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

合集下载

版小学科学新课标《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版小学科学新课标《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信息化技术整合
科学教育将更加注重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 术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关注科学本质
科学教育将更加关注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质疑精神, 提高其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基于新课标的创新性教学策略与实践
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
要求。
教学设计合理
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
实际情况。
教学方法得当
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
习和合作学习。
教学效果良好
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
标。
04
课程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点解析
01
02
03
物质科学
学生应掌握物质科学的基 本概念,如物质的变化、 化学反应等,以及与日常 生活的联系和应用。
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 评价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态度、兴 趣、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注重实际应用能力 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科学 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 独立阅读、思考、实践等能力。教师评价建议01 Nhomakorabea02
03
04
教学目标明确
评价教师是否明确教学目标, 是否符合《科学课程标准》的
版小学科学新课标《科学课 程标准》解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课程内容与标准 • 课程实施与评价 • 课程重点与难点 • 课程展望与发展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背景介绍
小学科学课程在小学 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

模块三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1、世界各国科学课程改革情况介绍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它的综合国力、竞争潜力及国际地位。

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培养都必须扎根于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

同时,基础教育是一项“明天工程”,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社会质量和国家前途。

这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工业国进入了工业发展的高峰。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标准也不断提高。

工业界对本国的教育状况开始表现出普遍的不满,纷纷要求改善教育质量,尤其要求提高学生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一时间,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的改革成了西方各国的热门话题。

同时,一些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摆脱对西方的依附,也开始了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

所以,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其中比较系统并对世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当数美国和英国的科学教育改革。

2、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科学教育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许多国家都把它作为核心课程,从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特征与要求。

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1)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手、脑结合。

(3)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

(4)采用探究法。

(5)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

(6)实施写实性评价。

3、自然教学取得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是拓宽了学科教学的功能,加强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从过去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发展到进一步关注学生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方面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

小学科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科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科学《新课标》解读引言《新课标》即《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

本文旨在深入解读《标准》的内涵与要求,为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小学生提供清晰的研究方向和教学指导。

一、课程性质《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具有以下性质:1. 基础性:科学知识与技能是小学生必备的基础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基础性:科学知识与技能是小学生必备的基础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实践性: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综合性:科学知识涉及多个领域,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综合性:科学知识涉及多个领域,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二、课程目标《标准》设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学会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学会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探究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探究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标准》将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领域:1. 生命科学:包括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和生态环境等内容。

生命科学:包括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和生态环境等内容。

2. 物质科学:涉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

物质科学:涉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

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构造、地质变化、天气气候,以及宇宙的构成、恒星、行星等知识。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构造、地质变化、天气气候,以及宇宙的构成、恒星、行星等知识。

小学科学新课标解说

小学科学新课标解说

小学科学新课标解说
小学科学新课标是针对小学生科学教育的一套指导性文件,它旨在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以及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探究: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主动探究科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 科学知识: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科学态度: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热爱,以及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

4.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新课标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科学知识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5. 跨学科学习:新课标鼓励将科学与其他学科如数学、技术、工程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6. 评价方式: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也重视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7. 教学资源:新课标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图书馆、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8. 教师角色:新课标强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新课标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设
计探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新课标旨在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科学教育
体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科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科学《新课标》解读1. 引言《新课标》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旨在指导小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档将对《新课标》进行详细解读,帮助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标准。

2. 《新课标》概述《新课标》分为四个学段,分别是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和七至九年级。

本文档主要针对小学阶段(一至六年级)的科学课程标准进行解读。

3. 课程目标《新课标》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情感。

具体目标如下:- 了解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形成科学认知。

- 培养观察、提问、探究、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分类、比较等。

- 培养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如尊重事实、热爱自然、环保意识等。

4. 课程内容《新课标》规定了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生命与生态环境:了解生物的特征、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 物质与能量:认识物质的性质、能量的转化等。

- 地球与宇宙:探索地球的结构、宇宙的奥秘等。

- 技术与工程:了解技术的发展、工程的实施等。

5. 教学建议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应遵循以下教学建议:-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 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 融入科学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6. 评价与反思为了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应进行以下评价与反思:- 定期进行学业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观察、提问、实验、报告等。

-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

- 结合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7. 结语《新课标》为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施策略。

通过深入了解和运用该标准,我们有望培养出更多具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小学科学新课标讲稿

小学科学新课标讲稿

小学科学新课标讲稿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新课标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学习科学知识。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首先,新课标强调了科学知识的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这意味着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该考虑如何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从而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

其次,新课标提倡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

这不仅仅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结果。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方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科学态度的培养。

这包括对科学的好奇心、对实验结果的客观分析以及对科学知识的尊重。

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如科学讨论、科学辩论和科学展示,来培养学生的这些态度。

最后,新课标倡导科学精神的培养,这包括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持续探索的精神。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挥创造力,与同伴合作,以及对未知领域保持持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项目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为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

总之,小学科学新课标旨在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创新,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市一小王新民第一部分前言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学科学1-6年级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1-6年级新课程标准解读

科 学 探 究 目 标
6、得出结论
(思考与结论)
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 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能采用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 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 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 在具体情境中,能比较灵活地将所学知 识和方法迁移应用到其他学习领域和日 常生活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 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 善探究报告。
3、重视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与互动。科学探究的 许多课题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这些课题的研究可 因其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时间的机动性而获益;综合实践 活动、也会因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交织而相得益彰,和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议题特别容易实现两者的互 动和整合。 同时在“实施建议”中还提到:“科学游戏、探究性 学习、科普剧的创作与表演、现场考察、科学辩论等,都 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课堂上学习科 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不应把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束缚 在实验室或教室这个时空有限的范围内,教室外各种真实 的问题情境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
“实施建议”中又提出“学科关联建议”:
科学课几乎与小学所有课程都有关联:它既可以为所 有课程的学习做贡献,所有课程也可以为科学的学习做贡 献,尤其是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1、重视与数学的关联与互动。科学与数学的内在联系 是不言而喻的,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都离不 开数学。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 和数学思维方式,例如,通过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建 立热水温度下降的模型。 2、重视与语文的关联与互动。科学课有很多听说读写 的机会,教师应多提供这些机会。例如让学生按科学探究 的过程线索重组科学家传记中的信息,撰写科学小论文, 编写与表演科普剧等。

2022年版小学科学新课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2022年版小学科学新课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注重评价体系的改革,强调多 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全面反 映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
02
总体结构人导向
新课标更加注重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增强了指导性
新课标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建议和案例 ,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科学课 程。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开 展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尊重事实 、乐于探究、积极实践、合作分享的科学态 度和社会责任感。
知识与技能要求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
01
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
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培养实验与探究技能
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
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经费、师资、设施等方面的保障,推动小 学科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小学科学教育,提供资金支持、资源共享、志愿服务等 方面的帮助,共同推动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08
挑战、机遇及发展趋势预测
面临挑战分析
教学内容更新
01
新课标背景与意义
背景介绍
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各国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强调培 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国科学教育现状
在过去的科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 维的培养等。
新课标的制定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 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2022年版的新课标。
探究性原则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讲解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讲解

小学科学新课标学习讲解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新课标对小学科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知识与技能:新课标强调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掌握科学技能。

这包括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科学原理,如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通过观察来收集数据。

2. 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来学习科学。

这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如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和合作精神。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如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科学伦理。

4. 跨学科学习:科学学习不应局限于单一学科,新课标鼓励将科学与其他学科如数学、技术、工程等相结合,进行跨学科学习。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新课标要求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科学知识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性。

学生应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6. 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课标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工具来辅助科学学习,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7.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情况,还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项目学习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新2

2024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新2
桂平市2024年秋季期
小学科学转岗教师培训 班
2024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桂平市教学研究室 杨炯伟
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部分 前言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 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 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 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 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 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 2、倡导探究式学习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程设计思路
v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 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 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 个方面。
v 17.工具延伸和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人们利用工具生 产产品、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
v 18.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 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
教学案例
v 案例1 认识空气 v 【内容标准】 v 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
而 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v 1〜2年级: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
v (3)处理好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 关系。探究式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但这并 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指导。从学生原生态的发现 活动到较严谨的探究性实验设计与操作,离不开 教师的精心指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v (4)不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v 课标阐述了科学实验室的利用与开发,其中直接 点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投入更多经费建设学 校的实验室,并配备好与课程接轨的器材,做到 每所学校拥有实验室和仪器室。

(详细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详细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详细版)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1. 引言本文档旨在深入解读我国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通过本文档,我们将了解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特点以及实施建议。

2.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2.1 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的核心。

2.2 课程结构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将小学科学课程分为四个学习领域: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物质科学、技术与工程。

2.3 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增加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2.4 课程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

3.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3.1 科学性新课程标准紧密围绕科学知识体系,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

3.2 生活化新课程标准注重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3 实践性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4 发展性新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实施建议4.1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4.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4.3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4.4 家校合作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正确看待科学教育,共同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

5. 结语新课程标准为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只有全面理解和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我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专家讲座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1、世界各国科学课程改革情况介绍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它的综合国力、竞争潜力及国际地位。

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培养都必须扎根于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

同时,基础教育是一项“明天工程”,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社会质量和国家前途。

这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工业国进入了工业发展的高峰。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标准也不断提高。

工业界对本国的教育状况开始表现出普遍的不满,纷纷要求改善教育质量,尤其要求提高学生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一时间,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的改革成了西方各国的热门话题。

同时,一些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摆脱对西方的依附,也开始了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

所以,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其中比较系统并对世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当数美国和英国的科学教育改革。

2、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科学教育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许多国家都把它作为核心课程,从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特征与要求。

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1)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2) 强调手、脑结合。

(3) 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

(4) 采用探究法。

(5) 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

(6) 实施写实性评价。

3、自然教学取得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是拓宽了学科教学的功能,加强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从过去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发展到进一步关注学生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方面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第五章 节
评价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 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
评价建议
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 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建议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1.1知道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声方法。 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
……
现象与实例
修订稿:
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6.5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如:击打、吹哨、弹弦 1.6.6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的时间里振动的次数; 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越高;振动的次数越少,音调越低。 如:尺子的振动、琴弦的振动 1.6.7声音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轻。 如:敲鼓、拨动琴弦
一、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各种用途(4个) 1.有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加工物品 如:锤子、刀子、锯子、钻头、刨子、机床、切割机 2.人们设计工具时需要选用特定的材料 如:钢铁、木材、塑料等 3.测量仪器可以帮助人们对不同的物体和现象进行比较 如:米尺、钟表、温度计、气压表、风速表、电表、煤气表、水表、 音强表、日晷等 4.有些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观察的能力 如:放大镜、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
核心概念
三、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8个) 5.材料的外部特性是可以改变的 如:涂油漆、涂防水层、电镀等 6.结构的稳固性与设计(如形状)有关 如:对称、有稳定的基础、低重心、加固接头、外部加固等 7.物体的形状和材料会影响它的移动特性 如:潜水艇、滑翔机、赛车、袋鼠、鱼、飞盘、赛艇、游泳衣等 8.在人的骨骼系统中可以找到许多可以运动的结构 如:关节、骨架等

小学科学新课标讲解

小学科学新课标讲解

小学科学新课标讲解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强调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和科学态度的形成。

在小学科学新课标中,课程内容被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旨在通过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涉及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学的基础知识。

生命科学领域则关注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互动。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运动和环境变化,以及宇宙的奥秘。

技术与工程领域则强调设计与制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技术原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和制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结论。

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的教育,即科学知识与技术应用、社会需求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

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能够理解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学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负责任的科学态度。

在评价方面,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探究精神等;结果评价则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科学素养的发展。

总之,小学科学新课标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专家讲座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1、世界各国科学课程改革情况介绍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它的综合国力、竞争潜力及国际地位。

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培养都必须扎根于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

同时,基础教育是一项“明天工程”,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社会质量和国家前途。

这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工业国进入了工业发展的高峰。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标准也不断提高。

工业界对本国的教育状况开始表现出普遍的不满,纷纷要求改善教育质量,尤其要求提高学生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一时间,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的改革成了西方各国的热门话题。

同时,一些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摆脱对西方的依附,也开始了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

所以,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其中比较系统并对世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当数美国和英国的科学教育改革。

2、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科学教育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许多国家都把它作为核心课程,从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特征与要求。

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1)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2) 强调手、脑结合。

(3) 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

(4) 采用探究法。

(5) 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

(6) 实施写实性评价。

3、自然教学取得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是拓宽了学科教学的功能,加强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从过去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发展到进一步关注学生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方面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大家在教学中更加关注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教学内容,强调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与技术、社会的联系,与学生身边有关事物与现象的联系,从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目标上除了知识技能以外,还关注学生与社会有关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

二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即由过去的以讲生物与环境、物质与能、地球与宇宙的学科知识为主,发展到更关注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入了许多环保、资源、生态、人口、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了“自然”教学中的人文因素。

同时,还增加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

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教师讲解,学生听记,作业,练习,考试,发展到比较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与动手实践。

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实验教学是这一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模式。

教师比较重视提出问题,创设各种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做,从中学到东西,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4、为什么要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实际上,早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就出现了“课程标准”一词,直到1952年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时,改用教学大纲。

现行教育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它环节;“刚性”太强,弹性不足。

教学大纲的出发点毕竟是直接指导教学工作,但在国家的课程方案中应该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么一个教学过程达到这一素质要求。

这样,从总体出发点和思路上就明确了国家方案中应该包括的是规定各方面国民素质基本要求的各科课程标准,而不是直接指导教学的各科教学大纲。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际过程。

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科学课程改革是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上和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都说明科学课程改革是必要的。

5、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在目标和内容框架上区别和突破目标上的突破:(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

(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

(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于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内容上的突破:(1)列出了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更加有利于这两部分课程目标的落实与检测。

(2)每一部分通过主要概念框图的形式,给内容主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都是以学生为第一人称,用他们的学习结果方式表述,是可以检测的。

(4)配以相关的活建议,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与贯彻这些标准。

内容案例大纲无内容案例课程标准的内容案例主要从两方面提出,一方面是紧跟在内容标准后面的活动建议,另一方面是附录部分的案例,包括科学探究的案例,教学设计的案例、科学游戏的案例和学生课业作品的案例,另外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部分也有少量的例子。

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中的一些新理念,并作为他们实际的参考。

由于在本次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中贯穿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思想,在标准的呈现方式,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备和教室要求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新的理念,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通过案例的示范作用,可以提高教师对标准的理解,有利于更好实施。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1、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1)、课程名称的定位课程标准用“科学”代替现行大纲中的“自然”。

“自然”往往在字面上易误解为只是“了解自然的事物、现象及规律。

”而未能明确概括自然课整体内容,即“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自然”改为“科学”之后,能较准确地概括课程的内容:既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

另外,当今世界各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大都取名“科学”,“科学”这一名称的确定也是吸取了国外的经难,有利于进行国际间的交流。

(2)、《科学》课程的性质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

”所谓宗旨:是课程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要把小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然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小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第一、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的科学兴趣。

第二、引领儿童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第三、帮助儿童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使儿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第五、培养儿童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

2、科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地位: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

在其他课程中(如小学语文)中,也有科学内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渗透附带的,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科学课程。

科学启蒙教育是科学入门教育,教育对象是对科学领域知之甚少的人,教学内容(知识、观点、方法等)是最基本的,浅显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受教育者对科学领域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科学观点,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

作用: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科学启蒙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启蒙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第三、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第四、科学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第五、科学启蒙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向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基础。

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使学生从小接受科学教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的。

3、知道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

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与情感。

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科学政策的等。

小学科学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

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面对着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我们可以尽可能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在基础上构想我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为新的教育改革探索明确的方向。

4、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常识”到“科学”,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

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学科的这一变化趋势。

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又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

因此,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这就是科学启蒙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