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中国情人节)简介、乞巧节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七夕节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人们庆祝七夕节,表达爱情和美好祝愿。
七夕节的起源和传说与久远的中国民间故事有关,是一种浪漫而古老的节日。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中国。
这个节日的起源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他们是两位相爱的人,由于各自身份的不同而无法在一起生活。
只有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他们才能通过一座由喜鹊搭建的银河桥相会,度过甜蜜的时光。
正因为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节是中国女孩子向织女学习巧艺的机会。
根据传统习俗,女性们会在七夕这一天向喜鹊祈福,祈求自己能够巧妙地织出精美的锦缎、刺绣等手工艺品。
因此,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
更有趣的是,这一天晚上,人们会在庭院或阳台上设立竹筒,放入一些针线、红丝线等纺织工具,以示象征女子学习织工的美好愿望。
除了乞巧,七夕节还有其他的传统庆祝活动。
在农村地区,人们会举行各种集体性的庆典活动,如舞龙、舞狮、戏曲表演等,以寓意丰收和好运。
此外,七夕节还是年轻人表达爱情的重要时刻。
男女青年会在这一天约会、送礼物、赏月,以庆祝自己的爱情或寻找爱情。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西方节日的传入,七夕节也逐渐被商业化。
各种商家会推出七夕特别促销活动,促使消费者购买礼品、鲜花和巧克力等表达爱情的物品。
然而,在传统和商业化之间,七夕节的意义和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总的来说,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颗闪耀的明珠,代表着爱情与美好愿望。
它不仅是男女青年的约会日,也是女性学习巧艺的机会。
七夕节的庆祝方式和意义因地区和个人的习俗而有所不同,但它始终代表着浪漫和温馨的爱情,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牛郎织女的传说还是乞巧的传统习俗,七夕节都是一个象征爱情、勤劳和美好愿望的节日。
通过七夕节,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对爱情的热爱和追求。
七夕节的资料

七夕节的资料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这个节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讲述了牵动了无数人心的壮烈爱情故事,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传说,七夕节与天河上的两颗星星有关。
传说中,天河上有一位美丽的织女,她是七仙女的七个妹妹之一,能织出天上最美丽的锦衣。
织女一直过着与众仙女相伴的日子,直到与牛郎相遇。
牛郎是一位年轻的牧童,他与织女相爱,并且结为夫妻,生活在牛郎的草舍中。
然而,嫉妒心强的天后发现了这段爱情,她将天河横在中间,使得织女和牛郎无法相见。
于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天使们都会借给织女一条银河,让她与牛郎相见一次。
七夕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节日之一,始于汉代,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沉淀,形成了丰富的习俗和民间传统。
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精心准备,以表达他们对爱情的向往和珍惜。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七夕节都被视为年轻夫妇的节日。
年轻女孩会在这一天用五彩纸做成并挂在桥上的七彩纸鹤,以祈愿自己能找到如织女一样的真爱。
男女孩子们还会在晚上来到河边,一起寻找牛郎和织女的影子,希望能够看到他们相会的镜影。
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和活动。
比如,“乞巧”,这是七夕节最具特色的传统之一。
女孩们会在这一天上山找一棵厚厚的柳树,揪下一支嫩嫩的枝条,贴上各种五颜六色的纸,然后将它们挂在家门口或是自家的前廊上。
这些挂饰被称为“乞巧木”,而女孩们则祈求在织女的指导下,变得更加巧手灵活。
此外,七夕节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的习俗。
比如,在福建地区,人们会在晚上前往河边,将花灯放入水中,以祈求顺利的姻缘和美好的爱情。
而在江西地区,七夕节有“女儿节”的别名,因为在这一天,母亲会为女儿准备一份礼物,以表达对她们的爱护和祝福。
七夕节除了在中国大陆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庆祝之外,在台湾、香港、韩国等地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重视。
这一节日也逐渐走向国际,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于爱情的独特理解和关切。
七夕情人节的相关简介

七夕情人节的相关简介七夕情人节,又称中国情人节、七姐节、七夕节等,是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日庆祝。
据传说,这一天是天上的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因此在中国古代就流行着一些浪漫的习俗和传说,代表着爱情与美好的愿望。
如今,七夕情人节已经成为全中国范围内一种独特的浪漫传统,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追捧。
七夕情人节的起源关于七夕情人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最广为人知的是,这个节日的由来与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牛郎织女传说。
据传说,在天上有一位豆蔻年华的女神,名叫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
织女与天上的牛郎相爱,两人的爱情遭到了天帝的反对,被迫分开。
但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天上的鹊桥会被桥梁连接起来,牛郎与织女便能够相会一次。
又有一种说法认为,七夕情人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农历七月初七是夏日寒食节的后一天,人们为了庆祝收获的喜悦,便会在洁净的厨房灶台上奉上供品,以示感恩。
在供品上放上自己做的手工纸鹊,寓意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传统习俗就逐渐演变成了七夕情人节。
七夕情人节的相关习俗七夕情人节是一场浪漫的庆典,人们通常会选择一些特别的方式去庆祝这个节日。
以下是一些七夕情人节的相关习俗:晒乾鲜花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很多人通常会送花送礼来表达浓情蜜意。
晒乾鲜花则是一项与众不同的活动,它标志著情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不仅对彼此的爱情深深的珍视,也同样让手边的花,不会轻易的被荒忘。
在这个节日里,许多城市都会有以鲜花为主题的游行和活动,人们可以在活动中享受到灿烂的鲜花海洋。
交换礼物七夕情人节也是送礼物的日子。
人们通常会选择一些特殊的礼物,如鲜花、巧克力和珠宝等,来表达浓浓的爱意。
很多情侣会交换相应的礼物,以彼此的祝福作为回报。
电话、短信、微信红包和各类直播平台等,也成为了七夕情人节中最为流行的方式。
挂纸鹤挂纸鹤乃传统习俗之一,起初意义主要象徵着一个寓意着吉祥如意的祝福,如今则越来越多的挂纸鹤,则是表达着彼此间的爱情,与珍惜其所代表着的意义,愿幸福永屹。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欢迎大家参考阅读!七夕由来的典故七夕,原名为乞巧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孤儿牛郎和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经常被嫂子虐待,分家后只分得一头很有灵性的老黄牛相依为命。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乞巧和拜星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乞巧和拜星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
在这一天,人们会庆祝牛郎织女的相会,同时也是女儿节。
在七夕节当天,有两个传统习俗备受人们喜爱,那就是乞巧和拜星。
乞巧乞巧作为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源自于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
相传,在牛郎织女相会的这一天,织女会教人间的女子们织布、绣花等手工活动。
因此,女子们会在七夕这一天祈求织女仙子赐予巧艺和心灵手巧。
乞巧活动在乞巧的活动中,女子们会准备各种纺织用品,如线、布、针等,摆上桌子,然后簪花、编草鞋、做手链等手工艺品。
她们一边享受着制作的过程,一边祈求着织女的庇佑。
有些地区甚至会在晚上向织女仙子献上供品,以示诚意。
乞巧风俗除了实际的手工制作活动外,乞巧还有一些具体的风俗。
比如,在江苏和安徽地区,有人会为小孩穿上临时缝制好的花裙;在山东地区,则有“卖花翁”夜晚叫卖着各种花饰品等。
拜星除了乞巧外,拜星也是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拜星始于汉代,流行于民间。
人们相信七夕之夜银河上牛郎织女星最是闪耀,而这天晚上完成心愿、许愿最灵验。
拜星方式在七夕当晚,人们可以选择户外或者家中露台等地方进行拜星仪式。
他们会准备水果、糖果或者其他食物作为祭品,并点燃香烛。
然后虔诚地向牛郎织女星许愿或者祈福。
拜星意义拜星不仅仅是一种祈福的形式,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
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仰望璀璨的星空,在感慨万千之余表达自己的心愿,这种习俗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宁静与希望。
总结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庆祝情侣之爱的同时也弘扬了传统文化。
而乞巧和拜星作为传统习俗则在现代社会依然被人们所珍视和延续。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体会到那份虔诚和期盼。
希望在以后的每一个七夕节里,我们都能珍惜这份情谊和文化传承!。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乞巧和拜星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乞巧和拜星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始于东汉,流行于中国、日本、朝鲜等地,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七夕这一天,人们会参与各种庆祝活动,其中乞巧和拜星是七夕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关于乞巧和拜星这两种传统习俗的由来、意义及相关风俗习惯。
乞巧的由来与意义乞巧的起源乞巧起源于我国古代民间对织女星和牛郎星的祭拜活动。
相传,织女和牛郎是天上的一对恋人,因触怒王母娘娘被流放到人间,分开南北两地。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他们有机会相会一次。
在这一天女性们就向织女讨求心灵手巧、纺织巧妙的神力,使自己在纺织工艺上能得到提高。
乞巧的意义乞巧主要体现了古人祈愿心灵手巧、机智敏捷的美好愿望。
通过向织女星祈求学艺、求姻缘等方面得到提升,人们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乞巧的传统风俗穿针乞巧穿针乞巧是乞巧活动中最为典型和常见的一个环节。
女子们在当晚用五色线穿针,以示心灵手巧,并许下自己的心愿。
据说如果能在七夕夜成功穿上7颗针,就能保佑自己在纺织、刺绣等手工艺方面得到提高。
挂牛郎织女笺另一项多见于农村地区的活动是挂牛郎织女笺。
人们会把自制的五色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心愿或者祈求,然后挂在竹架上,相信挂出去的心愿便能传达到牛郎织女之间。
拜星的由来与风俗拜星的由来古人将织女星和牛郎星视为神明,因此有对着星空行礼拜祭星辰之风俗。
相传七夕之夜,牛郎织女渡河相会后,万河齐声怒吼,激起波涛山洪,震天响彻。
正所谓:“只怕银河非洪水”。
故又称为“银河节”。
拜星的风俗现如今,在七夕这一天,人们仍然保留着仰望银河、拜祭牛郎织女星的风俗。
许多地区还会航天、放孔明灯等形式来祭拜七夕之夜的明星。
结语通过对七夕节传统习俗乞巧和拜星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这些传统在中国民间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并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化多元化,这些传统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
但无论如何改变,在庆祝七夕节时拾遗补缺总是应该尊重历史传统,并注入新的时代元素。
七夕节的简历

七夕节的简历七夕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七日。
又称七姐夕、七姐诞、七姐会、女儿节、七巧节、七娘节等。
七夕始于东汉,盛行于唐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文化中,七夕被视为爱情的节日,象征着牵手共度一生的美好。
七夕节起源于一种古老的传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相传,天帝的七女织女因为顽皮调皮被父皇罚到人间做世俗女子,而恰好被牧羊少年牛郎相遇并相爱。
织女在人间度过了快乐的时光,但是抛下了家人而不得已地返回天界。
牛郎伤心欲绝,织女的姐姐们深知他们的爱情,并帮助牛郎悄悄飞到了仙界。
于是,每年的七夕节,牵牛星和织女星会重逢一次,其他星星也会帮助织女补织她们的爱情。
七夕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
人们通常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以下是七夕节常见的庆祝方式:1. 乞巧:女孩们会在这一天向织女许愿,乞求得到智慧和手艺。
2. 过河需铺桥:传说中,织女之星和牵牛星之间隔着一条银河,仅靠一座银河桥相连。
据说,如果在七夕节那天看到银河桥上有一颗散发着耀眼光芒的星星,那就是织女和牛郎相会的时候。
3. 点灯:许多人会在七夕节那天点亮蜡烛或纸灯笼,并许下心愿。
4. 迎月:人们在七夕节晚上会在户外欣赏皎洁的月亮,据说可以帮助人们寻找到自己的真爱。
5. 挂牵牛织女的图画:人们会在屋内或庭院里挂上织女和牵牛的图画,以祈求爱情美满。
七夕节是一个庆祝爱情的节日,也是人们表达感情的机会。
在这一天,人们会互赠礼物,例如巧克力、鲜花、手表等等。
此外,也有许多情侣会选择这一天举行婚礼或举办浪漫的约会。
七夕节代表着爱情的美丽和坚定,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节日的故事和习俗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让我们共同庆祝七夕,祝愿所有的爱情都能够得到美好的守护,实现幸福的梦想。
七夕节的风俗简介

七夕节的风俗简介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或牛郎织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庆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故事。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七夕节相关的风俗习俗。
1. 织女节七夕节最初被称为“织女节”。
据传说,织女是个巧手善织的天女,她在七夕之夜织布,而那天正好是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因此,很多地方在七夕节的这一天会举行以织女为主题的庆祝活动,如比赛编织手工艺品、展览织女传统服饰等。
2. 鹊桥相会七夕节最著名的风俗习俗莫过于鹊桥相会的传统了。
根据传说,在这天的晚上,天上的牛郎和织女会经过银河相会。
很多人会在此时将鹊桥的形象设计成各种形式,如在庭院摆放竹子,用纸折成鹊桥形状等。
此外,还有许多地方会举办牛郎织女的表演活动,或者举办夜间的灯饰展览,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3. 乞巧节在中国北方地区,七夕节还被称为“乞巧节”。
传统上,七夕节是女性们展示自己手工巧艺的日子。
女性们会在这一天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学习织布、刺绣等技艺。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倾向于以这个节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但乞巧的传统仍然保留下来。
一些地方会举办手工艺比赛,女性们会展示自己的手工艺品。
4. 拜读七夕拜读七夕是江苏苏州地区的传统风俗,人们会在七夕节的晚上聚集在宁浩桥上。
他们会举起蜡烛,借花灯笼的光线,来看织女、银河和牛郎,还会欣赏华美的花车和烟花表演。
这个传统活动是一种寻求宁静和幸福的方式,同时也是保留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5. 穿心花在中国江南地区,七夕节有一个特殊的习俗是穿心花。
传说穿心花只在七夕之夜开放,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穿上带有穿心花图案的衣物和发饰,以期获得爱情的祝福。
有些人还会逢七夕夜出门散步,相信这样能够吸引桃花运。
总结: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庆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故事。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参与各种与织女、牛郎、鹊桥相关的活动,如比赛编织手工艺品、观赏牛郎织女表演、拜读七夕等等。
此外,七夕节也是女性展示巧手艺术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乞巧、学习手工技艺。
中国情人节一年中最浪漫的日子

中国情人节一年中最浪漫的日子中国情人节,又被称为七夕节或者双七节,是中国传统的浪漫节日。
它的日期固定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因此也被称为“乞巧节”。
七夕节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特有的浪漫情怀的体现。
七夕节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传说中,牛郎织女是七夕节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相传,牛郎是天上的牛仙,织女是地上的织女,他们相爱并结为夫妻。
然而,上天却不允许他们长久地生活在一起,于是把他们分开了。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牛郎织女有机会相聚一次,这就是七夕节的由来。
人们在这一天向织女祈求智慧和技巧,希望获得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
七夕节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浪漫节日之一,也是表达爱意、庆祝爱情的最佳时机。
在这一天,人们会送花、送巧克力、送礼物或者约会,以表达对爱人的深情厚意。
各大商场和街头巷尾都会张灯结彩,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庆祝晚会。
夜晚的天空,点缀着璀璨的烟花,照亮了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浪漫与幸福。
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和纪念这个特殊的节日。
许多人都会选择给爱人写情书,表达爱意。
写情书是一种古老而浪漫的传统,通过文字抒发内心的情感,传达对爱人的深深思念和爱意。
情书可以是简短的几句话,也可以是长篇的散文,无论形式如何,它都是表达爱意的最佳方式之一。
此外,七夕节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就是女孩子们会在这一天用纸或者河边的细石子编织彩线,制作成“七巧板”。
这种彩线通常有七种颜色,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
女孩们编织好七巧板后,会把它挂在天空的桥、树枝或者床头,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许多地方还会举行七巧板比赛,参赛者通过创意和技巧,展示自己的才艺和魅力。
中国情人节是一年中最浪漫的日子,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传统文化的展示和延续。
在这一天,人们向爱人表达爱意,展示自己的浪漫情怀。
无论是送礼物、写情书、参加庆祝活动还是制作七巧板,都是人们表达爱意和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
乞巧文化简介

乞巧文化简介乞巧节,又称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庆祝的时间为农历七月初七。
乞巧节源于古代传说,据说七夕这天是织女与牛郎鹊桥相会的日子,因此妇女们在这一天祈求聪明、巧手和幸福。
乞巧节的传统习俗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人们会自制七夕织女星、牛郎星和鹊桥的装饰品,如星星灯笼、纸质鹊桥等。
这些装饰品通常寓意着祝愿或愿望,例如祈求聪明才智、美好婚姻及幸福生活。
此外,妇女们还会提前准备一些花草、香粽和果品供奉织女,祈求织女的保佑和指引。
乞巧节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织女比赛。
妇女们会在节日期间比赛手工艺和创作技巧。
比赛内容包括绣花、编织、缝纫等等,每个参赛者都会争取展示最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
这种比赛不仅提高了妇女们的手工造诣,也增加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认识和欣赏。
此外,乞巧节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在星空下寻找织女和牛郎星。
民间相传,只有在七夕这一天,在流星划过的瞬间,织女才会在鹊桥上与牛郎相会。
因此,人们在这天晚上会居高临下,目视星空,期待能发现织女和牛郎星的相会。
乞巧节的意义不仅仅是传承久远的传统文化,更具有现代的指导意义。
乞巧节弘扬了对知识、才艺和美好生活的追求,鼓励人们不断修养自身,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同时,乞巧节也鼓励人们传承和保护传统工艺,促进文化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总而言之,乞巧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仪式,其中包含了对聪明、巧手和幸福的祈求。
乞巧节既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现代人们提高自身能力和意识的指导。
希望人们能够在乞巧节期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技能和才艺的热爱,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七月初七是什么节

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七月初七是什么节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小编告诉大家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欢迎查看。
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七月初七(乞巧节)是指农历七月的第七天,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已成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基本介绍日期:农历七夕节,七月初七,中国人的情人节别名: 乞巧节情人节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生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
几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狠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茅房、一头老牛。
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茅房内。
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边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最美丽的仙女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
”牛郎悄悄地沿着树从,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
天近午时,其他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
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
这时,牛郎从树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
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便脉脉含羞地点了点头。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
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女。
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
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将捉了织女。
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
七夕节的风俗简介

七夕节的风俗简介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
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
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乞巧是七夕节最重要的风俗之一。
乞巧,就是乞求智巧,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心灵手巧。
在七夕之夜,女子们会准备各种各样的祭品,摆上瓜果,对着天上的织女星进行祭拜,然后穿针引线,进行比赛。
如果能够顺利地穿过七根针,就被认为是得到了织女的赐巧,将来能够拥有出色的女红技艺。
这种习俗反映了古代女子对于劳动技能的重视和追求。
在一些地方,还有“喜蛛应巧”的风俗。
在七夕的晚上,女子们会把一些小盒子放在庭院里,里面铺上一些蜘蛛网。
第二天早上,如果蜘蛛在网上结出了整齐的网,就被认为是应巧了,意味着女子将会心灵手巧。
“投针验巧”也是一种有趣的习俗。
女子们将针放在水面上,如果针能够浮在水面,并且在水底形成投影,呈现出各种形状,就被认为是得到了巧。
除了乞巧,七夕节还有“种生求子”的风俗。
在七夕前几天,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嫩芽,再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称为“种生”,借以求子。
在七夕节,人们还会制作巧果。
巧果是一种用面粉、糖等材料制作而成的点心,形状多样,有花鸟鱼虫等。
女子们会把巧果送给亲朋好友,表达美好的祝福。
此外,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
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晒衣服、书籍的好时机。
在一些地区,七夕节还有拜织女的仪式。
七夕,乞巧

七夕,乞巧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种重要的节日,一般在农历的七月初七。
这个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故事“牛郎织女”的情节,也是赞美爱情与婚姻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有很多的习俗和传说,让此节日更加的富有内涵和意义。
乞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
那时,女子们在七夕这一天,会拿出自制的织布工具,手工编织着精美的手工艺品,称之为“乞巧”。
女孩们希望通过这种手工艺品的制作,能够得到好的姻缘和家庭幸福。
有一些穷苦的女孩,因为没有能力买手工艺品,就会拿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动手制作。
这也让七夕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和手工艺的节日。
七夕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传说故事,就是“牛郎织女”的传说。
相传在天上的牛郎,和地上的织女相恋,但是由于两者的身份差距太大,无法在一起。
最后,皇母娘娘同情两人的爱情,便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用一条银河来让他们相聚一次。
而那条银河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银河,也有了“牛郎织女”的美称。
在七夕节,有许多的习俗和风俗。
其中一项流传较广的传统习俗,就是送花、献果、烧香祭拜织女、牛郎,这也是表示对爱情的期望。
在一些地区,人们还会在户外的宽阔场地上放着彩色的塑料气球,用来庆祝这一节日。
此外,还有一些习俗,如宴席、挂彩、赏月,也是一些地区常见的七夕习俗。
这个节日除了爱情和情人之间的纷纷扰扰,还有很多家庭间的感情。
在今天,更多的是以家庭为中心来庆祝这个节日。
人们会候选家人们各自喜欢的食品,或者在家中做一些特别的菜肴,来庆祝这个节日。
不管是对于恋人之间的情感,还是对于家庭之情的一种纪念和感谢,七夕节都是一个非常值得庆祝的节日。
总之,七夕节是中国一个非常传统和重要的节日。
她蕴含着爱情和纯洁,也是一个传承家族和感恩祖先的节日。
在这一天,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互相送上祝福和关怀。
希望大家都能够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美好,也希望七夕节能够持续传承下去。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乞巧和拜星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乞巧和拜星七夕节,又被称为牛郎织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庆祝。
这个节日源于古代传说,讲述了牛郎和织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这一天,许多习俗逐渐演变成为了人们传承千年的文化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便是乞巧和拜星。
这些传统不仅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古人在追求美好生活、表达情感方面的智慧。
一、乞巧的由来乞巧起源于古代对女性手工艺能力的崇尚,尤其是织布和刺绣等技能。
在远古时期,女性被赋予了家庭生产的重任,而她们的劳动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庭的经济状况。
因此,特别是在七夕这一特殊节日里,女子们会向织女求教,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技艺。
传说中,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不仅仅是牛郎的爱侣,还是天河旁边的织布仙子。
根据传说,牛郎能够与织女相会是因为每年这一天她能够下凡。
因此,在这一天,许多年轻的女性会提前准备好针线、布料等物品,在夜晚摆弄这些器具,以此向织女祈愿,希望能获得灵感,提高自己的手工艺水平。
二、乞巧的具体活动在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里,全国各地的乞巧活动各有风俗,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形式:穿针乞巧:女子们会在七夕夜找个安静的位置,准备好针线,并在自选的时间内用细针穿过一块布料。
按照传统,如果能够顺利穿针,就表示技巧高超,也象征着顺利通达、心想事成。
拜织女:在一些地区,人们在家中或田野间设置祭坛,用鲜花、水果和小点心供奉织女。
此时,女子们则会祈求手艺灵巧和家庭幸福美满,同时也希望能将她们想要表达的爱情信息传递到织女耳中。
展示技艺:很多地方,会组织女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比赛。
通过比拼各自的刺绣、编织、裁缝等技艺来一决高下。
通过这种竞争,既展示了女性在手工艺方面的才华,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
许愿活动: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将写有心愿的小纸条放入竹筒或丝带上,然后撒在河流中。
这个习俗略带魔幻色彩,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人间与神灵之间的距离,让心愿得以实现。
三、拜星的传统意义除了乞巧之外,拜星也是七夕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夕节的简介及习俗

七夕节的简介及习俗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影响。
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人们会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表达爱情和祈愿幸福。
七夕节源于古代的一则传说,被称为《牛郎织女》。
根据这个传说,人间的牛郎和天界的织女相爱并结婚,然而天帝发现后,为了惩罚他们,将他们分隔于银河两岸,一年只能在七月初七相见一次。
这个故事因其浪漫和悲伤的色彩,深受人们喜爱,并成为了七夕节的重要意义之一。
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求巧”和“放洞灯”。
年轻的女子们会向织女祈愿,祈求智慧、巧手和美貌。
为此,她们会在七夕这天种一种叫做“巧草”的植物,并将它们浸泡在水中,希望能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同时,女子们还会在七夕夜,用绳子和纸张制作各种巧妙的手工艺品,表达自己的心思和祝福。
这些手工艺品通常带着浓厚的浪漫气息,例如纸鹤、彩纸灯笼等。
人们相信,制作这些手工艺品能带来好运和美好的姻缘。
除了求巧和放洞灯,还有一种习俗在七夕节也非常流行,那就是给儿童制作“乞巧套”。
这是一种由彩纸、剪纸和丝线制成的装饰品,用来给小孩子们戴在手腕上,象征着他们的聪明才智。
在七夕这天,孩子们会把乞巧套戴在手腕上,然后在院子里围成圈子跳起跳绳来。
这一习俗代表了儿童们希望在这个节日里取得好成绩和进步的愿望。
此外,七夕节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穿针乞巧”。
根据传统,女子们会用丝线穿越“乞巧果”,然后进行祈愿。
这个“乞巧果”实际上是几颗特殊的果实,形状类似于红色的蚕豆。
女子们相信通过穿越果实,可以让自己的巧思倍加。
这一传统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智慧和技能的追求,同时也代表了真挚的爱情与美好的愿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七夕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社会中,七夕节已经成为了表达爱情和情感的重要时刻。
男子们会送花和礼物给自己的恋人,或者一起看电影、共进晚餐,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七夕节的简介

七夕节的简介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乞巧节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
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
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蛛丝乞巧则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得巧多少;明清时代流行的投针验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
庐山相约“庐山恋”Tips:交通:广州每日有两个航班直飞庐山;如果乘坐火车,可以先到九江或南昌站,再乘旅游巴士到庐山;也可以选择乘高铁先到武汉,然后从武汉乘快艇或游轮到九江港,再转乘汽车到庐山。
这个七夕,不妨沿着《庐山恋》的足迹寻觅爱情的影踪。
御碑亭的邂逅、白鹿洞书院的苦读、花径的幽深、月照松林的缠绵、三叠泉的浪漫、含鄱口的日出,这一幕幕被人熟知的电影场景,都被打上了爱情的印记。
影片中最浪漫的一幕发生在庐山之巅含鄱口,其海拔1286米,西侧为著名的冰川角锋;对面是“汉阳峰”;北面为“大月山”,南面为“五老峰”,山麓间是“鄱阳湖”,湖光山色,互相映衬。
庐山还有一处必去景点就是芦林湖,5年后男女主人公就在这里重逢,共续前缘。
看完庐山景,再到庐山影剧院重温《庐山恋》,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浪漫呢?立誓指数:★★★★★避暑指数:★★★★☆1朵:你是我的唯一。
(一见钟情)2朵:世界上只有你和我。
(你浓我浓)3朵:ILOVEYOU。
4朵:至死不渝。
5朵:由衷欣赏。
6朵:互敬,互爱,互谅。
7朵:我偷偷的爱着你。
8朵:感谢你的关怀、扶持及鼓励。
9朵:长相守、坚定。
10朵:十心十意,十全十美,无懈可击。
11朵:爱你一生一世。
12朵:全部的爱;对你的爱与日俱增。
13朵:暗恋。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七夕节的由来和相关的风俗习惯。
一、七夕的由来七夕节的由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牛郎织女》。
相传,牛郎和织女是两颗隔岸的星星,一年只有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才有机会相会。
人们将这一天定为七夕节,也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根据传说,牛郎是天上的牛星,而织女则是织女星。
为了让两人能够相会,大家搭起了一座由鹊鸟帮助建成的银河桥,让牛郎和织女得以跨越星河相聚。
这个故事象征着爱情的美好和坚贞不渝,也成为了中国七夕节的核心寓意。
二、七夕的主要风俗1. 鹊桥相会七夕节的最重要的风俗习惯之一是搭鹊桥。
按照传说,织女利用鹊鸟搭起银河桥与牛郎相会。
因此,人们在七夕节那天,会在天空中寻找出现的一对鹊鸟,认为它们是来帮助牛郎和织女相见的。
很多地区的人们还会在庭院或公园里搭建小型鹊桥,象征着爱情的相会。
2. 编织七夕中国各地的女孩子在七夕节前后,都会准备一些五彩缤纷的丝线、彩纸和玫瑰花等,用来编织七夕的手工艺品,如七夕乞巧、剪纸等。
乞巧活动是七夕节最古老的风俗之一,女孩子们会在这一天借助织女的智慧,祈福求智能和巧妙的手工艺才能。
3. 点亮星空七夕这一天,人们会在家里或者户外摆放绿色植物和装饰,点亮星空。
人们相信,星星可以传达他们对另一半的爱意和祝福,所以他们会把心愿写在纸片上,系在竹竿上挂在庭院里,期待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
此外,不少地区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灯会等庆祝活动,乐观向上的氛围洋溢在每一个角落。
三、七夕节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七夕节在中国的庆祝方式逐渐丰富多样。
原本是情侣们的浪漫之夜,如今七夕节已经成为了传递爱意的节日,不仅有恋人们的情侣约会和相赠礼物,还有越来越多的平行人群加入到这一喜庆的节日中。
七夕节也被商家们广泛利用,在这一天推出各种促销活动。
然而,无论是传统的方式还是现代的方式,七夕节始终保留着对真爱的赞美和对美好情感的渴望。
七夕节的简介及习俗

七夕节的简介及习俗七夕节,又称中国的情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们都会庆祝这个浪漫的节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七夕节起源于古代的中国传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关于爱情和牛郎织女的故事。
传说中,牛郎和织女因为相爱而被上天惩罚,成为了银河两岸的星星。
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他们被允许相会一次,于是人们把这一天称为七夕节。
这个节日被视为爱情和浪漫的象征,被年轻人们广泛庆祝。
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习俗。
最常见的习俗之一是搭建七夕树。
人们会使用竹竿、彩纸和其他装饰物来搭建一棵美丽的树,树上挂满五彩缤纷的星星和纸鹤,象征着浪漫和祝福。
在树下,情侣们会一起写下自己的心愿,并用彩纸展示出来,希望能够实现这些愿望。
此外,七夕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是女性们参与织七夕乞巧活动。
根据传统,女性们会在这一天展示自己的织造技巧,向织女学习。
她们会织制五彩缤纷的七夕乞巧织品,如手链、项链、织带等,以示崇敬和祝福。
这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的展示,更是一种表达爱意和祈求幸福的方式。
此外,七夕节还有一项别致的活动是观星。
由于牛郎织女分别是星宿,所以人们在这一天晚上会观察星空,寻找牛郎和织女星座,并追溯古代传说中的故事。
人们常常在郊外或夜晚的公园聚集在一起,用望远镜或肉眼观测星空。
许多地方还会举办七夕节的观星活动,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
七夕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是情侣们赠送礼物。
在这一天,许多人会给自己的伴侣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如鲜花、巧克力、手链等等。
这是表达爱意和珍视对方的方式。
许多商家会推出特别的情人节礼品和优惠,以迎合人们的需求。
总的来说,七夕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是浪漫和爱情的象征。
人们会通过种种庆祝和习俗活动来纪念这个特殊的节日,在这一天表达爱意、祈求幸福和珍惜他们的爱人。
尽管年代变迁,但人们对于七夕节的热爱和纪念并没有改变,相反,它正变得更加流行和具有创意。
无论是恋人之间还是家人之间,七夕节都是人们共同庆祝和分享爱的快乐的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夕节(中国情人节)简介、乞巧节简介本文是关于七夕节(中国情人节)简介、乞巧节简介,感谢您的阅读!
TAG:牛郎织女节假日7月资料说明:本文分两页,第二页为乞巧节简介七夕节(中国情人节)简介
七夕节别名很多,有双星节、情人节‘’巧节、乞巧节、女儿节。
七夕节流传久远,不仅在中国,还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周边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很盛行。
七夕节的日子是农历七月初七。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七月初七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见面日子,传说这一天是看不到喜雀的,因为它们都去搭天桥了;更有传说这一天晚上在竹林下还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窃窃私语呢。
由于是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所以这一节日亦称双星节、情人节。
这个传说虽在《诗经》中就已肇其端,但当时并无七夕渡河的记载
到汉代《淮南子》中始有“乌鹊填河而渡织女”之说,《风俗通》亦记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和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来看,七夕作为节日当始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乞愿和穿针乞巧。
晋代周处《风土记》中记述乞愿有乞富、乞寿、乞子等内容,此后才以乞子和乞巧为主,故又称为巧节、乞巧节、女儿节等。
唐五代时,北方民间多以七月六日为夕。
宋太宗曾颁布诏令恢复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六日过节的。
胶东的招远、莱州、长岛等部分地区,多以七月六日为七夕,有“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之谚。
从前山东各地都以七夕为节,举行多种多样的乞巧活动。
单县的七月七日之夜,乞巧活动十分热闹,穿着新衣的少女,三五成群地聚在庭院中,摆上香案,陈列各种瓜果和化妆品,一起祭拜七姐姐,边拜边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然后每人从老太太手中接过一根针、七根线,借着香头的微光穿针引线。
谁穿上线,谁就算乞得巧了,穿得最快者最巧。
漂针乞巧,用一碗水在太阳底下晒一中午,然后将针或谷物的芽放进碗里,让它飘浮水面,看水底的针影,成各种花纹者为得巧,如针影粗直、细微则是拙的征兆。
曲阜地方于七夕做巧果与巧灯。
巧果与巧灯都有各种各样造型,巧灯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药、玉簪、兰花、海棠、佛手、文官果、玉兰、梅花等花卉灯,八仙过海、群仙祝寿、童子拜观音、福禄寿等人物灯。
孔府把巧果和巧灯作为节日礼品送给各府本家和亲友。
七夕之夜,从孔府大门,沿中仪路到后堂楼各院门口,花园各路、各景点,都摆设巧果与巧灯,各庭院和花山顶上,摆以巧果为主的点心和茶水。
入夜,府中人坐庭院中仰望牛郎织女会面。
胶东地区在乞巧之前有请七姐姐的活动,姑娘们白天到田地里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头,不说话,回家后扎一佛龛,或在土台上搭一小棚,内供织女图。
入夜后,姑娘们再手持秫秸围井台转一圈,请七姐姐位归佛龛,然后坐在
织女像前,对拍巴掌向织女乞巧。
边拍边唱:“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纳鞋底。
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绣花裙……”一直唱到十二月。
乞巧节的节日活动,带有竞赛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
旧时长岛县的拉巧,其实就是斗巧。
节前,姑娘们聚在一起,精心装饰巧棚,巧棚中有狮子、斗鸡、凤凰、鲤鱼跳龙门、戏出子、转灯、饽饽、金钟等。
节日期间,把巧棚布置一新,晚饭后,姑娘们聚在一起,明灯蜡烛,唱喜歌拉巧。
观众络绎不绝,有的带到外村去表演,一般延续四天左右。
无棣、长岛等地有做巧芽、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
荣成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看巧云。
无棣牧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据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曲阜、宁阳等地习惯于七夕之日晒衣物。
日照妇女在这一天都要洗头,据说这天洗头头发明亮柔软,没有汗臭味。
临沂一般都在这天洗涮油罐子,据说这一天油罐子特别容易洗涮,用水轻轻一冲就洁净了。
诸城、滕州、邹城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认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乞巧节的饮食,一般是面条、水饺、馒头和烙果子等。
临沂习惯用储蓄的露水做面条,堂邑县把七夕做的面条叫云面,意为巧云,昌邑用七种野菜包包子,胶东家家户户烙“巧果子”(先用油、鸡蛋、糖把面粉和好,再用荷花、桃、鱼等模子制成各种花样,最后烙熟),用
线穿起来,给小孩挂在脖子上,边玩边吃,亲友之间相互馈送。
临朐等地,妇女习惯在七夕之日回娘家串亲。
TAG:牛郎织女节假日7月资料说明:本文分两页,第二页为乞巧节简介乞巧节简介
七月初七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流行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
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
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
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
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
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
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情人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
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
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
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
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情人节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
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
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