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统治之二:强干与弱枝

合集下载

杯酒释兵权2个典故

杯酒释兵权2个典故

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和明太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强干弱枝从唐朝中叶以来,形成了地方藩镇权势过大的局面,他们常常割据一方,乃至进行武装叛乱,给朝廷造成严重的威胁。

在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队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以达到强干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

在“削夺其权”方面,赵匡胤陆续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以取代跋扈难制的军人;并在知州之外设立通判,两者共掌政权,互相牵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在“制其钱谷”方面,赵匡胤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并规定,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开其正常的经费开支外,其馀的一律送交京师,不得擅留。

这样,既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又使地方无法拥有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

在“收其精兵”方面,赵匡胤将厢军、乡兵等地军中的精锐将士,统统抽调到中央禁军,使禁军人数扩充到几十万,而地方部队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员,只能充当杂役,缺乏作战能力,根本无法和中央禁军抗衡,这就摧毁了地方反抗中央的军事基础。

太祖通过对藩镇权力的剥夺,对武臣的压抑,改变了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无权的状况,提高了中央的威权。

在中央内部,太祖又着手分割宰臣的权力,为宰相设置了副相参知政事,来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宰相和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而军政归于枢密院,其长官叫枢密使,枢密院与执政合称“二府”,财政大权另归于三司,其长官叫三司使,号称“计相”,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属于皇帝。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 分,共50 分)1.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是通过()A. 玄武门之变B. 陈桥兵变C. 澶渊之盟D. 靖康之变2.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A. 极力提高皇权B. 竭力削弱相权C. 削弱将帅权力D. 削弱地方势力3. 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包括()A. 辽B. 西夏C. 金D. 蒙古4. 澶渊之盟发生在以下哪两个政权之间()A. 北宋与辽B. 北宋与西夏C. 南宋与金D. 南宋与西夏5. 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A. 地方军阀割据B. 南北政权对峙C. 民族政权并立D. 战乱长期不息6.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使用的是()A. 木活字B. 陶活字C. 铜活字D. 铅活字7.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A. 唐朝B. 北宋C. 南宋D. 元朝8. 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A. 瓦子B. 坊郭C. 蕃坊D. 市舶司9.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A. 转运使B. 市舶司C. 通判D. 宣政院10. 岳飞抗金赢得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A. 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B. 他的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C. 他坚持抗金斗争是正义的D. 他的抗金斗争使南北获得持久和平11. 南宋的都城是()A. 东京B. 长安C. 临安D. 上京12. 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A. 灭亡西夏B. 建立元朝C. 统一蒙古D. 定都大都13. 元朝建立的时间是()A. 1206 年B. 1260 年C. 1271 年D. 1276 年14. 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A. 行中书省B. 中书省C. 尚书省D. 门下省15. 元朝时,开始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A. 回族B. 维吾尔族C. 蒙古族D. 女真族16.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A. 唐朝B. 北宋C. 南宋D. 元朝17. 下列哪一项不是元朝对后世的影响()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 行省制度的创立C. 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D. 改变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18. 下列关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叙述不正确的是()A. 水稻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B. 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C. 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D. 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19. 下列人物中,属于南宋著名抗金将领的是()A. 寇准B. 岳飞C. 文天祥D. 陆秀夫20. 元朝能够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是()A. 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B. 元朝骑兵的强大战斗力C. 其他政权的腐朽没落D. 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1. 下列关于宋代社会生活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两宋时服装样式变化最多的是妇女B. 以棉布作衣料的人逐渐多起来始于南宋C. 广泛流行高脚家具是在宋朝D. 宋代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饮酒、踢球22. 宋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A. 诗B. 词C. 赋D. 小说23. 下列词人中,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并善于运用口语的是()A. 苏轼B. 李清照C. 辛弃疾D. 陆游24. 关汉卿的代表作是()A. 《声声慢》B. 《资治通鉴》C. 《窦娥冤》D. 《史记》25. 元朝时期,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A. 唐诗B. 宋词C. 元曲D. 明清小说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10 分)1.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通过“______”的办法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

强干弱枝背景下的南宋地方武力

强干弱枝背景下的南宋地方武力

宋元史强干弱枝背景下的南宋地方武力读《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是著名史学家黄宽重先生所作,他凭借此书改变了人们以往所认识的“强干弱枝”体制下,地方无力不存在的观点,考察了南宋政权在面临强大的外患及内乱的威胁下,为了生存与发展,在原有的军事体制之外,接纳地方的武装力量,创立新的制度,是对北宋强干弱枝政策的一种修正,反映了南、北宋证权的不同特质。

一提到宋朝的军事制度,人们想到的就是“强干弱枝”,“更戍法——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等内容,往往忽略了地方无力再保家卫国中发生的重大作用。

黄寛重先生仔细考察了南宋的地方武力,从地方无力的创制、早期活动、组织与财力、战绩、御侮、叛乱和最后结局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广东摧锋军、福建左翼军、湖南飞虎军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这些地方军都是因应新的变化,维护地方治安,巩固政权的情势下产生的,如广东摧锋军是南宋朝廷应岭南变乱而设置的地方军;福建左翼军是因应福建地区经常发生的小规模变乱而产生的;而飞虎军的发展是辛弃疾奠下了良好的基础,辛弃疾资金归宋后,虽不能大展其才,但他眼光远大,在江西、湖北、湖南任官时,看到民变频繁,于是以卓越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建立了一支人数不多的飞虎军。

宋廷在地方军的系统上,发展出二元的指挥体系。

这些地方均创制之初,完全的由地方节制,对朝廷只是象征性的隶属关系,地方政府支付军队的经常性费用,等到地方政府无法支付军费的开销时,朝廷给予财政支持,但为了避免军队长期驻守一地,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在“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政策下,加强了对地方军的控制,派人领导,增加戍地。

在宋廷消极的防御和猜疑家法的影响下,终始地方军难以发挥更积极的战力,甚至最终走向叛宋的道路。

地方军是因维护地方的利益而产生的,具有很强的地方性色彩,地方上的共同利益,是将各种势力凝聚在一起,形成地方优先的观念。

在南宋晚期,当流亡政权抵达泉州时,既要仰赖当地的人力、财力来支撑岌岌可危的政权,却又要指挥一切,引起当地领导精英的不满,他们对宗室长期在地方为祸反感。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2020-2021·广东·期中试卷)宋初,宰相赵普曾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向皇帝建议,治理地方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提出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A.杜绝官员贪腐B.提高皇帝地位C.增强地方权力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宋初,宰相赵普曾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向皇帝建议,治理地方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提出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

2.(2020-2021·广东·期中试卷)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派遣文官担任地方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可知,宋太祖任用文臣治理地方。

宋代建立后为改变之前藩镇割据的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是加强中央集权,A项不符合史实,不是削弱而应该是废除。

BC项是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即加强皇权的措施,与文臣、武臣无关。

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有效防止了地方武臣割据现象,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正确。

故选D。

3.(2020-2021·山东·期中试卷)宋代在与辽、夏、金的长期战争后往往以送“岁币”的方式议和,最终被蒙古族所灭。

然而,宋代在文化上却成就辉煌,宋词光耀千秋,书法名家辈出。

由此观之,宋代()A.非常屈辱B.重武轻文C.重文轻武D.以文驭武【答案】C【解析】由“宋代文化上却成就辉煌,宋词光耀千秋,书法名家辈出”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宋代注重文教事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宋代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导致宋代最后被蒙古所灭,C符合题意;非常屈辱与题干的文化成就不符,排除A;重武轻文与宋代政策不符,排除B;以文驭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故选C.4.(2020-2021·福建·期中试卷)某节历史课上,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着“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等语句,这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统治状况()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北宋统治者为了防止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重演,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是指抑制武将,提高文官的地位,“强干弱枝”是指将各地方军强壮之人都编入禁军,“守内虚外”是对外从进攻转为防守,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与镇压,这些举措有利于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是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局面,故D正确,ABC排除。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措施》教学设计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措施》教学设计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教学设计
洞口县第三中学米湘泉
2.君弱臣强——削弱相权:
设枢密院(军政)、设三司(财政)。

3.武将专权——崇文抑武: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3)思考:宋朝政治有何特点?
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3.崇文抑武,加强监督
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微课录制与简单编辑操作步骤
第一步:制作好课件,进行全屏播放,利用电脑话筒进行录音;
第二步:采用免费录屏软件EV录屏进行多次录屏,选择其中最满意的;
第三步:采用免费视频编辑软件“剪映”将重复部分进行剪切,重新生成mp4文件。

2021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Ⅲ卷)252带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Ⅲ卷)252带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Ⅲ卷)一、选择题(共12题;共48分)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 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A【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强调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强调的是选贤任能,与血缘关系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的出现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的产物,C选项排除。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与血缘关系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经济发展水平B. 绘画技术进步C. 政治权力干预D. 儒家思想影响【答案】 D【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义廉耻,端庄娴雅。

材料中注重对佛像服饰的修饰体现的是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经济发展水平与佛像服饰变化无关,A选项排除。

绘画技术与佛像造型和服饰变化无关,B选项排除。

政治权力干预佛教发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发展的准确把握,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

3.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考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知宋朝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中书门下
行政

盐 铁 户 部
相权再被分割 宋代: 二府三司
度 支
财政
财政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隋 唐 三 省 六 部
16
吏 部
2013-7-19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元代: 一省制 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宋代: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
行政
财政
财政
枢密院
民南迁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列举宋元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概貌
(冶铁燃料的演变、棉纺织技术的推广、制瓷技术的发展、官营手工业 的调整、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海上贸易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
(经济)
3、宋元时期的文化:掌握宋明理学;列举宋元科技成就
(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及外传;沈括、郭守敬、王祯);宋元书
中书省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门下
宰相办公机构,行政权
军权(发兵权) 财政,长官”计相” 下设六部
宋 元
枢密院 三司 中书省
秦朝中枢权力体系: 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丞 相
太 尉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御史 大夫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1)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2)九卿在职权上皇室与政府区分不明
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多民族政权的更替与并立:
1、五代十国分裂局面(907—960--979):
五代: 梁唐晋汉周, 前面加个后。 十国: 南平吴越吴, 南唐闽和楚, 还有南北汉, 再加前后蜀。

宋辽金元的法律制度

宋辽金元的法律制度

• 然后一一援引当时的法律:“户绝命继,从 然后一一援引当时的法律: 户绝命继, 房族尊长之命” 夫亡妻在,则从其妻” 房族尊长之命”;“夫亡妻在,则从其妻”; 诸遗弃子孙三岁以下收养, “诸遗弃子孙三岁以下收养,虽异姓亦如亲 子孙法” 子孙法”。指出阿陈在张养直身故之后长期 守寡,抚养儿子。现在儿手死了, 守寡,抚养儿子。现在儿手死了,“以祖母 之命.尽可以立幼孙;以寡嫂之分, 之命.尽可以立幼孙;以寡嫂之分,岂不尊 于乃叔!”。 于乃叔 。而且张养中打算以次子张亚爱为 张颐翁的嗣子,而张亚爱是张颐翁的堂弟, 张颐翁的嗣子,而张亚爱是张颐翁的堂弟, 若以弟为孙,则天伦紊乱” “若以弟为孙,则天伦紊乱”。根本不符合 法律立嗣要“昭穆相当”的规定。 法律立嗣要“昭穆相当”的规定。因此明确 裁判阿陈可以收养张同祖为孙, 裁判阿陈可以收养张同祖为孙,驳回张养中 的起诉。 的起诉。BACK
(四)职官管理制度
• 1、职官任用 、
(1)荐举:严格规定荐举者的连带责任 )荐举: (2)科举,与唐朝科举制已有很大变化。GO )科举,与唐朝科举制已有很大变化。 (3)恩荫法: )恩荫法: (4)允许富商巨贾凭财力买得官职 )
• 2、职官的考课 2、
(1)磨勘:凡是由朝廷指定官员或官署考核过的,称之为 )磨勘:凡是由朝廷指定官员或官署考核过的, (2)历纸:由各部院长官平时记录所属政绩优劣的考状 )历纸: (3)宋代官吏应有:德义、清谨、公平、勤恪四善 )宋代官吏应有:德义、清谨、公平、
导言: 导言:社会背景
• 唐末的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 唐末的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 各藩镇势力趁机扩张地盘,攻伐称雄, 各藩镇势力趁机扩张地盘,攻伐称雄,在黄 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史称“五代” 史称“五代”。在长江流域共出现了十个割 据政权,史称“十国” 据政权,史称“十国”。 公元960年,掌握后周军政大权的赵匡胤通 公元 年 过兵变夺得政权,建立了宋王朝,史称北宋。 过兵变夺得政权,建立了宋王朝,史称北宋。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金和南宋对峙了一百 年金灭北宋, 公元 年金灭北宋 多年。 年元灭南宋, 多年。1279年元灭南宋,建立了一个大一统 年元灭南宋 的封建国家。 的封建国家。

高中历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高中历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2、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点)。

3、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难点)。

【知识概述】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1)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演变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2)北宋建立之初,国家尚未统一,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北宋政府实力。

(3)宋太祖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为防止兵变历史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因此,北宋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君弱臣强”的局面和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重演。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实行更戌法,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2)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3)制钱谷: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性: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分裂的局面,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维护了国家局面统一和稳定,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消极性: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现象,使宋朝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知识延伸】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3、强干弱枝、守内需外。

宋朝治国特点

宋朝治国特点

宋朝治国特点
1.中央集权强化;
2.重文轻舞,文人治国
3.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4.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5.宋承唐制
拓展资料:
宋朝政治制度
宋朝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及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等人的擅权,及防御辽、夏等国的侵扰,防止成为梁唐晋汉周后又一个短命的王朝,从政治到军事,从中央到地方,逐步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其核心和要害正如宋太宗所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包括职官、军事、科举、法律等方面。

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有五大特点,即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和军事上内重外轻。

宋朝
的政治体制演变,以元丰(宋神宗年号)改制为界限,改制前与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

2.宋承唐制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宋朝很重视总结前朝政制利弊,并加以改革和调整,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收到一定的效果。

但去掉一些旧隐患,又生长出一些新弊端,影响着宋王朝国力的发展。

3.优待士大夫
“重文轻武”是宋朝职官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优待士大夫的某些特殊制度更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总结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1.背景:(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2.措施:(1)中央:分割相权。

(二府三司制)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2)地方:全面收权。

①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

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

③财政——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

④司法——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

(3) 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4) 官僚体制: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

3. 影响:(1)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①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政治风气保守疲沓;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1.边境危机:(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表现:①北部: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2. 财政危机: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扩充军队导致“冗兵”,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与考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与考
唐朝长安城
凡市,以日 中击鼓三百声而 众以会。日入前 七刻,击钲三百 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卷 二十
唐朝:政府对商业严格管理
太祖乾德三年 (公元965年)4月 13日,召开封府, 令 “京城夜市至 三鼓已来,不得禁 止。”
——《宋会要 辑稿·食货六七》
北宋开封城
两宋: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考点12 蒙古族的兴起
③ 北宋-金 靖康之变 宋徽宗、宋钦宗无力抵抗,1127年,北宋灭亡
岳飞抗金 岳飞:郾城大捷;议和(宋高宗、秦桧):标志着 ① 南宋-金 宋金议和 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分界线:淮水至大散关)
② 南宋-元 文天祥抗元 1276年,南宋灭亡(肯定文天祥坚贞不屈的精神)
考点8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
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消 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 极 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财政支出加重
北宋政治的特点:
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 家统治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 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造成边防 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 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
意义:①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②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核心考点13 元朝的统治
中 ①中书省——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央 ②枢密院——军事事务和调度军队
③御史台——监察事务
秦朝-御史大夫 西汉-刺史制度 元朝-御史台
地 行省制度 方 行(中书)省:从中央派出机构转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重 表现 ②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

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

文治国家—宋朝

文治国家—宋朝

一、宋代的开国政策
(二)建立文治政府 1.重要措施︰
P130
(1)重视教育,确立科举的殿试制度 (2)不杀大臣和言事官 (3)以文官出任武职而掌有兵权 (4)提高官员薪俸并给予恩荫子弟 (5)以及减免士人税役
一、宋代的开国政策
2.影响︰
P130
优缺点︰
优点 士大夫具有使命感,内政相对安
定,文化蓬勃发展
2.党争:新旧党争
旧党 代表 司马光、
欧阳修 主张 反对变法
新党 代表 王安石 主张 支持变法
二、北宋的变法与党争
3.影响:
P131
北宋灭亡前,新旧党交迭执政, (1) 执政者往往改变既有政策,更挟
怨报复异己
(2)
文人结党相争是宋代重视文治的 反效果,影响北宋政治甚巨
(一)北宋变法
P130
1.庆历新政
倡导 范仲淹
主旨 澄清吏治
因新政策阻碍官员利益,遭受大臣抨击, 结果 范仲淹罢相,改革告终
二、北宋的变法与党争
2.熙宁变法
P131
(1)倡导:王安石
(2)主旨︰富国强兵
(3)改革︰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为规画新法
核心机关
二、北宋的变法与党争
(4)结果︰
P131
A.不获朝中大臣支持,如司马光极力反对 B.王安石任命的一些年轻资浅官员,其行
事作风颇受非议 C.冲击商人、地主和官员的利益 D.授予将军实权、变相要求人民义务当兵
等,更引发变更祖制的质疑
神宗死后,司马光为相,新法废止
二、北宋的变法与党争
P131
(二)士人政治与新旧党争
1.背景:宋朝重文治,形成士人政治;但因官僚众 多,难免意见分歧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必修1的主要名词解释学习要点:历史是由社会多个角度构成的,因此对三个模块的学习要相互贯通融合。

必修1主要名词:1更替制度。

它以传位以贤为主要特点,以保证“公天下”,促进整个部落的共同发展。

2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提高,经济上形成了私有制,部落成员分裂为贵族和平民。

贵族为了维护其私有财产和权力时代不受侵犯,在政治上形成了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的本质特点是“家天下”,即以王为核心,维护王、诸侯权力继承的王权专制制度。

它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形成: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

禹死后,启继承了王位,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

发展:商朝发展了王位世袭制,最终确立为传子制。

完善:西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基本上成为了以后封建社会地位继承的正统规定。

3时期巩固奴隶制王朝统治的主要政治制度之一。

在奴隶社会(周朝),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为了对周朝实行有效的统治,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被分封的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诸侯在封地内可以是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造成了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

封君中的下一级要对上一级承担义务与责任,而且,如果越级实施有关义务和责任,并不符合礼制的规定。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逐步形成全国的交通网络,有利于促进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建立,诸侯的实力逐渐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了破坏。

分封制所造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

如,大夫以上食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4关系和亲缘关系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它通过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制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巩固中央集权,中国从此不再分裂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建隆元年(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便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办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

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

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这些话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从小军官到殿前都点检,又从殿前都点检跃上皇帝宝座的赵匡胤,十分懂得军事力量的重要作用。

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

建隆二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

因为殿前都点检是宋太祖黄袍加身前担任过的职务,从此不再设置。

由石守信接替韩令坤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

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案)

时|空|尺|度主|旨|概|要1.政治创新:宋代分化事权的制度和元代行省制度影响深远;辽夏金政治制度各有特色。

2.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城市繁荣;海外贸易发达;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3.思想高峰:儒学复兴,理学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儒学发展进入新阶段。

4.科技领先:三大发明和沈括、郭守敬等科学家的成就,是宋元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

5.文化下移:宋词、元曲、话本流行,通俗文化得到发展,书法绘画全面繁荣。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程标准数字识记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一种国策:崇文抑武。

两场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两大危机:军事危机、财政危机。

三次和议:宋辽和议(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庆历和议)、宋金和议(绍兴和议)。

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导致“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地方①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3)实行崇文抑武方针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响(1)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夏商周均为非中央集权王朝,忽略不计。

1、萌芽:理论上,韩非子最先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权利高度集中成为秦朝统治的最基本特征。

3、巩固于西汉:西汉改革管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

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僚的控制。

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强化了皇权。

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从而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形成将帅用兵的自重局面。

用分权的办法加强皇权。

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

5、加强于宋元:(1)北宋:集中军权。

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以防武将专权。

集中行政权。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派文官做知州,知州设通判,二者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

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职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财政、行政和司法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物;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治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的统治之二:强干与弱枝赵匡胤释兵权只是消除了中央禁军对皇权的威胁,并未消除地方藩镇对中央的威胁。

为此,宋太祖问计于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答道:“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赵普“三策”第一策为“稍夺其权”,即夺取节镇属县的控制权,也就是稍夺其政权;第二策是“制其钱谷”,即剥夺节度使的赋税收入,也就是限制其财权;第三策:“收其精兵”,即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也就是削其军权。

关于地方政权,宋初节度使沿袭五代,除了管辖所领州府外,还管辖附近几州,叫“支郡”。

宋太祖从平定荆南、湖南开始,每消灭一个割据政权,便规定所属各州府都直接归中央管辖,州府长官直接向皇帝奏事,不再隶属于节度使。

宋太宗又诏令所有节度使属下的支郡都归中央管辖,节度使所领只是一州府。

宋廷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

此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或文武勋臣。

和一般州官相比,除了地位较高之外,在职权上并无区别。

关于地方财权,唐末五代的节度使通常掌握所领地区的财权。

当地的赋税收入,绝大部分以“留州”、“留使”的名义予以扣留,“上供”给中央政府的只是少数。

宋初曾派若干转运使赴各地供办军需,监督征收赋税,而后更下令各州赋税收入,除留小部分作开支外,全部调到京城或指定地点,由中央政府支配。

为了剥夺地方财权,宋廷在州以上地区设置若干转运使,又正式把全境划分为十五路,每路设一转运使。

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地方治安等职责。

真宗时其职掌扩大到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关于地方军权,宋太祖诏令“择本道兵骁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之缺”,“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作为各地向中央选送精兵的标准。

宋太祖经常亲自考察诸州、军选送的兵士是否精强。

挑剩的兵士称为“厢军”,主要用于维持地方治安,难以与中央禁军相抗衡。

宋朝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强干弱枝的措施,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延续两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军阀擅权的局面,昔日称霸一方的节度使名存实亡。

“民自徙罪以上,吏自罚金以上,皆出于天子。

藩方守臣,统制列臣,付以数千里之地。

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

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配置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宋太祖、太宗创制的政策为后代所沿袭,强干弱枝遂成为宋朝既定国策。

强干弱枝,即强君弱臣。

在中央,强化皇权削弱相权。

宋朝宰相仍沿袭唐与五代的称呼,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宰相的权限大为削弱。

赵匡胤在宰相下面增设了相当于副宰相的“参知政事”一职,而宰相与参知政事一般都不止一人。

他还把军权从宰相的权限中分离出来,由枢密使统领全国军政。

枢密院与宰相办公的政事堂并称“二府”,后来宋廷又把财权划归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合称三司),三司使号称“计相”。

当时中央的权力配置是:“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一切政事都须通过皇帝。

当时的地方政权分州(府、军、监)与县两级。

赵匡胤在平定各地割据政权后,即规定所属各州皆归朝廷管辖,又往那些地区派去大批通判,以后全境各州(府)都设置通判一职。

州的文书须该州的长官与通判联署方能生效。

通判好似州官的副手,却又没有明确的职责,实际上担负着监督、牵制一州长官的职务。

赵匡胤还把州府的马步院改为司寇院,过去由节度使派遣的牙将一概罢免,改由朝廷直接委派的文官担任司寇参军,以加强对地方司法权的控制。

当时全境分十五路,宋廷在各部均设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司等官,统称为“监司”,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宋朝一县的长官叫知县,由中央派遣。

节度使所在州的属县,由中央特别派遣“强干”官员担任知县。

宋廷又在各县重新设置县尉一职,专管“盗贼斗讼”,把过去由节度使掌握的县司法权夺了回来。

在强干弱枝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差遣制度。

赵匡胤平定各地割据政权以后,往往临时从中央派人去当地方官,以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的控制。

后来,宋廷又多次把节度使调到京城,去担任没有实职的东宫官之类官职,而改派文官去当地方官。

这些官员带着中央机构职官的头衔去当地方官,称为“权知州事”,简称知州。

权知,暂时管理的意思。

一般三年一任。

宋朝统治者以为,由文官代替武将担任地方官,且不让他们在一个地方任职过长,就可以改变过去“诸侯难制”的局面。

此后中央政府任用官员也采取差遣制。

于是,宋朝官员,包括中央与地方,官名与实际担任的职务完全分离。

“官”成了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俸之用;“职”并非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

这套制度的实施之后,尽管每个官员随资历而升官,但能否担任重要职务,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派遣。

宋朝皇帝把这套制度作为控制各级官吏的手段,用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

关于宋初的弱枝政策,梁启超曾有评说:“宋祖之政策,在弱其兵弱其将以弱其民者,何也?募兵之恶法,虽滥觞于唐,而实确定于宋。

宋制总天下之兵,集诸京师,而其籍兵也以募,盖收国中犷悍失职之民而畜之。

每乘凶岁,则募饥民以增其额。

史家颂之曰:‘此扰役强悍销弭争乱之深意也。

’质而言之,实则欲使天子宿卫以外,举国中无一强有力之人,所谓弱其民者此也。

其边防要郡,须兵防守,皆遣自京师。

诸镇之兵,亦皆戍更。

将帅之臣,入奉朝请。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史家美之曰:‘上下相维,内外相制,等级相轧,虽有暴戾恣睢,无所厝于其间。

’质而言之,则务使将与卒不相习,以防晚唐五代藩镇自其兵之患,所谓弱其将者此也。

“夫弱其民弱其将,宋祖之本意也;弱其兵,则非必宋祖之本意也。

然以斯道行之,则其兵势固不得以不弱。

夫聚数十万犷悍无赖之民,廪之于太官,终日佚游,而累岁不亲金革,则其必日即于偷惰而一无可用,事理之至易睹者也。

况乎宋之为制,又沿朱梁盗贼之陋习,黔其兵使不得齿于齐民,致乡党自好之良,咸以执兵为耻。

夫上既以不肖待之矣,而欲其致命遂志,以戮力于君国,庸可得邪?所谓弱其兵者此也。

“夫既尽举国之所谓强者而以萃诸兵矣,而兵之至弱而不足恃也固若是;其将之弱,又加甚焉。

以此而驱诸疆场,虽五尺之童,犹知其无幸。

而烽火一警,欲齐民之执戈以卫社稷,更无望矣。

积弱一至此极,而以摄乎二憾之间,其不能不腼颜屈膝以求人之容我为君,亦固其所。

”(梁启超《王安石传》)政策本无良与不良之别,只有适与不适之分。

对宋朝国策也应如是观。

从这个观点看问题,宋朝弱兵弱将又弱民的国策显然难以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

宋朝建立时,北边有劲敌辽朝及其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吴越、南唐、荆南等割据政权。

宋太祖依据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首先集中兵力进攻经济富庶的南方诸国,准备此后北向收复燕(今北京)云(今山西大同)等州。

宋太祖两次发兵攻打北汉,未获克捷。

宋太宗亲率大军北伐,四面合围太原,并击败辽朝援兵,北汉投降。

但太宋两次攻辽,均告失败,只得放弃收复燕云的打算,在河北平原上疏浚、沟通沿边河道,使西起今河北保定、东达今天津塘沽的屈曲九百里之地遍布塘泊,筑堤贮水,保定以西则种植榆、柳,设置寨、铺,以与辽朝相对峙。

一旦开战,多少可以抵御一阵子辽朝骑兵的侵袭。

这种办法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极为可怜的办法。

即便如此,辽兵还是侵掠烧杀边境村庄,不让宋人沿边建设坚固的防御线。

惟独太原以北,还有雁门关有险可守,这便是杨家将杨业父子把守的一条边防线。

不过,这条线比起河北一线还是次要的。

宋朝的主要防线无险可守,仅有一道拒马河,由此退下来,就直叩京都开封北大门。

再退就是淮河两岸的丘陵地带,尚有险可守。

过了长江,形势更不同了。

而宋朝最高统治者偏又定都开封。

开封地处黄河、淮河之间,引控汴河、惠民河、广济河,具有漕运的便利条件与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但军事上的劣势也显而易见。

开封四野平畴万里,无山川之险可守。

“国家都汴,恃河北为固”(《宋史·岳飞传》)但河北也是一马平川,敌骑由北南下,不消几天便直逼黄河边。

一旦渡过黄河,就直抵开封城门,这是宋朝国防最大的一个隐患。

有鉴于此,除加强城垣防御性建设外,宋廷只得悉举天下之兵宿卫于京畿地区。

为此,“举天下山泽之利,悉入天庾以供廪赐(军费),而外州无留财”。

宋人最怕唐末五代以来的骄兵悍卒,但宋代依然是兵骄卒悍。

节度使闲着无事可做,只好把他们好生养着。

养了武将还要养文官。

文官的数目逐渐增多,侍遇亦逐渐提高。

官越养越多,兵也越养越多。

作为正规军的禁军,宋初不到20万。

1049年竟达140万人,为宋代最高数字。

养兵费用占财政收入十分之七八。

宋军数量虽多,却没有战斗力。

真宗对辽议和后,兵士平时缺少训练,将领不识战阵。

沿边骑兵不能披甲上马。

禁军领取粮饷,要雇人挑运。

从南方调来的禁军自称不会打仗,畏敌似畏虎。

河北沿边的禁军“卒骄将惰,粮匮器朽”,将领不是绮纨少年,便是罢职老校。

边防守军平时坐食军贮,一旦有警,则“手不能安弦,目不能辨帜”。

加上将帅频繁更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作战时上下不相附,指挥失灵。

官僚机构日益庞大。

真宗时文武官员为9700余人,仁宗时增至17000余人,还不包括未受差遣的京官、使臣等在内。

英宗时更增至24000人。

正官之外,等候差遣空缺的人多到不知其数。

冗兵、冗官,加上最高统治集团大肆挥霍,使国家财政年年亏空,不断“发诸宿藏”,以致“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宋朝陷入了日益深重的财政危机。

兵、财乃国之大政。

宋朝兵政财政皆若此,国政也可想而至了。

宋金夹击灭辽后,宋朝军政颓势在金人面前暴露无遗。

金朝将领对宋朝国防软肋也了如指掌。

灭辽当年,金军便乘胜侵宋。

次年前锋即临开封城下。

不到半年,金军即俘虏徽、钦二帝北撤。

北宋至此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