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新修订课程标准讲稿0929
课程标准讲稿
第一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1、知识经济的到来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二、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历史上的贡献、机遇与挑战、国情与教育)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
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死记硬背,教育、课程远离学生实际生活。
(2)传统的应试教育实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成效还不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
(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三、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课程改革的宗旨——提高国民素质。
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七个方面)①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②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③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④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⑤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⑥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⑦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2、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六个方面)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012.09新课标讲座及教材介绍
写,改变人称、改变文体。比如:游记,
读过后,为景点作介绍。练笔的方式多样,
防止模式化,更不要流于形式。
我们在公开课上看学生言不由衷地在
练笔中说假话、空话、套话,责任不在学
生,而在我们教师提出的练笔的内容不当,
学生被逼无奈造成的。
(四)进一步体现训练过程,加强阅读方法、
人得知。表达形式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
个秘密。我们关注阅读教学以往更多的是
关注内容,有时也注意含义,但对形式关
注不够,阅读教学应该从文本的语言文字
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
不仅如此,还要领会作者怎样用语言文
字来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而得言。所
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既关注文章的内容,
词句所表达的含义,又要关注表达形式、
要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过程,不要搞得那样复杂,
按照叶圣陶先生当年的说法:三段式——自
学、讨论、练习。先自学,自学基础上讨
论,老师起到指导、点拨的作用,然后做
一些有价值的练习。
建议老师们减少头绪,搞得简单一些,
内容要精简,环节要简化,但要突出学生
的学。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读后
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验。自己经历
12.利用学习提示、自学提纲、作业单等引导
写字的指导也要关注。还要理解词语含义,
辨析感情色彩,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例如: 1.公园里的桃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的鲜艳的花 朵。 2.饥寒交迫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终于在大年 夜里冻死了。 3.李老师特别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标中指出,安排十分钟,在教师指
导下,做到天天练。是不是每个年段都要
这样十分钟写字,怎么贯彻?各个年级都
新课标解读发言稿
新课标解读发言稿引言概述:恭敬的各位领导、教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解读新课标。
新课标的出台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它将为我们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教学指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接下来,我将从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 新课标的背景和意义1.1 教育改革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进行教育改革。
1.2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 新课标的主要特点2.1 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新课标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道德、智力、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3 学科整合的创新:新课标通过学科整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跨学科地学习和应用知识。
3.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3.1 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预学习。
3.2 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预度。
3.3 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新课标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知识和技能。
4. 新课标对学生的影响4.1 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参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4.2 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4.3 综合素质的提升: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智力、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5. 新课标的实施策略5.1 教育资源的整合:新课标要求整合教育资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
5.2 教育评价的改革:新课标要求改革教育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XX年1212西安事变演讲稿
XX年1212西安事变演讲稿1212西安事变演讲稿篇一历史不是1页书签,历史不是已经成为化石的过去,历史不是时间长河中1段孤立的截取场景;历史是祖先的脚印,历史是1艘摆渡华夏民族的巨船,历史是1个民族曾经的精神符号的记忆,历史是1段段螺旋上升帮助我们民族抵达1个又1个高度的楼梯……西安事变虽然已经过去70年了,但至今仍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崇高爱国义举,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国家遭受外来侵略、民族濒临危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凝聚力,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征程上。
伟大而欣欣向荣的时代,更加需要伟大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只有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才能实现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我们纪念西安事变,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精神。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充分说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克服困难、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是凝聚中华民族、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越是在困难时刻,越是在危急关头,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越发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正是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振奋民族精神,把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
1212西安事变演讲稿篇二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
新课标解读发言稿
新课标解读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解读新课标的相关内容。
新课标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解读新课标的主要内容。
首先,新课标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教育体制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新课标的出台正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新课标的实施,将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新课标的主要特点和要求。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它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新课标的实施策略和具体措施。
为了确保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其次,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结一下,新课标的出台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为了确保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我们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引导,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
相信通过新课标的实施,我国的教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新课标解读发言稿
新课标解读发言稿
各位老师、家长和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有关新课标的一些解读和
看法。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
不仅仅是一纸文件,更是对我们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一次革新和
升级。
首先,新课标强调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创新能力。
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
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这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机遇,我们将有更多的
空间和机会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其次,新课标注重了学科的整合和交叉。
这意味着我们将不再
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学科的教学,而是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
行整合和交叉,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这对
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他们将能够更加自由
地探索和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出更加综合的能力。
最后,新课标还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这意味着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机遇,我们将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加贴心的教学和辅导。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将为我们带来许多挑战,但也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努力,为新课标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新课标解读发言稿
新课标解读发言稿
各位老师、家长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课标的解读。
新课标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标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在新课标下,学生将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老师将更多地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这种教学模式将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新课标也强调了跨学科的教学,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新课标下,评价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不再只是传统的考试
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学科素养、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总的来说,新课标的实施将为我国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
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希望各
位老师和家长能够支持和配合新课标的实施,共同努力,为学生的
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新课标语文解读发言稿范文
新课标语文解读发言稿范文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对新课标语文的一些解读。
新课标语文的推出标志着我们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它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的教学大纲下,我们也将要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新课标语文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它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能力,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教育。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真正掌握学科知识。
其次,新课标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它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扩大视野,加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最后,新课标语文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它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创设多种学习环境和体验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新课标语文的推出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
希望我们能在新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有进步。
谢谢!。
新课标解读发言稿
新课标解读发言稿
各位老师、家长和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新课标的一些解读和
理解。
新课标的推出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它对于
我们的教育工作和学习方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新课标注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过去,我们可
能更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考试成绩,但是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
这就要
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
识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其次,新课标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
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而新课标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和
学习兴趣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新课标注重了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习。
在今天的社会中,知识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普遍,而且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频繁。
因此,新课标提出了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习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跨文化交流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总之,新课标的推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教育视野,它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和学习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希望我们能够认真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新课标解读培训发言稿范文
新课标解读培训发言稿范文
各位老师们,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各位老师们分享关于新课标的一些解读和培训。
新课标的出台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它将对我们的教学和教育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及时了解和理解这些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新课标的出台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
新课标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能力培养,这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学习。
我们需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
其次,新课标强调了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习。
这要求我们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交叉,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同时,也需要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环境。
最后,新课标提出了“全面发展”、“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目标。
我们要努力实现这些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
面能力和素养,让他们成为具备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发展的人才。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不断调整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以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教育变革。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谢谢大家!。
新修订课程标准讲稿
目录一、关于课程的理论 (1)二、关于课程修订的理论成果理解 (4)三、关于总体设计修订成果的理解 (4)四、关于必修模块修订设计的理解 (6)一、关于课程的理论什么是课程?(一).课程一个复杂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其目的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与讨论表明,对课程的概念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
几种代表性的课程定义:“跑道”一是认为课程是一种行动计划,或是一种书面文件。
二是把课程定义为对学习者的经验的处理,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
三是认为课程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选择。
四是认为课程存在不同的水平。
课程的不同的水平代表者古德兰德(Goodlad,1979)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是:理想课程(Ideal curriculum)(愿景、顶层规划)文件课程(Formal curriculum)(课标、教材)理解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教师的)实施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课堂的)经验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学生的)2.课程价值:(1)课程价值的内涵和分类关于课程价值的认识有多种,主要争论形成如下观点即:课程价值的工具性与内在性;课程价值的永恒性与流变性。
工具性即是课程的工具价值,内在性即是课程本身的价值,工具价值在于实现课程目标,进而实现教育目的。
课程价值的对象主要是学习领域,影响、决定着学习领域和具体内容的选择决策。
(什么学习领域最有价值或较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对谁有价值(价值的主体);为什么有价值(价值的论证)。
3、课程的价值取向对课程价值取向的认识也有多种。
如从课程使用者角度诠释的意义;从“课程即教案”的课程认识出发阐释的意义等。
(课程价值的表现形式、内容与课程条件相关,决定了课程活动的多重性及课程价值取向的多维性等课程活动特征)学者研究归纳出五种(艾斯纳(Eisner)和麦克尼尔(McNeil))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5种取向实际针对了不同水平/层面的课程学术理性主义的;(实施课程——课堂的)认知过程的;(经验课程——学生的)人本主义的;(实施的+经验的)社会重建主义的;(理想课程、文件课程)技术学的;(实施课程——课堂的)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主张学校课程要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知识,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材料。
新课标学习交流知识讲稿
多元化评价的意义
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提高评价针对性和有效性。
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 参与评价,增强评价客观 性和全面性。
评价方式多元化
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 作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 反映学生能力水平。
评价标准制定及实施策略
评价标准制定的原则
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可操作性等。
评价标准的内容
新课标学习交流知识讲稿
目 录
• 引言 • 新课标核心理念解读 • 课程内容与结构调整分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探讨 • 评价方式与标准改革探索 • 教师角色转变与专业能力提升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目的
教育改革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 键时期,新课标作为教育改革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教育教 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06 教师角色转变与专业能力 提升
教师角色定位及职责拓展
从传统知识传授者转 变为学生学习引导者 和合作者
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 教学改革,发挥专业 特长和创造性
拓展职责范围,关注 学生全面发展,包括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
专业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途径
持续学习,关注学科前沿动态 和教育理论研究成果
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和学术 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和知识面
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实施策略
明确评价目标,制定详细计划,加强过程监控,确保评价结果真实有 效。
反馈机制完善及效果评估
反馈机制的作用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 效果。
反馈方式
采用口头反馈、书面反馈 等多种方式,确保信息畅 通。
效果评估
对反馈机制的实施效果进 行评估,不断完善和优化 反馈机制。
新课标解读发言稿
新课标解读发言稿引言概述: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为大家解读新课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应对新的教育改革。
新课标的出台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教育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
一、新课标的背景意义1.1 新课标的出台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新课标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3 新课标的实施将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二、新课标的核心内容2.1 新课标强调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整合,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
2.2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2.3 新课标倡导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新课标的实施路径3.1 学校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3.2 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家长要支持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改革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发展。
四、新课标的评价标准4.1 新课标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2 新课标的评价标准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新课标的评价标准倡导多元化评价,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五、新课标的未来展望5.1 新课标的出台将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5.2 新课标的实施将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5.3 新课标的未来将不断完善和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
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小学英语新课标讲座稿
小学英语新课标讲座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新课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框架,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关于小学英语新课标讲座的一些要点:一、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新课标明确了小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二、课程内容的设置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包括日常生活用语、基本语法结构、词汇、语音、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方面。
同时,新课标鼓励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标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新课标倡导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
五、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特别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习惯和表达方式,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敏感性。
六、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新课标认为家校合作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
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七、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标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八、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标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辅、网络资源等,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这些要点,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
教师应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积极实践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解读_新课程标准解读讲稿
《新课程标准解读_新课程标准解读讲稿》摘要:这必将引起教育容、教育手段、教育程、教育组织等重变革,语课程基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素养,它以语能力核心是语能力和语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融合各位老师你们座各位都是师今天我这师见师心里总有战战兢兢我们说暴风雨前总会有雷声算起这是课程标准学习二次雷声了虽然我们现用还是老教材但可以引用高尔基句话新课程改革暴风雨就要到我们这里了三年却将旧貌换新颜都用上与现教材完全两样课了今天我准备用短短几分钟将上次所学容简要报告下、产生代背景像国古代人说天、地利、人和道理样任何事物产生都不是人力所能它都会遵循定规律课程标准产生也是样有它代背景、国际形势发展要人类社会已进入世纪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主技术革命和由它引发济革命重新塑造全球济世纪济全球化、信息络化、社会知识化是世纪三特征也有人认世纪是知识济代知识济是建立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上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以创基础济可以预言世纪人类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济体化和高信息化带种种恩惠方面进行更加激烈国与国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竞争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清朝义和团抵抗八国军情景敌人老姓些头领鼓动下挺着雪白肚皮嘴里念着所谓不怕枪炮咒言咒语顶着敌人炮冲上结当然是血肉横飞、横尸遍野这是什么呀?这就是科学技术竞争你比不人人都用原子弹、导弹了你却只能米加步枪当然会输所以民族素质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新能力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竞争可见年计教育真没错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了场知识革命上次有学生长到我们学校不知要讲什么道理开口就说我也是高毕业我也是懂道理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农村里会写信呀写合呀什么头都抬得很高副很了不起样子但是到了二十多年现有人说不学电脑也会成盲了学生工作也难了谁还理你高毕业呢?算算人类吸收信息量就发现近30年人类知识总量翻了番;30年知识总量将翻三番随着知识爆炸知识更新速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5年络技术更新周期缩短8月不看别光看我们教师以前我们上课都是支粉笔至多还拿了块黑板;我们用上了录音机、幻灯机配备了两机幕;刚刚学会放幻灯机可没几天这两机幕也将扔进垃圾桶用上电脑了用课件等更现代教育媒体上课了学有专业学生进校学知识到毕业有些已陈旧跟不上代了整知识结构体系也发生了重变化学科细化、分系统以传授知识特征体系已不适应代要知识济成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纪人才语言、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世纪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将成人们追尚另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络化正改变人类化传递方式也正改变着教育教育突破现有空实现跨空共享这必将引起教育容、教育手段、教育程、教育组织等重变革这正像我以前说故事那样台湾狂才李敖说他己吃面条旧社会上海货币膨胀刚进面条店候牌子上写着面条只有块钱可算帐却要二块了到走出店门牌子上已改成三块碗了还有新世纪人类面临各种困扰身问题如人口爆炸、环境污染、枯竭、战争、贫困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身行造成从教育上说这些行产生与维持性学习形成撞击式思维方式不无关系了迎新挑战要由撞击式思维方式变预期性思维方式相应地要由传统维持性学习变创新性学习也就是说再不能敌我挡了人口爆炸了计划生育;环境污染了全球行动拯救地球不能这样了而是要像古代易所说那样会算了夫庙算多者得算多也还没有下雨就知道要下雨了该准备雨伞了;人还没有跑你却已冲前面了、全世界课程改革要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都热火朝天地搞课程改革我们不搞行吗?又将落五年了我们先看看其他国和地区改革趋势是怎样()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代国民具有适应世纪社会、科技、济发展必备素质()课程容关学生生活与验反映社会、科技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要(3)课程实施改变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根变革使今天学生成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公民()课程评价发挥评价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性和创造性等方面作用使每学生有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现我们再看看我们教育工作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健全价值观善与他人共生活能处理人与人关系善创新、探()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生学习愿望()综合运用知识运用知识、实际问题程有创新识创新能力3、落实央精神由国际形势和我国目前教育状况央高认识到教育重要性认目前教育状况改革势必行就发出了《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定》二、语课程基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素养全面、面向全体人人提高也不能少B、全面认识语学生体全面发展素养语课程标准有识地把语素养凸现出这概念提出是代产物语教育改革期有期基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素质教育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语素养语素养涵十分丰富其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能力核心是语能力和语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融合语素养不仅表现有较强识写能力、能力、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有较强综合运用能力生活运用语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能力句话语素养是整合、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素质今相当长里全面提高学生语素养将成广语教育工作者共识和不懈追(二)正确把握语教育特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发挥语教育人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汉语身规律上人性语课程人涵十分丰富它对人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打比方说像我这种年岁人候往往都喜欢看打战做游戏也学着埋伏、冲锋可现孩子就不样了他们喜欢奥特曼喜欢数码贝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受到价值观影响高尔基说就是人生开始因要语教学重视和发挥语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导向作用要既学语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课程对学生学、情感诸方面熏陶、感染作用语学习极具性化对材理往往是多元常言说有千者就有千哈姆雷特语是艺术对艺术理可以不样因要尊重学生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性见这是提高语能力要也是形成良性、激活创造力要如枝红杏出墙有通脑出现枝红杏出墙表象;有则通这表象感悟到春天了万物生机勃勃;而人们理却把它用到男女身上了这些理都是可以总语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全面提高语素质我把它概括成四、背、说、写当然这四都包含很涵我们实践细细琢磨了实践性立足课突破课语综合实践(整体性生活性)整体性如何进行语综合性实践()从巩固语言入手如《蝌蚪妈妈》寻母启事()从深化思维入手如《惊弓鸟》雁状告更羸请学生做更羸律师答辨把课逻辑结构表达清楚(3)从发展想象入手音乐作()从学生兴趣入手《荷花》对荷花美你可以怎样表达出?画、写美、作曲、跳舞等等学生喜欢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5)从发展口才入手永正老师交际作《块面包》就是针对有朋友把块只咬了两口面包扔进了垃圾箱而请学生怎样处理课(6)从扩展形式入手(超)民族性培养语感整体把握怎样培养语感?熟想象想象画面体会义多思整体把握?《黄继光》了课你被课什么所感动?分层落实你感悟了什么?(三)积极倡导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主动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重改变学生学习程与方式根目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变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主人发展主体是教学要保护每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感情使每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随着新课程标准推出我们常听到有人说主探究下主探究下怎样探呢?是不是上课两人四人围起说说就是探究呢?答案显然是片面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课堂结构学生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己独立寻论据问题学合作讨论问题形成结论《忆铁人》这样课堂结构教师该做些什么呢?激发学生主学习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关合作学习目前课堂教学存问题(讲形式不实际)不是所有学生都认真对待不是所有学生都有任学生对伴观不认真分析合作学习目懂得合作是种重要学习方式学会勇敢表达己观学会听、辩吸取和修正创造和谐融洽人际关系合作学习组织策略组织组成员训练组长(有责任心、有威信)组织角色分配组织汇报容。
新课标讲座文稿
尊重规律注重实效姜淑杰为了进一步了解《语文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和实施建议,使我们尽快领会《课标》的精神实质,借助我单位这次举办的学习新课标讲座,我与大家一起分享有关于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的感悟。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成为一个时髦的语词,被人们广泛应用。
那么,究竟何为理念?我的理解,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观念和思想;其次,它还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精神。
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定义了四个方面:1、全面提高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个定义就比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观念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它既包括了怎样教、怎样学、学什麽,又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它实际上是实施语文教育的“总纲领”。
由此可见,我们平常所说的“升华教育理念”,就不单单包括更新教学的观念,还应包括我们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包括我们对于教育的基本信念。
2011年版课程标准保持了实验稿中“基本理念”原有的四条标题和基本精神,同时对一部分内容和语言表述作了修改和调整。
在“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方面,2011年版坚持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主要是:第一,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
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宜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因此,《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
这里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关于课程的理论............................................................................ .. (1)二、关于课程修订的理论成果理解............................................................................ . (4)三、关于总体设计修订成果的理解............................................................................ . (4)四、关于必修模块修订设计的理解............................................................................ . (6)一、关于课程的理论什么是课程?(一).课程一个复杂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其目的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与讨论表明,对课程的概念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
几种代表性的课程定义:“跑道”❖一是认为课程是一种行动计划,或是一种书面文件。
❖二是把课程定义为对学习者的经验的处理,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
❖三是认为课程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选择。
❖四是认为课程存在不同的水平。
课程的不同的水平代表者古德兰德(Goodlad,1979)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是:理想课程(Ideal curriculum)(愿景、顶层规划)文件课程(Formal curriculum)(课标、教材)理解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教师的)实施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课堂的)经验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学生的)2.课程价值:(1)课程价值的涵和分类关于课程价值的认识有多种,主要争论形成如下观点即:课程价值的工具性与在性;课程价值的永恒性与流变性。
工具性即是课程的工具价值,在性即是课程本身的价值,工具价值在于实现课程目标,进而实现教育目的。
课程价值的对象主要是学习领域,影响、决定着学习领域和具体容的选择决策。
(什么学习领域最有价值或较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对谁有价值(价值的主体);为什么有价值(价值的论证)。
3、课程的价值取向对课程价值取向的认识也有多种。
如从课程使用者角度诠释的意义;从“课程即教学”的课程认识出发阐释的意义等。
(课程价值的表现形式、容与课程条件相关,决定了课程活动的多重性及课程价值取向的多维性等课程活动特征)学者研究归纳出五种(艾斯纳(Eisner)和麦克尼尔(McNeil))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5种取向实际针对了不同水平/层面的课程学术理性主义的;(实施课程——课堂的)认知过程的;(经验课程——学生的)人本主义的;(实施的+经验的)社会重建主义的;(理想课程、文件课程)技术学的;(实施课程——课堂的)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主学校课程要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知识,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材料。
重点强调知识、技能和学科的整体价值,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重视讲解的方法;认知过程取向:强调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必要技能和过程,最重要的学习容是那些能使人们理性的面对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学生中心和教师中心相结合;人本主义取向:主学校课程应该向学生提供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的经验,教师要提供一个良好的情境,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强调人的成长,重视过程评价。
社会重建主义取向:认为学校的课程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必要时要加速课程的变化以适应社会需要。
学校课程是为了理解社会的需要,在课程中要表现社会需要、社会问题,让学生参与评价;技术学取向:强调运用各种设备和媒体,确定使用更有效的方法完成时限所期望的任务,在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常借用其他取向的观点。
这些课程取向可以影响课程理论研究工作者设计和分析具体的课程,也可以决定课程使用者如何在实践中实施一项具体的课程方案。
对任何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无论是否意识到,在课程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都会带有某种倾向性。
4、课程价值取向在课程活动中的作用(1)对整个课程活动进行定向和调控。
课程的价值取向会影响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容和课程实施等领域,并通过对这些领域的影响而对整个课程起到定向和调控作用。
(2)使课程活动趋于多样化。
课程的价值取向通过对课程主体的影响,使课程活动多样化,且使课程评价更具涵。
每个课程主体所理解的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活动多样化的前提。
而对一门具体学科课程来说,使用者对该课程的认识、理解一定带有自己的课程价值取向,这种倾向性显然会影响到主体对课程的认同。
5、影响课程价值取向的因素(1)主体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影响着课程的价值取向。
(2)课程主体对自身需要的认识和理解的制约。
(3)课程主体所处的时代条件的影响(二)、新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性质普通高息技术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任务。
从4个方面对课程的主要特征展开阐释:容构成特点(1方面);课程实施特征(3方面);课程理念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3、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它是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涵表述如下。
1.信息意识界定: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表现: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界定: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表现: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界定: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表现: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与知识分享,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创新的习惯4.信息社会责任界定: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表现: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课程目标高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课程通过提供技术多样、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环境,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等关键学科知识,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认识到信息系统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学会运用计算思维识别与分析问题,抽象、建模与设计系统性解决方案,深入理解信息社会特征,自觉遵循信息社会规,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形成对人与世界的多元理解力,负责、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共同体中,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公民。
二、关于修订中理论成果的理解两项理论成果——构成课标修订的逻辑起点学科大概念、学科核心素养1.学科大概念:数据、计算、信息系统、信息社会个人理解:学科大概念既是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础、最本质概念。
为什么是这四个?个人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信息技术学科最为核心大部分;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另外的部分。
这些技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种种功能,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这两大信息系统实现的,而信息系统的核心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各种计算对数据进行种种处理,实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形成证据,创生知识,完成信息社会发展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
2.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从学科大概念出发,确定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个人理解:即经过本学科的学习与训练的人,从意识、到能力、到伦理道德方面,所应该产生的深刻体现学科印记的心理特质,这种特质反映的就是学科核心素养。
从大概念出发建立的核心素养体系包括四个方面、4个水平层级。
四各方面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信息社会责任(是从学科的育人价值的视角和语境出发,分类、提取并进行涵与表现的描述);每个方面都分出4个水平层级,包括预备级、1级水平、2级水平、3级水平核心素养体系的理论成果表达为两大部分,即核心素养的涵与表现形式、水平划分与描述。
见附件A三、关于总体设计修订成果的理解性质、理念、总目标、结构课程理念的修订:如何实现本课程的根本任务?最终落实本课程的价值?需要通过体现国家(课程最高权力群体)意志的上位的理念来对课程设计乃至课程的实施提供指导(课程理念的修订选择的价值取向——社会重建取向的)总体是继承的,但具体定位的容变化了:主线索和层次性更清晰,充分体现了课程修订者们为达成课程价值,对各个层次课程修订的思考和主。
)具体见文档中。
(1)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国家意志的遵循和体现。
设计思路:通过培养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合格公民来体现——社会取向)(2)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思路:通过促进个性化发展的课程来达到多元需求满足。
具体:通过课程结构的设计体现这个理念;通过课程实施建议(学业要求、教学实施、评价建议等)的设计体现本条理念。
——学生取向)(3)课程容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思路:本学科的育人价值——良好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本学科体系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的学习和应用来完成。
学科体系庞大,选择哪些?如何选择?通过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来规约。
——主要是学科取向)(4)课程实施推行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是对实施课程层面如何实现本课程的根本任务或如何使本课程的价值得到落实,让学生充分经验到本课程,而设计的一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