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制一览

合集下载

宋朝官职品级表大全及职能

宋朝官职品级表大全及职能

宋朝官职品级表大全及职能
1. 正一品:包括太师、太傅、太保等,这些职位负责统领百官,进奏重大事宜。

2. 从一品:包括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等,枢密使掌管兵权,统领近卫军,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则负责教导太子。

3. 正二品:包括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等,这些职位负责具体行政事务。

4. 从二品:包括资政殿学士、待制、安抚使等,资政殿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待制、安抚使则分别负责对臣僚的慰问和安抚工作。

5. 正三品:包括左、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等,这些职位负责弹劾官员、监督司法活动等。

6. 从三品:包括秘书监、郎官等,秘书监负责掌管宫廷图籍,郎官则负责监督官员行为。

7. 正四品:包括太常博士、枢密院副承旨等,太常博士负责宫廷祭祀活动,枢密院副承旨则协助枢密使工作。

8. 从四品:包括通直郎、州通判等,通直郎负责宫廷礼仪,州通判则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9. 正五品:包括殿中侍御史、内常侍等,殿中侍御史负责监督官员行为,内常侍则负责宫廷内部事务。

10. 从五品:包括著作郎、节度使等,著作郎负责编纂史书,节
度使则负责地方军政事务。

以上是宋朝官职品级表中的主要官职及其职能,具体的官职品级和职能可能因时代和政策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宋朝文官、武将、爵位、品阶一览

宋朝文官、武将、爵位、品阶一览

宋朝文官、武将、爵位、品阶一览(一)枢密使:神宗定新制,以枢密院掌边防机密、兵符、军籍、差除路分都监以上及将官诸班直内外禁军之事。

是故枢密院之地位,有与民国训政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相近似。

武穆任枢密副使,奉旨位在参知政事席上,乃在朝议事,排列席位,仅次於左右相。

调任万寿观使奉朝请,乃有官而无专守。

(二)宣抚使:宋以任使将相重臣总师征讨之官称,无定额。

北宋大臣范仲淹、富弼,南宋名将韩世忠均曾任之。

武穆任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在光复襄阳诸郡之後,任职四年以上。

(三)节度使、制置使:辖诸路军务,恩数与执政同。

朝廷宗室近属,年资久者,若任除将帅,始授此官。

或以功勋显著之帅守充之。

武穆曾任武胜定国军节度使,相当於明、清之总督,民国省区以上绥靖主任。

制置使亚於节度使。

武穆曾任舒、蕲、鄂、岳、荆南、黄、复州(今皖、鄂、湘三省地区)制置使。

(四)开府仪同三司:按武穆於绍兴与七年授「开府仪同三司],乃宋文职官阶三十七阶之首,各阶称谓、俸额如下表:(表摘录自杨树藩之宋代文官制度,略)(五)太尉:南宋绍兴年间釐正武职官阶,共分六十阶,太尉乃六十阶之首,为北宋政和年间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为武职之首。

武职阶俸,较文职为低,因宋代重文轻武,而武穆每以战功晋阶,荣宠擢拔,乃加以文阶。

武穆於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已拜太尉(按天子任命曰拜),犹若现在上将,再晋几星。

按武穆文武官阶,均晋至首阶(武职自五十七阶起),兹列南宋绍兴年间釐正武职官阶六十阶称谓如下:(1)太尉,(2)通侍大夫,(3)正侍大夫,(4)宣正大夫,(5)履正大夫,(6)协忠大夫,(7)中侍大夫,(8)中亮大夫,(9)中衞大夫,(10)翊衞大夫,(11)亲衞大夫,(12)拱衞大夫,(13)左武大夫,(14)右武大夫,(15)武功大夫,(16)武德大夫,(17)武显大夫,(18)武节大夫,(19)武略大夫,(20)武经大夫,(21)武义大夫,(22)武翼大夫,(23)正侍郎,(24)宣正郎,(25)履正郎,(26)协忠郎,(27)中侍郎,(28)中亮郎,(29)中衞郎,(30)翊衞郎,(31)亲衞郎,(32)拱衞郎,(33)左武郎,(34)右武郎,(35)武功郎,(36)武德郎,(37)武显郎,(38)武节郎,(39)武略郎,(40)武经郎,(41)武义郎,(42)武翼郎,(43)训武郎,(44)修武郎,(45)从义郎,(46)秉节郎,(47)忠训郎,(48)忠翊郎,(49)成忠郎,(50)保义郎,(51)承节郎,(52)承信郎,(53)进武校尉,(54)进义校尉,(55)下班祗应,(56)进武副尉,(57)进义副尉,(58)守阙进义副使,(59)进勇副尉,(60)守阙进勇副使。

北宋官衔和官职资料

北宋官衔和官职资料

北宋官衔和官职资料你对北宋官衔和官职有了解,你知道有哪些?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北宋官衔和官职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北宋官衔和官职资料三省六部门下省:又称“左省”。

其长官名义上是门下侍中,但很少委任过,实际上有名无职。

副长官是门下侍郎,另外又委派一名给事中任“判门下省事”真正掌管本省的职权。

其属官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以及给事中等。

门下省的职权是主管皇帝宝玺、大朝会设位版、赞拜、拜表、宣黄、外官和流外官考课、年满斋郎转补以及各司附奏署名等事。

神宗改革官制时,重新恢复三省的实际地位和职权,门下省专司审议,但自门下侍郎成为尚书左仆射的兼职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门下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

中书省:又称“右省”。

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实际上也有名无职。

副长官为中书侍郎。

又另委派一名中书舍人任“判中书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职权。

其属官有右散骑常侍,中书舍人、右谏议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谏、右正言等。

中书省的职权是主管郊祀、皇帝册文、州县官考课、斋郎等年满复奏、文官改赐章服、僧道给赐紫衣师号、举人出身及寺观名额等事。

神宗改革官制后,中书省则专司取旨出令。

但自中书侍郎成为尚书右仆射(宰相)的兼职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中书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

门下和中书两省的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通称“两省官”。

门下省的起居郎和中书省的中书舍人称“小两省官”。

散骑常侍、给事中、谏议大夫等称“大两省官”。

北宋前期,大两省官员虽名为谏官,但除非皇帝特旨供职,并不得谏诤。

尚书省:又称“都省”。

其长官名义上是尚书令,还有左右仆射、左右丞等,但尚书令从不委任。

实际上另外委派诸司三品以上者或学士一员任“权判尚书都省事”。

尚书省的职权是总辖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和司封、司勋、考功、度支等二十四司,并主管议定官员谥号、祠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封赠、注甲发付选人、二十四司人吏迁补等事。

尚书省所辖六部二十四司,分属左司和右司,左司掌管吏部(下辖司封、司勋、考功)、户部(下辖度支、金部、仓部)、礼部(下辖祠部、主客、膳部);右司掌管兵部(下辖职方、驾部、库部)、邢部(下辖都官、比部、司门)、工部(下辖屯田、虞部、水部)。

宋朝官职品级表大全及职能

宋朝官职品级表大全及职能

宋朝官职品级表大全及职能以下是宋朝官职品级表大全及职能:1.九品官:最低级别的官员,通常从乡村的吏员或军队中晋升。

职责包括协助地方官员处理各种事务,执行上级命令。

2.八品官:比九品官稍高级的官员,通常负责乡村或较小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3.七品官:负责较大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通常是县级或地区级别的官员。

4.六品官:负责中等规模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通常是县级或地区级别的官员。

5.五品官:负责大规模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通常是地级或州级别的官员。

6.四品官:负责省级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通常是地级或州级别的官员。

7.三品官:地方行政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省级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并协助地方官员处理各种事务。

8.二品官:地方行政的最高级别官员,负责管理多个省级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拥有较大的权力和管辖范围。

9.一品官:朝廷高级官员,包括宰相等重要职位,负责国家最高级别的行政和决策事务,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除了以上的官职品级,宋朝还有一些特殊的官职,如:1.皇帝:国家最高统治者,负责领导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事务。

2.宰相:朝廷的最高级别官员,负责领导朝廷的决策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

3.监司官: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工作表现,保证地方官员执行朝廷的政策和法令。

4.主管文教官:负责领导和管理国家的文化、教育等事务。

5.主管财政官:负责国家财政收支的管理和监督。

6.主管军事官:负责领导和管理国家的军事事务。

这些官职在宋朝的政府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个官员根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协助皇帝管理国家。

北宋官衔和官职资料

北宋官衔和官职资料

北宋官衔和官职资料你对北宋官衔和官职有了解,你知道有哪些?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北宋官衔和官职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北宋官衔和官职资料三省六部门下省:又称“左省”。

其长官名义上是门下侍中,但很少委任过,实际上有名无职。

副长官是门下侍郎,另外又委派一名给事中任“判门下省事”真正掌管本省的职权。

其属官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以及给事中等。

门下省的职权是主管皇帝宝玺、大朝会设位版、赞拜、拜表、宣黄、外官和流外官考课、年满斋郎转补以及各司附奏署名等事。

神宗改革官制时,重新恢复三省的实际地位和职权,门下省专司审议,但自门下侍郎成为尚书左仆射的兼职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门下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

中书省:又称“右省”。

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实际上也有名无职。

副长官为中书侍郎。

又另委派一名中书舍人任“判中书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职权。

其属官有右散骑常侍,中书舍人、右谏议大夫、起居舍人、右司谏、右正言等。

中书省的职权是主管郊祀、皇帝册文、州县官考课、斋郎等年满复奏、文官改赐章服、僧道给赐紫衣师号、举人出身及寺观名额等事。

神宗改革官制后,中书省则专司取旨出令。

但自中书侍郎成为尚书右仆射(宰相)的兼职或副宰相的专职后,便不再和中书省本身的职事相关了。

门下和中书两省的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通称“两省官”。

门下省的起居郎和中书省的中书舍人称“小两省官”。

散骑常侍、给事中、谏议大夫等称“大两省官”。

北宋前期,大两省官员虽名为谏官,但除非皇帝特旨供职,并不得谏诤。

尚书省:又称“都省”。

其长官名义上是尚书令,还有左右仆射、左右丞等,但尚书令从不委任。

实际上另外委派诸司三品以上者或学士一员任“权判尚书都省事”。

尚书省的职权是总辖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和司封、司勋、考功、度支等二十四司,并主管议定官员谥号、祠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封赠、注甲发付选人、二十四司人吏迁补等事。

尚书省所辖六部二十四司,分属左司和右司,左司掌管吏部(下辖司封、司勋、考功)、户部(下辖度支、金部、仓部)、礼部(下辖祠部、主客、膳部);右司掌管兵部(下辖职方、驾部、库部)、邢部(下辖都官、比部、司门)、工部(下辖屯田、虞部、水部)。

宋朝官职表

宋朝官职表

宋朝官职表【爵】【丞相】【太师】【太傅】少保】【尚书】【学士】【上卿】【大将军)军机大臣【军机章京】【枢密使】【左徒】【太尉】【上大夫】【大夫】【士大夫][太史】【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宋朝官职等级

宋朝官职等级

宋朝官职等级宋朝官职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从四品:【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骑尉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宋朝官制1、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官、职、差遣宋初沿五代旧制,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相符,担任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称为“差遣”,但为数较少。

宋朝官职列表

宋朝官职列表

宋朝官职等级宋朝官职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从四品:【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骑尉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宋朝官制1、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官、职、差遣宋初沿五代旧制,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相符,担任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称为“差遣”,但为数较少。

宋朝文官、武将、爵位、品阶一览

宋朝文官、武将、爵位、品阶一览

宋朝文官、武将、爵位、品阶一览宋朝文官、武将、爵位、品阶一览(一)枢密使:神宗定新制,以枢密院掌边防机密、兵符、军籍、差除路分都监以上及将官诸班直内外禁军之事。

是故枢密院之地位,有与民国训政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相近似。

武穆任枢密副使,奉旨位在参知政事席上,乃在朝议事,排列席位,仅次於左右相。

调任万寿观使奉朝请,乃有官而无专守。

(二)宣抚使:宋以任使将相重臣总师征讨之官称,无定额。

北宋大臣范仲淹、富弼,南宋名将韩世忠均曾任之。

武穆任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在光复襄阳诸郡之後,任职四年以上。

(三)节度使、制置使:辖诸路军务,恩数与执政同。

朝廷宗室近属,年资久者,若任除将帅,始授此官。

或以功勋显著之帅守充之。

武穆曾任武胜定国军节度使,相当於明、清之总督,民国省区以上绥靖主任。

制置使亚於节度使。

武穆曾任舒、蕲、鄂、岳、荆南、黄、复州(今皖、鄂、湘三省地区)制置使。

(四)开府仪同三司:按武穆於绍兴与七年授「开府仪同三司],乃宋文职官阶三十七阶之首,各阶称谓、俸额如下表:(表摘录自杨树藩之宋代文官制度,略)(五)太尉:南宋绍兴年间釐正武职官阶,共分六十阶,太尉乃六十阶之首,为北宋政和年间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为武职之首。

武职阶俸,较文职为低,因宋代重文轻武,而武穆每以战功晋阶,荣宠擢拔,乃加以文阶。

武穆於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已拜太尉(按天子任命曰拜),犹若现在上将,再晋几星。

按武穆文武官阶,均晋至首阶(武职自五十七阶起),兹列南宋绍兴年间釐正武职官阶六十阶称谓如下:(1)太尉,(2)通侍大夫,(3)正侍大夫,(4)宣正大夫,(5)履正大夫,(6)协忠大夫,(7)中侍大夫,(8)中亮大夫,(9)中衞大夫,(10)翊衞大夫,(11)亲衞大夫,(12)拱衞大夫,(13)左武大夫,(14)右武大夫,(15)武功大夫,(16)武德大夫,(17)武显大夫,(18)武节大夫,(19)武略大夫,(20)武经大夫,(21)武义大夫,(22)武翼大夫,(23)正侍郎,(24)宣正郎,(25)履正郎,(26)协忠郎,(27)中侍郎,(28)中亮郎,(29)中衞郎,(30)翊衞郎,(31)亲衞郎,(32)拱衞郎,(33)左武郎,(34)右武郎,(35)武功郎,(36)武德郎,(37)武显郎,(38)武节郎,(39)武略郎,(40)武经郎,(41)武义郎,(42)武翼郎,(43)训武郎,(44)修武郎,(45)从义郎,(46)秉节郎,(47)忠训郎,(48)忠翊郎,(49)成忠郎,(50)保义郎,(51)承节郎,(52)承信郎,(53)进武校尉,(54)进义校尉,(55)下班祗应,(56)进武副尉,(57)进义副尉,(58)守阙进义副使,(59)进勇副尉,(60)守阙进勇副使。

宋代官职制度

宋代官职制度

宋代官职制度宋代官职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一个显著的代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以下是关于宋代官职制度的一些关键点:1.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尽管名义上延续唐代三省六部制,但在实际运作中,中书省、尚书省的职权逐渐减弱,而门下省至宋朝时已不再履行其原有的审议职能。

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办公,形成中书门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事堂,作为最高行政决策机关。

枢密院:宋代设立枢密院,作为独立于中书之外的军事最高决策机构,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从而实现了文武分权,削弱了宰相的军权。

三司:北宋时期设立三司使,掌管国家财政大权,即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进一步分化了宰相的财权。

2. 宰相制度:宰相职务在宋代有所调整,通常设置左、右仆射或同平章事等职位,有时还设参知政事,共同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形成了集体领导的形式,进一步削弱了单个宰相的权力。

3. 地方官制: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管理制度。

州的长官不再是固定的行政官员,而是由中央派遣京官担任“知某州事”或“权知某州军州事”,如知州、知府等,这样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在州一级设置了通判,与知州共同管理州事,相互制约,防止地方割据。

4. 差遣制度:宋代官员的实际职务与其官阶并不完全一致,官员被“差遣”到某个岗位任职,称为“职事官”,而其官阶则是“寄禄官”,这种分离导致官员的实际权力与其官阶地位不一定成正比。

5. 文武分野:宋朝强调“重文抑武”,大量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武将地位相对较低,且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监控,以防止武将势力坐大,确保中央集权。

6. 科举制度完善:宋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了大量的文官,充实了官僚队伍,保证了官员素质,并增强了官僚阶层对中央的忠诚度。

7. 官阶与待遇:宋朝官职划分细致,官阶多达几十阶,设有文官、武官的不同序列,每个序列内又有复杂的升迁和俸禄标准。

总的来说,宋代官职制度旨在强化中央集权,分散官员权力,以及通过科举等方式选拔人才,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权统一。

宋朝各级官职和职能一览表

宋朝各级官职和职能一览表

宋代官职(三师)(三公)(三孤)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正一品(宰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一品总理全国政事参知政事正二品副相枢密院枢密使(知院事) 从一品正二品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副使(同知院事) 正二品门下省侍中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门下侍郎佐侍中中书省中书令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侍郎佐令尚书令奉天子命而施政尚书省左、右仆射佐令左、右丞相佐令三司使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副使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正三品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翰林侍读学士正三品翰林侍讲学士正七品崇政殿说书从七品谏院知谏院掌规谏朝政缺失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各一人) 从二品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

侍郎(各一、二人) 从三品郎中正六品员外郎从六品御史台御史大夫从二品专掌监察、执法1.“大夫”为加官,不除人。

“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御史中丞从三品台长侍御史(台院) 从六品殿中侍御史(殿院) 正七品监察御史(察院) 从七品(九卿)(九寺)卿(各一人) 正四品(或从四品)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少卿(各一至二人) 从五品(或正六品)国子监祭酒从四品掌教育行政司业正六品国子博士正八品国子监丞正八品路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南宋谓“漕司”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掌司法和刑狱南宋谓“宪司”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南宋谓“仓司”提举学事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经略安抚司经略安抚使南宋谓“帅司”府知府事(各一人)(府尹) 开封尹正三品掌府之事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少尹) 开封少尹从六品(判官)(推官) 开封府均从六品州(判某州事)(刺史) 从五品掌州之治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

宋朝官职一览表解释

宋朝官职一览表解释

宋朝官职一览表解释
宋朝官职一览表及解释
在宋朝时期,官僚制度非常发达,官职种类繁多。

下面是一份宋朝官职一览表及解释,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宋朝的官制。

1. 宰相
宰相是宋朝最高行政官员,通常由文官担任。

其职责是辅佐皇帝管理国家事务,包括制定政策、管理官员、处理政务等。

宰相在宋朝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皇帝的重要顾问和助手。

2. 尚书省官员
尚书省是宋朝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之一,负责管理各项事务。

其官员包括:
(1) 尚书令:是尚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管理整个尚书省的事务。

(2) 左、右仆射:是尚书令的副手,负责协助尚书令处理事务。

(3) 郎中、员外郎:是尚书省的官员,负责处理各项政务。

3. 地方官员
(1) 知州:是宋朝地方政府的最高长官,负责管理所在州的政务。

(2) 通判:是知州的副手,负责协助知州处理政务。

(3) 县令:是宋朝县级政府的最高长官,负责管理所在县的政务。

4. 军事官员
(1) 都指挥使:是宋朝中央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负责统领全国军队。

(2) 副都指挥使:是都指挥使的副手,负责协助都指挥使处理军事事务。

(3) 厢军指挥使:是宋朝地方军队的指挥官,负责统领所在州的军队。

总的来说,宋朝的官职制度相当复杂,官员种类繁多,各个职位的职责也各不相同。


是这些官员都共同为宋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宋朝官职列表

宋朝官职列表

宋朝官职等级宋朝官职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从四品:【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骑尉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宋朝官制1、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官、职、差遣宋初沿五代旧制,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相符,担任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称为“差遣”,但为数较少。

宋朝官职列表

宋朝官职列表

宋朝官职等级宋朝官职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从四品:【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骑尉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宋朝官制1、北宋前期的朝廷政制官、职、差遣宋初沿五代旧制,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相符,担任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称为“差遣”,但为数较少。

(完整版)宋朝官制一览

(完整版)宋朝官制一览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勋:上轻车都尉从四品: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骑尉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宋朝的工作制度(3篇)

宋朝的工作制度(3篇)

第1篇一、引言宋朝(960年-1279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其中,宋朝的工作制度在继承和发展前代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本文将从宋朝的官制、经济制度、农业制度、手工业制度、商业制度等方面,对宋朝的工作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二、官制1. 官职设置宋朝官职繁多,分为正官、从官、员外官、流外官四个等级。

正官为朝廷官员,从官为地方官员,员外官为临时或兼职官员,流外官为低级官员。

(1)正官:分为三省六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以及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其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三省,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六部为执行机构,负责具体事务。

(2)从官:分为路、州、县三级。

路为地方行政单位,设路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使等官职;州为地方行政单位,设知州、通判等官职;县为地方行政单位,设县令、县尉等官职。

(3)员外官:为临时或兼职官员,如秘书监、国子监、太常寺等。

(4)流外官:为低级官员,如仓官、税官、巡检等。

2. 官员选拔与任用宋朝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考取进士者可担任官职。

此外,还有荫补、保举、举荐等途径选拔官员。

官员任用实行三年一任制,地方官员任满后,需返回中央接受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政绩、品德、才能等方面。

考核优秀者可升迁,不合格者将被免职。

三、经济制度1. 土地制度宋朝实行均田制,将土地分为官田、民田、屯田等。

官田为国家所有,民田为私人所有,屯田为军队屯田。

均田制旨在调节土地分配,保障农民利益。

2. 货币制度宋朝货币制度较为完善,实行铜钱、铁钱、银钱等多种货币。

铜钱为主币,铁钱为辅币。

货币流通以纸币为主,纸币分为交子、会子等。

3. 商业制度宋朝商业繁荣,实行市易法。

市易法规定,商人可以自由买卖商品,政府设立市易务,对商品进行收购、销售、储备等。

此外,宋朝还实行市舶司制度,管理海上贸易。

宋朝官制详细资料大全

宋朝官制详细资料大全

宋朝官制详细资料大全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

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

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

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

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

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

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基本介绍•中文名:宋朝官制•特点:袭唐制,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分权:中书、枢密、三司分设•最高长官:宰执中枢官制,官、职,职事,宰执,宰相制度,宋袭唐制,元丰改制,政和改制,建炎复制,乾道改制,官职机构,三省六部,枢密院,三司使,监察机构,诸寺监,内侍省,翰林院,兵制,文武官员,京官,武官,外官,入仕途径,官员品级,中枢官制官、职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从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开始,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

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

这样,有些官只是空名,所谓“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

这类官有两种情况,第一,在宋太祖、太宗统一五代十国的过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国旧官员,使他们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使掌握实权(只对其中认为可靠者安排一些实际职务);第二,对于宗室、外戚、勋旧,也仅授予高官,优加俸禄,而不给实职。

至真宗时,便把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

按照这个制度,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

“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

每个机关彼此互相牵制,“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宋朝官职一览

宋朝官职一览

宋朝官职一览【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真实宋朝官制

真实宋朝官制

真实宋朝官制宋国的干部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分为18个级别(本朝好像是25级),从杨家将,水浒和精忠岳传中可以留意一些官职的设置。

正一品有如下官员:太师,太傅,太保,丞相,少师,少傅,少保,亲王。

潘美就当过太师,是文官里面最高的人物了,还有蔡京也是太师,对了,秦桧也是太师,怪不得古装戏里面太师都是反角。

从一品主要是枢密使和郡王,还有太子太保等。

岳飞被收了兵权之后,就和韩世忠张俊一起当枢密使,岳飞后来被平反,追赐的鄂王称号也属于郡王一级。

正二品的官有太尉和参知政事(就相当于宰相)水浒里面逼反林冲的高俅就是这一等级,基本上是武官的最高职位,可见宋朝以文官为重。

从二品是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和金吾卫上将军以及节度使。

正三品是翰林学士,散骑常侍等从三品有御史中丞,开封尹,上将军,护军,正议大夫、通奉大夫以下的官僚就又多又滥啦,没有耐心的请跳过:通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开国伯,上轻车都尉,为正四品。

太中大夫,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七寺卿,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轻车都尉,为从四品。

中大夫,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开国子,上骑都尉,为正五品。

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开国男,骑都尉,为从五品。

朝议、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尚书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入内内侍省、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入内内侍省、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骁骑尉,为正六品。

宋朝官衔制度

宋朝官衔制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漕司(即转运司,长官称转运使),财赋和监察 路 监司 宪司(即提点刑狱司,长官称提点刑狱公事),刑狱监察 仓司(即提举常平司,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仓储监察。
监察区
帅司,即安抚司(经略安抚司),长官为安抚使
兼任马步军都总管等军事职官, 兼任某州、某府的地方官知州或知府。
幕职官管军 曹掾官管政
“走马承受” 监视,直接向朝廷汇报
宋朝官衔制度
正五品:中大夫,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 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开国子,上骑都尉。 从五品: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 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 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 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开国男,骑都尉。 正六品:朝议、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书门下省检正 诸房公事,尚书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太子 少詹事、左右谕德,入内内侍省、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 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入内内侍省、内侍省押班,枢密承 旨、副承旨,骁骑尉。 从六品:朝请、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书 省左、右司员外郎,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 少尹,尚书诸司郎中,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 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飞骑尉。
宋朝官衔制度
奉议、通直郎,七寺丞,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 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博士, 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开封府诸曹参军事、军巡使、判 官,京府判官,亦畿县令,两赤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令,太史局五官正, 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为正八品。 宣教、宣议郎,御史台检法官、主簿,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寺、 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 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枢密院逐房副承旨,东、西头供奉官,从义、 秉义郎,太子诸率府副率,亲王府记室,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 监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京府、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推 官,诸州签判,节镇、上中下州录事参军,京府诸曹参军事、军巡判官,承 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丞,诸 州上中下县令、丞,两赤县主簿,尉,诸府诸曹,节镇、上州诸司参军事, 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 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三省枢密院主事,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 为从八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官制一览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
爵:王
从一品:
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
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
勋: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
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
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正五品:
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
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从五品:
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正六品:
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
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
勋:骁骑尉
从六品: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
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
勋:飞骑尉
正七品: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
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
勋:云骑尉
从七品:
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着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合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
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
勋:武骑尉
正八品:
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着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
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
从八品:
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合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
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
正九品:
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
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从九品:
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
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