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

合集下载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方案及对策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方案及对策

3)判断改错: 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 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 (1)、从 7+ x = 13.得到 x=13 +7 (2)、从 5x=4x +8,得到 5x-4x=8 (3)、从 3x +5= -2x -8,得到 3x +2x=8-5
学生分小组 讨论。
分析:解程 的目的是什么? 如向目的前进?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程;
(2)、用移项解一元一次程。 (3)、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过程与法:经历运用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 用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合并同类项”和“移项”,体会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
3x +2x = -8 (3)、5x – 2 = 3x + 7,移项,得
5x + 3x = 7 + 2 2)、抢答:
将含有未知数的项放在程的一 边,常数项放在程的另一边,对程 进行移项变形。 (1)、2x -3 = 6 (2)、5x = 3x -1 (3)、2.4y +2 = -2y (4)、8 – 5x = x + 2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讨论、交流后, 教师说明:像这样把 等式一边的某项改变 符号后移到另一边, 叫移项。
3、归纳:把等式一边的某项改变 符号后移到另一边,叫移项。 4、应用新知: 1)、慧眼找错: (1)、6 + x = 8,移项,得
x = 8+ 6 (2)、3x = 8- 2x,移项,得
(_3x+20_)_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解形如 ax b cx d 的方程.
2.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移项并解出方程.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 1】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 以学生身边熟
人分 3 本,则剩余 20 本;如果每人分 4 本,则还缺 悉的实际问题
想;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找出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思想的作用及
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移项”解方程.方程的解法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
移项是解方程的基本步骤之一,是一种同解变形.
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动到另 一边. 注:①从等式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
②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1;
③通过移项,使方程更接近 x a 的 形式;
④步骤:移项、合并同类项、系 数化为 1.
系数化为 1,得 x 5
(2)移项,得 x 3 x 1 3 2
合并同类项,得 - 1 x 4 2
系数化为 1,得 x 8
-x=-45
系数化为 1
x=45
由上可知,这个班有 45 名学生. 【问题 4】根据移项的定义回答以下问题
(1)由 2x+3=4x-5 变为 3+2x=-2+4x 是否叫移
项?为什么?
(2)上面移项的依据是什么? (3)在解方程中“移项”起到了什么作用? (4)采用移项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例 1 解方程(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通过学生的思 考、教师的讲
学习的 x+2x+4x=140 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移项的概念和意义。

2. 学会正确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内容:1. 移项的概念和意义。

2. 移项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移项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移项的作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移项的概念和意义,解释移项在解方程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移项的本质是将方程中的项移到等号另一边。

3. 讲解移项的方法和步骤,例如: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左边,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

三、实例演示(10分钟)1. 通过具体的一元一次方程,演示移项的过程和步骤。

2. 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演示,一起解题,加深对移项方法的理解。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移项操作。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加深对移项方法的应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移项方法和步骤。

2. 引导学生反思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移项方法。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评价学生对移项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练习题和讨论,评价学生对移项方法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练习题。

教学建议:1. 在实例演示环节,可以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增加互动性。

2. 在练习与讨论环节,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级别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在总结与反思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移项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移项技巧。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

七、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移项技巧在其他数学领域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移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中的力的平衡、经济学中的成本分析等。

八、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移项的重要性。

数学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高效课堂)2022年人教版数学精品

数学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高效课堂)2022年人教版数学精品

||k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 四、〔1〕2x 〔2〕ba ab- 〔3〕3五、1.(1)22y x xy -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法. 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生:硬纸、剪刀. 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局部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B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BC、CA,那么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局部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师]很好,大家看屏幕.〔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标准.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那么∠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稳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D CA BD CABDC A B〔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 如图,在以下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B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 ∠C 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 〔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D C A B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P=∠ACD .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 E .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三、例题分析 四、随堂练习 五、课时小结 六、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1.如果△ABC 是轴对称图形,那么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 A .某一条边上的高 B .某一条边上的中线 C .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 D .某一个角的平分线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 A .80° B .20° C .80°和20° D .80°或50° 答案:1.C 2.C3. 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 ,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 .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 ,那么其腰长为〔x+2〕cm ,根据题意,得 2〔x+2〕+x=16.解得x=4.E DC A B P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 、6 cm 和6 cm .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1))1)(1(y x x y x y +--+ (2)22242)44122(aa 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 z y x ++⋅++)111( 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 四、〔1〕2x 〔2〕ba ab -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 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移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移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是学生在学习了方程与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运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安排,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方程与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移项的方法,学生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讲解和练习,才能够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移项的方法,能够将方程中的项移动到等号的同一边。

2.能够运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移项的方法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例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的练习和讨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方程与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等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移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移项的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和示范。

示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两边,找出需要移动的项,并说明移动的方向和规则。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给出一些巩固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和掌握移项的方法。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给出一些拓展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七年级上数学第五章 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优质课教案

七年级上数学第五章 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优质课教案

第2课时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教学目标课题 5.2 第2课时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授课人素养目标 1.能从实际问题中找出相等关系,并列一元一次方程,培养抽象能力.2.能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形如ax+c=bx+d的方程,强化运算能力.教学重点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形如ax+c=bx+d的方程.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找出相等关系,构建方程模型解决问题.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活动一:回顾旧知,引入新知设计意图通过合并同类项遇到的问题,引出移项的新课题.【课堂引入】你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吗?(1)x=3x+2;(2)x-2=6-x;(3)0.5x+1=1.2x-4.显然解这些方程的第一步不是合并同类项,因为在这些方程中,同类项分别分布在等号的两边,不能直接合并,那么怎么才能进行合并同类项呢?下面我们就来开始今天的学习——移项.【教学建议】让学生结合等式的性质1,想想为了合并同类项,在等式的两边应该加减什么.活动二:对比学习,探究新知设计意图加强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的能力.探究点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材P122问题2)把一批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若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若每人分4本,则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问题1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应如何列方程呢?每人分3本,共分出3x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3x+20)本;每人分4本,需要4x本,减去缺的25本,这批书共(4x-25)本.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得方程3x+20=4x-25.问题2方程3x+20=4x-25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把它转化为x=m(常数)的形式呢?请你用等式的性质试一试.为了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式两边减4x,利用等式的性质1,得3x+20-4x=-25.为了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式两边减20,利用等式的性质1,得3x-4x=-25-20.问题3把方程3x-4x=-25-20与原方程作比较,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中的变化.这个变形相当于即把原方程左边的20变为-20移到右边,把右边的4x变为-4x移到左边.【教学建议】(1)本题属于中国古代数学中所说的“盈不足问题”.(2)可以给学生总结,列这个方程依据的是“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问题4 把某项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时,这项有什么变化?该项系数的符号变了.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找出区别,引入移项的概念.概念引入:问题5请你继续解方程3x-4x=-25-20.合并同类项,得-x=-45.系数化为1,得x=45.由上可知,这个班有45名学生.思考(教材P123思考)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m(常数)的形式.【对应训练】教材P124练习第2,3题.【教学建议】移项法则是根据等式的性质1得出的.教学中应展现得出移项法则的过程,说明移项“变号”的道理,体现移项法则的合理性,引导学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础上记忆移项法则.活动三:运用新知,巩固提升设计意图展现利用移项解方程的步骤.设计意图巩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1(教材P123例3)解下列方程:(1)3x+7=32-2x;(2)x-3=32x+1.解:(1)移项,得3x+2x=32-7.合并同类项,得5x=25.系数化为1,得x=5.(2)移项,得x-32x=1+3.合并同类项,得-12x=4.系数化为1,得x=-8.方法归纳:例2(教材P123例4)某制药厂制造一批药品,如用旧工艺,则废水排量要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还多200t;如用新工艺,则废水排量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少100t.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为2∶5,采用两种工艺的废水排量各是多少吨?分析提问:(1)说一说本题中什么量是一定的?根据题意你能得出怎样的相等关系?环保限制的最大废水排量是一定的.相等关系:旧工艺废水排量-200=新工艺废水排量+100.(2)由“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为2∶5”,你认为可以如何设未知数?可设新工艺的废水排量为2xt,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为5xt.根据前面的分析求出两种工艺下的废水排量.解:设采用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分别为2xt和5xt.根据废水排量与环保限制最大量之间的关系,得5x-200=2x+100.移项,得5x-2x=100+200.合并同类项,得3x=300.系数化为1,得x=100.所以2x=200,5x=500.【教学建议】提醒学生注意:(1)方程中的项是连同它前面的符号的,不要忽略,移项要变号.(2)移项时,应使含未知数的项集中于方程一边,常数项集中于另一边.【教学建议】(1)本题中涉及两个量的比,在设未知数时应利用这种比的关系使要求的量的形式尽可能简单易算.(2)求出x的值后,还要进一步求出题中要求的量.答:采用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分别为200t和500t. 【对应训练】教材P124练习第1,4题.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随堂训练】“随堂小练”册子相应课时随堂训练.【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如何根据同一个量的不同表示方法列方程?2.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应注意什么?3.如何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方程?【知识结构】【作业布置】1.教材P130习题5.2第1(3)(4),4(1)(2),6,8,10题.2.相应课时训练.板书设计第2课时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1.移项的概念2.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本节课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再通过对比引出了移项的概念,后面就开始让学生直接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学生在移项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第一种情况在授课前没有预计到,以后要多强调;后面的两种情况在学生解方程时出现得比较多,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解方程.解题大招根据未知量的数量比设元,构建方程模型解决问题若甲、乙两个未知量的数量比为m∶n,则可以设甲的数量为mx,乙的数量为nx,再列方程求解.例一箩筐内有梨和苹果若干个,梨和苹果的数量比为5∶2,拿出5个梨,放入7个苹果后,梨和苹果的数量刚好相等,则这个箩筐内原来有梨和苹果各多少个?解:设箩筐内原来有梨5x个,苹果2x个.根据题意,得5x-5=2x+7.移项,得5x-2x=7+5.合并同类项,得3x=12.系数化为1,得x=4.所以5x=20,2x=8.答:这个箩筐内原来有梨20个、苹果8个.培优点与移项、合并同类项解方程相关的新定义运算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移项》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移项》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移项》是学生在掌握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移项的方法,是解决更复杂方程的基础。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移项的规律,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移项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熟练运用移项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移项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移项的方法,能够正确解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总结移项的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移项的方法。

2.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灵活运用移项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移项的规律,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移项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类似的练习题,巩固移项的方法。

4.巩固(5分钟)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时,灵活运用移项的方法。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移项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

冀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3.1 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冀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数学上册《5.3.1 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5.3 解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 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 学 过 程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复习回顾1.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得结果仍是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得结果仍是等式.2.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师生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补充、指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求解一元一次方程.课题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 教材第163-16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移项法则,学会解“ax +b =cx +d ”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2.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思想的作用及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确定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形如ax +b =cx +d 的方程,利用移项与合并同类项解方程. 教学难点: 确定相等关系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正确地进行移项并解出方程.2.类比探究,学习新知【探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上一节课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具体的步骤是什么?请学生用此方法写出解方程5x=3x+8的具体步骤,发现了什么?能否将解题过程再简化一些呢?解方程:5x=3x+8.方程两边都减去3x ,得5x -3x=3x+8-3x , 即 2x=8. 方程的两边同除以2,得x=4. x=4就是方程5x=3+8的解.教师活动:我们可以借助下面框图所示的步骤来理解上面解方程的过程: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得出移项的概念,总结注意事项.【归纳总结】在解方程的过程中,等号的两边加上或减去方程中某一项的变形过程,相当于将这一项改变符号后,从等号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过程叫作移项. 【问题1】移项的依据是什么?【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得出:移项的依据为等式的性质1. 【问题2】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整理:通过移项,可以简化方程,使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 的形式.【师生活动】教师展示教材163页例题,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例1】解下列方程: (1)5x-2=2x-10;(2)13231+=x x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体验教学再创造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科学精神.让学生掌握移项的原则和方法,体会移项的要领和简捷性.解:(1)移项,得5x-2x =-10+2. 合并同类项,得3x =-8. 将x 的系数化为1,得x =-83.(2)移项,得.13231=-x x .合并同类项,得131=-x .将x 的系数化为1,得x =-3.【归纳总结】一般地,对于形如ax=b (a ≠0,a,b 是已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方程两边同除以a ,得到方程的解是x=ba .3.学以致用,应用新知 【例1】解下列方程:(1)3x +7=32-2x ;(2)x -3=32x +1.解:(1)移项,得3x +2x =32-7. 合并同类项,得5x =25. 系数化为1,得x =5. (2)移项,得x -32x =1+3.合并同类项,得-12x =4.系数化为1,得x =-8.【例2】某制药厂制造一批药品,若用旧工艺,则废水排量要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还多200 t ;如用新工艺,则废水排量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少100 t .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为2∶5,两种工艺的废水排量各是多少?解:设新工艺的废水排量为2xt ,则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为5xt. 根据题意,得5x -200=2x +100. 移项,得5x -2x =100+200. 合并同类项,得3x =300.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及法则,培养计算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系数化为1,得x=100.所以2x=200,5x=500.答:新工艺的废水排量为200t,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为500t.4.随堂训练,巩固新知1.下列变形过程中,属于移项的是( )A.由3x=-1,得x=-1 3B.由x4=1,得x=4C.由3x+5=0,得3x=-5D.由-3x+3=0,得3-3x=0答案:C2.解下列方程:①4x=9+x;解:移项,得4x-x=9.合并同类项,得3x=9.系数化为1,得x=3.②8y-3=5y+3;解:移项,得8y-5y=3+3.合并同类项,得3y=6.系数化为1,得y=2.③4x+5=3x+3-2x.解:移项,得4x-3x+2x=-5+3. 合并同类项,得3x=-2.系数化为1,得x=-2 3 .3.A厂库存钢材为100吨,每月用去15吨;B厂库存钢材82吨,每月用去9吨.问经过多少个月后,两厂库存钢材相等?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思想方法,使学生对列方程和解方程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解:设经过x个月后,两厂库存钢材相等.依题意,得100-15x=82-9x,解得x=3.答:经过3个月后,两厂库存钢材相等.(4)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七(1)班统一购置一定数量的口罩.若每个学生发3个口罩,则多36个口罩;若给每个学生发4个口罩,则少8个口罩.请问该班有多少名学生?解:设该班有x名学生,依题意,得3x+36=4x-8,解得x=44.答:该班有44名学生.5.课堂小结,自我完善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起到什么作用?移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3)解ax+b=cx+d型方程的步骤是什么?(4)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6.布置作业课本P164练习1-3题,习题A组第1题.板书设计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后反思本节课先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学生在移项过程中,大致会遇到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第一种情况在授课过程中强调不够,后面的两种情况出现最多,因此在教学设计当中应给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引导学生正确地解方程.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和提升自身素质.。

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第一章:引言1.1 目的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为新学期的学习打下基础。

1.2 内容(1)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2) 介绍移项的概念及其在解方程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2) 引入移项的概念,解释其在解方程中的作用。

(3) 示例演示移项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移项技巧。

(4)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移项的基本原则2.1 目的让学生掌握移项的基本原则,能够正确进行移项操作。

2.2 内容(1) 介绍移项的基本原则。

(2) 解释为什么移项时需要改变变量的符号。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 讲解移项的基本原则。

(2) 通过示例演示移项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移项技巧。

(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移项在解方程中的应用3.1 目的让学生学会运用移项技巧解一元一次方程。

3.2 内容(1) 介绍移项在解方程中的应用。

(2) 演示解方程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1) 讲解移项在解方程中的应用。

(2) 通过示例演示解方程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移项的拓展应用4.1 目的让学生能够将移项技巧应用到更广泛的问题中。

4.2 内容(1) 介绍移项的拓展应用。

(2) 演示如何将移项技巧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4.4 教学步骤(1) 讲解移项的拓展应用。

(2)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将移项技巧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目的总结本章节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内容(1) 总结移项的基本概念、原则及其在解方程中的应用。

(2)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优秀教案

《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优秀教案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法)教学设计一、学生起点分析通过上一节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学习,学生已经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本节课在学生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观察、归纳得出移项法则从而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进行比较,归纳出用移项法则解方程更简单实用。

但学生刚学时还使用不好移项法则,需要通过大量练习后才能体会到移项法则的便利。

二、学习任务分析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共分三个课时,每课时所完成的具体任务不同.本课时主要内容是在学生进一步熟悉运用等式性质一解方程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归纳得到移项法则,并能运用这一法则求方程的解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分析、归纳出移项法则,并能运用这一法则解方程.过程与方法:在归纳移项法则的过程中,感悟解方程中的转化思想,逐渐体会移项法则解方程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引导学生反思,从而自觉改正错误。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第二环节:探究新知;第三环节:自主尝试;第四环节:合作学习;第五环节:知能提升;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环节一:课前准备内容:复习上节课用等式基本性质一解方程的过程,为观察、分析、概括出移项法则做铺垫。

此部分可以在课前完成,课堂上公布答案,这样也能节省一部分课堂时间。

1、方程5-2=6-3左右两边都含有哪几项 ,其中含未知数的项是 ,不含未知数的项(常数项)有 。

2、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3、关于x 的方程b ax =其中(a 、b 为常数,且0≠a )的解为 。

4、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825=-x 2467-=x x环节二:探究新知投影5=x 7x 64-85=x 2+ 7比较这个方程与原方程,你可以发现什么?(小组形式交流)设问1:将课前准备的两道方程解法中的第二步化成这种形式可以不?然后以小组形式交流这种解法,要说明这样解的依据.设问2:在变形过程中,比较这两方程,可以发现什么?设问3:上述变形过程中,方程中哪些项改变了原来的位置?怎样变的?归纳:像这样把原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 后,从 一边移到 ,这种变形叫做移项【跟踪训练】1、下列变形是不是移项?为什么?(A 、B 、C 组)537+-=+x x 变形为x x -=+5372、下面的移项变形是否正确?(A 、B 、C 组)① 137=+x 变形为713+=x ② 845+=x x 变形为845=-x x③ 523+=x x 变形为523-=-x x ④ 1221-=x x 变形为1221=-x x ⑤ 523-=+x x 变形为352-=-x x ⑥ 143+=+x x 变形为x x -=-413思考:移项的依据是什么?移项时注意什么?移项的目的是什么?等式的基本性质移项要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

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章节一: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1. 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会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学内容:1. 引入方程的概念,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2. 分析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包括未知数的次数和系数。

3. 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 b = 0。

教学活动:1. 通过实例引入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2. 分析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归纳来理解未知数的次数和系数。

3.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让学生练习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作业与练习:1. 练习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 给出一些具体的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识别并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章节二:移项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移项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会正确进行移项操作。

教学内容:1. 引入移项的概念,解释移项的目的和作用。

2. 学习移项的基本规则和步骤。

教学活动:1. 通过实例引入移项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移项的目的和作用。

2. 讲解移项的基本规则和步骤,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 让学生练习进行移项操作,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作业与练习:1. 练习进行移项操作,给出一些简单的方程,让学生将其化简。

2. 给出一些具体的方程,让学生识别需要移项的部分,并进行移项操作。

章节三:移项在解方程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2. 理解移项在解方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学习使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 理解移项在解方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活动:1. 讲解使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移项在解方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3. 让学生练习使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作业与练习:1. 练习使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给出一些具体的方程,让学生解出未知数的值。

2. 给出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使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进行解决。

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

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
举例:在方程3x + 4 = 7中,将4移项到等号右边,变为3x = 7 - 4,这一过程就是移项,强调移项时符号的改变。
2.教学难点
-理解移项的数学原理,特别是为何移项时要改变符号,这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在含有多个项的方程中,正确区分哪些项需要移项,哪些项保持不变。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方程,如含有绝对值、分数等,如何应用移项法则。
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理解移项的概念及其实质,掌握移项的法则,即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2.学会运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包括简单方程和含有多项式的方程,如ax+b=c、ax+b=cx+d等类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移项的概念及实质:即改变等式两边同类项的符号,从等式一边移到另一边。
-学会运用移项法则,包括同号相加、异号相减,解决一元一次方程。
-能够正确识别方程中的未知数、已知数和常数项,并应用移项法求解。
-通过实际例题,强化移项步骤的顺序和规范操作,如先确定移项的方向,再改变符号等。
-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移项的规律。
-通过小组讨论和同伴互助,让学生在交流中澄清疑惑,加深理解。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降低应用题的难度感知。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平衡收支、调整物品数量等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移项法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移项法的奥秘。

解 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

解 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案

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 x 名学生
进一步渗透建立 模型的思想
每人 3 本则剩余 20 本,
每人分 3 本,共分出 3x 本书, 加上剩余的 20 本,这批书共 3x+20 本 每人 4 本则缺少 25 本, 每人分 4 本,需要 4x 本书, 减去缺的 25 本,这批书共 4x-25 本. 2、找相等关系:
2、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那个问题 解方程 3x 20 4x 25
运用所学知识来 解决实际问题, 体现学有所用。
解:移项,得 3x 4x 25 20
合并同类项,得 x 45
系数化为 1,得 x 45
(四)


课本 91 页练 习、 93 页 3 题(3)(4)小题


及时巩固、反馈 (抽 4 名学生板 演,以及时反馈 问题.)
课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 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 涵的化归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 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3)情感与态度目标
系数化为 1(等式的性质 2)
② “对消”与“还原”就是“合并”与“移项”
③ 表示同一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
(七)
1.思考题:用绳子量井深,把绳子折成 3 折来量,井

外余 4 尺,把绳折成 4 折来量,井外余 1 尺,求井

深和绳长各是多少尺?
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原创》44 页解一元一次方程(一)第 2 课时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教案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3.2.2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二小节的内容。

2.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它可为解决更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做铺垫。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知识基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比较弱,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为1,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1.知道移项解方程的理论依据。

2.能熟练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3.进一步认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感悟解方程过程中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移项解“ax b cx 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移项法则的依据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投影仪学生:预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主要活动设计意图出示学习目标1、知道移项解方程的理论依据。

2、能熟练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学生明确本节课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性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把一些图书分给七(3)班同学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若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的有多少名学生?以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活提问题1;我们应该怎样设未知数较好呢?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动一出问题学生回答: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追问1:本题中含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学生回答:图书的本数都是固定的.师生活动:学生列出方程,教师板书.追问2:它与上节课遇到的方程有何不同,怎样解这个方程?学生回答:方程的两边都含有x的项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教师活动:怎么样才能使它向x a=转化?它的依据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情况,逐步放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二探究问题2:为了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号两边同时减去4x追问1:我们要如何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呢?学生回答:还是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号两边同时减去20.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追问2:利用等式性质1前后的方程320425x x+=-和342520x x-=--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学生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师板书:移项的概念: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理解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步骤•学会应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准备•教师:黑板、白板、粉笔/白板笔、教材、课件•学生:纸、铅笔或钢笔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包括等式、未知数、系数、解方程等内容。

2. 概念讲解•介绍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释移项的含义。

•解释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移项操作,即方程中存在哪些项需要移项。

3. 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针对一般形式的一元一次方程,例如:ax + b = c,介绍解方程的步骤。

1.将方程中与未知数x无关的常数项移到等式右边,得到ax = c - b。

2.进行系数与未知数的运算,得到x = (c - b)/a。

4. 解题示例•设计一些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根据步骤解题,并在黑板/白板上演示解题过程。

•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符的优先级和正负号的处理。

5. 巩固练习•针对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不同类型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例如:–2x + 3 = 7–4(x - 2) = 12–(2x + 3)/5 - 1 = 2/56. 实际问题应用•提供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一家餐馆购买了一批西瓜,其中80%为大号西瓜,剩下的是小号西瓜。

已知这批西瓜共有100个,求小号西瓜的个数。

–某商品原价100元,现在打8折促销,求打折后的价格。

7. 总结归纳•回顾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强调解题中的常见错误,例如忽略正负号、运算错误等。

•激发学生对解方程的兴趣,鼓励他们勤练习、多思考、多总结。

四、教学扩展•将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与图像相结合,介绍方程的解对应的图像特征。

•提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建立方程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概念讲解的理解情况。

•检查学生解题的过程和答案是否正确。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1一. 教材分析《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操作,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此内容是后续学习更复杂方程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数学的逻辑性和规律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代数的基础知识,对于方程的概念和简单的解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原理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理解和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难点:对于复杂方程的移项和解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例如:小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20元,他给了卖家30元,找回了10元。

问小华买书花了多少钱?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释为什么可以这样列方程。

例如:设小华买书花了x 元,则有方程 x + 20 = 30。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例如:解方程 3x - 7 = 21。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原理。

引导学生理解,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等式,并运用加减法进行操作。

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教案标题: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3. 能够运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白板笔、教学实例、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纸、铅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简要介绍方程的定义和解的概念。

2. 提问学生,你们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了解?它的解是什么意思?二、讲解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15分钟)1. 通过教学课件或黑板,讲解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2. 以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解释如何通过移项将方程化为形如ax=b的形式,进而求解x的值。

3. 强调移项解方程的关键在于保持方程两边的平衡,同时进行等式的等价变换。

三、示范演示(10分钟)1. 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具体的一元一次方程,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移项解方程的演示。

2. 逐步展示移项的过程,解释每一步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强调解方程时要注意合并同类项、消去系数等基本运算规则。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练习,巩固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 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考,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收集学生的解题方法和答案,进行讲评,纠正错误,强调解题的思路和技巧。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并进行移项解方程的过程。

3. 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考,讨论解的合理性和实际意义。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 强调解方程时要注意运用数学运算规则和思维方法。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解答疑惑,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练习,进一步巩固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方案讲课讲稿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设计方案讲课讲稿
如果设这个班有学生x人,
每人分3本,共分出了3x_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_3x+20_)_本。
每人分4本,需要4x本,减去缺少的25本,这批书共(4x-25 )_本。
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方法?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提问。
教师展示问题,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找出相等关系,合理地设未知数、列式子。
(2)、3x + 1 = -2
(3)、10x–3 =7x +3
(4)、8–5x = x + 2
4、思考:
移项的根据是什么?
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5、数学小史
解方程时经常要“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指的就是“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早在一千多年前,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就已经对“合并同类项”和“移项”非常重视了。
说明基本事实: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具有相等关系,这是列方程的依据。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移项
1、思考:方程3x +20 = 4x -25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 25),怎样才能使它向x= 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
2、观察:
(1)、上述演变过程中,方程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与前面解方程的程序化操作相比,现在又多了一道程序(移项),并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教师巡视、辅导。
引导学生回答:解方程时,应使含未知数的项集中于方程一边,常数项集中于另一边。解方程就是要使方程不断向x = a的形式转化。
教师讲解
学生练习
学生思考回答
使学生熟练掌握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格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

分析问题
zf\
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的基本思路.
1、 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 名学生
每人3本则剩余20本, 每人分3本,共分出3x 本书, 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3x+20 本 每人4本则缺少25本, 每人分4本,需要4x 本书,
减去缺的25本,这批书共4X-25本.
2、 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 两个等式相等.
3、 列方程:3x + 20=4x-25
解这个方程我们暂时先放一下,接下 来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当天平两边承载物体的质 量相等时,天平保持平衡.
(课件展示天平,演示变化过程)
4X =3X +J Q 两边都减去3x 得
进一步渗透建立
模型的思想
引发学生认知上 的冲突,寻求解 决途径。

在此结合例子解 释“项”,没有正 式给出项的定 义,为突出方程 主线,这里不做 更多补充,学生 可以自然接受。

再次渗透化归思 想。

培养学生说理有
据,画框图、标 箭头,辅助学生 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