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对比4章_新

合集下载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四章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1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四章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1

(一)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基本流程包括:
➢资料准备:收集整理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和测井资料,并加 载进地震解释软件平台;
➢层位标定:应用垂子地震剖面和人工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 标定;
➢地震数据浏览:了解基本构造特征;
➢断层解释:时间切片进行断层平面解释,然后进行垂子剖面 解释;
➢层位的解释:按地震波的同相性、振幅能量及波形的相似形, 对层位进行追踪解释;
上部倾斜段(缓翼地 层)--绿模式;
接近脊面--蓝模式, 脊面处倾角接近0°
离开轴面向陡翼地层 过渡--红模式
下部倾斜段(陡翼地 层)--绿模式。
绿 蓝
红-反
绿-反
井眼穿过非对称背斜轴面的倾角矢量图特征
3、倒转背斜
● 特点:
轴面倾斜很大,
绿
两翼倾向相同,

下翼倾角比上翼大

● 穿过轴面的井眼: 矢量图呈现: 绿-蓝-红-绿模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单斜地层与对称背斜或对称向斜一翼--矢量图相似 倒转褶曲、平卧褶曲与非对称背斜--矢量图相似
因此,单纯用矢量图判断褶曲形态,有多解性, 必须结合地质资料及测井曲线进行综合分析,力求作 出正确的判断。
三、褶曲构造的识别
(二)利用井段产状统计成果判断褶曲类型
矢量的井段产状统计成果图有五种:
第四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王建强
2012年10月29日
第四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第一节 油气田地下构造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节 井下构造(褶曲)研究 第三节 井下断层研究 第四节 油气田地质剖面图的编制与应用 第五节 油气田构造图的编制与应用
一、油气田地下构造的研究内容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构造展布、构造发育 史、断层封闭性等。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复习思考题(15级资工)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复习思考题(15级资工)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提纲第一章1、名词解释:地质井、参数井、预探井、评价井、开发井、调整井、定向井、丛式井、水平井、CT值、井斜角、井斜方位角、井号编排、钻时、钻时录井、岩心、岩心收获率、岩心编号、岩屑、岩屑录井、岩屑迟到时间、捞砂时间、钻达时间、套管程序、方入、进尺、补心高、补心海拔。

2、录井方法一般包括哪几种?3、影响钻时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根据钻时来判断岩性?4、现场上常用的荧光录井方法有哪几种?5、如何划分碎屑岩的含油级别?6、为什么要进行岩心归位?简述岩心归位的原则和步骤。

7、如何获取有代表性的岩屑?常用的测定迟到时间的方法有哪几种?8、在钻井中泥浆的功能是什么?泥浆性能包括有哪些?9、什么是泥浆的失水量和泥饼?钻井过程中对其作何要求?为什么?10、如何根据井号编排判断井别:渔浅1井、荆参2井、浩4 -3井、陵1井、沙36井。

11、泥浆显示分为哪几类?12、完井方法因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哪几类?13、如何根据泥浆性能的变化来判断油、气、水层和其它特殊岩层?14、通过岩心录井及岩心分析可获得哪些资料及信息?第二章1、概念:油气水的综合判断、束缚水、可动水、含油饱和度、相渗透率、增阻侵入、减阻侵入、地层测试、中途测试、跨隔测试、测试垫。

2、在进行油气水层的判断时,为什么对低渗透性砂岩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低?3、在进行油气水层的判断时,为什么对高渗透性砂岩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高?4、简述在碳酸盐岩双重孔隙结构中,基质孔隙系统和裂缝系统的主要区别。

5、说明钻柱测试压力卡片上不同压力段测试阀、旁通阀、封隔器所处的工作状态,标注压力卡片上各点所表示的压力。

6、满足什么样条件的压力卡片才能供我们解释分析用?7、对几张典型的压力卡片进行初步分析。

8、简述低阻油层的成因。

9、简述水淹层的地质特征。

第三章1、名词解释:有效厚度、沉积旋回、细分沉积相、标准层、标准剖面、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岩组、单油层、测井相、地震相。

油层对比

油层对比

例如: 某油田杜家台含油层系 ----Ⅰ、Ⅱ、Ⅲ油层组 ----Ⅰ1-3砂层组 ——Ⅰ11-3 单油层
2、沉积旋回级次与划分
油田范围内,沉积旋回的级次从小到大按四级划分。 1)四级沉积旋回(韵律)
※ ※ ※
包含一个单油层在内的不同粒度序列岩石的一个组合 该组合中,油层粒度最粗; 厚度、结构及层理随沉积相带的变化而变化。
SP 1281 2 3 4
(a)
IL
SP
IL
SP
7 8
ML
5 6 7 (b)
9
1 (c)
孤东油田馆上段化石层(标准层)
三级旋回按水进型考虑--顶部均有一层泥岩

中感应、八侧向、中子伽马、井径等曲线。

碳酸盐岩剖面:自然伽马、中子伽马曲线,等等。
第二节
碎屑岩油层对比
二、油层对比的依据

1、岩性特征--岩性及岩性组合

▲ ▲
2、沉积旋回
3、地球物理特征
岩性标准层 特殊标志层 岩石组合 矿物组合
4、油水关系及动态信息
1、岩性特征
岩性特征--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 岩层变化规律及其特殊标志,等。
3、油层组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岩组组合而成; ▲ 以较厚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层、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内 ▲ 岩相段的分界面--为油层组的顶、底界线。

4、含油层系
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 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 ▲ 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 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有一致性。
常见的标准层:
A、砂泥岩剖面中薄层灰岩--高电阻率值; B、碳酸盐岩剖面中石膏、泥岩夹层-泥岩或页岩为低电阻率和高自然伽马; C、碎屑岩剖面中稳定泥岩段--低电阻率、高自然伽马; D、煤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 E、薄的黑色页岩层或煤层--地质录井标志明显; F、化石层; G、膨润土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

【油气田开发】4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及盖层1

【油气田开发】4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及盖层1
授课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油气水成分及性质 第三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油气生成模式 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 第五章 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 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 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 第八章 油气田地质研究概述 第九章 油层对比 第十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第十一章 沉积相研究 第十二章 储层非均质研究 第十三章 油层压力和温度 第十四章 储量计算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 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 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 代,属加里东期;
4)元古代:震旦纪、青白口、蓟 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 期,其余属晋宁期。
§1 生油层
4、面积及厚度
分布面积越大,厚度越大,有机质的总量越大,则 生烃量越大。但单层厚度很大的块状泥岩因往往欠压 实,会抑制生烃能力,不利于排烃。
×1.22(或1.33)。
10
§1 生油层
11
2 、 氯 仿 沥 青 “ A” 含 量
氯仿沥青“A”是指岩石 中可抽提的有机质含量; 组分包括(饱和烃、芳香烃 、胶质、沥青质)。
较好的生油层氯仿沥 青 “ A” 在 0.1% 以 上 , 非生油岩低于0.01%。
§1 生油层
3、总烃(HC)含量
为氯仿沥青“A”中饱和烃芳香烃含量。我国陆相主力油 层 总 烃 >410×10-6, 平 均 为 550~1800×10-6, 好 的 为 1000×10-6, 较 好 >500×10-6 。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约占其总量 的70-90%,所以干酪根类型的确定是有机 质类型研究的主体。
一般认为Ⅰ型干酪根生烃潜力最大,且以 生油为主,Ⅲ型生烃潜力最差,且以生气为
主,Ⅱ型介于两者之间。

地层油层划分与对比

地层油层划分与对比
(1)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
主要是在油气勘探初期,利用地面地质(露头、 探槽、浅钻等)、地球物理勘探(地展、重力、 磁力、电法等)、实验室分析资料(包括岩性、 物性、古生物、生泊指标分析等),再结合钻 井地质、矿场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等,进行区域 地层划分与对比,目的是解决本地区的地层时 代、岩层旋回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确定生 油层、储油层、盖层组合关系、为寻找地质构 造、预测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提供依据。
志留系: S
于相应的系、统、阶符号
奥陶系: O
后面加上汉语拉丁拼音字
寒武系:
母。
震旦系:Z(上元古界)
(4)亚系的符号:
新第三系:N
老第三系:E
表3 地层顺序表
续表3 地层顺序表
三、地质时代单位与地层单位的关系
表4 地质时代单位与地层单位对照表
四、各地质时代单位的含义
1、太古代
(1)定义
从地壳形成到原始生物出现前为止,这一段地 质时代叫太古代或隐生宙,也叫前寒武纪。外 国地质学者也将太古代和以后的元古代合称为 前寒武纪。
相对地质时代划分方法,是国际地质 会议确定的。规定将其相对地质时代 划分为代、纪、世、期4个级别和一个 自由使用的时间单位“时”组成。其 中代、纪、世是国际性的时间单位, 期是大区域性的时间单位,时是地方 性的时间单位。
表1 各地质时代单位划分表
二、地层单位的划分与命名
1、地层单元的分级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地层三级单位是界、系、统,此 外还有大区域性的次一级的两级单位阶和带以及小区 域性的群、组、段、带的各级单位。
(2)主要特征
在这期间发生了两次较大规模的造山运动。 在我国,第一次称为泰山运动,第二次称为五 台运动。太古代地层的特点是岩层大都为变质 很深的花岗片麻岩。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在太 古代地层中没有找到化石,因而认为当时还没 有生物。

第二章油层对比

第二章油层对比
质工作中大区域对比; 缺点:因个体大,在钻井岩心、岩屑中难得到完整的标准 化石,钻井剖面地层对比时受到限制。
(2)化石组合法
用地层中所含全部化石或某一类化石的自然组合对比地 层的方法。
→微体古生物对比:个体小,数量多、种属繁多, 演化快,生物群分区现象明显,适用于钻井地质 地层对比
三、同位素年龄测定法
(一)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
1)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
通过油层剖面的分析,在掌握油层岩性、岩相变化的旋回性及 反映在电测曲线上的组合特征的基础上,了解油层组厚度变化 规律,用标准层确定油层组的层位界线。
2)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层组;
在油层组内应根据岩性组合规律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三级旋回, 分析各三级旋回性质、岩石组合类型、演变规律、旋回厚度变 化规律及电测曲线组合特征,用标准层或辅助标准层控制旋回 界线。各三级旋回按水进型考虑,砂层组顶部均有一层泥岩, 可作为对比时确定层位关系的具体界线。
第四章 油层对比
单井地层剖面划分 地层对比 地层特性及 岩层空间构造形态
世界范围的对比 龄和古地磁 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古生物群、岩石绝对年 大区域的对比 地层对比 区域对比 油区内全井段对比 期 油气勘探阶段和开发初 油层对比 油区内含油井段的对比
第二章 油层对比
注意:旋回的界限通常以水进开始部分,即粗砾沉积或 间断面为界
一、岩石地层学方法
3.矿物对法比
原理:同一地区的沉积物来源、搬运条件及沉积环境是近
似的,其矿物的组成(或某些矿物含量)基本不变 或有规律的变化。
重矿物对比:按重矿物的类型、百分含量和重矿物 的形态特征变化分层、对比
注:密度大于2.75(2.86)的矿物,锆英石、绿帘石、绿泥 石、磁铁矿、重晶石等;可指示沉积母岩的成分、沉积时 水流方向等。

碎屑岩油层划分对比方法介绍

碎屑岩油层划分对比方法介绍

层分层油单 分划回旋积沉�一统
回旋积沉井单各分划步初
手入律规合组 其及性岩井单究研从 �础基为料资心岩以
法方的分划回旋积沉中比对层油、2
2 22
2
2 22 2 12 2
22
2
2 21 2 11 2
2
层砂单
2 21 2 11 2
12
2
层小
。比对溯追级逐�次级低→次级高�比对回旋积沉区全 �合组 级逐�次级高→次 级低�分 划的回旋井 单
951-33L
151-33L 5-28L
341-33L
7-59L
061X-33L 421-33L 551-33L 71-39L
0006114
0006114
01-73L
1-05L 41-39L 4-73L 2-05L 11-39L
7-73L 8X-92L 1-49L 51-39L 13L 2-13L
0007114
层互泥砂
征特理物球地)3( 回旋积沉)2(
层准标 岩页色黑 层互泥砂 岩砂砾含
合组物矿 合组石岩 层志标殊特 层准标性岩
● ● ● ●
据依的比对与分划)一(
征特性岩)1(
CA、LM、R、LI、RG、PS ●
�系关性油含、性物、性 电 、性 岩 层 油 应 反 的 面 全 较 � 用 运 合 综 料 资 测 电 种 多
序程的比对层油
0004114
层 断
位井正校
号井位井
201-33L 321-33L
19L 41-59L
例 图
0005114
3-59L 451-33L
4-59L
1-59L
81-59L 52-59L 11-67L

第4章5 油气水层识别方法

第4章5 油气水层识别方法
A井是最先获得工业油流的井,以后钻B井,录井和井壁取心 均未见到明显的油气显示,当时的测井解释结论也是悲观的。 但在C井完钻并获得高产油流后,对这三口相邻很近的井作了如 图所示的对比,发现它们同属于一个断块,故重新对B井作了解 释,划分出总厚度为18.8m的油层。试油获日产原油70吨。
一、储集层油、气、水层的定性识别
邻井曲线对比法实例 虚线-SP曲线;实线-0.45m视电阻率曲线
二、储集层油、气、水层的定量识别
含水饱和度是评价油气层是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的核心。而含 水饱和度又是划分油、水层的主要标志,所以含水饱和度是最 重要的储集层参数。
确定含水饱和度的基本方法,通常是以电阻率测井为基础的 阿尔奇(Archie)公式。
一、储集层油、气、水层的定性识别
上部储集层深三侧向大于浅三侧向,初步判断为油气层; 下部储集层深三侧向小于浅三侧向,初步判断为水层。 但最后认定油、水层还要经过综合解释,根据地质参数而定。
一、储集层油、气、水层的定性识别
4 邻井曲线对比法
如果相应地层在邻井经试油已证实为油气层或水层,则可根 据地质规律与邻井对比,这将有助于提高解释结论的可靠性。 下图是某地区3口井的测井曲线对比实例。
一、储集层油、气、水层的定性识别
(3) 径向电阻率法 这是采用不同探测深度的电阻率曲线进行对比的方法,它依赖
于储集层的泥浆侵入特征,从分析岩层的径向电阻率变化来区分 油、水层。一般情况下,油气层产生减阻侵入,水层产生增阻侵 入。此时,深探测视电阻率大于浅探测视电阻率者可判断为油气 层,反之为水层。
于3~4倍标准水层电阻率者可判断为油气层,这种比较方法的
依据,就是解释井段内各地层均有相近的值,由阿尔奇公式知

,当油层的饱和度界限为50%时,显然油气层的

[学习]碎屑岩油层划分与对比

[学习]碎屑岩油层划分与对比
[学习]碎屑岩油层划分与对 比


一、油层单元划分
•油层单元划分和对比: •是将油田内的储油层系剖面根据地层接触关系、沉积层序 或旋回、岩性组合、油气水分布等特征细分成不同级次的 油层,并建立全油田井间各级油层的等时对比关系,在油 田范围内实现统一分层。
• 意义: •1、揭示多油层储油层系的层间非均质性,正确地实施分 层开采的各种措施 •2、搞清各级油层的空间变化规律 •3、提高油层认识精细程度

3、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小层
•在局部范围内,同一时期形成的小层其岩性和厚度是相似的。
•在每个四级旋回内,应进一步分析其岩性组合规律,细分若干 个五级旋回,并分析其所具有的特点:砂岩相对发育程度,泥 岩稳定程度,各五级旋回的厚度比例等。

4、切片、等高程对比
•河流沉积地层的特征:标准层少,河道砂 体在泛滥沉积中随机出现 •对比方法:切片和等高程对比

•油层划分的基本依据 :
•沉积层序、旋回性、储层非均质性、油气水分布相结 合,即从沉积成因出发,落脚于储层的开发地质特征
不同级次的沉积层序和旋回性是含油层系沉积历史不同 级次的构造事件和沉积事件的反映,只有客观地按固有的 沉积层序及旋回性划分油层,才能正确地进行等时对比。 合理的油层划分又是为实施各种分层开采措施服务的, 各级次的油层应体现:层内储层开发地质特征的相对近似 性,层间的差异性和相对的隔绝性。
油田划分油层单元级别 不齐全,油层单元划分 常从砂层组开始。
•大庆萨中地区油层划分、储层的旋回特征

•胜利油区馆陶组上段油层单元划分结果表

二、油层对比方法
•油层对比前的工作 : • 1、通过典型井油层划分与对比,建立油田综合柱状图。 综合柱状图要求岩层特征(岩性、电性)在全区具有代表性 ,油层发育好

油层对比

油层对比

地层单元分级 区域地层
2. 岩石地层单元 回顾
(群、组、段、层) •以岩性作为主要分层依据。 •主要用于化石少、
岩性变化大的地区。
教材P108
地层单元分级 区域地层
3. 层序地层单元
•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 成因上有联系的、 顶底以不整合面或 与之相应的整合面 为界的一套地层 (Mitchum,1977)。
教材P137
221m
86m
93m
砂体 强水淹
泥岩 中水淹
弱水淹
油层对比的方法
6. 全区闭合
(反复验证、全区闭合) √桥式对比 √三角网对比
•w1
•w2
•w3
•w4
•w5
•w6
•w7
•w8
•w9
•w10
•w11
•w12
•w13
•w14
•w15
•w16
三维闭合
教材P137
油层对比的方法
四、地层分层数据表
碳酸盐岩中的薄层泥岩
教材P121
2353
GR
Rd
3300
3500
灰岩
泥灰岩
油层对比的依据 标志层
低 GR SP RT
P12a P12b P13a P13b P13c
油层对比的依据 标志层
(3)与沉积间断相关的标志层
轮古9井
轮古15-2井
GR
0
100
CAL
5
10
BIT
5
10
岩性 剖面
RMSL
0.1
GR
Rt
GR
Rt
逐级对比
GR
Rt
标志层
教材P133
沉积旋回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知识分享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知识分享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第一章钻井地质一、主要概念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预探井: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3、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4、开发井: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5、调整井: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6、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7、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8、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占取心进尺的百分比。

9、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回井口的时间。

10、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方法。

二、问答题1、简述定向井的主要用途,图示说明井身剖面基本类型。

纠正已钻斜的井眼成一个垂直的井身,对落鱼等井下障碍物进行侧钻,在不可能或不适宜安装钻机的地面位置的下边钻油井,为扑灭大火、压住井喷等而设计的井—抢险井或救险井,在一个井场、钻井平台或人工岛上,钻几口、几十口井、丛式井—海上油田、地面受限制的沙漠、沼泽等地,最大井斜角接近或达到90°,且有水平延伸的井--水平井。

I型井身剖面;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Ⅲ型井身剖面(见图)2、简述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用途。

最新地层(油层)对比

最新地层(油层)对比

67
54
80.6 本区二级标志层
60
45
75 本区三级标志层
62
51
82 本区二级标志层
9 灰绿色泥岩
10
灰绿色泥岩夹薄层砂岩
起伏较明显,呈一 宽一窄两个中峰状
Ⅲ5
56
36
62.5 本区三级标志层
10 扇状砂泥岩 15~20
11 W状泥岩
10
12 W状宽凹兜泥岩 15~16
灰绿色泥岩夹砂岩 绿灰色泥岩
地层(油层)对比
(一)概述
1、地层对比的含义 地层对比是指在一个勘探或开发的区域将收集到的地震、钻井、录井和
测井等各项地质资料,通过单井地质剖面的综合分析和对比,找出层位相当 的地层,把各井地质剖面联系起来,整体上认识沉积地层在纵横向上的分布 与特征。其目的是建立具有等时性各级地层格架单元。
2、地层对比类别 地层对比按勘探开发阶段及目的的不同,分为区域地层划分对比、小层
由于构造的复杂性,存在着地层的断缺, 因此具备这种条件的井往往很难找到,对此 通过对比寻找个别井带有标准(志)层,且 具备旋回关系电性曲线的个别层位齐全的井 段,把不同井具备这个特征的井段拼接起来, 就是我们对比应用的全剖面。
Ⅰ 102.5 m
Ⅱ 108.0m
Ⅲ 94.0m Ⅳ 87.0m Ⅴ 116.0m
(3)地震、测井、地质相结合的地层对比方法
运用地震、测井、地质相结合的综合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① 在地层对比之前,先进行地震地层学研究,利用反射 结构特征,结合岩相变化规律,确定地层沉积方式(侧积、 加积)。
② 然后应用时间地层概念和层序地层学原理在全区范围 内进行岩电与反射同相轴的对应关系;选择一些在全区内连 续的地震反射同相轴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地震标志层;

油层对比4章_新

油层对比4章_新

第四章地层对比与沉积微相地层对比是指建立研究区域及层段内的等时地层关系。

按研究范围,地层对比可分为世界的、大区域的、区域的和油层对比四类。

世界地层对比为全球范围的地层对比,大区域地层对比为跨盆地的地层对比,主要应用古生物群、岩石绝对年龄测定和古地磁、全球海平面变化等进行对比,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区域地层对比是指在一个油区范围内进行全井段的对比,而油层对比是指在一个油田内含油层段的对比。

油层对比提供了含油地层的空间格架,是油田地质研究的基础[49]。

沉积微相研究是对地层单元内沉积环境及岩性分布的研究。

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性质及其空间分布,控制着地下油水运动,因此,沉积微相研究亦是油田地质研究的重要基础。

第一节地层对比方法概述地层作为一个地质体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如矿物成分、化学组分、岩石的结构构造、层理层面特征、地磁性质、对地震波反射吸收性质、导电性、同位素年龄以及化石种类等。

因此,人们就能够根据这些不同的特征去认识地层,划分、对比地层。

由于地层划分、对比方法的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地层单位。

如根据古生物组合可将地层划分为生物带、亚带等;根据岩性将地层划分为群、组、段、层等;综合古生物组合及岩性,可划分不同级别的时间-地层单元,如界、系、统、组、段等;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则将地层划分为层序、准层序组、准层序、层组、层、纹层组、纹层等。

一、生物地层学方法根据古生物及其组合划分地层[50]。

1.基本原理地层年代的概念,必须建立在生物地层学的基础上。

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外乎是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物界)的演化发展过程,而生物界的演化比无机界的发展具有更加显著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

只要地层所含化石或化石组合相同或相似,它们的地质时代就相同或大致相当,这就是使用古生物化石划分对比地层的理论依据。

古生物学法是确定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基础。

在地层对比中,多利用岩心或岩屑中的微体化石及超微化石,这在各油田的区域地层对比研究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

油层对比讲义

油层对比讲义

低 弯 顺 直 河 沉 积 ( 图 1 6 )
油层对比的原则和工作流程
•油层对比的原则——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 •油层对比的工作流程
确定井位、选取井号——以主井为中心,邻井不隔井、不重复、不漏井
利用标准层确定油层组、砂岩组、小层界限;
12个 37个 97个 编写小层号——首先确定出砂体是否跨层 自上而下依次编写 “+”也表示本层层号 “-”表示跨层层号 跨层层号自上层顶号编到下层底号。 注意:特殊砂岩组界线也有与大界线(油层组界线)表示相同的。 萨III4-7底界、葡I2底界的砂岩组界线均与油层组界线相同。
标准层的概念、分类
标准层往往是沉积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形成的特殊岩性,故多出现在 旋回界线上。是油层对比的基础,熟悉各级标准层的岩性、电性及厚 度特征是准确划分油层的关键。 •标准层的概念:指岩性、矿物、古生物及测井曲线特征明显,易于辨 认,层位稳定、能长距离追踪的岩层或岩层组合、岩层界面,如标准 化石层、油页岩、泥岩、泥灰岩、石灰岩等岩层或其组合。 一级标准层 标准层的分类 二级标准层 50% 90%
就是原来的小层。
劈分沉积单元的原则
在标准层的控制下,以“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方法为
前提,划分对比油层组和砂岩组 ,在砂岩组内部根据河流-
三角洲沉积的不同相带砂体发育的不同模式 ,分别采用相应 的方法划分对比沉积单元。
劈分沉积单元的方法
•三 角 洲 外 前 缘 相 及 稳 定 的 湖 弯 和 滨 外 坝 沉 积 , 仍 采 用 原 湖 相 沉积的小层对比方法——以小旋回界线为层位控制,按照同 一小层的席状砂体层位稳定、岩性相近、曲线形态相似,厚 度 比 例 相 等 的 特 征 划 分 对 比 沉 积 单 元 。 ( 图 1 0 ) •泛 滥 - 分 流 平 原 相 及 枝 状 三 角 洲 的 内 前 缘 相 、 干 枝 状 三 角 洲 的

《油层对比》课件

《油层对比》课件
岩性组合包括四种类型: ①单一岩性层纵向规律变化。 ②两种或两种以上岩石类型组成的互层。 ③以某种岩石类型为主,包含其他夹层。 ④岩石类型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韵律层。
第一节 油层对比
砂岩与页岩 石灰岩与页岩
砾岩与页岩
依据岩石(性)组合对比主要地层单元
第一节 油层对比
第三章 地层对比与沉积微相
一、 油层对比单元 二、 油层对比的依据 三、 油层对比的方法
(2)三级沉积旋回 同一岩相段内几种不同类型的单层或者四级旋 回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它与砂层组大体相当。上下 泥岩隔层分布稳定。
第一节 油层对比
(3)二级沉积旋回 由不同岩相段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它包含若干三
级沉积旋回,相当于油层组。油层分布状况与油层特 征基本相近,是一套可以组合成一个开发层系的油层 组合。其顶底应有相当厚度的泥岩将它与相邻油层组 完全分隔。 (4)一级沉积旋回
地壳下降 地壳上升
发生水进 发生水退
正旋回(下粗上细) 完整旋回 反旋回(上粗下细)
测井曲线只能响应岩石在粒度上的旋回性
沉积旋回:美国亚利 桑那大峡谷剖面
细 粗
第一节 油层对比
地壳的升降运动是不均衡的,表现在升降的规模 (时间、幅度、范围)有大有小,而且在总体上升 或下降的背景上还有小规模的升降运动。因此,地 层剖面上的旋回就表现出级次来,即在较大的旋回 内套有较小的旋回。
● 旋回对比可用于盆地范围内地层对比; 绝大多数沉积旋回:为地壳周期性升降运动引起, 影响范围广;
● 旋回界限:多以水进开始部分的粗粒沉积或间断面为界 ● 沉积旋回类型:正旋回、反旋回、复合旋回(中间粗上下细) ● 旋回对比所选用曲线:
碎屑岩地区:一般利用SP曲线和R曲线; 碳酸盐岩地区:一般利用自然伽马GR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层对比与沉积微相地层对比是指建立研究区域及层段内的等时地层关系。

按研究范围,地层对比可分为世界的、大区域的、区域的和油层对比四类。

世界地层对比为全球范围的地层对比,大区域地层对比为跨盆地的地层对比,主要应用古生物群、岩石绝对年龄测定和古地磁、全球海平面变化等进行对比,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区域地层对比是指在一个油区范围内进行全井段的对比,而油层对比是指在一个油田内含油层段的对比。

油层对比提供了含油地层的空间格架,是油田地质研究的基础[49]。

沉积微相研究是对地层单元内沉积环境及岩性分布的研究。

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性质及其空间分布,控制着地下油水运动,因此,沉积微相研究亦是油田地质研究的重要基础。

第一节地层对比方法概述地层作为一个地质体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如矿物成分、化学组分、岩石的结构构造、层理层面特征、地磁性质、对地震波反射吸收性质、导电性、同位素年龄以及化石种类等。

因此,人们就能够根据这些不同的特征去认识地层,划分、对比地层。

由于地层划分、对比方法的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地层单位。

如根据古生物组合可将地层划分为生物带、亚带等;根据岩性将地层划分为群、组、段、层等;综合古生物组合及岩性,可划分不同级别的时间-地层单元,如界、系、统、组、段等;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则将地层划分为层序、准层序组、准层序、层组、层、纹层组、纹层等。

一、生物地层学方法根据古生物及其组合划分地层[50]。

1.基本原理地层年代的概念,必须建立在生物地层学的基础上。

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外乎是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物界)的演化发展过程,而生物界的演化比无机界的发展具有更加显著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

只要地层所含化石或化石组合相同或相似,它们的地质时代就相同或大致相当,这就是使用古生物化石划分对比地层的理论依据。

古生物学法是确定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基础。

在地层对比中,多利用岩心或岩屑中的微体化石及超微化石,这在各油田的区域地层对比研究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

2.主要采用的方法(1)标准化石法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这种化石只在该段地层中出现,上、下邻层中不存在,它们是特定地质时代的产物,这些化石就叫做标准化石。

根据标准化石来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叫做标准化石法。

所谓标准化石也是相对的,但它具有明显特征:生存时代短;分布范围广;数量多,易于发现及鉴定,保存完好。

(2)化石组合法131在地质历史中,同一生活环境中不止一类生物,而是多种生物共生并形成一个生物群体。

生物的演化决定于生物本身,外界环境是条件。

在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由于各种生物的适应能力不同,产生的组合就不同。

生物群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层形成时期生物群的总体面貌。

生物群是随着地质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化,特别在地史转变时期,地理环境也随之改变,生物群也需要重新组合。

生物界的发展阶段,是和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相吻合的。

因而,利用生物群组合来划分地层界线,可以客观地反映地质演变的界线。

(3)种系演化法每一物种最初都只在一个地方产生,其后尽它的迁移及生存能力,再向外迁移。

应用到地层对比中,即不同地点保存有同一种演化谱系中某个过渡类型个体,那么它们应该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即应该是等时的。

生物地层学方法不仅在一个盆地内部的地层对比中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互不连通的远隔盆地间的地层对比中更有其独特的作用。

然而,生物地层对比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化石鉴定的分歧,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引起的古生物化石的穿时性,以及出现无化石的“哑”层,这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地层划分对比的差错。

因此,生物-地层对比应与其它方法进行结合。

二、岩石地层学方法以岩性作为主要分层依据。

这种方法在化石少、岩性变化大和井数多的地方常常使用,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基本原理岩层的岩性(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叠置顺序、沉积旋回和岩相特征等,都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

因为在地质发展过程中无机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不可逆性的规律。

在垂向剖面中,不同时代的岩层,尽管某些岩石的外表特征看起来很相似,但实际上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岩石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上。

岩石地层学方法就是根据组成地层的岩石本身的成分、颜色、结构、构造的变化来划分、对比地层。

这种方法包括岩性法、沉积旋回法、标志层法、重矿物法等。

2.主要采用的方法(1)标志层标志层是指地层剖面上岩性特征突出(容易识别)、分布较稳定且厚度变化不大的岩层,为某一特定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特殊沉积。

由于其在一定范围内的稳定性及等时性,因此可用于进行地层对比。

常见标志层有:①碎屑岩中夹有的致密薄层灰岩、稳定泥岩、油页岩或化石层;②碳酸盐岩剖面中某些石膏夹层或泥岩夹层;③冲积沉积中的煤层、古土壤层、火山灰等;④含有特殊矿物的地层。

⑤上、下层段间某种特征(地层水矿化度、放射性物质含量等)的差异。

在地下地层对比中,常用测井曲线进行地层对比,因此,要求上述特殊岩性在测井曲线上具有明显的、容易识别的特征。

在电测曲线上具有明显响应、易于识别的标志层则称为电性标志层。

在标志层被确定后,应分析各标志层在剖面上出现的部位和顺序、邻近岩层的岩性和电132133性特征,以及各标志层之间的厚度关系等,并编绘各标志层的岩性与测井曲线响应的剖面图。

地层对比首先是标志层的对比。

显然,在剖面上标志层越多,分布越普遍,对比就越容易进行。

根据标志层分布稳定程度及可控制对比范围,可将标志层分为二级:①一级标志层:在油田范围可进行对比的标志层;②二级标志层:为局部范围内可用的对比标志,亦可称为辅助标志层。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要求标志层稳定率(出现标志层井数/统计总井数)大于60%。

若为局部分布的标志层要圈出其分布范围,达到上述稳定率的要求者可在该范围内使用。

特别重要的是,在应用标志层进行地层对比时,需要分析标志层的等时性及等时范围。

如大型湖侵形成的湖泛泥岩可作为等时层,但其等时范围是在湖侵影响范围内;冲积环境中的煤层,在小范围内是等时的,大范围内则发生相变了。

另外,标志层本身也存在着相变问题。

例如,辽河断陷沙河街组一段中部顶有一层分布比较广泛的油页岩,无论岩性及其在视电阻率曲线上都易于辨认与对比,不失为井下对比的标志层。

但这个层在西部凹陷的西斜坡上相变为浅水相的富含腹足类、介形类的泥灰岩,俗称“螺灰岩”,由此相变为另一个标志层。

因此,利用标志层法进行地层对比时,必须掌握标志层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避免出现此类失误。

(2)岩性及岩性组合当地层剖面上难以寻找到标志层或标志层较少时,往往会用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作为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

岩性组合是指地层剖面上的岩石类型及其纵向上的排列关系。

岩性组合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单一岩层纵向上规律变化;两种或两种以上岩石类型组成的互层;以某种岩石类型为主,包含其它夹层;岩石类型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等四种类型。

不同的岩性组合类型是不同沉积环境中不同沉积阶段的产物,一些横向分布相对稳定的特殊岩层组合,常常会形成特征突出,且易于识别的岩性组合段(如图4-1)。

它们就相当于标志层,并用于油层对比之中。

如四川盆地川中地区的大安寨地层,其中的薄层灰岩与暗色泥岩不等厚互层,其特征十分突出,成为一个良好的岩性组合标志层。

然而,岩性及岩性组合毕竟是沉积环境的产物。

在不同时代的相同环境中,可出现岩性相似的地层。

因此,仅根据岩性对比,有可能误把不同时代岩性相似的地层当作同一时代的沉积物,甚至有时还会误将穿时的岩相界面当作等时的地层界线。

例如,七八十年代,对辽河油田井下古潜山油藏的研究中,仅仅依据碳酸盐岩的岩性、颜色等特点,将地层划归中、上元古界。

直至90年代中期,从古潜山地层岩石薄片中见到化石壳体碎片,以及丰富的牙形石、微古植物化石,证实了曙光地区高、中、低古潜山带均存在下古生界。

(3)沉积旋回 沉积旋回是指在纵向剖面上一套岩层按一定生成顺序有规律地交替重复。

这种有规律的重复,可以在岩石的颜色、岩性、结构、构造等各方面表现出来。

形成沉积旋回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是由于地壳周期性的升降运动所引起的。

一般情况下,地壳下降,发生水进,在剖134面上形成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水进序列,称之为正旋回;地壳上升,发生水退,在剖面上形成自下而上由细变粗的水退序列,则称为反旋回;而完整旋回是指地壳下降而又上升,在剖面上形成自下而上由粗变细再变粗的水进水退序列。

地壳的升降运动是区域性的,在同一个沉积盆地内,同一次升降运动所表现出的沉积旋回特征是相同或相似的,这就是利用沉积旋回划分对比地层的理论依据。

地壳的升降运动是不均衡的,表现在升降的规模(时间、幅度、范围)有大有小,且在总体上升或下降的背景上还有小规模的升降运动。

因此,地层剖面上的旋回就表现出级次来,即在较大的旋回内套有小的旋回(图4-2)。

利用旋回对比地层时,可以从大到小分级次进行对比,这就是“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原理。

在油田范围内,沉积旋回级别一般从小到大分为四级:①四级沉积旋回(或称韵律)它是包含一个单砂层在内的不同粒度序列岩石的一个组合,其厚度、结构及层理随沉积相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②三级沉积旋回同一岩相段内几种不同类型的单层或者四级旋回组成的旋回性沉积。

集中发育的含油砂岩有一定的连通性,上下泥岩隔层分布比较稳定。

③二级沉积旋回由不同沉积的岩相段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包含若干三级旋回。

油层分布状况与油层特征基本相近,是一套可以组成开发单元的油层组合。

④一级沉积旋回包含若干二级旋回,相当于一个含油层系。

一般都有古生物或微体古生物标志层来控制旋回界线。

沉积旋回分级是个相对概念,各级沉积旋回反映盆地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碎屑物供应量的变化、水进水退、沉积体的废弃转移、各沉积事件能量的差异,以及每次沉积事件本身能量的变化过程。

应根据油田的实际情况确定沉积旋回级次及成因意义。

(4)重矿物法沉积岩中矿物按其相对密度可以分为两类:相对密度大于2.09的叫重矿物,小于2.09的叫轻矿物。

重矿物如锆英石、磷灰石、电气石、金红石、钛铁矿等。

在不同的地层中重矿物组合和含量是变化的。

在同一物源区的前提下,它可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依据。

我国中、新生界以陆相为主,一个沉积区往往受到多个沉积物源的影响,地层对比成效不很明显,一般情况不常使用此法。

三、层序地层学方法层序地层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地层学基础上新发展起来的一门沉积地层学分支学科,它是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的一种新技术和新方法[51-52],是根据地震、钻井、露头资料以及135图4-3 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给对层序地层形成过程的控制作用 (据Van Wagoner et al.,1988;Shanley,1994) 有关的沉积环境和岩相对地层形式进行综合解释的科学。

这一学科发源于海相地层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