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内容与目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涵盖了古代诗词、现代散文、文言文、作文训练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和鉴赏、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作文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句法结构和文学内涵,作文的深度和创新性。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四、课时分配与进度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合理分配每个单元的课时。
按照教学计划逐步推进,确保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五、学生评价与反馈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测验成绩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进自我反思和合作学习。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充分利用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
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鼓励学生使用学习工具,如字典、词典、参考书等,提高学习效率。
七、特殊需求与支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对于有特殊才能和兴趣的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机会和资源,支持他们发挥特长和潜能。
八、复习与考试安排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复习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考试内容要全面覆盖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以上教学计划的实施,期望能够帮助七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扎实的进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往事依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往事依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背景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往事依依》,这是一篇描写大众生活、人情世态的优秀散文。
通过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优美的文学风格,了解社会、人情和亲情的重要,体会诗意的人生。
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3.学习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运用在写作中;4.意识到人情亲情在自己成长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教师为学生简要介绍《往事依依》的背景和作者,解读文本风格和描写手法比如描写的时间和场景。
2.通读全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理取其感,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抓住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蕴含。
3.分析文章的写作结构,掌握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描写和抒情手法。
4.尝试模仿文章的写作结构并写出类似的故事或事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5.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文中所体现的人情亲情和对我们的启示,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集体听读、朗读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2.通过课堂展示、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个性化差异课程设置等方式,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介绍《往事依依》的背景和作者,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本文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步:课文阅读(20分钟)全班带读,老师在课文中让学生抓住散文主题,并让学生自己体会其中的情感。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分享观点和感受,加深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领会。
第四步:写作练习(20分钟)学生尝试模仿文章的写作结构并写出类似的故事或事件,并自己撰写一篇类似书面文章。
第五步:文学欣赏(10分钟)老师现场选读或让学生表演优秀篇章,展示学生自己的文学水准。
第六步:反思总结(5分钟)老师提问并与学生讨论本堂课的收获、体验和不足,为日后教学改进提供反思依据。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集体听读、小组讨论、写作练习和文学欣赏等,充分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个性化差异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一、教材《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通过回忆年少读书时的几件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学情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无论是年龄、经历还是生活和情感体验,都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诚,学习本篇文章具有很好地欣赏性、可读性和感染教育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在往事的依依回忆中,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价值,珍惜美好年华。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读生字、词,了解文章内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有感情朗诵文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并体会文章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深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学法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诵读指导法、谈话点拨法、、合作探究法、为了突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我采用的学法是:自主学习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等。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本命年的回忆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教案本命年的回忆[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风俗,鲜明的地址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创设情境,开展活动,让学生通过探讨,比较今天过年与过去过年的不同风俗,明白得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而激发他们酷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目的:1.了解过年风俗包括的乡土风情,激发学生酷爱生活。
2.培育学生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
3.培育学生阅读明白得、分析归纳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依照课前学生结合工具书查找字音,教师将以下字词板书并指名注音,带读:捅()嚼()栗()丫()粘()秫秸()盍()烙饼()簸箕()门坎()馅()疮()祟()亲支近脉()颇()二、朗诵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1.同桌两人连番读课文,要求流畅、自然。
2.“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可什么缘故作者却恰恰只写春节?明确:春节是最有鲜明地址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
3.作者向咱们展现了火热的春节景象,重点朗诵课文的2—4段,你最喜爱哪些语句,或说哪些语句最能表现过年的喧闹气氛,哪些语句具有鲜明的地址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为学生制造一个自由畅谈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领会本文语言特色,并鼓舞他们斗胆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明白得和观点。
)4.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汇报:(引导朗诵课文第四自然段,并联系生活。
)想一想咱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
(鼓舞学生联系生活归纳,不求答案唯一,但注意归纳适当。
如: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紧密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
)5.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读给大伙儿听,看谁读得最流畅,最能表现过年时的喧闹、喜庆的气氛和充满浓郁的北方风味。
三、作业:搜集有关本地过年的风俗、传奇。
[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风俗,鲜明的地址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和反思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和反思《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
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
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
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
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学情分析1、本班为平行班,学生基础较差,且语文底子最薄弱,尖子生少,差生面大,存在诸多不良学习习惯。
但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可塑性强,在近一个学期的努力培养下,学生逐步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养成了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好习惯,个别学生主体意识较强,上课还能大胆创新,勇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2、诗歌是文学的精华,语言精炼含蓄,意境优美。
本文为现代格律诗,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学习体验,本课宜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学习新诗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繁星)教案 苏教版 教案
第二课繁星巴金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三、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启发、点拨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星空影片或图片,也可调动学生记忆)师问:同学们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导入: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繁星》,看看作家巴金遥望星空后是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繁星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二、教师X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注意读音及字形摇摇欲坠.(zhuì)半明半昧.(meì)模.糊(mó)霎.眼(shà)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讨论: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内在的顺序是什么?讨论明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第二次是“三年前在某某”,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
三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内在顺序是时间顺序。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1.作者三次写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某某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识了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甚至“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感受不同:“从前”的感受是“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往事依依(于漪)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2、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教学重点:⑴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⑵了解文章所引用的诗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⑴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⑵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
3、突破: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从中受到启发。
4•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提高审美情趣;积累语言材料;处理时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于漪老师的有关资料。
( 2)、学生收集文中出现的古诗文并了解大意。
教学步骤及过程:(1课时)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几位同学积极地回忆了儿时的事与我们分享。
是呀,童年令人难忘,童年的事有可能还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
(板题:往事依依)2、走进作者生展示其收集的作者有关资料。
二、感知课文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意思的词语把它标出来,在学习小组中讨论解决,注意学会使用工具书。
师生着重辨析“泊”:pō(解释为“湖”)bó(解释为“停泊”)2、请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读的同时,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⑴学生读课文。
(师正音、评价朗读)⑵讨论课文内容……明确:文章写了作者对小时候几件事情的回忆.3、“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那么,作者写了哪几件事呢?请大家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活动……明确: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品《千家诗》听国文老师授课三、赏析语言1、一篇好的文章,往往用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思想感情。
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感受一下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写得美。
请用笔把它画下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活动……2、⑴文中引用了很多歌咏祖国风物或者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句,现在,我们来弄清这些句子的含义。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0《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
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领悟“往事”对作者成长的影响和激励作用,认识本文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品味精美语句及其蕴含的丰富感情,体会作者的“依依”之情;3、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学会组织安排记叙类文字的一般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散文《往事依依》,看看文中写了哪些往事?何以让于漪老师心生依依之情?(二)检查预习读准划横线的字音:徜徉(cháng) 浩淼( miǎo)绚丽(xuàn) 阴晴雨晦(huì)骚人(sāo) 素娥(é)婵娟(chán) 雕镂(lòu)镌刻(juān) 慷慨(kǎi)心旷神怡(yí) 谆谆(zhūn)红紫芳菲(fēi) 缭乱(liáo)年华:时光,年岁。
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重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雨晦:风雨如晦。
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旷,心情开阔。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往事依依反思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往事依依反思[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
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言美丽,饱含深情,故而将整体感知作品,理解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及品尝观赏文章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并作适当的拓展延长。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于漪教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布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究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承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在我们今日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教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二、板书课题,解释“依依”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动笔标示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留意参看解释和利用工具书),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争论解决。
3.学生快速扫瞄课文,小组争论思索以下问题:(1)写了哪几件往事?第一段中哪两个词表达了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2)你认为追忆这些往事的用意是什么?(3)的经受,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迪?(教师要积极参加小组争论,并做适时的点拨指导。
)4.全班共同共享争论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准时鼓舞。
四、品尝语言。
1.请学生专心默读课文,勾画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并思索自己为什么喜爱这些语句。
完成后可先在小组内沟通。
2.全班沟通勾画的好词佳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
(教师要留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展拓展延长。
如调动学生的诗词积存、生活经受、读书体验等。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五、全班带着感情齐声朗读课文最终两段。
[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本文内容浅显,适合学生自学;语言美丽,感情深挚,又适合朗读。
可以让学生根据要求充分预习,自学课文,课上以诵读带动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对文章语言的体悟观赏。
[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4)
《往事依依》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定向诱导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它们是那么深刻,仿佛镌刻在我们的心上一般。
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
今天,让我们追随于漪老师的回忆回到于她的少年时代,去踏寻于老师的成长足迹,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文章——《往事依依》。
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2、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的方法。
3、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二、检查预习1、解释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搜索枯肠徜徉..浩淼.雕镂.镌.刻风雨如晦.绚.丽眼花缭.乱心旷神怡.铭.刻谆谆..教导2、作者简介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三、自学探究1.请简要概括出作者回忆的往事。
2.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交流展示课堂自学情况1回忆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
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
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
回忆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2.开头用来引出下文。
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并且还指出这几件事情对我的影响。
因此是总结,也是主题的深化。
总分总的结构。
四.讨论解疑为什么作者的往事都是与“读书(画)有关”?作者回忆这些往事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迪?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起来,当然离不开读书。
再说,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七年级】2021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含作文)教案
【七年级】2021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含作文)教案《社戏》教案审核人:七年级语言准备小组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理解情节叙述的细节处理以及风景描写在表达主题思想中的作用。
2.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对淳朴健康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纯真无私、诚挚善良的优秀品质的歌颂。
3.虚词的表达功能。
重点:1.详细的叙述原则和方法。
2.景物描写。
3.虚词的表达功能。
教学过程:第一次(预习、质疑、整体把握全)1.指导学生根据以下[预习大纲]进行预习。
[预习提纲](1)查阅参考书和相关材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一张数据卡)。
(2)阅读后,思考以下问题:① 第一段有一个关键词。
这是整篇文章的中心主题。
你能找到吗?这个词和小说的标题有什么关系?②小说写了几事?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③ 你最喜欢的环境描述是什么?你为什么喜欢它?④中你认为最生动的场面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3)正确阅读下列标点符号(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òn皎(洁):jiǒ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2.挑战。
学生们提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最后,老师将总结并整理[预览大纲]中每个人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研究。
3.师生共同评点。
(1)首先要从整体出发,把握中心内容和作者思路。
研究评论可以与思考相结合① 在[预览大纲]中。
先由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抓住要点是①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
2024年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2024年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学期所学的生字词和短语,能正确书写并理解其意义。
理解本学期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能够复述故事情节和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阅读理解题目。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等方法,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文化自信。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字词和短语的掌握。
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抽象、难懂的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学生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较大,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讨论相关话题或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学生利用字典或手机APP等工具自学生字词,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问记录在笔记本上,为后续的讨论和讲解做好准备。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对生字词和课文的理解。
小组内共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将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准备向全班提问。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着重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形成知识体系。
5.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适当的课堂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024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读写。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生字词的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趣导入: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链接: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疑引导: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理解词义。
标注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为后续的讨论和讲解做准备。
思考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相互交流,寻求解决方案。
汇报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教师释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难点,教师进行解答和澄清,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4. 深入探究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结构布局、主题思想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和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表达能力。
5. 总结提升总结归纳:对本次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
提升拓展: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或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课堂反思: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借鉴。
苏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教学设计大全《往事依依》教学设计教材简说《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总体目标是通过欣赏作品中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同时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学会说真话,抒真情。
《往事依依》是于漪老师应邀撰写的,回忆了少年读书生活中几件印象深刻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往事依依》的教学目标:品味课文优美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及主题思想。
反复朗读课文,用抓关键字词的方法,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结构层次。
同时揣摩关键语段,感受作者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那份深情。
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同时努力培养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往事依依》精彩教学设计吧《往事依依》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往事依依》说课稿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往事依依(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往事依依(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往事依依》(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往事依依教案教学设计往事依依(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往事依依(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往事依依》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往事依依》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往事依依(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卖白菜》教案苏教版
卖白菜教学目的:1.了解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2.把握人物的矛盾冲突,明晰人物的性格品质。
3.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的矛盾冲突,明晰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坚强而又诚信的母亲形象,体会自己父母的艰辛,学会感恩,学会诚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活动:〔一〕预习课文;〔二〕词语积累:瞥(piē)见湿漉漉(lù)哽咽(yè)抽噎(yē)打了蔫(niān)木橛(jué) 戳(chuō) 黑黢黢(qū)冻疮(chuāng) 一沓(dá)乳名重重衣襟粗糙蒙眬瞬间凛冽沙哑胳膊嘟哝唾沫〔三〕2012年12月08日凌晨,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
【莫言?讲故事的人?.mp4】二、课堂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参及: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
童年是伴随着歌声、伴随着阳光的。
莫言的童年记忆却是“黑暗、恐惧和饥饿〞。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了,这时他首先想到的要感谢的是母亲。
让我们走进?卖白菜?一文,一起来感受“我〞的难忘的经历——卖白菜,一起来领略这位母亲的淳朴勤劳和坚韧诚信光芒形象。
〔二〕经历过程,尝试参及:【走近作者】莫言(1955年—),原名管谟业,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著名作品有?红高粱??蛙?等。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了解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1967年,中国正是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尤其是北方农村,过年能吃白菜饺子简直是一种奢望,贫穷和饥饿正是这段时期的真实写照。
【K12学习】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往事依依》优秀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往事依依》优秀教案目标: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
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前学习: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学习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
学习过程:导入:同学介绍自己查资料了解的作者,老师小结:“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
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再次印证了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写:“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
查一查: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涟漪()徜徉()水浒()水泊()停泊()浩淼()歌咏()重读()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读一读: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优美诗文。
赵丽宏的文章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
巴金的散文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
冰心的诗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学习散文,要注意体会作品中作者所抒发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要能够揣摩诗作所蕴涵的意义;学习小说,要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领会作品的主题。
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
【阅读教学设计】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文作者用精美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独到的精辟的见解,殷切地盼望青少年们去打开文学之门。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认真地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鉴赏,在诵读中积累并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学步骤:1.读课文,思考:①作者对“文学”有怎样的认识?②作者描绘出的“文学”具有哪些魅力?2.理出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语句。
作者先是从什么说起,引出“文学”这个话题的?再从什么说到打开“文学”宝库的途径?最后引用《致文学》中几段话描绘出我们打开文学大门后会见到一个怎样的新奇世界?3.精读第4节。
①指导学生参看注释,查阅字典。
读准该节每一个字的注音,再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一遍后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句子。
②指导学生探讨下列句子的含义:a.“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以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为例,略作讲解。
)b.“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可举小学教材中的课文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来启发学生理解。
)c.“有人说,……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智商”,查词典理解“野蛮”的词义后,再结合本段中的第6、7、8、9句来理解课文中“野蛮人”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教案目录:亲近文学:1、为你打开一扇门2、繁星3、冰心诗三首4、“诺曼底”号遇难记金色年华:5、往事依依6、幼时记趣7、十三岁的际遇8、伟人细胞民俗风情:9、社戏10、端午日11、本命年的回想12、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我的思念是圆的)多彩四季:13、春14、三峡15、济南的冬天16、夏关注科学:17、斜塔上的实验18、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9、叫三声夸克20、《梦溪笔谈》二则(以虫制虫、梵天寺木塔)奇思妙想:21、天上的街市22、七颗钻石23、蔚蓝的王国24、皇帝的新装专题:狼、母狼的智慧《幼时记趣》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是一种惩罚强暴、同情弱者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
2、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像。
教材分析与教法分析:1、这是我们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
2、本课设计如下:(1)、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懂课文;(2)、第二课时,理解课文的“趣”;(3)、第三课时,进行联想和想像训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导语设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难忘的童年,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
今天,我们就能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
2、我知道,这是同学位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首先要学会怎样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文意,但我想,你们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
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商量着把文章改写成每个人不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读懂的文章,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都不能理解的字词你们可以问老师。
第二课时1、根据上节课的下面看到的情况,对表现好的同学作出肯定,并请二位同学为代表,把他们做的翻译文章读一读,指出优点,对明显不足的地方指出改进办法。
如“明察秋毫”、“故”、“私”、“拟”、“强”、“怡然称快”、“神游”、“庞然大物”、“拔山倒树”、“方”、“之”、“以”、“或”、“其”、“盖”等字词;省略成份的句子短语:“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固定结构的理解:“作……观”、“以……为”、“……为所……”等。
2、正确地朗读能够有助于正确地理解文意。
(指出有些翻译不到位的地方而原因是朗读不正确的句子进一步强调朗读对理解文意的作用。
)(下面,完成朗读训练,分四步:1、请同学朗读;2、教师范读;3、分段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指出有问题,再读一次);4、全班齐读全文。
3、析读在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可以通过下面设问:(1)、从文找出一个表现文章主题的句子,从中抽出关键的一词。
(2)、“物外之趣”文中指哪三件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3)、你如何理解“物外之趣”一词?第一问:“幼时记趣”表现出什么样的童心?第三课时1、由“探究·练习”一的解决导入,提出上一问第二小问:“幼时记趣”表现出什么样的童趣?(一、有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二、有爱好观察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三、想像的合理性:“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这样,癞蛤蟆当然就成了“庞然大物”、扑向小虫的动作当然就是“拔山倒树而来”了。
)(视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
)2、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1)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由“十堰市六中”想到“马家河”,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
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
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再举几例:“香烟”、“梨子”“火车”、“金矿”“书籍”“电脑”“游戏”、“学习”(2)想像:人们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以《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为例,说明什么是想像。
(使同学位知道,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
并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作为课外作业,要100字左右。
)《冰心诗三首》教案教学目的:1、能初步品味出三首小诗所蕴含的哲理;2、能体会诗歌对称和排比的句式结构。
教材与教法分析:三首小诗都是标准的“冰心体”诗歌,其特点是以三言两语的格言式清丽的诗句,表达自己内省的沉思和灵感的顿悟,其诗歌以母爱、童真和自然。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生动的形象中报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同时,让学生体会一般诗歌常用的对称和排比的句式结构。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来设想一个情景:一个春风吹拂的清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你专注地看着一朵不知名的野花,周围静静的,你陶醉了,有了一种和花儿交流的渴望和冲动。
终于,你们开始对话,你们是怎么说的呢?注意,这花的特征——“不知名”、“野花”……(对学生的想像在鼓励之后自然导入新课。
)2、品读三首小诗。
成功的花(1)读完本首小诗,你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吗?明确: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取得成功后的具大荣誉,要了解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与牺牲。
(2)诗中的“泉”和“雨”能否省略?(引导同学们结合“泉”之“涌”的特征和“雨”之“多”的特征谈)明确:去掉后,不能更好地表现出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程度;同时,也不能更好地照应前面的“透”与“遍”字。
嫩绿的芽儿(1)“发展你自己”、“贡献你自己”、“牺牲你自己”三句,能不换位?(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从这三种事物本身的特点谈。
)(2)这首诗的题目是“嫩绿的芽儿”,为什么还要写到“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要引导学生分析三种事物的内在关联回答。
比如,如果没有了“深红的果”,那么,“嫩绿的芽儿”的“发展”也就毫无意义了。
)青年人(1)理解诗中“描写”和“着笔”的比喻义。
(首先要提示学生,是在什么上面“描写”和“着笔”。
可以将“描写”可理解成“度过”,“着笔”理解成“珍惜时间、努力工作”。
)(2)诗人告诫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堂延伸“形象性”是诗歌的生命,如“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情的发生总是存在着根源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我们所学的三首小诗都有这个特点,都是寓哲理于形象当中。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这是一道中考题,相信同学们能够做得很好!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线星光的暗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横线上写一句话,使之意义连贯。
(2)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样的哲理?(说明:这段文字本只有两句,考虑到七年级新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多写了一个句子,丰富他们的感知。
书,在这里是指“知识”,因此,第一句话可以理解为意在说明,没有知识,家庭生活中就会缺少美;第二句话说明,没有知识,家庭的生活就会单调很多;第三句话说明,没有知识,一个家庭就会迷失方向。
这三句话都意在说明知识的重要性,因此第四句话要围绕这个主题写,如:“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棵草的荒原。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片绿阴的夏日。
”等。
)小结1:冰心的诗歌,大都有这个特点,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这首诗歌,说明了什么哲理?留作课后作业。
如果说“形象性”是诗歌的生命的话,那么,“韵律感”就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有“歌”的成份在内,这三首小诗都有很强的“韵律感”,请同学们试着谈谈,它是怎样实现这一点的呢?(这个问题大概没有几个学生能回答出来,可以在学生回答之后明确:对整的句式和排比的使用。
如第一首诗的后两句的对句,第二首诗的排比结构。
鼓励学生在写作时使用这种手法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我们再看她的三首小诗: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涛,/却是他底下细小的泥沙。
母亲啊!/天上风雨来了,/鸟儿躲在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
让学生分析这三首小诗是如何体现“冰心体”的特点的。
(重在“如何”,即让学生分析:蕴含了什么哲理?使用了哪些手法,让诗歌富有“韵律感的?)《繁星》教案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以纯真的童心去感受星空景物及其妙处;2、体会文中对“星”描写片断。
二、教材与教法分析前文是抽象地感受文学的妙处,这篇文章是以“繁星”为具体物象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因此,在这一课中要有意识地淡化前一课中课外作业的布置中关于对宇宙和星星的科学认识;而是侧重于第二个题目的检查。
三、教学设计一课时;以读激情,引导学生品味体会文章用词之妙。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繁星”,虽说常见,却引起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巴金在这篇文章里写出了他看繁星的感受,正如他所说,“望着星天,我就会忘掉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我望着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小声说话”。
听了家人对你们讲的星星的故事,你再看星星时有了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准备一下,谈谈你看星星时的一些感受。
[同学发言](10分钟)2、整体感知⑴刚才,几位同学谈了他们对星星的一些感受,体验都很深切,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巴金看星星时有一些什么样的感受。
请同学们一边听范读(有条件就用录音范读),一边思考:作者写了几次看星的经历,各有什么感受?明确:①、从前——望着星天,我就会忘掉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②、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③、如今——我望着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小声说话。
3、析读:⑴、“探究·练习”一;⑵、说说下面词句运用的好处。
①、深蓝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②、在星的怀抱里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4、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话,读这些句子和课后要求背诵的文段,朗读到能够背诵。
5、课堂作业①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霎()眼纳()凉:半明半昧()摇摇欲坠():②仿照第一段写一句话:我爱______________,我也爱_______________,我最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