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

合集下载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五篇)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五篇)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一、本单位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者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上报给单位疫情报告管理人员。

三、报告病种为传染病报告卡正面列出的报告病种。

四、由本单位负责传染病管理的科室收集、审核、上报、订正、查重等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五、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____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____、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____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____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六、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内容要真实、详细,对____岁以下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记载家长姓名、学校年级及班级。

疫情管理人员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报告后,要在传染病登记本的相应位置加盖“疫情已报”章。

定期核查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和传染病登记本,对漏报和误报的传染病要及时给予补报和订正。

七、对初诊者必须全部报告,即报告率____%,复诊者可不报告(在登记本上注明)。

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八、网络直报人员根据传染病报告要求,进行网络直报或卡报疾控中心,并认真填写传染病总登记薄和肺结核转诊登记薄,保存传染病报告卡____年。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二)一、总则为了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社会的公共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报告范围和要求1. 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以及各级各类传染病监测单位。

2. 报告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各类传染病的发病情况、病例信息、疫情信息、传染病疫苗接种情况等。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环节之一,为了加强我院疫情报告,做到及时、准确,不漏报、不错报、不瞒报、不缓报、不谎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疫情管理制度如下:1、全院每一个医务人员均为疫情报告责任人,都有法定传染病报告的义务。

对发现疑似或者确诊的传染病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向卫生防疫站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禽病毒、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 小时内、农村应于6 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 小时内、农村应于12 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 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各临床科必须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如实按要求项目进行填写,不得缺项、漏填。

3、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即将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报信息科,住院病人还需在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和病历中登记或者记录。

4、信息科负责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收发和核对,设立传染病报告总登记簿,统一填报有关报表,并在规定时限内实现计算机网络直报。

5、如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责任报告人报告科主任,科主任即将向信息科报告,信息科负责向院领导报告,由院领导在发现之时起2 小时内向卫生局报告。

6、医疗卫生人员未经当事人允许,不得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7、医务科、信息科、预防保健科负责对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

传染病监测报告与管理

传染病监测报告与管理

异常情况的处理
对于医疗机构更多的是要及时发现异常情 况,异常情况的判断是以常年同期平均 水平为依据,如明显高于常年同期平均 水平则为异常情况应报告,另外不明原 因疾病尤其是具有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 病应及时对病人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向 当地疾控中心报告。
组织管理
无论医疗机构还是疾控机构都应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管理组织, 领导小组应由单位负责人任组长,其他相关人员为领导小组成员, 并明确职责。
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 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 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 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 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 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 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 卡。
卡片填写清楚可认、合乎逻辑,可认为卡片填写准确。 如果卡片填写字迹不清,或有明显逻辑错误,则 认为卡片填写不准确。诊断依据应依据情况,确 有实验室诊断依据的应为实验室诊断,如:乙肝、 梅毒、菌(+)等。否则为临床诊断,患者的联 系电话一定要记录下来,地址至少要写到(乡 镇)、街道、村级。卡片质量由医疗机构负责, 由辖区疾控中心审核把关。
对同级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管理、 网络系统的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制度;
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值班制度(包括值班或加班补 助制度)。
医疗机构
传染病诊断、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包括计算机网络管 理维护、录入人员职责、登陆密码账号管 理规定、录入时间和保证工作正常运转等 方面的规定;
传染病报告卡的使用和保存制度(纸 质报告卡保存3年)。
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卡收集、登记、审核、录入、 订正和报告工作,每月开展全院传染病报告、登记 情况的自查,并根据自查情况给予奖惩,定期开展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妥善保管传染病报告卡(三 年)及相关资料,并按月备份本单位报告的传染病 报告卡及统计表。

法定传染病监测及报告管理要求

法定传染病监测及报告管理要求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接收、核实、分析、处理和上报的传染病 疫情信息严格保密,不得随意泄露或向外界透露。
法律责任
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或有其他严重后果的 ,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04 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的 挑战与解决方案
数据质量与准确性问题
总结词
数据质量与准确性问题是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的核心挑战之一。
传染病监测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主要是通过医生报告和被动监测系统进 行。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主动监测、实验室检测和信息技术在传染 病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全球传染病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也日益 加强,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02 传染病监测的方法与技术
详细描述
某城市在流感高发季节加强了监测力度,通过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合作,及时 发现并控制了疫情的扩散,有效减少了感染人数。
案例二:某地区霍乱疫情的快速处置与报告
总结词
快速响应、准确报告
详细描述
某地区出现霍乱疫情后,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疫情,同时准确及时地上报疫情信息,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案例三
总结词
全球协作、信息共享
详细描述
面对全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各国加强了监测与国际合作,通过信息共享和协作,共同应对疫情挑战,取得了较 好的防控效果。
案例四:新冠疫情中的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
总结词
全面监测、科学应对
详细描述
新冠疫情爆发后,各国加强了对病毒的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并隔离感染者,同时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 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传播。
实验室监测方法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注意事项
以下传染病需要病例分型报告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 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 疟疾分为:间日疾、恶性疟和未分型。 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诊断与分类
责任报告人应按照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计生 行业标准)及时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进行 诊断。根据不同传染病诊断分类,分为疑似病 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四 类。 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 炎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传染病防治法》内容摘要
医院责任 第五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 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 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 善保管。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 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 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传染病防治法》内容摘要
其他需报卡
4、发生不明原因的群体疾病;发生3人以上食 物中毒、职业病中毒;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 丢失的。必须在及时口头上报医务部,传染病 及食物中毒需同时报告预防保健科。(发生时 间、地点、人数、事件分布)→院分管领导、 疾控 、卫生局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临床医生须知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 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 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 脊髓灰质炎; 2 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 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 神经根炎; 6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 单神经炎; 8 神经丛炎; 9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 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 急性多发性肌炎; 12 肉毒中毒; 13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 短暂性肢体麻痹。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章制度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章制度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章制度为了规范传染病报告管理,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控制,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本规章。

二、报告范围1. 本规章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的报告管理工作。

2. 传染病包括法定传染病和其他有传染性的疾病。

三、报告单位1. 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院、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病例。

2. 学校:各级各类学校应及时报告学生、教职员工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及时报告社区居民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4. 监狱、收容教育机关:监狱、收容教育机关应及时报告监护人员和被监护人员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5. 其他单位:其他有可能爆发传染病疫情的单位应当及时报告。

四、报告内容1. 确诊传染病病例报告: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情况、治疗情况等。

2. 疑似传染病病例报告:包括病例基本信息、症状、流行病学史等。

3. 传染病疫情动态报告:包括传染病的疫情发展趋势、防控措施等。

五、报告程序1. 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的单位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调查,并判断病例是否为传染病。

3. 如确诊为传染病病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做好病例的隔离、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六、报告责任1.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明确报告责任人,并定期进行培训。

2. 报告单位应当及时、真实、准确地报告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谎报或迟报。

3. 报告单位应当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联系,确保信息畅通。

七、处罚规定1. 对违反本规章的报告单位,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并公开通报。

2. 对串通隐瞒、谎报传染病情况的单位和个人,将追究法律责任。

八、其他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2.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的监督和检查,确保传染病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1、首诊报告制最初接诊的传染病报告责任人(即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人时应及时主动填报传染病报告卡.2、门诊日志制门诊部内科、儿科、急诊科、妇科及肠道门诊、性病(皮肤)科、肺科门诊、传染科、肝炎门诊等专科及其它凡与诊疗法定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建立门诊日志.门诊日志至少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诊和复诊九项基本内容。

门诊日志登记量与当天门诊挂号量符合率应大于75%。

3、传染病信息登记制门诊与病房均应设立传染病登记本,门诊传染病登记本项目应比门诊日志多报告人、报告时间、订正时间,住院传染病登记本项目应比住院登记本多报告人、报告时间、订正时间,14岁以下患儿应填写家长姓名。

传染病登记本至少保存3年。

门诊或住院部化验室设立化验室专用疫情登记本,对菌痢、性病、肺结核、疟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常见传染病检测阳性结果者实施登记,并在化验结果报告单上加盖“请报疫情”章。

化验室专用疫情登记本登记项目应包括姓名、临床拟诊、送检医生、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验医师姓名和检验日期等。

4、传染病报卡交接双签制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每天收集各科室当天传染病报卡时,应与相关科室疫情报告人员双方签字并注明日期。

5、传染病卡片收、发登记制预防保健科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接到门诊或病房疫情报卡后,在完成剔除重卡和检查核实卡片填写质量等工作后,应在预防保健科专用传染病疫情登记本上进行分类登记。

6、传染病网络报告制乡以上医疗单位应配备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及上网设备、UPS等配套设施,配备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且熟悉疫情管理、网络直报业务及培训指导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能力的网络直报人员,按照《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要求,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

7、网络直报信息审核制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应在接到传染病报告卡后1小时内完成对传染病报告卡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卡片必须即时向填卡人查询与核对,并做好记录。

法定传染病监测及报告管理

法定传染病监测及报告管理
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疟疾。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和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丙类(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初筛阳性的HIV进行“阳性检测”报告。
• 发病日期:
– 填写病人在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
– 不明确时,填就诊日期。
– 病原携带者填写初次检出日期或就诊日期。
35
15岁以上病例乙肝、丙肝等不要求报告病原携带者
36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与技术指南
• 诊断日期:必须填写诊断时点,精确到小时
– 初次报告时,填写初诊的日期。
卫生室名称。
乡(镇)医疗机构原则上实行网络直报。对没有条件
实行网络直报的,应按照规定时限报告将传染病报告
卡报告本辖区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代为直报。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须实行网络直报。
铁路、民航、新疆建设兵团、农垦等行业的医疗卫生
机构均应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传染病
报告卡,有条件的可与属地卫生行政部门协商,报省
日内出现3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5例及以上。
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于2小时内对报告信息进行网络直报,
同时电话报告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3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与技术指南
•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报告信息的审核和
浏览
– 由报告医院所在县区疾控中心审核
– 审核方式
» 对新报告卡片逐张逐项审核

传染病监测与信息报告管理

传染病监测与信息报告管理

传染病监测与信息报告管理
(1)传染病报告首诊负责。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管理制度,执行首诊负责,首先接诊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的医师或其他承担相应职责的医务人员为传染病责任报告人。

(2)传染病报卡资料管理。

医疗机构的首诊医师或其他承担相应职责的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后应当按照规定填写和保存传染病报告卡或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抽取符合交换文档标准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

(3)传染病报告要求。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和需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疑似患者和突发原因不明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以及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发现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以及国务院疾病
预防控制部门规定需要报告的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时,应当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发现丙类传染病患者时,应当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4)传染病报告质量管理。

医疗机构负责本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日常管理、审核检查、网络报告(数据交换)和质量控制,定期对机构内报告的传染病情况及报告质量进行分析汇总和通报。

(5)传染病哨点监测。

承担哨点监测任务的医疗机构,对发现符合监测传染病定义的病例,按要求采集标本进行检测或将标本送至指定的实验室检测。

(6)传染病预警反馈机制。

医疗机构应当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布的传染病预警信息,及时传达到相关科室和医务人员。

疾病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

疾病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

疾病监测与报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加强我院对疾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掌控和报告疾病的发生,提高医院疾病防控水平,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部科室、病房及相关医务人员,涉及到疾病监测和报告的各项工作。

第二章疾病监测工作第三条疾病监测责任1.医院设立疾病监测与报告部门,负责协调疾病监测和报告工作。

2.各科室和病房应配备特地人员负责日常疾病监测工作,并定期向疾病监测与报告部门汇报。

第四条疾病监测内容1.医院应监测各类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业病及其他重点疾病等。

2.疾病监测内容包含疾病的发病率、病情分布、传播途径、疫源信息等。

第五条疾病监测方法1.医院应建立疾病监测数据库,对报告的疾病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2.定期开展疾病监测,通过患者就诊记录、试验室检测等方式取得疾病监测数据。

3.各科室和病房应及时向疾病监测与报告部门报告疾病监测数据。

第六条疾病监测报告1.疾病监测与报告部门应依据监测数据,及时编制疾病监测报告。

2.疾病监测报告应包含疾病的发病情况、病情分析、传播途径和掌控措施等内容。

3.疾病监测报告应及时上报给相关卫生部门和上级医疗机构。

第三章疾病报告管理第七条报告标准和要求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医院应及时报告发现的疑似、确诊的传染病病例。

2.各科室和病房应在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后,立刻采取隔离和保护措施,并及时报告给疾病监测与报告部门。

3.医务人员发现新发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情况,应立刻向疾病监测与报告部门报告。

第八条报告流程1.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后,应立刻向所在科室或病房负责人报告。

2.科室或病房负责人收到报告后,应立刻通知疾病监测与报告部门,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保护措施。

3.疾病监测与报告部门收到报告后,应立刻组织调查工作,并报告给相关卫生部门和上级医疗机构。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质量管理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质量管理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质量管理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质量管理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环节。

传染病报告是在传染病发生时,相关部门及时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的一种行政行为。

标准的传染病报告质量和有效的质量管理可以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排查和控制的效率,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本文将从报告质量的要求、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的要求包括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及时性是指报告必须在传染病发生之后的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准确性是指报告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反映传染病的真实疫情。

完整性是指报告必须包含相关的传染病信息、监测数据和防控措施,不遗漏任何细节。

规范性是指报告必须符合相关的规定和标准,采用统一的格式和内容进行填报。

其次,针对传染病报告质量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报告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报告意识。

通过培训,使报告人员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掌握传染病报告的流程与方法。

二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报告质量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

同时,建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日常监督和定期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电子报告系统,实现数字化录入和自动统计,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是加强协作和沟通,建立健全的报告信息交流机制,及时分享疫情动态和预警信息。

最后,以泽州县疾控中心为例,该中心在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泽州县疾控中心通过培训和考核,提高了报告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

同时,该中心结合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电子报告系统实现了报告的及时、准确和规范。

此外,该中心还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疫情通报和预警信息。

这些举措使泽州县疾控中心能够快速响应、及时报告和有效处置传染病疫情,为全县的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而言之,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质量管理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

武汉法定传染病监测及报告管理要求

武汉法定传染病监测及报告管理要求
提醒:其它急性传染病发生死亡时应高度关注!!如 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麻疹等。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与技术指南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 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 告单位应于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第十一次会议对该法完成修订。2004年8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自2004年12 月1日起施行。
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 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
1950年以来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
法定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年3月
提纲
我国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法律规范 传染病网络直报监测工作要点
卡片填报、审核、分析、结果发布反馈、质 控、培训与督导等
培训要点
了解传染病监测基本概念。 熟悉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报告卡填报、审核技术关键点。
中国法定传染病监测概况 (CNDSS)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人禽流感和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丙类 (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 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 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其它依法报告病种及要求
卫生部或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 理的上述病种以外的其它传染病。
Year
监测网络
卫生部 省、市卫生厅/局
地市卫生局 县区卫生局
行政管理
中国 CDC 省市 CDCs
地市 CDCs 县区 CDCs 乡镇卫生院

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 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 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 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 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 散。
第三章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 第三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 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 规范》要求报告。
卫生部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
▪ 卫生部于2006年3月3日下发了《卫生部法定传染病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根据《传染病防 治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 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卫生部授权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传 染病暴发、流行以及发生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及时、准确地发布辖区内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信息。
▪ 一个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发现病例 (个案或爆发)、传染病登记、确诊病例(流调或 实验室)、报告(早期预警或常规报告)、对疫情 信息的分析及解释、信息反馈、评价防控措施。
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 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 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 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 报告。
• 第三十七条 依照本法的规定负有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 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 采供血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 病疫情。
第二章 传染病预防
•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
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 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2024年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二篇)

2024年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二篇)

2024年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沈阳市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本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的责任报告单位。

三、各医疗机构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

院及科室分别设专(兼)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疫情报告、登记和管理工作,并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

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设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院及科室分别设《传染病疫情总登记簿》和《科室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并定期核对,每月至少自查一次。

五、门诊、病房诊治医生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时,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科室疫情报告员登记后,送交预防科,由院疫情管理员填写总登记后及时报出。

六、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____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____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____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____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____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七、发现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人禽流感、艾滋病及hiv感染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新生儿破伤风及爆发疫情和突发事件时,应立即电话报告,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管理报告制度

传染病管理报告制度

传染病管理报告制度一、目的为加强我院传染病管理,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公共卫生科、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放射科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全院传染病管理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工作。

2. 公共卫生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监测、报告、疫情分析及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

3. 各临床、医技科室设立传染病管理责任人,负责本科室传染病管理工作。

三、传染病报告范围1. 法定传染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丙类传染病。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 其他传染病:经专家评估,认为具有较大传播风险的传染病。

四、传染病报告程序1. 发现传染病病例,责任报告人应立即向本科室传染病管理责任人报告,并在2小时内完成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

2. 传染病管理责任人审核传染病报告卡后,应在2小时内通过医院传染病监测系统上报公共卫生科。

3. 公共卫生科收到传染病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进行审核,并根据疫情情况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

4. 传染病疫情发生变化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更新报告信息。

五、传染病报告质量控制1. 公共卫生科定期对传染病报告质量进行评估,对报告不及时、不准确的科室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督促整改。

2. 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放射科等部门应加强对本科室传染病报告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提高报告质量。

3. 医院定期组织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报告的认识和能力。

六、传染病报告责任追究1. 传染病报告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隐瞒、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科室和个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一、总则(一)目的1、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细则》、《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三)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原则1、按照“网络直报,逐级审核上报,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属地化管理,依法报告,依法管理”的原则。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属地管理。

2、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四)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乡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卫生所、个体诊所),各负其责,实施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的报告。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一)组织管理卫生院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1、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卫生院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2、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配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搜集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3、负责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开展技术指导。

4、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下级卫生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卫生机构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审核1、卫生院防保科每天应进行疫情信息网络监控;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异常增加、罕见传染病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为业务科室及时提供传染病疫情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 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 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和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丙类 (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须实行网络直报。
„铁路、民航、新疆建设兵团、农垦等行业的医疗卫生机构均 应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传染病报告卡,有条 件的可与属地卫生行政部门协商,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 后,实行网络直报。
‡甲类 (2种) 鼠疫, 霍乱
‡乙类 (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病性禽流
卡片填报
填报时按以下要求进行: 1卡片编号:便于填报单位内部管理。直报时不需录入,
由系统自动生成.格式为:年份(4位数字)+科室代码(2 位数字,自行编号)+顺序号(4位),如“2011-09-0001” 。
卡片填报
2报卡类别:初诊病例及初诊死亡的病例直接标识“初次报告”。对已 填报过卡片的传染病病人,在订正诊断或发生死亡时,必须再次填报 ,标识“订正报告”;其中,死亡病例的报告须是因患传染病死亡的病 例,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因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病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时应分别报卡。
法定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管理
了解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法律规范 熟悉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报告卡填报、审核技术关键点
‡1978年9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颁布 实施。
本条例规定管理的急性传染病分为甲乙两类25种传染病。
‡1989年2月2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由责任报告人负责填写《中华 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告 卡),由责任报告单位负责组织录入报告卡信息, 由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审核。
„村医疗机构向实行网络直报的乡(镇)医疗机构或县级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备注”处注明其村卫生室名称。
„乡(镇)医疗机构原则上实行网络直报。对没有条件实行网 络直报的,应按照规定时限报告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本辖区 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代为直报。
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工作流程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卡收集 传染病报告卡检查 传染病报告卡登记 传染病报告 传染病订正 传染病查重 传染病补报
„报告卡填写中需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慢性传染病的报告原则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 医疗机构临床医生或检验医生在诊断传染病后,应立即 通知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并按规定填报 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卡采用统一格式,用A4 纸印刷,使用钢笔或 圆珠笔填写,要求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无错项 、漏项和逻辑错误,填报人应签名。
„规定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一次会议对该法完成修订。2004年8月28日中华 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 起施行。
„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
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
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 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卫生部或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 管理的上述病种以外的其它传染病。 „其它暴发、流行、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可疑新发传
染病。 ‡病例类型要求 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 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
„提醒:其它急性传染病发生死亡时应高度关注!! 如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麻疹等。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
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4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如卫生部下发新的文件或法规对报告时限作出调整,则按最 新标准执行。
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法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
•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年版) •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国家CDC文件
•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 行版)
‡工作规定
„属地管理原则 •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 • 监测病例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 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主要是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 检疫机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 告人,主要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 病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
‡应„ 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的有(未 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 ,如电话和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 小 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 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 • 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 • 某种传染病就诊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或流行; • 历史上未曾出现或本地罕见传染病; • 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不明原因的急性疾病;
• 医疗卫生机构在做出乙肝、肺结核、艾滋病、血吸
虫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作出 诊断并被报告过,则本年度可不再进行报告;如对 该病例的报告情况不清楚,或在同年内多次接诊的 该类病例(包括复发病例),则仅对首次就诊进行 一次报告,再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时则可 不再进行报告。
• 发现乙肝病原携带者,可不进行网络直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