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要求2017

合集下载

2017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关工作和要求20170914

2017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关工作和要求20170914
18
九、关于充分发挥健康档案作用提高使用率 • 推动实现现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健康档案的联通整合, • 发挥健康档案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状况载体作用,通过多种渠
道完善和丰富健康档案内容,
• 与医院、专业卫生机构、体检中心等机构的联通对接。 • ——全面、动态、准确、联通的居民健康档案就是“金山银 山”! • ——着手研究制订《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办法》。
• 不代表不允许村卫生承担免费提供避孕药具服务。
• ——村卫生室既要敢担当,又要能胜任,“打铁还需自身 硬”。
16
七、关于加大宣传力度 • 全国范围开展一次主题为“基本公共卫生 你健康我服务” 的宣传月活动。
• 2-3条标语、宣传壁报、明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
目”、播放公益广告、现场宣传。
• ——良好的宣传是群众接受优质服务的助推器。
11
•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人数稳步提高,规范管理率达到 75%以上 根据《“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和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
者管理率达到80%以上。
12
• ——肺结核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 根据《“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结核 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率逐步达到90%。
3
三、新增人均5元的分配
新增经费用途 调整的项目 调整情况 人均经费(元)
老年人健康管理
1.65岁以上老年人测算基数从13161万人调整至14386万人 2.目标管理率从65%提高至67% 目标管理人数从8500万人提高至9000万人 目标管理人数从2800万人提高至3000万人
0.98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照服务数量和质量拨付资金,不得简单按照人口数拨付基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模板(2篇)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模板(2篇)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模板一、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确保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统计、报告和发布传染病疫情信息,提高疫情监测、预警和应对的效能。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报告管理的情况。

三、责任主体1.相关部门(如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等)负责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规定和流程,并组织实施。

2.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

3.各报告单位(如医疗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负责按规定及时、准确、全面地报告传染病疫情。

4.各报告人员负责履行报告职责,确保疫情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四、报告内容1.报告单位名称、报告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2.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3.疫情描述,包括疾病名称、病情严重程度、传播途径等;4.诊断和治疗情况,包括确诊时间、就诊医院等;5.病例处理情况,包括患者隔离、密切接触者追踪等;6.其他相关信息,如病情变化、疫情防控措施等。

五、报告流程1.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后,报告单位应立即启动报告流程。

2.报告单位通过指定渠道将疫情信息报告至相关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3.相关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接收到报告后,应立即受理并对报告单位进行回复。

4.相关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报告信息进行核实、统计和分析,并将结果及时上报上级部门。

5.上级部门对接收到的疫情报告进行汇总、分析和关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启动应急响应。

6.相关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对报告单位的报告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报告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六、报告要求1.报告单位应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和责任制,确保报告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报告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掌握疫情报告的技能和要求。

3.相关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报告工作的指导和培训,提高报告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能。

4.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员应加强与相关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及时反馈疫情信息,共同做好疫情监测和应对工作。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是指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保障公众健康安全,制定的管理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规范。

以下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点:一、传染病报告信息的范围1.报告对象:包括人类传染病、动物传染病、植物传染病以及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等。

2.报告内容:包括传染病病例的基本信息、流行特征、传播途径、病原体的鉴定等。

3.报告时限:传染病病例应当及时报告,确诊病例在24小时内报告,怀疑病例在12小时内报告。

二、传染病报告信息的来源和报告途径1.报告信息来源:包括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实验室、动物疫情监测机构等。

2.报告途径:包括网上报告、电话报告、传真报告等多种报告方式,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三、传染病报告信息的保密措施1.保密责任:所有参与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工作人员都要签署保密合同,严守保密职责。

2.保密管理措施:建立传染病信息报告的信息系统,并采取防火墙、密码加密等措施确保信息安全。

3.保密违规处罚:对于泄露传染病信息的行为,依法进行追究和处罚。

四、传染病报告信息的分析和应用1.信息分析:疾控机构对传染病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系统分析,及时发现疫情变化和流行趋势。

2.应用措施:根据传染病报告信息,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和疫情处置方案。

五、传染病报告信息的发布和通报1.信息发布:疾控机构根据传染病报告信息,及时发布疫情通报、预警信息和防控指南等。

2.信息通报:公众、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传染病报告信息。

六、传染病报告信息的考核和评价1.考核指标:疾控机构对相关单位和人员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进行评估,考核指标包括报告准确率、时效性、完整性等。

2.评价措施:根据考核结果,对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进行评价,对工作成绩进行表彰或奖励,对问题进行整改和处罚。

综上所述,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疾控部门和相关单位应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及时修订和完善规范,以确保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有效进行,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上海市传染病防治管理办法》

《上海市传染病防治管理办法》

《上海市传染病防治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0号《上海市传染病防治管理办法》已经2017年11月27日市政府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应勇2017年11月29日上海市传染病防治管理办法(2017年11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0号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传染病的预防、报告、控制、救治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分类管理)本市对传染病防治实行分类管理。

对甲类、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以及乙类、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依据相关规定和技术规范,针对疾病特点和危害程度等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四条(工作机制)本市传染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建立健全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属地管理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机制,完善本市区域和部门联防联控制度,加强与周边地区传染病疫情通报和合作。

第五条(政府职责)市和区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防治规划,建设和完善传染病防治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传染病工作责任制,统筹协调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对有关部门承担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与考核。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本级政府职责,将传染病预防、控制、监督工作的日常经费和项目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予以统筹安排;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落实传染病病人治疗减免政策和紧急收治所需经费;对医疗机构承担政府指定的传染病防治任务,由同级财政给予专项补助。

第六条(部门职责)市卫生计生部门主管本市传染病防治和监督管理工作。

区卫生计生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传染病防治和监督管理工作。

教育、食品药品监管、农业、林业、环境保护、水务、住房城乡建设、商务、公安、旅游、交通、铁路、民航、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与卫生计生部门之间定期通报疫情监测信息,及时通报突发疫情,共同做好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章制度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章制度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章制度为了规范传染病报告管理,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控制,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本规章。

二、报告范围1. 本规章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的报告管理工作。

2. 传染病包括法定传染病和其他有传染性的疾病。

三、报告单位1. 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院、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病例。

2. 学校:各级各类学校应及时报告学生、教职员工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及时报告社区居民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4. 监狱、收容教育机关:监狱、收容教育机关应及时报告监护人员和被监护人员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5. 其他单位:其他有可能爆发传染病疫情的单位应当及时报告。

四、报告内容1. 确诊传染病病例报告: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情况、治疗情况等。

2. 疑似传染病病例报告:包括病例基本信息、症状、流行病学史等。

3. 传染病疫情动态报告:包括传染病的疫情发展趋势、防控措施等。

五、报告程序1. 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的单位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调查,并判断病例是否为传染病。

3. 如确诊为传染病病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做好病例的隔离、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六、报告责任1.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明确报告责任人,并定期进行培训。

2. 报告单位应当及时、真实、准确地报告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谎报或迟报。

3. 报告单位应当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联系,确保信息畅通。

七、处罚规定1. 对违反本规章的报告单位,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并公开通报。

2. 对串通隐瞒、谎报传染病情况的单位和个人,将追究法律责任。

八、其他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2.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的监督和检查,确保传染病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传染病登记报告工作制度

传染病登记报告工作制度

传染病登记报告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学校、托幼机构、公共场所、工矿企业、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等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三、传染病登记报告职责1. 医疗机构:负责传染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报告工作。

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传染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分析预测、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等工作。

3. 采供血机构:负责血液及其制品的采集、供应和传染病病原体的检测、报告工作。

4. 学校、托幼机构:负责学生、儿童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和预防控制工作。

5. 公共场所、工矿企业、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等:负责本单位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及时报告疫情。

四、传染病登记报告内容1.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住址、联系电话等。

2. 传染病诊断信息:疾病名称、诊断时间、诊断依据等。

3. 传染病接触者信息:接触者姓名、关系、接触时间、接触地点等。

4. 疫情相关信息:疫情发生时间、地点、涉及人数、疫情发展趋势等。

五、传染病登记报告流程1. 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医疗机构应立即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 医疗机构将传染病报告卡及时上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上传至全国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

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疫情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4.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情况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通报相关单位。

5.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对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出预防控制建议。

六、传染病登记报告时限1.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脊髓灰质炎患者或疑似患者,应立即报告。

2. 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规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患者,应在24小时内报告。

学校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3篇)

学校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3篇)

学校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做好学校传染病报告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内所有师生员工,包括教职工、学生以及其他在校人员。

第三条学校传染病报告管理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为原则,守则是及时报告、迅速处理、防范为主。

第四条学校将建立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对报告的传染病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

第二章报告流程第五条凡发现有传染病患者、疑似感染者或疫情蔓延的,应立即向学校报告。

第六条学校一旦接到传染病报告,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病情诊断、评估,同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相关处理。

第七条学校传染病报告流程如下:(一)发现传染病或疑似感染者后,第一时间通知学校卫生保健部门;(二)学校卫生保健部门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病情评估,评估结果应及时向学校报告;(三)学校卫生保健部门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向上级疾控机构报告,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和协调工作;(四)学校卫生保健部门应建立学校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对报告的传染病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五)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及时通知相关班主任、辅导员等人员,保持信息的畅通。

第八条学校卫生保健部门应每周向学校领导报告当前传染病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和意见。

第三章处置与防控第九条学校应配备专职的卫生保健医生或专业人员,负责对学校的传染病报告和防控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十条学校卫生保健部门应每年定期组织传染病防控培训,提高学校师生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十一条学校应加强卫生保洁工作,定期对教室、宿舍和食堂等区域进行消毒清理,并确保饮食卫生标准的执行。

第十二条学校应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疫情的把控,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避免疫情的蔓延。

第十三条学校应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的报告、处理和追踪制度,及时向上级疾控机构报告,配合做好后续的处理工作。

第十四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健康管理和监测工作,定期进行体检和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范文1. 引言在医院管理中,传染病信息报告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及时了解传染病疫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和改进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制定了本管理制度。

2. 目的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及时、准确、全面,并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3. 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科室、部门,以及与医院合作的相关单位和个人。

4. 信息报告的义务和责任4.1 医院内所有相关人员都有义务和责任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病例。

4.2 患者的家属或照顾者也有义务和责任向医院报告患者出现可疑传染病症状。

4.3 医院管理人员有责任组织、指导和监督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5. 信息报告的程序5.1 发现传染病病例时,责任医师应立即报告科室主任,并将患者信息记录在传染病信息报告表中。

5.2 科室主任应立即向医务部门或疾控中心报告传染病病例,并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医务部门或疾控中心。

5.3 医务部门或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核实,并向上级机构报告。

5.4 医院将每日接收到的传染病信息报告整理成报表,每月向上级机构报送。

6. 信息报告的内容6.1 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6.2 患者的传染病类型和确诊结果。

6.3 患者的病情和病程信息。

6.4 患者的诊疗经过和治疗结果。

7. 信息报告的要求7.1 信息报告要求准确,信息内容要完整,不得有遗漏和错误。

7.2 信息报告要求及时,所有相关人员要在发现传染病病例后的24小时内完成报告。

7.3 信息报告要求保密,所有相关人员要遵守医院的保密制度,确保患者隐私不被泄露。

8. 奖惩措施8.1 对于积极主动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的医务人员,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

8.2 对于不按要求报告传染病的医务人员,要予以警告或纪律处分。

8.3 对于虚报传染病信息或故意隐瞒传染病病例的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9. 改进措施9.1 建立传染病信息报告制度的宣传教育机制,增加相关人员对信息报告工作的重视和认识。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参考范本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参考范本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参考范本一、引言为了加强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和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医疗、公共卫生等相关工作的单位和人员。

三、报告对象所有发现和诊断出的传染病病例、疫情或疫点都必须及时向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四、报告内容传染病病例的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信息:1. 病例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

2. 病例病情描述:包括症状、体征、传染途径等。

3. 病例治疗情况:包括治疗方法、用药情况、治愈与否等。

4. 病例流行病学史:包括发病时间、地点、病源来源等。

五、报告流程1.发现传染病病例、疫情或疫点后,立即通知所在单位的传染病监测报告责任人。

2.传染病监测报告责任人收到通知后,记录报告时间、人员和内容,并立即向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后,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病例的隔离治疗、疫情的调查跟踪等。

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将报告情况及时上报至上级部门,并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汇总上报。

六、报告责任1.传染病监测报告责任人:负责监测和报告所在单位的传染病病例、疫情或疫点,保证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所在单位领导:对传染病病例的监测报告工作给予支持和保障,明确报告责任人,并做好报告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七、处罚和奖励对违反报告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处罚;对积极参与报告工作、履行报告责任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彰。

八、制度的宣传和培训各单位应加强对本制度的宣传和培训,使相关人员充分了解并能够正确执行本制度。

九、附则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如有任何修改或补充,将另行制定并公布。

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参考范本(二)是指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建立起来的一套管理制度和流程。

该制度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收集、报告和分析传染病疫情,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范本

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范本

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控制和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市范围内传染病登记和报告工作。

第三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市范围内传染病登记和报告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第二章传染病登记第四条医疗机构、监狱、学校、托幼机构等单位及时将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病例信息报送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对病患进行登记,并及时报送本机构的登记信息至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病例信息数据库,保存各类传染病病例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传染病防控专业人员,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送本机构的传染病登记信息,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第三章传染病报告第九条医疗机构、监狱、学校、托幼机构等单位应当及时将发现的传染病病例报告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提供详细的病例信息。

第十条个人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将发现的传染病病例报告给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提供详细的病例信息。

第十一条家庭、社区或其他单位应当及时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现的传染病病例,提供详细的病例信息。

第十二条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各单位报告传染病病例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整改。

第四章信息共享与交流第十三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共享平台,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享传染病登记和报告信息。

第十四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及时向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省内传染病疫情信息,并定期组织传染病防控经验交流会议。

第五章处罚与奖励第十五条对违反本制度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第十六条对在传染病登记和报告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

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

娄底二中2017年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普及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完善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在教育系统的发生和蔓延。

二、工作方针和原则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三、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机构和职责组长:肖雪文副组长:宋培湘肖建威周志高曾梅中组员:谭旺平危泽南王东新谭尚军谢龙章吴仲华朱春华肖玉华王威周述文曾丽霞下设传染病防控工作小组:组长:肖建威成员:危泽南王东新谭尚军谭旺平周述文曾丽霞各年级政教员疫情信息报告人:肖建威领导小组工作职责:负责领导、组织、指挥、协调学校内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协调好学校与各有关部门的关系;收集学校传染病疫情信息和防控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学校防控工作形势,制定传染病防控的措施并组织实施;做好疫情的善后处理工作。

四、预防措施1、组织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管理。

学校公共场所应保持环境清洁、通风换气,对师生经常接触的部位和用品进行定期消毒。

2、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健康教育,利用网络、宣传橱窗、黑板报、广播、主题班会等宣传阵地,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法,增加师生员工自我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3、学校应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完善监督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并指定教师或班主任做好每天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晨检统计表,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4、定期组织人员对供水系统进行清洗消毒,保障饮用水卫生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5、在疾病防控机构的帮助下,定期组织师生员工体检和做好对学生进行各种疫苗接种工作。

[传染病防治法2017]传染病防治法

[传染病防治法2017]传染病防治法

[传染病防治法2017]传染病防治法第一篇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详解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新《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部在认真总结传染病防治实践尤其是抗击非典经验与教训、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修改完成的法律,必将对提高我国传染病防治的整体水平、促进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保障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新法规定了有关传染病预防、疫情报告、控制以及医疗救治和保障措施等各项制度,突出了对传染病的预防与预警,完善了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进一步明确了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的医疗救治工作进行了专门规定,强化了传染病防治的保障制度建设。

这些制度的完善是《传染病防治法》全面贯彻落实的关键和基础。

新法对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政府的责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规划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时,必须研究建立两个体系间密切协作的运转机制;在加快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并加强职能定位、责任分工和人员队伍建设;各地要按照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综合执法、权责一致的原则,不断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能力建设,加大传染病防治的监督执法力度。

新法明确规定国家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具体保障措施。

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深入领会并运用了法制新规定的各项政策,做好协调和管理工作,保证项目资金及时拨付到位,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督促检查,合理有效使用各项资金。

新法建立了一条预防为主的防线。

其中早预防上有两大变化:一是规定新闻媒体要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公益宣传;二是国家免疫规划项目内的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免费。

早预警是对预测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发出警告、但预警权仅限在国家卫生部和省级政府。

新法把保护公民的法律救济权、隐私权、人格权、生活权等权利作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落实到具体规定中。

传染病管理报告制度

传染病管理报告制度

传染病管理报告制度一、目的为加强我院传染病管理,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公共卫生科、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放射科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全院传染病管理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工作。

2. 公共卫生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监测、报告、疫情分析及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

3. 各临床、医技科室设立传染病管理责任人,负责本科室传染病管理工作。

三、传染病报告范围1. 法定传染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丙类传染病。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 其他传染病:经专家评估,认为具有较大传播风险的传染病。

四、传染病报告程序1. 发现传染病病例,责任报告人应立即向本科室传染病管理责任人报告,并在2小时内完成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

2. 传染病管理责任人审核传染病报告卡后,应在2小时内通过医院传染病监测系统上报公共卫生科。

3. 公共卫生科收到传染病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进行审核,并根据疫情情况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

4. 传染病疫情发生变化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更新报告信息。

五、传染病报告质量控制1. 公共卫生科定期对传染病报告质量进行评估,对报告不及时、不准确的科室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督促整改。

2. 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放射科等部门应加强对本科室传染病报告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提高报告质量。

3. 医院定期组织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报告的认识和能力。

六、传染病报告责任追究1. 传染病报告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隐瞒、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科室和个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传染病信息报告与工作要求

传染病信息报告与工作要求

保密性
相关部门和个人在疫情信息管理、传播及使用中, 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相关保密制度,保护个人隐 私。
监测与报告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导致疫情跨越地域和卫 生行政区,加重了疾病监测和管 理的难度。
数据管理
庞大的数据量和数据来源多样, 对数据安全、准确性及共享等提 出了更高要求。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和区域性传染病监测和 信息共享合作,应对全球范围内 的传染病威胁。
传染病监测系统简介
系统模块
系统主要包括监测、报告、数据 管理、信息共享等模块。
监测人员
监测和报告工作由专业医疗机构 和疾控中心等承担。
覆盖范围
监测系统覆盖全国各地,实现了 国家和省市级两级联网。
传染病信息报告流程
1
发现疑似病例
医疗机构、个人发现疑似病例时,应迅速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疾控中心。
2
初步调查与诊断
传染病信息报告与工作要 求
随着交通和人口流动的增加,疾病对公共卫生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传染 病的监测和报告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手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疾病监测与报告的重要性
保障公共卫生
快速反应、及时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保障公众健康。
指导公共卫生措施
明确流行范围、人群和传播途径,针对性地制定措施。
支持疾病研究
收集和分析病例数据,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格式要求
报告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 相关部门制定的报告标准。
传染病报告的时间要求
• 疑似病例应在4小时内报告; • 初步诊断后应在2小时内报告; • 确诊病例应立即报告。
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数据准确性和保密性

传染病管理报告制度

传染病管理报告制度

传染病管理报告制度一、背景和目的为了建立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并及时掌握和管理企业内部的传染病情形,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企业的正常运营,特订立本《传染病管理报告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和加强传染病管理报告工作,在发现或接到员工感染某种传染病的信息后,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备和掌控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传染病在企业内传播的风险。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部正式员工、临时员工、实习生以及来访客户在企业内工作或停留时。

三、定义•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包含但不限于流感、感冒、肺炎、肠胃炎、麻疹等。

•紧急情况:指员工在工作期间感染传染病、显现传染病症状或接触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的情况。

四、报告流程4.1 发现传染病症状若员工在工作期间显现以下情况之一,应立刻向所属领导和公司医务人员报告:1.发热(体温超出正常体温37.3℃);2.咳嗽、咳痰;3.呼吸急促、气促;4.胸闷、胸痛;5.腹泻、恶心、呕吐;6.乏力、全身不适。

4.2 紧急情况报告一旦员工发现自身显现传染病症状,或者接触过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立刻执行以下报告流程:1.隔离:员工应立刻戴好口罩,与他人保持至少2米的距离,并避开接触公共物品。

2.报告:立刻向所属领导、公司医务人员进行报告,并供应认真的病情描述和近期接触史。

3.就医:员工应立刻前往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并按医生指示进行治疗,同时将检查结果及时报告给公司医务人员。

4.随访:员工治愈后,应进行14天的随访,每日向公司医务人员报告体不冷不热身体情形。

4.3 定期报告每周,由公司医务人员对部门进行传染病检测,认真统计员工显现传染病症状的情况,编制传染病发病情况的报告,并在公司内部相关平台上进行发布。

五、工作职责5.1 领导责任1.负责全面落实和执行本制度,并定期评估制度的执行效果。

2.指派专人负责传染病管理报告工作,并对其进行培训和督导。

3.为员工供应必需的防护设备和医疗资源,并督促员工遵守相关规定。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要求(2017)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要求(2017)

需要注意的问题
5、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电子版或纸质版 ※ 纸质传染病报告卡 由省cdc提供 ※ 传染病报告卡 填写要求如下:
《中华人民XX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
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报卡类别:初次报告、订正报告 __填写患者或献血员的名字,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__14岁及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有效证件号:必须填写有效证件号,包括居民身份证号、护照、军
其他感染性腹泻
※ 对于细菌性痢疾,临床医生在接诊有腹泻症状病人时,首先按其它感染 性腹泻病报告,经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订正为细菌性痢疾.
※ 对于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临床诊断病例需具备一定流行病学史、相应临 床表现、粪便常规检查的证据.
※ 门诊日志或入出院登记中的"腹泻"、"肠炎"、"胃肠炎"等相关诊断病例 中排除慢性腹泻、肿瘤、营养不良等非感染因素,或有明确原因导致的 腹泻病例外均须网络报告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报告病例时在门诊日志 或入出院登记上备注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确诊病例须有病原学证据.疑 似病例应及时确认或排除.
需要注意的问题
2、对需要检验或影像科辅助诊断的病种,检验或影 像科要有阳性结果登记本,并做好阳性结果登记.
※ 检验部门阳性登记:包括送检科室/送检医师、 病人姓名、检验结果、检验日期. ※ 影像部门阳性登记:开单科室/开单医师、病 人姓名、检查日期、检查结果.
需要注意的问题
3、检验、影像部门检查的阳性结果要有反馈机制, 以便临床医生及时明确诊断疾病.
公共卫生科要做的工作及注意事项
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需要履行哪些职责?
1、对首诊医生提交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同时把报告的病例登记到传染病登记本 ※注意1 网络直报前要按照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规范,对首诊医生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复核 ※注意2 首诊医生的诊断时间到报告卡填写时间〔即录入到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的时间应在24小时之内,否则为迟报.<省要求6 小时内报告率>90%> 所以首诊医生诊断时间一定要填写合格——填写本次诊断日期,且确切至小时〔否则系统默认为零时,有可能会影响报告的及时性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要求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要求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要求
首先,传染病信息收集要求及时准确。

及时准确的信息收集是保障公
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环节。

相关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传染病报告制度,明确责
任主体,并对各级卫生机构进行培训,加强他们的信息收集能力。

同时,
积极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提高信息收集的效率。

其次,传染病信息整理要求科学合理。

传染病信息整理是为了更好地
了解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特点,为疫情分析和研判提供依据。

在整理过程中,应按照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
可比性。

此外,对于重要的传染病信息,应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方便存储
和查询。

再次,传染病信息分析要求系统全面。

传染病信息分析是识别疾病的
流行规律和风险因素的过程,需要全面收集和核实相关数据。

在进行信息
分析时,应使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如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学方法,对数
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此外,还应结合当地的人口和环境特征,进行地理信
息分析和风险评估,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最后,传染病信息报告要求及时发布和传递。

及时发布和传递传染病
信息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的重要环节。

相关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信息
发布制度,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应积极与媒体合作,利
用各种传媒渠道进行信息传递,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控能力。

总之,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要求在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
方面做到及时准确、科学合理、系统全面和及时发布传递。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公共健康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且需填写至小时(否则系统默认为零时, 有可能会影响报告的及时性);采供血机构填写确认实验日期。
死亡日期:病例死于该传染病的死亡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
疾病名称: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填写纳入报告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2、以往曾在本院或其他医院诊断,但报告情况不清楚的病例。 3、跨年度既往病例再次就诊时,如果诊断结果发生变更或因
乙肝死亡的病例。
4、乙肝后肝硬化或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也需按慢性乙肝上报 传染病报告卡,备注中标明“肝硬化”“肝癌”,既往已报 过的,则无需上报。
乙肝的报告与不报告
※不需要进行网络报告的情况有: 1、乙肝病原携带者,(登记在乙肝病原携带本上) 2、慢性肝炎重复就诊的病例,可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 水痘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网上位置靠下,在其它 传染病一类,但省规定,水痘按丙类传染病管理, 必须上报。
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 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 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 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为了加快控制和消灭急性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978年9月19日,《中 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颁布实施。规定管理的急性传染 病分为甲乙两类25种传染病。
1989年2月21日,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完成修订。2004年8月28日中华 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2004年 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
死亡日期:病例的实际死亡时间,可以早于确认日期或报 告日期。
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现住址等患者个案基本信息填写必 须详细准确,以便于随访管理。
其他感染性腹泻
※ 对于细菌性痢疾,临床医生在接诊有腹泻症状病人时,首 先按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报告,经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 菌阳性,订正为细菌性痢疾。
※ 对于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临床诊断病例需具备一定流行病 学史、相应临床表现、粪便常规检查的证据。
诊断
诊断:
责任报告人应按照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计生行 业标准)及时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进行诊断。
(下载邮箱 帐号 jxcdc123@ 密码 jx6221537)
诊断分类
诊断分类:
传染病诊断分类,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 病例、确诊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四类。
*注意1:《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版)》中,实 验室确诊病例更名为确诊病例,且不再有阳性检测结果分类。
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要求
主要内容
一、传染病报告基本内容概述 二、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的相关内容 三、组织制度、相关资料 四、培训
一、传染病报告基本内容概述
传染病信息报告基本内容
传染病报告
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报告病种 报告时限 诊断与分类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 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官证、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新农合医疗卡。暂无身份识别号 码的儿童及残障患者填写监护人有效证件号。 性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必同时填 报出生日期和年龄。 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注意选择年龄单位为天 或月。
*注意2: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霍乱、脊髓灰质炎 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的其他传染病。
诊断与分类填写注意事项
不可填报疑似病例: 艾滋病、HIV、甲肝、戊肝、狂犬病、脊灰、涂(+)、仅培 阳、新生儿破伤风、流感、丝虫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手 足口病、AFP、不明原因肺炎
不可填报临床诊断病例: 鼠疫、艾滋病、HIV、乙肝、丁肝、脊灰、涂(+)、仅培阳、 布病、淋病、梅毒、人感染H7N9禽流感
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丙类传染病; 2009年4月30日, 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至此,法定报告传染病 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
2013年11月1日,国家卫计委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 病,甲型H1N1流感从2014年1月1日起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流行性 感冒;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 施。39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 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 病。
必须报告的病种
2. 其他传染病
我省规定水痘按照丙类管理,必须报;
3. 重点监测疾病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
工作单位(学校):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含农民工)。学生、幼托 儿童须详细填写所在学校及班级名称。无单位的填无
联系电话: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
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现住址的填写,原则
※反馈登记:包括反馈时间、收到反馈结果的医生签名。
需要注意的问题
4、对于需要住院的病例,要填写出入院登记本。
※入/出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 、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10项 基本内容。
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检验科、放射科登记本电子版在 jxcdc123@,密码:jx6221537。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 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及时向属地乡镇卫生院、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 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报告时限
*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2小时直报; *中东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2小时直报;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由医疗机构在12小时内组织专家会 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进行直报; *寨卡病毒病病例24小时报告。
首诊医生
防保科/ 预防保健科/ 公共卫生科
疾病诊断
填卡
公共卫生科 复核
进行网络直报 并填写传染病登记簿
首诊医生要做的工作及注意事项
首诊医生接诊
填写门诊日志 诊断
根据临床特征,可 以直接判断为应报 判断,如乙肝
需要住院的应报 传染病
*检验/影像对阳性结果登记, *并将结果反馈到首诊医生
4. 以往或现在的新发传染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 征、寨卡病毒病,必须报;
5. 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 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鼓励报告的病种
其它传染病:
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肝 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 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 形体病。
疗机构的信息,要备注修改了什么信息;手足口需对重症备注,出院也要备 注出院时间。
需要注意的问题
6、注意乙肝、艾滋、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报告
乙肝的报告与不报告
※需要进行网络报告的情况包括:
1、首次诊断的实验室确诊(疑似)急性乙肝病例和(疑似) 慢性乙肝病例;
(无论急性乙肝还是慢性乙肝均只有“疑似病例”与“确诊 病例”的分类,没有临床诊断病例)
慢肝、勾选“复诊”,不用填报传报卡; 3、仅在健康体检或术前常规检测中发现HBsAg阳性,
但未经医生明确诊断或经医生明确诊断不符合乙 肝诊断标准者。
艾滋病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
发病日期: HIV感染者填写首次发现抗体阳性的初筛检测 日期,艾滋病填写本次就诊日期。
诊断日期: HIV填写接到确认(替代策略、核酸)检测阳 性报告单 的日期。
报告病种
必须上 报的
1、法定传染病
(甲类、乙类、丙类传染病 共计三类39种)

病种

2、山东省规定的传染病

3、新发传染病

鼓励上报 的病种
1、非法定的其它传染病
(不纳入漏报统计,但原则上有就报)
1955年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制定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对传染病 进行了分类管理。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两类13种传染病。
不可填报确诊病例: 菌(-)、未痰检、AFP
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 两个部门避免三大问题
医疗机构
疾控
二、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的相关内容
医疗机构执行首诊负责制,依法依规及 时报告法定传染病,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 管理要求的落实。 *以往曾在本院或其他医院诊断,但报告情况不清楚的病例,应报告。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流程
※ 门诊日志或入出院登记中的“腹泻”、“肠炎”、“胃肠 炎”等相关诊断病例中排除慢性腹泻、肿瘤、营养不良等 非感染因素,或有明确原因导致的腹泻病例外均须网络报 告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报告病例时在门诊日志或入出院 登记上备注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确诊病例须有病原学证据。 疑似病例应及时确认或排除。
需要注意的问题
5、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电子版或纸质版)
※ 纸质传染病报告卡 由省cdc提供 ※ 传染病报告卡 填写要求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
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报卡类别:初次报告、订正报告 姓名:填写患者或献血员的名字,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姓名:14岁及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有效证件号:必须填写有效证件号,包括居民身份证号、护照、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