测质量,争取最佳观测条件,在第一次观测前用皮尺量好 仪器测位和标尺的定位,做好标志。以后观测按固定的位置、秩序进行,整个工 程固定测量员作业。
沉降监测点水准环闭合差统计表
次数
观测日期 闭合差(mm)
站数

沉降观测内容

沉降观测内容

5.1.7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Ⅰ基本要求和内容(1)高耸构筑物、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重要工业厂房及在软弱地基上建造的建筑物,采用锚杆静压桩进行地基处理或基础托换的新建或改建建(构)筑物,以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规定应进行变形观测的建筑物,需进行可靠性鉴定的,均应进行沉降观测,并按单位工程提供降观测记录。

沉降观测测量记录应按检验(建)表5.1.7-1~2内容填写完整。

(2)沉降观测的每一个区域,必须有足够的水准点,不得少于3个。

水准点布设坚固稳定,应设置在基岩上或设在压缩性较低的土层上,避开沉降和振动影响的范围,与被观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距离宜为30~50m。

水准点埋设须在基坑施工前15d完成,对水准点应定期核对,以保证观测的精确度。

(3)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能够反映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2)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3)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4)沉降观测点,应按设计图纸埋设,并符合下列规定:1)观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点,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每隔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子处;2)变形缝和防震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3)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4)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个点。

(5)沉降观测测量仪器应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观察时应使用固定的测量工具和测量人员。

观测前应严格校验仪器,每次观测均须采用环形闭合法或往返闭合法进行检查,同一观测点的两次观测之差不得大于1mm。

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应符合±0.5mm的要求。

(6)测量精度宜采用二等水准测量。

视线长度宜为20~30m,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3m,前后视距要基本相等。

前后视观测应使用同一水准尺,前视各点观测完毕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建筑物施工沉降观测成果分析

建筑物施工沉降观测成果分析

建筑物施工沉降观测成果分析近年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高大建筑的增多,其質量安全也受到极大的重视,施工中的沉降变形就是这类问题之一,那么建筑沉降观测就显得特别重要。

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规范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观测信息,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沉降观测作业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4)《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JGJT185-2009二、工程概况该工程为高层住宅楼小区,选取其中1栋楼作为实例,该楼为地下1层,地上32层,建筑物长45.25m,宽18.5m,高99.4m。

该楼体为全剪力墙结构。

三、沉降观测3.1基准点及观测点的布设基准点埋设在压力影响范围之外,此次共埋设3个基准点(BM1~BM3)及1个工作基点(GZ1),用4个点建立变形观测控制网并定期联测,并对基准点稳定性,可靠性进行分析,以检测基准点是否稳定。

每次观测必须联测基准点与工作点,再对楼体观测点进行观测。

根据设计方案,此次埋设采用窨井式埋设,共布设6个沉降观测点。

3.2仪器设备及观测人员的要求根据精度要求,观测仪器采用天宝Trimble DiNi03 电子水准仪及其配套的2米铟瓦条形码标尺。

操作人员观测时要遵循“五定”原则,以便减少误差,以保证每次观测数据与初次数据具有可比性,使观测的沉降量接近真实。

3.3建筑物观测周期按设计建筑物从±0.00开始观测,每升高2层观测一次,共16次(不含零观测),主体封顶后每季1次,第二年半年一次,总计6次.直至达到稳定为止。

其观测结果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和《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

特别指出:沉降速度≥2.0mm/d应停止施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沉降速度≥1.0mm/d应减缓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定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定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定建筑沉降观测规定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测量和位移测量。

下面是本店铺带来的关于建筑物沉降观测规定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用于宾馆等高级建筑物)等型式。

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C第C.0.1条规定执行。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2.2条的有关规定确定。

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