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读后感2000字

合集下载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心流》读后感1一个人之所以活的不快乐,原因可能在于他想要的东西太多了。

当一个人想要得到的东西越多,这说明同一个时间他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很多。

而我们在一个时间段内,只能做一件事情,所以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焦虑。

在本书中,这种焦虑表现为精神墒。

精神墒会使我们感到焦虑,让我们精神混乱,无法安住于当下,然而精神墒却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一种意识状态。

其实精神墒,它也能够给我们带来成长的机遇。

因为我们的思想易被影响和我们所处的环境的复杂性,我们的精神墒就很大,但也正是因为环境的复杂性,我们才拥有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一个机会。

不经历磨难的人生,是无法真正的体会幸福的感觉的。

当我们经历磨难的时候,种种混乱导致精神墒值很大。

但是此时若我们确立一个目标,并全神贯注的去行动的时候,我们就在我们的头脑中,逐渐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秩序,这个秩序使我们的思想和人格更加的丰满和独立。

我们因此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当形成精神墒的因素越复杂,我们所形成的这个秩序所带来的能量影响就越大,我们由此所获得的成长也就越大。

心流是一种全然忘我,无我的境界中产生的,因为我们全神贯注的做一件事情而获得,它是精神上的一种自由之感。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也许是在读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也许是在写一篇自己的文章,也许是在做一道喜欢的料理,也或是在与他人交心的聊天……当我们停下来的时候,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们却毫无察觉,仿佛这过去的几个小时,只是弹指一挥之间,回想一下刚才自己在做什么,只觉得心中充满了满足感。

这就是心流产生时带来的魔力。

若想要拥有心流这种体验,我们首先要具备对于自我意识的掌控权,并且有一个明确的要去做的目标。

不管这个目标是什么,全神贯注的为之行动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行动支持的目标,只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对我们没有任何的帮助。

所谓全神贯注的行动,实际上就是把心安住在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中,把每一件事都当作目前要做的唯一目标,并从中获得乐趣,由此所连续产生的就是心流。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在阅读《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领域,被书中描述的“心流”状态所深深吸引。

“心流”是一种完全沉浸在当下的状态,是一种将个人与目标融为一体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能够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一、何谓“心流”?“心流”指的是一种自发地设定目标,把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到当下所做的事情当中,忘记了自我,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目标,所有的能量都聚焦在这种控制感中,将自己与事件融为一体,彻底消除了自我意识,没有目的,无关结果,纯粹是享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既处于完成各项挑战的紧张中,同时又处于这种乐趣中,这不是简单地重复,大脑时刻都在感知与分析其中的细微差异,然后作出了一个又一个试错或者改进的决策,并从中找到正、负反馈,进而换新的策略或方式将事情做得更好。

在不断地练习与精进中,投入者对事物的理解呈现了螺旋式增长,并且体验到了不断更新的新鲜感。

在这个增强回路中,投入者欲罢不能,会不知不觉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一步研究。

没有外界的奖励与旁人的认同,纯粹只是为做事而做事情,没有目的,只是沉浸在这个过程中。

心流是与世间万物构建相识纽带的方法,是打破自我主观意识的限制的最优手段。

二、如何体验“心流”?清除干扰源,比如手机,无关的资料、可做可不做的杂事。

设置一个内奖性的目标,排除外界与他人的引诱,纯粹是为了体验做这件事的过程所带来的巨大满足感。

不以结果作为做与不做的动机,而是以过程中种种体验为契机,不断深入了解与学习,发起一个又一个挑战,从而获得更多、更深的满足感。

在做每一件事时,都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并努力去察觉同一件事情中的细微差别。

每一个细小的差别就是一个兴奋点,蕴含着机遇与转折性的突破;每一次突破都将取得质的飞跃,从而让自己更加接近那个未知的世界。

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别人的夸赞,也不是为了得到外界的奖励与认同,纯粹就是为了实现跟自我与世界的联结而自愿去做的事情。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心流》一书,阐述了一个基本思路:幸福源自于在心流概念基础上的最优体验。

心流是意识和谐有序的一种状态,是人们心甘情愿、纯粹无私地去做一件事,不掺杂任何其他乞求的状态。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以及从生活中获得的快乐,归根结底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和阐释日常体验,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并无关系。

当然,我们仍需学习掌控外界环境以求得生存,但这并不能提升个人的快乐或减少世界给我们的混沌感。

追求内心的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

基于这一理念,《心流》指出,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在于意识的内在秩序失衡。

内在秩序的失衡会导致人们产生对生存的恐惧,感到生命没有意义,不值得继续。

这种失衡表现在某些人所谓的存在焦虑或存在恐惧等主观状况上。

为了应对这种失衡,人们采取了种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如忘记它的存在、追求更多物质财富、躲进自己的小天地、寻求宗教慰藉等。

然而,这些方法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了达到根本的解决,《心流》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建立自己内心的秩序,即自我。

自我的建立需要摆脱对社会和基因的屈服,不再以社会赋予的赏罚为念,而是以自己所能控制的奖赏为目标。

这意味着我们要在社会制约下解放自我,时刻发觉每一事件的回馈,并调整对决定的事情先后顺序的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随心所欲,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幸福。

《心流》还提到了意识和意图的概念,以及注意力的重要性。

资讯进入意识是因为我们企图注意它,或是生理或社会指示我们该注意。

控制意识的明显指标是能够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而注意力既可以塑造自我,也会受到自我的塑造。

内在秩序的失衡是由于自我接收的资讯与既定意图发生冲突,或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

这种失衡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如痛苦、恐惧、愤怒、焦虑和妒忌等。

《心流》对复杂性的定义是由两种心理过程造成的——“独特化”与“整合”。

独特化是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朝独一无二的方向发展;整合则是通过超越自我的观念和实体与他人联结。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读完《心流》这本书后,我才深刻领悟到这些年自己浑浑噩噩状态的根源所在。

也终于明晰,幸福并非是过上那种毫无忧虑、高枕无忧的生活。

幸福其实是在确定目标之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过程之中,而这两者恰恰是我这些年所缺失的,正因如此才导致了内心的无序感,进而引发诸如迷茫、沮丧等情绪。

归根结底,人生的意义并非在于单纯的享乐,而是在于持续保持一种有秩序的生活以及工作状态。

“幸福不是人生主题,而是附带现象。

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一直以来,我们所渴望的幸福大概是那种不愁吃穿且无所事事,亦或是安逸闲适。

然而,事实上当我们真正过上这样的生活时,却并未拥有理想中的幸福,甚至不仅没有幸福感,反而增添了颓废与沮丧。

幸福实则是我们认真投入去做一件事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安宁状态。

从小学起,我就养成了每天五点多起床学习的习惯,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高中毕业。

曾经的我极其痛恨天还未亮就得早起学习,也对学校里满满当当的课程安排极为反感。

那些年,处于中学时代的我,无比渴望大学,因为高中老师总是说大学是如何自由与轻松。

然而,当我真正拥有了自由与轻松时,内心却又滋生出一种恐慌感。

我想,这种恐慌感的产生源于“心流”的缺失,源于无法找到一个能够专注的目标。

在这本书中,区分了享乐和乐趣这两件不同的事情。

或许我们曾经以为享乐能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幸福,但事实并非如此。

“享乐是高水准生活的重要一环,但享乐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

睡眠、休息、食物与性,都属于恢复‘均衡’的体验,在肉体需求引起精神熵以后,重整意识的秩序。

”而“所谓乐趣,是指一个人不仅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更超越既有制约,完成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

”两者有着显著的区别,“换言之,享乐可以不花力气,只要大脑特定中枢受到电击或药物的刺激,就能产生享受的快感;但是打网球、看书、谈话,若不全神贯注,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毫无乐趣可言。

”从享乐与乐趣的区别可以看出,我们终究需要一种十分清醒的自律与投入,并且这种投入是为了实现对自身的某种挑战。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简介《心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共同撰写的一本心理学书籍。

这本书揭示了人类在专注于某项活动时,会体验到一种自我投入、全神贯注的心流状态,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培养心流来提升个人生活和工作的质量。

读书笔记在《心流》一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心流的概念。

心流是指在某项活动中全身心投入,完全沉浸其中,忘却时间和自我意识的状态。

心流状态常常伴随着兴奋、满足和创造力的提升。

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展示了心流在各个领域的价值和影响。

在书中,作者对实现心流状态的条件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活动的难度和个人的能力应该在一个匹配的范围内。

如果任务太过简单,人们的兴奋度会降低;如果任务过于复杂,人们会感到沮丧和焦虑。

因此,要获得心流,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任务。

其次,作者提到心流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及时的反馈。

明确的目标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且有动力去完成任务,而及时的反馈则可以让我们不断调整策略,并在过程中得到肯定和成就感。

加入这两个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地进入心流状态。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培养心流。

培养心流需要我们培养自我控制力、增加挑战和取得小的胜利。

通过提高个人的自我控制力,我们可以更好地专注于目标,并克服困难。

加入适度的挑战,可以让我们保持兴奋和动力。

而取得小的胜利,可以激发我们继续努力的欲望。

我的感受阅读《心流》一书,让我对心流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过去,我也曾经阅读过有关专注和沉浸式体验的书籍,但《心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证研究,更加深入地探索了心流的本质和价值。

通过阅读本书,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时候我并没有达到心流状态。

有时候我会因为任务太过单调而提不起兴趣,有时候我会因为任务过于复杂而感到沮丧。

然而,通过理解和应用书中提到的心流原则,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提升创造力和工作效率。

此外,我也认识到心流不仅仅适用于工作,也可以在个人生活中发挥作用。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阅读《心流》这本书并不难,正文前的 60 页有五篇序言,足够我们去消化和思考。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将“心流”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自己是否能够达到、扩大并持续拥有“心流”状态。

在书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两条轨道。

一条是比较学术的,它将“心流”作为一种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

宇宙并非专为人类而存在,它遵循着熵增的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生命作为一种“负熵”现象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家庭、国家、文明等概念的产生。

然而,过于复杂的精神世界也带来了“精神熵”,而“心流”则是“精神负熵”,是建立精神秩序的最优体验。

作者从物理学入手,结合生物学、社会学等知识,最终将我们引向了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

这是一条清晰的学术路径。

另一条轨道则更具生活化和实践指向性。

它告诉我们,“心流”不仅可以在游戏、体育等娱乐活动中体验到,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工作和社交(家庭)中努力去维持这种状态。

这与我们日常的认知背道而驰,因为我们往往将工作视为负担,将社交视为畏途。

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这些观念,发现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心流”在人生意义和超越性方面的综合意义。

它提醒我们,人生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追求外在的成功和物质的积累,更在于我们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培养“心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找到生命的方向和目标。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书中有一些值得思考的观点。

例如,作者强调了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性。

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先建立起明确的规则和秩序,我们才能更好地专注于工作和生活,进入“心流”状态。

这与我们通常的认知有所不同,我们往往认为自由是最重要的,但实际上,自由往往蕴藏在纪律之中。

同时,书中也探讨了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

例如,对于工作中让人感到厌倦的问题,作者不是从道德层面去寻找解决方案,而是从“心流”的角度进行解释。

他认为,改变工作条件,可能会带来更高效的结果。

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思考如何在不增加道德压力的情况下,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心流》这本书探讨了人类内心的一种最佳体验状态,即心流。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心流的本质和产生的条件,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创造心流体验。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快乐、幸福和生活质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心流是一种完全沉浸在当下、忘却时间流逝的状态。

它是一种积极的、充实的、忘我的体验,让人感受到无比的愉悦和满足。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并且获得深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心流不仅可以在工作中产生,也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出现,如运动、阅读、艺术创作、社交等。

作者认为,心流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我们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挑战,这些目标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

我们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活动中,忽略外界的干扰和分心的事物。

此外,即时反馈也是心流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自己的表现和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动力。

我们需要有一定的控制感,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动和节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很容易陷入焦虑和无聊之中。

然而,通过了解心流的原理,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

我们可以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并逐步实现它们。

同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将其作为心流的来源。

在进行这些活动时,我们要全神贯注,沉浸其中,忽略其他干扰。

此外,我们还可以主动寻求即时反馈,通过与他人比较、接受批评和建议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表现。

除了对个人的影响,心流还对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们能够更多地体验心流,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

因为心流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然而,要实现心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如惰性、焦虑、恐惧等。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长久以来,《心流》这本书一直放置在我的书架上,我因各种缘由而拖延着未去阅读,直至前段时间陷入抑郁期,我才开始寻求解脱之法。

此书值得阅读,实至名归地可获 5 星好评。

我曾阅览过一些其他书评,有人认为这本书显得假、大、空,对此我深表理解。

我本人属于心思较重、较易产生抑郁情绪之人。

在过去的八年中,为了劝勉自己好好生活,我陆陆续续研读了佛教、道教、台湾心理学以及西方灵修类等诸多知名书籍。

故而,书中的一些理论对我而言极具说服力,也易于被我所接纳。

同时,它作为知识体系的补充板块,的确为我缓解了一部分焦虑问题。

然而,对于那些毫无宗教意识且未曾涉猎灵修类书籍的人来说,恐怕确实难以接受,或许也难以应用于实际生活。

书中有两个概念令我深感获益匪浅,我认为尤其适合容易焦虑的人去研习。

其一为保持内心的秩序。

不可让过多事务消耗自身的精神能量。

书中提到了“精神熵”这一词汇,当所接收的信息超出自身可控范围时,精神熵过高,人便会产生焦虑、涣散乃至痛苦等情绪。

因而,并非选择越多就越好。

作者提及了一位住在山里的牧羊老人的故事,她每日所做之事颇为简单,日常洗衣做饭、牧羊以及与邻居闲聊。

事情单调,选择有限,但却充实,保持忙碌,这使她能够获得心流,收获满足与快乐。

此理论恰好印证了我的亲身经历。

在我出现抑郁情绪的那段时期,从表面看似乎毫无缘由。

我处于热恋期、获得了晋升机会、收到众多猎头的邀约、与家人也保持着健康状态。

然而,每日清晨醒来,我却满心焦灼,需依靠一段冥想来使自己冷静,感觉呼吸困难,甚至冥想后还可能大哭一场,而后佯装无事,如机器人般开启每日的例行程序。

现今想来,是由于过多需要关注之事、过多的选择,令我陷入纠结,产生诸多害怕失去的情绪,从而使我丧失了内心的秩序,进而引发了焦虑情绪。

因为在热恋期,我比单身时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分享、反馈以及照顾男友的情绪。

家人开始催促我结婚,我不得不耗费精力去思考、去回应;因获得晋升机会,我要思索下一阶段如何提升自己以及提升团队;因收到众多极具吸引力的猎头邀约,尽管内心只想了解行情,但依然要消耗大量精力。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
读完《心流》这本书,我的感触非常深刻。

本书讲述的是心流这一现象,心流是一种忘我的状态,当我们投入于某个活动或任务时,自我感觉消失,时间似乎慢了下来,我们完全专注在眼前的事情上,感受到身体和大脑的完美统一。

从而达到让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的状态。

书中提到,心流状态可以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无论是工作、运动、学习还是游戏等,只要我们在做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情,就有可能体验到心流。

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了很多收获。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不断地挑战自己,才能够体验到心流的状态。

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新事物,发掘自己的潜能,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才能和技能,才能够在各个领域中找到自己的心流。

此外,书中也提到了如何营造心流状态的环境。

我们需要减少干扰,创造出专注和放松的环境,让自己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获得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效果。

总之,《心流》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心流状态与个人幸福之间
的联系,启示我要不断地挑战自己,创造出让自己沉浸在活动中的机会和环境。

读完这本书,我相信自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不断地追寻和体验心流的感觉。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人总是处在两种不幸福的状态,不是因为生活平淡而觉得无聊,就是因为压力太大而焦虑,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出获得幸福的方法。

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人生目标的副产品。

真正的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状态,并因此得到内心秩序和安宁的时刻。

我们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和阐释日常体验。

只有学会掌控意识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幸福的境界。

要控制意识,我们就要了解人类意识运作的方式。

作者借用了物理学中的“熵”的概念,提出了“精神熵”这个概念,用来指代意识趋于无序的状态。

一旦意识变得无序,也就意味着,人的内心失去了秩序,变得焦躁不安,这就是精神熵带给人们的不好体验。

能够对抗精神熵就是最优体验,也就是心流。

所谓的心流,指的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如打游戏的时候,我们会忘记时间、忘记吃饭,这种状态就是处在心流当中。

如何获得心流?第一,要有清晰的目标;第二,要有即时反馈;第三,挑战的`难度与能力的相匹配。

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我们的注意力会开始聚集,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心流状态。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如何更好的工作?把工作当成心流的主要来源,把任务拆解到几个自己能控制、能自我反馈的小目标,适时调整工作难度,为自己增加工作量,获得更多心流体验。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

《心流》读后感在书中,作者指出,心流是一种完全沉浸在当下活动中的状态,人们在这种状态中能够忘却时间和自我,感受到高度的专注和满足。

心流的体验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出现,如工作、学习、运动、艺术创作等。

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某项任务中时,就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从而获得巨大的乐趣和满足感。

那么,如何才能进入心流状态呢?作者提出了一些关键因素。

我们需要选择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项任务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困难,要与我们的能力相匹配。

我们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任务中,排除外界的干扰和分心因素。

此外,设定明确的目标、及时获得反馈以及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也有助于进入心流状态。

心流状态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能够带来愉悦和满足感,还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增强我们的自我意识和幸福感。

通过进入心流状态,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提升我们的应对能力和心理韧性。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很难进入心流状态。

各种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常常打断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活动。

此外,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价值观也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真正让自己投入的事情。

因此,培养进入心流状态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培养进入心流状态的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

我们可以学会培养专注力,通过冥想、练习瑜伽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我们可以主动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

同时,我们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减少干扰和分心因素的影响。

此外,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也是进入心流状态的重要前提。

读完《心流》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幸福并非是一种偶然的状态,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努力追求和培养的能力。

心流状态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对当下活动的全情投入和专注,而不是追求外在的物质和成就。

在这个快节奏和充满压力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和真正的需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努力创造更多的心流时刻。

读《心流》后的个人感悟

读《心流》后的个人感悟

读《心流》后的个人感悟心流,是指人在专注于某一活动时,完全沉浸其中,忘却时间和周围环境,达到一种极度愉悦和满足的心理状态。

这种状态不仅能够提高人的创造力和效率,还能带来心理上的放松和满足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心流》的书籍,对于这种心理状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一些个人感悟。

首先,心流需要专注的活动。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很多的例子,比如音乐家演奏、画家创作、运动员训练等等,这些活动都需要人们全神贯注地去做,才能进入心流状态。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经历,当我在写作时,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安静的环境,关掉手机和电脑,只专注于笔下的文字,那种心流状态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而如果我被打扰了,或者在写的时候心里想着其他事情,那么心流状态就会破裂,效率也会大大降低。

其次,心流需要挑战。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句话:“心流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挑战与技能之间保持平衡。

”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在我自己的工作中,如果遇到了某些挑战性的任务,我会觉得特别兴奋和有动力去完成它,而且在完成的过程中,我也会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

但是,如果一个任务太简单,我就会觉得无聊和乏味,很难进入心流状态。

因此,我认为挑战性是进入心流状态的一个重要条件。

再次,心流需要目标。

在书中,作者指出,心流状态是一个有目的的状态,人们在进入心流状态时,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意图。

这个目标可以是完成一项任务,也可以是创造出一件作品,但是它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才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在我的工作中,我也深有体会,只有当我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我才能够更加专注和努力地去完成它,也才能够进入心流状态。

最后,心流需要享受过程。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就是心流状态的本质是享受过程,而不是结果。

也就是说,在进入心流状态时,人们应该专注于当前的活动,享受其中的乐趣和满足感,而不是过于关注结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

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写作经历。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心流》这本书探讨了人类内心的最优体验和幸福感的来源。

阅读完这本书,我不禁陷入了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思考。

童年(加小学)是快乐的。

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简单而纯真,做任何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全心全意的。

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如学习和玩耍,并且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无论是奖状、开心的笑容,还是在游戏中的胜利。

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各种挑战,这些挑战激发了我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我们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

这种全心投入和明确目标的状态,让我们感受到了心流的美妙。

中学时期,主要是痛苦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感受到来自大人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

中考、高考的压力让我们喘不过气,而有限的条件也无法满足我们对周遭环境和新事物的渴望。

目标被预先设定,成绩和排名成为了我们努力的唯一回馈,而挑战似乎永远无法完成。

尽管如此,高中时期的同学情谊却是至纯至真的,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仍然充满乐趣。

大学阶段,可能是“快乐”的,但也可能是混沌的。

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我面前,最初的半年我几乎无法适应。

包分配的模式让我没有了挂科和就业的压力,这使得我能够满足好奇心,探索各种事物。

然而,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我也留下了很多遗憾,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我只是为了玩耍而玩耍,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现在我明白了,当时的无秩序和精神熵耗费了我的大学时光。

工作后,是痛苦的。

我承认书中提到的工作时的心流体验可能大于休闲,但现实情况是,我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工作所需完全不相关,而我从小所接受的关于社会的观念与现实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为了高考而学习虽然并非自愿,但好歹它标志着未来的成功。

然而,工作中的这种矛盾让我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工具,无法找到真正的价值。

近几年,我一直在寻求自我。

这既不是痛苦,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快乐。

我明白了“人”字需要一生去书写,责任在肩,必须勇往直前。

我知道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他人,也要为了自己。

我认识到快乐与否与工作性质并无关系,存在即合理。

《心流》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

《心流》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

《心流》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心流》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流》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心流》优秀读后感1初见《心流》,以为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关于心灵鸡汤的书籍;初阅《心流》,知晓这是一本科学的著作,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去解决心理学始终无法解决的幸福问题,很多书籍的作者都是参考了《心流》的研究结果再得出他们的学术结果;再读《心流》,反复翻阅,加深感悟,它教会我如何提升幸福感,获得幸福的能力。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怎样才能提高幸福感?幸福无法度量,《心流》作者认为幸福源自于我们内心的秩序,通过引入物理学概念“熵”,提出“精神熵”这个概念,认为我们精神的混乱程度与人生的痛苦程度相关,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

“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就是“心流”的概念。

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感到快乐,这就是“心流”的体验,而“心流”感受的出现就是真正的幸福。

迎着风慢跑,坏心情随汗液排出了体外;地铁上,读到一本好书,竟然坐过了许多站;某天上班效率奇高,前一天的难题,轻松搞定;这些都是生活中“心流”的体验。

书中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4%的“心流”状况发生在工作的时候,18%的“心流”状况发生在休闲中,没有质量的纯粹放任的不断“熵”增的休闲方式并不能给人带来“心流”的体验。

现代生活中,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识别并想办法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的话,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工作的时机都转换成沉醉的时刻。

怎样获得“心流”?书中提到,心流产生的关键是技能与挑战的平衡。

当技能大于挑战时,人会觉得无聊;而当挑战大于技能时,又会觉得焦虑。

当技能熟练度远大于挑战难度时,人的精神状态是放松的,当挑战难度上升,技能熟练度保持不变时,人处于控制状态,比如在驾车时,如果人能确切掌握周围环境所存在的客观风险,那么就会产生控制感,即不会因为周围环境产生困扰。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在过去的一周里,我读完了《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人类心理状态和体验的奇书。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深入剖析了心流的本质和产生条件,让我对人类的心理状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心流是一种高度专注和愉悦的心理状态,当我们完全沉浸在某项活动中,忘记了时间和自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愉悦和满足时,就进入了心流状态。

这种状态不仅可以带来快乐和满足感,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心流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心流在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工作、学习、运动、艺术创作等。

他还指出,心流不仅可以在我们从事的活动中产生,还可以通过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来创造。

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是作者对心流产生条件的分析。

他认为,心流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明确的目标,二是合适的挑战,三是即时的反馈。

这三个条件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只有当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找到与之匹配的挑战时,我们才能够进入心流状态。

同时,即时的反馈也能够让我们及时了解自己的进展和成果,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动力。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心流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心流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增强我们的专注力和创造力,促进我们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不断地创造心流体验,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我意识到,在当今快节奏和充满压力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陷入焦虑和迷茫之中。

然而,通过学习和运用心流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对于那些每天忙忙碌碌而又疲惫不堪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帮助他们找到生活中的乐趣和意义,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对于那些每天追求幸福却捕捉不到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用的方法和思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下班后,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看短视频,或者打开投影仪看电影,本想好好休息一下,却感觉更累了,也没有得到乐趣和满足。

周末也是一样,疯狂地追剧、刷综艺、玩游戏,周一上班时却更加疲惫不堪。

你可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对休息有什么误解,或者不知道该去哪里寻找真正的乐趣。

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本书中找到。

这本书的作者是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他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即一种专心致志、投入忘我的状态。

当我们处于心流状态时,我们会完全沉浸在当前的活动中,忽略其他不相关的因素,从而获得高度的愉悦和满足感。

那么,如何才能进入心流状态呢?米哈里在书中给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我们真正感兴趣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其次,我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最后,我们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心流体验。

除了介绍心流的概念和方法,米哈里还探讨了心流与幸福、工作、休闲等方面的关系。

他认为,心流是一种最优的体验,它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同时,心流也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让我们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休闲方面,心流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让我们在休息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乐趣和满足,还能够让我们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如果你也想拥有一个更加充实、有意义的人生,那么不妨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你一定会从中获得很多启发和收获。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在阅读《心流》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那时,即使独自在家,我也能在小书桌上画上一整天,享受着画画带来的快乐。

我还会用毛线做手工粘画,收集空鸡蛋壳进行创作,即使没有小朋友一起玩耍,我也能自得其乐。

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那些时刻才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心流体验。

而后来的读书、做题、跑步、读文献等活动,虽然也能给我带来快乐,但更多的是与身体、精神以及外界的嘈杂世界平行相处的时刻。

我认为这些时刻同样能给我带来最优体验。

书中有很多内容让我感同身受,每当读到这些细节,我都会更加坚信自己之前的判断和做法,也为自己的小机智感到庆幸。

由于兴趣、学习技能和感受亲密关系等带来的心流体验是快乐的趋向,因此在我们希望拓展人生可能性时,体验心流的前提必须是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就像师兄师姐所说的“聚焦”,找到发力点,然后持续努力。

心流不仅在于过程的享受,还会带来目标不断实现的成就感。

为了保持这种自驱力,我们必须将目标设定得合理且具有一定难度,这样的结果反馈会激励我们产生下一次的心流体验。

因此,我每周都会给自己安排一段时间进行运动,让大脑放松一下,同时也会看一些访谈节目,或者偶尔下载抖音,看一些“哈哈哈”的段子,然后再卸载。

这种有规律、紧张且夹杂着自由生活的节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让我取得一定的进步和提高,或许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生活方式。

已经工作的朋友常常会感慨上学的美好,有人认为工作的获得感与付出不匹配,也有人觉得工作过于轻松。

我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也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痛苦。

但既然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真实存在,或许我们可以按照书中的建议:“将行动和反省相辅相成地运用起来。

”在为一个目标投入大量精神能量之前,我们应该先提出几个基本问题:“我真的想做这件事吗?做这件事会有乐趣吗?在可预见的将来,我能从中获得乐趣吗?完成这件事后,我还会喜欢自己吗?”即使已经成年,我们也不能忽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外在的目标上。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
其实,心流的状态我们都曾经历过。

我个人在写作、登山和运动的过程中,经常能感受到这种状态。

它是一种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目标事物,同时伴有即时回馈,使人达到忘我境界的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具有秩序,精神熵降低。

因此,心流能给人带来“幸福”的感受。

书中提到了几种方法,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针对体能运动的方法:制定可行目标,尽可能将其分解为子目标,设定评估进度的方法,集中注意力并对挑战进行越来越精细的划分,培养随机应变技巧,当感到厌倦时随时提高挑战的难度。

其他方法大致相同,而这个过程正是构成心流体验的基础操作。

我非常喜欢这些方法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有系统地进行能力训练和提升,增加生活的幸福指数。

尤其是书中的数据多次证明,物质基础并不会影响人们获得幸福的体验。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心流》的推广让我们明白了真正的“躺平”意味着什么。

“躺平”也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绝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平凡的,但他们同样能拥有自己的幸福和心流体验。

车间里的技工、牧场的放牧人、岩壁上的攀岩选手、手术台上的外科医生,他们都能通过各自的方式获得心流体验。

正确的“躺平”应该是找到一种真正热忱的生活方式,找到其中需要集中精力完成的人生目标,然后努力实现它。

本书帮助我较为顺利地度过了一段精神紧张的不适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的焦虑。

因为我的大部分焦虑似乎源于物质原因,而现在我有点“躺平”了。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

《心流》阅读感想在生活中,是否存在那样的时刻,我们沉浸于当下,时光仿若静止?此即为心流体验。

心流并非仅在从事喜爱之事时出现,只要全心专注于此刻,便是心流状态。

心流往往于我们积极应对某种困境,全身心被一项任务牵引时产生,而非在享受轻松愉悦的时刻。

处于心流之中,我们愉悦而满足,仿佛宇宙为我们而存,时间似乎停滞,从当下这一刻看,仿若我们获得了“永生”。

由美国心流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所著的《心流:自我进化心理学》,以进化论观点丰富了心流知识,助力我们从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更好地发展自我。

书中提到,心流发生的首要条件,是将注意力集中于明确的目标或事件。

如同修行者打坐入定时专注于呼吸或念诵经书,日常生活中我们亦可达成类似效果,如专心烹饪一道菜肴、认真阅读一本书,乃至仅是静坐观云卷云舒。

只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便满足了这一条件。

其次,洞悉内心的能力亦不可或缺。

我们可以观察到,考研备考之人中,有些人学得兴致盎然,始终在前进道路上,而更多人却在日复一日的艰苦复习中崩溃,边哭边背书的情况屡见不鲜。

为何同样是自己的选择、同样在复习,有的人如此快乐,有的人却痛苦煎熬?原因在于,那些拥有心流体验的人,在面对长期任务时,善于分步推进。

目标或许遥远且看似难以达成,但他们通过设立小目标,能时刻获得反馈。

付出及时得到回应,自然易于坚持下去。

心流之人善于掌控任务所带来的反馈,故而他们不惧自我尝试,不怕失败,会以自己的方式掌控意识,从而愉快地完成应做之事。

“超越自我意识绝非易事,且个人还需独立发展自我,故而仅有具毅力或运气好的少数人能过上充满心流的生活。

”心流体验是幸福的,书中对于人们难以幸福的原因进行了饶有趣味的分析。

其一,人们产生消极想法的可能性总是大于积极想法。

即对于同一件事,人们更容易产生消极念头。

比如面对一瓶水,觉得“还剩半瓶了”比“竟然有半瓶”要容易得多。

这或许是因为我们所定义的“好”较为罕见且不太可能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流》读后感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心流》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通往幸福之路——《心流》读后感2000字:
幸福是什么?如何通向幸福之路?不好意思我不是想谈心灵鸡汤,而是想谈谈这本积极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

这是我读过的推荐文章最多的一本书,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清华心理学家赵昱鲲,企业家阳志平,网红科学作家万维钢,台大心理学家余德慧,著名乐队总监朱宗庆无不倾力推荐。

我认为认真读了这本书并用它来梳理自己的心理、工作生活,就不会再抱怨“知道了所有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1、先说这本书的核心概念:心流、精神熵。

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等概念不一样,心流这个概念有其科学依据。

前者更多算是一种文学修辞,而后者是契克森米哈赖从十几万份日常体验问卷调查中得到的洞见。

心流是当你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某件事情时达到的忘我状态,它的特征是目标明确,挑战适合(既有难度又匹配能力),有即时反馈,忘我而带有强烈的愉悦感。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心流体验,
我在阅读、推导公式或者编程的时候经常体验过。

不得不说,我们程序猿这个工作是特别符合心流这几个特征的,这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特别幸运的地方。

后来的科学发展证明,心流“确有其物”,核磁共振扫描结果表明,心流体验是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时的外在表现,当然契克森米哈赖在提出这个概念时并不清楚这一大脑工作机制。

再说精神熵。

熵,玻尔兹曼提出这一物理学最伟大的概念之后,它被延申到很多领域,当然很多时候是被滥用。

我认为“精神熵”是“熵”这个概念第二精彩的延伸,第一精彩当然是香农的”信息熵“。

熵最开始的意义是表征的是热力学系统分子的无序程度,熵越大,系统的混乱程度越高。

在这里契克森米哈赖引入精神熵的概念来描述精神世界的无序程度,当人很焦虑、烦躁,心里各种念头进行思想斗争的时候,这时候可以说精神世界非常混乱,精神熵很高;而焦躁的反面,精神熵极低的状态,就是心流。

契克森米哈赖的受试者描述心流状态”感觉是被一股洪流推着走“,所有的精神力量集中到一个方向,内心极其有序和谐安宁,契克森米哈赖也把心流称为”最优体验“。

契克森米哈赖把心流当作幸福的代名词,能经常
获得心流体验的人当然是幸福的人。

2、重要观点:幸福不是人生的目的。

获得心流体验当然是有法可循的,但是契克森米哈赖认为不能把幸福当作人生主题。

幸福是当你全身心投入一个事情中,获得和谐安宁的状态,它只是追求真正人生目的时候的副产品。

因为当你以幸福为目标时,你会发现阅读时是幸福、旅游也是幸福的、打游戏是幸福的、吃美食也是幸福的,读后感那你应该选择哪一个呢?幸福不是一个好目标,因为它不能给你一个确定的方向来同意你的精神力量,不能降低你的精神熵,反而可能会让你陷入无谓的纠结和挣扎中。

那什么是好目标的呢?你可以以提高你的知识丰度和认知力为目标,那你就去读书;你也可以以增长不同地方文化的见识为目的,那你就去旅游。

像这种能给你明确方向的目标,是好目标。

对于人生,你可以把你的人生设定为改进社会的某种问题这种高尚目标,也可以以提高家里人的生活质量这种小确幸目标,如果你完全以幸福为目标,那你有可能会去吸毒。

我把这一观点引伸到企业,赚钱不是企业的目标。

虽然钱之于企业就像幸福之于人生,但是没有一家伟大的企业是以赚钱为目标的。

与人的精神世界一样,企业也有熵,以赚钱为目的不能给企业明确的价值感,
如果阿里巴巴以挣钱为目的,那么他有可能一会去搞房地产,一会去搞比特币,那它的企业熵就会变得很大,也就不可能会变成今天这样一家伟大企业,相反它一致秉持的目标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一个可以降低企业熵的好目标。

3、如何通往幸福之路?
作者认为获得心流体验的路径是很多的,日常生活,感官刺激、思考思辨、工作、人际交往甚至是挫折经历中,只要找齐获得心流的几大要素,即目标明确、难度匹配、及时反馈、全力投入,都能够获得心流体验,书中也展开很多章节进行论述。

我认为书中最重要的几条建议:
掌握人生的主动权,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设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被环境所牵制,随波逐流;
建立复杂的人生意义,把复杂外部世界融入自己的人生意义系统,比如雪花和生命,它们的熵都很低,但是雪花很简单但很脆弱,生命很复杂但很顽强;
对目标进行真正的经营,投注精神能量。

4、愚见:幸福=自由度+贡献感+心流体验
心流理论存在不足,比如说玩数独游戏和解决一个世界未解数学难题,都能达到心流体验,假设它们
目标明确、难度匹配、及时反馈、全力投入的程度都一样,那它能带来的幸福感是一样大吗?另外,比如说在集中营里被强迫干活的工匠,其实也能做到目标明确、难度匹配、及时反馈、全力投入,但是能达到同样的幸福吗?虽然作者在书中用”失范“和”疏离“两个概念做一定补充说明,但是从理论上不够完美。

我认为用幸福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来补充比较好,阿德勒认为幸福来自自由度和贡献感。

玩数独游戏虽然有心流体验,但是没有对世界没什么贡献,当然比不上解未解的世界难题;在集中营里被强迫干活的工匠没有自由度,即使有心流体验,幸福体验也不会太强。

所以如果把契克森米哈赖与阿德勒两人的观点综合起来,会不会更合理一点:幸福=自由度+贡献感+心流体验。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